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做了什麼。
(20) 控制思想和自己, 摒棄執著,無所企求, 他僅僅是活動身體, 不會犯下什麼罪過。
(21) 滿足于偶然所得, 超越對立,毫不妒忌, 對成敗一視同仁, 他行動而不受束縛。
(22) 思想立足于智慧, 摒棄執著,擺脫束縛, 為了祭祀而行動, 他的行動完全融化。
(23) 注:為了祭祀而行動,因此,行動作為祭品,融化在祭火中。
梵即祭供,梵即祭品, 梵将祭品投入梵火; 誰能沉思梵即行動, 這樣的人能達到梵。
(24) 注:《薄伽梵歌》将吠陀的祭祀概念擴大為廣義的行動,乃至與梵等同。
一些瑜伽行者, 用祭祀祭供天神; 另一些瑜伽行者, 用祭祀祭供梵火。
(25) 有人用耳等等感官, 祭供控制之火; 有人用聲等等對象, 祭供感官之火。
(26) 注:耳等等感官是耳、眼、鼻、舌和身,聲等等感官對象是聲、色、香、味和觸。
也有人用生命活動, 連同一切感官活動, 祭供由智慧點燃的、 自我控制的瑜伽之火。
(27) 同樣,有些人用财物祭供, 用苦行祭供,用瑜伽祭供, 一些誓言嚴酷的苦行者, 用自己的學問知識祭供。
(28) 一些人注重調息, 控制吸氣和呼氣, 用吸氣祭供呼氣, 用呼氣祭供吸氣。
(29) 注:&ldquo調息&rdquo()是《瑜伽經》中提到的瑜伽八支之一。
《彌勒奧義書》(Maitri,6.18)中提到瑜伽六支,調息也是其中之一。
一些人控制飲食, 用呼吸祭供呼吸, 所有懂得祭祀的人, 用祭祀消除罪惡。
(30) 享受祭祀剩餘的甘露, 這些人達到永恒的梵; 這個世界不屬于不祭祀者, 何況另一個世界?阿周那啊!(31) 注:&ldquo甘露&rdquo()指喝下後能長生不死的仙液。
這裡用以比喻祭祀後剩下的食物。
其含義與3.13相同。
&ldquo何況另一個世界?&rdquo可以實指不祭祀者死後不能進入天國世界,也可以喻指不祭祀者不能像祭祀者那樣獲得解脫。
種種祭祀展現梵面前, 它們全都産生于行動; 你應該知道這一切, 知道後,就能獲得解脫。
(32) 智慧的祭祀勝于 一切物質的祭祀; 一切行動,阿周那啊! 在智慧中達到圓滿。
(33) 要知道,通過虔敬, 通過詢問和侍奉, 洞悉真谛的智者, 會把智慧教給你。
(34) 注:學生虔敬和侍奉老師,通過詢問獲得知識,這是印度古代傳統的師生關系。
知道了這一切,阿周那啊! 你就不再會這樣愚癡, 就會看到所有一切衆生, 都在自我之中,在我之中。
(35) 注:這裡,&ldquo自我&rdquo即阿周那的自我,&ldquo我&rdquo即黑天。
&ldquo在自我之中,在我之中&rdquo,就是一切衆生的自我與阿周那的自我同一,與黑天同一。
即使你犯有罪惡, 比一切罪人更有罪, 隻要登上智慧之船, 就能越過一切罪惡。
(36) 正如燃燒的烈火, 将木柴化為灰燼, 智慧之火,阿周那啊! 将一切行動化為灰燼。
(37) 注:行動在智慧之火中化為灰燼,也就是不執著行動成果,而将行動作為祭品,奉獻給黑天。
在這世上,哪裡也找不到 像智慧這樣的淨化者, 通過瑜伽獲得成功的人, 自己在自我中找到它。
(38) 懷抱信仰,控制感官, 專心緻志,獲得智慧, 這種獲得智慧的人, 很快達到最高的平靜。
(39) 沒有智慧,沒有信仰, 自我懷疑,走向毀滅, 此世、彼世和幸福, 都不屬于自我懷疑者。
(40) 用瑜伽棄絕行動, 用智慧斬斷疑惑, 把握住自我的人, 不會受行動束縛。
(41) 注:把握住自我,不執著行動成果,也就不受行動束縛。
因此,用智慧之劍斬斷 自己心中無知的疑惑, 婆羅多後裔阿周那啊! 立足瑜伽,站起來吧!(42) 注:本章章名為《智慧瑜伽》(Jñānayoga)。
黑天講述自己盡管是一切衆生之主,不生不滅,但為了維持正法,一次又一次化身下凡。
由此,黑天向阿周那傳授古老的瑜伽智慧:從事行動而不執著行動成果,就能達到與梵同一,獲得解脫。
以上是吉祥的《摩诃婆羅多》中 《毗濕摩篇》第二十六章(26)。
(20) 控制思想和自己, 摒棄執著,無所企求, 他僅僅是活動身體, 不會犯下什麼罪過。
(21) 滿足于偶然所得, 超越對立,毫不妒忌, 對成敗一視同仁, 他行動而不受束縛。
(22) 思想立足于智慧, 摒棄執著,擺脫束縛, 為了祭祀而行動, 他的行動完全融化。
(23) 注:為了祭祀而行動,因此,行動作為祭品,融化在祭火中。
梵即祭供,梵即祭品, 梵将祭品投入梵火; 誰能沉思梵即行動, 這樣的人能達到梵。
(24) 注:《薄伽梵歌》将吠陀的祭祀概念擴大為廣義的行動,乃至與梵等同。
一些瑜伽行者, 用祭祀祭供天神; 另一些瑜伽行者, 用祭祀祭供梵火。
(25) 有人用耳等等感官, 祭供控制之火; 有人用聲等等對象, 祭供感官之火。
(26) 注:耳等等感官是耳、眼、鼻、舌和身,聲等等感官對象是聲、色、香、味和觸。
也有人用生命活動, 連同一切感官活動, 祭供由智慧點燃的、 自我控制的瑜伽之火。
(27) 同樣,有些人用财物祭供, 用苦行祭供,用瑜伽祭供, 一些誓言嚴酷的苦行者, 用自己的學問知識祭供。
(28) 一些人注重調息, 控制吸氣和呼氣, 用吸氣祭供呼氣, 用呼氣祭供吸氣。
(29) 注:&ldquo調息&rdquo()是《瑜伽經》中提到的瑜伽八支之一。
《彌勒奧義書》(Maitri,6.18)中提到瑜伽六支,調息也是其中之一。
一些人控制飲食, 用呼吸祭供呼吸, 所有懂得祭祀的人, 用祭祀消除罪惡。
(30) 享受祭祀剩餘的甘露, 這些人達到永恒的梵; 這個世界不屬于不祭祀者, 何況另一個世界?阿周那啊!(31) 注:&ldquo甘露&rdquo()指喝下後能長生不死的仙液。
這裡用以比喻祭祀後剩下的食物。
其含義與3.13相同。
&ldquo何況另一個世界?&rdquo可以實指不祭祀者死後不能進入天國世界,也可以喻指不祭祀者不能像祭祀者那樣獲得解脫。
種種祭祀展現梵面前, 它們全都産生于行動; 你應該知道這一切, 知道後,就能獲得解脫。
(32) 智慧的祭祀勝于 一切物質的祭祀; 一切行動,阿周那啊! 在智慧中達到圓滿。
(33) 要知道,通過虔敬, 通過詢問和侍奉, 洞悉真谛的智者, 會把智慧教給你。
(34) 注:學生虔敬和侍奉老師,通過詢問獲得知識,這是印度古代傳統的師生關系。
知道了這一切,阿周那啊! 你就不再會這樣愚癡, 就會看到所有一切衆生, 都在自我之中,在我之中。
(35) 注:這裡,&ldquo自我&rdquo即阿周那的自我,&ldquo我&rdquo即黑天。
&ldquo在自我之中,在我之中&rdquo,就是一切衆生的自我與阿周那的自我同一,與黑天同一。
即使你犯有罪惡, 比一切罪人更有罪, 隻要登上智慧之船, 就能越過一切罪惡。
(36) 正如燃燒的烈火, 将木柴化為灰燼, 智慧之火,阿周那啊! 将一切行動化為灰燼。
(37) 注:行動在智慧之火中化為灰燼,也就是不執著行動成果,而将行動作為祭品,奉獻給黑天。
在這世上,哪裡也找不到 像智慧這樣的淨化者, 通過瑜伽獲得成功的人, 自己在自我中找到它。
(38) 懷抱信仰,控制感官, 專心緻志,獲得智慧, 這種獲得智慧的人, 很快達到最高的平靜。
(39) 沒有智慧,沒有信仰, 自我懷疑,走向毀滅, 此世、彼世和幸福, 都不屬于自我懷疑者。
(40) 用瑜伽棄絕行動, 用智慧斬斷疑惑, 把握住自我的人, 不會受行動束縛。
(41) 注:把握住自我,不執著行動成果,也就不受行動束縛。
因此,用智慧之劍斬斷 自己心中無知的疑惑, 婆羅多後裔阿周那啊! 立足瑜伽,站起來吧!(42) 注:本章章名為《智慧瑜伽》(Jñānayoga)。
黑天講述自己盡管是一切衆生之主,不生不滅,但為了維持正法,一次又一次化身下凡。
由此,黑天向阿周那傳授古老的瑜伽智慧:從事行動而不執著行動成果,就能達到與梵同一,獲得解脫。
以上是吉祥的《摩诃婆羅多》中 《毗濕摩篇》第二十六章(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