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經症沖突的辛酸
關燈
小
中
大
認,我們大多人其實都深陷于令人窒息的沖突之中,我們傾向于帶着嫉妒和羨慕的眼光去看待一帆風順的人。
這種羨慕也可能是合情合理的。
也許那些内心強大的人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價值觀,或随着時間的推移,沖突和抉擇需要已經失勢,因而他們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甯靜。
但表面現象具有迷惑性,更多時候,由于冷漠、順從或投機,我們嫉妒的那些人并沒有能力真正去面對沖突,或真的依據自己的信念消除沖突,因而他們其實隻是見風使舵或剜肉補瘡。
有意識地去體驗沖突,雖然令人痛苦,卻可以成為一項非常寶貴的資本。
我們越去面對沖突,越去尋求自己的解決途徑,我們的内心就越自由,越能得到更多的力量。
唯有我們自願去接受正面沖擊時,才可能接近我們的理想,做自己人生的船長。
那種源自内心遲鈍而來,安甯形似而實非的感受,根本不值得羨慕。
它勢必會使我們變弱,使我們輕易淪為太多影響的犧牲品。
當沖突的中心是生活的基本問題,就更加難以面對和消除。
但倘若我們積極主動,原則上就沒有理由不應具備這麼做的能力。
教育能夠極大地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還能幫助我們發展自己的信念。
認識到與抉擇有關的種種因素的意義,使我們有了為之奮鬥的理想,因而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1] 認識和消除沖突固然困難重重,而對于神經症患者,這種困難就更是荊棘塞途。
神經症,不得不說,往往是一個程度的問題&mdash&mdash當我說&ldquo神經症患者&rdquo時,我總是指&ldquo一個人達到了神經症的程度&rdquo。
對他來說,感受和渴望的意識都處于最低點。
通常,他唯一有意識和明确體驗到的感受,就是恐懼與惱羞成怒的反應。
即便如此,這些感受還可能被壓抑。
若他真的有真正的理想,這些理想也就會被種種強迫性标準所滲透,以至于被剝奪了指引方向的力量。
在這些強迫性傾向的影響下,放棄的能力也表示無能為力,為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更是全然盡失。
[2] 神經症沖突可能圍繞的是同樣困惑正常人的一般性問題。
但這些問題的類型截然不同,以至于有人會質疑是否能夠用相同的詞語來表達。
不過我相信可以,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差别。
那麼,神經症沖突的特征是什麼? 用一個比較簡明的例子來說明:一個工程師與别人合作一項機械學研究,他總是被陣陣疲乏和焦躁所折磨。
其中一次産生于下面這件事:在讨論某個技術問題時,他的觀點沒有像其他同事那樣被欣然接納。
不久之後,在他缺席的情況下,決策就制定好了,後面也沒給他機會陳述自己的建議。
在這種情形下,他原本可以認為這個程序不公正,并據理力争,或者他本可以毫無怨言地服從大多數。
要麼他的行為反應是一緻的。
但他都沒有。
盡管他深感自己被忽視,但他沒有反抗。
他隻意識到煩躁不安。
他内心充滿了怒火,卻隻表現在夢中。
這個被壓抑的憤怒(由他對其他人的怒火與由于自身懦弱而對自己的怒火所組成)是他疲乏的主要原因。
他之所以沒有表現一緻取決于諸多因素。
他給自我建立了一個偉大意象,而這個意象需要别人的敬重來支撐。
那個時候,他無意識的是:他的反應隻是基于在他的領域沒人和他一樣聰明能幹。
任何蔑視都會損害這個前提并激起憤怒。
進一步說,他具有無意識的施虐沖動,想要訓斥和羞辱他人&mdash&mdash這種态度太令他不快了,因而他通過過度友善來掩蓋它。
這就加劇了剝削他人的無意識動力,使他迫切地想要繼續博得他人的歡心。
對于認可與愛的強迫性需要擴大了他對他人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構成一種類似于順從、姑息和回避紛争的态度。
因此,他會有這樣一種沖突:一方面是具有破壞性的攻擊反應&mdash&mdash憤怒反應和施虐沖動,另一方面是對愛與認可的需要,而且他希望這些東西能在自己眼裡表現得正當合理。
結果就是,内心的劇變被忽視了,而疲乏作為外部表現使他動彈不得。
看到沖突中所涉及的這些因素,首先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它們絕對不相容。
不可一世地要求别人敬重與低三下四地讨好别人,的确很難想象出比這更極端的對立了。
第二,整個沖突都是無意識的。
其中起作用的矛盾傾向并沒有被意識到,而是被深深壓抑了。
這場飽含盛怒的鬥争浮到表面時隻剩下幾個氣泡。
情感因素被合理化:這
這種羨慕也可能是合情合理的。
也許那些内心強大的人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價值觀,或随着時間的推移,沖突和抉擇需要已經失勢,因而他們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甯靜。
但表面現象具有迷惑性,更多時候,由于冷漠、順從或投機,我們嫉妒的那些人并沒有能力真正去面對沖突,或真的依據自己的信念消除沖突,因而他們其實隻是見風使舵或剜肉補瘡。
有意識地去體驗沖突,雖然令人痛苦,卻可以成為一項非常寶貴的資本。
我們越去面對沖突,越去尋求自己的解決途徑,我們的内心就越自由,越能得到更多的力量。
唯有我們自願去接受正面沖擊時,才可能接近我們的理想,做自己人生的船長。
那種源自内心遲鈍而來,安甯形似而實非的感受,根本不值得羨慕。
它勢必會使我們變弱,使我們輕易淪為太多影響的犧牲品。
當沖突的中心是生活的基本問題,就更加難以面對和消除。
但倘若我們積極主動,原則上就沒有理由不應具備這麼做的能力。
教育能夠極大地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還能幫助我們發展自己的信念。
認識到與抉擇有關的種種因素的意義,使我們有了為之奮鬥的理想,因而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1] 認識和消除沖突固然困難重重,而對于神經症患者,這種困難就更是荊棘塞途。
神經症,不得不說,往往是一個程度的問題&mdash&mdash當我說&ldquo神經症患者&rdquo時,我總是指&ldquo一個人達到了神經症的程度&rdquo。
對他來說,感受和渴望的意識都處于最低點。
通常,他唯一有意識和明确體驗到的感受,就是恐懼與惱羞成怒的反應。
即便如此,這些感受還可能被壓抑。
若他真的有真正的理想,這些理想也就會被種種強迫性标準所滲透,以至于被剝奪了指引方向的力量。
在這些強迫性傾向的影響下,放棄的能力也表示無能為力,為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更是全然盡失。
[2] 神經症沖突可能圍繞的是同樣困惑正常人的一般性問題。
但這些問題的類型截然不同,以至于有人會質疑是否能夠用相同的詞語來表達。
不過我相信可以,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差别。
那麼,神經症沖突的特征是什麼? 用一個比較簡明的例子來說明:一個工程師與别人合作一項機械學研究,他總是被陣陣疲乏和焦躁所折磨。
其中一次産生于下面這件事:在讨論某個技術問題時,他的觀點沒有像其他同事那樣被欣然接納。
不久之後,在他缺席的情況下,決策就制定好了,後面也沒給他機會陳述自己的建議。
在這種情形下,他原本可以認為這個程序不公正,并據理力争,或者他本可以毫無怨言地服從大多數。
要麼他的行為反應是一緻的。
但他都沒有。
盡管他深感自己被忽視,但他沒有反抗。
他隻意識到煩躁不安。
他内心充滿了怒火,卻隻表現在夢中。
這個被壓抑的憤怒(由他對其他人的怒火與由于自身懦弱而對自己的怒火所組成)是他疲乏的主要原因。
他之所以沒有表現一緻取決于諸多因素。
他給自我建立了一個偉大意象,而這個意象需要别人的敬重來支撐。
那個時候,他無意識的是:他的反應隻是基于在他的領域沒人和他一樣聰明能幹。
任何蔑視都會損害這個前提并激起憤怒。
進一步說,他具有無意識的施虐沖動,想要訓斥和羞辱他人&mdash&mdash這種态度太令他不快了,因而他通過過度友善來掩蓋它。
這就加劇了剝削他人的無意識動力,使他迫切地想要繼續博得他人的歡心。
對于認可與愛的強迫性需要擴大了他對他人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構成一種類似于順從、姑息和回避紛争的态度。
因此,他會有這樣一種沖突:一方面是具有破壞性的攻擊反應&mdash&mdash憤怒反應和施虐沖動,另一方面是對愛與認可的需要,而且他希望這些東西能在自己眼裡表現得正當合理。
結果就是,内心的劇變被忽視了,而疲乏作為外部表現使他動彈不得。
看到沖突中所涉及的這些因素,首先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它們絕對不相容。
不可一世地要求别人敬重與低三下四地讨好别人,的确很難想象出比這更極端的對立了。
第二,整個沖突都是無意識的。
其中起作用的矛盾傾向并沒有被意識到,而是被深深壓抑了。
這場飽含盛怒的鬥争浮到表面時隻剩下幾個氣泡。
情感因素被合理化: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