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h15講述吠陀的祭祀,即通過祭祀獲得果報。
《薄伽梵歌》提倡行動而不求果報,但也不全然否定吠陀的祭祀。
這頌中指稱的惡人迷戀感官,耽于享樂而不祭祀。
祭祀含有行動的意義,因此,也可以說耽于享樂而不行動的人是&ldquo不勞而獲&rdquo。
熱愛和滿意自我, 樂在自我之中, 對于這樣的人, 沒有該做之事。
(17) 注:這樣的人擺脫對感官和感官對象的迷戀,不執著行動成果,凡事都不對他構成束縛。
他行動不為了什麼, 不行動也不為了什麼, 他在世上對一切衆生 無所依賴,無所企求。
(18) 你永遠無所執著, 做應該做的事吧! 無所執著地做事, 這樣的人達到至福。
(19) 像遮那迦等人那樣, 通過行動,獲得成功, 即使着眼維持世界, 你也應該從事行動。
(20) 注:遮那迦(Janaka)是毗提诃國國王。
在奧義書中,他是一位熱衷追求&ldquo奧義&rdquo的著名國王。
參閱《大森林奧義書》()4.1&mdash4。
他也是史詩《羅摩衍那》中悉多的父親,羅摩的嶽父。
優秀人物做這做那, 其他人也做這做那; 優秀人物樹立标準, 世上的人遵循效仿。
(21) 在三界中,阿周那啊! 沒有我必須做的事, 也沒有我應得而未得, 但我仍然從事行動。
(22) 我原本不知疲倦, 一旦不從事行動, 普利塔之子阿周那啊! 所有的人都會效仿我。
(23) 如果我停止行動, 整個世界就會傾覆, 我成了混亂制造者, 毀掉了這些衆生。
(24) 注:黑天是大神毗濕奴的化身。
在印度教三大神中,梵天司創造,毗濕奴司保護,濕婆司毀滅。
無知者行動而執著, 婆羅多後裔阿周那啊! 為了維持這個世界, 智者行動而不執著。
(25) 智者按照瑜伽行動, 盡管無知者執著行動, 也甯可讓他們喜歡行動, 而不要讓他們智慧崩潰。
(26) 注:無知者分辨不清執著成果的行動和不執著成果的行動,那也不必強求,就讓他們這樣從事行動,喜歡行動,以免他們智慧崩潰,而放棄行動。
一切行動無例外, 由原質的性質造成, 而自高自大的愚人, 自以為是行動者。
(27) 注:原質的三種性質&mdash&mdash&mdash善性、憂性和暗性始終處在行動中,而造成人的行動。
洞悉真谛的智者知道 性質和行動兩者區别, 認為性質活動在性質中, 大臂者啊!他們不執著。
(28) 注:&ldquo性質和行動兩者區别&rdquo可理解為性質和行動有區别,也可理解為性質和行動與自我有區别。
&ldquo性質活動在性質中&rdquo指性質互相作用,産生各種行動。
昧于原質性質的人, 執著性質造成的行動, 然而知識完整的人, 别攪亂知識片面的人。
(29) 注:這頌的旨意與第26頌相同。
對于知識片面的愚人,甯可讓他們執著行動,也不要造成他們思想混亂,不知所措,乃至放棄行動。
把一切行動獻給我, 抛棄願望,摒棄自私, 專注自我,排除煩惱, 你就投
《薄伽梵歌》提倡行動而不求果報,但也不全然否定吠陀的祭祀。
這頌中指稱的惡人迷戀感官,耽于享樂而不祭祀。
祭祀含有行動的意義,因此,也可以說耽于享樂而不行動的人是&ldquo不勞而獲&rdquo。
熱愛和滿意自我, 樂在自我之中, 對于這樣的人, 沒有該做之事。
(17) 注:這樣的人擺脫對感官和感官對象的迷戀,不執著行動成果,凡事都不對他構成束縛。
他行動不為了什麼, 不行動也不為了什麼, 他在世上對一切衆生 無所依賴,無所企求。
(18) 你永遠無所執著, 做應該做的事吧! 無所執著地做事, 這樣的人達到至福。
(19) 像遮那迦等人那樣, 通過行動,獲得成功, 即使着眼維持世界, 你也應該從事行動。
(20) 注:遮那迦(Janaka)是毗提诃國國王。
在奧義書中,他是一位熱衷追求&ldquo奧義&rdquo的著名國王。
參閱《大森林奧義書》()4.1&mdash4。
他也是史詩《羅摩衍那》中悉多的父親,羅摩的嶽父。
優秀人物做這做那, 其他人也做這做那; 優秀人物樹立标準, 世上的人遵循效仿。
(21) 在三界中,阿周那啊! 沒有我必須做的事, 也沒有我應得而未得, 但我仍然從事行動。
(22) 我原本不知疲倦, 一旦不從事行動, 普利塔之子阿周那啊! 所有的人都會效仿我。
(23) 如果我停止行動, 整個世界就會傾覆, 我成了混亂制造者, 毀掉了這些衆生。
(24) 注:黑天是大神毗濕奴的化身。
在印度教三大神中,梵天司創造,毗濕奴司保護,濕婆司毀滅。
無知者行動而執著, 婆羅多後裔阿周那啊! 為了維持這個世界, 智者行動而不執著。
(25) 智者按照瑜伽行動, 盡管無知者執著行動, 也甯可讓他們喜歡行動, 而不要讓他們智慧崩潰。
(26) 注:無知者分辨不清執著成果的行動和不執著成果的行動,那也不必強求,就讓他們這樣從事行動,喜歡行動,以免他們智慧崩潰,而放棄行動。
一切行動無例外, 由原質的性質造成, 而自高自大的愚人, 自以為是行動者。
(27) 注:原質的三種性質&mdash&mdash&mdash善性、憂性和暗性始終處在行動中,而造成人的行動。
洞悉真谛的智者知道 性質和行動兩者區别, 認為性質活動在性質中, 大臂者啊!他們不執著。
(28) 注:&ldquo性質和行動兩者區别&rdquo可理解為性質和行動有區别,也可理解為性質和行動與自我有區别。
&ldquo性質活動在性質中&rdquo指性質互相作用,産生各種行動。
昧于原質性質的人, 執著性質造成的行動, 然而知識完整的人, 别攪亂知識片面的人。
(29) 注:這頌的旨意與第26頌相同。
對于知識片面的愚人,甯可讓他們執著行動,也不要造成他們思想混亂,不知所措,乃至放棄行動。
把一切行動獻給我, 抛棄願望,摒棄自私, 專注自我,排除煩惱, 你就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