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本沖突

關燈
沖突在神經症中的重要性往往是超乎想象的。

    然而,要洞察沖突卻非易事,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沖突在本質上是無意識的,但更多的是因為神經症患者會施展渾身解數去否認沖突的存在。

    那麼,是什麼征兆使我們有理由懷疑潛在沖突的存在?在前一章所舉的例子中,有兩個因素表明沖突的出現,兩個例子都相當明顯&mdash&mdash第一個例子中是疲乏,第二個例子是偷竊。

    其實每種神經症症狀都指向一種潛在沖突,也即是說,每種症狀多多少少都是某個沖突的直接後果。

    我們會逐漸看到,未消除的沖突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影響,它們如何産生焦慮、抑郁、優柔寡斷、怠惰、孤僻等。

    弄清楚這裡的因果關系,有助于将我們的注意力從顯性紊亂導向源頭&mdash&mdash盡管這并不會揭露這個源頭的确切性質。

     表明沖突在起作用的其他征兆則是自相矛盾。

    第一個例子中,我們看到這個男人相信決策過程有問題,也相信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卻沒有表示任何抗議。

    第二個例子中,一個珍視友誼的人轉而要竊取朋友的錢。

    有時,他自己也不會意識到這種矛盾,但更多時候,即便在毫無經驗的觀察者看來都一目了然,他仍然熟視無睹。

     就像體溫升高是生理紊亂的明确指标一樣,自相矛盾也是存在沖突的指标。

    舉幾個常見例子:一個極度渴望結婚的姑娘,卻畏懼任何男人的靠近。

    一位母親過于關心她的孩子們,卻常常忘記他們的生日。

    一個對别人一貫慷慨大方的人,卻對自己緊衣縮食。

    一個向往離群索居的人卻從不獨處。

    一個對大多數人寬宏大量的人,卻對自己锱铢必較。

     與症狀不同,自相矛盾常常能使我們對潛在沖突的性質做出初步的假設。

    例如,急性抑郁本來隻說明一個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但如果一個過于奉獻的母親忘記孩子的生日,我們可能會傾向于認為,這個母親更熱衷的是做一個好母親的理想,而不是孩子本身。

    我們還可能承認,她的理想可能與挫敗孩子的無意識沖動發生沖突。

     有時,沖突也會浮出水面&mdash&mdash也即是,有意識地體驗到沖突本身。

    這似乎與我神經症沖突是無意識的主張相矛盾,但其實出現的隻是将真實沖突扭曲變形或篡改過後的東西。

    因此,如果一個人面臨着必須做一個重大決定,盡管他有避重就輕、閃爍其詞的技術,但卻也派不上用場,那他就可能被一種有意識的沖突所拉扯。

    現在他完全無法決定是和這個女人還是那個女人結婚,或是否要結婚,是做這份工作還是那份,是繼續維持還是解散一項合作關系。

    于是,他會經受嚴峻的折磨,從一個極端穿梭到另一個極端,完全無法做出任何決定。

    他可能憂心忡忡,求助于精神分析師,期望分析師把相關的具體問題弄清楚。

    而他必然失望不已,因為當前的沖突隻能說明内心沖突終而爆發。

    如果不認識到背後所潛藏的沖突,不踏上這條宛然曲折的漫漫長路,就不可能解決這個令他煩惱痛苦的問題。

     在其他例子中,内心沖突可能被外化,在這個人的意識中表現為自身與環境格格不入。

    或者,他發現毫無根據的恐懼與抑制幹擾了他的渴望,于是可能意識到自己内心這股逆流來自更深的源頭。

     我們對這個人了解越多,就越能辨别出引發症狀、自相矛盾與表面沖突的沖突要素&mdash&mdash而且,我們必須補充,他的情況也借由大量各式各樣的矛盾而更令人費解。

    所以我們不禁會問:是否有一個基本沖突潛藏于所有這些具體沖突的背後,并從根本上造成了這些沖突?我們是否可以根據諸如婚姻來描述沖突的結構,在這段婚姻中,那些毫無幹系的争論無止無盡,關于朋友、孩子、财務、進餐時間、用人等,這些是否說明這段關系本身根本不和諧? 人格中存在基本沖突,這個觀念由來已久,并在各種宗教與哲學中具有重要作用。

    光明與黑暗的力量,上帝與魔鬼的力量,善與惡的力量,都是這種觀念的某種表達方式。

    在現代心理學中,弗洛伊德在這方面和在其他方面一樣,做了開拓性的研究。

    他的第一個假設是,基本沖突是本能驅力與禁忌環境之間的沖突,我們的本能驅力盲目地渴望滿足,而我們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戒律森嚴。

    這種環境在早年被内在化,從那時起表現為冷峻的超我。

     這裡不太适合認真讨論這個觀念,那需要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