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 消除自己的無知, 智慧就會像太陽, 照亮至高的存在。

    (16) 以它為智慧,為自己, 以它為根基,為歸宿, 他們用智慧消除罪惡, 走向不再返回的地方。

    (17) 注:&ldquo它&rdquo是自我。

    &ldquo走向不再返回的地方&rdquo是擺脫生死輪回。

    有些抄本在這頌後面增加有一頌: 雖然心中經常想起它, 在自己行動中觸及它, 即使接觸,也不接觸, 猶如陽光接觸泥沼。

     品學兼優的婆羅門, 牛、象、狗和烹狗者, 無論面對的是什麼, 智者們都一視同仁。

    (18) 注:&ldquo烹狗者&rdquo(?vapāka)的原義是殺狗和食狗者,後來用于指稱旃陀羅(,賤民)。

     他們的心安于平等, 在這世就征服造化; 梵無缺陷,等同一切, 所以他們立足梵中。

    (19) 注:&ldquo征服造化&rdquo是擺脫生死輪回。

    &ldquo立足梵中&rdquo是與梵同一,也就是獲得解脫。

     不因可愛而高興, 不因可憎而沮喪, 智慧堅定不迷惑, 知梵者立足梵中。

    (20) 自我不執著外在接觸, 他在自我中發現幸福; 用梵瑜伽約束自己, 他享受到永恒的幸福。

    (21) 注:&ldquo梵瑜伽&rdquo(Brahmayoga)也可理解為&ldquo智瑜伽&rdquo(Jñānayoga),即追求與梵同一。

     接觸産生的享受, 有起始,也有終了, 它們是痛苦源泉, 智者不耽樂其中。

    (22) 在身體獲得解脫之前, 在這世上,能夠承受 欲望和憤怒的沖擊, 他是有福的瑜伽行者。

    (23) 注:能夠承受欲望和憤怒的沖擊,也就是能夠抵制和摒棄欲望和憤怒。

     他具有内在的幸福, 内在的歡喜和光輝, 這樣的瑜伽行者 與梵同一,達到梵涅槃。

    (24) 仙人們滌除罪惡, 斬斷疑惑,控制自己, 熱愛一切衆生利益, 他們獲得梵涅槃。

    (25) 苦行者理解自我, 控制住自己思想, 擺脫欲望和憤怒, 他們走向梵涅槃。

    (26) 摒棄外在的接觸, 固定目光在眉心, 控制吸氣和呼氣, 均衡地出入鼻孔。

    (27) 注:在《摩诃婆羅多》的《森林篇》中有&ldquo靈魂居于兩眉之間&rdquo的說法(3.178.22)。

     控制感官、思想和智慧, 一心一意追求解脫, 摒棄願望、恐懼和憤怒, 牟尼獲得永久解脫。

    (28) 我是一切衆生的朋友, 我是一切世界的主宰, 祭祀和苦行的享受者, 知道我的人達到平靜。

    (29) 注:本章章名為《棄絕行動瑜伽》()。

    黑天向阿周那說明自我不同于原質。

    行動是原質的運動,是感官活動在感官對象中。

    而自我保持純潔,不受污染。

    因此,棄絕是不執著行動成果,而不是棄絕行動。

     以上是吉祥的《摩诃婆羅多》中 《毗濕摩篇》第二十七章(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