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親近他人

關燈
果我可以用有意識的話來說無意識的過程&mdash&mdash他說服自己,讓自己以為他喜歡每一個人,讓自己以為他們都是&ldquo友好&rdquo、可信賴的,這樣一種錯覺不僅會導緻心碎般的失望,還平添他普遍性的不安全感。

     這些性質對他來說之所以沒那麼有價值,主要是因為他不會扪心自問自己的感受或是判斷,而隻是盲目地把己所之欲強施于人。

    還因為如果沒有得到回報,他就會極度焦躁不安。

     這些性質,以及重重疊代後又出現的另一些性質,目的都在于避免敵視、争執和競争。

    由此,他傾向于降低身份,使自己屈居于次要地位,将舞台聚光燈留給别人。

    他會姑息讓步、息事甯人,他還起碼有意識地不存芥蒂。

    任何報複或取勝的渴望都壓抑至極,以至于他常常對自己如此輕易和解以及從來不計前嫌感到吃驚。

    最重要的是,他常常不由自主地引咎上身。

    仍然因為他極其忽視自己的真實感受,不管他是否真的感到内疚,仍然會反躬自責,而不是指責他人,在面對明顯不正當的批評或預料中的攻擊時,他還是傾向于反求諸己或于心有愧。

     這些态度逐步轉變為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為任何攻擊行為都是禁忌,所以我們在剛毅自信、批評評判、提出要求、發号施令、引人注目、追求抱負目标等方面發現了抑制作用。

    同樣,因為他的生活完全以别人為主導,所以他的抑制總是阻礙他為自己服務或自我享受。

    這可能使他達到一種狀态,即任何不與他人分享的經驗,不管是一頓飯、一場演出、音樂還是大自然等,都是毫無意義的。

    無須說,這種在享樂方面的刻闆限制不僅會使生活變得平乏無味,還會使他更依賴他人。

     且不說他對于上述性質的理想化[4],這種類型的人還具有某些針對自己的态度特征。

    其一是他對于自己軟弱無助的一般性感受&mdash&mdash一種&ldquo我多麼可憐又微不足道&rdquo的感受。

    一旦讓他自己來出謀劃策,他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就像脫開了錨的船,或像沒能得到仙女幫助的辛德瑞拉。

    這種無助在某種程度上是真實的,一個人感覺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反抗或競争,這确實會促進現實軟弱感。

    此外,他還向自己和别人坦承自己的無助。

    在夢中,也會戲劇化地強調這點。

    他總是作為一種求助或防禦手段訴之于此:&ldquo你必須愛我、保護我、原諒我,不要抛棄我,因為我是那麼地軟弱無助。

    &rdquo 第二個特征産生于他屈居附屬地位的傾向。

    他認為理所當然的是,每個人都比他優越,都比他更有魅力、更聰明、更有文化學識、更有價值。

    這種感覺的現實基礎是他缺乏自信與剛毅,這損傷了他的種種才能,即便在他能力毋庸置疑的領域,自卑感仍然會使他無視自己的價值,認為别人比他更勝任。

    在那些具有攻擊性或傲慢自大的人面前,他就更加自慚形穢。

    然而,即使獨處,他不僅傾向于輕視自己的品質、天賦和能力,還低估自己的物質财富。

     第三個特征在于他普遍依賴他人。

    這是他無意識地傾向于通過别人對他的看法來評估自己。

    他的自尊随着别人認可與愛而起起落落。

    因此,任何拒絕對他來說都是現實災難。

    如果有人答複他的邀請,他可能在意識上通情達理,但按照他生活的内心世界的邏輯,他自尊的晴雨表就會降到零點。

    換言之,任何批評、拒絕或背棄都是可怕的危險,而且他可能卑躬屈膝地想要赢回這個威脅者的尊重。

    他的逆來順受并非來自某些隐秘的&ldquo受虐&rdquo驅動力,而隻是基于他心理前提的邏輯産物。

     這一切便促成了他特殊的價值觀。

    當然,根據他的成熟情況,這個價值觀本身的清晰明确程度有高有低。

    這些價值觀在于美德、同情、愛、慷慨、無私、謙卑等方向;而對自負、野心、冷酷、狂妄、揮霍權力等深惡痛絕&mdash&mdash盡管,因為這些屬性代表着&ldquo力量&rdquo,他可能又同時暗中羨慕不已。

     因此,這些就是神經症&ldquo親近&rdquo他人的要素。

    顯而易見,通過任何一個詞語來描述這些東西,諸如順從或依賴,是多麼不充分恰當,因為它們背後隐含着一整套思考、感受和行為方式&mdash&mdash整個生活方式。

     我承諾過不讨論反面因素。

    但是,除非我們弄清楚,壓抑對立傾向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鞏固主導傾向,否則就無法完全理解所有這些态度和觀念是有多冥頑不化。

    所以,我們還是要簡略了解一下反面情況。

    在分析依從類型時,我們發現各種攻擊傾向被嚴重壓抑。

    與表面上的過分關心形成鮮明對比,我們發現的是對他人缺乏興趣、蔑視态度、無意識寄生或剝削他人、操控他人的傾向、不懈需要有所超越或享受報複性勝利。

    當然,這些受壓抑的驅動力在形式和強度方面都不盡相同。

    在一定程度上,它們是早期與他人不愉快經曆的反應。

    例如,有一份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