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遠離他人

關燈
基本沖突的第三個方面就是離群索居的需要,&ldquo遠離&rdquo他人的需要。

    在分析這種主導傾向的類型之前,我們必須明白神經症離群指的是什麼。

    當然,它不僅僅是指想要偶爾獨處。

    每個認真對待自己與生活的人,有時都會想要獨處。

    我們的文化使我們深陷于表面生活,以至于對這種需要知之甚少,但哲學與宗教随時都在強調獨處可能有助于實現自我。

    渴望有意義的獨處絕不可能是神經症的;相反,大多數神經症患者都回避他們的内心深處,而且無法建設性地獨處正是神經症的征兆。

    除非與人交往有無法容忍的壓力,并且獨處主要是一種逃避交往的手段,獨處的渴望才是神經症離群的征兆。

     高度離群者的某些特質非常明顯且獨特,以至于精神分析學家認為這些特質才是離群類型人格所特有的。

    最明顯的就是普遍地疏遠他人。

    這一點之所以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是因為他尤其強調這點,但其實他的疏遠他人并不比其他神經症患者更嚴重。

    例如我們讨論過的那兩種類型,很難簡單說明哪一種更疏遠他人。

    我們隻能說,依從型人掩蓋了這個特點,當他發現這一點時會感到震驚,因為他對于親近的熱切需要使他渴望相信自己與他人之間沒有隔閡。

    畢竟,疏遠他人僅僅是人際關系紊亂的指标。

    但所有神經症都有這個情況。

    疏遠的程度取決于紊亂的嚴重程度,而不是神經症采用的具體形式。

     另一個特征常常被視為離群所特有的,那就是疏遠自我,也即是感情麻木,不确定自己是怎樣的人,不知道自己愛什麼、恨什麼、渴望什麼、希望什麼、害怕什麼、厭惡什麼、相信什麼等。

    這種自我疏遠也很常見于所有神經症。

    每個達到了神經症程度的人都像一架遙控飛機,所以必然會脫離自我。

    離群者就很像海地傳說中的僵屍,雖然是死人,但通過巫術死而複生:他們可以像活人一樣工作和活動,但他們沒有生命。

    而其他人,還可以擁有相對豐富的感情生活。

    由于存在這些差别,我們也就不能把自我疏遠視為離群所特有的。

    所有離群者的共同點在于某些極為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他們帶着一種主觀興趣來看待自己,就好像看待一件藝術品。

    也許最好的描述方式就是,他們以&ldquo旁觀者&rdquo态度對待自己,通常也以這種态度對待生活。

    因此,他們可能常常是自己心理過程的傑出觀察者。

    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他們經常對夢的象征展現出驚人的理解力。

     關鍵就在于他們内心需要在情感上與他人有一段距離。

    更準确地說,他們有意無意都決定,無論如何也不要在情感上與他人扯上關系,不管是愛、對抗、合作還是競争。

    他們在自己周圍畫了一個魔法圈,沒人能夠進入。

    而且這也是為何他們從表面上好像與他人&ldquo相處融洽&rdquo。

    這種需要的強迫性特征表現在他們對于外界幹擾的焦慮反應。

     他們習得的所有需要與特質,都是針對不卷入關系這一主要需要。

    其中最引入注意的就是自力更生的需要,最積極正面的表現就是足智多謀。

    攻擊型人也傾向于足智多謀,但精神不同,對他來說,這是在充滿敵意的世界中艱苦奮鬥的先決條件,是在鬥争中打敗他人的先決條件。

    而對于離群型人,他的精神和魯濱孫·克魯索一樣:為了生存,他必須足智多謀。

    這是他能補償自己這種孤立狀态的唯一辦法。

     還有一種維持自力更生的方法更靠不住,就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限制自己的需要。

    我們要更好地理解在這個方向上的各種動向,就要記住他的潛在原則,即絕不過于依附任何人或事物以至于他們成為必需。

    依附他人會損害超然态度,最好别太看重。

    例如:一個離群者可能能夠感到真正的快樂,但如果快樂要以某種方式依賴于他人,他就情願選擇放棄。

    他喜歡偶爾在晚上與一些朋友聚會,但不喜歡普遍性的社交與社會活動。

    同樣,他回避競争、威望和成功。

    他傾向于約束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使它們維持在某個範圍内,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或精力來供養。

    他可能痛恨生病,視之為恥辱,因為生病就迫使他依賴别人。

    關于任何問題,他可能都執意要取得第一手信息:例如對于國外,諸如俄羅斯,他想要親自去見識,而不是采納别人的見聞。

    這種态度有利于卓越的心理獨立性,隻要沒有到荒謬的地步,例如在陌生城市拒絕問路。

     另一個顯著需要就是他需要私人空間。

    他就像一個旅館的賓客,很少把門上的&ldquo請勿打擾&rdquo牌子取下來。

    甚至于書籍也被當作幹擾者,被當作外來者。

    提出任何有關他個人生活的問題,都可能會令他震驚,他傾向于給自己戴上神秘的面紗。

    有一個病人曾經告訴我,他到了40歲,還是和母親告訴他上帝能透過百葉窗看到他在咬指甲時一樣讨厭上帝無所不知這個觀點。

    這個病人哪怕對于生活中最瑣碎的細節也守口如瓶。

    對于離群者,如果别人視他為&ldquo理所當然&rdquo,可能會使他惱怒不已&mdash&mdash這讓他覺得自己遭到踐踏。

    通常,他選擇獨自工作、睡覺、吃飯。

    與依從型人截然相反,他不喜歡分享任何體驗&mdash&mdash對方可能會打擾他。

    即便是和他人一起聽音樂、散步或交談,他也隻有在之後回想起來才感到真正的愉悅。

     自力更生和私人空間都有益于他最突出的需要,即完全獨立。

    他個人覺得自己的獨立性具有正面價值。

    這種獨立無疑具有類似的價值。

    因為不管缺乏什麼,他都絕對不是聽人使喚的機器人。

    對于互助的盲目拒絕,連同對于競争的超然态度,的确賦予了他某種完整性。

    錯誤就在于他把獨立視為最終目的,而忽略了獨立的價值最終在于他用獨立來做什麼。

    他的獨立,和所有涉及獨立的離群現象一樣,具有一種消極的取向,目的在于不被影響、強迫、束縛、約束。

     和其他神經症傾向一樣,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