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五章 結論
關燈
小
中
大
或者熱心的人、或者思想家,而隻适于與絕對悖謬建立關系的信仰者。
信仰因此也不能作為某種臨時性的功能。
處于某種更高的知識範圍之内的人想把他的信仰作為一個被揚棄的環節加以認知,他正因為如此停止了信仰。
信仰不應該滿足于不可思議性,因為與不可思議者、與荒謬的關聯或者排斥,恰恰是對信仰的激情的表達。
對基督教徒的上述定義阻止了近似以其博學的或者操心的思量誘惑個體誤入歧途,那會使個體成為博學之士而非基督教徒,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會成為半瓶子醋而非基督教徒,這一切皆因決斷在于主體之中。
不過,内心性再次找到了自己特定的标記,以之它有别于所有其他的内心性,而且沒有被那個喋喋不休的範疇&ldquo完全不同&rdquo打發到一邊,因為後者适于在激情迸發的瞬間的每一種激情。
一個人想以客觀的方式對待激情的對象之時,他就開始放棄這激情了,這在心理學的意義上通常是一個确定的标記。
在通常情況下,激情與反思相互排斥。
以此方式,成為客觀的就是在退步,因為一個人的沉淪是在激情之中的,他的升華也是如此。
如果辯證法和反思沒有用于強化激情,那麼成為客觀的就是倒退;甚至迷失在激情之中的人,他都不如喪失激情的人損失巨大,因為前者還有可能性。
(38) 在我們這個時代中,人們願意與基督教維持客觀的關系;那種使每個人成為基督教徒的激情對于人們已經變得過于淡薄了,而且通過變成客觀的這一點,我們所有人都擁有了成為大學編外講師的前景。
反過來,這種事之序使得基督教世界中的鬥争變得十分滑稽,因為在很多方面,這鬥争不過是交換武器而已,還因為關于基督教的鬥争是在由基督教徒構成的基督教世界之中進行的,或者是在基督教徒之間進行的,所有人都想通過變成客觀的和向前超越的方式準備放棄身為基督教徒。
當丹麥政府把英國威爾森金融集團發行的利息為百分之三的債券轉給羅特希爾德集團時,報紙上曾掀起軒然大波。
(39)其時召開了民衆集會,參會者并不是債券所有人,但為了能夠作為債券所有人參會,他們去借了一張債券。
會上經讨論決定,大家應該拒絕接受新債券,以此抗議政府的決定。
集會由非債券持有人組成,他們因此幾乎不可能落入政府建議他們接受新債券的可疑境地。
身為基督教徒正在失去對激情的關切,但是支持與反對的戰鬥仍在進行中,人們從自身出發進行辯論:如果這不是基督教,那我就不是基督教徒,但我的确又是一名基督教徒。
(40)而且人們把事情轉變為這個樣子:人們對成為基督教徒感興趣隻是為了能夠就何謂基督教做出決定,而不是用何謂基督教來決定能否作基督教徒。
可以說,人們對基督的名字的使用就像那些借債券的人們一樣&mdash&mdash隻是為了參加民衆集會,基督教徒的命運将由那些并非因自身之故想成為基督教徒的基督教徒所決定。
&mdash&mdash這一切因何人而為之? 正因為在我們這個時代和我們時代的基督教世界當中,人們看起來并未對向内心沉潛的辯證法給予充分的關注,或者沒有意識到,個體的&ldquo怎樣&rdquo才是對個體所擁有的而非高喊出來的東西的同樣精準且更具決定性的表達;所以,那些極其怪誕的事情,倘若人們有情緒且有時間去考察的話,極其荒謬可笑的混亂才會在我們這個時代出現,我們很容易就能證明甚至異教中的混亂都不及它們可笑,因為異教并沒有押上一切,對立也沒有被擡得太高。
但是善有善報,我們應該持續作一個樂觀主義者。
(41)那個在激情的範圍内以試驗的方式把自己排除在成為大學編外講師以及它所帶來的所有光明的、微笑的前景之外的人,他至少應該獲得一點幽默的回報,因為他把其他心懷高遠目标的人視為無足輕重的小玩意放在了心上&mdash&mdash這個小小的幽默的回報就是,他的激情強化了他的喜劇感。
一個盡管愛人類、但卻表現得像自我中心主義者一樣遭人嫌棄的人&mdash&mdash他沒有為了他人客觀地對基督教表示關切,作為笑聲之友,他應該獲得一點補償。
說作自我中心主義者有百害而無一利,這其實是不對的,果若如此,那人其實就不是自我中心主義者。
有正統派懷着最為可怕的激情捍衛基督教。
他汗流滿面,以極其操心的手勢堅持認為,他完全無保留地接受基督教,他願在其中生,在其中死&mdash&mdash他忘記了,對于與基督教的關系而言,這種接受方式是過于一般化的表達。
(42)他做任何事都奉基督之名,在每個場合都使用基督的名字,以此作為他是一名基督徒、且受召捍衛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督教世界的确切無疑的标記。
他沒有察覺到一個反諷性的小秘密,即一個人隻要将其内心性的&ldquo怎樣&rdquo描繪出來,他就是在間接地顯現他是一名基督教徒,而不用提基督的名字。
[120]&mdash&mdash某君在新年下午六點整被宗教情緒喚醒;現在他準備好了&mdash&mdash他用那個被喚醒的事實奇幻地裝點自身,而現在,他要去四處遊蕩并且宣講基督教&mdash&mdash在一個基督教國家。
當然了,盡管我們都受過洗禮,但是所有人都極其需要在另一種意義上成為基督教徒。
不過差别在于下面這一點。
在一個基督教國家知識并不匮乏,這裡匮乏的是另外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是一個人不能直接傳授給另一個人的。
一個宗教複興主義者想用那些極其奇幻的範疇為基督教工作,但是,他越是忙于四處傳播基督教,越是證明了他本人并不是基督教徒。
這是因為,作基督教徒是某種需要徹底反思的事,它不允許感性辯證法以目的論的方式使一個人為其他人成為某種他不是為自身而在的東西&mdash&mdash另外,有嘲弄者攻擊基督教,同時又恰當地解讀基督教,結果讀他的書是一種樂趣,那些為了更好地确切展現基督教但卻陷入困境的人幾乎不得不求助于他。
(43) 所有反諷性的觀察從來都存在于對&ldquo怎樣&rdquo的關注,而反諷者有幸與之打交道的受人尊敬的人士則隻關注&ldquo什麼&rdquo。
某君聲音洪亮地、莊嚴地堅持說:這就是我的觀點;與此同時,他并沒有局限于用文字表達出簡潔的方案,而是做出了詳細的解釋,他冒險對那些表達方式進行改變。
的确,就同一件事說來道去并非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容易,會有不止一個學生的作文獲得&ldquo頭等&rdquo,如果他沒有做那些改變的話;還有很多人都擁有蘇格拉底在波羅斯身上所發現的那種令人羨慕的變換的天分&mdash&mdash他們就同一件事從來不說相同的話。
(44)于是反諷者小心行事。
他自然不會太過于關心那種大寫字母寫就的東西,或者說話者的發音方式暴露出來的方案(令人尊敬之士的&ldquo什麼&rdquo);相反,他關注的是一個小從句,它被令人尊敬之士宏大的注意力所忽略,一個暗示性的謂語,凡此等等。
然後,他滿懷驚異,因變化而高興(樂在變化多端中),明白了那個令人尊敬之士并沒有擁有那個觀點,不是因為他是個僞君子,但願這事不要發生,這對一個反諷者來說過于嚴肅了;而是因為那個善人竭盡全力要把那個觀點喊出去,而不是留在身内。
(45)那個令人尊敬之士真能為那個觀點這樣做的&mdash&mdash他竭盡全力想象着自己擁有那個觀點,他會像女商販那樣為之做一切,他會為之甘冒生命風險,在亂世中甚至會走到為那個觀點獻出自己生命的地步[121]。
(46)現在我十分肯定,此人必定擁有那個觀點。
不過,與此同時,可能還有一個反諷者活在世上,他甚至就在那個令人尊敬之士不幸被處死的時刻也忍不住大笑,因為他通過種種迹象得知,此人從未清楚地了解自己。
這是荒謬可笑的,這類事情的發生并不會使一個人對生活灰心,因為一個在靜谧的内省中真誠面對上帝的人關切自身,上帝會将其從妄想之中拯救出來,盡管他隻是一個單純的人,上帝将會引領他在内心性的痛苦之中走向真理。
但是,發号施令和吵吵鬧鬧是謬見的标記,一種非正常狀态的标記,就好像胃脹氣,而且一個人碰巧在動蕩中被處死所遭受的痛苦并不是那種本質上為内心性的痛苦。
這事應該發生在英國吧,一個男人在公路上遭到了強盜的襲擊,那強盜用一頂巨大的假發使自己不可辨認。
強盜沖向旅行者,一把揪住那人的胸口,大喊&ldquo拿出錢包&rdquo。
他拿了錢包,把錢包留下,但卻扔掉了假發。
一個窮人打此路經過,他發現了假發,戴上了它,到了下一個城鎮,旅行者已經在那裡報了警;窮人被認出,被逮捕,被旅行者指認,發誓就是此人打劫了他。
那個強盜碰巧出現在法庭上,他看到了這個錯誤,于是找到法官說:&ldquo看來旅行者主要看的是假發而不是人。
&rdquo他要求做一個測試。
他把假發戴在頭上,一把揪住旅行者的胸口,大喊&ldquo你的錢包&rdquo。
旅行者認出了強盜并且要求指認,但麻煩的是他曾經發過誓了。
每一個擁有&ldquo什麼&rdquo但卻沒有留意&ldquo怎樣&rdquo的人無論如何都會這樣行事&mdash&mdash他發誓,宣誓,跑腿,拿生活和鮮血冒險,被處死&mdash&mdash隻為一頂假發。
如果我沒記錯,之前我已經在本書中講過這個故事,但是我希望用它結束這本書。
(47)我不相信有誰會真正地用反諷的态度指控我改編了這個故事,結果它不再是同一個故事了。
注釋: (1)&ldquo基督教世界有教養的人群中的基督徒&rdquo可能指丹麥社會展開的關于受良好教育者與教會的關系的争論。
在第四章開首處假名作者就指出,教養越好,成為基督教徒的就越少。
這裡還可能指施萊爾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的名作《論宗教:告有教養的宗教蔑視者書》(ÜberdieReligion.RedenandieGebildetenunterihrenVerächtern)。
(2)&ldquo弗朗茲叔叔,大好人&rdquo是兩本德文兒童和青少年讀物中的主人公,該書有多個丹麥文譯本,其中有1827年哥本哈根出版的《弗朗茲叔叔漫遊五大洲&mdash&mdash寫給青少年的教育性和娛樂性讀物》(J.C.Grote,Frants'sReisegiennemallefemVerdensdele.EnlærerigogunderholdendeLæsebogforUngdommen),以及1789年出版的《大好人:丹麥孩子的朋友》(K.T.Thieme,GodmanellerdendanskeBørneven)。
(3)&ldquo未能下決心把自己的全部财産捐給窮人的年輕人&rdquo可能指《馬太福音》19∶16&mdash22&ldquo富有的少年人&rdquo一節。
耶稣行路時,有人跑來跪在他面前,問如何才能永生。
耶稣重申了誡命,那人說自己都遵守了。
&ldquo耶稣看着他,就愛他,對他說:&lsquo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财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
&rsquo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産業很多。
&rdquo在《馬可福音》10∶17&mdash22中記有相似的故事。
但是,&ldquo福音書&rdquo最終傳達出來的意思與本書不同。
&ldquo福音書&rdquo雖然提到耶稣喜歡那少年,但他随後告訴門徒:&ldquo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财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rdquo(19∶24),顯然有批判的意味。
(4)19世紀40年代,由于哥本哈根喪葬費用高昂,有些人組建私人協會,随時儲蓄,以确保将來有足夠的資金支付體面的葬禮費用。
(5)&ldquo孝心&rdquo原文為Pieteten,因在此特指對父母的敬重,故用漢語的&ldquo孝&rdquo加以诠釋。
(6)&ldquo祈求基督離開他們的土地&rdquo典出《馬可福音》5∶1&mdash17&ldquo醫治鬼附之人&rdquo一節。
耶稣來到海邊,制伏了一些被污鬼附着的人和豬群,當地人害怕,&ldquo衆人就央求耶稣離開他們的境界&rdquo。
(7)&ldquo時候滿足&rdquo(TidensFylde)語出《加拉太書》4∶4,保羅說:&ldquo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着兒子的名分。
&rdquo此語同樣出現在《哲學片斷》第1章。
(8)&ldquo視孩子為罪人的嚴苛的基督教觀點&rdquo語出《舊約·詩篇》51∶5:&ldquo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
&rdquo (9)文中所引《聖經》詞句出自《馬太福音》19∶14,其背景是有人帶小孩子來見耶稣,要求耶稣給他們禱告,而門徒責備那些人。
(10)《馬太福音》19∶12的全句是:&ldquo因為有生來是閹人,也有被人閹的,并有為天國的緣故自閹的,這話誰能領受,就可以領受。
&rdquo (11)《馬太福音》19∶24的全句為:&ldquo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财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rdquo (12)在《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中,此處為&ldquo門徒聽見這話,就希奇得很&rdquo。
文中的&ldquo震驚&rdquo對應的是丹麥詞forfærdede,有被吓住的意思。
(13)《馬太福音》19∶29全句是:&ldquo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有古卷添&lsquo妻子&rsquo)、兒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
&rdquo (14)&ldquo倫理的目的論懸置&rdquo(teleologiskeSuspensionerafdetEthiske)是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畏懼與顫栗》中&ldquo問題一&rdquo中提出的命題。
中譯本參《克爾凱郭爾文集》第6卷,京不特譯,第51&mdash68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15)《馬可福音》10∶13全句是:&ldquo有人帶着小孩子來見耶稣,要耶稣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
耶稣看見就
信仰因此也不能作為某種臨時性的功能。
處于某種更高的知識範圍之内的人想把他的信仰作為一個被揚棄的環節加以認知,他正因為如此停止了信仰。
信仰不應該滿足于不可思議性,因為與不可思議者、與荒謬的關聯或者排斥,恰恰是對信仰的激情的表達。
對基督教徒的上述定義阻止了近似以其博學的或者操心的思量誘惑個體誤入歧途,那會使個體成為博學之士而非基督教徒,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會成為半瓶子醋而非基督教徒,這一切皆因決斷在于主體之中。
不過,内心性再次找到了自己特定的标記,以之它有别于所有其他的内心性,而且沒有被那個喋喋不休的範疇&ldquo完全不同&rdquo打發到一邊,因為後者适于在激情迸發的瞬間的每一種激情。
一個人想以客觀的方式對待激情的對象之時,他就開始放棄這激情了,這在心理學的意義上通常是一個确定的标記。
在通常情況下,激情與反思相互排斥。
以此方式,成為客觀的就是在退步,因為一個人的沉淪是在激情之中的,他的升華也是如此。
如果辯證法和反思沒有用于強化激情,那麼成為客觀的就是倒退;甚至迷失在激情之中的人,他都不如喪失激情的人損失巨大,因為前者還有可能性。
(38) 在我們這個時代中,人們願意與基督教維持客觀的關系;那種使每個人成為基督教徒的激情對于人們已經變得過于淡薄了,而且通過變成客觀的這一點,我們所有人都擁有了成為大學編外講師的前景。
反過來,這種事之序使得基督教世界中的鬥争變得十分滑稽,因為在很多方面,這鬥争不過是交換武器而已,還因為關于基督教的鬥争是在由基督教徒構成的基督教世界之中進行的,或者是在基督教徒之間進行的,所有人都想通過變成客觀的和向前超越的方式準備放棄身為基督教徒。
當丹麥政府把英國威爾森金融集團發行的利息為百分之三的債券轉給羅特希爾德集團時,報紙上曾掀起軒然大波。
(39)其時召開了民衆集會,參會者并不是債券所有人,但為了能夠作為債券所有人參會,他們去借了一張債券。
會上經讨論決定,大家應該拒絕接受新債券,以此抗議政府的決定。
集會由非債券持有人組成,他們因此幾乎不可能落入政府建議他們接受新債券的可疑境地。
身為基督教徒正在失去對激情的關切,但是支持與反對的戰鬥仍在進行中,人們從自身出發進行辯論:如果這不是基督教,那我就不是基督教徒,但我的确又是一名基督教徒。
(40)而且人們把事情轉變為這個樣子:人們對成為基督教徒感興趣隻是為了能夠就何謂基督教做出決定,而不是用何謂基督教來決定能否作基督教徒。
可以說,人們對基督的名字的使用就像那些借債券的人們一樣&mdash&mdash隻是為了參加民衆集會,基督教徒的命運将由那些并非因自身之故想成為基督教徒的基督教徒所決定。
&mdash&mdash這一切因何人而為之? 正因為在我們這個時代和我們時代的基督教世界當中,人們看起來并未對向内心沉潛的辯證法給予充分的關注,或者沒有意識到,個體的&ldquo怎樣&rdquo才是對個體所擁有的而非高喊出來的東西的同樣精準且更具決定性的表達;所以,那些極其怪誕的事情,倘若人們有情緒且有時間去考察的話,極其荒謬可笑的混亂才會在我們這個時代出現,我們很容易就能證明甚至異教中的混亂都不及它們可笑,因為異教并沒有押上一切,對立也沒有被擡得太高。
但是善有善報,我們應該持續作一個樂觀主義者。
(41)那個在激情的範圍内以試驗的方式把自己排除在成為大學編外講師以及它所帶來的所有光明的、微笑的前景之外的人,他至少應該獲得一點幽默的回報,因為他把其他心懷高遠目标的人視為無足輕重的小玩意放在了心上&mdash&mdash這個小小的幽默的回報就是,他的激情強化了他的喜劇感。
一個盡管愛人類、但卻表現得像自我中心主義者一樣遭人嫌棄的人&mdash&mdash他沒有為了他人客觀地對基督教表示關切,作為笑聲之友,他應該獲得一點補償。
說作自我中心主義者有百害而無一利,這其實是不對的,果若如此,那人其實就不是自我中心主義者。
有正統派懷着最為可怕的激情捍衛基督教。
他汗流滿面,以極其操心的手勢堅持認為,他完全無保留地接受基督教,他願在其中生,在其中死&mdash&mdash他忘記了,對于與基督教的關系而言,這種接受方式是過于一般化的表達。
(42)他做任何事都奉基督之名,在每個場合都使用基督的名字,以此作為他是一名基督徒、且受召捍衛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督教世界的确切無疑的标記。
他沒有察覺到一個反諷性的小秘密,即一個人隻要将其内心性的&ldquo怎樣&rdquo描繪出來,他就是在間接地顯現他是一名基督教徒,而不用提基督的名字。
[120]&mdash&mdash某君在新年下午六點整被宗教情緒喚醒;現在他準備好了&mdash&mdash他用那個被喚醒的事實奇幻地裝點自身,而現在,他要去四處遊蕩并且宣講基督教&mdash&mdash在一個基督教國家。
當然了,盡管我們都受過洗禮,但是所有人都極其需要在另一種意義上成為基督教徒。
不過差别在于下面這一點。
在一個基督教國家知識并不匮乏,這裡匮乏的是另外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是一個人不能直接傳授給另一個人的。
一個宗教複興主義者想用那些極其奇幻的範疇為基督教工作,但是,他越是忙于四處傳播基督教,越是證明了他本人并不是基督教徒。
這是因為,作基督教徒是某種需要徹底反思的事,它不允許感性辯證法以目的論的方式使一個人為其他人成為某種他不是為自身而在的東西&mdash&mdash另外,有嘲弄者攻擊基督教,同時又恰當地解讀基督教,結果讀他的書是一種樂趣,那些為了更好地确切展現基督教但卻陷入困境的人幾乎不得不求助于他。
(43) 所有反諷性的觀察從來都存在于對&ldquo怎樣&rdquo的關注,而反諷者有幸與之打交道的受人尊敬的人士則隻關注&ldquo什麼&rdquo。
某君聲音洪亮地、莊嚴地堅持說:這就是我的觀點;與此同時,他并沒有局限于用文字表達出簡潔的方案,而是做出了詳細的解釋,他冒險對那些表達方式進行改變。
的确,就同一件事說來道去并非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容易,會有不止一個學生的作文獲得&ldquo頭等&rdquo,如果他沒有做那些改變的話;還有很多人都擁有蘇格拉底在波羅斯身上所發現的那種令人羨慕的變換的天分&mdash&mdash他們就同一件事從來不說相同的話。
(44)于是反諷者小心行事。
他自然不會太過于關心那種大寫字母寫就的東西,或者說話者的發音方式暴露出來的方案(令人尊敬之士的&ldquo什麼&rdquo);相反,他關注的是一個小從句,它被令人尊敬之士宏大的注意力所忽略,一個暗示性的謂語,凡此等等。
然後,他滿懷驚異,因變化而高興(樂在變化多端中),明白了那個令人尊敬之士并沒有擁有那個觀點,不是因為他是個僞君子,但願這事不要發生,這對一個反諷者來說過于嚴肅了;而是因為那個善人竭盡全力要把那個觀點喊出去,而不是留在身内。
(45)那個令人尊敬之士真能為那個觀點這樣做的&mdash&mdash他竭盡全力想象着自己擁有那個觀點,他會像女商販那樣為之做一切,他會為之甘冒生命風險,在亂世中甚至會走到為那個觀點獻出自己生命的地步[121]。
(46)現在我十分肯定,此人必定擁有那個觀點。
不過,與此同時,可能還有一個反諷者活在世上,他甚至就在那個令人尊敬之士不幸被處死的時刻也忍不住大笑,因為他通過種種迹象得知,此人從未清楚地了解自己。
這是荒謬可笑的,這類事情的發生并不會使一個人對生活灰心,因為一個在靜谧的内省中真誠面對上帝的人關切自身,上帝會将其從妄想之中拯救出來,盡管他隻是一個單純的人,上帝将會引領他在内心性的痛苦之中走向真理。
但是,發号施令和吵吵鬧鬧是謬見的标記,一種非正常狀态的标記,就好像胃脹氣,而且一個人碰巧在動蕩中被處死所遭受的痛苦并不是那種本質上為内心性的痛苦。
這事應該發生在英國吧,一個男人在公路上遭到了強盜的襲擊,那強盜用一頂巨大的假發使自己不可辨認。
強盜沖向旅行者,一把揪住那人的胸口,大喊&ldquo拿出錢包&rdquo。
他拿了錢包,把錢包留下,但卻扔掉了假發。
一個窮人打此路經過,他發現了假發,戴上了它,到了下一個城鎮,旅行者已經在那裡報了警;窮人被認出,被逮捕,被旅行者指認,發誓就是此人打劫了他。
那個強盜碰巧出現在法庭上,他看到了這個錯誤,于是找到法官說:&ldquo看來旅行者主要看的是假發而不是人。
&rdquo他要求做一個測試。
他把假發戴在頭上,一把揪住旅行者的胸口,大喊&ldquo你的錢包&rdquo。
旅行者認出了強盜并且要求指認,但麻煩的是他曾經發過誓了。
每一個擁有&ldquo什麼&rdquo但卻沒有留意&ldquo怎樣&rdquo的人無論如何都會這樣行事&mdash&mdash他發誓,宣誓,跑腿,拿生活和鮮血冒險,被處死&mdash&mdash隻為一頂假發。
如果我沒記錯,之前我已經在本書中講過這個故事,但是我希望用它結束這本書。
(47)我不相信有誰會真正地用反諷的态度指控我改編了這個故事,結果它不再是同一個故事了。
注釋: (1)&ldquo基督教世界有教養的人群中的基督徒&rdquo可能指丹麥社會展開的關于受良好教育者與教會的關系的争論。
在第四章開首處假名作者就指出,教養越好,成為基督教徒的就越少。
這裡還可能指施萊爾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的名作《論宗教:告有教養的宗教蔑視者書》(ÜberdieReligion.RedenandieGebildetenunterihrenVerächtern)。
(2)&ldquo弗朗茲叔叔,大好人&rdquo是兩本德文兒童和青少年讀物中的主人公,該書有多個丹麥文譯本,其中有1827年哥本哈根出版的《弗朗茲叔叔漫遊五大洲&mdash&mdash寫給青少年的教育性和娛樂性讀物》(J.C.Grote,Frants'sReisegiennemallefemVerdensdele.EnlærerigogunderholdendeLæsebogforUngdommen),以及1789年出版的《大好人:丹麥孩子的朋友》(K.T.Thieme,GodmanellerdendanskeBørneven)。
(3)&ldquo未能下決心把自己的全部财産捐給窮人的年輕人&rdquo可能指《馬太福音》19∶16&mdash22&ldquo富有的少年人&rdquo一節。
耶稣行路時,有人跑來跪在他面前,問如何才能永生。
耶稣重申了誡命,那人說自己都遵守了。
&ldquo耶稣看着他,就愛他,對他說:&lsquo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财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
&rsquo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産業很多。
&rdquo在《馬可福音》10∶17&mdash22中記有相似的故事。
但是,&ldquo福音書&rdquo最終傳達出來的意思與本書不同。
&ldquo福音書&rdquo雖然提到耶稣喜歡那少年,但他随後告訴門徒:&ldquo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财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rdquo(19∶24),顯然有批判的意味。
(4)19世紀40年代,由于哥本哈根喪葬費用高昂,有些人組建私人協會,随時儲蓄,以确保将來有足夠的資金支付體面的葬禮費用。
(5)&ldquo孝心&rdquo原文為Pieteten,因在此特指對父母的敬重,故用漢語的&ldquo孝&rdquo加以诠釋。
(6)&ldquo祈求基督離開他們的土地&rdquo典出《馬可福音》5∶1&mdash17&ldquo醫治鬼附之人&rdquo一節。
耶稣來到海邊,制伏了一些被污鬼附着的人和豬群,當地人害怕,&ldquo衆人就央求耶稣離開他們的境界&rdquo。
(7)&ldquo時候滿足&rdquo(TidensFylde)語出《加拉太書》4∶4,保羅說:&ldquo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着兒子的名分。
&rdquo此語同樣出現在《哲學片斷》第1章。
(8)&ldquo視孩子為罪人的嚴苛的基督教觀點&rdquo語出《舊約·詩篇》51∶5:&ldquo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
&rdquo (9)文中所引《聖經》詞句出自《馬太福音》19∶14,其背景是有人帶小孩子來見耶稣,要求耶稣給他們禱告,而門徒責備那些人。
(10)《馬太福音》19∶12的全句是:&ldquo因為有生來是閹人,也有被人閹的,并有為天國的緣故自閹的,這話誰能領受,就可以領受。
&rdquo (11)《馬太福音》19∶24的全句為:&ldquo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财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rdquo (12)在《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中,此處為&ldquo門徒聽見這話,就希奇得很&rdquo。
文中的&ldquo震驚&rdquo對應的是丹麥詞forfærdede,有被吓住的意思。
(13)《馬太福音》19∶29全句是:&ldquo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有古卷添&lsquo妻子&rsquo)、兒女、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
&rdquo (14)&ldquo倫理的目的論懸置&rdquo(teleologiskeSuspensionerafdetEthiske)是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畏懼與顫栗》中&ldquo問題一&rdquo中提出的命題。
中譯本參《克爾凱郭爾文集》第6卷,京不特譯,第51&mdash68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15)《馬可福音》10∶13全句是:&ldquo有人帶着小孩子來見耶稣,要耶稣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
耶稣看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