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吉祥薄伽梵說
人們說永恒的畢缽樹,
樹根在上,樹枝在下,
葉子是頌詩,知道它,
他便是通曉吠陀者。(1)
注:在奧義書中,畢缽樹(或譯菩提樹)象征宇宙形象,象征梵。如《伽陀奧義書》(2.3.1)中說:&ldquo這棵永恒的菩提樹,樹根向上,枝條向下;它是純潔者,是梵,被稱為不死的永恒者,不可超越;一切世界依靠它。&rdquo又如,《彌勒奧義書》(6.3)中說:&ldquo這三足之梵,根部向上,枝條是空、風、火、水和地等等,名為菩提樹。它的光是太陽,也就是唵這個音節。&rdquo而在這裡,畢缽樹象征輪回轉生的生存方式。
它的樹枝受到三性滋育,
上下伸展,樹芽是感官對象,
它的樹根受到行動束縛,
向下在人世間延伸擴展。(2)
它無始,無終,無基礎,
世上無人知道它的形象,
而用鋒利的無執著之斧,
砍斷這棵堅固的畢缽樹,(3)
人們就能找到一條路徑,
通向再也不返回的地方,
說道:&ldquo我到達原初的原人,
以往的一切活動源自這裡。&rdquo(4)
注:以上1&mdash4對畢缽樹的描述可參閱《摩诃婆羅多》的《馬祭篇》中的類似描述:&ldquo以未顯者為種子,以智慧為樹幹,以我慢為枝幹,以感官為嫩芽,以五大元素為枝條,以感官對象為小枝條,永遠長着樹葉,開着花朵,結出甜果或苦果,這就是維系一切衆生的、永恒的梵樹。用至高的知識之劍砍倒它,劈開它,抛棄它,擺脫生死,達到不朽,摒棄自私,摒棄我慢,毫無疑問,這樣的人獲得解脫。&rdquo(14.47.12&mdash14)
不驕慢虛妄,克服執著,
永遠把握自我,抑止欲望,
擺脫苦樂對立,不愚昧,
他就能達到永恒的境界。(5)
那是我的至高居處,
日月火光照臨不到,
一旦到達了那裡,
人們就不再返回。(6)
隻是我的一部分永恒,
變成生命世界的生命,
支配居于原質中的感官,
其中的心是第六感官。(7)
注:&ldquo生命世界的生命&rdquo指人的自我(靈魂)。眼、耳、鼻、舌和身是五種感官,心是第六種。
自在者占據身體,
後又帶着感官離開,
猶如一陣風吹過,
帶走原處的香味。(8)
注:&ldquo自在者&rdquo指原人,即自我或至高自我。
耳、眼、觸、舌和鼻,
還有第六種感官心,
自在者支配這些感官,
享受各種感官對象。(9)
它或離開或停留,
感受或擁有性質,
愚癡之人看不見,
智慧之眼能看見。(10)
勤勉的瑜伽行者,
看見它居于自身中;
無知者不約束自己,
即使勤勉也看不見。(11)
你要知道,陽光
照亮整個世界,
還有月光和火光,
都是我的光輝。(12)
我進入這個大地,
用精氣維持衆生;
我成為多汁的月亮,
滋潤所有的藥草。(13)
我依附衆生身體,
成為生命之火,
與呼氣吸氣結合,
消化四種食物。(14)
注:&ldquo四種食物&rdquo是按照嚼、吮、舔和喝四種進食方式分類。
我進入一切心中,由于我,
才有記憶、智慧和否定;
可以通過一切吠陀知道我,
我是吠檀多作者,精通吠陀。(15)
注:&ldquo否定&rdquo(apohana)指排除疑惑,或以否定的方式确認事物。吠檀多(Vedānta)的原義是&ldquo吠陀的終極&rdquo,也就是闡釋吠陀真谛的&ldquo奧義書&rdquo。
這世上有兩種人,
可滅者和不滅者,
可滅者是一切衆生,
不滅者是不變者。(16)
注:&ldquo不滅者&rdquo指自我。
還有一種至高原人,
被稱作至高的自我,
這位永恒的自在者,
進入三界,維持三界。(17)
我超越可滅者,
也高于不滅者,
在世界上和吠陀中,
被稱作至高原人。(18)
凡是思想不愚癡,
知道我是至高原人,
他就是通曉一切者,
全心全意崇拜我。(19)
這種最秘密的學問,
我已告訴你,阿周那啊!
知道了它,就會變聰明,
就會完成自己的職責。(20)
注:本章章名為《至高原人瑜伽》()。黑天講述自己是超越一切衆生和個體自我的至高原人,即至高自我;勉勵阿周那看清自我,履行職責,克服執著,從而擺脫生死輪回。
以上是吉祥的《摩诃婆羅多》中
《毗濕摩篇》第三十七章(37)。
人們說永恒的畢缽樹,
樹根在上,樹枝在下,
葉子是頌詩,知道它,
他便是通曉吠陀者。(1)
注:在奧義書中,畢缽樹(或譯菩提樹)象征宇宙形象,象征梵。如《伽陀奧義書》(2.3.1)中說:&ldquo這棵永恒的菩提樹,樹根向上,枝條向下;它是純潔者,是梵,被稱為不死的永恒者,不可超越;一切世界依靠它。&rdquo又如,《彌勒奧義書》(6.3)中說:&ldquo這三足之梵,根部向上,枝條是空、風、火、水和地等等,名為菩提樹。它的光是太陽,也就是唵這個音節。&rdquo而在這裡,畢缽樹象征輪回轉生的生存方式。
它的樹枝受到三性滋育,
上下伸展,樹芽是感官對象,
它的樹根受到行動束縛,
向下在人世間延伸擴展。(2)
它無始,無終,無基礎,
世上無人知道它的形象,
而用鋒利的無執著之斧,
砍斷這棵堅固的畢缽樹,(3)
人們就能找到一條路徑,
通向再也不返回的地方,
說道:&ldquo我到達原初的原人,
以往的一切活動源自這裡。&rdquo(4)
注:以上1&mdash4對畢缽樹的描述可參閱《摩诃婆羅多》的《馬祭篇》中的類似描述:&ldquo以未顯者為種子,以智慧為樹幹,以我慢為枝幹,以感官為嫩芽,以五大元素為枝條,以感官對象為小枝條,永遠長着樹葉,開着花朵,結出甜果或苦果,這就是維系一切衆生的、永恒的梵樹。用至高的知識之劍砍倒它,劈開它,抛棄它,擺脫生死,達到不朽,摒棄自私,摒棄我慢,毫無疑問,這樣的人獲得解脫。&rdquo(14.47.12&mdash14)
不驕慢虛妄,克服執著,
永遠把握自我,抑止欲望,
擺脫苦樂對立,不愚昧,
他就能達到永恒的境界。(5)
那是我的至高居處,
日月火光照臨不到,
一旦到達了那裡,
人們就不再返回。(6)
隻是我的一部分永恒,
變成生命世界的生命,
支配居于原質中的感官,
其中的心是第六感官。(7)
注:&ldquo生命世界的生命&rdquo指人的自我(靈魂)。眼、耳、鼻、舌和身是五種感官,心是第六種。
自在者占據身體,
後又帶着感官離開,
猶如一陣風吹過,
帶走原處的香味。(8)
注:&ldquo自在者&rdquo指原人,即自我或至高自我。
耳、眼、觸、舌和鼻,
還有第六種感官心,
自在者支配這些感官,
享受各種感官對象。(9)
它或離開或停留,
感受或擁有性質,
愚癡之人看不見,
智慧之眼能看見。(10)
勤勉的瑜伽行者,
看見它居于自身中;
無知者不約束自己,
即使勤勉也看不見。(11)
你要知道,陽光
照亮整個世界,
還有月光和火光,
都是我的光輝。(12)
我進入這個大地,
用精氣維持衆生;
我成為多汁的月亮,
滋潤所有的藥草。(13)
我依附衆生身體,
成為生命之火,
與呼氣吸氣結合,
消化四種食物。(14)
注:&ldquo四種食物&rdquo是按照嚼、吮、舔和喝四種進食方式分類。
我進入一切心中,由于我,
才有記憶、智慧和否定;
可以通過一切吠陀知道我,
我是吠檀多作者,精通吠陀。(15)
注:&ldquo否定&rdquo(apohana)指排除疑惑,或以否定的方式确認事物。吠檀多(Vedānta)的原義是&ldquo吠陀的終極&rdquo,也就是闡釋吠陀真谛的&ldquo奧義書&rdquo。
這世上有兩種人,
可滅者和不滅者,
可滅者是一切衆生,
不滅者是不變者。(16)
注:&ldquo不滅者&rdquo指自我。
還有一種至高原人,
被稱作至高的自我,
這位永恒的自在者,
進入三界,維持三界。(17)
我超越可滅者,
也高于不滅者,
在世界上和吠陀中,
被稱作至高原人。(18)
凡是思想不愚癡,
知道我是至高原人,
他就是通曉一切者,
全心全意崇拜我。(19)
這種最秘密的學問,
我已告訴你,阿周那啊!
知道了它,就會變聰明,
就會完成自己的職責。(20)
注:本章章名為《至高原人瑜伽》()。黑天講述自己是超越一切衆生和個體自我的至高原人,即至高自我;勉勵阿周那看清自我,履行職責,克服執著,從而擺脫生死輪回。
以上是吉祥的《摩诃婆羅多》中
《毗濕摩篇》第三十七章(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