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三章 現實的主體性;倫理的主體性;主體思想家
關燈
小
中
大
r,原句為jegertænkende,er在這裡作系詞使用。
(35)&ldquo這個有時怪可悲的教授&rdquo原文為dennestundombedrøveligeProfessor-Skikkelse,語出塞萬提斯小說《唐吉诃德》中唐吉诃德的诨名RidderafdenbedrøveligeSkikkelse。
(36)&ldquo詩高于曆史&rdquo之說出自亞裡士多德《詩學》第9章(1451a36&mdash1451b19)。
亞裡士多德說:&ldquo根據前面所述,顯而易見,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
曆史家與詩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lsquo韻文’希羅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寫為&lsquo韻文&rsquo,但仍是一種曆史,有沒有韻律都是一樣;兩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發生的事,一描述可能發生的事。
因此,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曆史更富于哲學意味,更被嚴肅地對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曆史則叙述個别的事。
&rdquo參亞裡士多德、賀拉斯《詩學詩藝》,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8&mdash29頁。
(37)&ldquo十取一的方式&rdquo(decimere)指一種軍事懲罰措施,它曾在羅馬帝國時期被使用。
如果在一起軍事嘩變中找不出元兇,或者所有人都有罪,就會抽簽決定被處決的人,每十個人中取一人。
(38)①此處是對《人生道路諸階段》的概述性的引用。
②&ldquo從現實性到可能性&rdquo原文寫為拉丁短語abesseadposse&ldquo從可能性到現實性&rdquo則寫為abposseadesse。
本段提及&ldquo現實性&rdquo與&ldquo可能性&rdquo的碰撞的時候,均采用拉丁文,不一一注明。
在古典邏輯學中,關于&ldquo可能性、現實性和必然性&rdquo的關系有這樣的原則,aposseadessenonvaletconseqventia,sedabesseadpossevaletconseq-ventia,意為:我們不能(邏輯地)從某物的可能性推出其現實性,但卻能從其現實性推出可能性。
(39)&ldquo在寬泛的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短語sensulaxiori。
&ldquo最為嚴格的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短語sensustrictissimo。
(40)&ldquo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rdquo語出《馬太福音》7∶1。
(41)&ldquo我的鄰居克利斯托夫森&rdquo語出賀伯格喜劇《山上的葉伯》(JeppepaaBierget,1723)第1幕、第3場,這是葉伯抱怨自己的命運時的獨白。
(42)&ldquo可能&rdquo原文為拉丁文posse,&ldquo存在&rdquo為esse。
這種用法在本段中多次出現,不再一一注明。
(43)&ldquo橋梁建設委員會&rdquo(Brolægningscommissionen)指哥本哈根社區的一個負責橋梁和道路建設的委員會,存在于1777年至1857年間,後因涉及較大規模的腐敗案而被新的特别委員會取代。
(44)這段話是對《人生道路諸階段》中&ldquo緻讀者&rdquo一文的第3小節的不精确引用。
(45)盡管本段已經提及基督教,但克爾凱郭爾在論及&ldquo上帝&rdquo時仍然采用了Guden而非《聖經》中的用詞Gud。
(46)&ldquo盡最大可能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quammaxime。
(47)&ldquo關于一個自我躲避的自身&rdquo中的&ldquo自身&rdquo原文為德文An-sich,指康德的&ldquo物自身&rdquo(dasDingansich)的概念。
(48)&ldquo對觀念論的懷疑&rdquo(idealismensskepsis)中的&ldquo觀念論&rdquo尤指康德認識論,其片面的主觀主義正是黑格爾希望以純粹思維為出發點的思辨哲學加以克服的。
(49)&ldquo真實性&rdquo對應于Realitet,&ldquo現實性&rdquo對應于Virkelighed,但其形容詞形式都表示&ldquo真正的&rdquo、&ldquo真實的&rdquo意思。
在克爾凱郭爾看來,&ldquo思想的真實性&rdquo(Tank-Realitet)仍是&ldquo可能性&rdquo,它在邏輯上為真,但可以對其&ldquo現實性&rdquo漠不關心,因為&ldquo現實性&rdquo就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50)&ldquo影子戲&rdquo原文為德文Schattenspiel。
(51)&ldquo有人正确地反駁道,&lsquo思維與存在為一&rsquo不應該在不完美存在的範圍内理解&rdquo可參黑格爾對于康德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的批判的反駁。
黑格爾針對康德的一百元錢的例子指出:&ldquo姑且不說稱類似一百元錢的東西為概念,難免贻用語粗野之譏,但那些老是不斷地根據思維與存在的差别以反對哲學理念的人,總應該承認哲學家絕不會完全不知道一百元現款與一百元的思想不相同這一回事。
事實上還有比這種知識更粗淺的嗎?但須知,一說到上帝,這一對象便與一百元錢的對象根本不同類,而且也和任何一種特殊概念、表象、或任何其他名稱的東西不相同。
事實上,時空中的特定存在與其概念的差異,正是一切有限事物的特征,而且是唯一的特征。
反之,上帝顯然應該,隻能&lsquo設想為存在着&rsquo,上帝的概念即包含他的存在。
這種概念與存在的統一構成上帝的概念。
&rdquo參黑格爾《小邏輯》(§51),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140頁。
加黑點的字為原譯文所有。
(52)&ldquo矛盾律在低級存在中,在有限存在的理智關系中表現得最為鮮明,如前和後、左和右,上和下,等等&rdquo可參黑格爾《邏輯學》中關于&ldquo矛盾律&rdquo的注釋。
黑格爾指出:&ldquo假如在運動、沖動以及如此等類中,矛盾對于表象說來,是在這些規定的單純性中掩蓋住了,那麼,在對比規定中就正相反,矛盾就會直接顯露出來。
上與下、左與右、父與子等等以至無窮最不屑的例子,全都在一個事物裡包含着對立。
&hellip&hellip對立物之所以包含矛盾是因為它們在同一觀點下,既彼此相關或說互相揚棄而又彼此漠不相關。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下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67&mdash68頁。
文中的黑體字為原譯本所有。
(53)①&ldquo中間存在者&rdquo原文為Mellemvæsen,克爾凱郭爾以前用以指柏拉圖對話《會飲篇》中第俄提瑪所描繪的愛神Eros,他是貧乏神和豐富神所生的兒子,在本質上既非凡人,亦非神。
參《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mdash261頁。
②這一段中&ldquo存在&rdquo(Varen)與&ldquo生存&rdquo(Existentsen)之間在用法上并無明确區分。
(54)根據克爾凱郭爾的筆記,他參考過鄧尼曼(WhilhelmGottliebTennemann)《哲學史》(GeschichtederPhilosophie)第1卷(1799年)中關于柏拉圖理念論的陳述。
(55)&ldquo發現第六大洲&rdquo針對過去人們持有的地球五大洲的觀點,即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澳洲。
現在的劃分是七大洲。
(56)&ldquo乏味&rdquo原文為德文langweilig。
(57)參丹麥著名小說家布利切(St.St.Blicher,1782&mdash1848)短篇小說《日德蘭半島十四日》(FjortenDageiJylland)當中的最後一節。
小說中,有個瘋子自認自己是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LorenzOken,他希望能像賀伯格作品《尼爾斯·克利姆的地下旅行》(NielsKlimsUnderjordiskReise)中的尼爾斯·克利姆那樣鑽入地下世界。
他說:&ldquo我鑽入地下,單用一個簡單的三段論就能像炸彈一樣把整個地球炸平,讓它分裂成許許多多的原子,那個可憐的芝諾曾經把它們聚合在一起。
&rdquo小說中并沒有出現&ldquo多佛峽灣&rdquo(Dovrefjeld)的字樣,這是挪威的一個峽灣,因民間文學而為人所知。
(58)&ldquo猶太人非常害怕的東西&mdash&mdash成為笑談&rdquo(hvadJødernegrygtedesaameget:etOrdsprog)典出《舊約·申命記》28∶37。
以色列人被警告說:&ldquo你在耶和華領你到的各國中,要令人驚駭、笑談、譏诮。
&rdquo類似的意思還可參《列王記·上》9∶7,《耶利米書》24∶9。
(59)①黑格爾《邏輯學》(WissenschaftderLogik)中包含了1812年第一版序言和1831年第二版序言。
②&ldquo錫蘭的自然之聲&rdquo指德國自然哲學家兼神秘主義者舒伯特(G.H.Schubert)所稱之為的&ldquo錫蘭的魔鬼之聲&rdquo(TeufelsstimmeaufCeylon),指一方面聽上去像是來自遠方的電閃雷鳴之聲,另一方面又覺得它很近的自然現象。
它往往使人想起人發出的哀怨之聲,同時聽上去又像是一支令人恐懼的快節奏的小步舞曲。
典故曾在《哲學片斷》第5章中出現。
錫蘭是對斯裡蘭卡的舊稱。
(60)&ldquo天堂來信&rdquo(etHimmelbrev)指一種被認為來自天堂或者由上帝通過天使帶給人類的宗教作品。
這種作品始自中世紀,後來在市民當中廣為流傳,通常以告誡和祝福為典型内容。
(61)&ldquo在思想自身的運動中&rdquo(iTankensegneBevægelser)是典型的黑格爾哲學術語,指概念自身的運動發展。
(62)&ldquo17卷的篇幅&rdquo戲指《黑格爾全集》(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sWerke.VollständigeAusgabe),出版于1832&mdash1845,不過最終出版時是18卷。
(63)&ldquo上帝必然存在&rdquo指康德所說的關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傳統上指安瑟倫在《宣講》(Proslogion)和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esdeprimaphilosophia)中的證明,但也指萊布尼茨在《單子論》(Monadologie)、沃爾夫在《自然神學》(Theologianaturalis)和斯賓諾莎在《倫理學》(Ethica)中的證明。
(64)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這樣論及笛卡爾:&ldquo笛卡爾的哲學著作,尤其是那些陳述基本原理的作品,寫得非常通俗,平易近人,使初學的人很容易掌握。
他的文章開門見山,十分坦率,把他的思想過程一一叙述出來。
&rdquo(Unterseinenphilos-ophischenSchriftenhabenbesondersdiejenigen,welchdieGrundlageenthalten,inihrerDarstellungetwassehrPopularesundNaives,wassiebeimBeginnedesStudium'ssehrempfehlenswerthmachtergehtganzeinfachundkindlichdabeizuWerke,-esistErzählenseinerGedankennacheinander.)參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66頁。
下加黑點字為原譯文所有。
德文中的Naives和kindlich在漢譯本中均做褒義解,在克爾凱郭爾文本中似應做貶義解。
(65)黑格爾《邏輯學》中有一節的标題即為&ldquo現實性&rdquo(DieWirklichkeit)。
(66)&ldquo輕蔑地&rdquo原文為德文absprechend。
(67)&ldquo天文學家所說的無限小的角度&rdquo可能指确定恒星與地球之間距離的方法。
(68)括号内的引文出自《舊約·朱迪斯書》10∶11。
《朱迪斯書》隻有希臘文而無希伯來文,路德認為是僞作,因此沒有收入新教《聖經》,天主教和東正教《聖經》中才有此書。
《朱迪斯書》講述亞述大軍攻打猶太的伯夙利亞城,城中年輕貌美的寡婦朱迪斯帶着女仆出城,用美色誘惑亞述軍主帥赫羅弗尼斯,夜裡将主帥的頭割下逃回城中。
猶太軍隊乘勢進攻,敵軍因群龍無首大敗而逃。
克爾凱郭爾在日記中把正文中所引的這段描寫視為是&ldquo浪漫主義的完美例證&rdquo。
(69)&ldquo海灘少女&rdquo可能指瑞典現代詩作之父泰格納(EsaiasTegnér,1782&mdash1846)的史詩《弗裡肖夫的故事》(Frithiofssaga,Stockholm1825)中的情節:少女Ingerborg目送她的戀人揚帆離開港口。
Saga是古代挪威和冰島講述冒險經曆和英雄業績的長篇故事。
(70)&ldquo欲望獲勝,他偏離了真理之路&mdash&mdash直到悔悟的痛楚使他停止&rdquo,典出不明。
(71)&ldquo肯定地&rdquo原文為希臘文thetikōs。
(72)&ldquo希臘哲人被問及何謂宗教&rdquo指希臘詩人西蒙尼德斯(Simonides,約公元前500年)的逸事,見西塞羅《論神的本質》(Denaturadeorum)。
希律王曾問西蒙尼德斯何謂神(并非文中所說的&ldquo何謂宗教&rdquo),他要求延長思考的時間。
當被問及這樣做的原因之時,他回答說:他對這個問題思考越多,感覺越不清楚。
(73)&ldquo請求&rdquo原文為德文bittweise。
詳解參本書第一部、第二章注(66)。
(74)&ldquo我們非常喜愛變化,就像諺語所說的那樣&rdquo中的諺語指forandringfryder,意為&ldquo變化令人愉悅&rdquo。
該諺語可追溯至希臘文學,尤其是伊索寓言的拉丁譯本中的variatiadelectat或者varietasdelectat。
(75)&ldquo成為不受歡迎的人&rdquo原文為væreSortePeer。
SortePeer(即德文中的SchwarzerPeter)是一種兒童紙牌戲,輸的人要被罰把臉塗黑。
由此引申出SortePeer用來指&ldquo倒黴的&rdquo、&ldquo麻煩的&rdquo、&ldquo沒用的&rdquo、&ldquo不稱職的&rdquo、&ldquo不受歡迎的&rdquo人。
英譯本将此短語譯為beingleftholdingthebag,意為&ldquo突然把重擔卸給某人&rdquo,此用法更靠近德文denSchwartzenPeterzuschieben中的用法。
(76)①&ldquo體系中倫理學缺失&rdquo指黑格爾沒有針對《法哲學原理》寫作獨立的倫理學著作。
此舉在黑格爾逝世後成為對其攻擊和捍衛的對象。
②&ldquo體系将之運用于邏輯學之中&rdquo對應于&ldquo壞的無限性&rdquo(densletteUendelighed,此為黑格爾在《哲學科學百科全書》中提出的概念)中的&ldquo惡&rdquo(slette與德文同義詞schlecht相呼應)。
馬騰森在評論海伯格展示所謂&ldquo瑣碎小事的形而上學&rdquo的作品《新詩》時指出,&ldquodetslette-惡&rdquo是一個比&ldquodetOnde-惡&rdquo&ldquo更直接、更低級的範疇&rdquo。
(77)&ldquo罪即無知&rdquo(SynderUvidenhed)指涉的是蘇格拉底及其命題&ldquo美德即知識&rdquo(Dyderviden)。
克爾凱郭爾在多部假名著作中将之改寫為&ldquo罪即無知&rdquo。
(78)&ldquo善對自身的嫉妒&rdquo(detGodesNidkjærhedpaasigselv)語出《出埃及記》20∶5。
耶和華說:&ldquo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
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rdquo中譯的&ldquo忌邪的神&rdquo對應于丹麥文的ennidkierGud以及英譯本中的ajealousGod。
(79)&ldquo利未人從耶利哥到耶路撒冷&rdquo的故事出自《路加福音》10∶30&mdash35,隻是路途方向正好相反。
耶稣在宣講仁慈的行動之時說:&ldquo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
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這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lsquo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rdquo (80)路德于1517年在維騰堡教堂的大門上張貼了揭露天主教會惡行的《95條論綱》。
教皇利奧十世(LeoX)想借新任皇帝查爾斯五世之力,不經審判即判路德有罪。
但查爾斯五世想把路德作為反對教皇的工具,因為他認為教皇支持自己的對手。
在經過了很多政治周旋後,1521年,皇帝召路德到德國的沃姆斯城參加首屆議會([丹]RigsdageniWormsDietofWorms),企圖勸說路德放棄自己的立場。
在經過了一天的思考之後路德回答說,如果他的錯誤不能被《聖經》證明的話,他将堅持自己的立場。
(81)狄翁(Dion,約公元前409年)是位于西西裡的希臘城邦叙拉古的政治家,柏拉圖的政治密友及其理想的積極實踐者,他曾促成柏拉圖三次訪問叙拉古以進行政治試驗。
公元前366年,狄翁被叙拉古僭主狄奧尼修二世以謀反叛國罪放逐,但幾年後他以武力推翻了狄奧尼修二世的暴政,但卻未能實現政治改革,陷入與盟友的權力鬥争和财政困難之中。
公元前354年遭暗殺。
(82)①&ldquo靈知主義&rdquo(Gnosticisme,Gnosticism)音譯&ldquo諾斯替主義&rdquo,指起源于公元1、2世紀的基督教早期派别,2、3世紀時盛行于地中海東部沿海地區。
該教派承認善惡二元論,認為信仰即知識(Gnosis在希臘文中即&ldquo知識&rdquo),主張隻有領悟了關于上帝及其本性的隐秘但卻開顯出來的知識,靈魂才能得救。
公元2世紀時被伊納烏斯和德爾圖良視為是異端。
此處的&ldquo靈知主義&rdquo應在廣義上加以理解,指那種知勝于行的宗教主張。
②&ldquo無世界主義&rdquo(Akosmisme,英Acosmism)主張沒有世界,或者世界為表象、為背後現實性的形式,例如斯賓諾莎的&ldquo神&rdquo和費希特的&ldquo我&rdquo的主張,都是無世界主義論。
(83)原文就&ldquo運動&rdquo同時出現了兩個詞:先是希臘詞kínēsis,然後是丹麥語對應詞Bevægelse。
根據亞裡士多德《物理學》第3卷、第1章(201a10&mdash11),這個詞指從可能性向現實性的過渡,即&ldquo潛能的事物(作為潛能者)的實現即是運動&rdquo。
參亞裡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69頁。
《哲學片斷》&ldquo間奏曲&rdquo第一節對此有所讨論。
(84)&ldquo快樂主義者&rdquo(Eudaimonist,英Eudaemonist)指一種幸福理論的追随者,他們把人自身的快樂和享受視為是最高目标以及行使責任的根本動機。
(85)指《哲學片斷》中的&ldquo間奏曲&rdquo。
(86)&ldquo三分法&rdquo(Tredeling)可能指卡爾·羅森克朗茲(KarlRosenkranz)出版于1837年的著作《心理學或者關于主體精神的科學》(PsychologieoderdieWissenschaftvomsubjectivenGeist),其中提到主體精神的&ldquo三分法&rdquo(Trichotomie)即&ldquo身體&rdquo(Leib)、&ldquo靈魂&rdquo(Seele)和&ldquo精神&rdquo(Geist)并非始自黑格爾,而是出自保羅神學和靈知主義,後經神學和神學哲學傳播。
黑格爾對主體精神的&ldquo三分法&rdquo是&ldquo靈魂&rdquo、&ldquo意識&rdquo(Bewußtsein)和&ldquo精神&rdquo。
(87)黑格爾《法哲學原理》(PhilosophiedesRechts)第三部分§161&mdash169題為&ldquo婚姻&rdquo(DieEhe);馬騰森在《道德哲學體系綱要》(GrundridstilMoralphilosophiensSystem)一書中§82&mdash84以婚姻為主題。
(88)關于&ldquo永久和平&rdquo的思想在康德《永久和平論》(ZumewigenFrieden)(1795)一文中有徹底的展開。
(89)馬騰森曾指出,在基督教國家,基督徒父母生出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是基督教徒。
(90)&ldquo更便宜地&rdquo原文為德文wohlfeilere。
(91)這個心理學範圍内的上升路徑是羅森克朗茲的《心理學或者關于主體精神的科學》一書的基礎。
(92)&ldquo對于死後的永恒福祉的期待&rdquo之說,克爾凱郭爾注釋者未能查明出處。
(93)&ldquo有人說,信仰是直接的東西&rdquo指黑格爾和黑格爾主義者的觀點。
例如,德國神學家菲利普·馬海英克(PhilippMarheineke)在《作為科學的基督教義原理》(DieGrundlehrenderchristlichenDogmatikalsWissenshaft)一書中指出,信仰是關于上帝的直接性的知識,這也就是為什麼它要在最高的思辨知識當中被揚棄的原因。
(94)&ldquo沉默的兄弟的抱怨&rdquo出自《人生道路諸階段》。
(95)&ldquo假名作者的揭示&rdquo具體指《畏懼與顫栗》和《恐懼的概念》。
(96)&ldquo虛無&rdquo原文為NulogNichts,出自德文NullundNichts。
該短語暗指《畏懼與顫栗》。
(97)&ldquo詩作為一個被克服的環節&rdquo指黑格爾絕對精神的發展環節:藝術(詩)、宗教和哲學。
(98)&ldquo人無法做所有的事情&rdquo原文為拉丁文:Nonomnesomniapossumus,語出維吉爾的《牧歌》(Bucolica)。
(99)&ldquo祈禱、考驗、沉思造就一位神學家&rdquo原文為拉丁文:oratio,tentatio,me-ditatiofaciunttheologum。
人們通常把這句話歸諸路德。
(100)&ldquo質的分離&rdquo原文為denqvalitativeDisjunktion。
(101)&ldquo如果所有的罪行都被處以死刑,那麼沒有任何罪行受到懲罰&rdquo可能指雅典執政官德拉康于約公元前624年頒布的法令,其中連遊手好閑者都被判處死刑。
《哲學片斷》的&ldquo序言&rdquo當中曾提及這一點。
(102)出自丹麥作家、語言學家和哲學有保羅·缪勒(PaulMøller,1794&mdash1838)1819&mdash1821年間的格言作品。
文中所說的vittigForfatter(幽默作家),而缪勒用的是komiskeForfatter(喜劇作家)。
(103)&ldquo簿記員&rdquo的典故出自賀伯格喜劇《愛管閑事的人》(DenStundesløse)。
(104)&ldquo被瘋狗逼離大道&rdquo的希臘哲人不是芝諾,而是懷疑論者皮羅(約公元前365&mdash前275)。
此逸事載于狄歐根尼·拉爾修的《古代賢哲言行錄》第9卷、第11章66節。
(105)&ldquo不寫諷刺作品都是不可能的&rdquo(saaerdetumuligtikketoskriveenSatire)出自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初的羅馬諷刺詩人尤維納利斯(DecimusIūniusIuvenālis,英語寫為Juvenal)的《諷刺詩》(Satirer)1∶30,其中有言道:Difficileestsatiramnonscribere,意為&ldquo不寫諷刺作品是很難的&rdquo。
(106)&ldquo如果認識了一個人,也就認識了所有的人&rdquo原文為拉丁文:unumnoris,omnes。
語出羅馬戲劇作家泰倫提烏斯(PubliusTerentiusAfer,英語寫為Terence,公元前195或185&mdash前159?)的喜劇&ldquoPhormio&rdquo。
所著6部戲劇全部保存下來。
(107)拿破侖在非洲的逸事見諸L.A.Thiers所著的《法國革命史》,首版于1823&mdash1827年,5卷德文譯本(GeschichtederfranzösischenRevolution,byFerdPhilippi)出版于1836年,7卷丹麥文譯本(DenfranskeRevolutionsHistorie,byF.C.Rosen)出版于1842&mdash1845年。
(108)&ldquo一、二、三&rdquo原文為德文ein,zwei,drei。
(109)&ldquo如果願意的話&rdquo原文為拉丁文:siplacet。
(110)①&ldquo會衆連同其個體成員&rdquo(MenighedogsammesenkelteLemmer)的說法典出保羅《哥林多前書》12∶12:&ldquo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
基督也是這樣。
&rdquo ②&ldquo被任命的他人靈魂的探問者&rdquo對應于denbeskikkedeSjælesørger,其中Sjælesørger一詞意為&ldquo他人靈魂的探問者&rdquo,主要指&ldquo牧師&rdquo(一般為Præst),克爾凱郭爾使用該詞有諷刺意味。
(111)&ldquo地米斯托克利失眠&rdquo典出普魯塔克為希臘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kles,公元前524&mdash前459)所著的傳記《平行生活》(Vitaeparallelae)。
青年地米斯托克利向往榮譽和聲名,因此當雅典統帥米利蒂亞德(Militiades)于公元前490年在馬拉松大勝波斯的事迹家喻戶曉的時候,他很受震動,夜不成寐,拒絕了宴飲的邀請。
當被問及原因的時候,地米斯托克利承認是米利蒂亞德的偉績使他失眠。
(112)&ldquo至多&rdquo原文為德文höchstens。
(35)&ldquo這個有時怪可悲的教授&rdquo原文為dennestundombedrøveligeProfessor-Skikkelse,語出塞萬提斯小說《唐吉诃德》中唐吉诃德的诨名RidderafdenbedrøveligeSkikkelse。
(36)&ldquo詩高于曆史&rdquo之說出自亞裡士多德《詩學》第9章(1451a36&mdash1451b19)。
亞裡士多德說:&ldquo根據前面所述,顯而易見,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生的事。
曆史家與詩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lsquo韻文’希羅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寫為&lsquo韻文&rsquo,但仍是一種曆史,有沒有韻律都是一樣;兩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發生的事,一描述可能發生的事。
因此,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曆史更富于哲學意味,更被嚴肅地對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曆史則叙述個别的事。
&rdquo參亞裡士多德、賀拉斯《詩學詩藝》,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8&mdash29頁。
(37)&ldquo十取一的方式&rdquo(decimere)指一種軍事懲罰措施,它曾在羅馬帝國時期被使用。
如果在一起軍事嘩變中找不出元兇,或者所有人都有罪,就會抽簽決定被處決的人,每十個人中取一人。
(38)①此處是對《人生道路諸階段》的概述性的引用。
②&ldquo從現實性到可能性&rdquo原文寫為拉丁短語abesseadposse&ldquo從可能性到現實性&rdquo則寫為abposseadesse。
本段提及&ldquo現實性&rdquo與&ldquo可能性&rdquo的碰撞的時候,均采用拉丁文,不一一注明。
在古典邏輯學中,關于&ldquo可能性、現實性和必然性&rdquo的關系有這樣的原則,aposseadessenonvaletconseqventia,sedabesseadpossevaletconseq-ventia,意為:我們不能(邏輯地)從某物的可能性推出其現實性,但卻能從其現實性推出可能性。
(39)&ldquo在寬泛的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短語sensulaxiori。
&ldquo最為嚴格的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短語sensustrictissimo。
(40)&ldquo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rdquo語出《馬太福音》7∶1。
(41)&ldquo我的鄰居克利斯托夫森&rdquo語出賀伯格喜劇《山上的葉伯》(JeppepaaBierget,1723)第1幕、第3場,這是葉伯抱怨自己的命運時的獨白。
(42)&ldquo可能&rdquo原文為拉丁文posse,&ldquo存在&rdquo為esse。
這種用法在本段中多次出現,不再一一注明。
(43)&ldquo橋梁建設委員會&rdquo(Brolægningscommissionen)指哥本哈根社區的一個負責橋梁和道路建設的委員會,存在于1777年至1857年間,後因涉及較大規模的腐敗案而被新的特别委員會取代。
(44)這段話是對《人生道路諸階段》中&ldquo緻讀者&rdquo一文的第3小節的不精确引用。
(45)盡管本段已經提及基督教,但克爾凱郭爾在論及&ldquo上帝&rdquo時仍然采用了Guden而非《聖經》中的用詞Gud。
(46)&ldquo盡最大可能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quammaxime。
(47)&ldquo關于一個自我躲避的自身&rdquo中的&ldquo自身&rdquo原文為德文An-sich,指康德的&ldquo物自身&rdquo(dasDingansich)的概念。
(48)&ldquo對觀念論的懷疑&rdquo(idealismensskepsis)中的&ldquo觀念論&rdquo尤指康德認識論,其片面的主觀主義正是黑格爾希望以純粹思維為出發點的思辨哲學加以克服的。
(49)&ldquo真實性&rdquo對應于Realitet,&ldquo現實性&rdquo對應于Virkelighed,但其形容詞形式都表示&ldquo真正的&rdquo、&ldquo真實的&rdquo意思。
在克爾凱郭爾看來,&ldquo思想的真實性&rdquo(Tank-Realitet)仍是&ldquo可能性&rdquo,它在邏輯上為真,但可以對其&ldquo現實性&rdquo漠不關心,因為&ldquo現實性&rdquo就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50)&ldquo影子戲&rdquo原文為德文Schattenspiel。
(51)&ldquo有人正确地反駁道,&lsquo思維與存在為一&rsquo不應該在不完美存在的範圍内理解&rdquo可參黑格爾對于康德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的批判的反駁。
黑格爾針對康德的一百元錢的例子指出:&ldquo姑且不說稱類似一百元錢的東西為概念,難免贻用語粗野之譏,但那些老是不斷地根據思維與存在的差别以反對哲學理念的人,總應該承認哲學家絕不會完全不知道一百元現款與一百元的思想不相同這一回事。
事實上還有比這種知識更粗淺的嗎?但須知,一說到上帝,這一對象便與一百元錢的對象根本不同類,而且也和任何一種特殊概念、表象、或任何其他名稱的東西不相同。
事實上,時空中的特定存在與其概念的差異,正是一切有限事物的特征,而且是唯一的特征。
反之,上帝顯然應該,隻能&lsquo設想為存在着&rsquo,上帝的概念即包含他的存在。
這種概念與存在的統一構成上帝的概念。
&rdquo參黑格爾《小邏輯》(§51),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140頁。
加黑點的字為原譯文所有。
(52)&ldquo矛盾律在低級存在中,在有限存在的理智關系中表現得最為鮮明,如前和後、左和右,上和下,等等&rdquo可參黑格爾《邏輯學》中關于&ldquo矛盾律&rdquo的注釋。
黑格爾指出:&ldquo假如在運動、沖動以及如此等類中,矛盾對于表象說來,是在這些規定的單純性中掩蓋住了,那麼,在對比規定中就正相反,矛盾就會直接顯露出來。
上與下、左與右、父與子等等以至無窮最不屑的例子,全都在一個事物裡包含着對立。
&hellip&hellip對立物之所以包含矛盾是因為它們在同一觀點下,既彼此相關或說互相揚棄而又彼此漠不相關。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下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67&mdash68頁。
文中的黑體字為原譯本所有。
(53)①&ldquo中間存在者&rdquo原文為Mellemvæsen,克爾凱郭爾以前用以指柏拉圖對話《會飲篇》中第俄提瑪所描繪的愛神Eros,他是貧乏神和豐富神所生的兒子,在本質上既非凡人,亦非神。
參《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mdash261頁。
②這一段中&ldquo存在&rdquo(Varen)與&ldquo生存&rdquo(Existentsen)之間在用法上并無明确區分。
(54)根據克爾凱郭爾的筆記,他參考過鄧尼曼(WhilhelmGottliebTennemann)《哲學史》(GeschichtederPhilosophie)第1卷(1799年)中關于柏拉圖理念論的陳述。
(55)&ldquo發現第六大洲&rdquo針對過去人們持有的地球五大洲的觀點,即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澳洲。
現在的劃分是七大洲。
(56)&ldquo乏味&rdquo原文為德文langweilig。
(57)參丹麥著名小說家布利切(St.St.Blicher,1782&mdash1848)短篇小說《日德蘭半島十四日》(FjortenDageiJylland)當中的最後一節。
小說中,有個瘋子自認自己是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LorenzOken,他希望能像賀伯格作品《尼爾斯·克利姆的地下旅行》(NielsKlimsUnderjordiskReise)中的尼爾斯·克利姆那樣鑽入地下世界。
他說:&ldquo我鑽入地下,單用一個簡單的三段論就能像炸彈一樣把整個地球炸平,讓它分裂成許許多多的原子,那個可憐的芝諾曾經把它們聚合在一起。
&rdquo小說中并沒有出現&ldquo多佛峽灣&rdquo(Dovrefjeld)的字樣,這是挪威的一個峽灣,因民間文學而為人所知。
(58)&ldquo猶太人非常害怕的東西&mdash&mdash成為笑談&rdquo(hvadJødernegrygtedesaameget:etOrdsprog)典出《舊約·申命記》28∶37。
以色列人被警告說:&ldquo你在耶和華領你到的各國中,要令人驚駭、笑談、譏诮。
&rdquo類似的意思還可參《列王記·上》9∶7,《耶利米書》24∶9。
(59)①黑格爾《邏輯學》(WissenschaftderLogik)中包含了1812年第一版序言和1831年第二版序言。
②&ldquo錫蘭的自然之聲&rdquo指德國自然哲學家兼神秘主義者舒伯特(G.H.Schubert)所稱之為的&ldquo錫蘭的魔鬼之聲&rdquo(TeufelsstimmeaufCeylon),指一方面聽上去像是來自遠方的電閃雷鳴之聲,另一方面又覺得它很近的自然現象。
它往往使人想起人發出的哀怨之聲,同時聽上去又像是一支令人恐懼的快節奏的小步舞曲。
典故曾在《哲學片斷》第5章中出現。
錫蘭是對斯裡蘭卡的舊稱。
(60)&ldquo天堂來信&rdquo(etHimmelbrev)指一種被認為來自天堂或者由上帝通過天使帶給人類的宗教作品。
這種作品始自中世紀,後來在市民當中廣為流傳,通常以告誡和祝福為典型内容。
(61)&ldquo在思想自身的運動中&rdquo(iTankensegneBevægelser)是典型的黑格爾哲學術語,指概念自身的運動發展。
(62)&ldquo17卷的篇幅&rdquo戲指《黑格爾全集》(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sWerke.VollständigeAusgabe),出版于1832&mdash1845,不過最終出版時是18卷。
(63)&ldquo上帝必然存在&rdquo指康德所說的關于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傳統上指安瑟倫在《宣講》(Proslogion)和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esdeprimaphilosophia)中的證明,但也指萊布尼茨在《單子論》(Monadologie)、沃爾夫在《自然神學》(Theologianaturalis)和斯賓諾莎在《倫理學》(Ethica)中的證明。
(64)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這樣論及笛卡爾:&ldquo笛卡爾的哲學著作,尤其是那些陳述基本原理的作品,寫得非常通俗,平易近人,使初學的人很容易掌握。
他的文章開門見山,十分坦率,把他的思想過程一一叙述出來。
&rdquo(Unterseinenphilos-ophischenSchriftenhabenbesondersdiejenigen,welchdieGrundlageenthalten,inihrerDarstellungetwassehrPopularesundNaives,wassiebeimBeginnedesStudium'ssehrempfehlenswerthmachtergehtganzeinfachundkindlichdabeizuWerke,-esistErzählenseinerGedankennacheinander.)參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66頁。
下加黑點字為原譯文所有。
德文中的Naives和kindlich在漢譯本中均做褒義解,在克爾凱郭爾文本中似應做貶義解。
(65)黑格爾《邏輯學》中有一節的标題即為&ldquo現實性&rdquo(DieWirklichkeit)。
(66)&ldquo輕蔑地&rdquo原文為德文absprechend。
(67)&ldquo天文學家所說的無限小的角度&rdquo可能指确定恒星與地球之間距離的方法。
(68)括号内的引文出自《舊約·朱迪斯書》10∶11。
《朱迪斯書》隻有希臘文而無希伯來文,路德認為是僞作,因此沒有收入新教《聖經》,天主教和東正教《聖經》中才有此書。
《朱迪斯書》講述亞述大軍攻打猶太的伯夙利亞城,城中年輕貌美的寡婦朱迪斯帶着女仆出城,用美色誘惑亞述軍主帥赫羅弗尼斯,夜裡将主帥的頭割下逃回城中。
猶太軍隊乘勢進攻,敵軍因群龍無首大敗而逃。
克爾凱郭爾在日記中把正文中所引的這段描寫視為是&ldquo浪漫主義的完美例證&rdquo。
(69)&ldquo海灘少女&rdquo可能指瑞典現代詩作之父泰格納(EsaiasTegnér,1782&mdash1846)的史詩《弗裡肖夫的故事》(Frithiofssaga,Stockholm1825)中的情節:少女Ingerborg目送她的戀人揚帆離開港口。
Saga是古代挪威和冰島講述冒險經曆和英雄業績的長篇故事。
(70)&ldquo欲望獲勝,他偏離了真理之路&mdash&mdash直到悔悟的痛楚使他停止&rdquo,典出不明。
(71)&ldquo肯定地&rdquo原文為希臘文thetikōs。
(72)&ldquo希臘哲人被問及何謂宗教&rdquo指希臘詩人西蒙尼德斯(Simonides,約公元前500年)的逸事,見西塞羅《論神的本質》(Denaturadeorum)。
希律王曾問西蒙尼德斯何謂神(并非文中所說的&ldquo何謂宗教&rdquo),他要求延長思考的時間。
當被問及這樣做的原因之時,他回答說:他對這個問題思考越多,感覺越不清楚。
(73)&ldquo請求&rdquo原文為德文bittweise。
詳解參本書第一部、第二章注(66)。
(74)&ldquo我們非常喜愛變化,就像諺語所說的那樣&rdquo中的諺語指forandringfryder,意為&ldquo變化令人愉悅&rdquo。
該諺語可追溯至希臘文學,尤其是伊索寓言的拉丁譯本中的variatiadelectat或者varietasdelectat。
(75)&ldquo成為不受歡迎的人&rdquo原文為væreSortePeer。
SortePeer(即德文中的SchwarzerPeter)是一種兒童紙牌戲,輸的人要被罰把臉塗黑。
由此引申出SortePeer用來指&ldquo倒黴的&rdquo、&ldquo麻煩的&rdquo、&ldquo沒用的&rdquo、&ldquo不稱職的&rdquo、&ldquo不受歡迎的&rdquo人。
英譯本将此短語譯為beingleftholdingthebag,意為&ldquo突然把重擔卸給某人&rdquo,此用法更靠近德文denSchwartzenPeterzuschieben中的用法。
(76)①&ldquo體系中倫理學缺失&rdquo指黑格爾沒有針對《法哲學原理》寫作獨立的倫理學著作。
此舉在黑格爾逝世後成為對其攻擊和捍衛的對象。
②&ldquo體系将之運用于邏輯學之中&rdquo對應于&ldquo壞的無限性&rdquo(densletteUendelighed,此為黑格爾在《哲學科學百科全書》中提出的概念)中的&ldquo惡&rdquo(slette與德文同義詞schlecht相呼應)。
馬騰森在評論海伯格展示所謂&ldquo瑣碎小事的形而上學&rdquo的作品《新詩》時指出,&ldquodetslette-惡&rdquo是一個比&ldquodetOnde-惡&rdquo&ldquo更直接、更低級的範疇&rdquo。
(77)&ldquo罪即無知&rdquo(SynderUvidenhed)指涉的是蘇格拉底及其命題&ldquo美德即知識&rdquo(Dyderviden)。
克爾凱郭爾在多部假名著作中将之改寫為&ldquo罪即無知&rdquo。
(78)&ldquo善對自身的嫉妒&rdquo(detGodesNidkjærhedpaasigselv)語出《出埃及記》20∶5。
耶和華說:&ldquo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
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rdquo中譯的&ldquo忌邪的神&rdquo對應于丹麥文的ennidkierGud以及英譯本中的ajealousGod。
(79)&ldquo利未人從耶利哥到耶路撒冷&rdquo的故事出自《路加福音》10∶30&mdash35,隻是路途方向正好相反。
耶稣在宣講仁慈的行動之時說:&ldquo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
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這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lsquo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rdquo (80)路德于1517年在維騰堡教堂的大門上張貼了揭露天主教會惡行的《95條論綱》。
教皇利奧十世(LeoX)想借新任皇帝查爾斯五世之力,不經審判即判路德有罪。
但查爾斯五世想把路德作為反對教皇的工具,因為他認為教皇支持自己的對手。
在經過了很多政治周旋後,1521年,皇帝召路德到德國的沃姆斯城參加首屆議會([丹]RigsdageniWormsDietofWorms),企圖勸說路德放棄自己的立場。
在經過了一天的思考之後路德回答說,如果他的錯誤不能被《聖經》證明的話,他将堅持自己的立場。
(81)狄翁(Dion,約公元前409年)是位于西西裡的希臘城邦叙拉古的政治家,柏拉圖的政治密友及其理想的積極實踐者,他曾促成柏拉圖三次訪問叙拉古以進行政治試驗。
公元前366年,狄翁被叙拉古僭主狄奧尼修二世以謀反叛國罪放逐,但幾年後他以武力推翻了狄奧尼修二世的暴政,但卻未能實現政治改革,陷入與盟友的權力鬥争和财政困難之中。
公元前354年遭暗殺。
(82)①&ldquo靈知主義&rdquo(Gnosticisme,Gnosticism)音譯&ldquo諾斯替主義&rdquo,指起源于公元1、2世紀的基督教早期派别,2、3世紀時盛行于地中海東部沿海地區。
該教派承認善惡二元論,認為信仰即知識(Gnosis在希臘文中即&ldquo知識&rdquo),主張隻有領悟了關于上帝及其本性的隐秘但卻開顯出來的知識,靈魂才能得救。
公元2世紀時被伊納烏斯和德爾圖良視為是異端。
此處的&ldquo靈知主義&rdquo應在廣義上加以理解,指那種知勝于行的宗教主張。
②&ldquo無世界主義&rdquo(Akosmisme,英Acosmism)主張沒有世界,或者世界為表象、為背後現實性的形式,例如斯賓諾莎的&ldquo神&rdquo和費希特的&ldquo我&rdquo的主張,都是無世界主義論。
(83)原文就&ldquo運動&rdquo同時出現了兩個詞:先是希臘詞kínēsis,然後是丹麥語對應詞Bevægelse。
根據亞裡士多德《物理學》第3卷、第1章(201a10&mdash11),這個詞指從可能性向現實性的過渡,即&ldquo潛能的事物(作為潛能者)的實現即是運動&rdquo。
參亞裡士多德《物理學》,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69頁。
《哲學片斷》&ldquo間奏曲&rdquo第一節對此有所讨論。
(84)&ldquo快樂主義者&rdquo(Eudaimonist,英Eudaemonist)指一種幸福理論的追随者,他們把人自身的快樂和享受視為是最高目标以及行使責任的根本動機。
(85)指《哲學片斷》中的&ldquo間奏曲&rdquo。
(86)&ldquo三分法&rdquo(Tredeling)可能指卡爾·羅森克朗茲(KarlRosenkranz)出版于1837年的著作《心理學或者關于主體精神的科學》(PsychologieoderdieWissenschaftvomsubjectivenGeist),其中提到主體精神的&ldquo三分法&rdquo(Trichotomie)即&ldquo身體&rdquo(Leib)、&ldquo靈魂&rdquo(Seele)和&ldquo精神&rdquo(Geist)并非始自黑格爾,而是出自保羅神學和靈知主義,後經神學和神學哲學傳播。
黑格爾對主體精神的&ldquo三分法&rdquo是&ldquo靈魂&rdquo、&ldquo意識&rdquo(Bewußtsein)和&ldquo精神&rdquo。
(87)黑格爾《法哲學原理》(PhilosophiedesRechts)第三部分§161&mdash169題為&ldquo婚姻&rdquo(DieEhe);馬騰森在《道德哲學體系綱要》(GrundridstilMoralphilosophiensSystem)一書中§82&mdash84以婚姻為主題。
(88)關于&ldquo永久和平&rdquo的思想在康德《永久和平論》(ZumewigenFrieden)(1795)一文中有徹底的展開。
(89)馬騰森曾指出,在基督教國家,基督徒父母生出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是基督教徒。
(90)&ldquo更便宜地&rdquo原文為德文wohlfeilere。
(91)這個心理學範圍内的上升路徑是羅森克朗茲的《心理學或者關于主體精神的科學》一書的基礎。
(92)&ldquo對于死後的永恒福祉的期待&rdquo之說,克爾凱郭爾注釋者未能查明出處。
(93)&ldquo有人說,信仰是直接的東西&rdquo指黑格爾和黑格爾主義者的觀點。
例如,德國神學家菲利普·馬海英克(PhilippMarheineke)在《作為科學的基督教義原理》(DieGrundlehrenderchristlichenDogmatikalsWissenshaft)一書中指出,信仰是關于上帝的直接性的知識,這也就是為什麼它要在最高的思辨知識當中被揚棄的原因。
(94)&ldquo沉默的兄弟的抱怨&rdquo出自《人生道路諸階段》。
(95)&ldquo假名作者的揭示&rdquo具體指《畏懼與顫栗》和《恐懼的概念》。
(96)&ldquo虛無&rdquo原文為NulogNichts,出自德文NullundNichts。
該短語暗指《畏懼與顫栗》。
(97)&ldquo詩作為一個被克服的環節&rdquo指黑格爾絕對精神的發展環節:藝術(詩)、宗教和哲學。
(98)&ldquo人無法做所有的事情&rdquo原文為拉丁文:Nonomnesomniapossumus,語出維吉爾的《牧歌》(Bucolica)。
(99)&ldquo祈禱、考驗、沉思造就一位神學家&rdquo原文為拉丁文:oratio,tentatio,me-ditatiofaciunttheologum。
人們通常把這句話歸諸路德。
(100)&ldquo質的分離&rdquo原文為denqvalitativeDisjunktion。
(101)&ldquo如果所有的罪行都被處以死刑,那麼沒有任何罪行受到懲罰&rdquo可能指雅典執政官德拉康于約公元前624年頒布的法令,其中連遊手好閑者都被判處死刑。
《哲學片斷》的&ldquo序言&rdquo當中曾提及這一點。
(102)出自丹麥作家、語言學家和哲學有保羅·缪勒(PaulMøller,1794&mdash1838)1819&mdash1821年間的格言作品。
文中所說的vittigForfatter(幽默作家),而缪勒用的是komiskeForfatter(喜劇作家)。
(103)&ldquo簿記員&rdquo的典故出自賀伯格喜劇《愛管閑事的人》(DenStundesløse)。
(104)&ldquo被瘋狗逼離大道&rdquo的希臘哲人不是芝諾,而是懷疑論者皮羅(約公元前365&mdash前275)。
此逸事載于狄歐根尼·拉爾修的《古代賢哲言行錄》第9卷、第11章66節。
(105)&ldquo不寫諷刺作品都是不可能的&rdquo(saaerdetumuligtikketoskriveenSatire)出自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初的羅馬諷刺詩人尤維納利斯(DecimusIūniusIuvenālis,英語寫為Juvenal)的《諷刺詩》(Satirer)1∶30,其中有言道:Difficileestsatiramnonscribere,意為&ldquo不寫諷刺作品是很難的&rdquo。
(106)&ldquo如果認識了一個人,也就認識了所有的人&rdquo原文為拉丁文:unumnoris,omnes。
語出羅馬戲劇作家泰倫提烏斯(PubliusTerentiusAfer,英語寫為Terence,公元前195或185&mdash前159?)的喜劇&ldquoPhormio&rdquo。
所著6部戲劇全部保存下來。
(107)拿破侖在非洲的逸事見諸L.A.Thiers所著的《法國革命史》,首版于1823&mdash1827年,5卷德文譯本(GeschichtederfranzösischenRevolution,byFerdPhilippi)出版于1836年,7卷丹麥文譯本(DenfranskeRevolutionsHistorie,byF.C.Rosen)出版于1842&mdash1845年。
(108)&ldquo一、二、三&rdquo原文為德文ein,zwei,drei。
(109)&ldquo如果願意的話&rdquo原文為拉丁文:siplacet。
(110)①&ldquo會衆連同其個體成員&rdquo(MenighedogsammesenkelteLemmer)的說法典出保羅《哥林多前書》12∶12:&ldquo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
基督也是這樣。
&rdquo ②&ldquo被任命的他人靈魂的探問者&rdquo對應于denbeskikkedeSjælesørger,其中Sjælesørger一詞意為&ldquo他人靈魂的探問者&rdquo,主要指&ldquo牧師&rdquo(一般為Præst),克爾凱郭爾使用該詞有諷刺意味。
(111)&ldquo地米斯托克利失眠&rdquo典出普魯塔克為希臘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kles,公元前524&mdash前459)所著的傳記《平行生活》(Vitaeparallelae)。
青年地米斯托克利向往榮譽和聲名,因此當雅典統帥米利蒂亞德(Militiades)于公元前490年在馬拉松大勝波斯的事迹家喻戶曉的時候,他很受震動,夜不成寐,拒絕了宴飲的邀請。
當被問及原因的時候,地米斯托克利承認是米利蒂亞德的偉績使他失眠。
(112)&ldquo至多&rdquo原文為德文höchst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