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五章 結論
關燈
小
中
大
惱怒,對門徒說:&lsquo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rdquo (16)&ldquo那樣看着&rdquo(hiinBlik)語出《路加福音》22∶61。
&ldquo主轉過身來看彼得。
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lsquo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rdquo (17)&ldquo模範&rdquo原文為拉丁文Paradigma。
(18)&ldquo正統派針對自由思想家的咆哮&rdquo可能指格倫德威及其追随者,但此言出處未查明。
(19)&ldquo這樣的人&rdquo原文為希臘文&tau&omicron&iota&omicron&upsilon&tau&omicron&iota,對應于正文中的丹麥語詞Saadanne。
語出《馬太福音》19∶14,&ldquo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rdquo。
(20)①&ldquo極端正統地強調洗禮式&rdquo可能指丹麥神學界就&ldquo洗禮&rdquo聖事展開的讨論,尤其指馬騰森關于洗禮的理論。
②《約翰福音》3∶1&mdash21中,記載有法利賽人尼哥底母夜見耶稣的事。
耶稣告訴尼哥底母:&ldquo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
&rdquo這時,&ldquo尼哥底母說:&lsquo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麼?&rsquo耶稣說:&lsquo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
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
我說:&lsquo你們必須重生&rsquo,你不要以為希奇。
風随着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rdquo(3∶4&mdash8) (21)&ldquo孩子般的&rdquo對應于barnlig(childlike),取其&ldquo像孩子一樣&rdquo的中性詞義;而&ldquo幼稚的&rdquo對應于barnagtig(childish),取其貶義。
(22)&ldquo信仰&lsquo并非每個人的事&rsquo&rdquo(ikkejustHvermandsSag),引文并無确切出處。
但是在克爾凱郭爾擁有的《雅各比著作》(Jacobi'sWerke)第四卷的&ldquo序言&rdquo中,他劃出了這樣的句子:DerGlaubeistnicht,wiedieWissenschaft,JedermannsDing,dasheißt,nichtJedwedem,dersichnurgehöriganstrengenwill,mittheilbar.顯然,&ldquoikkejustHvermandsSag&rdquo跟&ldquonichtJedermannsDing&rdquo相仿。
(23)①&ldquo幼稚的正統信條&rdquo可能指格倫德威的觀點,他創作的贊美詩常常描繪嬰兒耶稣被裹在布裡放在馬槽中的形象。
②參《路加福音》2∶7,其中講到馬利亞&ldquo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
&rdquo ③&ldquo仆從的形象&rdquo出自《腓立比書》2∶5&mdash7,保羅說:&ldquo你們當以基督耶稣的心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
&rdquo在《哲學片斷》裡,&ldquo仆從的形象&rdquo多次出現。
(24)&ldquo全能者&rdquo(denAlmægtige;英theAlmighty)是對上帝的固定稱謂語。
(25)&ldquo永永遠遠&rdquo(ialleEvighedersEvighedersEvighed),出處不明,但是EvighedernesEvighed在《聖經》中多次出現。
例如,《舊約·但以理書》7∶18中有言曰:&ldquo然而至高者的聖民必要得國享受,直到永永遠遠。
&rdquo《新約·加拉太書》1∶5,保羅說:&ldquo但願榮耀歸于神,直到永永遠遠。
&rdquo類似的用法可參《提摩太前書》1∶17,以及《啟示錄》中多處地方。
(26)&ldquo絆腳石和愚拙&rdquo語出《哥林多前書》1∶23,保羅說:&ldquo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
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
&rdquo此語在《哲學片斷》和《附言》中多次出現。
(27)①&ldquo嬰兒耶稣&rdquo一段是對《福音書》所載耶稣誕生一節的戲仿。
《馬太福音》2∶1&mdash12中記載,耶稣誕生在伯利恒。
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稱在東方看到了他的星,特來拜會他。
希律王聽後很不安,在咨詢了祭司長和文士之後,差博士到伯利恒去探訪。
&ldquo他們聽見王的話就去了。
在東方所看見的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頭停住了。
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的歡喜。
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
&rdquo(9&mdash11節)在《路加福音》2∶8&mdash14中,還記載了看到耶稣出生後,&ldquo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贊美神說:&lsquo在至高之處榮耀歸于神!在地上平安歸于與他所喜悅的人!&rdquo《福音書》中所用的&ldquo博士&rdquo一詞Magi,原意是&ldquo智者&rdquo,可能是星相家。
克爾凱郭爾在這裡用的是dehelligeTre-Konger。
②&ldquo天開了&rdquo語出《約翰福音》1∶51,耶稣對門徒們說:&ldquo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将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
&rdquo另見《使徒行傳》10∶11《啟示錄》4∶1。
(28)&ldquo小圓聖誕蛋糕&rdquo原文為Pebernødderne,英譯本中的peppernuts有些不明所以。
(29)①&ldquo神之子&rdquo(Gudsbarnet)是固定用法,指擁有神的天性和美感的孩子。
②《約翰福音》1∶31的全句為:&ldquo我先前不認識他,如今我來用水施洗,為要叫他顯明給以色列人。
&rdquo1∶33的全句是:&ldquo我先前不認識他,隻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lsquo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
'&rdquo ③《舊約·以賽亞書》53∶1&mdash4的全句為:&ldquo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于幹地。
/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
/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
/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苦待了。
&rdquo ④《約翰福音》1∶35的全句為:&ldquo他看見耶稣行走,就說:&lsquo看哪!這是神的羔羊。
'&rdquo1∶42的全句為:&ldquo于是領他去見耶稣。
/耶稣看着他,說:&lsquo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矶法。
&rdquo(矶法翻出來就是彼得) (30)&ldquo誠心誠意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bonafide。
(31)19世紀上半葉,華爾茲是非常流行的音樂形式,一般在舞會和招待會上演奏。
(32)&ldquo羅得妻子的故事&rdquo典出《創世紀》19∶15&mdash26。
所多瑪和蛾摩拉被毀滅之前,耶和華因憐恤羅得,遣天使讓他帶家人逃走。
&ldquo羅得到了瑣珥,日頭已經出來了。
當時,耶和華将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裡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
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
&rdquo(23&mdash26) 文中出現的ØdelæggelsensVederstyggelighed(&ldquo那行毀壞可憎的&rdquo)卻并非出自羅得的典故,而是指耶路撒冷神廟中所設的異教祭壇,它被視為是亵渎聖地的不潔之物。
此說出現在《舊約·但以理書》9∶27,11∶31;後來在《馬太福音》24∶15及《馬可福音》13∶14中提及。
例如《馬太福音》24∶15中耶稣說:&ldquo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lsquo那行毀于可憎的&rsquo站在聖地(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
&rdquo (33)&ldquo《聖經》的神聖權威&rdquo指新教路德宗視《聖經》為所有信仰問題的最終、最具決定意義的權威的傳統。
(34)&ldquo可憐的家夥&rdquo(etsølleSkrog)指安徒生小說《小提琴手》(KunenSpillemand)中的主人公克裡斯蒂安(Christian)。
克爾凱郭爾最早發表的作品《一個活人的作品》(AfenendnulevendePapirer)就是對該小說所做的評論。
(35)①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Cromvell,1599&mdash1658),英國清教徒、軍事家、政治家。
他青年時代沉湎于酒色,後來在宗教熱情的引領下創立了一個有武裝的宗教性政黨&ldquo獨立派&rdquo。
1649年,他迫于民衆壓力處決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
1653年實施軍事獨裁統治,自任&ldquo護國王&rdquo。
每次政治行動他都委以天意和上帝的旨意。
參博蒂格(H.Böttiger)所著《傳記中的世界史》(VerdenhistorieniLevnetsbeskrivelser,1845)。
②&ldquo人民的聲音&rdquo原文為拉丁文voxpopuli&ldquo上帝的聲音&rdquo原文為拉丁文voxdei。
(36)&ldquo反抗土耳其人、俄國人、羅馬人的奴役&rdquo指格倫德威在《北歐神話》(NordensMythologie)以及演講《論北歐的曆史》(OmNordensHistoriskeForhold)中的觀點,他很典型地把基督教和教會的曆史描繪成是與土耳其人、俄國人、羅馬人以及其他異教徒鬥争而最終獲勝的曆史。
(37)&ldquo接受了靈魂,在其靈魂的見證之下知道&hellip&hellip&rdquo語出《羅馬書》8∶15&mdash16,保羅寫道:&ldquo你們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lsquo阿爸、父&rsquo。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
&rdquo中文《聖經》中的&ldquo心&rdquo對應于丹麥文的Aand,英文的spirit,為語句通順故譯者改譯為&ldquo靈魂&rdquo。
(38)這裡的&ldquo迷失&rdquo(fortabe)和&ldquo喪失&rdquo&ldquo損失&rdquo(tabe)在文字上構成了一種對應。
(39)1825年,丹麥政府從英國威爾森金融集團(Th.Wilson&Co.)購買了一筆利息為3%的債券,但該集團于1837年倒閉,債券被轉移給了另一家英國金融公司羅特希爾德(Rothschild),此舉引起了民衆的擔憂。
直到政府官員發表書面聲明,說債券條款不會改變,民衆的情緒才得以平撫。
克爾凱郭爾著作的注釋者們未能找到文中所說的&ldquo民衆集會&rdquo的具體所指。
(40)&ldquo支持和反對&rdquo原文為拉丁文proogcontra,og為丹麥文,意為&ldquo和&rdquo。
(41)&ldquo善有善報&rdquo對應的是丹麥語諺語LigeforLigenaarVenskabskalholdes。
(42)&ldquo汗流滿面&rdquo(isitAnsigtsSved)是對《創世記》3∶19的戲仿。
耶和華對亞當實施的懲罰中有這樣的句子:&ldquo你必汗流滿面(Iditansigtssved),/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
&rdquo (43)這裡的&ldquo嘲弄者&rdquo(enSpotter)指路德維希·費爾巴哈。
據克爾凱郭爾的遠親、哲學教授HansBrøchner的回憶,克爾凱郭爾在與他的談話中經常提及費爾巴哈,稱贊費爾巴哈對基督教的理解清晰、透徹。
克爾凱郭爾感受到了費爾巴哈的感性和激情,但同時也注意到了感性所帶來的軟弱。
參EncounterswithKierkegaard:ALifeasSeenbyHisContemporaries,collected,editedandannotatedbyBruceH.Kirmmse,translatedbyBruceH.KirmmseandVirginiaR.Laurse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6,p.233. (44)&ldquo頭等&rdquo原文為拉丁文Laudabilis,直譯為&ldquo值得稱贊的&rdquo。
(45)&ldquo樂在變化多端中&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variationevoluptas,其實應為invarietatevoluptas。
(46)&ldquo女商販&rdquo(Rendekjærling)指走街串巷販賣商品或替人跑腿的老年婦女;還指長舌婦。
在英譯本中,這個詞被譯為anerrandboy。
(47)參本書第二部,第一冊第一章《緻謝萊辛》。
'&rdquo (16)&ldquo那樣看着&rdquo(hiinBlik)語出《路加福音》22∶61。
&ldquo主轉過身來看彼得。
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lsquo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rdquo (17)&ldquo模範&rdquo原文為拉丁文Paradigma。
(18)&ldquo正統派針對自由思想家的咆哮&rdquo可能指格倫德威及其追随者,但此言出處未查明。
(19)&ldquo這樣的人&rdquo原文為希臘文&tau&omicron&iota&omicron&upsilon&tau&omicron&iota,對應于正文中的丹麥語詞Saadanne。
語出《馬太福音》19∶14,&ldquo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rdquo。
(20)①&ldquo極端正統地強調洗禮式&rdquo可能指丹麥神學界就&ldquo洗禮&rdquo聖事展開的讨論,尤其指馬騰森關于洗禮的理論。
②《約翰福音》3∶1&mdash21中,記載有法利賽人尼哥底母夜見耶稣的事。
耶稣告訴尼哥底母:&ldquo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
&rdquo這時,&ldquo尼哥底母說:&lsquo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麼?&rsquo耶稣說:&lsquo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
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
我說:&lsquo你們必須重生&rsquo,你不要以為希奇。
風随着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rdquo(3∶4&mdash8) (21)&ldquo孩子般的&rdquo對應于barnlig(childlike),取其&ldquo像孩子一樣&rdquo的中性詞義;而&ldquo幼稚的&rdquo對應于barnagtig(childish),取其貶義。
(22)&ldquo信仰&lsquo并非每個人的事&rsquo&rdquo(ikkejustHvermandsSag),引文并無确切出處。
但是在克爾凱郭爾擁有的《雅各比著作》(Jacobi'sWerke)第四卷的&ldquo序言&rdquo中,他劃出了這樣的句子:DerGlaubeistnicht,wiedieWissenschaft,JedermannsDing,dasheißt,nichtJedwedem,dersichnurgehöriganstrengenwill,mittheilbar.顯然,&ldquoikkejustHvermandsSag&rdquo跟&ldquonichtJedermannsDing&rdquo相仿。
(23)①&ldquo幼稚的正統信條&rdquo可能指格倫德威的觀點,他創作的贊美詩常常描繪嬰兒耶稣被裹在布裡放在馬槽中的形象。
②參《路加福音》2∶7,其中講到馬利亞&ldquo生了頭胎的兒子,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
&rdquo ③&ldquo仆從的形象&rdquo出自《腓立比書》2∶5&mdash7,保羅說:&ldquo你們當以基督耶稣的心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
&rdquo在《哲學片斷》裡,&ldquo仆從的形象&rdquo多次出現。
(24)&ldquo全能者&rdquo(denAlmægtige;英theAlmighty)是對上帝的固定稱謂語。
(25)&ldquo永永遠遠&rdquo(ialleEvighedersEvighedersEvighed),出處不明,但是EvighedernesEvighed在《聖經》中多次出現。
例如,《舊約·但以理書》7∶18中有言曰:&ldquo然而至高者的聖民必要得國享受,直到永永遠遠。
&rdquo《新約·加拉太書》1∶5,保羅說:&ldquo但願榮耀歸于神,直到永永遠遠。
&rdquo類似的用法可參《提摩太前書》1∶17,以及《啟示錄》中多處地方。
(26)&ldquo絆腳石和愚拙&rdquo語出《哥林多前書》1∶23,保羅說:&ldquo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
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
&rdquo此語在《哲學片斷》和《附言》中多次出現。
(27)①&ldquo嬰兒耶稣&rdquo一段是對《福音書》所載耶稣誕生一節的戲仿。
《馬太福音》2∶1&mdash12中記載,耶稣誕生在伯利恒。
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稱在東方看到了他的星,特來拜會他。
希律王聽後很不安,在咨詢了祭司長和文士之後,差博士到伯利恒去探訪。
&ldquo他們聽見王的話就去了。
在東方所看見的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頭停住了。
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的歡喜。
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
&rdquo(9&mdash11節)在《路加福音》2∶8&mdash14中,還記載了看到耶稣出生後,&ldquo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贊美神說:&lsquo在至高之處榮耀歸于神!在地上平安歸于與他所喜悅的人!&rdquo《福音書》中所用的&ldquo博士&rdquo一詞Magi,原意是&ldquo智者&rdquo,可能是星相家。
克爾凱郭爾在這裡用的是dehelligeTre-Konger。
②&ldquo天開了&rdquo語出《約翰福音》1∶51,耶稣對門徒們說:&ldquo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将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
&rdquo另見《使徒行傳》10∶11《啟示錄》4∶1。
(28)&ldquo小圓聖誕蛋糕&rdquo原文為Pebernødderne,英譯本中的peppernuts有些不明所以。
(29)①&ldquo神之子&rdquo(Gudsbarnet)是固定用法,指擁有神的天性和美感的孩子。
②《約翰福音》1∶31的全句為:&ldquo我先前不認識他,如今我來用水施洗,為要叫他顯明給以色列人。
&rdquo1∶33的全句是:&ldquo我先前不認識他,隻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lsquo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
'&rdquo ③《舊約·以賽亞書》53∶1&mdash4的全句為:&ldquo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于幹地。
/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
/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
/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
/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苦待了。
&rdquo ④《約翰福音》1∶35的全句為:&ldquo他看見耶稣行走,就說:&lsquo看哪!這是神的羔羊。
'&rdquo1∶42的全句為:&ldquo于是領他去見耶稣。
/耶稣看着他,說:&lsquo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矶法。
&rdquo(矶法翻出來就是彼得) (30)&ldquo誠心誠意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bonafide。
(31)19世紀上半葉,華爾茲是非常流行的音樂形式,一般在舞會和招待會上演奏。
(32)&ldquo羅得妻子的故事&rdquo典出《創世紀》19∶15&mdash26。
所多瑪和蛾摩拉被毀滅之前,耶和華因憐恤羅得,遣天使讓他帶家人逃走。
&ldquo羅得到了瑣珥,日頭已經出來了。
當時,耶和華将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裡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
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
&rdquo(23&mdash26) 文中出現的ØdelæggelsensVederstyggelighed(&ldquo那行毀壞可憎的&rdquo)卻并非出自羅得的典故,而是指耶路撒冷神廟中所設的異教祭壇,它被視為是亵渎聖地的不潔之物。
此說出現在《舊約·但以理書》9∶27,11∶31;後來在《馬太福音》24∶15及《馬可福音》13∶14中提及。
例如《馬太福音》24∶15中耶稣說:&ldquo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lsquo那行毀于可憎的&rsquo站在聖地(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
&rdquo (33)&ldquo《聖經》的神聖權威&rdquo指新教路德宗視《聖經》為所有信仰問題的最終、最具決定意義的權威的傳統。
(34)&ldquo可憐的家夥&rdquo(etsølleSkrog)指安徒生小說《小提琴手》(KunenSpillemand)中的主人公克裡斯蒂安(Christian)。
克爾凱郭爾最早發表的作品《一個活人的作品》(AfenendnulevendePapirer)就是對該小說所做的評論。
(35)①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Cromvell,1599&mdash1658),英國清教徒、軍事家、政治家。
他青年時代沉湎于酒色,後來在宗教熱情的引領下創立了一個有武裝的宗教性政黨&ldquo獨立派&rdquo。
1649年,他迫于民衆壓力處決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
1653年實施軍事獨裁統治,自任&ldquo護國王&rdquo。
每次政治行動他都委以天意和上帝的旨意。
參博蒂格(H.Böttiger)所著《傳記中的世界史》(VerdenhistorieniLevnetsbeskrivelser,1845)。
②&ldquo人民的聲音&rdquo原文為拉丁文voxpopuli&ldquo上帝的聲音&rdquo原文為拉丁文voxdei。
(36)&ldquo反抗土耳其人、俄國人、羅馬人的奴役&rdquo指格倫德威在《北歐神話》(NordensMythologie)以及演講《論北歐的曆史》(OmNordensHistoriskeForhold)中的觀點,他很典型地把基督教和教會的曆史描繪成是與土耳其人、俄國人、羅馬人以及其他異教徒鬥争而最終獲勝的曆史。
(37)&ldquo接受了靈魂,在其靈魂的見證之下知道&hellip&hellip&rdquo語出《羅馬書》8∶15&mdash16,保羅寫道:&ldquo你們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lsquo阿爸、父&rsquo。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
&rdquo中文《聖經》中的&ldquo心&rdquo對應于丹麥文的Aand,英文的spirit,為語句通順故譯者改譯為&ldquo靈魂&rdquo。
(38)這裡的&ldquo迷失&rdquo(fortabe)和&ldquo喪失&rdquo&ldquo損失&rdquo(tabe)在文字上構成了一種對應。
(39)1825年,丹麥政府從英國威爾森金融集團(Th.Wilson&Co.)購買了一筆利息為3%的債券,但該集團于1837年倒閉,債券被轉移給了另一家英國金融公司羅特希爾德(Rothschild),此舉引起了民衆的擔憂。
直到政府官員發表書面聲明,說債券條款不會改變,民衆的情緒才得以平撫。
克爾凱郭爾著作的注釋者們未能找到文中所說的&ldquo民衆集會&rdquo的具體所指。
(40)&ldquo支持和反對&rdquo原文為拉丁文proogcontra,og為丹麥文,意為&ldquo和&rdquo。
(41)&ldquo善有善報&rdquo對應的是丹麥語諺語LigeforLigenaarVenskabskalholdes。
(42)&ldquo汗流滿面&rdquo(isitAnsigtsSved)是對《創世記》3∶19的戲仿。
耶和華對亞當實施的懲罰中有這樣的句子:&ldquo你必汗流滿面(Iditansigtssved),/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
&rdquo (43)這裡的&ldquo嘲弄者&rdquo(enSpotter)指路德維希·費爾巴哈。
據克爾凱郭爾的遠親、哲學教授HansBrøchner的回憶,克爾凱郭爾在與他的談話中經常提及費爾巴哈,稱贊費爾巴哈對基督教的理解清晰、透徹。
克爾凱郭爾感受到了費爾巴哈的感性和激情,但同時也注意到了感性所帶來的軟弱。
參EncounterswithKierkegaard:ALifeasSeenbyHisContemporaries,collected,editedandannotatedbyBruceH.Kirmmse,translatedbyBruceH.KirmmseandVirginiaR.Laurse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6,p.233. (44)&ldquo頭等&rdquo原文為拉丁文Laudabilis,直譯為&ldquo值得稱贊的&rdquo。
(45)&ldquo樂在變化多端中&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variationevoluptas,其實應為invarietatevoluptas。
(46)&ldquo女商販&rdquo(Rendekjærling)指走街串巷販賣商品或替人跑腿的老年婦女;還指長舌婦。
在英譯本中,這個詞被譯為anerrandboy。
(47)參本書第二部,第一冊第一章《緻謝萊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