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五章 結論

關燈
目前這部著作使得成為一名基督教徒困難了起來,如此困難,以至于在基督教世界有教養的人群中,基督徒的數量或許沒有那麼巨大;或許吧,因為對此我不可能詳知。

    (1)這個行為是否符合基督教徒的品行,我不做決定。

    但是,想要超越基督教并且随後在異教徒所了解的範疇當中摸索,超越基督教并且随後在生存能力方面遠遠不能與異教徒相提并論&mdash&mdash這一點至少不符合基督教徒的品行。

    困難的提出(以試驗的方式,因為這本書沒什麼目的)并非為使門外漢難以成為基督教徒。

    首先,每個人當然都能成為基督教徒;其次我認為,每一個說自己是基督徒、并且已經盡最大努力的人,他就是一個基督教徒并且盡了最大努力,如果他沒有自負地使自己凸顯,以便使他人有機會做更仔細的純粹心理學的觀察且為己所用的話。

    想要評判人心的人有禍了。

    但是,當整整一代人,盡管以不同的方式,看似要聯合起來一起超越的時候;當整整一代人,盡管懷着不同的理解,觊觎着至上的客觀性之時,人們因此停止為基督教徒,如果他們曾經是的話&mdash&mdash這定會給個體以意識到困難的機會。

    但是,它不該給個體引發新的困惑的機會&mdash&mdash通過難題的提出而獲得相對于其他人的自負,更别提相對于一代人了;因為那樣的話,他也開始變得客觀起來。

     在一個人成年後,或許他經曆了生活的激蕩和嚴峻考驗,或許懷着那種因切斷與父母、家族和心上人的溫柔關系所滋生的痛楚,他下定決心要成為基督教徒,這時他幾乎沒有絲毫超越的欲望,因為他明白,每一天都讓自己保持這種激情需要怎樣的艱巨努力;他明白,他的生活是何等的可怕。

    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當人們看似在出生八天後就已經是真正的基督教徒的時候,以此,人們把基督從冒犯的标記轉變成一個受孩子們喜愛的弗朗茲叔叔、大好人或者孤兒院的教師;于是,人們就會想,身為男人必須要做點什麼,于是人們必須超越。

    (2)唯一的麻煩是,人們并沒有通過真正成為基督徒的方式進行超越,而是通過思辨思想和世界曆史後退到更低級的、且有些奇幻性的生存觀之上而超越。

    因為我們已習慣于理所當然地成為基督徒并且被稱為基督徒,可疑之處出現了&mdash&mdash那種遠比基督教低級的人生觀在基督教的内部湧現了出來,它們很自然地使人們(基督教徒們)更加愉快,因為基督教是最難的;然後,它們被譽為是超越單純的基督教的更高級的發明。

     毫無疑問,成為一種生活的标記要比對名的漠然的維持更好,即如果在我們這個時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直接地坦白,他們希望基督教根本沒有步入這個世界,或者他們本人根本沒有成為基督教徒。

    不過,讓這坦白不帶輕蔑、不帶嘲諷和怨氣,為何目的呢?人們完全可以對他們不強迫自己做的事表示出極大的尊重。

    基督本人就說過,他喜歡那個未能下決心把自己的全部财産捐給窮人的年輕人。

    (3)年輕人并沒有成為基督徒,但基督仍然歡喜他。

    也就是說,甯要真誠,也不要半心半意。

    這是因為,基督教是一種可以在其中死的榮耀觀點,是唯一真實的慰藉,基督教的處境就是死亡的瞬間。

    或許就因為如此,甚至對基督教漠不關心的人都不願放棄它,不過,這就好像在喪葬協會儲蓄以便将來在适當的時候能夠支付喪葬費,人們同樣把基督教儲存到最後一刻&mdash&mdash此人是基督教徒,并且在死亡的瞬間才成為基督教徒。

    (4) 或許有這樣的人,如果他真誠地理解了自身,他甯願承認他希望自己從未受基督教教育,也不會漠然對待基督教。

    甯要真誠,也不要半心半意。

    但是這坦白不帶憤怒,不帶反抗,而是帶有對那種他認為或許已經幹擾了他的生活的力量的平靜的尊敬,帶有對那種應該能幫助他走上正途、但卻尚未幫助他的力量的尊敬。

    假如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有位父親,甚至是位最可親、最細心的父親,就在他想為他的孩子做最好的事的那一刻,他搞砸了,糟得或許幹擾了孩子的整個人生。

    那麼,如果孩子還記得那情境的話,他會因此把孝心淹沒在漠然的遺忘之中,或者轉化為憤怒嗎?(5)讓那些隻在諸事順心的時候才會愛上帝和人類的可悲的家夥們,讓他們氣急敗壞地去憎恨和反抗吧&mdash&mdash一個忠誠的兒子的愛不會改變。

    平庸之輩的标記從來都是說,如果他可以确定,使他不幸的人的初衷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為他好,而他卻在憤怒和怨恨之中與那人分離。

    因此,嚴苛的基督教教育或許會使一個人的生活變得艱難而沒有相應地幫助他;他或許會在隐秘的内心裡祈願,就像那些祈求基督離開他們的土地的居民一樣,因為基督令他們害怕。

    (6)但是那個兒子&mdash&mdash他的父親使他不幸,如果他寬宏大量的話,會繼續愛他的父親。

    當他受後果的痛苦折磨的時候,他或許偶爾會沮喪地歎氣:&ldquo真希望這一切從未發生在我頭上!&rdquo但他不會向絕望投降,他會穿過絕望,用勞作來直擊絕望。

    他勞作之時,他的憂緩和了。

    很快,比起他自己,他更為他的父親感到遺憾,如果他理解了,這一切對他父親有多麼沉重,他就會在深沉的、共鳴的憂之中忘卻自身的痛楚。

    于是,他将愈加積極地努力,他因自身之故的得救是重要的,如今因他父親之故幾乎更加寶貴&mdash&mdash于是他勞作,并且肯定會成功。

    如果他成功了,可以說他會在熱情的喜悅之中喪失理智;什麼樣的父親會為兒子做這麼多,什麼樣的兒子又會把這麼多都歸功于他的父親呢!基督教的情況也是如此。

    盡管基督教使一個人不幸,他并不會因此放棄基督教,因為他從未有過這樣的念頭,即基督教來到世間是為了損害人類;他一直保持着對基督教的敬畏。

    他不會放棄基督教,即使他沮喪地歎氣說&ldquo真希望我從未在這種教導中成長&rdquo,他也不放棄。

    沮喪變成了憂傷,這樣的事竟會發生,這對于基督教來說幾乎是憂郁的,但是他并不放棄。

    最終,基督教會對他有好處。

    最終,的确,不是逐步地,而是更少地但卻又無限地更多。

    但是,隻有下等人才會放棄曾經給他們留下絕對印象的東西;隻有卑鄙之流才會令人鄙視地盤剝自身遭遇的痛苦,他們從如下行徑中獲取可悲的利潤&mdash&mdash能夠幹擾他人,因少得可憐的自負而自高自大;禁止他人尋求慰藉,因為他自己沒有找到。

    如果在我們這個時代,有誰受到了基督教的幹擾,我不會懷疑,而且事實上也能證實;那麼,我們可以向其要求一件事&mdash&mdash請他沉默。

    從倫理角度出發,他所說的就是劫匪的襲擊,且其後果更加嚴重,因為最終的結果是劫匪和受害人雙方均一無所獲。

     基督教雖在人類的童年期、但又是在時候滿足之時步入世界,而具有決定形态的基督教并不适合每一個年齡段。

    在生命中有些時刻是會要求某種東西的,某種可以說基督教偏會忽略的東西,某種人們在特定年齡認為是絕對的、盡管此人在将來會看穿其虛榮的東西。

    基督教不能被灌輸到一個孩子的心裡,因為每個人隻能理解他有所需求的東西,而一個孩子對于基督教根本沒有決定性的需求。

    基督教是根據之前的情況步入世界的,其法則一直指示着: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基督教徒,所有人都在時候滿足時成為基督教徒&mdash&mdash如果他成為了基督教徒的話。

    (7)用基督教的決定性範疇進行嚴苛的基督教教育,這是一樁極具冒險性的事業;因為基督教使力量虛弱的人成為了男人,但是,如果有人恐吓孩子接受基督教完整的嚴肅形象,則基督教通常至多隻會造就出不幸的年輕人。

    罕見的例外都是幸運的手筆。

     誦讀給孩子聽的基督教,或者更準确地說,孩子自己拼湊起來的基督教,如果人們沒有使用武力驅使生存者進入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督教範疇的話&mdash&mdash這都不是真正的基督教,而是田園牧歌般的神話。

    這是幼稚理念的二次幂,而情況有時會轉變為這樣:更多是父母向孩子學習,而非孩子向父母學習。

    孩子對基督教的可愛誤解把父母之愛解讀為一種虔誠,隻是這不是真正的基督教。

    我們不缺這樣的例子,有些人自己早些時候不曾為宗教所觸動,如今卻因孩子而為之。

    但是,這種虔誠不是本質上應隸屬于成年人的宗教感,正如母親自身不會受大自然為孩子準備的乳汁所滋養一樣,父母親的宗教感也不應在這種虔誠中找到具有決定意義的表達。

    父親和母親的愛牢固地與孩子相依,溫柔地環繞着孩子,結果虔誠本身可謂發現了被教導的東西&mdash&mdash必須有一個收養小孩子的上帝。

    但是,如果這種情緒就是父母宗教感的全部,那麼他們缺乏的是真正的宗教感,并且隻能在那種間接地對孩子表示同情的悲傷之中恢複身心。

    父母的虔誠、孩子的乖順以及理解永福時的輕松是可親可愛的,但是,這真的不是基督教,這是在想象力的媒介下的基督教,是人們将可怕的東西移開了的基督教;人們把無辜的孩子引向上帝或者基督。

    這不就是基督教嗎,其要點正在于罪人才在悖謬那裡尋求避難?一位老人在看到一個孩子的時候感覺到了自己的罪過,他以悲傷之心去體會孩子的無辜&mdash&mdash這是美麗而感人的,而且也應該如此,但是,這種情緒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督教的情緒。

    因為這種對孩子的純潔無辜的多愁善感的理解忘記了一點,即基督教從不認可堕落的人類身上的這類東西;基督教質的辯證法對罪的意識的規定比對所有無辜的規定要清楚詳細得多。

    嚴苛的基督教觀點把孩子視為罪人,這并不能給予童年以任何優勢,因為孩子不具備罪的意識,結果孩子就是沒有罪的意識的罪人。

    (8) 不過,我們的确有一段《聖經》文字可引用,有時我們或許會在沒有明确意識的情況下去理解它,結果這種理解包含了對整個基督教的最為深刻的諷刺,它使基督教成為最缺乏慰藉感的人生觀,因為它讓小孩子進入天國變得不可言說地容易,而讓成年人進入天國成為不可能,其後果就是,最佳的和唯一正确的願望就是希望孩子死掉,越早越好。

     這個段落在《馬太福音》第19章,耶稣說:&ldquo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rdquo(9)全章讨論的是進入天國之難,其表達方式極盡嚴厲之能事。

    第12句說:&ldquo有為天國的緣故自閹的。

    &rdquo(10)第24句說:&ldquo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财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rdquo(11)門徒們聽後非常震驚,于是他們說(第25句):&ldquo這樣誰能得救呢?&rdquo(12)在耶稣就此做出回答之後,又在第29句讨論了門徒們的報償,他們為基督之名離開家和兄弟姐妺、父親母親、妻子兒女的報償&mdash&mdash所有這些可怕的沖突都是一個基督教徒可能受到的嚴峻考驗。

    (13)結果,進入天國非常困難,難到甚至連倫理的目的論懸置都被提到了。

    (14)在同一章中簡要地提及了一樁小小的事件,即小孩子被帶到耶稣面前,而耶稣說出了那些字句&mdash&mdash不過,請注意,這裡還有一個小小的過渡句和穿插其間的事件:門徒責備小孩子,或者更準确地說是責備那些帶孩子來的人(參《馬可福音》10∶13)。

    (15)如果耶稣在此處所說的當個小孩子要從字面理解的話,則混淆就會出現:當進入天國對于成年人來說極盡可能地困難之時,對于一個小孩子的困難隻不過是孩子的母親把他帶到耶稣面前,而且小孩子被帶到了那裡。

    然後呢,我們很快就會到達絕望的頂點&mdash&mdash最好在是小孩子的時候死去。

    不過《馬太福音》所傳達的意思并不難解。

    耶稣是沖着責備小孩子的門徒說話的,而這些門徒當然不是小孩子了。

    在《馬太福音》第18章第2節中,耶稣把一個小孩子叫到跟前,讓他站在門徒當中,然後說:&ldquo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rdquo他不是在與小孩子打交道,而是在利用孩子反對門徒。

    不過,如果這裡的意思是直接性地認為當個小孩有多美好,一個小天使(基督教看似并不格外偏愛天使,因為基督教與罪人有關),那麼,當着使徒的面說出這樣的話就太殘忍了,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成年人是可悲的。

    于是乎,這樣一個解釋把整個基督教給解釋沒了。

    我真想知道,耶稣為何要收那些成年人為門徒;他為什麼不說,到外面去給小孩子洗禮呢?&mdash&mdash如果看到一種想要理解一切的傲慢自大的思辨思想是可悲的,那麼,有人想在正統教義的僞裝之下把基督教弄成舒适的幻想和慈善學校的多愁善感則同樣可悲。

    但是,當那些成年人粗魯地對待耶稣并且想就其親近關系要求有限性的報償的時候,或者以世俗的眼光強調親近關系的時候,說這樣的人[118](也就是小孩子們)是隸屬于天國的,這是在悖謬的幫助下略微拉開了自己與門徒的距離&mdash&mdash這的确是晦澀的言論,因為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自閹、離開父親母親和妻子兒女是可能的,但一個已然成年的人要變回小孩子,這是在悖謬的疏離性的幫助下保護自己不受所有粗魯行為的傷害。

    使徒們責備那些小孩子,但是耶稣卻沒有反過來責備、甚至都沒有申斥使徒;他轉向那些小孩子,但卻對着使徒說話。

    就像耶稣那樣看着彼得一樣,這個轉向小孩子的舉動被理解為是沖着使徒講話,是對他們的評判,《馬太福音》第19章在其他方面讨論的也是進入天國的困難,是對這種困難的最強有力的表達。

    (16)這裡的悖謬在于讓一個小孩成為模範,這一方面是因為,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一個小孩根本不可能做到,因為小孩是直接性的并且什麼都解釋不了(因此一個天才也不能成為模範&mdash&mdash這是天才超凡脫俗的可悲之處),甚至對其他小孩子都不行,因為所有小孩自身隻是直接性的;另一方面是因為這模範是為成年人樹立的,而成年人應該在罪過意識的謙卑之下變得酷似純真的謙卑。

    (17) 這一點到此為止;如是關于基督教的幼稚觀點隻會使基督教變得滑稽可笑。

    如果當個孩子要做字面理解的話,那麼向成年人宣講基督教就是無意義的。

    不過,這正是正統的擊劍手捍衛基督教的方式。

    不過,自然了,如果有人想找點笑料,那麼幾乎不可能找到比在當今時代捍衛和攻擊基督教的方式更為豐富的材料了。

    一個正統派咆哮着指責自由思想家身上的自私,說&ldquo他們不是想作為小孩進入天國,而是想變成什麼&rdquo(18)。

    這裡使用的範疇是正确的,但是現在,他要強調自己的演說,引用了《聖經》中的那個段落,并且對要當個小孩子做直接的理解(在字面上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