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遠離他人
關燈
小
中
大
分析師知道了病人對于特定困境如何反應,還需要弄明白為何刺激與反應之間如此不相稱。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指出,涉及離群的神經症傾向,就像其他神經症傾向一樣,隻要運轉起來就會給個體帶來安全感,反之,如果它們停止運作,就會引起焦慮。
隻要離群者能保持距離,他就相對感覺安全。
如果出于某種原因,魔法圈被侵入,他的安全感就會遭受到威脅。
這種考慮使我們更能明白,為何離群者無法再保衛與他人的情感距離時會驚慌失措。
而且我們應該補充的是,他之所以如此驚慌,是因為他沒有應對生活的技術手段。
他隻能保持孤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逃避生活。
在這裡,離群的消極性質再次為其表現賦予了特殊的色彩,使其有别于其他神經症傾向。
更具體地說,離群者在困境中既不能妥協,也不能反抗,既不能合作,也不能發号施令,既不能愛,也不能冷酷。
他手無寸鐵,就像一個動物隻有一個辦法應對危險&mdash&mdash即逃避和躲藏。
這種表現和類似情形出現在聯想或夢中:他像錫蘭的侏儒,隻要躲在森林裡就所向披靡,而一旦暴露就很容易被打敗。
他就像一座隻有一面防護城牆的中世紀城鎮,如果那面城牆被攻陷,城鎮就沒有辦法抵禦敵人。
這種狀态完全證明了他對生活感到普遍焦慮的正當性。
這有助于我們明白,為了他必須頑強堅持的東西,為了他在所不惜也要保護的東西,他的遠離其實是一種全面的保護手段。
實際上,所有神經症傾向都有防禦舉動,但其他神經症傾向還嘗試以一種正面的方式來應對生活。
如果離群是主導傾向,就使得一個人無法真正應對生活,以至于随着時間的推移,其防禦特征變得最為突出。
但是,離群者在防禦反應上的奮不顧身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威脅離群,&ldquo用力沖撞城牆&rdquo,往往不僅僅意味着暫時的驚慌。
可能出現的結果類似于精神病發作中的人格分裂。
如果在精神分析中,離群開始瓦解,病人不僅會擴散性地憂慮不安,還有直接和間接的恐懼表現。
例如,可能害怕陷入無形的人流中,主要是害怕失去自己的獨特性,還害怕無助地遭緻攻擊性人的強迫和剝削&mdash&mdash這是他完全不能自衛的結果。
但仍然有第三種恐懼,即害怕精神錯亂,這種恐懼可能非常強烈,以至于病人想要積極防禦這種可能。
在這裡,精神錯亂并不是指發狂,也不是想要不負責的反應。
而是直接表達被分裂的恐懼,常常表現在夢和聯想中。
這就表明,放棄他的離群會使他面對自己的沖突,他無法拯救自己,隻會被劈開,病人所描述的畫面就是自己像被雷劈的樹。
其他觀察資料也證實了這個假設。
高度離群的人幾乎無法克服自己對于内心沖突的反感。
之後他們會告訴分析師,當分析師談到沖突時,他們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當分析師向他們展示了他們心中的沖突,他們會微妙地并帶着精湛的無意識技巧回避這個話題。
相反,在他們打算承認沖突之前,如果他們有一瞬間意識到了沖突,就會驚慌失措。
當他們之後在更安全的基礎上認識到了沖突,則會更離群。
因此,我們得出一個乍看之下令人困惑的結論:離群是基本沖突的固有部分,但也是對抗基本沖突的保護手段。
然而,如果我們更為具體的話,這個困惑便迎刃而解。
它是對抗基本沖突中的兩個活躍部分的保護手段。
這裡我們必須重申,一種占優勢的基本态度并不會妨礙其他矛盾态度的存在和運作。
相比于我們讨論過的另外兩種類型,我們在離群人格身上能更清楚地看到動力的這種表現。
首先,相互矛盾的追求往往會表現在生活曆程中。
在這類人明确接受自己離群之前,往往會經曆依從與依賴的階段,也會經曆攻擊與冷酷叛逆的時期。
與另外兩種人清楚明确的價值觀相比,離群者的價值觀最矛盾。
他除了始終會高估自己視之為自由和獨立的東西,還可能有時在分析中高度贊賞人的善良、同情、慷慨、謙虛和犧牲,有時又搖身一變,轉向完全冷酷自私的達爾文哲學。
他自己可能對這些矛盾困惑不已,但通過合理化,他會努力否認它們的沖突性。
如果分析師沒有清楚認識到這種人格結構,就會很容易被弄糊塗。
他可能并沒有遠離其中一條路,就試圖順着另一條路走,因為他一次又一次地逃進自己的離群中,從而關掉所有大門,就像關閉防水的船窗壁。
離群者特有的&ldquo阻抗&rdquo下面潛藏着完美單一的邏輯。
他不想與分析師有關系,或察覺自己是人類。
他全然不想真的分析自己的人際關系。
他不想面對自己的沖突。
而且,如果我們明白了他的前提,就能看到,他甚至沒有興趣分析任何因素。
他的前提是有意識地确信:隻要他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就不需要操心自己與他們的關系;唯有遠離他人,關系的紊亂才不會使他心煩;即使是分析師所說的那些沖突,也能夠且應該讓它們暫停,因為它們隻會使他心煩;沒必要把事情理清楚,反正他會毫不動搖地保持離群狀态。
正如我們所說的,這種無意識推理在邏輯上是正确的&mdash&mdash在某種程度上。
他所忽略的,以及他長時間所拒絕認識到的,是他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長和發展。
那麼,神經症離群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避開主要沖突。
這是對抗沖突最激進有效的防禦方式。
這是創造僞和諧的衆多神經症途徑之一,即試圖通過逃避來解決問題。
但這并不是真正的解決辦法,因為強迫追求親近,以及強迫追求攻擊性的控制、剝削與優越性,就算不會使他們動彈不得,也會一直煩擾他們。
最後,隻要矛盾的價值觀持續存在,就永遠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内心和平或自由。
*** [1]參見丹尼爾·施耐德在醫學會上演講的《神經症模式的運轉:其創造力和性能力的扭曲》,1943年5月26日。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指出,涉及離群的神經症傾向,就像其他神經症傾向一樣,隻要運轉起來就會給個體帶來安全感,反之,如果它們停止運作,就會引起焦慮。
隻要離群者能保持距離,他就相對感覺安全。
如果出于某種原因,魔法圈被侵入,他的安全感就會遭受到威脅。
這種考慮使我們更能明白,為何離群者無法再保衛與他人的情感距離時會驚慌失措。
而且我們應該補充的是,他之所以如此驚慌,是因為他沒有應對生活的技術手段。
他隻能保持孤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逃避生活。
在這裡,離群的消極性質再次為其表現賦予了特殊的色彩,使其有别于其他神經症傾向。
更具體地說,離群者在困境中既不能妥協,也不能反抗,既不能合作,也不能發号施令,既不能愛,也不能冷酷。
他手無寸鐵,就像一個動物隻有一個辦法應對危險&mdash&mdash即逃避和躲藏。
這種表現和類似情形出現在聯想或夢中:他像錫蘭的侏儒,隻要躲在森林裡就所向披靡,而一旦暴露就很容易被打敗。
他就像一座隻有一面防護城牆的中世紀城鎮,如果那面城牆被攻陷,城鎮就沒有辦法抵禦敵人。
這種狀态完全證明了他對生活感到普遍焦慮的正當性。
這有助于我們明白,為了他必須頑強堅持的東西,為了他在所不惜也要保護的東西,他的遠離其實是一種全面的保護手段。
實際上,所有神經症傾向都有防禦舉動,但其他神經症傾向還嘗試以一種正面的方式來應對生活。
如果離群是主導傾向,就使得一個人無法真正應對生活,以至于随着時間的推移,其防禦特征變得最為突出。
但是,離群者在防禦反應上的奮不顧身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威脅離群,&ldquo用力沖撞城牆&rdquo,往往不僅僅意味着暫時的驚慌。
可能出現的結果類似于精神病發作中的人格分裂。
如果在精神分析中,離群開始瓦解,病人不僅會擴散性地憂慮不安,還有直接和間接的恐懼表現。
例如,可能害怕陷入無形的人流中,主要是害怕失去自己的獨特性,還害怕無助地遭緻攻擊性人的強迫和剝削&mdash&mdash這是他完全不能自衛的結果。
但仍然有第三種恐懼,即害怕精神錯亂,這種恐懼可能非常強烈,以至于病人想要積極防禦這種可能。
在這裡,精神錯亂并不是指發狂,也不是想要不負責的反應。
而是直接表達被分裂的恐懼,常常表現在夢和聯想中。
這就表明,放棄他的離群會使他面對自己的沖突,他無法拯救自己,隻會被劈開,病人所描述的畫面就是自己像被雷劈的樹。
其他觀察資料也證實了這個假設。
高度離群的人幾乎無法克服自己對于内心沖突的反感。
之後他們會告訴分析師,當分析師談到沖突時,他們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當分析師向他們展示了他們心中的沖突,他們會微妙地并帶着精湛的無意識技巧回避這個話題。
相反,在他們打算承認沖突之前,如果他們有一瞬間意識到了沖突,就會驚慌失措。
當他們之後在更安全的基礎上認識到了沖突,則會更離群。
因此,我們得出一個乍看之下令人困惑的結論:離群是基本沖突的固有部分,但也是對抗基本沖突的保護手段。
然而,如果我們更為具體的話,這個困惑便迎刃而解。
它是對抗基本沖突中的兩個活躍部分的保護手段。
這裡我們必須重申,一種占優勢的基本态度并不會妨礙其他矛盾态度的存在和運作。
相比于我們讨論過的另外兩種類型,我們在離群人格身上能更清楚地看到動力的這種表現。
首先,相互矛盾的追求往往會表現在生活曆程中。
在這類人明确接受自己離群之前,往往會經曆依從與依賴的階段,也會經曆攻擊與冷酷叛逆的時期。
與另外兩種人清楚明确的價值觀相比,離群者的價值觀最矛盾。
他除了始終會高估自己視之為自由和獨立的東西,還可能有時在分析中高度贊賞人的善良、同情、慷慨、謙虛和犧牲,有時又搖身一變,轉向完全冷酷自私的達爾文哲學。
他自己可能對這些矛盾困惑不已,但通過合理化,他會努力否認它們的沖突性。
如果分析師沒有清楚認識到這種人格結構,就會很容易被弄糊塗。
他可能并沒有遠離其中一條路,就試圖順着另一條路走,因為他一次又一次地逃進自己的離群中,從而關掉所有大門,就像關閉防水的船窗壁。
離群者特有的&ldquo阻抗&rdquo下面潛藏着完美單一的邏輯。
他不想與分析師有關系,或察覺自己是人類。
他全然不想真的分析自己的人際關系。
他不想面對自己的沖突。
而且,如果我們明白了他的前提,就能看到,他甚至沒有興趣分析任何因素。
他的前提是有意識地确信:隻要他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就不需要操心自己與他們的關系;唯有遠離他人,關系的紊亂才不會使他心煩;即使是分析師所說的那些沖突,也能夠且應該讓它們暫停,因為它們隻會使他心煩;沒必要把事情理清楚,反正他會毫不動搖地保持離群狀态。
正如我們所說的,這種無意識推理在邏輯上是正确的&mdash&mdash在某種程度上。
他所忽略的,以及他長時間所拒絕認識到的,是他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長和發展。
那麼,神經症離群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避開主要沖突。
這是對抗沖突最激進有效的防禦方式。
這是創造僞和諧的衆多神經症途徑之一,即試圖通過逃避來解決問題。
但這并不是真正的解決辦法,因為強迫追求親近,以及強迫追求攻擊性的控制、剝削與優越性,就算不會使他們動彈不得,也會一直煩擾他們。
最後,隻要矛盾的價值觀持續存在,就永遠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内心和平或自由。
*** [1]參見丹尼爾·施耐德在醫學會上演講的《神經症模式的運轉:其創造力和性能力的扭曲》,1943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