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虛假和諧的輔助手段
關燈
小
中
大
于道德認知的普遍麻木。
道德标準被看得太随便了,即使一個人頭天還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或疼愛子女的父親,隔天表現得像個惡棍,[2]人們也不會為之感到驚訝。
我們周圍真誠完整的人少得可憐,以至于無法給我們自身的潰散提供對照。
在精神分析情境中,弗洛伊德抛開了道德價值觀,因為他把心理學視為一種自然科學,這就使得分析師和病人一樣無視這種矛盾。
分析師認為,帶着自己的道德價值觀,或對病人的這些價值觀産生興趣,都是&ldquo不科學的&rdquo。
事實上,在許多理論闡釋中,接受矛盾并不一定隻限于道德領域。
合理化可被定義為通過推理來自欺欺人。
普遍認為,這個詞主要指自圓其說,或使一個人的動機和行為符合公認的意識形态,這個觀點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其含義是相同文化下的人都會沿着同一條線路進行合理化,然而實際情況是,個體在合理化對象和方法上的差異非常廣泛。
隻要我們把合理化視為神經症嘗試建立僞和諧的一種支持方式,就會認為個體差異理所當然。
圍繞基本沖突而豎起的每一根保護性腳手架上都能看見這個過程的作用。
推理加強了主導性态度,能使沖突顯現的那些因素不是被最小化了,就是被重塑至與之相适應。
在依從型與攻擊型的對比中能告訴我們,這種自欺欺人的推理如何有助于使人格合理。
前者認為他的渴望有助于同情心,即使他表現出強烈的控制傾向,而如果控制傾向太明顯,他就會把它們合理化為熱心腸。
而後者,當他幫助他人時,會堅決否認任何同情的感受,還把他的行為完全歸于一己私利。
理想化意象總是需要大量合理化來支撐:必須通過說理來消除現實自我與理想化意象的反差。
對于外化作用,是要證明外部環境的相關性,或表明個體自身無法接受的特質隻是對他人行為的&ldquo自然&rdquo反應。
過度自我控制的傾向可能非常強烈,以至于我一度把它視為原始的神經症傾向。
[3]它的功能是充當一道堤壩,以防被矛盾情緒淹沒。
盡管最初它通常是一種有意識的意志力,但最後它往往變得多少有些自動化。
運用這種控制力的人不允許自己失控,不管是出于熱情、性沖動、自憐自艾還是憤怒。
在精神分析中,他們最難自由聯想;他們也不會用酒來振奮精神,常常更願意忍受痛苦而不是接受麻醉。
簡而言之,他們力圖約束所有自然的舉動。
那些沖突相當公開化的個體最為大力發展這個特質,他們沒有采取通常用于掩蓋沖突的任何一步,明顯主導性優勢并是沖突态度中的某一方,也沒有讓自己足夠離群以使沖突不起作用。
這些人僅靠理想化意象來維持完整,而一旦沒有建立内心統一性的基本嘗試手段的幫助,它的黏合力就明顯不足。
每當采取混合矛盾元素的形式時,理想化意象就特别無能為力。
那麼,意志力的運用便有意無意地是用來控制沖突性沖動。
由于最具破壞性的沖動就是那些由憤怒激發的沖動,所以用于控制憤怒的精力最多,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憤怒由于被壓抑而獲得爆發力,這反過來又需要更多的自控來遏制。
如果病人的過度自控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就會辯解說,這是美德,任何一個文明人都需要自控。
他所忽略的是他控制力的強迫性。
他情不自禁地以最刻闆的方式運用自控,如果出于某個原因,自控失效了,他就會驚慌失措。
這種驚慌可能表現為害怕精神錯亂,這就明顯說明,自控的功能就是逃避分裂的危險。
武斷的正确性具有消除内心疑慮和外部影響的雙重功能。
疑慮和優柔寡斷一直都是未解決沖突的副産品,可以達到足以麻痹所有行為的強大威力。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自然而然很容易受影響。
當我們擁有真正的信念時,并不會輕易受影響。
但如果我們的一生都處于一個十字路口,無法決定走哪個方向,那麼局外者可能很容易成為決定性因素,哪怕隻是暫時。
而且,優柔寡斷不僅與可能的行動方案有關,還包括對個人、個人正确性和個人價值的懷疑。
所有這些不确定性都有損我們應對生活的能力。
但很明顯,并不是每個人都同樣覺得難以忍受。
一個人越是把生活看作一場冷酷無情的戰争,就越會把懷疑視為一種危險的
道德标準被看得太随便了,即使一個人頭天還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或疼愛子女的父親,隔天表現得像個惡棍,[2]人們也不會為之感到驚訝。
我們周圍真誠完整的人少得可憐,以至于無法給我們自身的潰散提供對照。
在精神分析情境中,弗洛伊德抛開了道德價值觀,因為他把心理學視為一種自然科學,這就使得分析師和病人一樣無視這種矛盾。
分析師認為,帶着自己的道德價值觀,或對病人的這些價值觀産生興趣,都是&ldquo不科學的&rdquo。
事實上,在許多理論闡釋中,接受矛盾并不一定隻限于道德領域。
合理化可被定義為通過推理來自欺欺人。
普遍認為,這個詞主要指自圓其說,或使一個人的動機和行為符合公認的意識形态,這個觀點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其含義是相同文化下的人都會沿着同一條線路進行合理化,然而實際情況是,個體在合理化對象和方法上的差異非常廣泛。
隻要我們把合理化視為神經症嘗試建立僞和諧的一種支持方式,就會認為個體差異理所當然。
圍繞基本沖突而豎起的每一根保護性腳手架上都能看見這個過程的作用。
推理加強了主導性态度,能使沖突顯現的那些因素不是被最小化了,就是被重塑至與之相适應。
在依從型與攻擊型的對比中能告訴我們,這種自欺欺人的推理如何有助于使人格合理。
前者認為他的渴望有助于同情心,即使他表現出強烈的控制傾向,而如果控制傾向太明顯,他就會把它們合理化為熱心腸。
而後者,當他幫助他人時,會堅決否認任何同情的感受,還把他的行為完全歸于一己私利。
理想化意象總是需要大量合理化來支撐:必須通過說理來消除現實自我與理想化意象的反差。
對于外化作用,是要證明外部環境的相關性,或表明個體自身無法接受的特質隻是對他人行為的&ldquo自然&rdquo反應。
過度自我控制的傾向可能非常強烈,以至于我一度把它視為原始的神經症傾向。
[3]它的功能是充當一道堤壩,以防被矛盾情緒淹沒。
盡管最初它通常是一種有意識的意志力,但最後它往往變得多少有些自動化。
運用這種控制力的人不允許自己失控,不管是出于熱情、性沖動、自憐自艾還是憤怒。
在精神分析中,他們最難自由聯想;他們也不會用酒來振奮精神,常常更願意忍受痛苦而不是接受麻醉。
簡而言之,他們力圖約束所有自然的舉動。
那些沖突相當公開化的個體最為大力發展這個特質,他們沒有采取通常用于掩蓋沖突的任何一步,明顯主導性優勢并是沖突态度中的某一方,也沒有讓自己足夠離群以使沖突不起作用。
這些人僅靠理想化意象來維持完整,而一旦沒有建立内心統一性的基本嘗試手段的幫助,它的黏合力就明顯不足。
每當采取混合矛盾元素的形式時,理想化意象就特别無能為力。
那麼,意志力的運用便有意無意地是用來控制沖突性沖動。
由于最具破壞性的沖動就是那些由憤怒激發的沖動,所以用于控制憤怒的精力最多,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憤怒由于被壓抑而獲得爆發力,這反過來又需要更多的自控來遏制。
如果病人的過度自控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就會辯解說,這是美德,任何一個文明人都需要自控。
他所忽略的是他控制力的強迫性。
他情不自禁地以最刻闆的方式運用自控,如果出于某個原因,自控失效了,他就會驚慌失措。
這種驚慌可能表現為害怕精神錯亂,這就明顯說明,自控的功能就是逃避分裂的危險。
武斷的正确性具有消除内心疑慮和外部影響的雙重功能。
疑慮和優柔寡斷一直都是未解決沖突的副産品,可以達到足以麻痹所有行為的強大威力。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自然而然很容易受影響。
當我們擁有真正的信念時,并不會輕易受影響。
但如果我們的一生都處于一個十字路口,無法決定走哪個方向,那麼局外者可能很容易成為決定性因素,哪怕隻是暫時。
而且,優柔寡斷不僅與可能的行動方案有關,還包括對個人、個人正确性和個人價值的懷疑。
所有這些不确定性都有損我們應對生活的能力。
但很明顯,并不是每個人都同樣覺得難以忍受。
一個人越是把生活看作一場冷酷無情的戰争,就越會把懷疑視為一種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