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阿周那說
你贊揚棄絕行動,
又贊揚瑜伽,黑天啊!
請你明确告訴我,
兩者之中,哪種更好?(1)
注:阿周那把不執著行動成果誤解為棄絕行動。
吉祥薄伽梵說 棄絕行動和行動瑜伽, 兩者都導向至福; 但兩者之中,行動瑜伽 比棄絕行動更好。
(2) 無怨恨,無渴望, 稱作永遠的棄絕者, 因為擺脫對立的人, 很容易擺脫束縛。
(3) 注:黑天引導阿周那理解棄絕為擺脫欲望和好惡愛憎,而不是棄絕行動。
愚者區别數論和瑜伽, 而智者不作截然劃分; 正确地依據其中之一, 就能獲得兩者的成果。
(4) 注:這裡,數論指智慧瑜伽,瑜伽指行動瑜伽。
數論能達到的地方, 瑜伽也同樣能達到, 看到數論與瑜伽同一, 這樣的人有眼力。
(5) 注:《摩诃婆羅多》的《和平篇》中也提到:&ldquo瑜伽行者看到的一切,數論者也都發現。
認為瑜伽和數論一緻,這樣的人是智者。
&rdquo(12.293.30) 但是,沒有瑜伽, 棄絕很難達到梵; 而隻要實行瑜伽, 牟尼很快達到梵。
(6) 實行瑜伽,淨化自己, 控制自己,制伏感官, 自我與衆生自我同一, 即使行動,也不受污染。
(7) 注:個人的自我與一切衆生的自我一樣,都是永恒的,不可毀滅的。
瑜伽行者洞悉真谛, 認為自己沒有做什麼; 看、聽、嗅、嘗和觸, 行走、睡覺和呼吸,(8) 說話、放掉和抓住, 睜開眼和閉上眼, 他認為是這些感官, 活動在感官對象中。
(9) 将一切行動獻給梵, 摒棄執著,從事行動, 他不受任何罪惡污染, 猶如蓮葉不沾水。
(10) 為了保持自我純潔, 瑜伽行者摒棄執著, 用身體、思想和智慧, 甚至隻用感官行動。
(11) 約束自己,摒棄行動成果, 達到持久的至高平靜; 不約束自己,聽任欲望, 執著成果,就會受束縛。
(12) 心中已摒棄一切行動, 内在的自我作為主人, 樂于安居九門之城, 不行動,也不引起行動。
(13) 注:&ldquo九門之城&rdquo指身體。
&ldquo九門&rdquo指身體的九個器官:兩眼、兩耳、兩鼻孔、嘴、肛門和生殖器。
《白騾奧義書》(3.18)也有類似描寫: 這個有身的天鵝居于 九門城中,又飛行在外, 它控制整個世界以及 所有的動物和不動物。
&ldquo有身的天鵝&rdquo即這裡所說的&ldquo自我&rdquo。
這位主人并不為這個 世界創造行動者和行動, 也不創造業和果的結合, 隻是自己本性在活動。
(14) 注:&ldquo自己本性&rdquo(svabhāva,或譯&ldquo自性&rdquo)指原初物質。
這位主人不接受 任何人的善和惡, 而無知蒙蔽智慧, 導緻人們迷惑。
(15) 人們隻要用智慧
吉祥薄伽梵說 棄絕行動和行動瑜伽, 兩者都導向至福; 但兩者之中,行動瑜伽 比棄絕行動更好。
(2) 無怨恨,無渴望, 稱作永遠的棄絕者, 因為擺脫對立的人, 很容易擺脫束縛。
(3) 注:黑天引導阿周那理解棄絕為擺脫欲望和好惡愛憎,而不是棄絕行動。
愚者區别數論和瑜伽, 而智者不作截然劃分; 正确地依據其中之一, 就能獲得兩者的成果。
(4) 注:這裡,數論指智慧瑜伽,瑜伽指行動瑜伽。
數論能達到的地方, 瑜伽也同樣能達到, 看到數論與瑜伽同一, 這樣的人有眼力。
(5) 注:《摩诃婆羅多》的《和平篇》中也提到:&ldquo瑜伽行者看到的一切,數論者也都發現。
認為瑜伽和數論一緻,這樣的人是智者。
&rdquo(12.293.30) 但是,沒有瑜伽, 棄絕很難達到梵; 而隻要實行瑜伽, 牟尼很快達到梵。
(6) 實行瑜伽,淨化自己, 控制自己,制伏感官, 自我與衆生自我同一, 即使行動,也不受污染。
(7) 注:個人的自我與一切衆生的自我一樣,都是永恒的,不可毀滅的。
瑜伽行者洞悉真谛, 認為自己沒有做什麼; 看、聽、嗅、嘗和觸, 行走、睡覺和呼吸,(8) 說話、放掉和抓住, 睜開眼和閉上眼, 他認為是這些感官, 活動在感官對象中。
(9) 将一切行動獻給梵, 摒棄執著,從事行動, 他不受任何罪惡污染, 猶如蓮葉不沾水。
(10) 為了保持自我純潔, 瑜伽行者摒棄執著, 用身體、思想和智慧, 甚至隻用感官行動。
(11) 約束自己,摒棄行動成果, 達到持久的至高平靜; 不約束自己,聽任欲望, 執著成果,就會受束縛。
(12) 心中已摒棄一切行動, 内在的自我作為主人, 樂于安居九門之城, 不行動,也不引起行動。
(13) 注:&ldquo九門之城&rdquo指身體。
&ldquo九門&rdquo指身體的九個器官:兩眼、兩耳、兩鼻孔、嘴、肛門和生殖器。
《白騾奧義書》(3.18)也有類似描寫: 這個有身的天鵝居于 九門城中,又飛行在外, 它控制整個世界以及 所有的動物和不動物。
&ldquo有身的天鵝&rdquo即這裡所說的&ldquo自我&rdquo。
這位主人并不為這個 世界創造行動者和行動, 也不創造業和果的結合, 隻是自己本性在活動。
(14) 注:&ldquo自己本性&rdquo(svabhāva,或譯&ldquo自性&rdquo)指原初物質。
這位主人不接受 任何人的善和惡, 而無知蒙蔽智慧, 導緻人們迷惑。
(15) 人們隻要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