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吉祥薄伽梵說 誰做應該做的事, 不執著行動成果, 他是棄絕者,瑜伽行者, 但不摒棄祭火和祭禮。

    (1) 注:不摒棄祭火和祭禮也就是不摒棄祭祀。

    《薄伽梵歌》推崇的祭祀是崇拜黑天,将一切行動奉獻黑天。

     你要知道,阿周那啊! 所謂棄絕也就是瑜伽, 因為不棄絕欲望, 成不了瑜伽行者。

    (2) 牟尼想要登上瑜伽, 行動是他們的方法; 牟尼已經登上瑜伽, 平靜是他們的方法。

    (3) 不執著感官對象, 不執著任何行動, 棄絕一切欲望, 這稱作登上瑜伽。

    (4) 應該自己提高自我, 不應該自己挫傷自我, 因為自我是自己親人, 自我也是自己敵人。

    (5) 如果自我制伏自己, 自我成為自己的親人, 如果不能制伏自己, 自我像敵人充滿敵意。

    (6) 制伏自己,達到平靜, 至高的自我沉思入定, 平等看待快樂和痛苦, 冷和熱,榮譽和恥辱。

    (7) 自我滿足于智慧和知識, 制伏感官,不變不動, 平等看待土塊、石頭和金子, 這是把握自我的瑜伽行者。

    (8) 對待朋友、同伴和敵人, 旁觀者、中立者和仇人, 親友以及善人和惡人, 他一視同仁,優異傑出。

    (9) 瑜伽行者永遠應該 把握自我,獨居幽境, 控制思想和自己, 無所企盼,無所貪求。

    (10) 選擇清淨的地方, 安置自己的座位, 座位穩固,不高不低, 鋪上布、皮和拘舍草。

    (11) 注:《白騾奧義書》(2.10)中也有關于選擇修禅地點的描述:&ldquo應該選擇一個避風的洞穴,平坦清潔,沒有沙、石和火&rdquo等等。

     控制意念和感官, 思想集中在一點, 坐上座位修瑜伽, 以求靈魂得淨化。

    (12) 注:&ldquo修瑜伽&rdquo也就是修習禅定。

     身體、頭顱和脖子, 保持端正不動搖, 固定目光在鼻尖, 前後左右不張望。

    (13) 注:《白騾奧義書》(2.8)中也有類似描述:&ldquo保持身體平衡,三部分(即胸、頸和頭)挺直,依靠思想,将感官收入心中&rdquo等等。

     自我平靜無所懼, 恪守誓言行梵行, 控制思想修瑜伽, 一心一意思念我。

    (14) 注:&ldquo梵行&rdquo是保持思想、語言和行為純潔。

    &ldquo我&rdquo指黑天。

     瑜伽行者始終如一, 把握自我,控制思想, 達到平靜,以我為歸宿, 以涅槃為至高目标。

    (15) 瑜伽不能暴食, 也不能絕食; 瑜伽不能貪睡, 也不能不睡。

    (16) 控制飲食娛樂, 控制行為動作, 控制睡眠覺醒, 瑜伽消除痛苦。

    (17) 一旦控制思想, 真正立足自我, 擺脫一切欲望, 才算瑜伽行者。

    (18) 瑜伽行者控制思想, 運用瑜伽把握自我, 好比無風之處一盞燈, 它的火焰靜止不動。

    (19) 注:《摩诃婆羅多》的《和平篇》中也有類似描述:&ldquo瑜伽行者如同在無風處燃燒的油燈,火焰向上,靜止不動。

    &rdquo(12.304.19) 在那裡,修習瑜伽, 思想受控變平靜, 用自我觀看自我, 始終滿足于自我。

    (20) 在那裡,他發現憑借智慧, 可以獲得超感官的至福, 這樣,他更加堅定不移, 決不願意脫離這個真谛。

    (21) 他認為,獲得了它, 再也沒有别的需要; 哪怕遇到深重苦難, 立足于它,不會動搖。

    (22) 要知道,所謂瑜伽, 就是擺脫痛苦束縛; 瑜伽行者意志堅定, 不應該精神沮喪。

    (23) 欲望産生于意願, 徹底摒棄不留情, 同時要運用思想, 全面控制感官群。

    (24) 依靠堅定的智慧, 他漸漸達到平靜, 思想固定在自我, 不思慮其他一切。

    (25)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