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外化作用
關燈
小
中
大
患者追求支配的表面效果相同,但盡管兩種情況都可能出現,它們的區别卻在于,内心壓力外化而來的壓迫主要不是要求個人服從。
它首先在于将己所不欲施加于人,而且同樣全然不顧他們的幸福。
清教徒的心理就是這個過程的一個熟悉的例子。
内心強迫感的外化作用同樣重要,這種外化采取的形式是高度敏感于外界一切強迫性事物,哪怕隻是微微類似于強迫。
正如每個有觀察力的人所知,這種高度敏感非常普遍。
并不是所有敏感都來自自我強加的壓迫。
通常還有一個成分是,在别人身上體驗到自己的力量驅力然後憎恨它。
對于離群人格,我們主要想到的是,強迫性地堅持獨立一定會使他們敏感于任何外來壓力。
無意識自我約束的外化作用是更隐蔽的來源,在分析中更常被忽略。
由于它常常在病人與分析師關系中形成一道有影響力的暗流,這便尤為不幸。
病人傾向于持續不斷地使分析師的每個建議都失效,即使他在這方面的其他敏感來源都已經被分析過了。
着手于這件事上的颠覆性戰役更為艱巨,因為分析師實際上并不想改變病人。
他坦言自己隻是想幫助病人自己恢複,病人生活的内心源泉是毫無用處的。
病人是否可能屈服于一些無意施加的影響?事實是,由于他不知道他&ldquo真的&rdquo是什麼樣,他不可能有選擇性地接受或拒絕,不管分析師有多注意避免施加任何個人信念的影響也沒有用。
而且,由于他也不知道自己苦于内心的壓迫感,這種壓迫感使他産生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所以他隻是不加區别地反抗一切改變他的外來意圖。
無須說,這場徒勞的征戰不僅表現在分析情境中,還勢必或多或少地出現在任何親密關系中。
正是對這種内部過程的分析最終能夠消除這種情況。
更為複雜的是,一個人越傾向于服從他理想化意象所提出的要求,他就越會把這種服從外化。
他會渴望達到分析師或其他任何人對他的任何期望,或達到他以為他們對他的期望。
他可能表現得自願,或甚至輕信,但同時他會暗自積蓄對這種&ldquo壓迫&rdquo的怨恨。
結果可能就是,他最後會看到每個人都處于支配地位,然後對所有人懷恨在心。
那麼,一個人通過外化自己内心的約束能得到什麼?隻要他相信這種約束來自外界,他就能反抗,即使隻是通過内心持保留态度的形式。
同樣地,他能夠避免外部施加的約束,也能夠保持自由的錯覺。
但更重要的是下面這一點:承認内心壓迫感意味着承認他并非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以及由此而産生的一切後果。
這種内心強迫性是否也會表現出生理症狀,以及能到達什麼程度,是有趣的問題。
我個人的印象是,它是哮喘、高血壓和便秘的影響因素,但我在這方面的經驗有限。
我們仍然要讨論各種特征的外化作用,這些特征與他的理想化意象形成對比。
大體看來,這種外化隻通過投射起作用,也即是,在别人身上體驗到這些特征,或認為别人要對這些特征負責任。
這兩種過程不一定同時發生。
在下面的例子中,我們可能必須重複某些我們已經在這方面讨論過的内容,以及其他衆所周知的内容,但這些例證有助于我們更清楚地理解投射的意義。
一個酗酒的病人A,抱怨他的妻子不體諒人。
就我看來,這個抱怨并不正當,或至少不至于A所說的程度。
他自己受到沖突的折磨,這在外來人看來都很明顯,一方面要依從、和藹可親和寬宏大量,另一方面要專橫、苛刻和傲慢。
于是,這是一種攻擊性傾向的投射。
但是什麼導緻投射的必要?在他的理想化意象中,攻擊性傾向隻是強大人格理應具備的要素。
然而,他最占主導的特征仍然是善良,他覺得自聖·弗朗西斯之後,沒人比他更善良,再也不會有這樣理想的朋友了。
那麼,投射是否迎合理想化意象?當然!但投射也使他毫無意識地實踐自己的攻擊性傾向,從而無須面對自己的沖突。
這個人陷入了解決不了的兩難境地。
他不能放棄自己的攻擊性傾向,因為它們是強迫性的。
他也不能放棄自己的理想化意象,因為它使他保持完整。
投射便是這個困境的出路。
因而它反映出一種無意識的表裡不一:它使他能夠維護自己所有傲慢無禮的要求,同時又能當一個理想朋友。
這個病人還懷疑這個女人私通。
這種莫須有并沒有任何證據&mdash&mdash她以相當母性的方式愛着他。
而事實是,他自己暗自沉溺于昙花一現的風流韻事。
有人可能會想到以己度人的報複恐懼。
這當然涉及為自己開脫的需要。
考慮同性戀傾向的投射可能性無助于澄清這個情境。
線索在于他對自己不忠的古怪态度。
他并沒有忘記這些情事,但在回想中記錄。
它們不再是活生生的經曆。
而另一方面,他所謂的女方的不忠卻栩栩如生。
于是,這裡便是經曆的外化。
其功能與之前的例子一樣:它使他維持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使他随心所欲。
強權政治可以作為另一個例子,如在政治和職業群體中所運用的那樣。
通常,這種操縱的動機是意圖削弱對手并鞏固自己的地位。
但也可能産生于類似上述的無意識兩
它首先在于将己所不欲施加于人,而且同樣全然不顧他們的幸福。
清教徒的心理就是這個過程的一個熟悉的例子。
内心強迫感的外化作用同樣重要,這種外化采取的形式是高度敏感于外界一切強迫性事物,哪怕隻是微微類似于強迫。
正如每個有觀察力的人所知,這種高度敏感非常普遍。
并不是所有敏感都來自自我強加的壓迫。
通常還有一個成分是,在别人身上體驗到自己的力量驅力然後憎恨它。
對于離群人格,我們主要想到的是,強迫性地堅持獨立一定會使他們敏感于任何外來壓力。
無意識自我約束的外化作用是更隐蔽的來源,在分析中更常被忽略。
由于它常常在病人與分析師關系中形成一道有影響力的暗流,這便尤為不幸。
病人傾向于持續不斷地使分析師的每個建議都失效,即使他在這方面的其他敏感來源都已經被分析過了。
着手于這件事上的颠覆性戰役更為艱巨,因為分析師實際上并不想改變病人。
他坦言自己隻是想幫助病人自己恢複,病人生活的内心源泉是毫無用處的。
病人是否可能屈服于一些無意施加的影響?事實是,由于他不知道他&ldquo真的&rdquo是什麼樣,他不可能有選擇性地接受或拒絕,不管分析師有多注意避免施加任何個人信念的影響也沒有用。
而且,由于他也不知道自己苦于内心的壓迫感,這種壓迫感使他産生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所以他隻是不加區别地反抗一切改變他的外來意圖。
無須說,這場徒勞的征戰不僅表現在分析情境中,還勢必或多或少地出現在任何親密關系中。
正是對這種内部過程的分析最終能夠消除這種情況。
更為複雜的是,一個人越傾向于服從他理想化意象所提出的要求,他就越會把這種服從外化。
他會渴望達到分析師或其他任何人對他的任何期望,或達到他以為他們對他的期望。
他可能表現得自願,或甚至輕信,但同時他會暗自積蓄對這種&ldquo壓迫&rdquo的怨恨。
結果可能就是,他最後會看到每個人都處于支配地位,然後對所有人懷恨在心。
那麼,一個人通過外化自己内心的約束能得到什麼?隻要他相信這種約束來自外界,他就能反抗,即使隻是通過内心持保留态度的形式。
同樣地,他能夠避免外部施加的約束,也能夠保持自由的錯覺。
但更重要的是下面這一點:承認内心壓迫感意味着承認他并非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以及由此而産生的一切後果。
這種内心強迫性是否也會表現出生理症狀,以及能到達什麼程度,是有趣的問題。
我個人的印象是,它是哮喘、高血壓和便秘的影響因素,但我在這方面的經驗有限。
我們仍然要讨論各種特征的外化作用,這些特征與他的理想化意象形成對比。
大體看來,這種外化隻通過投射起作用,也即是,在别人身上體驗到這些特征,或認為别人要對這些特征負責任。
這兩種過程不一定同時發生。
在下面的例子中,我們可能必須重複某些我們已經在這方面讨論過的内容,以及其他衆所周知的内容,但這些例證有助于我們更清楚地理解投射的意義。
一個酗酒的病人A,抱怨他的妻子不體諒人。
就我看來,這個抱怨并不正當,或至少不至于A所說的程度。
他自己受到沖突的折磨,這在外來人看來都很明顯,一方面要依從、和藹可親和寬宏大量,另一方面要專橫、苛刻和傲慢。
于是,這是一種攻擊性傾向的投射。
但是什麼導緻投射的必要?在他的理想化意象中,攻擊性傾向隻是強大人格理應具備的要素。
然而,他最占主導的特征仍然是善良,他覺得自聖·弗朗西斯之後,沒人比他更善良,再也不會有這樣理想的朋友了。
那麼,投射是否迎合理想化意象?當然!但投射也使他毫無意識地實踐自己的攻擊性傾向,從而無須面對自己的沖突。
這個人陷入了解決不了的兩難境地。
他不能放棄自己的攻擊性傾向,因為它們是強迫性的。
他也不能放棄自己的理想化意象,因為它使他保持完整。
投射便是這個困境的出路。
因而它反映出一種無意識的表裡不一:它使他能夠維護自己所有傲慢無禮的要求,同時又能當一個理想朋友。
這個病人還懷疑這個女人私通。
這種莫須有并沒有任何證據&mdash&mdash她以相當母性的方式愛着他。
而事實是,他自己暗自沉溺于昙花一現的風流韻事。
有人可能會想到以己度人的報複恐懼。
這當然涉及為自己開脫的需要。
考慮同性戀傾向的投射可能性無助于澄清這個情境。
線索在于他對自己不忠的古怪态度。
他并沒有忘記這些情事,但在回想中記錄。
它們不再是活生生的經曆。
而另一方面,他所謂的女方的不忠卻栩栩如生。
于是,這裡便是經曆的外化。
其功能與之前的例子一樣:它使他維持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使他随心所欲。
強權政治可以作為另一個例子,如在政治和職業群體中所運用的那樣。
通常,這種操縱的動機是意圖削弱對手并鞏固自己的地位。
但也可能産生于類似上述的無意識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