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外化作用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已經看到了,為了縮小真實自我與理想化意象的差距,神經症患者訴諸的所有僞裝都隻是拉大了這個差距。
但是,因為這些意象具有巨大的主觀價值,所以他必須堅定不渝地努力與之妥協。
他的處理方式各式各樣,有些方式會在下一章講。
這裡,我們隻限于讨論不如其他方法那麼耳熟能詳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對神經症結構的影響特别深刻。
我把這種嘗試方式稱為外化作用,指的是他傾向于把内部過程體驗成好像發生在他之外,還常常用這些外部因素去解釋自己的種種困境。
它與理想化的目的一樣,都是遠離真實自我。
但是對于理想化,修飾和再造現實人格的過程可以說仍然在自身範圍内,而外化作用卻意味着徹底放棄自我的領土。
簡而言之,一個人可以在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中躲避自己的基本沖突,可是,一旦現實自我與理想化意象的差距達到某種難以忍受的程度,他就無法再訴諸任何自己内心的東西。
于是唯一可行的就是完全逃離自己,把一切都看作似乎在自我之外。
其中有一些現象可以用投射來概括,投射意味着是個人困境的客觀化。
[1]通常使用投射時,指的是由于主觀上的拒絕傾向而将過失與責任轉嫁給他人,例如懷疑别人具有他自己的那些背叛、野心、支配、自以為是、懦弱等傾向。
從這點上看,這個詞是完全可用的。
然而,外化作用是種更全面廣泛的現象,轉嫁責任隻是其中一部分。
他不僅把自己的錯誤體驗成别人的,還在某種程度上把所有感受也體驗成别人的。
一個傾向于外化的人,可能為小國家的壓迫行為感到深深不安,然而卻沒有意識到他自己感受到了多少壓迫。
他可能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失望,而在情感上把失望體驗成别人的。
這個關系中最重要的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态度,例如,當他其實是對自己生氣時會感覺别人在生他的氣。
或者,他會有意識地生别人的氣,而其實是在針對自己。
再者,他不僅把自己的紊亂歸咎于外部因素,還把自己的好心情或成就也歸咎于外界。
他的失敗看起來是天意,而他的成功被歸為機遇,他的興緻昂揚也是因為天氣等。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無論好壞都取決于其他人,那麼從邏輯上講,他應該一心隻想着改變他們、改造他們、懲罰他們、保護自己不受他們的侵擾或令他們刮目相看。
這樣一來,外化作用會導緻他依賴他人,然而,這種依賴與愛的神經症需要所造成的依賴截然不同,它還會導緻過度依賴外部環境。
這個人是住在城市還是郊區,是這種飲食還是那種飲食,早睡還是晚睡,任職于這個委員會還是那個,這些事情對他來說都無比重要。
因此,他習得了榮格所說的外傾性的人格特質。
但榮格認為外傾性是先天傾向的單面發展,而我認為,它是通過外化來試圖消除未解決沖突的結果。
外化的另一個不可避免的産物就是空虛和膚淺的痛苦感受。
這個感受也沒有分配到恰當之處。
他感覺到的不是這種情感上的空虛,而是把它體驗成饑腸辘辘,試圖通過強迫性進食來消除這種感覺。
或者,他可能害怕體重不足,使他像羽毛一樣翻來覆去,他覺得任何暴風雨都可能把他吹走。
他可能甚至會說,如果什麼都拿來分析,他就隻是個空殼了。
外化作用越徹底,神經症患者就越像個幽靈一樣飄來飄去。
這個過程的含義很多。
現在讓我們看看,它是如何特别有助于減緩自我與理想化意象的緊張狀态。
由于不管一個人如何有意識地看待自己,二者的差異都會産生無意識的負面影響,他越将自己等同于這個理想化意象,他的反應的無意識程度就越深。
最常表現為自輕自賤、對自己大發脾氣以及強制感,這些東西不僅極端痛苦,還以各種方式剝奪一個人的生活。
自輕自賤的外化作用可能采取的形式是鄙視他人,或覺得是别人看不起他。
兩種形式都經常出現,哪一個更占主導或更有意識,取決于神經症人格結構的整個構成。
一個人越具有攻擊性,就越覺得自己正确無誤、優越無比,越容易鄙視他人,也越不可能覺得别人會輕視他。
相反,一個人越順從,他對于沒有達到理想化意象的自我譴責就越使他覺得别人不需要他。
後者的效果特别具有損害性。
它使一個人害羞、呆闆、沉默寡言。
它使他過于感激(的确是低三下四地感激)别人對他的任何愛或贊賞。
同時,他甚至無法從表面價值上接受真摯的友誼,而是當作不應有的施舍而茫然接受。
它還使他無力對抗傲慢的人,因為他部分贊同他們,而且他覺得不被人放在眼裡是很正常的事。
自然而然,這些反應會滋生怨恨,如果壓抑并且堆積這些怨恨,就可能聚集出爆炸性的力量。
盡管如此,外化形式的自輕自賤體驗具有明顯的主觀價值。
要感受自己所有的不屑一顧,就會粉碎他僞造的安全感,那神經症患者可能步入崩潰的邊緣。
被他人鄙視是足夠令人痛苦的,但他還總是希望能夠改變他們的态度,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或在内心保留關于他們不公平的看法。
當一個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所有這些東西便都不起作用了,而且這是投訴無門的。
神經症患者關于自己的所
但是,因為這些意象具有巨大的主觀價值,所以他必須堅定不渝地努力與之妥協。
他的處理方式各式各樣,有些方式會在下一章講。
這裡,我們隻限于讨論不如其他方法那麼耳熟能詳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對神經症結構的影響特别深刻。
我把這種嘗試方式稱為外化作用,指的是他傾向于把内部過程體驗成好像發生在他之外,還常常用這些外部因素去解釋自己的種種困境。
它與理想化的目的一樣,都是遠離真實自我。
但是對于理想化,修飾和再造現實人格的過程可以說仍然在自身範圍内,而外化作用卻意味着徹底放棄自我的領土。
簡而言之,一個人可以在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中躲避自己的基本沖突,可是,一旦現實自我與理想化意象的差距達到某種難以忍受的程度,他就無法再訴諸任何自己内心的東西。
于是唯一可行的就是完全逃離自己,把一切都看作似乎在自我之外。
其中有一些現象可以用投射來概括,投射意味着是個人困境的客觀化。
[1]通常使用投射時,指的是由于主觀上的拒絕傾向而将過失與責任轉嫁給他人,例如懷疑别人具有他自己的那些背叛、野心、支配、自以為是、懦弱等傾向。
從這點上看,這個詞是完全可用的。
然而,外化作用是種更全面廣泛的現象,轉嫁責任隻是其中一部分。
他不僅把自己的錯誤體驗成别人的,還在某種程度上把所有感受也體驗成别人的。
一個傾向于外化的人,可能為小國家的壓迫行為感到深深不安,然而卻沒有意識到他自己感受到了多少壓迫。
他可能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失望,而在情感上把失望體驗成别人的。
這個關系中最重要的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态度,例如,當他其實是對自己生氣時會感覺别人在生他的氣。
或者,他會有意識地生别人的氣,而其實是在針對自己。
再者,他不僅把自己的紊亂歸咎于外部因素,還把自己的好心情或成就也歸咎于外界。
他的失敗看起來是天意,而他的成功被歸為機遇,他的興緻昂揚也是因為天氣等。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無論好壞都取決于其他人,那麼從邏輯上講,他應該一心隻想着改變他們、改造他們、懲罰他們、保護自己不受他們的侵擾或令他們刮目相看。
這樣一來,外化作用會導緻他依賴他人,然而,這種依賴與愛的神經症需要所造成的依賴截然不同,它還會導緻過度依賴外部環境。
這個人是住在城市還是郊區,是這種飲食還是那種飲食,早睡還是晚睡,任職于這個委員會還是那個,這些事情對他來說都無比重要。
因此,他習得了榮格所說的外傾性的人格特質。
但榮格認為外傾性是先天傾向的單面發展,而我認為,它是通過外化來試圖消除未解決沖突的結果。
外化的另一個不可避免的産物就是空虛和膚淺的痛苦感受。
這個感受也沒有分配到恰當之處。
他感覺到的不是這種情感上的空虛,而是把它體驗成饑腸辘辘,試圖通過強迫性進食來消除這種感覺。
或者,他可能害怕體重不足,使他像羽毛一樣翻來覆去,他覺得任何暴風雨都可能把他吹走。
他可能甚至會說,如果什麼都拿來分析,他就隻是個空殼了。
外化作用越徹底,神經症患者就越像個幽靈一樣飄來飄去。
這個過程的含義很多。
現在讓我們看看,它是如何特别有助于減緩自我與理想化意象的緊張狀态。
由于不管一個人如何有意識地看待自己,二者的差異都會産生無意識的負面影響,他越将自己等同于這個理想化意象,他的反應的無意識程度就越深。
最常表現為自輕自賤、對自己大發脾氣以及強制感,這些東西不僅極端痛苦,還以各種方式剝奪一個人的生活。
自輕自賤的外化作用可能采取的形式是鄙視他人,或覺得是别人看不起他。
兩種形式都經常出現,哪一個更占主導或更有意識,取決于神經症人格結構的整個構成。
一個人越具有攻擊性,就越覺得自己正确無誤、優越無比,越容易鄙視他人,也越不可能覺得别人會輕視他。
相反,一個人越順從,他對于沒有達到理想化意象的自我譴責就越使他覺得别人不需要他。
後者的效果特别具有損害性。
它使一個人害羞、呆闆、沉默寡言。
它使他過于感激(的确是低三下四地感激)别人對他的任何愛或贊賞。
同時,他甚至無法從表面價值上接受真摯的友誼,而是當作不應有的施舍而茫然接受。
它還使他無力對抗傲慢的人,因為他部分贊同他們,而且他覺得不被人放在眼裡是很正常的事。
自然而然,這些反應會滋生怨恨,如果壓抑并且堆積這些怨恨,就可能聚集出爆炸性的力量。
盡管如此,外化形式的自輕自賤體驗具有明顯的主觀價值。
要感受自己所有的不屑一顧,就會粉碎他僞造的安全感,那神經症患者可能步入崩潰的邊緣。
被他人鄙視是足夠令人痛苦的,但他還總是希望能夠改變他們的态度,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或在内心保留關于他們不公平的看法。
當一個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所有這些東西便都不起作用了,而且這是投訴無門的。
神經症患者關于自己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