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恐懼
關燈
小
中
大
意識憤怒被外化,他可能會害怕暴風雨、鬼怪、竊賊、蛇等,也即是一切來源于他之外的潛在破壞性勢力。
但歸根結底,精神錯亂的恐懼是相對罕見的。
它隻是害怕失去平衡的最顯而易見的表達方式。
通常,這種恐懼是以更隐蔽的方式起作用的。
于是它表現為模糊不定的形式,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引發它。
遭受這種恐懼的人可能一想到諸如旅行、搬家、換工作、雇用新仆人等事就深受困擾。
他們會嘗盡一切辦法來避免這些改變。
對穩定性的威脅可能是阻礙病人接受分析的一個因素,尤其是如果他們找到了一種能讓自己活動自如的生活方式。
當他們讨論精神分析的可取性時,會關心那些乍看似乎足夠合理的問題:精神分析是否會鏟除他們的婚姻?是否會暫時使他們無法工作?是否會使他們急躁易怒?是否會與他們的宗教信仰相抵觸?正如我們将看到的,這些問題部分是由于病人的絕望,他不認為值得冒任何風險。
但在他關心背後真正的憂慮是:他需要确保分析不會攪亂他的平衡。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胸有成竹地斷定,他的平衡特别不牢靠,而且這次分析必然很艱難。
分析師能消除病人的這個憂慮嗎?不能。
任何分析必定會造成暫時的煩惱。
然而,分析師可以做的是找到這些問題的根源,向病人解釋他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告訴他雖然分析會攪亂他當前的平衡,但會使他有機會得到更穩固的平衡。
另一種來源于保護性結構的恐懼是害怕暴露。
它的源頭在于發展和維持這個結構本身的各種僞裝。
這一點要與未解決沖突所導緻的道德損傷聯系起來讨論。
根據當前的目的,我們隻需指出,神經症患者想要對自己和别人表現得與真實的自己更為不同&mdash&mdash更和睦、更合理、更寬宏大量或強有力或冷酷無情。
很難說他更害怕暴露于自己還是他人。
在有意識中,他最擔憂的是别人,而且他越是外化他的恐懼,就越是擔心别人會識破他。
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說,他對自己的看法并不重要,當他發現自己的問題時尚可從容應對,隻要能把别人蒙在鼓裡。
其實不然,但這是他有意識的感覺,也是外化程度的指标。
害怕暴露可能要麼表現為隐隐覺得自己是虛張聲勢,要麼訴諸某些品質,而這些品質與真正困擾他的問題并沒有直接關聯。
一個人可能害怕自己不如他以為的那麼聰明、能幹、有教養、有魅力,所以把這種恐懼轉嫁到那些不影響他性格的品質上。
因而一個病人回想到,在他青年早期,他一直害怕自己在班上名列前茅完全是由于蒙混過關。
每次轉學他都确信這次會被識破,即使他再次奪得榜首仍然存在這種恐懼。
他的這種感覺令他困惑不已,但他無法說出所以然。
他無法看透自己的問題,因為他走錯了路:他對于暴露的恐懼完全不在于他的智力,而隻是被轉嫁到了這方面。
實際上,這種恐懼在于他無意識僞裝成一個不在乎分數的好人,而事實是,他癡迷于一種戰勝他人的破壞性需要。
這個例證引出了一個相關的概括:害怕徒有虛名總是與具有一定客觀性的因素有關,但往往并不是他本人所以為的那個。
就症狀而言,它的顯著表現是臉紅或害怕臉紅。
由于病人害怕被揭穿的是無意識僞裝,如果分析師注意到病人害怕被揭露,然後去尋找一些他覺得病人引以為恥而隐藏起來的經曆,那就會犯嚴重錯誤。
而病人可能并不會隐瞞這類經曆。
于是他隻會越來越害怕自己身上一定有某種特别糟糕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是他在無意識中不願被揭露的。
這種情境有利于反躬自省,但不會帶來建設性效果。
他也許會進一步詳細叙述性渴望或破壞性沖動。
但隻要分析師沒有意識到病人處于某個沖突中,沒有意識到他自己隻處理了這個沖突的一個方面,病人對暴露的恐懼就仍然存在。
任何對于神經症患者來說意味着面臨考驗的情境,都可能激起暴露恐懼。
其中包括開始一份新工作、交新朋友、進入一所新學校、考試、社交聚會,或任何可能使他引人注目的表現,哪怕隻是參加一場讨論。
通常,在有意識中對失敗的恐懼其實都與暴露有關,而且因此連成功也無法減輕這種恐懼。
他隻是覺得自己這次&ldquo通關&rdquo了,但下次呢?而且,假如他失敗了,他隻會更加确信,自己曾經總是蒙混過關,這次被抓包了。
這種感覺的後果之一就是羞怯,尤其是在任何新環境中。
另一個後果就是在面對被喜歡或被贊賞時懷有戒心。
有意無意地想:&ldquo他們現在喜歡我,但如果他們真正了解了我,就不會這麼覺得了。
&rdquo當然,這種恐懼也在精神分析中起作用,分析的明确目的本來就是&ldquo識破&rdquo。
每一種新的恐懼都需要一套
但歸根結底,精神錯亂的恐懼是相對罕見的。
它隻是害怕失去平衡的最顯而易見的表達方式。
通常,這種恐懼是以更隐蔽的方式起作用的。
于是它表現為模糊不定的形式,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變化都可能引發它。
遭受這種恐懼的人可能一想到諸如旅行、搬家、換工作、雇用新仆人等事就深受困擾。
他們會嘗盡一切辦法來避免這些改變。
對穩定性的威脅可能是阻礙病人接受分析的一個因素,尤其是如果他們找到了一種能讓自己活動自如的生活方式。
當他們讨論精神分析的可取性時,會關心那些乍看似乎足夠合理的問題:精神分析是否會鏟除他們的婚姻?是否會暫時使他們無法工作?是否會使他們急躁易怒?是否會與他們的宗教信仰相抵觸?正如我們将看到的,這些問題部分是由于病人的絕望,他不認為值得冒任何風險。
但在他關心背後真正的憂慮是:他需要确保分析不會攪亂他的平衡。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胸有成竹地斷定,他的平衡特别不牢靠,而且這次分析必然很艱難。
分析師能消除病人的這個憂慮嗎?不能。
任何分析必定會造成暫時的煩惱。
然而,分析師可以做的是找到這些問題的根源,向病人解釋他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告訴他雖然分析會攪亂他當前的平衡,但會使他有機會得到更穩固的平衡。
另一種來源于保護性結構的恐懼是害怕暴露。
它的源頭在于發展和維持這個結構本身的各種僞裝。
這一點要與未解決沖突所導緻的道德損傷聯系起來讨論。
根據當前的目的,我們隻需指出,神經症患者想要對自己和别人表現得與真實的自己更為不同&mdash&mdash更和睦、更合理、更寬宏大量或強有力或冷酷無情。
很難說他更害怕暴露于自己還是他人。
在有意識中,他最擔憂的是别人,而且他越是外化他的恐懼,就越是擔心别人會識破他。
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說,他對自己的看法并不重要,當他發現自己的問題時尚可從容應對,隻要能把别人蒙在鼓裡。
其實不然,但這是他有意識的感覺,也是外化程度的指标。
害怕暴露可能要麼表現為隐隐覺得自己是虛張聲勢,要麼訴諸某些品質,而這些品質與真正困擾他的問題并沒有直接關聯。
一個人可能害怕自己不如他以為的那麼聰明、能幹、有教養、有魅力,所以把這種恐懼轉嫁到那些不影響他性格的品質上。
因而一個病人回想到,在他青年早期,他一直害怕自己在班上名列前茅完全是由于蒙混過關。
每次轉學他都确信這次會被識破,即使他再次奪得榜首仍然存在這種恐懼。
他的這種感覺令他困惑不已,但他無法說出所以然。
他無法看透自己的問題,因為他走錯了路:他對于暴露的恐懼完全不在于他的智力,而隻是被轉嫁到了這方面。
實際上,這種恐懼在于他無意識僞裝成一個不在乎分數的好人,而事實是,他癡迷于一種戰勝他人的破壞性需要。
這個例證引出了一個相關的概括:害怕徒有虛名總是與具有一定客觀性的因素有關,但往往并不是他本人所以為的那個。
就症狀而言,它的顯著表現是臉紅或害怕臉紅。
由于病人害怕被揭穿的是無意識僞裝,如果分析師注意到病人害怕被揭露,然後去尋找一些他覺得病人引以為恥而隐藏起來的經曆,那就會犯嚴重錯誤。
而病人可能并不會隐瞞這類經曆。
于是他隻會越來越害怕自己身上一定有某種特别糟糕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是他在無意識中不願被揭露的。
這種情境有利于反躬自省,但不會帶來建設性效果。
他也許會進一步詳細叙述性渴望或破壞性沖動。
但隻要分析師沒有意識到病人處于某個沖突中,沒有意識到他自己隻處理了這個沖突的一個方面,病人對暴露的恐懼就仍然存在。
任何對于神經症患者來說意味着面臨考驗的情境,都可能激起暴露恐懼。
其中包括開始一份新工作、交新朋友、進入一所新學校、考試、社交聚會,或任何可能使他引人注目的表現,哪怕隻是參加一場讨論。
通常,在有意識中對失敗的恐懼其實都與暴露有關,而且因此連成功也無法減輕這種恐懼。
他隻是覺得自己這次&ldquo通關&rdquo了,但下次呢?而且,假如他失敗了,他隻會更加确信,自己曾經總是蒙混過關,這次被抓包了。
這種感覺的後果之一就是羞怯,尤其是在任何新環境中。
另一個後果就是在面對被喜歡或被贊賞時懷有戒心。
有意無意地想:&ldquo他們現在喜歡我,但如果他們真正了解了我,就不會這麼覺得了。
&rdquo當然,這種恐懼也在精神分析中起作用,分析的明确目的本來就是&ldquo識破&rdquo。
每一種新的恐懼都需要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