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自我擺脫一切行動,從而擺脫一切痛苦。

     而在《薄伽梵歌》中,隻是主張擺脫行動的成果,而不主張擺脫一切行動。

    此外,在《薄伽梵歌》中,不僅承認個别的自我(靈魂),還承認至高的原人、至高的神(自在者)和人格化的至高之神黑天(大神毗濕奴的化身),這也是與古典數論的不同之處。

     這裡所說的瑜伽(Yoga)也不同于一般的瑜伽。

    通常,瑜伽是指修煉身心的方法。

    波颠阇利(Patanñjali)的《瑜伽經》(Yogasūtra)中提到八種瑜伽修煉方法:禁制、遵行、坐法、調息、制感、專注、沉思和入定。

    瑜伽的詞義是連接、運用和約束。

    在《薄伽梵歌》中,它泛指行動方式,其中也包括修煉身心的方法。

    它分為行動瑜伽(Karmayoga)、智慧瑜伽(Jñānayoga)和虔信瑜伽(Bhaktiyoga),或稱業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

    整部《薄伽梵歌》讨論的就是這三類瑜伽,即應該怎樣行動的問題。

    上述所謂數論,也屬于智慧瑜伽。

     這裡沒有障礙, 努力不會落空, 隻要稍有正法, 就會無所畏懼。

    (40) 堅決的智慧單純如一, 俱盧後裔阿周那啊! 枝枝杈杈,漫無邊際, 那是不堅決的智慧。

    (41) 注:俱盧(Kuru)是俱盧族和般度族的共同祖先。

     阿周那啊!無知的人 說些花哨漂亮的話, 他們熱衷談論吠陀, 宣稱沒有别的存在。

    (42) 注:吠陀(Veda)是印度最古老的頌詩集,婆羅門教的經典,共有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

    在《薄伽梵歌》中提到的吠陀,是指前三種吠陀。

    《薄伽梵歌》并不否定或摒棄吠陀,隻是認為遵循吠陀不能獲得解脫。

     充滿欲望,一心升天, 舉行各種特殊儀式, 宣稱再生的業果, 求得享受和權力。

    (43) 注:吠陀崇奉祭祀,認為隻要舉行祭祀儀式,供奉崇拜天神,就能獲得現世幸福,死後升入天國。

     貪圖享受和權力, 思想由此迷失, 哪怕智慧堅決, 也無法進入三昧。

    (44) 注:&ldquo三昧&rdquo(samādhi)是沉思入定。

     吠陀的話題局限于三性, 你要超脫三性和對立性, 超脫保業守成,把握自我, 阿周那啊!永遠保持真性。

    (45) 注:&ldquo三性&rdquo(,或譯三德)是原質(原初物質,事物本性)的三種性質:善(sattva,或譯喜)、憂(rajas)和暗(tamas)。

    善性表示輕盈、光明和喜悅的性質,憂性表示激動、急躁和憂慮的性質,暗性表示沉重、阻礙和遲鈍的性質。

    對立性是由原質引起事物的矛盾、沖突和對立,從而引起人的好惡愛憎。

    &ldquo保業守成&rdquo是指獲得和占有。

    這些都形成對自我的束縛。

    因此,要超脫這些,把握住自我。

    &ldquo真性&rdquo(sattva)按梵文原文與上述&ldquo善性&rdquo相同。

    既然要超脫三性,故而這裡譯作&ldquo真性&rdquo。

     自我(ātman)也可譯作靈魂。

    在本書中,ātman作為第一人稱反身代詞,譯作自己;作為靈魂,一般譯作自我。

    但有時也難以截然區分,似乎譯作自己或自我均可。

     所有的吠陀經典 對于睿智的婆羅門, 其意義隻不過是 水鄉的一方池塘。

    (46) 注:&ldquo水鄉&rdquo,若按梵文原文直譯是&ldquo周圍到處有水流&rdquo。

     你的職責就是行動, 永遠不必考慮結果; 不要為結果而行動, 也不固執地不行動。

    (47) 摒棄執著,阿周那啊! 對于成敗,一視同仁; 你立足瑜伽,行動吧! 瑜伽就是一視同仁。

    (48) 比起智慧瑜伽,行動 遠為低下,阿周那啊! 為結果而行動可憐, 向智慧尋求庇護吧!(49) 具備這種智慧的人, 擺脫善行和惡行, 因此,你要修習瑜伽, 瑜伽是行動的技巧。

    (50) 智者具備這種智慧, 摒棄行動的結果, 擺脫再生的束縛, 達到無病的境界。

    (51) 注:&ldquo無病的境界&rdquo也就是獲得解脫。

     一旦智慧克服愚癡, 對于已經聽說的, 對于仍會聽說的,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