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就會漠然置之。

    (52) 如果你的智慧, 受到所聞迷惑, 仍能專注入定, 你将達到瑜伽。

    (53) 注:&ldquo所聞&rdquo(?ruti)指吠陀經典。

     阿周那說 智慧堅決,專注入定, 怎樣描述這類智者? 他們怎樣說?怎樣坐? 又怎樣行?黑天啊!(54) 吉祥薄伽梵說 摒棄心中一切欲望, 唯有自我滿意自我, 普利塔之子阿周那啊! 這是智慧堅定的人。

    (55) 遇見痛苦,他不煩惱, 遇見快樂,他不貪圖, 擺脫激情、恐懼和憤怒, 這是智慧堅定的牟尼。

    (56) 注:牟尼(muni)是對聖人和賢士的尊稱。

     他不貪戀任何東西, 無論面對是善是惡, 既不喜歡,也不憎恨, 他的智慧堅定不移。

    (57) 他的所有感覺器官, 擺脫一切感覺對象, 猶如烏龜縮進全身, 他的智慧堅定不移。

    (58) 注:感覺器官(indriya,簡稱感官)主要是眼、耳、ñ、舌和身,相應的感覺對象是色、聲、香、味和觸。

     除味之外,感覺對象 已經遠離戒食的人, 一旦遇見最高存在, 連這味也遠遠離去。

    (59) 注:這是以戒食的人依然留戀食物的味道為例,說明認識到最高存在的人,不僅摒棄感覺對象,也摒棄對感覺對象的留戀。

     即使聰明而又勤勉, 怎奈感官激動魯莽, 強行奪走他的理智, 貢蒂之子阿周那啊!(60) 用瑜伽控制一切, 坐下專心思念我; 所有感官受到控制, 他的智慧堅定不移。

    (61) 注:&ldquo思念我&rdquo是思念黑天,以黑天為最高存在。

     如果思念感官對象, 也就會産生執著, 從執著産生欲望, 從欲望産生憤怒。

    (62) 然後由憤怒産生愚癡, 由愚癡而記憶混亂, 記憶混亂則智慧毀滅, 智慧毀滅則人也毀滅。

    (63) 而那些控制自己的人, 活動在感官對象中, 感官受到自我控制, 擺脫愛憎,達到清淨。

    (64) 注:縱然感官活動在感官對象中,但本人不執著感官對象,也就擺脫愛憎,達到清淨。

     達到清淨的人, 脫離一切痛苦; 心靈達到清淨, 智慧迅速穩定。

    (65) 不能夠約束自己的人, 沒有智慧,也沒有定力, 沒有定力則沒有平靜, 沒有平靜,何來幸福?(66) 感官遊蕩不定, 思想圍着它們轉, 就會剝奪智慧, 猶如大風吹走船。

    (67) 因此,大臂阿周那啊! 誰能讓自己的感官, 擺脫感官對象束縛, 他的智慧堅定不移。

    (68) 芸芸衆生之夜, 自制之人覺醒; 芸芸衆生覺醒, 有識之士之夜。

    (69) 注:有識之士控制感官,芸芸衆生放縱感官,因此,如同黑夜和白天、覺醒和沉睡,互相看法截然不同。

     欲望進入他,猶如江河 流入滿而不動的大海, 他能達到這樣的平靜, 而貪欲之人無法達到。

    (70) 摒棄一切欲望, 擺脫一切貪戀, 不自私,不自傲, 他就達到平靜。

    (71) 這也就是梵之所在, 達到它,就不愚癡; 立足其中,阿周那啊! 死去能夠達到梵涅槃。

    (72) 注:梵(Brahman)是世界的本原,永恒不滅的至高存在。

    涅槃()原是佛教用詞,指擺脫生死輪回。

    巴利語佛典《法句經》(Dammapada)中說道: 健康是最好的收益, 知足是最大的财富, 信賴是最親的親人, 涅槃是最高的幸福。

     《薄伽梵歌》中借用&ldquo涅槃&rdquo這個詞,與&ldquo梵&rdquo組成複合詞&ldquo梵涅槃&rdquo(),指達到至高的平靜和幸福,獲得解脫,與梵同一。

    參閱第五章24&mdash26。

     本章章名為《數論瑜伽》()。

    黑天以靈魂不滅說和刹帝利的職責解除阿周那的疑慮,勉勵他投身戰鬥。

    接着,黑天向阿周那宣講數論瑜伽,也就是要在智慧瑜伽指導下,從事行動。

     以上是吉祥的《摩诃婆羅多》中 《毗濕摩篇》第二十四章(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