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對抗他人
關燈
小
中
大
在探讨基本沖突的第二個方面&mdash&mdash&ldquo對抗&rdquo他人的傾向時,我們還是跟前面一樣,在此分析一下攻擊傾向占主導的類型。
依從類型的人堅信人都是&ldquo友好的&rdquo,還一直為反面證據感到迷惑不解;攻擊類型的人想當然認為每個人都帶着敵意,拒不承認他們并非如此。
對他來說,生活就是一場人與人的搏鬥,落後者遭殃。
對于種種例外,他隻是勉強認可或保留意見。
有時他的這種态度非常明顯,但更多時候,是掩藏在溫文爾雅、公正不阿和善于交際的虛飾之中。
這種&ldquo掩飾&rdquo可能相當于馬基雅維利式的讓步權術。
然而通常混雜着僞裝、真誠和神經症需要。
他想要讓别人相信自己是個好人,這種渴望可能兼具了一定的仁心善意,隻要沒有人質疑他的指揮地位。
對愛和支持的神經症需要的要素可能服務于種種攻擊性目标。
依從類型的人不需要這種&ldquo掩飾&rdquo,因為他的價值觀本來就為社會所認可或是符合基督教美德。
攻擊型人的需要與依從型人一樣具有強迫性,要認識到這點,我們就必須意識到,這些需要同樣産生于他的基本焦慮。
必須強調這點,因為這類人從不承認或展現恐懼,這點在後面非常明顯。
在他身上,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強硬,都是為了變得強硬,或至少表現出強硬。
他的種種需要主要是因為他認為人生是一個競技場,依據達爾文的觀點,就是适者生存、優勝劣汰。
生存還是滅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所生活的文化環境,但不管怎樣,冷酷無情地追逐個人利益就是至高無上的準則。
因此,他的第一需要就是控制别人。
控制手段的形式是無窮無盡的,可能是完全運用權力,也可能是間接操縱,通過過度關懷或是使他人承擔義務。
他可能更喜歡做幕後操縱者,采取智力手段,這就意味着他認為,通過理性推理或深謀遠慮,一切都勝券在握。
他控制他人的具體形式大部分取決于他的先天禀賦,在一定程度上還融合了各種沖突傾向。
例如,如果這個人同時傾向于離群,他就會避免使用直接的操控,因為直接操控使他與他人交往過密。
如果對愛有大量隐秘的需要,他也會首選間接方式。
如果他想做幕後操縱者,就會表現出受虐傾向,因為這意味着利用他人來實現自己的目标。
[1] 同時,他還需要超越他人,需要取得成功、威望或任何形式的認可。
這一方面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是以權力為導向,因為在一個競争社會中,成功和威望能帶來權力。
但成功與威望也可能借由外界的肯定、外界的稱贊等,以此制造一種有關力量的主觀感受和真實的優勢。
這裡和依從類型一樣,重心都在于他本人之外;不同之處隻在于他想從别人那裡獲得的肯定的類型不同。
但其實二者都是徒勞無益的。
如果人們納悶兒,為何成功無法減輕他們的不安全感,隻會表現出他們缺乏心理學知識,但其實他們的疑惑表明了他們通常在多大程度上将成功與威望視為價值尺度。
一部分情形是,他強烈地想要剝削他人,想要比别人智高一籌,想要利用他人為己所用。
他看待任何情境或關系的角度都是&ldquo我能從中得到什麼&rdquo,不管是關于金錢、威望、交往還是觀點。
他自己有意識或半意識地相信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所以他所指望的就是比其他人做得更高效。
他發展出來的品性與依從型人大相徑庭。
他變得堅韌不拔,或至少給人這樣的印象。
他認為所有感覺情緒,既包括他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都是&ldquo無病呻吟、多愁善感&rdquo。
對他來說,愛是不足輕重的。
并不是說他絕不&ldquo戀愛&rdquo,或絕沒有绯聞,或絕不結婚,而是他主要關注的是找一個稱心如意的伴侶,這個人的魅力、社會聲望或财富能使他提高自己的地位。
他覺得沒有理由要去體諒他人。
&ldquo為什麼我應該照顧他們?讓他們自己照顧自己去。
&rdquo從一個古老的道德問題來講,有兩個人在木筏上,但其中隻有一個人能活下來,他一定會說,當然是自保,不自保就是愚蠢、虛僞。
他讨厭承認任何恐懼,還會采取極端的手段控制住恐懼。
例如,他可能逼自己待在空無一人的屋裡,盡管他害怕盜賊;他可能堅持騎在馬背上,直到他克服了對
依從類型的人堅信人都是&ldquo友好的&rdquo,還一直為反面證據感到迷惑不解;攻擊類型的人想當然認為每個人都帶着敵意,拒不承認他們并非如此。
對他來說,生活就是一場人與人的搏鬥,落後者遭殃。
對于種種例外,他隻是勉強認可或保留意見。
有時他的這種态度非常明顯,但更多時候,是掩藏在溫文爾雅、公正不阿和善于交際的虛飾之中。
這種&ldquo掩飾&rdquo可能相當于馬基雅維利式的讓步權術。
然而通常混雜着僞裝、真誠和神經症需要。
他想要讓别人相信自己是個好人,這種渴望可能兼具了一定的仁心善意,隻要沒有人質疑他的指揮地位。
對愛和支持的神經症需要的要素可能服務于種種攻擊性目标。
依從類型的人不需要這種&ldquo掩飾&rdquo,因為他的價值觀本來就為社會所認可或是符合基督教美德。
攻擊型人的需要與依從型人一樣具有強迫性,要認識到這點,我們就必須意識到,這些需要同樣産生于他的基本焦慮。
必須強調這點,因為這類人從不承認或展現恐懼,這點在後面非常明顯。
在他身上,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強硬,都是為了變得強硬,或至少表現出強硬。
他的種種需要主要是因為他認為人生是一個競技場,依據達爾文的觀點,就是适者生存、優勝劣汰。
生存還是滅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所生活的文化環境,但不管怎樣,冷酷無情地追逐個人利益就是至高無上的準則。
因此,他的第一需要就是控制别人。
控制手段的形式是無窮無盡的,可能是完全運用權力,也可能是間接操縱,通過過度關懷或是使他人承擔義務。
他可能更喜歡做幕後操縱者,采取智力手段,這就意味着他認為,通過理性推理或深謀遠慮,一切都勝券在握。
他控制他人的具體形式大部分取決于他的先天禀賦,在一定程度上還融合了各種沖突傾向。
例如,如果這個人同時傾向于離群,他就會避免使用直接的操控,因為直接操控使他與他人交往過密。
如果對愛有大量隐秘的需要,他也會首選間接方式。
如果他想做幕後操縱者,就會表現出受虐傾向,因為這意味着利用他人來實現自己的目标。
[1] 同時,他還需要超越他人,需要取得成功、威望或任何形式的認可。
這一方面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是以權力為導向,因為在一個競争社會中,成功和威望能帶來權力。
但成功與威望也可能借由外界的肯定、外界的稱贊等,以此制造一種有關力量的主觀感受和真實的優勢。
這裡和依從類型一樣,重心都在于他本人之外;不同之處隻在于他想從别人那裡獲得的肯定的類型不同。
但其實二者都是徒勞無益的。
如果人們納悶兒,為何成功無法減輕他們的不安全感,隻會表現出他們缺乏心理學知識,但其實他們的疑惑表明了他們通常在多大程度上将成功與威望視為價值尺度。
一部分情形是,他強烈地想要剝削他人,想要比别人智高一籌,想要利用他人為己所用。
他看待任何情境或關系的角度都是&ldquo我能從中得到什麼&rdquo,不管是關于金錢、威望、交往還是觀點。
他自己有意識或半意識地相信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所以他所指望的就是比其他人做得更高效。
他發展出來的品性與依從型人大相徑庭。
他變得堅韌不拔,或至少給人這樣的印象。
他認為所有感覺情緒,既包括他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都是&ldquo無病呻吟、多愁善感&rdquo。
對他來說,愛是不足輕重的。
并不是說他絕不&ldquo戀愛&rdquo,或絕沒有绯聞,或絕不結婚,而是他主要關注的是找一個稱心如意的伴侶,這個人的魅力、社會聲望或财富能使他提高自己的地位。
他覺得沒有理由要去體諒他人。
&ldquo為什麼我應該照顧他們?讓他們自己照顧自己去。
&rdquo從一個古老的道德問題來講,有兩個人在木筏上,但其中隻有一個人能活下來,他一定會說,當然是自保,不自保就是愚蠢、虛僞。
他讨厭承認任何恐懼,還會采取極端的手段控制住恐懼。
例如,他可能逼自己待在空無一人的屋裡,盡管他害怕盜賊;他可能堅持騎在馬背上,直到他克服了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