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五章 結論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由此會譴責自由思想家嗎,因為他們認為尊敬的牧師做字面理解是發狂?正統派發起的困難的演說變成了胡說八道,因為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這毫無困難,但對成年人來說則是不可能的。
作什麼人以及想作什麼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作為小孩子進入天國的條件(否定性的條件)&mdash&mdash如果此事是困難的話;否則,一個人年滿四十仍被排除在外就是不足為奇的。
因此,自由思想家或許會嘲弄基督教,但卻從未像正統派那樣使基督教變得如此滑稽可笑。
在心理學的層面上,這裡的誤解契合了人們把身為基督教徒與身為人相等同的舒适的安全感,契合了對決斷的輕率而憂郁的厭惡,這種厭惡不斷地把決斷從自己身邊推開,結果成為基督教徒被推得遠在人們知道它之前就已經被決定下來了。
人們以極端正統的态度強調洗禮式,結果在重生教義方面人們成為異端,忘記了尼哥底母的反駁以及對他的回答,因為人們超正統地讓小孩子通過洗禮真正地成為了基督教徒。
(20) 孩子般的基督教在孩子那裡是可愛的,在成年人那裡就成了在幻想中得福的幼稚的正統,它竭力把基督的名字安置在那裡。
(21)這種正統思想混淆了一切。
如果有人注意到,信仰的定義開始掉價,所有人都想着去超越,而讓信仰成為對笨人有用的東西&mdash&mdash那麼,現在應該把價格擡高了。
會發生什麼呢?信仰變成了某種超凡脫俗的和罕見的東西,&ldquo并非每個人的事&rdquo,簡言之,信仰成了天賦上的差别。
(22)果若如此,整個基督教就被這樣一種定義取消了&mdash&mdash被正統派。
正統派無可厚非地想把價碼擡高,但是價值的差異混淆了一切,因為天賦的差别對于天才并不困難,但對其他人則不可能。
信仰正确地成為諸事中最難之事,但卻是在質的&mdash辯證法的意義上,也就是說,它對所有人同等困難。
信仰中的倫理規定性在這裡發揮了作用,因為正是這一點阻止了一個信徒的好奇之心和比較之心,它禁止在人際之間進行一切比較,因此信仰對于所有人同等困難&mdash&mdash這樣一種幼稚的正統信條具有決定意義地注意到了如下事實,即:耶稣出生時被裹在布裡放在馬槽中,簡言之,他的身份被貶低了,他以仆從的卑微形象出場。
(23)這種信條相信,這是與耶稣在榮耀之中出場相對立的悖謬之所在。
混亂。
悖謬主要在于,上帝,永恒存在者,在時間之中作為一個特定的人出場。
至于這個特定的人是仆從還是皇帝都無關緊要;對于上帝來說,他身為國王而非乞丐并不充分,而他身為乞丐而非皇帝也不是對其身份的更大的貶低。
人們立刻就能認出這裡孩子氣的成分,而這恰恰因為小孩子根本沒有關于上帝的成熟的或者真實的觀念(而隻有想象力&mdash内心性),因而小孩子不可能注意到那個絕對的悖謬,但卻對幽默有着令人感動的體會:那個萬物中最強有力者,那個全能者(但卻沒有任何決定性的思想範疇,因此它隻是童話般地與當國王和皇帝的主線有所不同)出生時被裹在布裡放在了馬槽中。
(24)但是,如果幼稚的正統派堅持把這種對身份的貶低視為悖謬,那麼,正因為如此,它顯示出此人并未注意到悖謬。
所有對他的辯護何用之有呢!如果這一點被假定,即上帝變成一個特定的人是容易理解的,那麼困難就隻能存在于下面這一點,即他變成為一個卑微的和被鄙視的人;于是基督教在總體上成了幽默。
幽默把注意力從對上帝的第一種定義中略微移開了一點,現在它所強調的是,那個比所有國王和皇帝都偉大的最偉大、最強有力的存在者,變成了卑微的人。
不過,&ldquo比所有國王和皇帝都偉大的最偉大、最強有力的存在者&rdquo是個極其不确定的規定性,是幻想,它絕非上帝的質的定義。
總的說來,正統派在困境中如何使用想象力且造成偉大效果,這值得留意。
不過如前所述,&ldquo比所有國王和皇帝都偉大的最偉大、最強有力的存在者&rdquo因此也就不是上帝。
如果人們要談論上帝,那就說&ldquo上帝&rdquo。
這就是質。
如果牧師要說永遠,那就說&ldquo永遠&rdquo,但有時當他真的想說點什麼的時候,他會說&ldquo永永遠遠&rdquo(25)。
但是,如果基督教是幽默,則一切都被攪亂了,結果呢,我變成了最好的基督教徒之一;因為作為幽默家我看起來不算糟,但極盡幽默之能事地把這一點與作基督教徒相比就太糟了&mdash&mdash我并不是基督徒&mdash&mdash幼稚的正統教義對耶稣受難的強調是誤導性的。
受難的可怕性,基督完好的軀體受到巨大的痛苦折磨,這些被極具幻想的觀念所強調,它們根本不适合讓人類理智沉默,相反,卻很容易讓人看穿它的一派胡言;或者,這教義以量化的和比較的方式強調,基督是如此神聖,是所有人當中最純潔、最無辜的,但他卻必須受難。
悖謬就在于,基督來到世間就是為了受難。
如果把這一點移開,用類比組建而成的國民衛隊就會輕松攻下悖謬堅不可摧的堡壘。
無辜者有可能在人世間受苦受難(智識和藝術世界中的英雄,真理的殉道者,女性默默無聞的犧牲,等等)絕非絕對的悖謬,這是幽默。
但是,當殉道者步入世間的時候,他們的命運并不是去受難;他們的命運都是具體的,為了實現它們,殉道者必須受難,承受痛苦折磨,面對死亡。
隻是受難并不是目的。
宗教把握住了受難,以目的論的方式為受難者做出規定,但是受難并不是目的。
因此,一般意義上的殉道者所受的苦難根本不能與基督的苦難相類比,信仰者所經曆的苦難也不行;何況,絕對悖謬的标記在于,所有的類比都是欺騙。
于是,下面這種情況看似類比,如果某君根據一種奇幻的人生觀(靈魂轉世)認為,一個曾經存在的人,他再次來到世間是為了受難。
不過,既然這個類比屬于奇幻人生觀,則正因為如此它就是一種欺騙;而且除此之外,受苦受難的&ldquo為了&rdquo正在于其反面:罪人再次來到世間是為了受懲罰的折磨。
看來命運正籠罩着那種幼稚的正統信條。
這信條常常擁有良好的意圖,但當其定位不準的時候,它往往趨向于誇大其詞。
因此,如果我們聽到一個正統派持續不斷地談論着孩童的信仰、童年的學識以及女性之心等,那麼可能他隻是一個有點幽默氣質的人(不過作為幽默家,我抗議與此人有任何共同之處,因為他強調的不是地方),他竭力把基督教與孩子般的東西(從字面上理解)混在一起;如今他渴望回到童年,這種渴望因此尤其以對虔誠母親的充滿愛意的溫柔渴望為标識。
他還可能是個騙子,力圖逃避那些恐怖,如果一個成年人要真正成為孩子被嚴肅對待的話,而非幽默地把孩子的東西與成年人的東西結合起來。
可以完全肯定的是,如果一個小孩子(從字面上理解)為何謂基督教給出定義,這種定義不會有絲毫恐怖之處,它不會是那個事實,那個在猶太人看來是絆腳石、在希臘人看來是愚拙的事實。
(26) 當一個孩子聽講基督教的時候,這個孩子并沒有在比喻的意義上被粗暴虐待,他所吸收的都是溫和的、孩子式的、可愛的、天堂般的東西。
他與嬰兒耶稣、與天使一起生活,與三聖王一起;他看到了漆黑夜空中的星星,走了漫長的路,現在立于馬槽,奇迹接踵而至,他總是看到天開了,他懷着幻想的内心性憧憬着這些圖景。
(27)現在,我們别忘了那些小圓聖誕蛋糕和所有其他在那個場合出現的好東西。
(28)尤其是别當無賴,他們說起童年時代謊話連篇,添加了誇張的色彩,掩蓋了現實性。
他真應該成為一個無用之人,他并未發現孩子式的東西的感人、可愛和幸福。
或許人們不該懷疑一個幽默家對童年的現實性的錯誤認識,幽默家是回憶的不幸抑或幸福的戀人。
不過,這樣的人肯定是個盲目的領路人,他不管以何種方式都會宣稱,這就是基督教的決定性的觀念,它在猶太人是絆腳石、在希臘人是愚拙。
基督成為神之子,或者稍大一些的孩子的朋友,他有着友善的面容(與神話相稱);他沒有成為無人能夠看透(直接地理解)的悖謬,甚至連施洗者約翰都不行(參《約翰福音》第1章第31、33節),衆門徒在注意到以賽亞在第53章第2至4節、尤其是第4節當中所預言的東西之前也不行(《約翰福音》第1章第36、42節)。
(29)孩子關于基督的觀念本質上是幻想的觀念,而幻想的觀念是相稱,相稱本質上就是異教思想,不管它是力量、榮耀、美,還是囿于一種有點幽默的矛盾之内的東西,它不是真正的遮蔽,而是一種能夠輕松看穿的僞裝。
相稱可直接識别。
于是仆從的形象就是僞裝,而友善的面容則可直接認出。
跟任何其他地方一樣,這裡也有某種正統信條,當其在盛大的節慶和決定性的場合想要引起轟動的時候,它會誠心誠意地稍稍借助異教思想&mdash&mdash然後,它非常成功。
(30)一個牧師或許每天都會恪守嚴格而正确的正統定義,但在星期天他則使盡渾身解數。
為了更好地呈現基督是如何活生生地立于他面前的,他會讓我們看到他的靈魂。
這是恰如其分的。
基督是信仰的對象,但是信仰絕非幻想,而且幻想也不比信仰更高。
那麼,現在我們開始吧:友善的面容,友好的形象,眼中的憂,凡此等等。
一個人傳授異教而非基督教,這絲毫不滑稽;但是,當一個正統派在盛大的節慶場合打開管風琴的音拴時,卻錯誤地拉開了異教的抽屜而毫不自知,這就有點滑稽了。
如果一位管風琴師經常演奏華爾茲舞曲,他肯定要被解雇。
(31)但是,如果管風琴師準确地演奏贊美詩旋律,而在莊嚴盛大的場合,因為有小号的伴奏,他奏上一曲華爾茲&mdash&mdash隻為增添節慶氣氛,這肯定是滑稽的。
不過我們總能從正統派身上找出一點這樣的多愁善感的和感傷的異教成分,不是每天,而是在重大的節慶場合,當他們真的打開心扉之時,尤其能從布道辭的結尾部分找到它們。
直接認出是異教;所有莊嚴的保證,說這就是基督,他是真正的上帝,一旦這些以直接認出而告終,它們就毫無用處。
一個神話人物是可以直接認出的。
如果我們向一個正統派提出這樣的反對意見,他會暴跳如雷:&ldquo是的,但是基督就是真正的上帝,因此他肯定不是什麼神話人物&hellip&hellip人們可以從他溫和的面容中看出。
&rdquo但是,如果人們在他身上看出了這一點,那麼正因為如此他就是一個神話人物。
人們很容易就會看到,信仰的空間留出來了;把那種直接的識别拿開,信仰就位于正确的地點了。
把理智和幻想釘上十字架,它們不應直接被認出&mdash&mdash這就是标記。
但是,從恐怖身邊逃跑并且向異教靠攏要容易得多,它通過一種奇怪的組合讓人無法認出,這種組合在一則或許以完全正統的定義為開端的演說中起着最後的、也是最高的闡釋作用。
如果有位正統派在隐秘的瞬間向他人透露内心的秘密,說他其實并無信仰&mdash&mdash這絲毫不可笑。
但是,如果一個正統派在幸福的迷狂中,他本人幾乎都驚歎自己演說中的高尚修辭,他毫無保留地向他人敞開心扉,但卻不幸走錯了方向,從高處爬向了低處;那麼,要想不笑都是困難的。
就成為基督教徒而言,童年(從字面上理解)并不是真正的年齡。
相反,成年,成熟的年齡才是要決定一個人是否願望成為基督教徒的時間。
童年的宗教感是普遍的、抽象的,但卻是日後全部宗教感的想象力&mdash内心性的基礎。
成為基督徒是一個決斷,它要求年齡更大些。
孩子的接受性完全沒有決斷,難怪人們會說,可以讓一個孩子相信任何東西。
成年人自然要對他讓孩子相信的東西負責,說那是确定而真實的。
一個孩子接受了洗禮,這既不能使其在理智上更成熟,也不能使其在做決斷方面更成熟。
猶太孩子、異教孩子如果從一開始就接受溫柔的基督徒養父母的教養,他們對待這些孩子猶如對待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充滿愛意,則這些孩子會像受過洗禮的孩子一樣汲取到同樣的基督教教義。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如其所應該的那樣獲得與最為神聖的事物純潔嬉戲的許可,如果決定性的基督教諸範疇被嚴厲地硬塞進他的生存之中;這樣的孩子就會遭受極大的痛苦折磨。
這樣的教養方式或者會使直接性堕入沮喪和憂懼,或者會激起欲望以及由欲望引發的憂懼達到一種連異教都不知曉的程度。
就像要在其他方面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身為基督教徒的父母同樣也要用孩子式的宗教觀念去喂養他們,這是美好而可愛的,相反的表現則不可原諒。
如前面常說的,作為對可能性的期待,作為對那種可怕的分裂的阻止&mdash&mdash父母将其永福與某種東西聯系在一起,但他們的孩子卻沒有跟同樣的東西相關聯,嬰兒洗禮式無論如何都是合乎情理的。
但是,愚蠢的、多愁善感的和粗魯的誤解應受到譴責,與其說作為童年一部分的嬰兒洗禮式應受譴責,不如說是那種宗教派性的外在表現應受譴責,因為決斷最好隸屬于内心性。
把一個孩子的生存強行塞入那些決定性的基督教範疇之中,就算此舉有着良好的意圖,它也是強奸。
但是更愚蠢的說法是,童年(從字面上理解)是對一個人成為基督教徒的真正具有決定意義的時間。
正如人們想通過精明練達直接從享樂主義過渡到倫理層面是欺騙性的,同樣欺騙性的發現是,人們盡其可能地想把成為基督教徒與成為一個人等同起來,并且使人相信,人們是在童年時代做出決定的。
就把成為基督教徒推向童年時代的需求和傾向變得普遍這一點而言,它恰恰成為基督教正在衰亡的一個證據;因為人們會做的是試圖把作一名基督教徒轉化為美好的回憶,而不是說成為基督徒是一個人所能做出的最具決定意義的決斷。
人們會用一種進一步的規定性奇幻地裝扮童年可愛的純真,這種純真就是身為基督教徒;然後,人們令悲傷替代了決斷。
換言之,合法的幽默當中的悲傷在于,它誠實地、不帶欺騙性地從純粹人性的角度出發反思身為一個孩子(從字面上理解)的事實;然後,一切永遠地确定下來且是真實的,這是不可逆轉的&mdash&mdash童年一旦逝去,就隻能成為回憶。
但是幽默(真正的)與成為基督徒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督教範疇無關,它沒有把成為基督徒與字面意義上的孩子等同起來;果若如此,成為基督教徒就與回憶意義完全相同。
這裡很清楚地表明,把幽默作為基督教内部至上的東西是多麼地錯誤,因為無論幽默還是幽默家,如果他在基督教内部,就都與成為基督教徒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督教範疇無關。
幽默永遠是取消(生存通過向後的回憶步入永恒;從成年到童年等,參前述),是向後的視角;而基督教的方向則是向前成為基督教徒,并且通過持續不斷地作
作什麼人以及想作什麼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作為小孩子進入天國的條件(否定性的條件)&mdash&mdash如果此事是困難的話;否則,一個人年滿四十仍被排除在外就是不足為奇的。
因此,自由思想家或許會嘲弄基督教,但卻從未像正統派那樣使基督教變得如此滑稽可笑。
在心理學的層面上,這裡的誤解契合了人們把身為基督教徒與身為人相等同的舒适的安全感,契合了對決斷的輕率而憂郁的厭惡,這種厭惡不斷地把決斷從自己身邊推開,結果成為基督教徒被推得遠在人們知道它之前就已經被決定下來了。
人們以極端正統的态度強調洗禮式,結果在重生教義方面人們成為異端,忘記了尼哥底母的反駁以及對他的回答,因為人們超正統地讓小孩子通過洗禮真正地成為了基督教徒。
(20) 孩子般的基督教在孩子那裡是可愛的,在成年人那裡就成了在幻想中得福的幼稚的正統,它竭力把基督的名字安置在那裡。
(21)這種正統思想混淆了一切。
如果有人注意到,信仰的定義開始掉價,所有人都想着去超越,而讓信仰成為對笨人有用的東西&mdash&mdash那麼,現在應該把價格擡高了。
會發生什麼呢?信仰變成了某種超凡脫俗的和罕見的東西,&ldquo并非每個人的事&rdquo,簡言之,信仰成了天賦上的差别。
(22)果若如此,整個基督教就被這樣一種定義取消了&mdash&mdash被正統派。
正統派無可厚非地想把價碼擡高,但是價值的差異混淆了一切,因為天賦的差别對于天才并不困難,但對其他人則不可能。
信仰正确地成為諸事中最難之事,但卻是在質的&mdash辯證法的意義上,也就是說,它對所有人同等困難。
信仰中的倫理規定性在這裡發揮了作用,因為正是這一點阻止了一個信徒的好奇之心和比較之心,它禁止在人際之間進行一切比較,因此信仰對于所有人同等困難&mdash&mdash這樣一種幼稚的正統信條具有決定意義地注意到了如下事實,即:耶稣出生時被裹在布裡放在馬槽中,簡言之,他的身份被貶低了,他以仆從的卑微形象出場。
(23)這種信條相信,這是與耶稣在榮耀之中出場相對立的悖謬之所在。
混亂。
悖謬主要在于,上帝,永恒存在者,在時間之中作為一個特定的人出場。
至于這個特定的人是仆從還是皇帝都無關緊要;對于上帝來說,他身為國王而非乞丐并不充分,而他身為乞丐而非皇帝也不是對其身份的更大的貶低。
人們立刻就能認出這裡孩子氣的成分,而這恰恰因為小孩子根本沒有關于上帝的成熟的或者真實的觀念(而隻有想象力&mdash内心性),因而小孩子不可能注意到那個絕對的悖謬,但卻對幽默有着令人感動的體會:那個萬物中最強有力者,那個全能者(但卻沒有任何決定性的思想範疇,因此它隻是童話般地與當國王和皇帝的主線有所不同)出生時被裹在布裡放在了馬槽中。
(24)但是,如果幼稚的正統派堅持把這種對身份的貶低視為悖謬,那麼,正因為如此,它顯示出此人并未注意到悖謬。
所有對他的辯護何用之有呢!如果這一點被假定,即上帝變成一個特定的人是容易理解的,那麼困難就隻能存在于下面這一點,即他變成為一個卑微的和被鄙視的人;于是基督教在總體上成了幽默。
幽默把注意力從對上帝的第一種定義中略微移開了一點,現在它所強調的是,那個比所有國王和皇帝都偉大的最偉大、最強有力的存在者,變成了卑微的人。
不過,&ldquo比所有國王和皇帝都偉大的最偉大、最強有力的存在者&rdquo是個極其不确定的規定性,是幻想,它絕非上帝的質的定義。
總的說來,正統派在困境中如何使用想象力且造成偉大效果,這值得留意。
不過如前所述,&ldquo比所有國王和皇帝都偉大的最偉大、最強有力的存在者&rdquo因此也就不是上帝。
如果人們要談論上帝,那就說&ldquo上帝&rdquo。
這就是質。
如果牧師要說永遠,那就說&ldquo永遠&rdquo,但有時當他真的想說點什麼的時候,他會說&ldquo永永遠遠&rdquo(25)。
但是,如果基督教是幽默,則一切都被攪亂了,結果呢,我變成了最好的基督教徒之一;因為作為幽默家我看起來不算糟,但極盡幽默之能事地把這一點與作基督教徒相比就太糟了&mdash&mdash我并不是基督徒&mdash&mdash幼稚的正統教義對耶稣受難的強調是誤導性的。
受難的可怕性,基督完好的軀體受到巨大的痛苦折磨,這些被極具幻想的觀念所強調,它們根本不适合讓人類理智沉默,相反,卻很容易讓人看穿它的一派胡言;或者,這教義以量化的和比較的方式強調,基督是如此神聖,是所有人當中最純潔、最無辜的,但他卻必須受難。
悖謬就在于,基督來到世間就是為了受難。
如果把這一點移開,用類比組建而成的國民衛隊就會輕松攻下悖謬堅不可摧的堡壘。
無辜者有可能在人世間受苦受難(智識和藝術世界中的英雄,真理的殉道者,女性默默無聞的犧牲,等等)絕非絕對的悖謬,這是幽默。
但是,當殉道者步入世間的時候,他們的命運并不是去受難;他們的命運都是具體的,為了實現它們,殉道者必須受難,承受痛苦折磨,面對死亡。
隻是受難并不是目的。
宗教把握住了受難,以目的論的方式為受難者做出規定,但是受難并不是目的。
因此,一般意義上的殉道者所受的苦難根本不能與基督的苦難相類比,信仰者所經曆的苦難也不行;何況,絕對悖謬的标記在于,所有的類比都是欺騙。
于是,下面這種情況看似類比,如果某君根據一種奇幻的人生觀(靈魂轉世)認為,一個曾經存在的人,他再次來到世間是為了受難。
不過,既然這個類比屬于奇幻人生觀,則正因為如此它就是一種欺騙;而且除此之外,受苦受難的&ldquo為了&rdquo正在于其反面:罪人再次來到世間是為了受懲罰的折磨。
看來命運正籠罩着那種幼稚的正統信條。
這信條常常擁有良好的意圖,但當其定位不準的時候,它往往趨向于誇大其詞。
因此,如果我們聽到一個正統派持續不斷地談論着孩童的信仰、童年的學識以及女性之心等,那麼可能他隻是一個有點幽默氣質的人(不過作為幽默家,我抗議與此人有任何共同之處,因為他強調的不是地方),他竭力把基督教與孩子般的東西(從字面上理解)混在一起;如今他渴望回到童年,這種渴望因此尤其以對虔誠母親的充滿愛意的溫柔渴望為标識。
他還可能是個騙子,力圖逃避那些恐怖,如果一個成年人要真正成為孩子被嚴肅對待的話,而非幽默地把孩子的東西與成年人的東西結合起來。
可以完全肯定的是,如果一個小孩子(從字面上理解)為何謂基督教給出定義,這種定義不會有絲毫恐怖之處,它不會是那個事實,那個在猶太人看來是絆腳石、在希臘人看來是愚拙的事實。
(26) 當一個孩子聽講基督教的時候,這個孩子并沒有在比喻的意義上被粗暴虐待,他所吸收的都是溫和的、孩子式的、可愛的、天堂般的東西。
他與嬰兒耶稣、與天使一起生活,與三聖王一起;他看到了漆黑夜空中的星星,走了漫長的路,現在立于馬槽,奇迹接踵而至,他總是看到天開了,他懷着幻想的内心性憧憬着這些圖景。
(27)現在,我們别忘了那些小圓聖誕蛋糕和所有其他在那個場合出現的好東西。
(28)尤其是别當無賴,他們說起童年時代謊話連篇,添加了誇張的色彩,掩蓋了現實性。
他真應該成為一個無用之人,他并未發現孩子式的東西的感人、可愛和幸福。
或許人們不該懷疑一個幽默家對童年的現實性的錯誤認識,幽默家是回憶的不幸抑或幸福的戀人。
不過,這樣的人肯定是個盲目的領路人,他不管以何種方式都會宣稱,這就是基督教的決定性的觀念,它在猶太人是絆腳石、在希臘人是愚拙。
基督成為神之子,或者稍大一些的孩子的朋友,他有着友善的面容(與神話相稱);他沒有成為無人能夠看透(直接地理解)的悖謬,甚至連施洗者約翰都不行(參《約翰福音》第1章第31、33節),衆門徒在注意到以賽亞在第53章第2至4節、尤其是第4節當中所預言的東西之前也不行(《約翰福音》第1章第36、42節)。
(29)孩子關于基督的觀念本質上是幻想的觀念,而幻想的觀念是相稱,相稱本質上就是異教思想,不管它是力量、榮耀、美,還是囿于一種有點幽默的矛盾之内的東西,它不是真正的遮蔽,而是一種能夠輕松看穿的僞裝。
相稱可直接識别。
于是仆從的形象就是僞裝,而友善的面容則可直接認出。
跟任何其他地方一樣,這裡也有某種正統信條,當其在盛大的節慶和決定性的場合想要引起轟動的時候,它會誠心誠意地稍稍借助異教思想&mdash&mdash然後,它非常成功。
(30)一個牧師或許每天都會恪守嚴格而正确的正統定義,但在星期天他則使盡渾身解數。
為了更好地呈現基督是如何活生生地立于他面前的,他會讓我們看到他的靈魂。
這是恰如其分的。
基督是信仰的對象,但是信仰絕非幻想,而且幻想也不比信仰更高。
那麼,現在我們開始吧:友善的面容,友好的形象,眼中的憂,凡此等等。
一個人傳授異教而非基督教,這絲毫不滑稽;但是,當一個正統派在盛大的節慶場合打開管風琴的音拴時,卻錯誤地拉開了異教的抽屜而毫不自知,這就有點滑稽了。
如果一位管風琴師經常演奏華爾茲舞曲,他肯定要被解雇。
(31)但是,如果管風琴師準确地演奏贊美詩旋律,而在莊嚴盛大的場合,因為有小号的伴奏,他奏上一曲華爾茲&mdash&mdash隻為增添節慶氣氛,這肯定是滑稽的。
不過我們總能從正統派身上找出一點這樣的多愁善感的和感傷的異教成分,不是每天,而是在重大的節慶場合,當他們真的打開心扉之時,尤其能從布道辭的結尾部分找到它們。
直接認出是異教;所有莊嚴的保證,說這就是基督,他是真正的上帝,一旦這些以直接認出而告終,它們就毫無用處。
一個神話人物是可以直接認出的。
如果我們向一個正統派提出這樣的反對意見,他會暴跳如雷:&ldquo是的,但是基督就是真正的上帝,因此他肯定不是什麼神話人物&hellip&hellip人們可以從他溫和的面容中看出。
&rdquo但是,如果人們在他身上看出了這一點,那麼正因為如此他就是一個神話人物。
人們很容易就會看到,信仰的空間留出來了;把那種直接的識别拿開,信仰就位于正确的地點了。
把理智和幻想釘上十字架,它們不應直接被認出&mdash&mdash這就是标記。
但是,從恐怖身邊逃跑并且向異教靠攏要容易得多,它通過一種奇怪的組合讓人無法認出,這種組合在一則或許以完全正統的定義為開端的演說中起着最後的、也是最高的闡釋作用。
如果有位正統派在隐秘的瞬間向他人透露内心的秘密,說他其實并無信仰&mdash&mdash這絲毫不可笑。
但是,如果一個正統派在幸福的迷狂中,他本人幾乎都驚歎自己演說中的高尚修辭,他毫無保留地向他人敞開心扉,但卻不幸走錯了方向,從高處爬向了低處;那麼,要想不笑都是困難的。
就成為基督教徒而言,童年(從字面上理解)并不是真正的年齡。
相反,成年,成熟的年齡才是要決定一個人是否願望成為基督教徒的時間。
童年的宗教感是普遍的、抽象的,但卻是日後全部宗教感的想象力&mdash内心性的基礎。
成為基督徒是一個決斷,它要求年齡更大些。
孩子的接受性完全沒有決斷,難怪人們會說,可以讓一個孩子相信任何東西。
成年人自然要對他讓孩子相信的東西負責,說那是确定而真實的。
一個孩子接受了洗禮,這既不能使其在理智上更成熟,也不能使其在做決斷方面更成熟。
猶太孩子、異教孩子如果從一開始就接受溫柔的基督徒養父母的教養,他們對待這些孩子猶如對待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充滿愛意,則這些孩子會像受過洗禮的孩子一樣汲取到同樣的基督教教義。
相反,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如其所應該的那樣獲得與最為神聖的事物純潔嬉戲的許可,如果決定性的基督教諸範疇被嚴厲地硬塞進他的生存之中;這樣的孩子就會遭受極大的痛苦折磨。
這樣的教養方式或者會使直接性堕入沮喪和憂懼,或者會激起欲望以及由欲望引發的憂懼達到一種連異教都不知曉的程度。
就像要在其他方面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身為基督教徒的父母同樣也要用孩子式的宗教觀念去喂養他們,這是美好而可愛的,相反的表現則不可原諒。
如前面常說的,作為對可能性的期待,作為對那種可怕的分裂的阻止&mdash&mdash父母将其永福與某種東西聯系在一起,但他們的孩子卻沒有跟同樣的東西相關聯,嬰兒洗禮式無論如何都是合乎情理的。
但是,愚蠢的、多愁善感的和粗魯的誤解應受到譴責,與其說作為童年一部分的嬰兒洗禮式應受譴責,不如說是那種宗教派性的外在表現應受譴責,因為決斷最好隸屬于内心性。
把一個孩子的生存強行塞入那些決定性的基督教範疇之中,就算此舉有着良好的意圖,它也是強奸。
但是更愚蠢的說法是,童年(從字面上理解)是對一個人成為基督教徒的真正具有決定意義的時間。
正如人們想通過精明練達直接從享樂主義過渡到倫理層面是欺騙性的,同樣欺騙性的發現是,人們盡其可能地想把成為基督教徒與成為一個人等同起來,并且使人相信,人們是在童年時代做出決定的。
就把成為基督教徒推向童年時代的需求和傾向變得普遍這一點而言,它恰恰成為基督教正在衰亡的一個證據;因為人們會做的是試圖把作一名基督教徒轉化為美好的回憶,而不是說成為基督徒是一個人所能做出的最具決定意義的決斷。
人們會用一種進一步的規定性奇幻地裝扮童年可愛的純真,這種純真就是身為基督教徒;然後,人們令悲傷替代了決斷。
換言之,合法的幽默當中的悲傷在于,它誠實地、不帶欺騙性地從純粹人性的角度出發反思身為一個孩子(從字面上理解)的事實;然後,一切永遠地确定下來且是真實的,這是不可逆轉的&mdash&mdash童年一旦逝去,就隻能成為回憶。
但是幽默(真正的)與成為基督徒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督教範疇無關,它沒有把成為基督徒與字面意義上的孩子等同起來;果若如此,成為基督教徒就與回憶意義完全相同。
這裡很清楚地表明,把幽默作為基督教内部至上的東西是多麼地錯誤,因為無論幽默還是幽默家,如果他在基督教内部,就都與成為基督教徒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督教範疇無關。
幽默永遠是取消(生存通過向後的回憶步入永恒;從成年到童年等,參前述),是向後的視角;而基督教的方向則是向前成為基督教徒,并且通過持續不斷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