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遠離他人
關燈
小
中
大
需要也是強迫性且不加區分的。
表現為對任何類似于強迫、影響、約束等事物都十分敏感。
敏感度是離群程度的優良标尺,被視之為束縛的對象因人而異。
他可能很容易感受到物理性壓力,諸如衣領、領帶、腰帶、鞋子之類的東西。
任何視野障礙都會引起被圍困感,如要是待在隧道或礦井,就可能産生焦慮。
這方面的敏感并不能完全解釋幽閉恐懼症,但至少是其背景。
他可能會逃避長期的約束:很難簽訂合同、簽一年以上的租約、結婚等。
當然,對于離群者來說,婚姻無論如何都是件危險的事情,因為涉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
盡管他需要保護或相信對方完全适合他都能降低這個風險。
他們很容易出現婚前恐懼。
無情流逝的時間通常被視為強制:上班遲到5分鐘的習慣可能是為了維持自由的幻覺。
時間表構成一種威脅:離群型病人會喜歡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不看時間表,在自己覺得合适的時間抵達車站,情願在那裡等下一趟火車。
别人預期他做某些事,或以某種方式行事,會讓他不自在而且逆反,不管這些預期是否真的表現出來了,或隻是假想性地存在。
例如,他可能平常喜歡饋贈禮物,但會忘記生日或聖誕節禮物,因為這些是别人期望他做的。
對他來說,遵從公認的行為規範或傳統價值觀是令人厭惡的。
為了避免摩擦,他會表面上遵從,但在心裡堅決不接受所有傳統教條和準則。
最後,他人的建議也被視為控制支配,即便與他的願望一緻,他也要抵抗。
在這種情況下,抵抗可能也與有意識或無意識挫傷他人的渴望有關。
盡管和其他神經症的患者一樣,他也需要優越感,但在這裡還是要強調這一點,因為這與離群有内在聯系。
&ldquo象牙塔&rdquo與&ldquo光榮獨立&rdquo就證明了即使按通俗說法,離群與優越之間也難脫幹系。
也許,如果一個人既沒有一定的實力和智謀,也沒有感受到獨一無二的重要性,那他不可能保持孤立狀态。
臨床經驗也證實了這點。
當離群者的優越感一時被打碎,不管是由于實實在在的失敗,還是内心沖突的增長,他都将無法保持孤獨,還可能瘋狂地尋求愛和保護。
他的生活曆程中常常出現這種動搖。
在青少年時期或二十幾歲時,雖然可能有過幾段相當冷淡的友誼,但已經相對舒适自在地過着頗為孤立的生活。
當他卓有成就時,還會編織未來幻想。
但之後,這些夢想在現實中觸礁。
盡管在中學他力争第一,但到了大學,他面臨嚴峻的競争,因而逃避競争。
他第一次嘗試戀愛關系失敗了。
或他意識到,他的夢想并沒有随着年齡增長而實現。
于是,他開始無法忍受超然獨立,沉浸在一種對于人類親密關系的強迫性動力之中,例如性關系,例如婚姻。
隻要他被愛着,他就願意屈服于任何侮辱。
當這樣的人來尋求精神分析治療,盡管他的離群問題仍然明顯,卻無法得以解決。
他原本想要的,隻是幫助他找到這種或那種形式的愛。
隻有當他感到更強大的時候,才會如釋重負般發現,自己更甯願&ldquo單身并且喜歡單身&rdquo。
于是給人的印象就是他僅僅隻是回到了之前的離群狀态。
但實際上,這個問題在于他生平第一次足夠堅定地承認&mdash&mdash甚至包括對他自己&mdash&mdash離群就是他想要的。
這一刻正是解決他離群問題的适當時機。
對于離群者,優越感的需要具有某種特定的特征。
他厭惡競争,不想通過現實的不懈努力而有所超越。
他甯願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無須他做任何舉動,别人就應該感受到他内在潛藏的偉大。
例如,在他的夢中,他可能描述有寶庫深藏于偏遠小鎮,而鑒賞家們不遠萬裡來到這裡觀摩。
跟所有優越幻想一樣,這個夢也含有現實成分。
隐藏的珍寶象征着他的智力與情感生活,而這種生活正是他守護于魔法圈之中的。
另一種表現優越感的地方在于他覺得自己獨一無二,這是他想要與衆不同的直接結果。
他可能把自己比作孤立于山頂上的一棵樹,而下方叢林中的那些樹卻相互阻礙彼此的生長。
依從型人在看着自己同伴時會默默地問&ldquo他會喜歡我嗎?&rdquo。
攻擊型人想知道&ldquo他是個多強勁的對手?&rdquo或&ldquo他能為我所用嗎?&rdquo,而離群者首先關心的是&ldquo他會幹擾我嗎?他會想要影響我或讓我獨處嗎?&rdquo培爾·金特遇到鑄紐扣人時的情形就是一個完美象征,代表了離群者對于自己跟别人待在一起的恐懼。
在地獄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還行,但要被投進一個大熔爐,要被鑄造成别人或适應别人,就是個可怕的想法。
他覺得自己相當于一塊稀有的東方地毯,圖案和顔色組合獨一無二,永遠如此。
他自恃能操控環境的影響水平,還決定一直保持下去。
對于他的一成不變,他把所有神經症固有的刻闆提升至神聖原則的尊嚴。
他願意甚至熱情地詳細闡釋他的行為模式,使這種模式更純潔、更透明,他堅信沒有摻雜任何外物。
盡管太簡單而且不充分,還是可以借用培爾·金特的格言:&ldquo為你自己就夠了。
&rdquo 離群者的情感生活并沒有像其他類型那樣嚴格遵循一個模式。
個體變化之所以更大,主要是因為另兩種類型的主導傾向是針對積極目标,例如一種是喜歡、親密、愛,一種是生存、控制、成功,而離群者的目标是消極的:他不想卷入、不需要誰、不允許誰打擾或影響他。
因此,他的情感狀态多半取決于這個消極框架中發展而來或許可的願望,這方面能夠闡明的離群傾向是有限的。
他有一種普遍傾向,就是壓抑所有感覺情緒,甚至是否認這些感受的存在。
我想在這裡引用詩人安娜·瑪麗亞·阿米的一段未發表過的小說,因為這段内容不僅簡潔表述了這種傾向,還表述了離群者的其他
表現為對任何類似于強迫、影響、約束等事物都十分敏感。
敏感度是離群程度的優良标尺,被視之為束縛的對象因人而異。
他可能很容易感受到物理性壓力,諸如衣領、領帶、腰帶、鞋子之類的東西。
任何視野障礙都會引起被圍困感,如要是待在隧道或礦井,就可能産生焦慮。
這方面的敏感并不能完全解釋幽閉恐懼症,但至少是其背景。
他可能會逃避長期的約束:很難簽訂合同、簽一年以上的租約、結婚等。
當然,對于離群者來說,婚姻無論如何都是件危險的事情,因為涉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
盡管他需要保護或相信對方完全适合他都能降低這個風險。
他們很容易出現婚前恐懼。
無情流逝的時間通常被視為強制:上班遲到5分鐘的習慣可能是為了維持自由的幻覺。
時間表構成一種威脅:離群型病人會喜歡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不看時間表,在自己覺得合适的時間抵達車站,情願在那裡等下一趟火車。
别人預期他做某些事,或以某種方式行事,會讓他不自在而且逆反,不管這些預期是否真的表現出來了,或隻是假想性地存在。
例如,他可能平常喜歡饋贈禮物,但會忘記生日或聖誕節禮物,因為這些是别人期望他做的。
對他來說,遵從公認的行為規範或傳統價值觀是令人厭惡的。
為了避免摩擦,他會表面上遵從,但在心裡堅決不接受所有傳統教條和準則。
最後,他人的建議也被視為控制支配,即便與他的願望一緻,他也要抵抗。
在這種情況下,抵抗可能也與有意識或無意識挫傷他人的渴望有關。
盡管和其他神經症的患者一樣,他也需要優越感,但在這裡還是要強調這一點,因為這與離群有内在聯系。
&ldquo象牙塔&rdquo與&ldquo光榮獨立&rdquo就證明了即使按通俗說法,離群與優越之間也難脫幹系。
也許,如果一個人既沒有一定的實力和智謀,也沒有感受到獨一無二的重要性,那他不可能保持孤立狀态。
臨床經驗也證實了這點。
當離群者的優越感一時被打碎,不管是由于實實在在的失敗,還是内心沖突的增長,他都将無法保持孤獨,還可能瘋狂地尋求愛和保護。
他的生活曆程中常常出現這種動搖。
在青少年時期或二十幾歲時,雖然可能有過幾段相當冷淡的友誼,但已經相對舒适自在地過着頗為孤立的生活。
當他卓有成就時,還會編織未來幻想。
但之後,這些夢想在現實中觸礁。
盡管在中學他力争第一,但到了大學,他面臨嚴峻的競争,因而逃避競争。
他第一次嘗試戀愛關系失敗了。
或他意識到,他的夢想并沒有随着年齡增長而實現。
于是,他開始無法忍受超然獨立,沉浸在一種對于人類親密關系的強迫性動力之中,例如性關系,例如婚姻。
隻要他被愛着,他就願意屈服于任何侮辱。
當這樣的人來尋求精神分析治療,盡管他的離群問題仍然明顯,卻無法得以解決。
他原本想要的,隻是幫助他找到這種或那種形式的愛。
隻有當他感到更強大的時候,才會如釋重負般發現,自己更甯願&ldquo單身并且喜歡單身&rdquo。
于是給人的印象就是他僅僅隻是回到了之前的離群狀态。
但實際上,這個問題在于他生平第一次足夠堅定地承認&mdash&mdash甚至包括對他自己&mdash&mdash離群就是他想要的。
這一刻正是解決他離群問題的适當時機。
對于離群者,優越感的需要具有某種特定的特征。
他厭惡競争,不想通過現實的不懈努力而有所超越。
他甯願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無須他做任何舉動,别人就應該感受到他内在潛藏的偉大。
例如,在他的夢中,他可能描述有寶庫深藏于偏遠小鎮,而鑒賞家們不遠萬裡來到這裡觀摩。
跟所有優越幻想一樣,這個夢也含有現實成分。
隐藏的珍寶象征着他的智力與情感生活,而這種生活正是他守護于魔法圈之中的。
另一種表現優越感的地方在于他覺得自己獨一無二,這是他想要與衆不同的直接結果。
他可能把自己比作孤立于山頂上的一棵樹,而下方叢林中的那些樹卻相互阻礙彼此的生長。
依從型人在看着自己同伴時會默默地問&ldquo他會喜歡我嗎?&rdquo。
攻擊型人想知道&ldquo他是個多強勁的對手?&rdquo或&ldquo他能為我所用嗎?&rdquo,而離群者首先關心的是&ldquo他會幹擾我嗎?他會想要影響我或讓我獨處嗎?&rdquo培爾·金特遇到鑄紐扣人時的情形就是一個完美象征,代表了離群者對于自己跟别人待在一起的恐懼。
在地獄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還行,但要被投進一個大熔爐,要被鑄造成别人或适應别人,就是個可怕的想法。
他覺得自己相當于一塊稀有的東方地毯,圖案和顔色組合獨一無二,永遠如此。
他自恃能操控環境的影響水平,還決定一直保持下去。
對于他的一成不變,他把所有神經症固有的刻闆提升至神聖原則的尊嚴。
他願意甚至熱情地詳細闡釋他的行為模式,使這種模式更純潔、更透明,他堅信沒有摻雜任何外物。
盡管太簡單而且不充分,還是可以借用培爾·金特的格言:&ldquo為你自己就夠了。
&rdquo 離群者的情感生活并沒有像其他類型那樣嚴格遵循一個模式。
個體變化之所以更大,主要是因為另兩種類型的主導傾向是針對積極目标,例如一種是喜歡、親密、愛,一種是生存、控制、成功,而離群者的目标是消極的:他不想卷入、不需要誰、不允許誰打擾或影響他。
因此,他的情感狀态多半取決于這個消極框架中發展而來或許可的願望,這方面能夠闡明的離群傾向是有限的。
他有一種普遍傾向,就是壓抑所有感覺情緒,甚至是否認這些感受的存在。
我想在這裡引用詩人安娜·瑪麗亞·阿米的一段未發表過的小說,因為這段内容不僅簡潔表述了這種傾向,還表述了離群者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