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關燈
小
中
大
的相互作用,那麼隻需要一點點或甚至不需要專家的幫助,我們也完全可能認識和改變自己。
面對精神分析師供不應求的現狀,自我分析似乎給我們帶來希望,讓我們能夠滿足這個至關重要的需求。
由于大部分是在處理可能性和局限性以及自我分析的方法,所以我把那本書命名為&ldquo自我分析&rdquo。
然而,我并不完全滿意自己對于個體傾向的闡釋。
我對這些傾向本身已有準确的描述,但令我煩惱不已的是,我覺得自己隻是簡單羅列了它們的獨立形态。
我可以看到的是,愛的神經症需要強迫性謙卑以及一個形影不離的&ldquo同伴&rdquo。
而我沒有看到的是,它們對他人與自我共同呈現出一種基本态度,以及一套特定的生活哲學。
這些傾向就是我現在描述為&ldquo親近他人&rdquo的核心。
我還看到,強迫性追求權力和威望與神經症野心之間具有共同之處,它們大緻上構成了某些因素,這些因素涉及我所稱的&ldquo對抗他人&rdquo。
但是,雖然贊美需要和完美主義動力都具有所有神經症傾向的特征,也影響了神經症與他人的關系,但似乎主要影響的是他與自己的關系。
同樣,剝削需要看起來也不如愛或權力需要那麼基本必需,它的表現沒有那麼全面廣泛,好像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實體,而出自一個更大的整體。
後來,我的疑問得到了證實。
之後那幾年,我把關注的焦點轉向了沖突在神經症中的作用。
我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中說過,神經症是通過矛盾神經症傾向的沖撞而出現的;在《自我分析》中我說過,神經症傾向不僅彼此加劇,還會制造沖突。
然而,沖突一直是個枝節問題。
弗洛伊德逐漸意識到了内心沖突的意義,但他把它們視為被壓抑和正在壓抑的動力之間的較量。
我開始注意的沖突是另一種不同的沖突。
它們作用于兩組矛盾的神經症傾向之間,盡管它們起初是關于對于他人的種種矛盾态度,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們還包含了對于自我的矛盾态度、矛盾品質和矛盾價值觀。
越來越多的觀察結果使我對這些沖突的意義另眼相看。
第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病人對于自身明顯的矛盾熟視無睹。
當我指出這些矛盾時,他們感到莫名其妙,似乎失去了興趣。
反複經曆這種情況之後我意識到,這種莫名其妙所傳達的是對于處理這些矛盾的一種深切反感。
最後,他們在突然意識到沖突後驚慌失措,這就告訴我,我正在跟炸藥包共事。
病人們有很好的理由逃避這些沖突:它們竭盡全力要把他們撕成碎片。
于是,我開始意識到,他們投入了驚人的精力與智力資源,多少令人絕望地嘗試&ldquo解決&rdquo沖突,更确切地說,是努力否認它們的存在并創建一種僞和諧狀态。
我看到了四種主要的解決途徑,在本書中會有詳細讨論。
第一種嘗試的解決途徑是遮蔽部分沖突,然後将這部分沖突的對立面提升到主導地位。
第二種是&ldquo遠離&rdquo他人。
神經症離群現在也有新的功能表現。
離群是基本沖突的一部分,也即是,原本對于他人的沖突态度之一;但它也是一種解決途徑,因為它使得自我與他人之間保持一段情感距離,從而沖突便無法運作。
第三種途徑極為不同。
它不是遠離他人,而是神經症患者自己遠離自己。
他的整個現實自我對他來說多少有點不真實,于是他建立了一個自我的理想化意象來取代現實自我,從而極大地美化了沖突部分,因此沖突不再表現為沖突,而是某種豐富個性的各個不同方面。
這個觀念有助于澄清許多神經症問題,而這些問題目前是我們的知識和治療所鞭長莫及的。
它還将兩種之前無法整合的神經症傾向放到适當的範圍内來考慮。
對完美的需要,現在表現為要努力達到這個理想自我标準;追求贊美可以被看作患者需要外部肯定,使他确定自己真的是他那個理想化意象,而且這個意象距離真實越遙遠,這些需要按照邏輯也就越貪得無厭。
所有解決途徑中的理想自我可能都極其重要,因為它對于整
面對精神分析師供不應求的現狀,自我分析似乎給我們帶來希望,讓我們能夠滿足這個至關重要的需求。
由于大部分是在處理可能性和局限性以及自我分析的方法,所以我把那本書命名為&ldquo自我分析&rdquo。
然而,我并不完全滿意自己對于個體傾向的闡釋。
我對這些傾向本身已有準确的描述,但令我煩惱不已的是,我覺得自己隻是簡單羅列了它們的獨立形态。
我可以看到的是,愛的神經症需要強迫性謙卑以及一個形影不離的&ldquo同伴&rdquo。
而我沒有看到的是,它們對他人與自我共同呈現出一種基本态度,以及一套特定的生活哲學。
這些傾向就是我現在描述為&ldquo親近他人&rdquo的核心。
我還看到,強迫性追求權力和威望與神經症野心之間具有共同之處,它們大緻上構成了某些因素,這些因素涉及我所稱的&ldquo對抗他人&rdquo。
但是,雖然贊美需要和完美主義動力都具有所有神經症傾向的特征,也影響了神經症與他人的關系,但似乎主要影響的是他與自己的關系。
同樣,剝削需要看起來也不如愛或權力需要那麼基本必需,它的表現沒有那麼全面廣泛,好像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實體,而出自一個更大的整體。
後來,我的疑問得到了證實。
之後那幾年,我把關注的焦點轉向了沖突在神經症中的作用。
我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中說過,神經症是通過矛盾神經症傾向的沖撞而出現的;在《自我分析》中我說過,神經症傾向不僅彼此加劇,還會制造沖突。
然而,沖突一直是個枝節問題。
弗洛伊德逐漸意識到了内心沖突的意義,但他把它們視為被壓抑和正在壓抑的動力之間的較量。
我開始注意的沖突是另一種不同的沖突。
它們作用于兩組矛盾的神經症傾向之間,盡管它們起初是關于對于他人的種種矛盾态度,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們還包含了對于自我的矛盾态度、矛盾品質和矛盾價值觀。
越來越多的觀察結果使我對這些沖突的意義另眼相看。
第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病人對于自身明顯的矛盾熟視無睹。
當我指出這些矛盾時,他們感到莫名其妙,似乎失去了興趣。
反複經曆這種情況之後我意識到,這種莫名其妙所傳達的是對于處理這些矛盾的一種深切反感。
最後,他們在突然意識到沖突後驚慌失措,這就告訴我,我正在跟炸藥包共事。
病人們有很好的理由逃避這些沖突:它們竭盡全力要把他們撕成碎片。
于是,我開始意識到,他們投入了驚人的精力與智力資源,多少令人絕望地嘗試&ldquo解決&rdquo沖突,更确切地說,是努力否認它們的存在并創建一種僞和諧狀态。
我看到了四種主要的解決途徑,在本書中會有詳細讨論。
第一種嘗試的解決途徑是遮蔽部分沖突,然後将這部分沖突的對立面提升到主導地位。
第二種是&ldquo遠離&rdquo他人。
神經症離群現在也有新的功能表現。
離群是基本沖突的一部分,也即是,原本對于他人的沖突态度之一;但它也是一種解決途徑,因為它使得自我與他人之間保持一段情感距離,從而沖突便無法運作。
第三種途徑極為不同。
它不是遠離他人,而是神經症患者自己遠離自己。
他的整個現實自我對他來說多少有點不真實,于是他建立了一個自我的理想化意象來取代現實自我,從而極大地美化了沖突部分,因此沖突不再表現為沖突,而是某種豐富個性的各個不同方面。
這個觀念有助于澄清許多神經症問題,而這些問題目前是我們的知識和治療所鞭長莫及的。
它還将兩種之前無法整合的神經症傾向放到适當的範圍内來考慮。
對完美的需要,現在表現為要努力達到這個理想自我标準;追求贊美可以被看作患者需要外部肯定,使他确定自己真的是他那個理想化意象,而且這個意象距離真實越遙遠,這些需要按照邏輯也就越貪得無厭。
所有解決途徑中的理想自我可能都極其重要,因為它對于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