第九章 恐懼
關燈
小
中
大
新的防禦手段。
那些用來對抗暴露恐懼的防禦手段分為截然相反的類型,而且取決于整個人格結構。
一方面,他們傾向于回避任何考驗性的情境,而且如果無法回避這些情境,那就要内斂,要自控,要戴上刀槍不入的面具。
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意識地嘗試變成一個無懈可擊的騙子,從而就不再需要害怕暴露了。
後面這種态度不單單隻是一種防禦态度:那些過着替代性生活的攻擊類型個體也會聲勢浩大地唬弄人,他們把唬弄作為一種手段,使他們想要剝削的人印象深刻。
于是,任何質疑他們的嘗試都會遭遇到有備而來的反擊。
這裡我指的是公開化的施虐者。
之後我們會看到,這個特質是如何融入整個人格結構的。
要理解暴露恐懼,我們就要回答兩個問題:一個人到底害怕暴露什麼?以及假如暴露了,他又在害怕什麼?第一個問題我們已經回答了。
要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必須談到另一種仍然産生于保護性結構的恐懼,即害怕忽視、羞辱和嘲笑。
結構的不牢靠導緻了失衡恐懼,無意識的欺騙滋生了暴露恐懼,而害怕被羞辱産生于受損傷的自尊。
我們已在其他關系中讨論過這個問題。
創造理想化意象和外化過程都是在努力修複受損自尊,但正如我們所見,這兩種方式都隻會進一步傷害自尊。
如果我們采取俯視的角度看自尊在神經症發展中的情況,就會看到兩副跷跷闆。
每當現實自尊的水平下去,不現實的自豪就會上來&mdash&mdash為自己如此優秀、如此進取、如此獨特、如此無所不能或無所不知而感到自豪。
而另一副跷跷闆上,我們看到神經症患者的現實自我被矮化,而他人被提升成巨人。
通過壓抑和抑制,通過理想化和外化,自我的很大一部分黯然失色,個體看不見自己。
他覺得自己就算不是,也像個沒有重量或内容的影子。
與此同時,他既需要他人又害怕他人,這不僅使他覺得别人更強大、更可畏,還更必需。
因此,他的重力中心更偏向他人,還把完全屬于自己的特權讓給他們。
效果就是過分重視他們對他的評價,而他對自己的評價失去了意義。
這便使得别人的意見具有壓倒性的勢力。
上述兩組過程共同解釋了神經症患者對于忽視、羞辱和嘲笑的極端脆弱。
而且對于每種在這方面高度敏感的神經症中,這些過程都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我們了解到害怕被忽視的各種源頭,我們就能看到,要消除或減輕這種恐懼并不是個簡單的任務。
我們隻能将它減小到整個神經症所能減輕的程度。
總之,這種恐懼的後果就是使自己與他人隔離,使自己與他人敵對。
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極大減輕與之相應的痛苦。
他們不敢對他人報以任何期望,或為自己制定高目标;他們不敢以任何方式接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他們不敢表達意見,即使他們可能真的有所貢獻;他們不敢鍛煉自己有創造性的能力,即使他們真的擁有這些能力;他們不敢使自己有魅力,不敢給人留下印象;不敢争取更高的地位等。
當他們忍不住有所行動,一想到可怕的嘲笑就又退縮回去,躲在含蓄與尊嚴背後。
比我們讨論的這些恐懼更難以察覺的是凝縮作用,即壓縮所有這些恐懼以及出現在神經症發展中的其他恐懼。
這便是害怕對自己作任何改變。
病人對于改變的反應是采取兩種極端态度中的任意一種。
他們要麼使這個問題模糊不清,覺得在未來某個說不清的時間奇迹出現了,他也就改變了,或者,他們太急于嘗試改變,絲毫不了解情況。
對于第一種情況,他們在心理上持保留态度,覺得看到一個問題或承認一個弱點就足夠了。
而要實現自我,就必須真正改變自己的态度和動力的這個觀點使他們驚愕不已,也使他們焦慮不安。
雖然他們不由得看到這項提議的正确性,但在無意識中,他們還是拒絕它。
而相反的情況則相當于無意識地假裝改變。
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癡心妄想,源于病人無法容忍自身的不完美,但它也産生于他無意識地認為自己無所不能&mdash&mdash隻要希望這個困難消失,就足以驅散它。
害怕改變的背後是擔心自己每況愈下&mdash&mdash即失去理想化意象,轉變為他所排斥的自我,變成其他人,或通過精神分析讓自己隻剩下空殼;害怕未知,害怕必須放棄安全措施以及迄今得到的滿足感,尤其是放棄追逐那些讓他有希望解決問題的幻影;最後,還害怕沒有能力改變&mdash&mdash當我們讨論神經症患者的絕望感時,會更好地理解這種恐懼。
所有這些恐懼都産生于未解決的沖突。
但是,因為如果我們最終要實現整合,就必須遭受這些恐懼,所以它們也妨礙我們面對自己。
它們可以說是煉獄,是我們得到救贖前必須徘徊的地方。
那些用來對抗暴露恐懼的防禦手段分為截然相反的類型,而且取決于整個人格結構。
一方面,他們傾向于回避任何考驗性的情境,而且如果無法回避這些情境,那就要内斂,要自控,要戴上刀槍不入的面具。
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意識地嘗試變成一個無懈可擊的騙子,從而就不再需要害怕暴露了。
後面這種态度不單單隻是一種防禦态度:那些過着替代性生活的攻擊類型個體也會聲勢浩大地唬弄人,他們把唬弄作為一種手段,使他們想要剝削的人印象深刻。
于是,任何質疑他們的嘗試都會遭遇到有備而來的反擊。
這裡我指的是公開化的施虐者。
之後我們會看到,這個特質是如何融入整個人格結構的。
要理解暴露恐懼,我們就要回答兩個問題:一個人到底害怕暴露什麼?以及假如暴露了,他又在害怕什麼?第一個問題我們已經回答了。
要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必須談到另一種仍然産生于保護性結構的恐懼,即害怕忽視、羞辱和嘲笑。
結構的不牢靠導緻了失衡恐懼,無意識的欺騙滋生了暴露恐懼,而害怕被羞辱産生于受損傷的自尊。
我們已在其他關系中讨論過這個問題。
創造理想化意象和外化過程都是在努力修複受損自尊,但正如我們所見,這兩種方式都隻會進一步傷害自尊。
如果我們采取俯視的角度看自尊在神經症發展中的情況,就會看到兩副跷跷闆。
每當現實自尊的水平下去,不現實的自豪就會上來&mdash&mdash為自己如此優秀、如此進取、如此獨特、如此無所不能或無所不知而感到自豪。
而另一副跷跷闆上,我們看到神經症患者的現實自我被矮化,而他人被提升成巨人。
通過壓抑和抑制,通過理想化和外化,自我的很大一部分黯然失色,個體看不見自己。
他覺得自己就算不是,也像個沒有重量或内容的影子。
與此同時,他既需要他人又害怕他人,這不僅使他覺得别人更強大、更可畏,還更必需。
因此,他的重力中心更偏向他人,還把完全屬于自己的特權讓給他們。
效果就是過分重視他們對他的評價,而他對自己的評價失去了意義。
這便使得别人的意見具有壓倒性的勢力。
上述兩組過程共同解釋了神經症患者對于忽視、羞辱和嘲笑的極端脆弱。
而且對于每種在這方面高度敏感的神經症中,這些過程都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我們了解到害怕被忽視的各種源頭,我們就能看到,要消除或減輕這種恐懼并不是個簡單的任務。
我們隻能将它減小到整個神經症所能減輕的程度。
總之,這種恐懼的後果就是使自己與他人隔離,使自己與他人敵對。
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極大減輕與之相應的痛苦。
他們不敢對他人報以任何期望,或為自己制定高目标;他們不敢以任何方式接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他們不敢表達意見,即使他們可能真的有所貢獻;他們不敢鍛煉自己有創造性的能力,即使他們真的擁有這些能力;他們不敢使自己有魅力,不敢給人留下印象;不敢争取更高的地位等。
當他們忍不住有所行動,一想到可怕的嘲笑就又退縮回去,躲在含蓄與尊嚴背後。
比我們讨論的這些恐懼更難以察覺的是凝縮作用,即壓縮所有這些恐懼以及出現在神經症發展中的其他恐懼。
這便是害怕對自己作任何改變。
病人對于改變的反應是采取兩種極端态度中的任意一種。
他們要麼使這個問題模糊不清,覺得在未來某個說不清的時間奇迹出現了,他也就改變了,或者,他們太急于嘗試改變,絲毫不了解情況。
對于第一種情況,他們在心理上持保留态度,覺得看到一個問題或承認一個弱點就足夠了。
而要實現自我,就必須真正改變自己的态度和動力的這個觀點使他們驚愕不已,也使他們焦慮不安。
雖然他們不由得看到這項提議的正确性,但在無意識中,他們還是拒絕它。
而相反的情況則相當于無意識地假裝改變。
它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癡心妄想,源于病人無法容忍自身的不完美,但它也産生于他無意識地認為自己無所不能&mdash&mdash隻要希望這個困難消失,就足以驅散它。
害怕改變的背後是擔心自己每況愈下&mdash&mdash即失去理想化意象,轉變為他所排斥的自我,變成其他人,或通過精神分析讓自己隻剩下空殼;害怕未知,害怕必須放棄安全措施以及迄今得到的滿足感,尤其是放棄追逐那些讓他有希望解決問題的幻影;最後,還害怕沒有能力改變&mdash&mdash當我們讨論神經症患者的絕望感時,會更好地理解這種恐懼。
所有這些恐懼都産生于未解決的沖突。
但是,因為如果我們最終要實現整合,就必須遭受這些恐懼,所以它們也妨礙我們面對自己。
它們可以說是煉獄,是我們得到救贖前必須徘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