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四章《哲學片斷》的問題:永恒福祉何以能建立在曆史知識之上?

關燈
elmer)的醫生發表于1845年的關于精神病研究的著作。

     (69)&ldquo焦慮緻死&rdquo(ængsteindtilDøden)語出《馬太福音》26∶38,耶稣同門徒在客西馬尼,他被悲傷和焦慮纏繞,對門徒說:&ldquo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rdquo(MinSielerbedrøvetindtilDødenbliverher,ogvaagermedmig.) (70)&ldquo另外一回事&rdquo原文為德文wasanders。

     (71)&ldquo收容所&rdquo在原文中用的是一個地名Vartou,今寫為Vartov,原指哥本哈根VartovHospital,該機構專門收容年老、貧窮以及生病的人。

    從1839年起直到去逝,格倫德威(N.F.S.Grundtvig)擔任該醫院教堂的牧師,因此這裡也是格倫德威主義的大本營。

    在丹麥語中,etVartov通常還指收容老年窮人的機構。

     (72)&ldquo去戲院上當受騙&rdquo語出古希臘智者高爾幾亞,他提出在戲院裡上當受騙的觀衆比不這樣做的人更智慧。

    參見《普魯塔克道德論文》中的《論雅典的榮耀》(DegloriaAtheniensium)一文。

     (73)&ldquo新年祝福者&rdquo(Nytaarsgratulant)指舊時每逢新年來臨之際,哥本哈根的警員及保安要到所管轄區域挨家挨戶祝福新年,為此得到一些錢作為其收入的一部分。

    人們曾經長年讨論是否應該給這些新年祝福者以固定收入。

     (74)&ldquo騎士喬治鬥龍的故事&rdquo指騎士聖喬治(丹麥語寫為Skt.Jørgen)的傳奇故事。

    他是Kappadokisk王子,公元306年因其基督教信仰曆經折磨,後被冊封為聖徒。

    他最偉大的英雄事迹是戰勝了一條威脅要吃掉叙利亞國王女兒的龍(龍在古代教會中是邪惡的象征)。

     (75)&ldquo信仰勝過一切困難&rdquo(TroenseireroveralleVanskeligheder)語出《約翰壹書》5∶4,其中這樣說:&ldquo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

    &rdquo (76)&ldquo希望和愛&rdquo(HaabogKjerlighed)語出《哥林多前書》13∶13,保羅說:&ldquo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rdquo (77)&ldquo中世紀在戲劇化方面的首次嘗試&rdquo指所謂的&ldquo神秘劇&rdquo(Mysterier,英mysteryplays),興起于中世紀中期(約1000&mdash1300年)的戲劇形式之一(另一形式是興起于12世紀的音樂劇),演繹從創世到最後審判的基督教故事。

    參《歐洲中世紀簡史》(英文影印版,原标題為MedievalEurope:AShortHistory,byJudithM.Bennett&C.WarrenHollister),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頁。

    根據佛律格爾(C.F.Flögel)的《喜劇文學史》(GeschichtederkomischenLitteratur),所謂&ldquo神秘劇&rdquo指于14&mdash16世紀興起于英格蘭的小型宗教和道德喜劇。

    克爾凱郭爾的筆記中曾引佛律格爾。

     (78)&ldquo宗教複興主義者不那麼藝術的沙啞低音&rdquo(enOpvaktsmodalKunsthaanskeØlbas)即指格倫德威。

    Opvakt的動詞詞義為&ldquo複活&rdquo&ldquo複興&rdquo,英譯為revivalist,此處亦譯為&ldquo宗教複興主義者&rdquo。

    根據克爾凱郭爾日記,他稱格倫德威為&ldquodenneølnordiskeKæmpe&rdquo,即&ldquo北歐鬥士&rdquo,而Ølbas和ølnordiske的詞綴øl意為&ldquo啤酒&rdquo,這是一種戲谑的說法。

     (79)&ldquo甚至生存都被再現在紙上&rdquo指黑格爾《邏輯學》中的DieExistenz的章節,賀麟先生将之譯為&ldquo實存&rdquo。

     (80)新教的告解是在靜默中完成的。

    在克爾凱郭爾的時代,牧師在布道結束後會四處巡視,行按手禮諒解那些尋求告解的人,随後這些參加晨禱的人就可以參加聖餐式了。

     (81)&ldquo對反思的克服&rdquo指黑格爾哲學中,反思作為揚棄了直接性的環節而出現。

    為了使反思不陷于&ldquo壞的無限性&rdquo,反思必須被揚棄或上升到更高的統一性之中。

     (82)針對形式邏輯中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黑格爾從辯證邏輯的角度指出,形式邏輯下的同一律是一種同語反複,因為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隻是抽象的同一。

    真正的同一包含與自身的絕對差别,辯證邏輯中的同一律是思維的最高規律。

    黑格爾在《小邏輯》中的&ldquo本質論&rdquo中指出:&ldquo真正的同一,作為直接存在的理想性,無論對于我們的宗教意識,還是對于一切别的一般思想的意識,是一個很高的範疇。

    我們可以說,對于上帝的真正知識開始于我們知道他是同一&mdash&mdash是絕對的同一的時候&hellip&hellip再就同一作為自我意識來說,也是這樣,它是區别人與自然,特别是區别人與禽獸的關鍵,後者即從未達到認識其自身為自我,亦即從未達到認識其自身為自己與自己的純粹統一的境界。

    &rdquo參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249頁。

     (83)①&ldquo藍山&rdquo(deblaaeBjerge)是浪漫主義術語,意為&ldquo遙遠的、不确定的、奇幻的&rdquo。

     ②&ldquo基線&rdquo(Grunden)指畫家在繪畫作品中利用透視法表現進深的線條。

     (84)&ldquo出發點&rdquo原文為拉丁文terminusaquo,直譯為&ldquo由此出發的邊界&rdquo&ldquo趨向&rdquo原文為拉丁文adquem,即terminusadquem,直譯為&ldquo到達某處的邊界&rdquo。

     (85)&ldquo毀滅&rdquo(gaaetilGrunde)是黑格爾《邏輯學》中的術語zugrundegegangene的丹麥對應詞,同時具有&ldquo被毀滅&rdquo和&ldquo返回根據或者本質而得以圓滿&rdquo的雙重含義。

     (86)①&ldquo甘霖&rdquo是對丹麥語短語MadforMons的意譯。

    Mons是貓的名字,短語直譯為&ldquo貓食&rdquo,引伸意為&ldquo少而精的東西&rdquo。

     ②&ldquo容易接受、容易理解&rdquo是對丹麥語短語gaaersomGudsOrdistudenten的意譯,英譯本的直譯法goesdownasGod'sWordwiththestudent,意思不夠明确。

     (87)&ldquo步兵&rdquo原文為Landsoldater,它其實有兩個意思:一指1849年公民兵役制啟動前從農民中招收的士兵,另一個意思就指步兵。

    英譯ruralmilitiamen取前一個意思,似不妥。

     (88)①&ldquo界限&rdquo原文為拉丁文discrimen。

     ②&ldquo深淵&rdquo(etSvælg)的比喻出自《路加福音》16∶26。

    财主死後在陰間受苦,他乞求亞伯拉罕派拉撒路用指尖蘸點水涼涼他的舌頭,因為他在火焰裡痛苦難耐。

    亞伯拉罕拒絕了他的請求,并且說:&ldquo&hellip&hellip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緻人要從這邊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rdquo (89)&ldquo當下時刻&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præsenti。

     (90)關于珍珠的寓言出自《馬太福音》13∶45&mdash46。

    耶稣說:&ldquo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顆珠子。

    &rdquo (91)&ldquo币制改革&rdquo指1813年丹麥因卷入拿破侖戰争而銀行破産、繼而組建國家銀行後所實施的币制改革。

     (92)&ldquo命運的寵兒&rdquo對應于丹麥語短語LykkensPamphilius,其中Pamphilius源于希臘詞pámphilos(寵兒)。

     (93)&ldquo才出虎穴,又入狼口&rdquo對應于丹麥語諺語afDyneniHalmen,意為&ldquo每況愈下&rdquo。

    相應的英諺為outofthefrying-panintothefire。

     (94)&ldquo中間人&rdquo(Mellemmand)即&ldquo和解者&rdquo(forsoner),也就是耶稣基督。

     (95)&ldquo願望帽&rdquo(Ønskehat)出自童話故事,它能夠使人隐身不見或者實現其願望。

     (96)&ldquo擔子是輕省的&rdquo語出《馬太福音》11∶30。

    耶稣讓勞苦擔重擔者到他那裡得安息,&ldquo因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rdquo。

     (97)&ldquo從中尉變皇帝&rdquo指拿破侖。

     (98)&ldquo不變者改變一切&rdquo指亞裡士多德關于神的觀念。

     (99)這裡的&ldquo理解&rdquo對應的是fatter,有&ldquo理解&rdquo&ldquo掌握&rdquo的意思;而&ldquo自我控制力&rdquo對應的是fatning,指自我控制自己的沉着、鎮靜的态度。

    這是克爾凱郭爾利用詞語的同源性而做的文字遊戲。

     (100)①&ldquo成為宗教演說者隻需通過三次考試&rdquo指哥本哈根大學神學系學生為謀求聖職必須通過的考試,包括希伯來語、實踐神學以及畢業考試。

    其中,實踐神學考試包括一次嘗試性的布道演說。

     ②&ldquo使命感&rdquo和&ldquo職位&rdquo對應的是同一個丹麥語詞Kald,它既有&ldquo使命感、神召&rdquo之意,也有因使命感而生的&ldquo職業&rdquo的意思在内。

     (101)&ldquo得人&rdquo(fangeefterMenneskene)語出《路加福音》5∶10。

    耶稣在革尼撒勒湖邊講道完畢,上了漁夫西門的船,并且對他說:&ldquo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

    &rdquo (102)&ldquo走到深處&rdquo(naaeudpaaDybet)語出《路加福音》5∶4。

    耶稣在西門的船上對他說:&ldquo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

    &rdquo (103)&ldquo神的家&rdquo(GudsHuus)指教會。

    在《提摩太前書》3∶15,保羅有言曰:&ldquo&hellip&hellip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rdquo (104)&ldquo勞苦擔重擔的&rdquo語出《馬太福音》11∶28。

    耶稣說:&ldquo凡勞苦擔重擔的,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rdquo (105)拉芳苔涅(AugustHeinrichJuliusLafontaine,1758&mdash1831)是德國多産作家,從18世紀末起,他作為感傷文學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被廣泛閱讀,共出版小說100餘部,很大一部分被譯成丹麥語。

     (106)&ldquo根本&rdquo原文為拉丁文prima&ldquo混合物&rdquo原文為法文Melange。

     (107)&ldquo優等生&rdquo(udmærkedemedKrydsogSlange)和&ldquo劣等生&rdquo(maadeligmedSpørgsmaal)的說法是教育體系中對學生的評價等級。

     (108)&ldquo宗教是男人的癫狂&rdquo(ReligieusitetenMandsRasen)很可能出自《使徒行傳》26∶24&mdash25。

    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為自己申辯後,非斯都大聲說:&ldquo保羅,你癫狂了吧!(duraser,Paulus!)你學問太大,反叫你癫狂了。

    &rdquo/保羅說:&ldquo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說的乃是真實明白的話。

    &rdquo (109)&ldquo悲劇中的鬧劇部分&rdquo(TragedienslavcomiskePartier)指插入悲劇中的喜劇場景,通常以評論人的方式出現,這種方法始自莎士比亞。

     (110)&ldquo他人靈魂的探問者&rdquo原文為Sjælesørger,指牧師,這裡根據語境将該詞的兩個涵義組合起來進行翻譯。

    這個用法在本則腳注中多次出現,有諷刺意味。

     (111)①&ldquo虛無飄渺的東西&rdquo原文為blaaeDunster,直譯為&ldquo藍色煙霧&rdquo,意為&ldquo幻想&rdquo。

     ②格倫德威(N.F.S.Grundtvig)在多篇文章中用了如&ldquo預言家&rdquo&ldquo先知&rdquo&ldquo無與倫比&rdquo以及&ldquo鷹般的犀利目光&rdquo(Falke-Blik)等字眼表示其世界曆史的宏大視野。

     (112)&ldquo王牌&rdquo借用牌戲術語。

     (113)&ldquo臨界線&rdquo原文為拉丁文confinium。

     (114)&ldquo燕麥敷劑&rdquo(Grød-Omslag)指用熱的或冷的燕麥粥敷在患處,以減輕痛苦。

     (115)&ldquo神住在痛悔的人的心中&rdquo(GudboerisønderknusetHjerte)語出《舊約·以賽亞書》57∶15。

    耶和華說:&ldquo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的人的靈蘇醒,/也使痛悔人的心蘇醒。

    &rdquo丹麥詞sønderknuset有&ldquo心碎&rdquo&ldquo痛悔前非&rdquo&ldquo悔恨不已&rdquo的意思,英譯為contrite。

     (116)在《地址報》(Adresseavisen)上刊登很多用于慈善目的的捐款公告,所捐錢款一般由編輯負責管理,但有時也由牧師負責。

     (117)&ldquo懸擱他的理智&rdquo(suspenderesinForstand)英譯為suspendhisjudgment。

     (118)&ldquo我們出生在昨日,一無所知&rdquo幾乎是對《約伯記》8∶9不加引号的引用。

    原句為:&ldquo我們不過從昨日才有,一無所知,我們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兒。

    &rdquo (119)①羅徹爾(HeinrichTheodorRötscher,1803&mdash1871)是德國哲學教授和美學批判家,他撰寫過《塞德曼的生平和活動》(Seydelmann'sLebenundWirken)。

    本書在&ldquo緻謝萊辛&rdquo一章中提及羅徹爾撰寫的關于阿裡斯托芬的著作。

     ②塞德曼(KarlSeydelmann,1795&mdash1845)是著名的德國演員。

    他在歌劇院被授予桂冠的事出現在塞德曼寫給友人的信中,此事發生于1835年5月26日。

     (120)&ldquo村姑凱瑟琳&rdquo的故事出處不明。

     (121)&ldquo考慮結果&rdquo原文為拉丁文respicerefinem。

    後面加引号的&ldquo結果&rdquo和&ldquo考慮&rdquo分别為拉丁文finis和respicere,其中respicere既有&ldquo回顧、回首&rdquo的意思,還有比喻性的&ldquo重視、注視、審察&rdquo的意思。

    該短語是對伊索寓言中的名言的縮寫:Quidquidagis,prudenteragas,etrespicefinem(無論做任何事,都要審慎明智地去做,并且考慮結果)。

     (122)這裡的國王指克裡斯汀八世(ChristianVIII,1786&mdash1848),從1839年起任國王;他的王後是卡羅琳·艾美麗(CarolineAmalie,1796&mdash1881);前任國王的王後指國王弗裡德裡克六世的遺孀瑪麗·索菲·弗裡德裡克(MarieSophieFrederikke,1767&mdash1852),她自國王1839年去世後孀居;費爾迪南王子(FrederikFerdinand,1792&mdash1863)是克裡斯汀八世的繼任者。

     (123)①&ldquo轟炸&rdquo很可能指1807年9月哥本哈根遭遇到的英國軍隊的轟炸。

     ②&ldquo猶太人從陽台摔下&rdquo可能指《使徒行傳》20∶9中的故事。

    保羅在特羅亞講道,&ldquo有一個少年人,名叫猶推古,坐在窗台上,困倦沉睡。

    保羅講了多時,少年人睡熟了,就從三層樓上掉下去,扶起他來,已經死了&rdquo。

    但從經文中無法得知此人是否為猶太人。

     (124)&ldquo最終&rdquo原文為德文AmEnde。

     (125)&ldquo即使有人給我十塊錢&rdquo出自詩人歐倫施萊格爾(AdamOehlenschläger)的歌唱劇《摧眠飲品》(Sovedrikken),該劇自1809年4月21日在哥本哈根&ldquo皇家劇院&rdquo首演以來,至1843年4月21日共上演66場。

    劇本改編自德國作家布萊茨納(C.F.Bretzners)的作品,由懷斯(C.E.F.Weyse)譜曲。

    劇中,外科醫生布勞斯的女兒夏洛特堕入愛河,她對父親說,如果他将她的愛情視為&ldquo命運之力&rdquo的話,他就不應生氣。

    布勞斯回答說:&ldquo我不願成為命運,即使有人給我十塊錢。

    這個可憐的魔鬼為所有發生在時間中的愚蠢伎倆承擔罪責。

    &rdquo (126)《自由者》(DenFrisinded)有11年發行曆史,1845年每周出版三期,以謎語娛樂讀者。

    謎底出現在下期,但實際上不曾公布猜中者名單。

    《魔彈射手》(DerFreischütz)是一份在德國漢堡出版的雜志,一周三期,常常出謎語,謎底出現在下期,常常伴有猜中者名單。

    &ldquo魔彈射手&rdquo是傳說中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127)&ldquo内在性&rdquo(Immanentsen)指在人類的觀念和經驗的界限之内。

     (128)&ldquo使徒們被鞭笞&rdquo典出《使徒行傳》5∶40&mdash41。

    使徒們被抓到,挨了打,在告誡他們不可奉耶稣的名講道之後被釋放。

    &ldquo他們離開公會,心裡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

    &rdquo (129)&ldquo左撇子&rdquo(Scævola)的典故出自利維(Livius,英Livy)所著的《羅馬城市史》(Aburbeconditalibri)第2卷、第12章。

    書中記載,公元前500年,羅馬青年蓋依斯·穆修斯(GaiusMucius)計劃刺殺圍困羅馬城的埃特魯斯坎斯(Etruscans)國王拉斯·波斯那(Porsena)而失敗,波斯那威脅說要把他活活燒死。

    蓋依斯說:&ldquo你知道,對于那些尊崇不朽榮譽的人來說,他們多麼不看重自己的肉體,所以看這!&rdquo說着,他把自己的右手放入火中燒,仿佛毫無知覺。

    蓋依斯由此獲得了Scaevola的昵稱,意為&ldquo左撇子&rdquo。

     (130)&ldquo宗教複興主義者&rdquo和&ldquo思辨思想者&rdquo分别指&ldquo格倫德威主義者&rdquo和&ldquo黑格爾主義者&rdquo。

     (131)這裡的&ldquo應對&rdquo原文為tractere,&ldquo宗教内容的小冊子&rdquo原文為Tractater,這顯然是利用詞形相似性構造的文字遊戲。

     (132)&ldquo肉中刺&rdquo典出《哥林多後書》12∶7。

    保羅寫道:&ldquo又恐怕因我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旦的差役攻擊我,免得我過于自高。

    &rdquo克爾凱郭爾文中&ldquo肉中刺&rdquo寫為enPæliKiødet,這是自1550年宗教改革後的《聖經》用法。

    在1819年的新版《聖經》中,&ldquo肉中刺&rdquo寫為enTorniKiødet。

     (133)&ldquo第三層天&rdquo的典故出自《哥林多後書》12∶2。

    保羅寫道:&ldquo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裡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

    或在身内,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隻有神知道。

    &rdquo盡管保羅看似談論他人,但通常的理解是他在談論自己。

     (134)&ldquo至高無上的思想原則隻能以否定的方式加以證明&rdquo的認識出自德國邏輯學家燦德倫堡(F.A.Trendelenburg),可參本書第二冊、第二章注(59)。

     (135)①這裡的&ldquo謙卑的信仰者,畏懼與顫栗中的信仰者&rdquo對應于enTroendeiYdmyghed,iFrygtogBæven,跟1819年丹麥文版《聖經》中《哥林多前書》2∶3的用詞是一緻的:jegvarhosEdermedYdmyghed,ogmedFrygt,ogmedmegenBæven。

    在英文版和中文版《聖經》中,都沒有&ldquo謙卑&rdquo的意思,用的是weak&ldquo軟弱&rdquo。

    此處根據丹麥文版直譯出來。

     ②&ldquo無憂無慮的家夥&rdquo原文為Frisk-Fyr,有&ldquo無憂無慮&rdquo&ldquo精力充沛&rdquo等意,作為貶義時指那種健壯的、過于喧鬧而開心的人。

    英譯本用古詞coxcomb與之對應,其意為&ldquo自命不凡的蠢家夥,尤其指過分注意衣着的人&rdquo,有些不明所以。

     (136)&ldquo這一個和另一個有所差别&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terestinteretinter。

     (137)①&ldquo結婚與否都無關緊要&rdquo可能指《馬太福音》22∶30。

    撒都該人問耶稣,跟同一個婦人結婚的7個兄弟哪一個會複活,耶稣回答說:&ldquo當複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

    &rdquo ②&ldquo無論猶太人還是希臘人,自由人還是奴隸&rdquo語出《哥林多前書》12∶13。

    保羅寫道:&ldquo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于一位聖靈。

    &rdquo在《加拉太書》3∶28中有類似的話:&ldquo并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稣裡都成為一了。

    &rdquo (138)括号内的&ldquo取消&rdquo原文為拉丁文revocare。

     (139)&ldquo有所保留&rdquo原文為拉丁文cumgranosalis,直譯為&ldquo加一粒鹽&rdquo,意為&ldquo謹慎對待或有所保留&rdquo。

    語出羅馬政治家、作家老普利尼烏斯(Plinius,23&mdash79)在《自然史》(Historianaturalis)23卷、77章中所講述的一種解毒藥的配方。

     (140)&ldquo法國詩學中的完整傾向&rdquo指在丹麥皇家劇院大獲成功的一批法國劇作家,如J.Ancelot,A.deComberousse,C.Delavigne,G.Delavigne,P.F.P.Dumanoir,P.Dupont等,他們的作品屬于鬧劇類型的輕喜劇。

    這些劇作家當中,《非此即彼》上卷&ldquo初戀&rdquo中讨論過的斯克裡布(A.E.Scribe)格外受重視。

    海伯格是這類喜劇的代言人,他認為其生活時代的戲劇類型就是喜劇。

     (141)&ldquo蘇格拉底的首個命題&rdquo可能指蘇格拉底所說的,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他的無知。

     (142)&ldquo内心沖突&rdquo(Anfægtelse)不是《新約》概念,它誕生于宗教改革時期,尤其受路德影響。

    &ldquo内心沖突&rdquo指示着個體在以信仰為前提的情況下所經曆的艱巨的對于誘惑(Fristelse)的屈從,這種誘惑是懷疑對于信仰的确定性的沖擊。

    但是,在戰勝了這種可怕的誘惑之後,個體的信仰将得到強化。

     (143)&ldquo古老的靈修書籍&rdquo原文為degamleOpbyggelseskrifter,英譯為devotionalbooks。

    這類作品自17世紀末開始至整個18世紀占據宗教文學的主導地位,在克爾凱郭爾的時代繼續流傳。

    這裡很可能專指德國神學家約翰·阿恩特(JohanArndt)的著作《基督教信仰四書》(VierBüchervomwahrenChristenthum,1605&mdash1610),該書于1690年被譯成丹麥語。

    該書經常與阿恩特的其他著作一起以《基督教信仰六書》為名出版。

     (144)&ldquo魯濱孫遇見星期五&rdquo指英國作家笛福的小說《魯濱孫漂流記》(TheLifeandStrange,SurprisingAdventuresofRobinsonCrusoe,1719)中的情節,該書于1744&mdash1745年及1814年被譯為丹麥語。

    書名漢譯遵從徐霞村譯法,該書收入&ldquo外國文學名著叢書&rdquo,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145)&ldquo根據可能性&rdquo原文寫為希臘文katàdynamin。

    &ldquo上帝根本不存在&rdquo原文為hansletikkevartil。

     (146)&ldquo鞭笞&rdquo(Flagellationer)是基督教隐士和修道士的一種宗教實踐。

    13世紀的時候,這種自我折磨被視為是比教會聖事和儀式更為有效的贖罪手段。

     (147)&ldquo以調和的方式任其發展&rdquo(ladermedierendefemværelige)是對丹麥語諺語ladefemværelige的改寫,意為&ldquo任其發展&rdquo&ldquo聽任自然&rdquo。

     (148)&ldquo信仰的勝利&rdquo(TroensSeier)可能是對《約翰一書》5∶4的文字遊戲。

    原書寫道:&ldquo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稣是神兒子的麼?&rdquo(Foralt,hvaddererfødtafGud,overvinderverdenogdensejr,somharovervundetverden,ervortro.) (149)&ldquo出拳打空氣&rdquo(fægteriLuften)意為&ldquo徒勞的抗争&rdquo,語出《哥林多前書》9∶26。

    保羅說:&ldquo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

    &rdquo (150)&ldquo以誰的名義獲勝&rdquo語出拉丁名言inhocsignovinves(你将以此名義獲勝),語出君士坦丁大帝,據說是公元312年遠征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時聽到的來自上天的聲音。

     (151)&ldquo信仰的奧秘&rdquo(TroensHemmelighed)語出《提摩太前書》3∶9,&ldquo要存清潔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奧秘&rdquo。

     (152)&ldquo電擊&rdquo(electrisere)、&ldquo電流&rdquo(galvanisk)指意大利醫生伽伐尼(LuigiGalvani)在1789年所做的科學實驗。

    他研究死青蛙的神經時,發現蛙腿在金屬物體上會抽搐,認為青蛙的肌肉帶電,順着金屬可以形成電流。

    伽伐尼的朋友、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AlessandroVolta)通過實驗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伏打認為,青蛙腿的抽搐完全是因為實驗所用金屬塊産生的電流所緻。

    最終,伏打的結論是正确的。

    不過,由伽伐尼的實驗引申出了galvanic一詞(丹麥語galvanisk),字面意為&ldquo由化學作用産生電流&rdquo,比喻意義上為&ldquo似被電擊的抽搐和痙攣”其動詞形式galvanize還有&ldquo激發能量&rdquo的意思。

     (153)&ldquo外行&rdquo的原文為Dilletant,該詞有兩個意思:&ldquo業餘愛好者,外行&rdquo(英文對應詞為amateur);另一個是貶義的&ldquo膚淺的涉獵者&rdquo(英文詞為dilettante)。

    英譯本選擇了後一個意思,譯者認為&ldquo外行&rdquo與上下文意思更相符。

     (154)①&ldquo以抽象的方式&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abstracto。

     ②&ldquo輕松常常與良好的意圖攜手同行&rdquo出自丹麥語諺語vejentilhelvedeerbrolagtmedgodforsætter,即&ldquo通往地獄之路是由良好的意圖鋪成的&rdquo。

     (155)&ldquo時刻&rdquo原文為altid(英譯為always)。

     (156)&ldquo诙諧&rdquo原文為德文Witz。

     (157)&ldquo正式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excathedra,字面意思為&ldquo在講壇上&rdquo(fralærestolen),引申為&ldquo官方地&rdquo&ldquo正式地&rdquo。

    該短語指教皇在羅馬教廷發布教宗訓谕。

    克爾凱郭爾同時使用excathedra與fraPrædikestolen,有文字遊戲的意味。

     (158)&ldquo一身短打扮的勞工&rdquo原文為denTrøieklædte,指穿着破舊的農民。

    聯想到20世紀初漢語寫作中常用&ldquo穿長衫的&rdquo指代紳士階層,而&ldquo短打扮&rdquo指代勞工階層,故譯為&ldquo短打扮的勞工&rdquo。

    英譯本譯為bluecollarworker,即&ldquo藍領工人&rdquo。

     (159)&ldquo國王顧問&rdquo(Conferentsraaad)專指在重要事務上為國王出謀劃策的顧問;或者泛指高官。

     (160)教堂執事在星期天的任務就是根據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職業為他們安排座位。

     (161)&ldquo牧師從其升高了的立場說&rdquo是對原文frasitophøiedeStandpunkt的直譯(英譯為fromhiselevatedstandpoint)。

    Standpunkt應該指&ldquo立場&rdquo、&ldquo觀點&rdquo,此處一語雙關,既指牧師布道所站的講壇略高,同時也暗諷牧師自以為自己高出會衆之上。

     (162)&ldquo一切都是虛榮和徒勞&rdquo(AlterForfængelighedogTant)語出《傳道書》1∶2。

    &ldquo傳道者說:&lsquo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rdquo (163)&ldquo在具體的層面上&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concreto。

     (164)&ldquo鹿苑&rdquo(Dyrehaven)是一座位于哥本哈根北部的皇家園林,在克爾凱郭爾的時代始向公衆開放,成為當時哥本哈根市民休閑娛樂的地方。

    &ldquo鹿苑&rdquo當中有一處名為Bakken的林間空地,夏季會搭起帳篷、擺上桌子,有雜耍、雜技和小醜表演等市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

    英譯本除首次出現時以DeerPark與之對應外,後直接将其譯為amusementpark即&ldquo遊樂場&rdquo。

     (165)&ldquo鹿苑遊園季&rdquo(Dyrehavs-Tiden)指鹿苑遊樂場Bakken開放的季節,從每年6月24日的&ldquo聖漢斯日&rdquo(Skt.HansDag)開始,持續一個月。

     (166)&ldquo有限性的倫理&rdquo(endeligEthik)指其視域局限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對目标的倫理學,它缺乏理想性;而&ldquo思辨的&mdash倫理的觀點&rdquo則指黑格爾的思辨哲學觀。

     (167)哥本哈根城周圍築有防禦土牆,人們進出城要經過四個城門;若坐船則需通過海關。

    西門(Vesterport)、東門(Østerport)和阿瑪門(Amagerport)每晚要關閉數小時,其時人們隻能付費後由北門(Nørreport)進出。

    每年鹿苑遊園季中有六天時間裡,所有城門整晚開放。

     (168)&ldquo米克爾森牧師&rdquo(PastorMikkelsen)是虛構的名字。

     (169)&ldquo虔誠的教士&rdquo原文為Gudsmand,指&ldquo虔誠者&rdquo&ldquo教士&rdquo,此處合并翻譯。

    英譯為themanofGod。

     (170)①&ldquo教士代表大會&rdquo(Convent,英convention)興起于19世紀初,尤其指始于1842年的&ldquo羅斯基爾教士代表大會&rdquo(Roskildepræstekonvent),以及始于1843年的&ldquo哥本哈根教士代表大會&rdquo(KjøbenhavnsgeistligeConvent)。

    這些會議以當代教會事宜為議題,曾讨論是否需要編纂新的贊美詩集。

     ②&ldquo公民代表會議&rdquo(Borger-RepræsentanternesMøder),其政治内涵就是英譯本所用的citycouncil,即&ldquo市議會&rdquo。

    自1659年起,哥本哈根就擁有被稱為&ldquo32人&rdquo的社區議會,成員由市政府任命,終身任職。

    1840年1月1日,&ldquo32人&rdquo議會被一個由36位公民代表所組成的議會所取代,這些人中間絕大多數都是自由主義者。

    他們每周在市政廳和法院碰面一次,會議的決議常常見諸《祖國報》(Fædrelandet)。

     (171)丹麥教會自1798年起一直采用《教堂和家庭祝禱用福音派基督教贊美詩集》(Evangelisk-kristeligPsalmebog,tilBrugvedKirkeogHuus-Andagt)。

    後來認為這本贊美詩集與時代不相稱,故格倫德威(N.F.S.Grundtvig)于1837年出版了贊美詩集《丹麥教堂贊美詩》(Sang-VærktildenDanskeKirke)。

    1843年,主教明斯特(J.P.Mynster)試出版了對1798年贊美詩集的補充,但被同年組建的新一輪哥本哈根教士代表大會否決,後者要求編纂一本全新的贊美詩集。

    1844年,在羅斯基爾教士代表大會上提議組建一個編委會,負責編纂一部新的贊美詩集,五位編委會成員中包括克爾凱郭爾著作中經常提及的格倫德威和馬騰森。

    新版贊美詩集最終于1855年首獲批準。

     (172)&ldquo要求&rdquo原文為fordre,&ldquo需要&rdquo為behøve。

    &ldquo表達自己的渴望&rdquo對應的是krævesig,在口語中一般指小孩對其像饑渴之類的生理欲求的表達。

     (173)在克爾凱郭爾生活的時代沒有要求教士穿着新款法衣。

     (174)①&ldquo一些私人性的小型會衆團體和因教義被孤立的人們真的對新贊美詩集有迫切的需求&rdquo可能指在丹麥國教會範圍内的獨立的會衆團體(如德倫格威主持的教堂)和自由會衆團體,這些團體采用格倫德威創作的《丹麥教堂贊美詩》(Sang-VærktildenDanskeKirke)。

     ②&ldquo增音闆&rdquo(Sangbund),英譯為sounding-board,指裝在講台、舞台等上方增加音響洪亮效果的闆或頂篷。

     (175)教堂人數稀少是克爾凱郭爾時代飽受争議的話題。

    這裡尤指明斯特(署名Kts)曾撰文說,首都的一些教堂人滿為患,結果遭到德國神學家貝克(AndreasFrederikBeck,1816&mdash1861)匿名文章《拙劣的謊言》的反駁。

     (176)關于人們不準時去教堂的描寫未查明實證材料。

     (177)&ldquo是什麼毀了亞述帝國?是分裂,夫人&rdquo(HvadvardetderødelagdedetassyriskeRige?Splid,Madam)引自賀伯格喜劇《巫術或者虛驚一場》(HexerieellerBlindAllarm)第4幕、第4場,引文與原句略有出處,原句為:HvadruinerededetAssyriskeMonarchie?Spliid,Madame! (178)&ldquo閑暇&rdquo原文為拉丁文Otium。

     (179)&ldquo鹿苑的濱水訪客&rdquo原文為Kildehans,指到鹿苑中一處名為KirstenPiils的噴泉做客的人。

     (180)&ldquo領袖&rdquo原文為拉丁文Moderatores。

    除有&ldquo調解人、調停者、仲裁人&rdquo的意思,該詞還有&ldquo領袖&rdquo&ldquo導師&rdquo的意思。

    英譯本采用的是moderator一詞。

     (181)在古希臘神話中,提坦(Titan)襲擊奧林匹亞山上的諸神,被宙斯打敗後關押在阿特拉斯山(Atlas)山下,阿特拉斯山被判将天穹扛在肩上。

    與此同時,巨人們也發生暴動,被諸神打敗後被投到火山下,在那裡不斷發出喊叫。

    參尼什(P.E.A.Nitsch)《新神話詞典》(NeuesmythologischesWörterbuch)。

     (182)&ldquo公民性的&mdash小城鎮式的甜蜜外殼&rdquo是對原文denstatsborgerlig-kjøbstadsagtigeCandisering的直譯,英譯本為bourgeois-citifiedsugarcoating,但譯者認為,bourgeois的主要漢語對應詞&ldquo資産階級&rdquo&ldquo資本家&rdquo因其特定曆史語境内涵而與克爾凱郭爾的原意不符,故依丹麥文将之譯為&ldquo公民性的&rdquo。

     (183)&ldquo賊窩&rdquo(Røverkule)語出《馬太福音》21∶12&mdash13。

    &ldquo耶稣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裡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對他們說:經上記着說&lsquo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rsquo,你們倒使他成為&lsquo賊窩子&rsquo。

    &rdquo (184)&ldquo順便&rdquo原文為法文enpassant。

     (185)&ldquo絕對性并非直接地就是有限性存在者的要素&rdquo(Absoluthedenerikkelige-fremtetendeligtVæsensElement),Væsen作為Being或being的對應詞,故譯為&ldquo有限性存在者&rdquo,英譯本是afiniteexistence。

     (186)&ldquo脆弱的器皿&rdquo(detskrøbeligeKar)的用法很可能出自《哥林多後書》4∶7中的&ldquo瓦器&rdquo(lerkarjarofclay)。

    保羅寫道:&ldquo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們。

    &rdquo (187)①&ldquo看見神的面就是死亡&rdquo語出《出埃及記》33∶20,耶和華對摩西說:&ldquo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

    &rdquo ②&ldquo異教徒所說的人神關系是瘋狂的預兆&rdquo很可能指柏拉圖《斐多篇》裡對&ldquo神聖的瘋狂&rdquo概念的不同表現形式的展開(244a&mdash245b256b&mdashd265b),其中有在神靈感召之下的預言術、宗教的迷狂、詩的迷狂即詩的靈感、愛情的迷狂。

    參《柏拉圖文藝對話錄》,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mdash125頁。

     (188)&ldquo與此同時&rdquo原文為Imedens,這是對副詞所做的名詞化處理(加雙引号以示區别)。

    作為副詞,imedens有&ldquo一直&rdquo&ldquo同時&rdquo的意思。

     (189)&ldquo睡眠是純潔的娛樂&rdquo(sove,deterenuskyldigTidsfordriv)出自丹麥語諺語Den,somsover,synderikke,即&ldquo睡覺的人不犯罪&rdquo。

     (190)&ldquo提示&rdquo原文為拉丁文Memento,它出自短語mementomori,意為&ldquo想着死亡&rdquo&ldquo記住你是要死的&rdquo。

     (191)&ldquo雜貨店店員&rdquo(Kræmmersvend)中表示&ldquo雜貨&rdquo&ldquo零碎東西&rdquo的詞Kram還有&ldquo無意義的&rdquo&ldquo無價值的&rdquo意思。

     (192)&ldquo遠非如此&rdquo原文為拉丁文Absit。

     (193)&ldquo在閏年中才被識别&rdquo意思是每四年顯現一次,此語可能暗指當時對天文學的熱情。

     (194)&ldquo這病不于死&rdquo語出《約翰福音》11∶4。

    耶稣聽說拉撒路病了,就說:&ldquo這病不至于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rdquo (195)&ldquo許願時要小心謹慎&rdquo語出《傳道書》4∶5:&ldquo你許願不還,不如不許。

    &rdquo (196)①&ldquo從心懷二意者淨化了的心&rdquo(detfraTvesindethedluttredeHjertes)語出《雅各書》4∶8:&ldquo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

    &rdquo ②&ldquo平起平坐的交往&rdquo原文為Klinken,直譯為&ldquo碰杯&rdquo。

    英譯本譯為hobnob,意為&ldquo過從甚密&rdquo。

     (197)&ldquo客座會員&rdquo原文為reisendeMedlem,指當時的社交團體,如本書中提到過的&ldquo社交協會&rdquo(DetbestandigeborgerligeSelskab)、&ldquo友誼協會&rdquo(DetVenskabeligeSelskab),它們在城外吸收普通的會員作為&ldquo客座會員&rdquo,偶而參加像冬季大型舞會之類的活動。

     (198)&ldquo流利的&rdquo原文為德文geläufig&ldquo偏狹的小城觀念&rdquo原文為enkjøbstadsagtigForestilling,英譯為amarket-townidea,似過于拘泥于字面,該詞對應于aprovincialidea更佳。

     (199)&ldquo天神與凡間女子的戀愛&rdquo可能指希臘神話中的宙斯背着妻子赫拉與凡間女子所行的風流韻事。

     (200)&ldquo焦心&rdquo&ldquo焦慮&rdquo原文為ængestes,該詞既有使驚恐、又有使焦慮的意思,英譯為alarmed。

     (201)&ldquo在上帝面前沉默&rdquo可能暗指《傳道書》5∶2:&ldquo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

    &rdquo (202)&ldquo在突出的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文sensueminenti。

     (203)&ldquo有教養的人士&rdquo(deDannede)及其&ldquo超越&rdquo(Gaaenvidere)指丹麥的黑格爾主義者的主張。

    海伯格于1833年發表一篇有影響的文章《論哲學對于當今時代的意義》(OmPhilosophiensBetydningfordennuværendeTid),文中把&ldquo有教養的人士&rdquo分為兩種:一種能夠體察時代的要求,一種則不能。

    文章指出,當今時代的宗教在大多數情況下隻關乎沒有教養的人。

    明斯特則以Kts為筆名撰文,為教會做辯護。

    19世紀40年代,丹麥年輕一代受黑格爾影響的神學家攻擊教會與有教養的人士無關,而明斯特則一直為教會做辯護。

     (204)&ldquo當幽默是其僞裝的時候&rdquo指《人生道路諸階段》中《緻讀者》一節,&ldquo沉默的兄弟&rdquo即該書假名作者FraterTaciturnus。

    但實際上&ldquo沉默的兄弟&rdquo并未使用&ldquo幽默&rdquo一詞,而隻用了&ldquo僞裝&rdquo。

     (205)①&ldquo信仰即直接性&rdquo的說法參本書第二部、第二冊、第三章注(93)。

     ②&ldquo幽默&rdquo在本書第二部、第二冊、&ldquo附錄:當代丹麥文學之努力一瞥&rdquo中得到充分的讨論,尤其是注(55)和(104)。

     (206)&ldquo變得公開透明&rdquo的觀點出自《非此即彼》下卷威廉法官的信《感性與倫理在人格修養中的平衡》。

     (207)&ldquo在嚴格的字面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文strictesicdictus。

     (208)《人生道路諸階段》中《緻讀者》一文中即提到三種生存境界之說。

     (209)&ldquo沉默的約翰尼斯&rdquo(Johannesdesilentio)是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畏懼與顫栗》的假名作者。

     (210)&ldquo沉默的兄弟&rdquo(FraterTaciturnus)是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人生道路諸階段》中的日記體文稿《有罪?無罪》的作者。

     (211)&ldquo結合起來&rdquo(sættedemsammen)在邏輯意義上指二者同時進行。

     (212)克爾凱郭爾借假名作者之口評論自己的學位論文《論反諷概念》(OmBe-grebetIroni)。

    克爾凱郭爾視蘇格拉底的立場為反諷,即無限的、絕對的否定性,它排除了所有肯定性的倫理學。

     (213)&ldquo泥炭工&rdquo原文為Tørvegnidere,其中Tørve意為&ldquo泥炭&rdquo&ldquo泥煤&rdquo,gnide意為&ldquo行駛十分緩慢&rdquo。

    因此該詞既表示&ldquo泥炭工&rdquo(Tørvebønder,英peatman),亦是對駕駛極其緩慢的車夫的帶貶義的稱呼,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皇室馬車夫與之同處一室的原因。

    此處譯為&ldquo泥炭工&rdquo僅為漢語表達的方便。

     (214)&ldquo自己的我&rdquo原文為detegneJeg。

     (215)&ldquo失敗的黑格爾倫理學&rdquo指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PhilosophiedesRe-chts)。

    克爾凱郭爾多次指出,黑格爾并未提出獨立的倫理學。

     (216)&ldquo不常見者&rdquo原文為拉丁文Extraordinarius。

     (217)&ldquo放進口袋&rdquo對應于丹麥短語harhamiLommen,該短語指對某人有控制權。

     (218)&ldquo被寵壞了的孩子&rdquo原文為Dæggerbarn,即&ldquo寵兒&rdquo的意思,有貶義,英譯的fosterchild(養子)意思不準确。

     (219)&ldquo标記&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dicium。

     (220)&ldquo中尉與猶太人&rdquo的故事出處不明。

     (221)&ldquo被抛棄的人&rdquo(enForskudt)語出《哥林多前書》9∶27,保羅寫道:&ldquo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别人,自己反被棄絕了。

    &rdquo (222)&ldquo為仆人上教堂&rdquo的故事出處不明。

     (223)①&ldquo錯誤論證&rdquo原文為Paralogisme,指邏輯上的錯誤論證。

     ②&ldquo前提條件不能帶來存在&rdquo原文為拉丁文conditiononponitinesse,意思是說,設定了某個命題作為條件,并不代表它的現實性存在。

     (224)&ldquo沙福特伯裡的一位貴族&rdquo(LordScheftesbury)指英國沙福特伯裡的伯爵安東尼·艾什裡·庫伯(AnthonyAshelyCooper),他也是作家和哲學家,于1701&mdash1712年間寫作大量文章,這些作品于1711&mdash1713年結集成三卷本著作《關于男性、風度、意見、時代等的特征》(CharacterisitcsofMen,Manners,Opinions,Timesetc.)。

    這裡所說的命題&ldquo笑聲是對真理的檢驗&rdquo出自收入第一卷的《通感:論風趣和幽默的自由》(SensusCommunis.AnEssayontheFreedomofWitandHumour)一文,對該命題的讨論主要指弗律格爾(C.F.Flögel)的著作《喜劇文學史》(Geschichtederkomis-chenLitteratur)中題為&ldquo笑是對真理的檢驗嗎?&rdquo(ObdasLächerlichederProbiersteinderWahrheitsey?)的章節。

     (225)&ldquo喜劇性&rdquo在黑格爾哲學中占主導地位之說源自黑格爾的《美學史演講錄》(VorlesungenüberdieAesthetik)。

    以主體性的發展為核心,黑格爾認為在悲劇中,永恒的實體性因素較之主體更占主導地位;而在喜劇中,主體自己能夠成為完全的主宰。

    在喜劇中,主體本身使自己的動作發生矛盾,然後自己又解決矛盾,從而感到安慰,樹立了自信心。

    因此悲劇的終點正是喜劇的起點。

    參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第三卷下冊,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83&mdash335頁。

     (226)&ldquo前提&rdquo和&ldquo結論&rdquo分别對應于Forsætning和Eftersætning,作為語法詞它們分别表示&ldquo先行語&rdquo和&ldquo從句&rdquo,這裡取其在哲學和邏輯學上的涵義。

     (227)&ldquo時代對喜劇的偏愛&rdquo可參本書第一部第二章注(33)。

    &ldquo亞裡士多德的觀點&rdquo指亞裡士多德在《論動物的組成部分》(Departibusanimalium)中提出的&ldquo人是唯一被定義為會笑的動物&rdquo的觀點。

     (228)亞裡士多德的定義出自《詩學》第5章(1149a34f.),在羅念生譯本中,這句話被譯為:&ldquo滑稽的事物是某種錯誤或醜陋,不緻引起痛苦或傷害。

    &rdquo見亞裡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1997年重印,第16頁。

    這裡之所以沒有遵從羅念生譯法,主要是因為希臘詞tògéloion在丹麥文中被譯為detlatterlige,對應于英文ridiculous,ludicrous,laughable;譯者認為漢語的&ldquo滑稽&rdquo隻強調了&ldquo可笑&rdquo,但似乎沒有強調&ldquo因荒謬而可笑&rdquo的意思,故譯為&ldquo荒謬可笑&rdquo,而detComisk則根據上下文譯為&ldquo喜劇性&rdquo或&ldquo滑稽&rdquo。

     (229)亞裡士多德在《詩學》第五章中用這樣的例子緊跟他的定義:&ldquo現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醜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

    &rdquo參《詩學》,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1997年重印,第16頁。

    希臘詞prósōpon既指&ldquo臉&rdquo,在戲劇場景中還指&ldquo角色&rdquo或者&ldquo面具&rdquo。

    克爾凱郭爾之所以寫成&ldquo臉&rdquo是因為他所生活時代通行的《詩學》德譯本(AristotelesDichtkunst,譯者M.C.Curtius,漢諾威1753年)以及弗律格爾的《喜劇文學史》中,該詞均被譯為einGesicht(克爾凱郭爾用丹麥文寫為Ansigt),即&ldquo臉&rdquo。

     (230)①&ldquo托普&rdquo(Trop)是海伯格鬧劇《批評家和動物》(RecensentenogDyret,1826)中的角色,他是一位老童生,60歲了還沒有結束法學學習,但他說他可以随時拿出證明,說他幾乎已經接近能參加用拉丁語進行的法學考試了。

     ②&ldquo愛管閑事的人&rdquo是賀伯格喜劇《愛管閑事的人》(DenStundesløse)的主人公,他總忙碌于一些無用的事情。

     (231)&ldquo哈姆雷特憑着火鉗發誓&rdquo應指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第3幕、第2場的情景,其時哈姆雷特發誓說,他仍然喜歡羅森克朗茲。

    英文原文是: Rosencrantz:Mylord,youoncedidloveme. Hamlet:Anddostill,bythesepickersandstealers. 在克爾凱郭爾所擁有的史萊格爾(A.W.Schlegel)的德譯本中,&ldquobythesepickersandstealers&rdquo被正确地譯為&ldquobeidiesenbeidenDiebeszangen&rdquo,指哈姆雷特發誓時伸在空中的兩根手指。

    在PeterFoersom的丹麥文譯本中,此句被誤譯為&ldquoveddenneTyvek-loe&rdquo(即&ldquo憑着這賊爪子&rdquo)。

    克爾凱郭爾文本中何以成為&ldquo憑着火鉗發誓&rdquo,注釋者無從查考,但克爾凱郭爾的論點得以強化,即不管誓言是什麼,隻要它與誓言的莊嚴形成矛盾,喜劇性就出現了。

     (232)&ldquo4毛錢&rdquo原文寫為4ß,即4個skilling,是丹麥語中&ldquo零錢、小錢&rdquo的固定說法。

    此處說的書籍裝訂可能指克爾凱郭爾日記中提及的海伯格主持出版的天文學年鑒《天文女神》(Urania)的裝訂費用,它花了3塊錢(rigsdaler)用于紙闆裝訂,又花了48毛錢用于燙金布面。

    當時1塊錢=96毛。

    英譯本把4ß錯譯成&ldquofourandahalfskilling&rdquo,因而真正說到&ldquo4個半毛錢&rdquo的可能性的時候,錯失了克爾凱郭爾文本所傳達的喜劇性。

     (233)&ldquo哈羅夫尼斯(Holophernes)&rdquo出自賀伯格喜劇《伊塔刻島的尤利西斯》(UlyssesVonIthacia,1725年)第2幕、第5場。

    劇中講到,尤利西斯的使者吉利安在圍困特洛伊前對海倫說,尤利西斯的将軍哈羅夫尼斯身高&ldquo七丈又四分之一&rdquo。

    此處的&ldquo丈&rdquo對應的是丹麥在1916年前使用的長度單位Alen,此處按中國古代章回小說中描寫人物身高時慣用的&ldquo丈&rdquo來加以對應。

    每個Alen等于0.6277米,照此計算,哈羅夫尼斯的身高是4.4米。

     (234)&ldquo普瑞辛與托普以&lsquo他&rsquo相稱&rdquo典出海伯格鬧劇《批評家與動物》,普瑞辛是書籍裝訂商,他是老童生托普的經濟資助人,用&ldquo他&rdquo來稱呼對方是為了顯示他們之間的距離和地位的差距。

     (235)&ldquo資助人&rdquo(Mæcenas)一詞源出于古羅馬時代的藝術收藏家GaiusCilniusMæcenas(約公元前73年&mdash前8年),他從經濟上援助同時代作家,其中包括維吉爾和賀拉斯。

     (236)根據1683年《丹麥法律》,性服務為非法,但因在實際操作中無法避免而被容忍。

    後來為防止性病的傳播,要求性工作者在警察部門登記,便可享受匿名的免費治療。

     (237)&ldquo狩獵大師&rdquo(Jægermester)是丹麥官階體系當中的一員。

     (238)&ldquo走神者的故事&rdquo出自《愚人言行錄》(DumrianaellerIndfald,AnecdoterogCharacteertrkafClausDumriansLevnet,1829)。

    故事說有位D先生(對&ldquo愚人-Dumrian&rdquo的隐諱稱謂)在聚會上因走神而伸手去拿魚籽醬,旁邊的人發現他舉止不妥,為了掩蓋他的失态他說:&ldquo噢,請您原諒,向上帝發誓我還以為是菠菜呢!&rdquo本書第二部、第一冊、第二章中出現過該書中&ldquo以布傘換綢傘的故事&rdquo,參注(101)。

     (239)&ldquo太奇怪了&rdquo原文為德文Dasistdochwunderlich。

    Wunderlich同時也是姓氏。

     (240)&ldquo望天者&rdquo的典故一直與最早的哲學家泰利斯(約公元前6世紀)相關聯。

     (241)《約翰福音》1∶14中有言:&ldquo道成了肉身&rdquo(TheWordbecameflesh;丹麥語OgordetblevKød)。

    馬丁·路德的《聖經》德譯本中此句為UnddasWortwardFleisch。

    但是文中語言不通的牧師把Fleisch說成了Flæsk,後者意為&ldquo豬肉&rdquo(Svinekød)。

     (242)&ldquo關于墓園&rdquo的逸事出處不明。

    &ldquo希拉雷烏斯&rdquo原文寫為Hilarius,源自希臘語hilarós,意為&ldquo快活的&rdquo&ldquo興高采烈的&rdquo。

     (243)&ldquo悔悟是喜劇性的&rdquo可能指馬騰森評論海伯格《新詩》時的觀點。

    他把喜劇性的視角(新教原則)描述成,當生活中的凡夫俗子死後回顧自己充滿錯誤的人生的時候,他們會沖着已被抛在身後的愚蠢縱情發笑。

     (244)&ldquo喜劇能力&rdquo原文為拉丁文viscomica,指制造喜劇性的能力。

     (245)&ldquo反同情&rdquo原文為antipathetiskLidenskab,指與&ldquo同情&rdquo(sympatetisk)相對立的情感。

    克爾凱郭爾的老師西伯恩(F.C.Sibbern)曾在《人的精神本性和本質》(MennesketsaandeligeNaturogVæsen)一書中這樣定義&ldquo反同情&rdquo(antipati):&ldquo反同情&hellip&hellip表達的是厭惡和某種被禁止的欲望:除掉,推開,是的,将對象毀滅。

    &rdquo (246)&ldquo其校正是一種奇異的更高的東西&rdquo中的&ldquo校正&rdquo一詞對應于berigtigelse,英譯為legitimacy(合法性),顯然是把berigtigelse(校正)誤識為berettigelse(合法性)。

     (247)亞裡士多德引文在這裡原為希臘文,譯文采用羅念生譯本,隻是根據丹麥文譯文和本書譯名将&ldquo嘲弄&rdquo和&ldquo嘲弄者&rdquo改譯為&ldquo反諷&rdquo和&ldquo反諷者&rdquo。

    參亞裡士多德《修辭學》,羅念生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15頁。

     (248)&ldquo職業滑稽家&rdquo原文為拉丁文Scurra,也就是以開玩笑逗人發笑為職業的人,不同于前文中的&ldquo插科打诨者&rdquo(Spasmager)。

    Scurra是傳統的喜劇類型之一,佛律格爾(C.F.Flögel)曾在《弄臣史》(GeschichterderHofnarren,1789)一書中有專章論述。

     (249)①&ldquo面孔&rdquo原文為Ansigt。

    在本書草稿中,該詞後有加括号的德文詞An-sicht,意為&ldquo觀點&rdquo&ldquo看法&rdquo。

     ②&ldquo關于新年&rdquo的引文出處不明,從風格上判斷很可能出自格倫德威或其追随者。

     (250)&ldquo用喜劇摧毀嚴肅,用嚴肅摧毀喜劇&rdquo(attilintetgjøreAlvorvedComikogComikvedAlvor),這不是對亞裡士多德《修辭學》的逐字引用。

    在《修辭學》相應段落的丹麥文譯本中沒有出現Comik這一概念,而是用spøgogmorsomheder。

    根據《修辭學》丹麥文譯本,這段話是這樣的:&ldquo關于玩笑和戲谑,它們在論戰中是能起一定作用的。

    高爾吉亞說得對:應當用玩笑摧毀對手的嚴肅,用嚴肅摧毀其玩笑。

    &rdquo 羅念生譯本中主要用詞有所不同:&ldquo現在講譏笑。

    譏笑在論戰中似乎有一些用處。

    高爾期亞說得對:應當用戲谑擾亂對方的正經,用正經壓住對方的戲谑。

    &rdquo參《修辭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版,第215頁。

    &ldquo正經&rdquo在漢語中除了有&ldquo嚴肅認真&rdquo的涵義外,還有&ldquo端莊正派&rdquo、&ldquo正式&rdquo的意思在内,故譯者更傾向于&ldquo嚴肅&rdquo一詞。

     (251)&ldquo詭辯論者最喜歡的結局&mdash&mdash錢,錢,錢&rdquo,這是關于詭辯論者的經典論述,即他們從授課中收取費用,這一點與蘇格拉底截然不同。

     (252)&ldquo别過度&rdquo原文為拉丁文nequidnimis。

    。

     (253)&ldquo以四毛錢的價格宣講贖罪&rdquo指中世紀天主教會出售贖罪券的行徑。

     (254)&ldquo萬金油&rdquo原文是Universalbalsom,由universal(普遍的)和balsom(現寫為balsam,英balm,意為&ldquo芳香油&rdquo&ldquo香脂&rdquo)組成。

     (255)&ldquo一切皆相對&rdquo是詭辯論者的觀點。

     (256)&ldquo傻子總在笑&rdquo(enDaareleeraltid)出自丹麥諺語PaamegenLatterkiendermanenNar,收錄在格倫德威編纂的《丹麥語字典和諺語》之中。

     (257)①&ldquo罪過&rdquo原文為Skyld,對應于德文的Skuld,英文的guilt。

     ②&ldquo補罪&rdquo原文為Fyldestgjørelse,原指履行義務或者服刑,在神學意義上則指上帝要求人悔罪并做充足的善功以彌補罪過。

    英文為Satisfaction。

     ③&ldquo自懲&rdquo原文為DenselvgjortePoenitentse,其中pønitense(現代拼法)對應于英文的penance。

    &ldquo自懲&rdquo源于公元三世紀,教士要求悔罪的人自己進行懲罰,以此作為恕罪的條件。

    宗教改革時期這一傳統被廢止。

     (258)&ldquo衣裝&rdquo原文為Habit,它同時也是針對拉丁語habitus(有&ldquo内在本性&rdquo、&ldquo品格&rdquo之意)所進行的文字遊戲,後面的&ldquo大手大腳&rdquo和&ldquo縮手縮腳&rdquo的兩個比喻的丹麥原文都跟衣裝有關。

    &ldquo大手大腳&rdquo原文為Spendeer-Buxerne,其中Buxerne意為&ldquo褲子&rdquo,但整個短語表示&ldquo花錢大方&rdquo&ldquo縮手縮腳&rdquo原文為Tvangstrøie,指一種束縛精神病患者手臂的上衣,比喻涵義有&ldquo限制發展&rdquo&ldquo捉襟見肘&rdquo。

     (259)&ldquo但是&rdquo原文為德文aber。

     (260)&ldquo像伊卡洛斯那樣出發&rdquo典出希臘神話。

    伊卡洛斯和他的父親代達羅斯被困克裡特島。

    為了逃離,代達羅斯收集羽毛做成翅膀,用封蠟固定在肩上,想像鳥一樣飛離克裡特島。

    臨行前父親囑咐兒子,飛行時不可靠近太陽。

    但是伊卡洛斯由于興奮忘乎所以,操縱着羽翼向高空飛去,結果封蠟被太陽融化,伊卡洛斯随之葬身海底。

     (261)&ldquo回溯到根據&rdquo(TilbagegaaentildetTilgrundliggende)是黑格爾邏輯學中的基本思想。

    黑格爾說:&ldquo必須承認以下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觀察,&mdash&mdash它在邏輯本身以内将更明确地顯出來,&mdash&mdash即:前進就是回溯到根據,回溯到原始的和真正的東西;被用作開端的東西就依靠這種根據,并且實際上将是由根據産生的。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55頁。

    黑體為原譯文所有。

     (262)&ldquo印度戲劇的梗概&rdquo指《薄伽梵歌》(Bagavad-Gita)的故事梗概,但《薄伽梵歌》并不是戲劇,而是并入印度史詩《摩诃婆羅多》(Mahabharata)(與《羅摩衍那》并稱為印度兩大史詩中)中的哲理詩。

    對于這部哲理詩的介紹和部分翻譯曾出現在弗裡德裡希·史萊格爾的著作《印度語言和智慧:論古代知識的建立》(UeberdieSpracheundWeisheitderIndier.EinBeitragzurBegründungderAlterthumskunde,1808),以及黑格爾對威廉·洪堡著作的評論之中,即《論〈摩诃婆羅多〉中的片段〈薄伽梵歌〉》(UeberdieunterdemNamenBhagavad-GitabekannteEpisodedesMahabharata,1826)。

     (263)&ldquo人們對此無能為力&rdquo原文為denfanger。

    此為牌戲術語,意思是牌出手後無可更改,引申為&ldquo無計可施&rdquo&ldquo無能為力&rdquo。

    英譯為ittraps,有&ldquo落入陷阱&rdquo之意。

     (264)&ldquo為自己辯護的人是在控告自己&rdquo原文寫為quis'excuseaccuse,此為法文,正确形式應為quis'excuse,s'accuse,語出莫瑞爾(GabrielMeurier)編纂的《妙語大全》(TrésordesSentences,1577)。

     (265)兩個括号内的&ldquo整體先于部分&rdquo原文均為拉丁文totumestpartibussuispri-us。

    這是傳統的解釋學原則。

     (266)&ldquo總和&rdquo原文為拉丁文summasummarum。

     (267)&ldquo記憶&rdquo原文為Hukommelse,英譯為memeory&ldquo回憶&rdquo為Erindring,英譯為recollection。

    在《人生道路諸階段》中,克爾凱郭爾曾對兩個概念進行了區分,&ldquo回憶&rdquo指柏拉圖的知識回憶說和黑格爾關于認識的回憶特性。

     (268)&ldquo警察法庭&rdquo(Politieretten)指哥本哈根的警察法庭,它可以判決一些小案件,當事人有權向高級法院上訴。

     (269)&ldquo永罰&rdquo原文為Helvedesstraffen,英譯為eternalpunishment。

    這是基督教神學末世論的用語,指犯大罪者死後靈魂下地獄受各種極刑,永不得赦。

    克爾凱郭爾在其克勞森(H.N.Clausen)課堂筆記中标注出了這種思想。

     (270)&ldquo謙卑地面對上帝,屈從于倫理王者般的威嚴&rdquo出自《人生道路諸階段》,但略有改動。

    在《人生道路諸階段》中,不是&ldquo屈從于倫理王者般的威嚴&rdquo(underdanigunderdetEthiskeskongeligeMajestæt),而是&ldquo屈從于愛情的神聖威嚴&rdquo(ForelskelsensguddommeligeMajestæt)。

     (271)①羅馬政客卡特裡那(LuciusSergiusCatilina,約公元前106&mdash公元前62年)想通過兵變攫取政權。

    這一圖謀被西塞羅發現,他在元老院做了著名的演說,演說開始時,西塞羅多次直接提到在場的卡特裡那,稱其為無賴。

     ②&ldquo捶胸頓足&rdquo是對固定短語slaaesigselvforBrystet的翻譯,表示焦急、懊喪、極度痛苦。

     (272)1789年2月20日的丹麥法案規定,犯有扒竊罪的人如果第三次被抓到,将被判處終生監禁。

    1840年4月11日頒布的法案略有改動,一個人第三次犯有入室盜竊罪或第五次犯扒竊罪時才被判處終生監禁。

     (273)&ldquo邊界&rdquo原文為拉丁文Terminus。

     (274)&ldquo妄稱耶稣的名字&rdquo(tageChristiNavnforfængeligt)是對《出埃及記》20∶7的戲仿。

    《出埃及記》中說:&ldquo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rdquo (275)&ldquo使用強硬言辭&rdquo原文為tagestærktpaa,根據集釋卷的解釋brugestærkeudtryk譯出,英譯則為makeahugeeffort。

     (276)&ldquo總和&rdquo原文為拉丁文summasummarum&ldquo支持和反對&rdquo原文為拉丁文proetcontra。

     (277)&ldquo公開贊揚&rdquo原文為拉丁文encomiopublicoornatos,指考試中獲得&ldquo出色&rdquo成績的評定,然後予以公開的贊揚。

     (278)&ldquo贖罪&rdquo原文為Fyldestgjørelse,英文為Satisfaction,詞根意為&ldquo修複&rdquo&ldquo補償&rdquo&ldquo贖罪&rdquo的意思。

     (279)①&ldquo穿着絲質法衣的牧師&rdquo原文為Silke-Præst,是對穿絲質或飾有絲綢的法衣的牧師的帶貶義的稱謂。

     ②&ldquo泔水&rdquo原文為Pøit,現拼寫為Pøjt,意為劣質葡萄酒,引申為&ldquo泔水&rdquo,該詞源出法國的地名Poitou(普瓦圖)。

     (280)&ldquo一切都是新的&rdquo(dogerAltNyt)語出《哥林多後書》。

    保羅說:&ldquo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Alterblevetnyt)。

    &rdquo (281)&ldquo猶太人最憤慨&rdquo(ForargelselaaeJøderneallernærmest)語出《哥林多前書》1∶23。

    保羅說:&ldquo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

    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是愚拙。

    &rdquo中譯本《聖經》依希臘文意将forargelse(對應于英文的offense)譯作&ldquo絆腳石&rdquo,此處譯作&ldquo憤慨&rdquo以保文句通順,但其意不變。

    所謂&ldquo憤慨&rdquo或&ldquo絆腳石&rdquo均指猶太人期待的是一位在政治上獲勝的救世主,因此基督教宣揚的&ldquo釘在十字架上的彌賽亞&rdquo就是他們的&ldquo絆腳石&rdquo,它引起猶太人的&ldquo憤慨&rdquo&ldquo冒犯&rdquo甚至是&ldquo震驚&rdquo(forargelse-offense)。

     (282)&ldquo從未出現在人心裡&rdquo語出《哥林多前書》2∶9。

    保羅引經上所記的話說:&ldquo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rdquo (283)&ldquo小市民的&rdquo原文為detborgelige,表示其在宗教信仰方面摻雜有世俗利益算計的不純粹觀念。

    該詞既表示&ldquo公民的&rdquo&ldquo公權的&rdquo(civil,civic),在與軍界和宗教界相比時還表示&ldquo平民的&rdquo(civil)。

    作為一般性描述,它指示着&ldquo中産階級&rdquo(middle-class);同時還表示帶有一定貶義的bourgeois,以示其保守。

     (284)關于&ldquo報應&rdquo參海伯格的文章《報應:一個通俗哲學的嘗試》(Neme-sis.Etpopulair-philosophiskeForsøg),連載于《哥本哈根郵報》1827年5月21日、5月28日及6月4日。

     (285)&ldquo複仇女神&rdquo(Furierne,拉丁文為furier)是希臘神話中的形象,希臘人因畏懼她們而稱之為&ldquo歐墨尼得斯&rdquo,即希臘語&ldquo對我們仁慈&rdquo的意思。

    複仇女神是黑夜的女兒,漆黑一團,身材高大,長着血紅的眼睛,發間蠕動着條條毒蛇,一手舉火把,一手操着由長蛇交織而成的鞭子。

    參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臘古典神話》,曹乃雲譯,鳳凰出版集團、譯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530&mdash531頁。

    文中說的&ldquo看到複仇女神&rdquo指的是埃斯庫羅斯悲劇《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俄瑞斯忒斯聽從阿波羅的神谕,為父王阿伽門農報仇,殺死了生母克呂泰涅斯特拉,但卻被複仇女神逼迫和驅逐,良心受到折磨。

    俄瑞斯忒斯來到德爾斐地界,避居在阿波羅的神廟中。

    複仇女神在神廟前瘋狂叫嚣,企圖沖進去,但阿波羅命令她們&ldquo離開這座門檻&rdquo,把她們統統趕走。

     (286)這裡的&ldquo門檻&rdquo可能指俄瑞斯忒斯故事中阿波羅命令複仇女神&ldquo離開這座門檻&rdquo的情節。

     (287)&ldquo自我懲罰&rdquo原文為Poenitentse,對應于英文penance,它有兩個意思:一&ldquo表示忏悔的自我懲罰&rdquo,二指天主教和東正教中的&ldquo告解聖事&rdquo。

    此處因為強調其&ldquo自我施行&rdquo(selvgjort),故應理解為&ldquo自我懲罰&rdquo。

     (288)&ldquo去拜訪我的鄰居吧&rdquo(seetilminNabo)可能是對丹麥諺語的戲仿:Detnytterikke,naarDødenbankerpaa,atsige:gaaetilminNabo,意為&ldquo當死神敲門時,說&lsquo到我鄰居家去吧&rsquo是無濟于事的&rdquo。

     (289)&ldquo俱樂部的舞會總監&rdquo指&ldquo友誼協會&rdquo(DetVenskabeligeSelskab)在19世紀40年代冬季舉辦的舞會的總監。

     (290)&ldquo擁有三隻馬尾的帕沙&rdquo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中,最高級别的軍事和政府官員的稱謂是&ldquo帕沙&rdquo,其級差用一至三根馬尾表示。

     (291)&ldquo書呆子&rdquo原文為Peernittengryn,指重視無意義和無足輕重事物的人;或指學究。

     (292)&ldquo國家的、社會的、教衆的、社團的觀念&rdquo中的前三個分别對應于黑格爾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和格倫德威主義者的觀念;&ldquo社團&rdquo指市民日益強烈的參政願望。

     (293)&ldquo人應該畏懼神&rdquo在《聖經》中多處出現。

     (294)&ldquo雷鳴聲&rdquo在《舊約》中多次出現。

    例如《出埃及記》20∶18,&ldquo從百姓見雷轟、閃電、角聲、山上冒煙,就都發顫,遠遠的站立,對摩西說:&lsquo求你和我們說話,我們必聽;不要神和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死亡。

    '&rdquo 《約伯記》37∶4&mdash5,&ldquo随後人聽見有雷聲轟轟,/大發威嚴;/雷聲接連不斷。

    /神發出奇妙的雷聲;/他行大事,我們不能測透。

    &rdquo 《啟示錄》14∶2中亦有此意象:&ldquo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像衆水的聲音和大雷的聲音&hellip&hellip&rdquo (295)&ldquo海的女兒&rdquo(Bølgepigerne)指北歐神話中海神Æger和他的妻子Ran所生的九個女兒。

    她們披着白色的面紗,圍繞着她們的母親出沒于波濤洶湧的海浪中,時而溫柔可人,時而龐大可怕。

    英譯本用mermaid一詞(&ldquo美人魚&rdquo)來對應,不甚貼切。

     (296)&ldquo塵土&rdquo(Støv)典出《創世記》3∶19,耶和華詛咒亞當說:&ldquo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

    &rdquo現代丹麥文《聖經》中采用Jord一詞。

     (297)①&ldquo公民的&rdquo對應于Statsborgerlig&ldquo狹隘守舊的&rdquo對應于købstadsagtig,原意為&ldquo城鎮&rdquo(區别于鄉村)、&ldquo小城鎮&rdquo(區别于大都市),引申意為&ldquo心胸狹隘&rdquo&ldquo陳腐守舊&rdquo。

     ②&ldquo宗教複興主義派&rdquo(sekerisk-opvakte)指19世紀初丹麥興起的宗教複興運動,虔敬派、老路德宗等、格倫德威主義者都被歸諸此派别。

     (298)&ldquo庸俗市民氣&rdquo對應于Spidsborgerlighed,英譯為bourgeois-philistinism。

     (299)&ldquo科爾城&rdquo(Kjøge)是位于哥本哈根南部的城市,行政區劃屬于哥本哈根。

    1845年的人口普查顯示,該城僅有居民2249人,而當時哥本哈根的居民人數已達126787人。

     (300)&ldquo比較中的第三要素&rdquo原文為拉丁文tertiumcomparationis,意指比較雙方共同擁有的性質或維度,以使比較成為可能。

     (301)&ldquo一報還一報&rdquo對應于Qvitteringen,指應得的懲罰或賠償;報應。

     (302)&ldquo一個已成年的、真誠的人但卻像孩子般行事&rdquo,根據克爾凱郭爾的日記,指的是牧師兼格倫德威主義者PeterRørdam(1806&mdash1883)。

     (303)&ldquo勞神和極重的勞苦&rdquo原文為AandsfortærelsenogdenondeMøie,語出《舊約·傳道書》1∶13&mdash14:&ldquo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rdquo在丹麥文聖經中,AandsFortærelsen在1992年的版本中被jageneftervind(&ldquo捕風&rdquo)所替代。

     (304)&ldquo康德式的站在科學之巅的人物&rdquo指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對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的批判。

    &ldquo科學&rdquo原文為Videnskaben,該詞兼有&ldquo科學&rdquo和&ldquo學術研究&rdquo之意,英譯本将之譯為scientificscholarship。

    譯為&ldquo科學&rdquo是取黑格爾所說的&ldquo哲學之為科學&rdquo的涵義,此乃19世紀思辨哲學的目标。

     (305)&ldquo我們都是有罪過之人&rdquo原文為VierealleSkyldnere,是對諺語Vierallesnydere(我們都是罪人)的戲仿,把synd(罪&mdash原罪)替換成了skyld(罪過,過錯)。

    諺語源自《羅馬書》3∶23,&ldquo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rdquo。

     (306)布豐(Georges-LouisLelercdeBuffon,1707&mdash1788),法國博物學家,以其百科全書式的44卷本巨著《自然史》(Historienaturelle:généraleetparticulière,1749&mdash1804)聞名,書中把人視為是一個物種。

     (307)蘇格拉底的逸事典出不明,但在狄歐根尼·拉爾修的《古代賢哲言行錄》卷5、第1章、第18小節中,記載了一則類似的亞裡士多德的逸事。

     (308)&ldquo出汗&rdquo原文為svede,&ldquo遺忘&rdquo原文為svedeud,這顯然是一個有意思的文字遊戲。

     (309)&ldquo位于第二位&rdquo在正文中寫為påandetSted,随後的括号内附有拉丁文se-cundoloco,二者的意思完全一樣。

     (310)&ldquo求之不得的東西&rdquo原文為德文gefundenesFressen,有&ldquo幸運的發現&rdquo之意。

    語出歌德的劇本《葛茲·馮·伯利欣根》(GötzvonBerlichingen,1772)第一幕。

    劇中一個農民告訴葛茨的兩個騎手,想交換他們在城堡附近偷獵的東西,其中一個騎手說:Peter!DasisteingefundenFressen. (311)&ldquo便宜版本&rdquo(enwohlfeilUdgave)中的&ldquo便宜&rdquo一詞是德文wohlfeil。

     (312)&ldquo邊界&rdquo原文為拉丁文Confinium。

     (313)在柏拉圖對話《申辯篇》(21d)中,蘇格拉底說:&ldquo智慧的一個小小的開端,即我并不想象着我自己擁有一種我實際上并沒有的智慧。

    &rdquo德國哲學家哈曼在1759年的論著《蘇格拉底的回憶》(SokratischeDenkwürdigkeiten)中曾轉述此言。

     (314)①&ldquo起點&rdquo原文為拉丁文terminusaqvo,直譯為&ldquo由之而起的邊界&rdquo。

     ②&ldquo最嚴格的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文sensueminenti。

     (315)&ldquo把理智釘上十字架&rdquo(atkorsfæstesinForstand)與《加拉太書》5∶24中保羅的話相對立。

    保羅說:&ldquo凡屬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欲同釘在十字架上了。

    &rdquo這句話常被德國哲學所用,例如恩格斯在批判謝林的匿名小冊子《謝林:基督教哲學家》(Schelling,derPhilosophinChristooderdieVerklärungderWelt-weisheitzurGottesweisheit)中曾這樣寫道:&ldquo把理性釘上十字架比把肉體釘上十字架更難、因而更重要。

    &rdquo(DieVernunftzukreuzugen,istschwererunddeßhalbmehr,denndasFleischzukreuzigen.) (316)&ldquo至多&rdquo原文為德文höchstens。

     (317)①&ldquo向幔子後投去一瞥&rdquo中的&ldquo幔子&rdquo(Forhænget)在《聖經》傳統中指生與死之間的界限。

    例如《馬太福音》27∶51:&ldquo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崩裂,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

    &rdquo再如《希伯來書》10∶20:&ldquo是藉着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

    &rdquo文中所言可能是格倫德威式的術語。

     ②&ldquo解讀晦澀的古北歐字母&rdquo中的&ldquo古北歐字母&rdquo指Runer(英rune),即刻劃在木石上的古代北歐的文字體系,引申意為&ldquo神秘記号、有魔力的記号&rdquo。

    這裡指解讀那些涵義晦澀的字句,這是典型的格倫德威式的術語。

     (318)&ldquo超正統派&rdquo(Hyper-Orthodoxe)指格倫德威及其追随者,尤其是林伯格(J.C.Lindberg)和魯德爾巴赫(A.G.Rudelbach),他們自稱&ldquo正統派&rdquo&ldquo古代基督徒&rdquo(degammeldagskristne)、&ldquo信奉古老信仰的人&rdquo(degammeltroende)。

    &ldquo有着鷹般的犀利目光的先知&rdquo此前在本書中出現過,指格倫德威。

     (319)&ldquo抽象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abstracto,&ldquo具體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concreto。

     (320)&ldquo誘惑太強烈了&rdquo對應的是丹麥語諺語gaaerNaturenoverOptugtelsen,逐字直譯為&ldquo本性超出了學識教養之上&rdquo。

     (321)&ldquo女人摘下帽子&rdquo指《哥林多前書》11∶5&mdash15,保羅重申他對婦女在公共場所不得脫去頭巾的規矩時說:&ldquo凡女人禱告或講道,若不蒙着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發一樣。

    &rdquo這裡可能還指格倫德威信徒中有大量婦女的事實。

     (322)&ldquo玩笑&rdquo所對應的skjemte顯然是為了與這裡頻繁出現的skimte(意為:&ldquo迅速一瞥&rdquo&ldquo浏覽&rdquo&ldquo短暫的領悟&rdquo&ldquo不透徹的理解&rdquo)構成文字遊戲。

     (323)&ldquo克努特先生&rdquo(Hr.Knud)典出英格蘭的丹麥籍國王,英文寫為Canute。

    據說他曾臨海而立,向民衆顯示他并無能力讓沖向陸地的海水回頭。

    這個故事常被改編,表示克努特認為自己有能力讓海水回頭。

    &ldquo克努特式的人&rdquo在英語中用來指&ldquo妄想阻止某事的人&rdquo。

    參第7版《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大字版),商務印書館及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頁。

     (324)&ldquo精神性缺失者&rdquo(deAandløse)是丹麥黑格爾主義者海伯格和馬騰森常用的詞,格倫德威主義者亦然。

    Aandløse在字典中指&ldquo乏味的&rdquo&ldquo愚鈍的&rdquo,英譯本即據此譯為&ldquothedull&rdquo。

    從該詞的構成來看,它相當于&ldquoAaand-精神&rdquo+&ldquoløse-缺失&rdquo,下文中出現多次的&ldquoaandrig(機智)&rdquo則可分解為&ldquoaand-精神&rdquo+&ldquorig-豐富&rdquo,二者正相比照。

    考慮到這是黑格爾主義者和格倫德威主義者的用語,故将之譯為&ldquo精神性缺失者&rdquo。

     (325)①&ldquo如神一樣&rdquo(atvilleværeGudlig)語出《創世記》3∶5,蛇誘惑夏娃說:&ldquo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rdquo ②&ldquo比較中的第三要素&rdquo原為拉丁文tertiumcomparationis。

     (326)&ldquo在生存的極端處活着&rdquo原文寫為existerebestedetiExistentsensYderste。

    從existere的原意和漢語可讀性考慮,我把此處動詞existere譯為&ldquo活着&rdquo。

     (327)這裡的&ldquo一個瞬間&rdquo對應于etMoment。

    這是克爾凱郭爾在本書中首次采用moment作為&ldquo瞬間&rdquo的涵義,在其他情況下,他采用丹麥語語源的Øjetblikke一詞,而Moment更多情況下是取其&ldquo因素&rdquo&ldquo環節&rdquo之意。

     (328)&ldquo純有&rdquo原文為denreneVæren,在本書中一般直譯為&ldquo純粹存在&rdquo,此處為上下文的方便依從黑格爾《小邏輯》中的譯法。

     (329)&ldquo無處不在又無所存在&rdquo原文為拉丁文ubiqueetnusquam。

     (330)&ldquo知其一便知全體&rdquo原文為拉丁文unumnorisomnes,其中的&ldquo一&rdquo即寫為unum。

     (331)參《哲學片斷》,王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mdash43頁。

     (332)&ldquo弟子是新造的人&rdquo語出《哥林多後書》5∶17,保羅寫道:&ldquo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rdquo (333)&ldquo曆史出發點何以可能&rdquo是《哲學片斷》一書扉頁題辭中的問題之一,扉頁上的問題是:&ldquo永恒意識能否擁有一個曆史的出發點?這樣的出發點如何能夠超出曆史的關切之外?一個人能否将永恒福祉建立在曆史知識之上?&rdquo (334)&ldquo以接近法&rdquo原文為拉丁文approximando。

     (335)&ldquo存在和生存&rdquo對應于VærenogExisteren。

     (336)&ldquo直到恨自己的父母&rdquo語出《路加福音》14∶26。

    耶稣說:&ldquo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rdquo (337)&ldquo散見于&rdquo原文為拉丁文passim。

     (338)關于&ldquo聖經理論&rdquo(Bibel-Theorien)可參本書第一部第一章§1;關于&ldquo教會理論&rdquo(Kirke-Theorien)可參本書第一部、第一章§2。

     (339)&ldquo有人說&rdquo指黑格爾的觀點,即絕對精神(上帝)在曆史進程中顯現。

     (340)&ldquo将曆史神話化&rdquo指大衛·施特勞斯(D.F.Strauß)在《耶稣傳》中的觀點,他把耶稣的形象視為神話,但克爾凱郭爾注釋者未找到文中所說的&ldquo與這種神話化努力做鬥争&rdquo的文獻。

     (341)&ldquo所有的神學都是人類學&rdquo(AlTheologieAntropologie)語出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DasWessendesChristenthums),該書通過兩部分内容,以直接和間接的方式證明&ldquo神學就是人類學&rdquo。

    書中這樣寫道:DerersteTheilistdemnachderdirecte,derzweitederindirecteBeweis,daßdieTheologieAnthropologieist. (342)①&ldquo淡藍色&rdquo(Lyseblaae)可能指格倫德威所作的贊美詩,其中dejlig(可愛)、blå(藍色)、himmelblå(天藍色)、Lyseblå(淡藍色)等字眼經常躍然紙上。

     ②&ldquo自由思想家&rdquo(Fritænker)指施特勞斯,還可能指發展了施特勞斯思想并且更加極端的神學家、哲學家布魯諾·鮑爾(BrunoBauer)以及費爾巴哈。

    丹麥語中Fritænker一詞既對應于freethinker,同時還可譯為atheist(無神論者)。

    英譯本選擇的是後者,但這裡更多按照字面直譯的方法譯為&ldquo自由思想家&rdquo,以保持對這個詞的更為開放的理解。

     (343)&ldquo天真的正統詩人&rdquo(dennaiv-orthodoxeDigter)可能指格倫德威及其追随者。

     (344)&ldquo做出評判并且咆哮着捍衛基督教&rdquo指格倫德威及其追随者。

     (345)&ldquo特殊主義&rdquo(Particularismens)是基督教神學教條,強調上帝特定的恩寵,隻有被上帝選中的人才能得救。

     (346)&ldquo預定論&rdquo(Prædestinationen)在基督教教會史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其核心在于,上帝會預先決定每個人是獲得至福還是受到永罰。

     (347)&ldquo上帝的特選子民&rdquo(GudsUdvalgte)語出《創世記》,耶和華選中亞伯拉罕,讓他成為民衆的領袖。

    《路加福音》23∶35中記載當耶稣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有官府嘲笑說:&ldquo他救了别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rdquo (348)參《哲學片斷》,王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12&mdash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