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遠離他人
關燈
小
中
大
典型态度。
主人公回憶自己的青春期時說道:&ldquo我能看見一個堅固的生理紐帶(例如我跟父親之間的關系)和一個堅固的精神紐帶(例如我跟心中英雄之間的關系),但我不知道這跟感覺情緒有何關系。
根本就不存在感覺情緒&mdash&mdash人們在這方面謊話連篇,就像在很多其他事情上那樣。
B小姐為之震驚,她說:&lsquo但你怎麼解釋犧牲呢?&rsquo頓時,我對她話中的真實性大吃一驚。
之後,我斷定犧牲隻是另外一種謊言,而且如果不是謊言,那要麼是一種生理行為,要麼是一種精神行為。
我那時夢想獨居,夢想絕不結婚,夢想無須多言、無須求助就能變強,就能平靜和睦。
我想為自己努力,想越來越自由,想放棄夢想以便腳踏實地。
我覺得道德毫無意義,隻要你絕對真實,善惡并沒有分别。
最大的罪惡是尋求同情或期望幫助。
對我來說,靈魂是必須要守護的神殿,而在神殿裡面,經常進行着古怪的儀式,隻有祭司和護衛才知道。
&rdquo 排斥感主要關于對他人的愛恨情仇方面。
這是需要與他人保持情感距離的必然結果,因為有意識地經曆強烈的愛恨,一定會使他親近他人,不然就是與他人發生沖突。
沙利文所說的距離機制就很适合用在這裡。
他不一定将感覺情緒壓制在人際關系之外,然後開始活躍于書籍、動物、自然、藝術、食物等領域。
但這樣做相當危險。
因為一個人有着深厚激昂的情感,如果沒有全面壓制所有情緒感受,是不可能隻壓制一部分感受的,而且還是最至關重要的部分。
這隻是推斷,但下面這些肯定是正确的。
離群型的藝術家,在他們創作期間不僅感覺強烈,還能表達出來,他們常常經曆一些階段,通常在青春期,要麼完全感情麻木,要麼堅決否認所有感覺情緒,就像前面引用的那段。
創作期似乎出現在他們拼命嘗試親密關系之後刻意或自發地讓自己适應離群生活的時候&mdash&mdash也即是,他們有意無意決定與他人保持距離的時候,或甘于一種孤立生活。
這樣,在安全距離下,他們可以釋放和表達許多與人際關系沒有直接聯系的敵意,這使我們能夠認為,早期否認所有情緒情感對于成功離群是必備的。
情緒感受之所以要壓制在人際關系之外,另一個原因已經在讨論自力更生時提到過。
任何可能使離群者依賴他人的渴望、興趣或享樂都可能被視為心理叛變,并可能由此被約束。
似乎對于每一種情境,在允許充分發揮情緒感受之前,必須從是否可能失去自由的立場來仔細審查。
任何依賴的威脅都會使他回避情感。
但一旦他發現這種情境非常安全,就能充分享受。
梭羅的《瓦爾登湖》就能很好地證明在這些情況中可能有着深刻的情感體驗。
對于過于依賴愉悅或自由遭侵害的潛在恐懼,有時會間接使他瀕臨禁欲。
但這是一種具有禁欲性質的禁欲主義,而不是以自我否認或自我折磨為導向的。
我們可能倒不如稱之為自律,這種自律是基于一定假設的,并不缺乏理智。
通達自發情感體驗的心理平衡狀态很重要。
例如,創造力可能是一種救贖。
如果創造力的表達受到了抑制,再通過精神分析或其他經曆釋放出來,離群者的成效就可能非常好,看起來就像奇迹般治愈了一樣。
我們必須謹慎評估這種治愈。
首先,對治愈一概而論是錯誤的:離群者認為的救贖對别人來說不一定具有這種意義。
[1]即使對于離群者,從神經症基礎的巨變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ldquo治愈&rdquo。
這隻是使他更滿意且更不受幹擾的生活。
越是約束情感,越傾向于強調智慧。
于是,他寄希望于純粹的理性力量能解決一切,好像僅靠有關個人問題的知識就足以治愈這些問題。
或者,好像隻靠理性就能治愈所有世界難題! 根據我們所讨論的離群者人際關系,顯而易見的是,任何親近持久的關系都勢必危及他的離群,因此勢必是災難性的,除非對方也同樣離群因而自願需要保持距離,或出于其他原因能夠且願意适應他這些需要。
深愛培爾·金特并耐心等他歸來的索爾維格就是理想的伴侶。
索爾維格對他無欲無求,她的期望可能就像他感情失控一樣令他心慌意亂。
通常,他都意識不到自己的付出有多小,他覺得自己賜予了對方自己未曾表達過的愛意,這份愛意在他心中千金不換。
隻要能夠充分保證情感距離,他可能就能保持相當持久的忠誠。
他可能擁有昙花一現的激情,在這種關系中進進出出。
這些關系脆弱易碎,各種因素都可能催促他回避。
對他來說,性關系可能尤為意味着通往他人的橋梁。
如果短暫且不幹擾他生活,他還是能享受性關系的。
性關系可以說是被限制在專屬的隔間裡。
另一方面,他可能已經把冷漠培養到了非請莫入的程度。
于是,完全虛構的關系可能取代了真實關系。
精神分析過程體現了所有我們讨論過的這些特征。
當然,離群者讨厭分析,因為分析确實最可能侵擾他私人生活。
但他也有觀察自己的興趣,可能着迷于拓展視野,而精神分析展示了他複雜的内心過程。
他可能對夢境的僞造性質感到好奇,或對自己無意聯想的傾向産生興趣。
他查證假設的樂趣,類似于科學家。
他感激分析師的關注,感激分析師指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痛恨在他沒有預見到的地方被敦促或&ldquo逼迫&rdquo。
他會常常在分析中提醒建議的危險性,盡管這種危險對他還不如對其他類型的人嚴重,因為他全副武裝來對抗&ldquo影響&rdquo。
他之所以考驗分析師的建議,絕非以理性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地位,而一如他慣常作風,他傾向于盲目婉拒所有不符合他自我與生活的觀點,他覺得分析師期望他有所改變特别可恨。
當然,他的确想擺脫一切困擾他的東西,但必須不涉及人格上的改變。
他幾乎是一邊樂此不疲地觀察
主人公回憶自己的青春期時說道:&ldquo我能看見一個堅固的生理紐帶(例如我跟父親之間的關系)和一個堅固的精神紐帶(例如我跟心中英雄之間的關系),但我不知道這跟感覺情緒有何關系。
根本就不存在感覺情緒&mdash&mdash人們在這方面謊話連篇,就像在很多其他事情上那樣。
B小姐為之震驚,她說:&lsquo但你怎麼解釋犧牲呢?&rsquo頓時,我對她話中的真實性大吃一驚。
之後,我斷定犧牲隻是另外一種謊言,而且如果不是謊言,那要麼是一種生理行為,要麼是一種精神行為。
我那時夢想獨居,夢想絕不結婚,夢想無須多言、無須求助就能變強,就能平靜和睦。
我想為自己努力,想越來越自由,想放棄夢想以便腳踏實地。
我覺得道德毫無意義,隻要你絕對真實,善惡并沒有分别。
最大的罪惡是尋求同情或期望幫助。
對我來說,靈魂是必須要守護的神殿,而在神殿裡面,經常進行着古怪的儀式,隻有祭司和護衛才知道。
&rdquo 排斥感主要關于對他人的愛恨情仇方面。
這是需要與他人保持情感距離的必然結果,因為有意識地經曆強烈的愛恨,一定會使他親近他人,不然就是與他人發生沖突。
沙利文所說的距離機制就很适合用在這裡。
他不一定将感覺情緒壓制在人際關系之外,然後開始活躍于書籍、動物、自然、藝術、食物等領域。
但這樣做相當危險。
因為一個人有着深厚激昂的情感,如果沒有全面壓制所有情緒感受,是不可能隻壓制一部分感受的,而且還是最至關重要的部分。
這隻是推斷,但下面這些肯定是正确的。
離群型的藝術家,在他們創作期間不僅感覺強烈,還能表達出來,他們常常經曆一些階段,通常在青春期,要麼完全感情麻木,要麼堅決否認所有感覺情緒,就像前面引用的那段。
創作期似乎出現在他們拼命嘗試親密關系之後刻意或自發地讓自己适應離群生活的時候&mdash&mdash也即是,他們有意無意決定與他人保持距離的時候,或甘于一種孤立生活。
這樣,在安全距離下,他們可以釋放和表達許多與人際關系沒有直接聯系的敵意,這使我們能夠認為,早期否認所有情緒情感對于成功離群是必備的。
情緒感受之所以要壓制在人際關系之外,另一個原因已經在讨論自力更生時提到過。
任何可能使離群者依賴他人的渴望、興趣或享樂都可能被視為心理叛變,并可能由此被約束。
似乎對于每一種情境,在允許充分發揮情緒感受之前,必須從是否可能失去自由的立場來仔細審查。
任何依賴的威脅都會使他回避情感。
但一旦他發現這種情境非常安全,就能充分享受。
梭羅的《瓦爾登湖》就能很好地證明在這些情況中可能有着深刻的情感體驗。
對于過于依賴愉悅或自由遭侵害的潛在恐懼,有時會間接使他瀕臨禁欲。
但這是一種具有禁欲性質的禁欲主義,而不是以自我否認或自我折磨為導向的。
我們可能倒不如稱之為自律,這種自律是基于一定假設的,并不缺乏理智。
通達自發情感體驗的心理平衡狀态很重要。
例如,創造力可能是一種救贖。
如果創造力的表達受到了抑制,再通過精神分析或其他經曆釋放出來,離群者的成效就可能非常好,看起來就像奇迹般治愈了一樣。
我們必須謹慎評估這種治愈。
首先,對治愈一概而論是錯誤的:離群者認為的救贖對别人來說不一定具有這種意義。
[1]即使對于離群者,從神經症基礎的巨變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ldquo治愈&rdquo。
這隻是使他更滿意且更不受幹擾的生活。
越是約束情感,越傾向于強調智慧。
于是,他寄希望于純粹的理性力量能解決一切,好像僅靠有關個人問題的知識就足以治愈這些問題。
或者,好像隻靠理性就能治愈所有世界難題! 根據我們所讨論的離群者人際關系,顯而易見的是,任何親近持久的關系都勢必危及他的離群,因此勢必是災難性的,除非對方也同樣離群因而自願需要保持距離,或出于其他原因能夠且願意适應他這些需要。
深愛培爾·金特并耐心等他歸來的索爾維格就是理想的伴侶。
索爾維格對他無欲無求,她的期望可能就像他感情失控一樣令他心慌意亂。
通常,他都意識不到自己的付出有多小,他覺得自己賜予了對方自己未曾表達過的愛意,這份愛意在他心中千金不換。
隻要能夠充分保證情感距離,他可能就能保持相當持久的忠誠。
他可能擁有昙花一現的激情,在這種關系中進進出出。
這些關系脆弱易碎,各種因素都可能催促他回避。
對他來說,性關系可能尤為意味着通往他人的橋梁。
如果短暫且不幹擾他生活,他還是能享受性關系的。
性關系可以說是被限制在專屬的隔間裡。
另一方面,他可能已經把冷漠培養到了非請莫入的程度。
于是,完全虛構的關系可能取代了真實關系。
精神分析過程體現了所有我們讨論過的這些特征。
當然,離群者讨厭分析,因為分析确實最可能侵擾他私人生活。
但他也有觀察自己的興趣,可能着迷于拓展視野,而精神分析展示了他複雜的内心過程。
他可能對夢境的僞造性質感到好奇,或對自己無意聯想的傾向産生興趣。
他查證假設的樂趣,類似于科學家。
他感激分析師的關注,感激分析師指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痛恨在他沒有預見到的地方被敦促或&ldquo逼迫&rdquo。
他會常常在分析中提醒建議的危險性,盡管這種危險對他還不如對其他類型的人嚴重,因為他全副武裝來對抗&ldquo影響&rdquo。
他之所以考驗分析師的建議,絕非以理性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地位,而一如他慣常作風,他傾向于盲目婉拒所有不符合他自我與生活的觀點,他覺得分析師期望他有所改變特别可恨。
當然,他的确想擺脫一切困擾他的東西,但必須不涉及人格上的改變。
他幾乎是一邊樂此不疲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