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虛假和諧的輔助手段
關燈
小
中
大
弱點。
他越孤立、越堅持獨立,對于外來影響的敏感性就越是一種惱怒的來源。
我的所有觀察表明,占主導的攻擊性傾向和離群傾向的混合,是發展刻闆正确性最肥沃的土壤;而且攻擊性越是淺層化,正确性的方式就越激進。
它試圖一次性解決沖突,而且是通過武斷專橫地向所有人宣稱自己永遠是正确的。
對于過度受理性管理的機體,情感是内部的叛徒,必須通過堅定的控制力來約束它。
和平是可能實現的,但隻是一種安息。
正如所料,這種人讨厭精神分析的觀點,因為這些觀點威脅着要打亂整齊的局面。
逃避算是刻闆的正确性的另一極,但它是以其他方式有效預防意識到沖突。
傾向于這種防禦方式的病人常常很像童話裡的那些主人公,一旦被追逐就變成魚;如果在這種僞裝下不安全,他們就變成鹿;如果獵人追趕他們,他們就變成鳥飛走。
你永遠也摸不透他們的任何言論,他們否認自己說過,或向你保證他們絕不是那個意思。
他們擁有一種遮蔽問題的能力,能夠令人暈頭轉向。
他們總是無法具體報告任何事情,就算他們努力這麼做了,聽者最後還是不确定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麼。
他們在生活中也同樣混淆視聽。
他們這一刻道德敗壞,下一刻又富有同情心;一時過于熱心,一時冷酷無情;在一些方面專橫跋扈,另一些方面又态度謙遜。
他們找一個專制的伴侶,隻是要轉變成一個&ldquo受氣包&rdquo,然後又回到之前的形式。
在無禮對待某人之後,他們又會感到懊悔,試圖彌補,然後又覺得自己像個&ldquo傻瓜&rdquo,然後又再次變得惡毒殘暴。
什麼對他們來說都不太真實。
分析師可能很容易發現自己被搞迷糊了,然後氣餒,覺得沒有實質性的東西可處理。
但他錯了。
這隻是病人沒有采取慣常的統一性手段:他們不僅沒有壓抑自己的沖突部分,也沒有建立明确的理想化意象。
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可以說是證明了這些嘗試手段的價值。
因為不管這些後果有多令人困惱,這類人都更有條理,都幾乎不如那些難以捉摸的人那麼迷失。
另一方面,分析師的錯誤還在于他指望這是個簡單的分析工作,因為他覺得沖突顯而易見,因而就不需要從隐匿狀态中揪出來。
然而他會發現,自己面臨着病人對于任何透明性的反感,而這很容易挫敗他,除非他明白這是病人逃避任何真實洞察力的方式。
最後一種防禦意識到沖突的手段是憤世嫉俗,即否認和嘲笑道德價值觀。
對于道德價值觀根深蒂固的不确定性一定會出現在所有神經症中,不管這個人有多教條地堅持他所接受的特定标準。
雖然憤世嫉俗的起源不盡相同,但功能不變,都是否認道德價值觀的存在,從而削減神經症患者弄清自己到底信仰什麼的必要性。
憤世嫉俗可能是有意識的,然後變成馬基雅維利傳統中的一條準則,并且被嚴加保護。
最重要的是外部表現。
你可以為所欲為,隻要不被抓住。
每個人都是一個根本不蠢的僞君子。
這種病人可能對分析師使用道德一詞非常敏感,不管是什麼内容,就像弗洛伊德時代的那些人對于提及性的敏感。
但憤世嫉俗也可能是無意識的,對于普遍意識形态的口頭應酬便揭露了這點。
盡管,他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沉浸于憤世嫉俗,但他的生活方式和談論他生活的方式都揭露了他的這個行為準則。
或者,他可能不知不覺讓自己卷入矛盾中,就像有些病人确信自己信仰誠實正直,卻嫉妒那些沉溺于不正當手段的人,而且還憎恨自己從未像他們那樣&ldquo逃脫處罰&rdquo。
在治療中,在适當的時間讓病人意識到并幫助他弄清楚自己的憤世嫉俗很重要。
這也許還需要向他解釋,為何建立自己的一套道德價值觀是可取的。
那麼,上述就是圍繞基本沖突核心所建立的防禦手段。
為了簡單起見,我将把整個防禦機制稱為保護性結構。
每種神經症都發展出一系列防禦手段,通常它們會全部表現出來,盡管活動性的程度不同。
*** [1]斯特裡克爾,見前引。
[2]林語堂,《啼笑皆非》,紐約莊台出版社,1943年。
[3]卡倫·霍妮,《自我分析》,見前引。
他越孤立、越堅持獨立,對于外來影響的敏感性就越是一種惱怒的來源。
我的所有觀察表明,占主導的攻擊性傾向和離群傾向的混合,是發展刻闆正确性最肥沃的土壤;而且攻擊性越是淺層化,正确性的方式就越激進。
它試圖一次性解決沖突,而且是通過武斷專橫地向所有人宣稱自己永遠是正确的。
對于過度受理性管理的機體,情感是内部的叛徒,必須通過堅定的控制力來約束它。
和平是可能實現的,但隻是一種安息。
正如所料,這種人讨厭精神分析的觀點,因為這些觀點威脅着要打亂整齊的局面。
逃避算是刻闆的正确性的另一極,但它是以其他方式有效預防意識到沖突。
傾向于這種防禦方式的病人常常很像童話裡的那些主人公,一旦被追逐就變成魚;如果在這種僞裝下不安全,他們就變成鹿;如果獵人追趕他們,他們就變成鳥飛走。
你永遠也摸不透他們的任何言論,他們否認自己說過,或向你保證他們絕不是那個意思。
他們擁有一種遮蔽問題的能力,能夠令人暈頭轉向。
他們總是無法具體報告任何事情,就算他們努力這麼做了,聽者最後還是不确定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麼。
他們在生活中也同樣混淆視聽。
他們這一刻道德敗壞,下一刻又富有同情心;一時過于熱心,一時冷酷無情;在一些方面專橫跋扈,另一些方面又态度謙遜。
他們找一個專制的伴侶,隻是要轉變成一個&ldquo受氣包&rdquo,然後又回到之前的形式。
在無禮對待某人之後,他們又會感到懊悔,試圖彌補,然後又覺得自己像個&ldquo傻瓜&rdquo,然後又再次變得惡毒殘暴。
什麼對他們來說都不太真實。
分析師可能很容易發現自己被搞迷糊了,然後氣餒,覺得沒有實質性的東西可處理。
但他錯了。
這隻是病人沒有采取慣常的統一性手段:他們不僅沒有壓抑自己的沖突部分,也沒有建立明确的理想化意象。
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可以說是證明了這些嘗試手段的價值。
因為不管這些後果有多令人困惱,這類人都更有條理,都幾乎不如那些難以捉摸的人那麼迷失。
另一方面,分析師的錯誤還在于他指望這是個簡單的分析工作,因為他覺得沖突顯而易見,因而就不需要從隐匿狀态中揪出來。
然而他會發現,自己面臨着病人對于任何透明性的反感,而這很容易挫敗他,除非他明白這是病人逃避任何真實洞察力的方式。
最後一種防禦意識到沖突的手段是憤世嫉俗,即否認和嘲笑道德價值觀。
對于道德價值觀根深蒂固的不确定性一定會出現在所有神經症中,不管這個人有多教條地堅持他所接受的特定标準。
雖然憤世嫉俗的起源不盡相同,但功能不變,都是否認道德價值觀的存在,從而削減神經症患者弄清自己到底信仰什麼的必要性。
憤世嫉俗可能是有意識的,然後變成馬基雅維利傳統中的一條準則,并且被嚴加保護。
最重要的是外部表現。
你可以為所欲為,隻要不被抓住。
每個人都是一個根本不蠢的僞君子。
這種病人可能對分析師使用道德一詞非常敏感,不管是什麼内容,就像弗洛伊德時代的那些人對于提及性的敏感。
但憤世嫉俗也可能是無意識的,對于普遍意識形态的口頭應酬便揭露了這點。
盡管,他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沉浸于憤世嫉俗,但他的生活方式和談論他生活的方式都揭露了他的這個行為準則。
或者,他可能不知不覺讓自己卷入矛盾中,就像有些病人确信自己信仰誠實正直,卻嫉妒那些沉溺于不正當手段的人,而且還憎恨自己從未像他們那樣&ldquo逃脫處罰&rdquo。
在治療中,在适當的時間讓病人意識到并幫助他弄清楚自己的憤世嫉俗很重要。
這也許還需要向他解釋,為何建立自己的一套道德價值觀是可取的。
那麼,上述就是圍繞基本沖突核心所建立的防禦手段。
為了簡單起見,我将把整個防禦機制稱為保護性結構。
每種神經症都發展出一系列防禦手段,通常它們會全部表現出來,盡管活動性的程度不同。
*** [1]斯特裡克爾,見前引。
[2]林語堂,《啼笑皆非》,紐約莊台出版社,1943年。
[3]卡倫·霍妮,《自我分析》,見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