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基本沖突

關燈
大家注意一下這種矛盾在《化身博士》小說中的戲劇性。

    我們看到主人公一方面脆弱、敏感、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等,而另一方面又冷酷無情、自私自利。

    當然,我并不是說神經症的分裂嚴格按着這個故事的線路走,而隻是提供一個基本矛盾态度的生動描寫。

     想從遺傳學角度着手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追溯到我所說的基本焦慮[2]上,這裡所指的是孩子在潛在的敵對世界中的孤立感和無助感。

    環境中各式各樣的敵對因素都會使孩子産生不安全感:直接或間接的控制、冷漠、反複無常的行為、不尊重孩子的個體需求、蔑視态度、稱贊過盛或缺失、缺乏真實可靠的溫情、必須在父母争吵中選擇立場、責任過多或過少、過度保護、與其他孩子隔離、不公平、歧視、不信守諾言、敵對氣氛等。

     關于這一點,我唯一特别關注的因素是孩子對于環境中潛在虛僞的感覺:他覺得父母的愛、基督教慈善事業、誠實、慷慨、寬容等可能隻是假裝的。

    在這點上,孩子所感覺到某些東西确實是虛僞的,但還有一些可能隻是他對于種種矛盾行為的反應,而這些矛盾是他在父母行為中所感覺到的。

    然而,這些感受往往結合了各種限定因素。

    而這些因素可能顯而易見或深藏不露,所以在分析過程中,我們隻能循序漸進地識别這些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

     在這些幹擾條件的煩擾下,這個孩子摸索着生活下去的路,摸索着應對險惡世界的路。

    盡管,他自身的懦弱與恐懼,無意識地形成了他應對環境中特定勢力的策略。

    通過摸索,他不僅發展出自己特有的策略,還發展出持久的人格傾向,這些傾向成為他人格的一部分,我把它們稱為&ldquo神經症傾向&rdquo。

     如果我們想要知道沖突是如何發展的,我們勢必不能一味關注個體傾向,而應縱觀這個孩子在這些環境中可行和實際的動向。

    盡管我們暫時看不見細節,但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觀察到他應對環境的基本動向。

    一開始可能雜亂無序,但最後從中形成了三條主線:他可以親近他人、對抗他人或遠離他人。

     在親近他人時,他接受自己的無助,盡管懷着隔閡與恐懼,他還是試圖赢得他人的愛,試圖依賴他們。

    隻有這樣,他才能在與别人相處時感到安全。

    如果家庭中有不同的陣營,他會選擇有至高權威的一方。

    通過順從他們,得到歸屬感和支持感,這使他不再感覺那麼孤立無援。

     當他對抗他人時,他接受身邊的敵意,并有意無意地決定反抗。

    他完全不信任别人對他的感覺和意圖。

    他以任何力所能及的方式反抗。

    他想要更強,想要擊敗别人,部分出于自我保護,部分出于報複。

     當他遠離他人時,他既不想有所歸屬,也不想有所抗争,而是拉開距離。

    他覺得自己跟别人沒什麼共同點,别人無論如何也不了解他。

    他用自己的性格、玩具、書和夢想等建立了一個個人世界。

     對于每一種态度,都有一個涉及基本焦慮的突出因素:第一種态度中是無助,第二種态度中是敵意,第三種态度中是孤立。

    但事實是,這個孩子不可能真心采取任何一種行動,因為在這些态度賴以發展的環境中,三種态度都一定會出現。

    我們縱觀所見的隻是占主導性的動向。

     如果我們現在跳到發展成熟的神經症,這就更顯而易見了。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些成年人,在他們身上,我們剛剛說的某一态度十分明顯。

    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他的其他傾向也沒有停止發揮作用。

    在一種依賴和服從為主導的類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攻擊傾向和離群需要。

    一個敵意占主導的人也有依從性格和離群需要。

    而一個離群性格的人不會沒有敵意,或不會不需要愛。

     然而,主導性态度是最能決定現實行為的态度。

    它反映了應對他人的途徑與手段,他在這些途徑與手段中感到舒适自在。

    因此,一個離群索居的人,通常會使用無意識技術來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因為隻要需要與他人近距離接觸,他就茫然不知所措。

    再者,優勢态度并不總是他意識所最能接受的态度。

     這并意味着不顯眼就沒有威力。

    例如,我們很難說,在明顯依賴和順從的人身上,控制渴望的強烈程度是否就不如愛的需要;他表達攻擊沖動的方式隻是更間接而已。

    很多例子都可以證明隐匿态度的潛力非常巨大,而在這些例子中,占主導的态度是完全颠倒的。

    我們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