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親近他人
關燈
小
中
大
要介紹基本沖突,不能靠簡單呈現大量相關個案。
由于基本沖突的破壞性勢力,神經症患者在周圍搭建了一套防禦機制,不僅用于掩耳盜鈴,還用于混淆視聽。
結果就是,我們從表面上看到的是各種各樣的解決途徑,而非沖突本身。
因此,簡單羅列個案史沒法全面展示其含義與種種細微差别,這樣的陳述未免旁征博引過頭,猶如盲人摸象。
而且,前面章節所描繪的輪廓仍然需要充實。
為了了解基本沖突的全貌,我們必須從分别研究每個對立要素着手。
我們隻要觀察各種個體類型就能有所收獲,在他們身上,非此即彼的要素占主導,而且對于他們來說,這個要素代表着更能接受的自我。
為了簡明扼要,我把這些類型[1]分為依從、攻擊和孤立型人格。
在每個個案中,我們的重點會放在這個人更願意接受的态度上,而不考慮其中可能隐藏的沖突。
對于每一種類型,我們會找出他對他人建立起來或培養出來的基本态度,以及某種需要、品性、敏感、抑制、焦慮的發展,最後同樣重要的是,找出他特有的一套價值觀。
這種做法可能存在某種弊端,但同樣也有一定的優勢。
針對這些類型中相對明顯的态度、行為反應、信念等,先檢查它們的功能和結構,就更容易在那些含混不清的案例中辨識出相似的組合。
進一步說,會使我們清楚看到這三種态度本質上的不相容。
回到我們民主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比喻上來:如果我們想指出民主與法西斯意識形态的本質差異,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舉出一個人,他有一定的民主理想,這種信仰暗中傾向于與法西斯手段相結合。
我們更可能是從納粹黨的文字與行為來描述法西斯思想,然後再與民主主義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方式做比較。
這會使我們對兩套信仰之間的差異印象深刻,從而幫助我們理解那些試圖折中兩種信念的個人和群體。
第一組,依從類型,表現出所有&ldquo親近&rdquo他人的特質。
他對愛和支持有顯著需要,尤其是需要一個&ldquo同伴&rdquo&mdash&mdash一個朋友、戀人或配偶,&ldquo他們能滿足他所有生活期望,而且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他的善惡和成功負責&rdquo。
[2]這些需要與所有神經症傾向的特征相同:強迫性、不加區分,而且在受到挫折時會導緻焦慮或沮喪。
這些需要與有關的&ldquo他人&rdquo的内在價值毫不相幹,也無關于他對他們的真實感受。
不管這些需要的表現形式如何變幻,它們都圍繞着對人類親密行為的渴望、對&ldquo歸屬&rdquo的渴望。
因為依從型的需要是不加區分和選擇的,所以他傾向于高估自己與周圍人的共同志趣,而忽視種種差異。
[3]他的這種錯誤判斷不是因為愚昧無知或缺乏觀察能力,而是取決于他的強迫性需要。
他感覺(就像病人的畫中所證明的)像一個嬰兒,被陌生人與危險動物所包圍。
她站在畫中央,渺小又無助,圍繞她的是一隻想要刺傷她的大蜜蜂、一隻要咬傷她的狗、一隻要撲向她的貓和一頭要撞傷她的公牛。
而且顯而易見,其他生物的真實本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越是具攻擊性、越是令人恐懼的那些人,他們的&ldquo愛&rdquo卻是最為必需的。
總之,這種類型的人需要被喜歡、被需要、被渴望、被愛;他們需要感到自己被接受、被歡迎、被支持、被贊賞;他們需要别人重視他們,覺得他們不可或缺,尤其是對于某些特殊的人;他們還需要得到幫助和指導、受到保護與照顧。
一旦在分析過程中指出病人這些需要的強迫性特征,他往往會聲稱所有這些渴望都非常&ldquo自然&rdquo的。
當然,在這裡,他是有正當理由的。
有些人身心都被施虐傾向嚴重扭曲(後面會講到)到對愛的渴望全然失效,抛開這類人,我們确實可以毫無風險地斷言,每個人都想要感覺被愛、有所歸屬、得到幫助等。
病人的錯誤在于,他聲稱自己對于愛和支持的瘋狂是真心實意的,然而實際上,對于安全感的渴望已經使真心的部分黯然失色。
滿足這種渴望的需要急不可待,以至于他做的一切都是以安全感需要為導向。
在這個過程中,他發展出塑造他人格的某些品性與态度。
其中有些可以稱得上讨人喜愛:他開始敏感于别人的需要&mdash&mdash在他情感上有能力理解的範圍之内。
例如,盡管他總是忘記一個離群的人渴望疏遠,卻會充分意識到另一個人需要同情、幫助和支持等。
他不由自主地努力達到他人的期望,或他自以為的他人的期望,以至于經常到了對自己的感受視而不見的地步。
他變得&ldquo慷慨無私&rdquo、自我犧牲、無欲無求&mdash&mdash除了他對愛無邊無際的渴望。
他變得順從、過度體貼(在他的極限範圍内)、過度欣賞、過于感恩、寬宏大量等。
自欺欺人的是,其實他内心深處并不太在意别人,而且還認為他們都是虛僞自私的人。
但如
由于基本沖突的破壞性勢力,神經症患者在周圍搭建了一套防禦機制,不僅用于掩耳盜鈴,還用于混淆視聽。
結果就是,我們從表面上看到的是各種各樣的解決途徑,而非沖突本身。
因此,簡單羅列個案史沒法全面展示其含義與種種細微差别,這樣的陳述未免旁征博引過頭,猶如盲人摸象。
而且,前面章節所描繪的輪廓仍然需要充實。
為了了解基本沖突的全貌,我們必須從分别研究每個對立要素着手。
我們隻要觀察各種個體類型就能有所收獲,在他們身上,非此即彼的要素占主導,而且對于他們來說,這個要素代表着更能接受的自我。
為了簡明扼要,我把這些類型[1]分為依從、攻擊和孤立型人格。
在每個個案中,我們的重點會放在這個人更願意接受的态度上,而不考慮其中可能隐藏的沖突。
對于每一種類型,我們會找出他對他人建立起來或培養出來的基本态度,以及某種需要、品性、敏感、抑制、焦慮的發展,最後同樣重要的是,找出他特有的一套價值觀。
這種做法可能存在某種弊端,但同樣也有一定的優勢。
針對這些類型中相對明顯的态度、行為反應、信念等,先檢查它們的功能和結構,就更容易在那些含混不清的案例中辨識出相似的組合。
進一步說,會使我們清楚看到這三種态度本質上的不相容。
回到我們民主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比喻上來:如果我們想指出民主與法西斯意識形态的本質差異,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舉出一個人,他有一定的民主理想,這種信仰暗中傾向于與法西斯手段相結合。
我們更可能是從納粹黨的文字與行為來描述法西斯思想,然後再與民主主義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方式做比較。
這會使我們對兩套信仰之間的差異印象深刻,從而幫助我們理解那些試圖折中兩種信念的個人和群體。
第一組,依從類型,表現出所有&ldquo親近&rdquo他人的特質。
他對愛和支持有顯著需要,尤其是需要一個&ldquo同伴&rdquo&mdash&mdash一個朋友、戀人或配偶,&ldquo他們能滿足他所有生活期望,而且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他的善惡和成功負責&rdquo。
[2]這些需要與所有神經症傾向的特征相同:強迫性、不加區分,而且在受到挫折時會導緻焦慮或沮喪。
這些需要與有關的&ldquo他人&rdquo的内在價值毫不相幹,也無關于他對他們的真實感受。
不管這些需要的表現形式如何變幻,它們都圍繞着對人類親密行為的渴望、對&ldquo歸屬&rdquo的渴望。
因為依從型的需要是不加區分和選擇的,所以他傾向于高估自己與周圍人的共同志趣,而忽視種種差異。
[3]他的這種錯誤判斷不是因為愚昧無知或缺乏觀察能力,而是取決于他的強迫性需要。
他感覺(就像病人的畫中所證明的)像一個嬰兒,被陌生人與危險動物所包圍。
她站在畫中央,渺小又無助,圍繞她的是一隻想要刺傷她的大蜜蜂、一隻要咬傷她的狗、一隻要撲向她的貓和一頭要撞傷她的公牛。
而且顯而易見,其他生物的真實本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越是具攻擊性、越是令人恐懼的那些人,他們的&ldquo愛&rdquo卻是最為必需的。
總之,這種類型的人需要被喜歡、被需要、被渴望、被愛;他們需要感到自己被接受、被歡迎、被支持、被贊賞;他們需要别人重視他們,覺得他們不可或缺,尤其是對于某些特殊的人;他們還需要得到幫助和指導、受到保護與照顧。
一旦在分析過程中指出病人這些需要的強迫性特征,他往往會聲稱所有這些渴望都非常&ldquo自然&rdquo的。
當然,在這裡,他是有正當理由的。
有些人身心都被施虐傾向嚴重扭曲(後面會講到)到對愛的渴望全然失效,抛開這類人,我們确實可以毫無風險地斷言,每個人都想要感覺被愛、有所歸屬、得到幫助等。
病人的錯誤在于,他聲稱自己對于愛和支持的瘋狂是真心實意的,然而實際上,對于安全感的渴望已經使真心的部分黯然失色。
滿足這種渴望的需要急不可待,以至于他做的一切都是以安全感需要為導向。
在這個過程中,他發展出塑造他人格的某些品性與态度。
其中有些可以稱得上讨人喜愛:他開始敏感于别人的需要&mdash&mdash在他情感上有能力理解的範圍之内。
例如,盡管他總是忘記一個離群的人渴望疏遠,卻會充分意識到另一個人需要同情、幫助和支持等。
他不由自主地努力達到他人的期望,或他自以為的他人的期望,以至于經常到了對自己的感受視而不見的地步。
他變得&ldquo慷慨無私&rdquo、自我犧牲、無欲無求&mdash&mdash除了他對愛無邊無際的渴望。
他變得順從、過度體貼(在他的極限範圍内)、過度欣賞、過于感恩、寬宏大量等。
自欺欺人的是,其實他内心深處并不太在意别人,而且還認為他們都是虛僞自私的人。
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