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二章 主體性真理,内心性;真理即主體性
關燈
小
中
大
思想的、亦沒有宗教的激情。
人們在基督教之外既可以享受人生,又可以賦予其意義和内容,就像那些著名的詩人、藝術家、傑出的思想家、甚至虔敬者,他們生活在基督教之外。
對此基督教自身已經有所意識,隻是它沒有改變條件的充分理由,精神越成熟,悖論就越可怕&mdash&mdash悖論是基督教不可更改的條件,是冒犯和愚蠢的信号。
但是,我們不要把從前的基督教轉變成一個生意下滑的酒館老闆,他不得不想點子招攬顧客,或者變成一個想在世界上獲得成功的冒險家。
(107)我們自然不能說基督教在步入這個世界的時候獲得了成功,因為基督教始于被送上十字架、鞭笞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
但是隻有上帝才知道,基督教是否真的希望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成功。
我甯願認為它會感到羞愧,就像一位老者看到自己被時尚所裝點時那樣。
或者更準确地說,我甯願認為基督教将聚集它對人類的憤怒,當它看到那個本應是基督教的扭曲形象的時候,一個被芳香浸透的、與體系适應的、在社交晚會上被推出的知識,其全部奧秘就在于折中,結果真理就是一定程度上的真理。
激進療法&mdash&mdash隻有如此,它才是其所是&mdash&mdash如今變成了疫苗注射,人們與基督教的關系就是這樣:擁有一張疫苗注射證明。
(108)不然,基督教的悖論不是這個或那個,不是某種奇怪的但卻又沒那麼奇怪的東西;基督教真理也非如撒羅門·格爾德卡布所說:很多&ldquo首&rdquo和&ldquo尾&rdquo,還有&ldquo是&rdquo和&ldquo否&rdquo。
(109)信仰不是人人擁有的某種東西,也不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因靠近它而能出名的東西。
如果基督教能夠被單純的人堅持的話,那麼有教養的人想企及它就會更困難。
噢,基督教的人性是何等美好,何等令人鼓舞啊!至上的東西對于所有人來說是共同的,而那些幸運地擁有天賦的人隻不過是在學校裡受到極其嚴苛的對待的人。
回到《人生道路諸階段》。
這本書與《非此即彼》的顯著區别在于它的三分法。
有三個階段:感性的、倫理的和宗教的階段,它們不像&ldquo直接的調和&rdquo、&ldquo統一性&rdquo那樣抽象,而是具相化為生存規定性:享樂&mdash沉淪;行動&mdash獲勝;痛苦。
盡管有此三分法,這本書就是一部《非此即彼》。
也就是說,倫理和宗教階段本質上彼此關聯。
《非此即彼》的不足在于,如其所示,它是以倫理階段收尾的。
《人生道路諸階段》清楚地表明了宗教的位置。
感性和倫理階段被再度推出,在一定意義上這就是重述,但卻又是作為某種新的東西。
如果每一個這樣的階段在表現時沒有加以更新的話,它就會成為對生存&mdash内心性的貧乏的見證,盡管在拒絕外部的明顯幫助以強化差異的嘗試中存在着風險,像選擇新名字和諸如此類的東西。
倫理者仍然聚焦婚姻,将之視為對現實性的辯證的和多面向的揭示。
不過,他還推出了新的一面,他特别強調時間範疇以及作為随時間而增加的美的媒介的意義;從感性的角度出發,時間和時間中的生存或多或少都是倒退。
在三分法的作用下,不同階段之間的生存&mdash位置相互改變着。
在《非此即彼》中,感性的立場是生存可能性,倫理者生存着。
現在,感性的人生存着,倫理的人鬥争着,在一場結果不确定的戰鬥中與感性做鬥争,他輕易就會取勝,不是靠精神的誘惑,而是靠倫理的激情和情緻;倫理的人還與宗教鬥争。
(110)倫理者在結束時,盡其全力來抵制一個更高的立場的決定形式。
他的自衛方法無可厚非,因為他畢竟還不是一個立場,而隻是一個生存個體。
現代學術的一個根本混淆之處在于,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對各種立場的抽象觀察與生存本身混為一談;結果,如果某君對那個立場有所知,他因此就是那樣生存着的;所有生存個體因其生存必定會成為一定程度上的單面人。
抽象地看,這些立場之間不存在決定性的鬥争,因為抽象恰恰抽走了決斷的所在地&mdash&mdash生存主體。
内在性的過渡不過是妄想,是想象,好像一種立場自己就能必然地決定轉到另一種立場上,因為過渡的範疇本身是内在性中的一個斷裂,一個跳躍。
《非此即彼》中的感性的人是一種生存的可能性。
他年輕,極有才華,一個對自己和生活一試身手的相當有希望的人,&ldquo人們對他不可能真的動怒,因為他身上的惡與中世紀關于惡的觀念一樣,都加上了一種孩子氣&rdquo,還因為他歸根到底不是現實性,而是&ldquo一切可能性&rdquo。
(111)這就是感性的人在威廉法官家客廳裡的行事方式[50]。
威廉法官在與他相處時性情是溫和的,在倫理上是有把握的,在本質上是訓誡的,就像年長且成熟的人與年輕人打交道時那樣,年長者在一定程度上認可年輕人的才華和精神的優越性,但他以其自信、經驗和生存的内心性無條件地對年輕人具有影響力。
在《人生道路諸階段》中,感性的人更确定地在生存中出場,因此,作品本身潛在地表明,盡管有種柔和的光照射其上,就像它本質上總是光彩奪目那樣,感性生存是沉淪。
不過這不是一個陌生的觀點,跟威廉法官的觀點一樣,它清楚地成為對尚未在深層意義上做出人生決定的年輕人的告誡。
告誡已做出決定的感性生存者太晚了,想告誡維克多·埃萊米塔、康斯坦丁·康斯坦烏斯、時尚設計師或者誘惑者約翰尼斯,這會使自己顯得很可笑,而且會帶來喜劇效果,就跟我曾親曆的情境一樣:一名男子在危險的緊急情況下,從他的孩子手中奪過一根玩具棍,用它來打一個闖入房間的高大強盜。
(112)盡管處于危險之中,我仍忍不住笑了,因為他看上去像在抽打強盜的衣服。
《非此即彼》中,威廉法官和感性的人之間的關系使得威廉法官以告誡形象出場成為自然,而且在心理學意義上是正确的。
但是,那部作品最終也沒有形成任何決斷(&ldquo前言&rdquo),于是有讀者會說:看,現在它被決定了。
一位需要措辭嚴厲的演說的可靠性、或者需要一個不幸結局(例如,發瘋、自殺、貧困等等)才能看到某個錯誤立場的讀者,他其實什麼都沒看到,他隻是想象自己看到了;而一個如是行事的作家則是女性化地為孩子氣的讀者寫作[51]。
就拿誘惑者約翰尼斯這樣的人物來說,一個需要發瘋或者給自己一槍才能看到誘惑者的沉淪立場的人,他并沒有真正地看到,而是想象自己看到了。
換言之,那個理解了一切的人,他隻有在誘惑者開口說話之際才能明白,他聽到的每一個詞都是堕落和對誘惑者的審判。
一個需要外在懲罰的讀者隻是在愚弄自己,因為人們完全可以讓一個令人敬仰的人發瘋,于是這類讀者就會認為,此人的立場沒有合法性。
感性階段通過《酒中有真言》得到了表現。
這裡出場的當然都是感性的人,但他們對倫理并非一無所知。
因此,他們不僅被表現出來,而且還是作為清楚地知道要去生存的人被表現出來的。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相信,知識産生效果,隻要人們認識到了真理,越簡短快捷越好,人就有救了。
但是,生存與認知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mdash&mdash&ldquo年輕人&rdquo靠近一種可能性,因此他還有希望。
他本質上是憂郁的思想(倫理者對他的解釋見第87頁,第88頁上,第89頁)。
康斯坦丁·康斯坦烏斯是理智的冷酷無情(參倫理者,第90頁;康斯坦丁對嫉妒的理解見第99頁下和第100頁上)。
維克多·埃萊米塔是共感式的反諷(參倫理者,第107頁和108頁;維克多對婚姻的攻擊見第85頁)。
時尚設計師是在激情中的惡魔般的絕望。
誘惑者約翰尼斯是冷冰冰的沉淪,一個有死亡氣息的和精神已死的個體。
(113)所有人都與絕望保持一緻。
人們可以從《非此即彼》的下卷中找到對上卷所有錯誤觀念的回答和校正;同樣,人們也可以從倫理者身上找到解釋,隻是倫理者本質上是在自我表達,而且根據作品的設計,沒有任何地方直接涉及他被認為不會知曉的東西。
于是一切都交給了讀者本人,如果他願意的話,他可以把它們聚合在一起,這裡沒有為讀者的方便做任何事。
讀者當然願意了,他們想如王者一般讀書&mdash&mdash國王在讀奏折時,空白處的概述會免去他因奏折的冗長所帶來的麻煩。
讀者方面肯定對這些假名作者不存在誤解。
根據我對他們的印象,我知道他們沒有想方設法對讀者群體中顯赫威嚴的多數人有所求。
在我看來那會顯得很奇怪。
換言之,我一直認為,一位作家就是比讀者知道得更多或者以不同的方式知道相同的東西的人,所以他才成為作家,否則他就不會去當作家。
相反,我從未有過這樣的念頭,即作家是一個祈求者,一個立于讀者門前的乞丐,一個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他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和書上裝幀的一點點金子吸引女孩們的眼睛,硬把自己的書推銷給那家人。
(114) 誘惑者約翰尼斯以這樣的命題結束:女性不過是瞬間。
(115)這個命題在其普遍的涵義之下本質上就是那個感性的命題:瞬間就是一切,就此而言它本質上什麼都不是,就像詭辯論者&ldquo一切皆真結果無物為真&rdquo的命題一樣。
(116)總體觀之,時間觀念對于通向悖論的每一個立場都具有決定意義,悖論是以悖謬的方式在強調時間。
時間被強調的程度與感性、形而上向着倫理、宗教以及基督宗教的運動的程度相同。
誘惑者約翰尼斯結束之處正是法官開始之地:女性之美随歲月流逝而增加。
時間在倫理學意義上得以強調,但卻并未排除回憶從生存中抽身并進入永恒的可能性。
感性階段隻是短暫地暗示出來,或許是為了把重心置于宗教之上,作家把第一部分稱為&ldquo回憶&rdquo,以便通過把感性階段逼回去的辦法進一步推出倫理和宗教階段。
對這部著作的内容我不想再進一步涉及了。
這部著作的意義&mdash&mdash假如它有意義的話,就在于不同階段的不同的生存觀的内心性是以激情、反諷、悲情、幽默和辯證法具體表現的。
大學編外講師們自然不會去做這樣的事。
最終,或許并非不可想見,一位編外講師會禮貌地在句子之間,在體系中的一個段落的注解處順便提到這位作家,說他是内心性的代言人。
(117)于是作家和無知的讀者群體獲知了一切。
激情、悲情、反諷、辯證法、幽默、熱情,凡此等等,它們是大學編外講師們眼中次要的東西,是人人都擁有的東西。
因此,當他說出&ldquo他是内心性的代言人&rdquo的時候,他用這句人人都會說的短句道出了一切,而且說的比作家還多。
每個人都知道他應該如何思考這一點,每個編外講師很容易在此方向上取得成就,但他卻将之交給了受限制的主體。
如今,是否每個人真正地切實知道何謂内心性,是否每個作家都能在這個方向上取得成就,我不做評判。
我情願認定所有保持沉默的人都會如此,但是,那些編外講師們卻沒有保持沉默。
(118) 不過如前所述,我與這部作品的内容無關。
我的論點是:主體性、内心性即真理。
對我而言,這論點對于基督教的難題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出于同樣的考慮,我認為我應該在這些假名著作中尋找某種确定的努力,這些作品從始至終都在誠實地規避說教方式。
而且我認為應該格外關注最後一部作品,因為它是在我的《哲學片斷》之後出版的,它自由地再現之前的那些論點,以此提請人們注意之前的那些作品,而且還通過作為界限的幽默界定了宗教階段。
(119) 注釋: (1)《非此即彼》是克爾凱郭爾1843年出版的首部假名著作,當時假托VictorEremita、意為&ldquo勝利的隐士&rdquo為出版者。
這裡,克爾凱郭爾讓假名作者克利馬克斯評價另一假名出版者的作品,顯然是在讀者玩&ldquo中國盒子式&rdquo的遊戲。
(2)括号内的頁碼均為《非此即彼》首版時的頁碼。
①&ldquo詩人生存的痛苦&rdquo指&ldquo間奏曲&rdquo第1段,參《非此即彼》上卷,京不特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ldquo詩人是什麼&rdquo)。
②A是《非此即彼》上卷感性生存方式的代言人,B是下卷倫理生存方式的代言人,後者有個确定的名字和身份&mdash&mdash威廉法官。
關于威廉法官對A的反對意見參考《非此即彼》中譯本下卷,第261&mdash262頁。
(3)&ldquo隻有那種建設的真理才是為你的真理&rdquo是《非此即彼》下卷的最後一句話。
參《非此即彼》中譯本下卷,第449頁:&ldquo因為隻有那陶冶教化着的真相,對你才是真相&rdquo。
&ldquo陶冶教化&rdquo和此處的&ldquo建設&rdquo均對應于丹麥語opbygge,前者是一個很有中國味道的意譯。
Opbygge原有&ldquo建設&rdquo的意思,&ldquo建設、建設性&rdquo不失為一個貼近原意且有比喻内涵的詞。
(4)①&ldquo自情的&rdquo(autopathisk)指主體自我情感活動,它直接區别于&ldquo同情的&rdquo(sympathetisk)。
②《影子戲》中讨論了三位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她們是:歌德戲劇《克拉維果》中的瑪莉·博馬舍;莫紮特歌劇《唐璜》中的多娜·愛爾薇拉;歌德《浮士德》中的瑪格麗特。
參中譯本《非此即彼》上卷,第206&mdash268頁。
(5)&ldquo絕望過&rdquo對應的是動詞的完成時态harfortvivlet,&ldquo就是絕望&rdquo中的&ldquo絕望&rdquo采用的是&ldquo絕望&rdquo的名詞形式Fortvivlelse。
關于威廉法官的&ldquo絕望&rdquo參見他寫給A的信《感性與倫理在人格修養中的平衡》中的開始部分。
參中譯本《非此即彼》下卷,第207&mdash273頁。
(6)①&ldquo選擇自我&rdquo(valgtsigselv)參中譯本《非此即彼》下卷,約270頁以後。
②&ldquo變得坦白公開是每個人的義務&rdquo,參中譯本《非此即彼》下卷,第379&mdash380頁。
但括号内的引文并不是對《非此即彼》下卷的逐字引用。
(7)&ldquo安靜、純潔的&rdquo原文為stille,uforkrænkelig,與丹麥語《彼得一書》3∶4的用詞相同。
彼得指出,婦女的美不在外表,而在于&ldquo隻要以裡面存着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
&rdquo (8)&ldquo懷疑一切&rdquo原文為拉丁文deomnibusdubitandum。
&ldquo唱和者&rdquo原文為拉丁文Chorus,有&ldquo集團&rdquo、&ldquo集會&rdquo之意,此處取&ldquo追随者&rdquo之意。
(9)&ldquo頭撞南牆的蠢貨&rdquo是對丹麥諺語saadumme,atmankundeløbeDøreindmeddem的意譯,直譯應為:&ldquo愚蠢到人們可以用門去撞他們的頭的地步。
&rdquo說明此人腦殼之厚。
(10)位于埃及亞曆山大城的圖書館收藏有約70萬份手卷,公元前47年,圖書館毀于一場意外大火,其時凱撒正率羅馬軍隊占領該城。
克爾凱郭爾很可能把這場意外大火與公元642年卡裡發奧馬爾一世下令焚毀圖書館的命令混為一談,後者下達此令的根據是:&ldquo這些著作或者已經包含了《古蘭經》所包含的内容,那樣的話它們就是淺薄的;或者包含了與《古蘭經》内容相反的其他的東西。
&rdquo (11)原書标題實際上是ToopbyggeligeTalerafS.Kierkegaard,克爾凱郭爾并未采用&ldquo博士&rdquo(Magister)的頭銜。
該書于1843年5月6日出版。
(12)原書标題為:TreopbyggeligeTalerafS.Kierkegaard,該書出版于1843年10月16日。
(13)&ldquo演說&rdquo原文為Taler,&ldquo布道辭&rdquo原文為Prædiken。
(14)&ldquo有人理所當然地稱之為布道辭&rdquo可能指大主教明斯特(J.P.Myster)于1844年1月發表的《教會的争端》一文中的觀點。
文章說:&ldquo我很感動,克爾凱郭爾博士将其建設性演說作為對他已故父親的紀念。
我認識那位可敬的人。
他是一位純粹的公民,無所欲求地、平靜地走過他的一生,從未經受任何哲學的沐浴。
這是如何發生的呢?他的兒子有着豐富的學養,很樂于寫作建設性演說,并且把他的想法轉向那位早已步入天堂的人。
凡是讀過那則可愛演說的人&mdash&mdash或者就讓我們稱之為布道辭&mdash&mdash《主給予,主收取,主的名得到贊美》,都會理解這一點。
&rdquo (15)&ldquo有人反對建設性演說&rdquo可能指出現在《神學月刊》(TheologiskMaanedsskrift)1843年第7期上的一篇針對《兩則建設性演說》的匿名書評,批評建設性演說充斥着一大堆不常見的句子,它們更像是尋求表達之美,而非表達宗教内涵。
(16)&ldquo一口氣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unotenore,表示&ldquo沒有中斷&rdquo之意。
(17)①&ldquo以哲學的方式&rdquo原文為拉丁文philosophice。
②&ldquo一、二、三地&rdquo(een,to,tre)應該指黑格爾辯證法中的&ldquo正&mdash反&mdash合&rdquo三個步驟。
(18)&ldquo沖動&rdquo原文為拉丁文impetus。
(19)&ldquo目的&rdquo原文為希臘文télos&ldquo目标&rdquo則對應丹麥文Maal。
(20)&ldquo天上、地上和深淵中&rdquo語出《腓立比書》2∶10,保羅寫道:&ldquo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無不屈膝。
&rdquo隻是,克爾凱郭爾所說的&ldquo深淵中&rdquo(iAfgrunden)不同于丹麥語《聖經》中的&ldquo地底下的&rdquo(underjorden)。
(21)&ldquo範式&rdquo原文為拉丁文Paradigma,該詞的丹麥語形式Paradigme即源自拉丁語詞。
(22)&ldquo馬利亞把那些話深藏于心底之時&rdquo(MariadahunskulteOrdeneisitHjerte)語出《路加福音》2∶19,天使贊美耶稣的誕生,牧羊人聽到後轉述給馬利亞,之後&ldquo馬利亞卻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裡,反複思想。
&rdquo丹麥文《聖經》用語bevaredealledisseordisithjerteoggrundedeoverdem用disseord亦不同于英文版《聖經》的allthesethings。
(23)&ldquo輿論&rdquo(denoffentligeMening)語出盧梭的傷感小說《朱麗或新愛洛依絲》(Julie,ortheNewHeloise),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對該術語進行了闡釋,認為它既是公衆對其利益的認知,亦是立法的媒介。
&ldquo輿論&rdquo是19世紀40年代丹麥社會的流行語,尤其是在自由派中間。
(24)&ldquo一大批&rdquo原文為etParLegioner,語出《馬太福音》26∶52,即耶稣所說的&ldquo十二營多天使&rdquo。
在羅馬軍隊建制中,每&ldquo營&rdquo有4500至6000名士兵。
(25)①&ldquo所有人都是依照上帝的形象而造&rdquo語出《創世記》1∶26&mdash27,&ldquo神說:&lsquo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象,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
&hellip&hellip&rsquo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rdquo ②&ldquo張三李四&rdquo對應于丹麥短語PeerogPovl,短語指使徒Peter和Paulus,在此指所有普通人。
(26)&ldquo克爾凱郭爾博士都要遭罪&rdquo指每逢一部假名作品出版,克爾凱郭爾都要以真名出版一部建設性演說的事實。
&ldquo遭罪&rdquo(maafor)指的是&ldquo做别人不願做或難以應付的事&rdquo,也就是說,假名作者克利馬克斯把撰寫建設性演說當成難以應付的事。
英譯中的payforit意思不甚明确。
(27)《畏懼與顫栗》(FrygtogBæven)是克爾凱郭爾假以Johannesdesilentio之名(&ldquo沉默的約翰尼斯&rdquo)所作的書,首版于1843年10月16日。
(28)①&ldquo出發點&rdquo原文為拉丁短語terminusaquo,直譯為&ldquo由此出發的邊界&rdquo。
此拉丁短語在本章中出現多次,不再一一注出。
②&ldquo興趣&rdquo(detInteressant)是一個審美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藝術理論之中(始自弗·施萊格爾),至19世紀40年代成為丹麥藝術界的一個流行詞。
③&ldquo邊界&rdquo原文為拉丁文confinium。
④&ldquo目标&rdquo原文為拉丁語terminusadquem,直譯為&ldquo到達的邊界&rdquo。
⑤&ldquo與理智相碰撞&rdquo原文為løberForstandensPandeimod,語出丹麥諺語løbemedPandenmodmuren,即&ldquo頭撞南牆&rdquo之意,但此處并無貶義,而有&ldquo義無返顧&rdquo的意味。
(29)①&ldquo一個崇高的謊言&rdquo原文為德文eineerhabeneLüge。
②這裡的&ldquo作家&rdquo指大主教明斯特,他以Kts(JakobPeterMynster)的簽名發表《教會争端》(KirkeligPolemik)一文,其中提及《畏懼與顫栗》一書,認為該書缺乏&ldquo&hellip&hellip一種深刻的宗教基礎&rdquo,還說該書令其聯想到雅各比作品的一個著名的片段,&ldquo是的,我是無神論者和無信仰者,&hellip&hellip如果我說謊,我要像苔斯德蒙娜臨終前那樣說謊。
&rdquo 苔斯德蒙娜是莎士比亞悲劇《奧塞羅》中的女主角,她被嫉妒的丈夫奧塞羅掐死,但臨終前卻對使女說,自己不是被謀殺,而是自殺。
參《奧塞羅》第5幕、第2場。
(30)&ldquo突襲&rdquo原文為法文coupdemains&ldquo變幻莫測&rdquo原文為法文vapeurs,指歇斯底裡和妄想的情緒。
(31)克爾凱郭爾的假名作品《重複》(Gjentagelsen.EtForsøgidenexperimenteren-dePsychologiafConstantinConstantius)與《畏懼與顫栗》在同一天(1843年10月16日)由C.A.Reitzel出版。
(32)&ldquo《重複》是一本怪書&rdquo并非出自該書假名作者ConstantinConstantius之口,而是出自《憂懼的概念》的假名作者VigiliusHaufniensis(即&ldquo哥本哈根的守望者&rdquo)之口。
(33)&ldquo借助荒謬之力&rdquo(iKraftafdetAbsurde)、&ldquo一種嚴峻考驗&rdquo(enPrøvelse)語出《重複》。
(34)&ldquo心理學試驗&rdquo原文為psychologiskExperiment,但是事實上,《重複》扉頁所寫的是experimenterendePsychologi,即&ldquo試驗的心理學&rdquopsychologiskExperiment實際上是克爾凱郭爾假名作品《人生道路諸階段》(StadierpaaLivetsVei)中《有罪?無罪?》(&ldquo&lsquoSkyldig?'-&lsquoIkkeSkyldig?'&rdquo)一文的副标題。
克爾凱郭爾再次誤記了自己作品的細節。
(35)&ldquo環跳&rdquo原文為法文Entrechats,這是一個芭蕾動作。
(36)初等教育中所說的&ldquo智性練習&rdquo(Forstands-Øvelse)指培養觀察能力和形成個人觀點的教育形式,它區别于需要全班大聲誦讀的&ldquo背誦&rdquo(Udenads-Læsning)。
(37)&ldquo第3小節&rdquo指《人生道路諸階段》中假名作者FraterTaciturnus(即&ldquo沉默寡言的兄弟&rdquo)《緻讀者》中的第3小節,題為&ldquo悲劇更趨向于曆史而非喜劇性;該差别在&lsquo試驗&rsquo中消失&rdquo。
(38)&ldquo段落吞食者&rdquo(Paragraphslugere)語出《畏懼與顫栗》。
&ldquo懷疑一切&rdquo原文為拉丁文deomnibusdubitandum。
(39)&ldquo罪&rdquo原文用的是Forbrydelser,即法律意義上的犯罪。
但此處所說的&ldquo四宗罪&rdquo在法律意義上都不構成犯罪。
(40)&ldquo依《聖經》的話&rdquo或&ldquo根據《聖經》的教導&rdquo可能指《馬太福音》19∶9,耶稣說:&ldquo我告訴你們,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犯奸淫了,有人娶那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奸淫了。
&rdquo亦可參《馬太福音》5∶32。
(41)1842年1月5日,丹麥建立了&ldquo第二刑事法庭&rdquo,與此前的刑事法庭一起對于嫌疑人、證人和其他涉及犯罪人員舉行聽證會。
刑事法庭于1845年7月1日被取締,其功能移交給新組建的警察系統。
(42)&ldquo亞伯拉罕接受考驗&rdquo指《創世記》22∶1:&ldquo這些事以後,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lsquo亞伯拉罕!&rsquo他說:&lsquo我在這裡。
'&rdquo (43)&ldquo免于上帝律法的約束&rdquo(atværefrifraGudsLov)語出《羅馬書》6∶20。
保羅寫道:&ldquo因為你們作罪之奴仆的時候,就不被義約束了。
&rdquo(ThidaIvareSyndensTienere,varefriefraRetfærdigheden.) (44)&ldquo罪&rdquo原文為Synden,英譯為sin。
(45)&ldquo關于悔悟&rdquo參《非此即彼》下卷,京不特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頁。
但是,在《非此即彼》中說的是&ldquo他将自己悔回到自身之中、悔回到家族之中、悔回到族類之中,直到他在上帝之中找到他自己&rdquo。
(Hanangrersigtil-bageisigselv,tilbageiFamilien,tilbageiSlægten,indtilhanfindersigselviGud.)但是,此處的文本卻是&ldquo以悔悟的方式脫離其與族類的連續性&rdquo(atangresigselvudafsinContinuitetmedSlægten)。
(46)&ldquo在上帝面前我們一無是處&rdquo參《非此即彼》中文版,下卷,第435頁。
(47)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的标題應為:BegrebetAngest.Ensimpel-paapegendepsychologiskOverveielseiRetningafdetdogmatiskeProblemomArvesynden. 這裡引述時則在書名号内加有&ldquo論&rdquo(Om)字,副标題與原作僅有一字之差,原作用Overveielse,此處用Undersøgelse。
(48)&ldquo關于以掃和雅各的預言&rdquo典出《創世記》25∶23。
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的妻子利百加懷孕了,她感覺到兩個孩子在腹中彼此相争,就去問耶和華。
耶和華說:&ldquo兩國在你腹内,/兩族要從你身上出來;/這族必強于那族,/将來大的要服事小的。
&rdquo (49)&ldquo《憂懼的概念》獲大學編外講師的青睐&rdquo一說查無出處,因為該書在其時代未獲書評。
如果這個說法不是反諷性的話,它指的可能是口頭的好評,或者是在某本書或某篇論文中的正面評價。
(50)&ldquo一本令人愉快的小書&rdquo(enlystiglilleBog)指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前言》(Forord),其副标題中有&ldquo輕松之作&rdquo(Morskabslæsning)的字樣,與下文呼應。
該書作者為NicolausNotabene(簡稱N.B.),其姓氏(簡稱亦為N.B.)實為拉丁語,有&ldquo注意&rdquo、&ldquo留心&rdquo的意思。
《前言》與《憂懼的概念》于1844年6月17日同一天出版。
(51)&ldquo通常把假名著作歸于某個作者&rdquo指社會上早有傳聞,說這些假名著作的作者就是S.克爾凱郭爾,在當時的報刊書評中有人提及。
(52)《哲學片斷》出版于1844年6月13日,實際上先于《憂懼的概念》和《前言》。
(53)&ldquo最近的四則演說&rdquo指克爾凱郭爾1844年8月31日以真名出版的建設性演說。
(54)①&ldquo包羅萬象的&rdquo原文為德文übergreifend,這是流行于黑格爾主義者當中的術語。
②&ldquo或多或少地&rdquo(detMereellerMindre)語出阿德勒(A.P.Adler)的《關于黑格爾客觀邏輯學的通俗演講》一書。
阿德勒指出,&ldquo我們在世界上所能找到的所有差别&hellip&hellip隻是量的差别;人與人之間、美德和欲望之間的差别或多或少地出自同一個無關緊要的實體。
&rdquo (55)&ldquo幽默和思辨思想自我宣稱為基督教&rdquo指丹麥黑格爾主義者馬騰森、海伯格的觀點,他們認為幽默在至上的基督教世界觀上扮演重要角色。
(56)&ldquo蘇格拉底的神魔隻是勸阻&rdquo出自《申辯篇》。
(57)&ldquo誠心誠意&rdquo原文為拉丁文bonafide。
(58)&ldquo一名牧師本質上是通過領受聖職而成其為所是&rdquo指有關授聖職(Ordina-tionen)的争議。
在天主教教義中,授聖職是神的恩典,是聖事(或聖禮)之一;但在新教教義中,授聖職是一個象征行為,它給予神職人員以重要意義,但不是有魔力的儀式。
(59)&ldquo不可磨滅的印記&rdquo原文寫為拉丁文caracterindelebilis,實際上caracter應為character。
(60)&ldquo提醒&rdquo原文寫為拉丁文Notabene。
(61)&ldquo署名kts的作者&rdquo即指大主教明斯特及其評論《教會争端》(參注(14)、(29)之②),發表于1844年1月1日的《信息報》。
在評論克爾凱郭爾《四則建設性演說》的時候,他以這樣的話收尾:&ldquo這不會減弱我對這則布道辭(譯者注:指《主給予,主收取,主的名得到贊美》)的感謝,但是我要追問的是:随後的另外三則演說具有同樣的效果嗎?若無,是否部分是因為其&lsquo哲學的洗禮&rsquo過于明顯了?&rdquo明斯特的評論實際上是針對考福德·漢森(H.P.Kofoed-Hansen)對《非此即彼》的評論,漢森認為教會已不再适于有良好教養的人士,因此它需要一種&ldquo哲學的洗禮&rdquo(philosophiskeBad)。
明斯特的文章很快受到德國神學家貝克(AndreasFrederikBeck,1816&mdash1861)的匿名文章《拙劣的謊言》的攻擊,該文發表于《哥本哈根郵報》1844年1月4日;同時考福德·漢森再次匿名發表《答複Kts》一文做出回應,發表于《祖國報》1844年1月19日。
(62)&ldquo假如沒有人願意寫書評&rdquo涉及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出版後的評論情況。
《憂懼的概念》一書沒有人評論,但是《畏懼與顫栗》和《重複》均有書評,且書評結尾都提到,《哲學片斷》和《憂懼的概念》中也讨論了同樣的問題,因此作者承諾将在其他場合加以論證。
但這個許諾終未兌現。
(63)匿名書評的作者實為德國神學家貝克。
書評所收入的期刊假名作者克利馬克斯寫為AllgemeinesRepertoriumfürTheologieundkirchlicheStatistik(即《關于神學和教會統計資料的一般性報告》),但是實際刊名應為NeuesRepertoriumfürdietheolo-gischeLiteraturundkirchlicheStatistik。
該書共兩卷,于1845年在柏林出版。
(64)括号内的句子即&ldquo這部出自丹麥多産作家之一的作品,因其行事方法的獨特性質并非不值得給予簡短的評論&rdquo原文為德文:DieseSchrifteinesderproduktivstenSchriftstellerDänemarksistwegenderEigenthümlichkeitihresVerfahrenseinerkurzenBe-sprechungnichtunwerth.而且文中出現的&ldquo評論&rdquo和&ldquo并非不值得&rdquo也分别對應德文詞Besprechung和nichtunwerth。
(65)&ldquo我們這個時代,它使一切平均化、中立化,它調和一切,幾乎認不出它們&rdquo所對應的原文為德文:daßunsereZeit,dieAllesnivellirt,neutralisirtundvermit-telt,siekaumwiedererkennenwird. (66)&ldquo完全超凡脫俗的、也就是嶄新的&rdquo所對應的原文為德文:wasganzAußerordentlichesundzwarNeues. (67)引文&ldquo我們避免提供任何反對意見,因為,誠如前述,我們關切的隻是證明作者獨特的行事方法。
在其他方面,我們要将之移交給每一個人去思考,看他是想從這部護教式的辯證之作當中尋找嚴肅,還是尋找反諷。
&rdquo原文為德文:WirenthaltenunsjederGegenbemerkung,denneslaguns,wiegesagt,bloßdaran,daseigenthümlicheVerfahrendesVerfasserszurAnschauungzubringen.ImUebrigenstellenwiresdemErmes-seneinesJedenanheim,oberindieserapologetischenDialektikErnstoderetwaIroniesuchenwill. (68)&ldquo泡特金迷惑葉卡捷琳娜&rdquo指俄羅斯王子泡特金(GregoriAleksandrovichPotemkin,1739&mdash1791)受命于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19&mdash1796)建設俄國南部地區,但他挪用了一些資金以飽私囊。
1787年女皇視察該地區的時候,泡特金在女皇到訪之處聚集了大量民衆,并趕來很多牲畜,甚至豎起了巨幅背景,上面畫着鮮花盛開的村莊,使女皇對該地區的富足和發展留下深刻印象。
(69)雖然此處假名作者克利馬克斯一直在讨論Guden,即&ldquo神&rdquo,而非《聖經》中用來指&ldquo上帝&rdquo的Gud,但顯然這裡關于十字架等的内容與《馬太福音》27∶51&mdash53中耶稣被處死時的情形相吻合。
&ldquo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
到耶稣複活以後,人們從墳墓裡出來,進了聖城,向許多人顯現。
&rdquo (70)&ldquo保羅的布道&rdquo指《哥林多後書》1∶18&mdash20。
保羅寫道:&ldquo我指着信實的神說,我們向你們所傳的道并沒有是而又非的。
因為我和西拉并提摩太在你們中間所傳神的兒子耶稣基督,總沒有是而又非的,在他隻有一是。
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着他也都是實在的,叫神因我們得榮耀。
&rdquo (71)&ldquo高高在上的編外講師們輕視這些假名作品,也輕視我的小冊子&rdquo可能指海伯格在一篇報刊文章中即興提及《非此即彼》的事,這在讀者群中激起了對他撰寫書評的期待,但書評并未出現。
(72)&ldquo喜劇的力量&rdquo原文為拉丁文viscomica,指制造喜劇效果的能力,亦指喜劇感。
(73)&ldquo黑格爾沒有喜劇感&rdquo可能指德國黑格爾主義者霍桑(H.G.Hotho)于1835年出版的著作《為生活和藝術的習作》(VorstudienfürLebenundKunst)中的觀點。
克爾凱郭爾在《論反諷概念》中曾引用其說。
(74)賀伯格(LudvigHolberg,1684&mdash1754)是丹麥&mdash挪威作家、學者,以喜劇創作著稱。
此處的簿記員指其喜劇《愛管閑事的人》(DenStundesløse)中的彼得·埃裡克森。
該人物出現在本書第一部第一章之中。
(75)此處&ldquo北京&rdquo寫為Peking。
說明當時北京和廣東已經與歐洲通商。
(76)&ldquo警察&rdquo(Agent)同時也指秘密警察,後者的存在必要性和功能在19世紀40年代曾引起争議,有意見認為公民應該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自覺地報告給警察。
(77)&ldquo不育之風&rdquo(ufrugtbarVind)語出《以賽亞書》26∶18:&ldquo我們也曾懷孕、疼痛,/所産的竟像風一樣。
&rdquo (78)關于&ldquo喜劇性是暴政的救星&rdquo指海伯格諷刺小市民性的喜劇《死後的靈魂:一出啟示性喜劇》,尤其指馬騰森在劇評中提出的觀點,即該喜劇對&ldquo微不足道之事的形而上學&rdquo做出了重要貢獻,喜劇性應該在新教啟示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馬騰森最後指出,&ldquo喜劇性是一個在天堂中仍然有其有效性的範疇&rdquo。
(79)&ldquo假名作者們一再請求不要書評&rdquo的言論在《重複》、《畏懼與顫栗》、《哲學片斷》以及《人生道路諸階段》中都曾出現。
(80)①芝諾(前335&mdash265年)是希臘愛利亞派哲學家,以關于運動的四個悖論著稱。
②塞奧弗拉斯特(Theophrastus,前370&mdash285年)是亞裡士多德的理論和事業的繼承人,亞裡士多德死後成為呂克昂學園的領導者。
(81)①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人生道路諸階段》(StadierpaaLivetsVei)于1845年4月30日出版。
②《誘惑者日記》曾發行了單行本525冊,1845年即告售罄。
這是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中得到最廣泛關注和評論的作品。
(82)《非此即彼》的出版人維克多·埃萊米塔(VictorEremita)以及&ldquo誘惑者約翰尼斯&rdquo(JohannesForføreren)均出現在《人生道路諸階段》中《酒中有真言》(InVinoVeritas)一文當中;《非此即彼》下卷的倫理代言人威廉法官(AssessorWilhelm)成為《對婚姻的反對意見的一些看法》一文的作者。
(83)水手的故事查無出處。
(84)維克多·埃萊米塔是《非此即彼》的出版人,康斯坦丁是《重複》的作者,二人均作為《酒中有真言》的主人公出場。
引文中的括号為克爾凱郭爾文本所有。
(85)《瓦堡》指丹麥黃金時代詩人兼作家奧倫施萊格爾(AdamOehlenschläger,1779&mdash1850)創作的一出悲劇,标題全稱為《艾克斯和瓦堡》(AxelogValborg),發表于1810年。
(86)《西娜》是奧倫施萊格爾的另一出悲劇,标題全稱為《哈格巴斯和西娜》(HargbarthogSigne),發表于1815年。
(87)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亞創造的喜劇人物,他出現在莎士比亞曆史劇《亨利四世》第一部(1597年)和《亨利四世》第二部(約1596&mdash1599年)之中,也出現在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們》之中。
(88)克爾凱郭爾在《前言》中借假名作者之口諷刺那些在聖誕節和新年之際出版的文學作品選集,它們常常以&ldquo新年禮物&rdquo作為标題或者副标題。
諷刺尤其針對海伯格在其主辦的《信息報》中稱他出版的1844年天文學年鑒《天文女神》(Urania)是&ldquo一份面向受審美陶冶的公衆的新年禮物&rdquo。
(89)①文中的&ldquo遊樂園&rdquo指Tivoli,始建于1843年,迅速成為當時哥本哈根市民階層的休閑娛樂場所。
Tivoli的建立标志着哥本哈根從一個小城市轉變為歐洲的大城市。
②&ldquo為錢寫作的作家&rdquo原文為styverfængere,指追逐蠅頭小利者。
此處克爾凱郭爾有意将該詞拼寫為德文形式Stüvenfängere。
(90)&ldquo愛好者&rdquo原文為德文Liebhabere。
(91)&ldquo這樣的作品就是一面鏡子;猿猴照鏡子是照不出聖徒來的&rdquo原文為德文:SolcheWerkesindSpiegel:wennAffehineinguckt,kannkeinApostelheraussehen.語出德國自然科學學者和哲學家李士坦伯格(GeorgChristophLichtenberg,1742&mdash1799)的論文《論相面術》(UeberPhysiognomik)。
(92)&ldquo盛裝遊行,地點,很多人物&mdash&mdash然後,還有母牛&rdquo語出《人生道路諸階段》。
(93)&ldquo鬼才知道的策普桑特和以R開頭的地方&rdquo(FandeniVoldiTrapezuntogR-)典出賀伯格喜劇《格特·威斯特費勒》(MesterGertWestphaler)第二幕第三場。
格特總吹噓他在德國從哈德斯萊塢(Haderslev)到基爾(Kiel)的一次旅行,他的父親就對他講起了一個叫安德斯的人的奇異旅行,包括到法國的Røven(實際應寫為Rouen,即盧昂)和存在于13至15世紀黑海東南之濱的基督教帝國Trapezunt的旅行。
Røven在丹麥文中是&ldquo屁股&rdquo的意思,所以文中用&ldquoR-&rdquo表示,這個用法與第二部、第二冊、第二章注(11)的情況形成呼應,諷刺性自現。
(94)&ldquo叫停&rdquo原文為spilleRenonce,指牌戲中不出牌、不叫牌、棄權的情形。
(95)&ldquo書的後三分之二&rdquo指《人生道路諸階段》中的《&ldquo有罪&rdquo?&ldquo無罪&rdquo?一則痛苦故事;沉默的兄弟的心理學試驗》(&rdquoSkyldig?-IkkeSkyldig?&rdquo.EnLidelseshis-torie.PsychologiskExperimentafFaterTaciturnus)。
(96)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原題寫為LeidendesjungenWerther,首版于1774年。
德文Leiden與丹麥文的Lidelse很接近,同為&ldquo痛苦&rdquo、&ldquo苦難&rdquo之意。
鑒于歌德這部作品在中國的巨大影響,此處遵從慣用譯法為&ldquo煩惱&rdquo,順此思路把德國作家霍夫曼(ErnstTheodorAmadäusHoffmann,1776&mdash1822)的小說LeideneinesarmenTheaterdirectors譯為《一個可憐的戲劇導演的煩惱》。
(97)括号中的頁碼所涵蓋的内容是《人生道路諸階段》中&ldquo沉默的兄弟&rdquo所寫的《緻讀者》(SkrivelsetilLæseren)。
(98)&ldquo誠如&rdquo原文為拉丁文admodum。
但《好丈夫輕騎兵軍官》(HusarofficerenogdogengodÆgtemand)一書的存在并未查證。
(99)&ldquo無名氏&rdquo原文為拉丁文Quidam,即&ldquo有人&rdquo、&ldquo某人&rdquo之意,他是《&ldquo有罪&rdquo?&ldquo無罪&rdquo?》中的主人公,是該文作者&ldquo沉默的兄弟&rdquo試驗性地塑造出來的人物。
&ldquo痛苦拷問&rdquo是對skarpeExamination的意譯,指在法庭受命于宗教異端裁判所而舉行的聽證會上,調查人以粗魯的問題對被調查者進行精神折磨和逼迫。
此活動自1837年12月6日起被禁止。
(100)&ldquo第3小節&rdquo(§3)位于《人生道路諸階段》中&ldquo沉默的兄弟&rdquo所寫的《緻讀者》一文當中。
下面兩段中的頁碼均出自《人生道路諸階段》。
(101)&ldquo街道巡警&rdquo(Opsigtbetjent)指隸屬于哥本哈根警局的警員,他們主要負責巡視街道的清潔和保養狀況。
&ldquo沉默的兄弟&rdquo自稱是&ldquo一名旁觀者,因此就是詩性的和優雅的街道巡警&rdquo。
(102)①《&ldquo有罪&rdquo?&ldquo無罪&rdquo?》中&ldquo無名氏&rdquo的箴言是這樣的:&ldquo挪威有位富裕的農夫,他每掙一千塊錢,就要拿一把銅壺放在門前;酒館主人每次在有人欠賬的時候,都要在房梁上畫道線。
那麼,每次我思考自己的富有和貧窮的時候,我都會添上一個新詞。
&rdquo ②拉丁文格言原文為periissemnisiperiissem。
德國哲學家哈曼(J.G.Hamann)于1764年5月2日寫給林德納(JohannesG.Lindner)的信中曾引用。
(103)&ldquo起點&rdquo原文為拉丁文terminusaquo。
(104)&ldquo現代知識&rdquo指黑格爾主義哲學,其中幽默高于信仰。
參本節注(55)。
(105)關于孩子進天國的典故參《馬可福音》10∶15。
耶稣說:&ldquo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rdquo還可參《路加福音》18∶17。
(106)①&ldquo謎語&rdquo(dennemørkeTale),語出《哥林多前書》13∶12,其時保羅說:&ldquo我們如今仿佛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lsquo模糊不清&rsquo原文作&lsquo如同猜謎&rsquo);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
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rdquo括号及内容為中文新國際研讀本《聖經》原有。
②關于&ldquo夭亡的孩子居住在極樂世界&rdquo的主題出自維吉爾的詩。
(107)&ldquo冒險家&rdquo原文為法文Avanturier。
(108)&ldquo激進療法&rdquo(Radikalcuur)指根除疾病的療法,區别于緩解病症的對症療法(symptomatiskkur)。
1796年,英國醫生和醫學科學家愛德華·詹納(EdwardJenner,1749-1823)研究并推廣了牛痘疫苗以預防天花。
丹麥于1810年4月3日下令,所有孩子滿7歲前必須注射天花疫苗。
(109)&ldquo很多&lsquo首&rsquo和&lsquo尾&rsquo,還有&lsquo是&rsquo和&lsquo否&rsquo&rdquo語出海伯格的鬧劇《撒羅門王和制帽商約揚》(KongSalomonogJørgenHattemager)第26場,丹麥文和德文混用。
該劇在《哲學片斷》前言處即被引用。
(110)&ldquo在一場結果不确定的戰争中&rdquo原文為拉丁文ancipitiproelio。
(111)對感性的人的評價是對《非此即彼》下卷《婚姻在審美上的有效性》一文的自由引用。
(112)維克多·埃萊米塔(《非此即彼》的出版者)、康斯坦丁·康斯坦烏斯(《重複》的作者)、時尚設計師、誘惑者約翰尼斯(《誘惑者日記》的主人公)均出現在《酒中有真言》一文當中。
(113)&ldquo有死亡氣息的&rdquo(mærket),語出enmærketMand,意指外表帶有病容和憂傷的垂死之人,即已經感覺到了死亡的人。
英譯本中将該詞直接與marked相對應,令人不明所以。
(114)&ldquo書上裝幀的一點點金子&rdquo可能指海伯格主持出版的天文學年鑒《天文女神》(Urania),它從1844年至1846年出版了三期。
年鑒從紙張到裝幀都十分講究,封面為燙金字。
(115)本段和下段中用楷體表示的誘惑者約翰尼斯和法官之言均出自《人生道路諸階段》中的《酒中有真言》一文。
(116)&ldquo詭辯論者的命題&rdquo可能指亞裡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1009a)所闡釋的普羅塔哥拉的觀點。
亞裡士多德說:&ldquo普羅塔哥拉的教義也是從同一意見發展出來的,要是正确就兩皆正确,要是謬誤就兩皆謬誤。
一方面,假如承認一切意見與現象均屬真實,所有言論将同時又真确而又虛假。
因為許多人的信念是互相沖突的,人們常認為與他不同的意見是錯的;所以同一事物必須又是而又不是。
另一方面這樣說,所謂&lsquo有人認為對,有人認為錯&rsquo,相反的隻是各人的意見;同一事物确實可以&lsquo又是又不是’那麼所謂實是倘真為這樣,一切就都無不是了。
&rdquo參亞裡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71頁。
(117)&ldquo最終&rdquo原文為德文AmEnde。
關于&ldquo他是内心性的代言人&rdquo之說,書的草稿中還有這樣的句子:&ldquo如果某君描述黑格爾時說他是思想的代言人,我們有理由回答,這什麼都沒說,我們必須說出他所代言的具體是哪種思想。
關于内心性情況亦然。
說他是内心性的代言人,這是在愚弄自己和被評論的人,因為那句&lsquo說出來,以便我能明白&rsquo(loquereutvideam)在此是有效的,我必須知道他是如何代言的。
&rdquo (118)關于&ldquo編外講師們沒有沉默&rdquo,書的草稿中還有這樣的句子:&ldquo一句老話躍入我的腦海:如果他們保持沉默,他們就會繼續被當成哲學家(sitacuissent,philosophimanisissent)。
通常說盡管我相信,痛苦和諸如此類的東西會對内心性和文風有所幫助,我相信絕大多數編外講師們像平魚似的,人們把皮剝了,也從他們身上擠不出一個激情洋溢的字眼&rdquo。
這個段落中的拉丁語句出自波埃修的《哲學的慰藉》。
&ldquo平魚&rdquo(flynder)一詞在丹麥文中亦有&ldquo蠢貨、傻瓜&rdquo的意思。
(119)&ldquo界限&rdquo原文為拉丁文confinium。
&ldquo最後一部作品&rdquo指《人生道路諸階段》。
人們在基督教之外既可以享受人生,又可以賦予其意義和内容,就像那些著名的詩人、藝術家、傑出的思想家、甚至虔敬者,他們生活在基督教之外。
對此基督教自身已經有所意識,隻是它沒有改變條件的充分理由,精神越成熟,悖論就越可怕&mdash&mdash悖論是基督教不可更改的條件,是冒犯和愚蠢的信号。
但是,我們不要把從前的基督教轉變成一個生意下滑的酒館老闆,他不得不想點子招攬顧客,或者變成一個想在世界上獲得成功的冒險家。
(107)我們自然不能說基督教在步入這個世界的時候獲得了成功,因為基督教始于被送上十字架、鞭笞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
但是隻有上帝才知道,基督教是否真的希望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成功。
我甯願認為它會感到羞愧,就像一位老者看到自己被時尚所裝點時那樣。
或者更準确地說,我甯願認為基督教将聚集它對人類的憤怒,當它看到那個本應是基督教的扭曲形象的時候,一個被芳香浸透的、與體系适應的、在社交晚會上被推出的知識,其全部奧秘就在于折中,結果真理就是一定程度上的真理。
激進療法&mdash&mdash隻有如此,它才是其所是&mdash&mdash如今變成了疫苗注射,人們與基督教的關系就是這樣:擁有一張疫苗注射證明。
(108)不然,基督教的悖論不是這個或那個,不是某種奇怪的但卻又沒那麼奇怪的東西;基督教真理也非如撒羅門·格爾德卡布所說:很多&ldquo首&rdquo和&ldquo尾&rdquo,還有&ldquo是&rdquo和&ldquo否&rdquo。
(109)信仰不是人人擁有的某種東西,也不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因靠近它而能出名的東西。
如果基督教能夠被單純的人堅持的話,那麼有教養的人想企及它就會更困難。
噢,基督教的人性是何等美好,何等令人鼓舞啊!至上的東西對于所有人來說是共同的,而那些幸運地擁有天賦的人隻不過是在學校裡受到極其嚴苛的對待的人。
回到《人生道路諸階段》。
這本書與《非此即彼》的顯著區别在于它的三分法。
有三個階段:感性的、倫理的和宗教的階段,它們不像&ldquo直接的調和&rdquo、&ldquo統一性&rdquo那樣抽象,而是具相化為生存規定性:享樂&mdash沉淪;行動&mdash獲勝;痛苦。
盡管有此三分法,這本書就是一部《非此即彼》。
也就是說,倫理和宗教階段本質上彼此關聯。
《非此即彼》的不足在于,如其所示,它是以倫理階段收尾的。
《人生道路諸階段》清楚地表明了宗教的位置。
感性和倫理階段被再度推出,在一定意義上這就是重述,但卻又是作為某種新的東西。
如果每一個這樣的階段在表現時沒有加以更新的話,它就會成為對生存&mdash内心性的貧乏的見證,盡管在拒絕外部的明顯幫助以強化差異的嘗試中存在着風險,像選擇新名字和諸如此類的東西。
倫理者仍然聚焦婚姻,将之視為對現實性的辯證的和多面向的揭示。
不過,他還推出了新的一面,他特别強調時間範疇以及作為随時間而增加的美的媒介的意義;從感性的角度出發,時間和時間中的生存或多或少都是倒退。
在三分法的作用下,不同階段之間的生存&mdash位置相互改變着。
在《非此即彼》中,感性的立場是生存可能性,倫理者生存着。
現在,感性的人生存着,倫理的人鬥争着,在一場結果不确定的戰鬥中與感性做鬥争,他輕易就會取勝,不是靠精神的誘惑,而是靠倫理的激情和情緻;倫理的人還與宗教鬥争。
(110)倫理者在結束時,盡其全力來抵制一個更高的立場的決定形式。
他的自衛方法無可厚非,因為他畢竟還不是一個立場,而隻是一個生存個體。
現代學術的一個根本混淆之處在于,人們自然而然地把對各種立場的抽象觀察與生存本身混為一談;結果,如果某君對那個立場有所知,他因此就是那樣生存着的;所有生存個體因其生存必定會成為一定程度上的單面人。
抽象地看,這些立場之間不存在決定性的鬥争,因為抽象恰恰抽走了決斷的所在地&mdash&mdash生存主體。
内在性的過渡不過是妄想,是想象,好像一種立場自己就能必然地決定轉到另一種立場上,因為過渡的範疇本身是内在性中的一個斷裂,一個跳躍。
《非此即彼》中的感性的人是一種生存的可能性。
他年輕,極有才華,一個對自己和生活一試身手的相當有希望的人,&ldquo人們對他不可能真的動怒,因為他身上的惡與中世紀關于惡的觀念一樣,都加上了一種孩子氣&rdquo,還因為他歸根到底不是現實性,而是&ldquo一切可能性&rdquo。
(111)這就是感性的人在威廉法官家客廳裡的行事方式[50]。
威廉法官在與他相處時性情是溫和的,在倫理上是有把握的,在本質上是訓誡的,就像年長且成熟的人與年輕人打交道時那樣,年長者在一定程度上認可年輕人的才華和精神的優越性,但他以其自信、經驗和生存的内心性無條件地對年輕人具有影響力。
在《人生道路諸階段》中,感性的人更确定地在生存中出場,因此,作品本身潛在地表明,盡管有種柔和的光照射其上,就像它本質上總是光彩奪目那樣,感性生存是沉淪。
不過這不是一個陌生的觀點,跟威廉法官的觀點一樣,它清楚地成為對尚未在深層意義上做出人生決定的年輕人的告誡。
告誡已做出決定的感性生存者太晚了,想告誡維克多·埃萊米塔、康斯坦丁·康斯坦烏斯、時尚設計師或者誘惑者約翰尼斯,這會使自己顯得很可笑,而且會帶來喜劇效果,就跟我曾親曆的情境一樣:一名男子在危險的緊急情況下,從他的孩子手中奪過一根玩具棍,用它來打一個闖入房間的高大強盜。
(112)盡管處于危險之中,我仍忍不住笑了,因為他看上去像在抽打強盜的衣服。
《非此即彼》中,威廉法官和感性的人之間的關系使得威廉法官以告誡形象出場成為自然,而且在心理學意義上是正确的。
但是,那部作品最終也沒有形成任何決斷(&ldquo前言&rdquo),于是有讀者會說:看,現在它被決定了。
一位需要措辭嚴厲的演說的可靠性、或者需要一個不幸結局(例如,發瘋、自殺、貧困等等)才能看到某個錯誤立場的讀者,他其實什麼都沒看到,他隻是想象自己看到了;而一個如是行事的作家則是女性化地為孩子氣的讀者寫作[51]。
就拿誘惑者約翰尼斯這樣的人物來說,一個需要發瘋或者給自己一槍才能看到誘惑者的沉淪立場的人,他并沒有真正地看到,而是想象自己看到了。
換言之,那個理解了一切的人,他隻有在誘惑者開口說話之際才能明白,他聽到的每一個詞都是堕落和對誘惑者的審判。
一個需要外在懲罰的讀者隻是在愚弄自己,因為人們完全可以讓一個令人敬仰的人發瘋,于是這類讀者就會認為,此人的立場沒有合法性。
感性階段通過《酒中有真言》得到了表現。
這裡出場的當然都是感性的人,但他們對倫理并非一無所知。
因此,他們不僅被表現出來,而且還是作為清楚地知道要去生存的人被表現出來的。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相信,知識産生效果,隻要人們認識到了真理,越簡短快捷越好,人就有救了。
但是,生存與認知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mdash&mdash&ldquo年輕人&rdquo靠近一種可能性,因此他還有希望。
他本質上是憂郁的思想(倫理者對他的解釋見第87頁,第88頁上,第89頁)。
康斯坦丁·康斯坦烏斯是理智的冷酷無情(參倫理者,第90頁;康斯坦丁對嫉妒的理解見第99頁下和第100頁上)。
維克多·埃萊米塔是共感式的反諷(參倫理者,第107頁和108頁;維克多對婚姻的攻擊見第85頁)。
時尚設計師是在激情中的惡魔般的絕望。
誘惑者約翰尼斯是冷冰冰的沉淪,一個有死亡氣息的和精神已死的個體。
(113)所有人都與絕望保持一緻。
人們可以從《非此即彼》的下卷中找到對上卷所有錯誤觀念的回答和校正;同樣,人們也可以從倫理者身上找到解釋,隻是倫理者本質上是在自我表達,而且根據作品的設計,沒有任何地方直接涉及他被認為不會知曉的東西。
于是一切都交給了讀者本人,如果他願意的話,他可以把它們聚合在一起,這裡沒有為讀者的方便做任何事。
讀者當然願意了,他們想如王者一般讀書&mdash&mdash國王在讀奏折時,空白處的概述會免去他因奏折的冗長所帶來的麻煩。
讀者方面肯定對這些假名作者不存在誤解。
根據我對他們的印象,我知道他們沒有想方設法對讀者群體中顯赫威嚴的多數人有所求。
在我看來那會顯得很奇怪。
換言之,我一直認為,一位作家就是比讀者知道得更多或者以不同的方式知道相同的東西的人,所以他才成為作家,否則他就不會去當作家。
相反,我從未有過這樣的念頭,即作家是一個祈求者,一個立于讀者門前的乞丐,一個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他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和書上裝幀的一點點金子吸引女孩們的眼睛,硬把自己的書推銷給那家人。
(114) 誘惑者約翰尼斯以這樣的命題結束:女性不過是瞬間。
(115)這個命題在其普遍的涵義之下本質上就是那個感性的命題:瞬間就是一切,就此而言它本質上什麼都不是,就像詭辯論者&ldquo一切皆真結果無物為真&rdquo的命題一樣。
(116)總體觀之,時間觀念對于通向悖論的每一個立場都具有決定意義,悖論是以悖謬的方式在強調時間。
時間被強調的程度與感性、形而上向着倫理、宗教以及基督宗教的運動的程度相同。
誘惑者約翰尼斯結束之處正是法官開始之地:女性之美随歲月流逝而增加。
時間在倫理學意義上得以強調,但卻并未排除回憶從生存中抽身并進入永恒的可能性。
感性階段隻是短暫地暗示出來,或許是為了把重心置于宗教之上,作家把第一部分稱為&ldquo回憶&rdquo,以便通過把感性階段逼回去的辦法進一步推出倫理和宗教階段。
對這部著作的内容我不想再進一步涉及了。
這部著作的意義&mdash&mdash假如它有意義的話,就在于不同階段的不同的生存觀的内心性是以激情、反諷、悲情、幽默和辯證法具體表現的。
大學編外講師們自然不會去做這樣的事。
最終,或許并非不可想見,一位編外講師會禮貌地在句子之間,在體系中的一個段落的注解處順便提到這位作家,說他是内心性的代言人。
(117)于是作家和無知的讀者群體獲知了一切。
激情、悲情、反諷、辯證法、幽默、熱情,凡此等等,它們是大學編外講師們眼中次要的東西,是人人都擁有的東西。
因此,當他說出&ldquo他是内心性的代言人&rdquo的時候,他用這句人人都會說的短句道出了一切,而且說的比作家還多。
每個人都知道他應該如何思考這一點,每個編外講師很容易在此方向上取得成就,但他卻将之交給了受限制的主體。
如今,是否每個人真正地切實知道何謂内心性,是否每個作家都能在這個方向上取得成就,我不做評判。
我情願認定所有保持沉默的人都會如此,但是,那些編外講師們卻沒有保持沉默。
(118) 不過如前所述,我與這部作品的内容無關。
我的論點是:主體性、内心性即真理。
對我而言,這論點對于基督教的難題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出于同樣的考慮,我認為我應該在這些假名著作中尋找某種确定的努力,這些作品從始至終都在誠實地規避說教方式。
而且我認為應該格外關注最後一部作品,因為它是在我的《哲學片斷》之後出版的,它自由地再現之前的那些論點,以此提請人們注意之前的那些作品,而且還通過作為界限的幽默界定了宗教階段。
(119) 注釋: (1)《非此即彼》是克爾凱郭爾1843年出版的首部假名著作,當時假托VictorEremita、意為&ldquo勝利的隐士&rdquo為出版者。
這裡,克爾凱郭爾讓假名作者克利馬克斯評價另一假名出版者的作品,顯然是在讀者玩&ldquo中國盒子式&rdquo的遊戲。
(2)括号内的頁碼均為《非此即彼》首版時的頁碼。
①&ldquo詩人生存的痛苦&rdquo指&ldquo間奏曲&rdquo第1段,參《非此即彼》上卷,京不特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ldquo詩人是什麼&rdquo)。
②A是《非此即彼》上卷感性生存方式的代言人,B是下卷倫理生存方式的代言人,後者有個确定的名字和身份&mdash&mdash威廉法官。
關于威廉法官對A的反對意見參考《非此即彼》中譯本下卷,第261&mdash262頁。
(3)&ldquo隻有那種建設的真理才是為你的真理&rdquo是《非此即彼》下卷的最後一句話。
參《非此即彼》中譯本下卷,第449頁:&ldquo因為隻有那陶冶教化着的真相,對你才是真相&rdquo。
&ldquo陶冶教化&rdquo和此處的&ldquo建設&rdquo均對應于丹麥語opbygge,前者是一個很有中國味道的意譯。
Opbygge原有&ldquo建設&rdquo的意思,&ldquo建設、建設性&rdquo不失為一個貼近原意且有比喻内涵的詞。
(4)①&ldquo自情的&rdquo(autopathisk)指主體自我情感活動,它直接區别于&ldquo同情的&rdquo(sympathetisk)。
②《影子戲》中讨論了三位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她們是:歌德戲劇《克拉維果》中的瑪莉·博馬舍;莫紮特歌劇《唐璜》中的多娜·愛爾薇拉;歌德《浮士德》中的瑪格麗特。
參中譯本《非此即彼》上卷,第206&mdash268頁。
(5)&ldquo絕望過&rdquo對應的是動詞的完成時态harfortvivlet,&ldquo就是絕望&rdquo中的&ldquo絕望&rdquo采用的是&ldquo絕望&rdquo的名詞形式Fortvivlelse。
關于威廉法官的&ldquo絕望&rdquo參見他寫給A的信《感性與倫理在人格修養中的平衡》中的開始部分。
參中譯本《非此即彼》下卷,第207&mdash273頁。
(6)①&ldquo選擇自我&rdquo(valgtsigselv)參中譯本《非此即彼》下卷,約270頁以後。
②&ldquo變得坦白公開是每個人的義務&rdquo,參中譯本《非此即彼》下卷,第379&mdash380頁。
但括号内的引文并不是對《非此即彼》下卷的逐字引用。
(7)&ldquo安靜、純潔的&rdquo原文為stille,uforkrænkelig,與丹麥語《彼得一書》3∶4的用詞相同。
彼得指出,婦女的美不在外表,而在于&ldquo隻要以裡面存着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
&rdquo (8)&ldquo懷疑一切&rdquo原文為拉丁文deomnibusdubitandum。
&ldquo唱和者&rdquo原文為拉丁文Chorus,有&ldquo集團&rdquo、&ldquo集會&rdquo之意,此處取&ldquo追随者&rdquo之意。
(9)&ldquo頭撞南牆的蠢貨&rdquo是對丹麥諺語saadumme,atmankundeløbeDøreindmeddem的意譯,直譯應為:&ldquo愚蠢到人們可以用門去撞他們的頭的地步。
&rdquo說明此人腦殼之厚。
(10)位于埃及亞曆山大城的圖書館收藏有約70萬份手卷,公元前47年,圖書館毀于一場意外大火,其時凱撒正率羅馬軍隊占領該城。
克爾凱郭爾很可能把這場意外大火與公元642年卡裡發奧馬爾一世下令焚毀圖書館的命令混為一談,後者下達此令的根據是:&ldquo這些著作或者已經包含了《古蘭經》所包含的内容,那樣的話它們就是淺薄的;或者包含了與《古蘭經》内容相反的其他的東西。
&rdquo (11)原書标題實際上是ToopbyggeligeTalerafS.Kierkegaard,克爾凱郭爾并未采用&ldquo博士&rdquo(Magister)的頭銜。
該書于1843年5月6日出版。
(12)原書标題為:TreopbyggeligeTalerafS.Kierkegaard,該書出版于1843年10月16日。
(13)&ldquo演說&rdquo原文為Taler,&ldquo布道辭&rdquo原文為Prædiken。
(14)&ldquo有人理所當然地稱之為布道辭&rdquo可能指大主教明斯特(J.P.Myster)于1844年1月發表的《教會的争端》一文中的觀點。
文章說:&ldquo我很感動,克爾凱郭爾博士将其建設性演說作為對他已故父親的紀念。
我認識那位可敬的人。
他是一位純粹的公民,無所欲求地、平靜地走過他的一生,從未經受任何哲學的沐浴。
這是如何發生的呢?他的兒子有着豐富的學養,很樂于寫作建設性演說,并且把他的想法轉向那位早已步入天堂的人。
凡是讀過那則可愛演說的人&mdash&mdash或者就讓我們稱之為布道辭&mdash&mdash《主給予,主收取,主的名得到贊美》,都會理解這一點。
&rdquo (15)&ldquo有人反對建設性演說&rdquo可能指出現在《神學月刊》(TheologiskMaanedsskrift)1843年第7期上的一篇針對《兩則建設性演說》的匿名書評,批評建設性演說充斥着一大堆不常見的句子,它們更像是尋求表達之美,而非表達宗教内涵。
(16)&ldquo一口氣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unotenore,表示&ldquo沒有中斷&rdquo之意。
(17)①&ldquo以哲學的方式&rdquo原文為拉丁文philosophice。
②&ldquo一、二、三地&rdquo(een,to,tre)應該指黑格爾辯證法中的&ldquo正&mdash反&mdash合&rdquo三個步驟。
(18)&ldquo沖動&rdquo原文為拉丁文impetus。
(19)&ldquo目的&rdquo原文為希臘文télos&ldquo目标&rdquo則對應丹麥文Maal。
(20)&ldquo天上、地上和深淵中&rdquo語出《腓立比書》2∶10,保羅寫道:&ldquo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無不屈膝。
&rdquo隻是,克爾凱郭爾所說的&ldquo深淵中&rdquo(iAfgrunden)不同于丹麥語《聖經》中的&ldquo地底下的&rdquo(underjorden)。
(21)&ldquo範式&rdquo原文為拉丁文Paradigma,該詞的丹麥語形式Paradigme即源自拉丁語詞。
(22)&ldquo馬利亞把那些話深藏于心底之時&rdquo(MariadahunskulteOrdeneisitHjerte)語出《路加福音》2∶19,天使贊美耶稣的誕生,牧羊人聽到後轉述給馬利亞,之後&ldquo馬利亞卻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裡,反複思想。
&rdquo丹麥文《聖經》用語bevaredealledisseordisithjerteoggrundedeoverdem用disseord亦不同于英文版《聖經》的allthesethings。
(23)&ldquo輿論&rdquo(denoffentligeMening)語出盧梭的傷感小說《朱麗或新愛洛依絲》(Julie,ortheNewHeloise),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對該術語進行了闡釋,認為它既是公衆對其利益的認知,亦是立法的媒介。
&ldquo輿論&rdquo是19世紀40年代丹麥社會的流行語,尤其是在自由派中間。
(24)&ldquo一大批&rdquo原文為etParLegioner,語出《馬太福音》26∶52,即耶稣所說的&ldquo十二營多天使&rdquo。
在羅馬軍隊建制中,每&ldquo營&rdquo有4500至6000名士兵。
(25)①&ldquo所有人都是依照上帝的形象而造&rdquo語出《創世記》1∶26&mdash27,&ldquo神說:&lsquo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象,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
&hellip&hellip&rsquo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rdquo ②&ldquo張三李四&rdquo對應于丹麥短語PeerogPovl,短語指使徒Peter和Paulus,在此指所有普通人。
(26)&ldquo克爾凱郭爾博士都要遭罪&rdquo指每逢一部假名作品出版,克爾凱郭爾都要以真名出版一部建設性演說的事實。
&ldquo遭罪&rdquo(maafor)指的是&ldquo做别人不願做或難以應付的事&rdquo,也就是說,假名作者克利馬克斯把撰寫建設性演說當成難以應付的事。
英譯中的payforit意思不甚明确。
(27)《畏懼與顫栗》(FrygtogBæven)是克爾凱郭爾假以Johannesdesilentio之名(&ldquo沉默的約翰尼斯&rdquo)所作的書,首版于1843年10月16日。
(28)①&ldquo出發點&rdquo原文為拉丁短語terminusaquo,直譯為&ldquo由此出發的邊界&rdquo。
此拉丁短語在本章中出現多次,不再一一注出。
②&ldquo興趣&rdquo(detInteressant)是一個審美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藝術理論之中(始自弗·施萊格爾),至19世紀40年代成為丹麥藝術界的一個流行詞。
③&ldquo邊界&rdquo原文為拉丁文confinium。
④&ldquo目标&rdquo原文為拉丁語terminusadquem,直譯為&ldquo到達的邊界&rdquo。
⑤&ldquo與理智相碰撞&rdquo原文為løberForstandensPandeimod,語出丹麥諺語løbemedPandenmodmuren,即&ldquo頭撞南牆&rdquo之意,但此處并無貶義,而有&ldquo義無返顧&rdquo的意味。
(29)①&ldquo一個崇高的謊言&rdquo原文為德文eineerhabeneLüge。
②這裡的&ldquo作家&rdquo指大主教明斯特,他以Kts(JakobPeterMynster)的簽名發表《教會争端》(KirkeligPolemik)一文,其中提及《畏懼與顫栗》一書,認為該書缺乏&ldquo&hellip&hellip一種深刻的宗教基礎&rdquo,還說該書令其聯想到雅各比作品的一個著名的片段,&ldquo是的,我是無神論者和無信仰者,&hellip&hellip如果我說謊,我要像苔斯德蒙娜臨終前那樣說謊。
&rdquo 苔斯德蒙娜是莎士比亞悲劇《奧塞羅》中的女主角,她被嫉妒的丈夫奧塞羅掐死,但臨終前卻對使女說,自己不是被謀殺,而是自殺。
參《奧塞羅》第5幕、第2場。
(30)&ldquo突襲&rdquo原文為法文coupdemains&ldquo變幻莫測&rdquo原文為法文vapeurs,指歇斯底裡和妄想的情緒。
(31)克爾凱郭爾的假名作品《重複》(Gjentagelsen.EtForsøgidenexperimenteren-dePsychologiafConstantinConstantius)與《畏懼與顫栗》在同一天(1843年10月16日)由C.A.Reitzel出版。
(32)&ldquo《重複》是一本怪書&rdquo并非出自該書假名作者ConstantinConstantius之口,而是出自《憂懼的概念》的假名作者VigiliusHaufniensis(即&ldquo哥本哈根的守望者&rdquo)之口。
(33)&ldquo借助荒謬之力&rdquo(iKraftafdetAbsurde)、&ldquo一種嚴峻考驗&rdquo(enPrøvelse)語出《重複》。
(34)&ldquo心理學試驗&rdquo原文為psychologiskExperiment,但是事實上,《重複》扉頁所寫的是experimenterendePsychologi,即&ldquo試驗的心理學&rdquopsychologiskExperiment實際上是克爾凱郭爾假名作品《人生道路諸階段》(StadierpaaLivetsVei)中《有罪?無罪?》(&ldquo&lsquoSkyldig?'-&lsquoIkkeSkyldig?'&rdquo)一文的副标題。
克爾凱郭爾再次誤記了自己作品的細節。
(35)&ldquo環跳&rdquo原文為法文Entrechats,這是一個芭蕾動作。
(36)初等教育中所說的&ldquo智性練習&rdquo(Forstands-Øvelse)指培養觀察能力和形成個人觀點的教育形式,它區别于需要全班大聲誦讀的&ldquo背誦&rdquo(Udenads-Læsning)。
(37)&ldquo第3小節&rdquo指《人生道路諸階段》中假名作者FraterTaciturnus(即&ldquo沉默寡言的兄弟&rdquo)《緻讀者》中的第3小節,題為&ldquo悲劇更趨向于曆史而非喜劇性;該差别在&lsquo試驗&rsquo中消失&rdquo。
(38)&ldquo段落吞食者&rdquo(Paragraphslugere)語出《畏懼與顫栗》。
&ldquo懷疑一切&rdquo原文為拉丁文deomnibusdubitandum。
(39)&ldquo罪&rdquo原文用的是Forbrydelser,即法律意義上的犯罪。
但此處所說的&ldquo四宗罪&rdquo在法律意義上都不構成犯罪。
(40)&ldquo依《聖經》的話&rdquo或&ldquo根據《聖經》的教導&rdquo可能指《馬太福音》19∶9,耶稣說:&ldquo我告訴你們,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犯奸淫了,有人娶那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奸淫了。
&rdquo亦可參《馬太福音》5∶32。
(41)1842年1月5日,丹麥建立了&ldquo第二刑事法庭&rdquo,與此前的刑事法庭一起對于嫌疑人、證人和其他涉及犯罪人員舉行聽證會。
刑事法庭于1845年7月1日被取締,其功能移交給新組建的警察系統。
(42)&ldquo亞伯拉罕接受考驗&rdquo指《創世記》22∶1:&ldquo這些事以後,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lsquo亞伯拉罕!&rsquo他說:&lsquo我在這裡。
'&rdquo (43)&ldquo免于上帝律法的約束&rdquo(atværefrifraGudsLov)語出《羅馬書》6∶20。
保羅寫道:&ldquo因為你們作罪之奴仆的時候,就不被義約束了。
&rdquo(ThidaIvareSyndensTienere,varefriefraRetfærdigheden.) (44)&ldquo罪&rdquo原文為Synden,英譯為sin。
(45)&ldquo關于悔悟&rdquo參《非此即彼》下卷,京不特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頁。
但是,在《非此即彼》中說的是&ldquo他将自己悔回到自身之中、悔回到家族之中、悔回到族類之中,直到他在上帝之中找到他自己&rdquo。
(Hanangrersigtil-bageisigselv,tilbageiFamilien,tilbageiSlægten,indtilhanfindersigselviGud.)但是,此處的文本卻是&ldquo以悔悟的方式脫離其與族類的連續性&rdquo(atangresigselvudafsinContinuitetmedSlægten)。
(46)&ldquo在上帝面前我們一無是處&rdquo參《非此即彼》中文版,下卷,第435頁。
(47)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的标題應為:BegrebetAngest.Ensimpel-paapegendepsychologiskOverveielseiRetningafdetdogmatiskeProblemomArvesynden. 這裡引述時則在書名号内加有&ldquo論&rdquo(Om)字,副标題與原作僅有一字之差,原作用Overveielse,此處用Undersøgelse。
(48)&ldquo關于以掃和雅各的預言&rdquo典出《創世記》25∶23。
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的妻子利百加懷孕了,她感覺到兩個孩子在腹中彼此相争,就去問耶和華。
耶和華說:&ldquo兩國在你腹内,/兩族要從你身上出來;/這族必強于那族,/将來大的要服事小的。
&rdquo (49)&ldquo《憂懼的概念》獲大學編外講師的青睐&rdquo一說查無出處,因為該書在其時代未獲書評。
如果這個說法不是反諷性的話,它指的可能是口頭的好評,或者是在某本書或某篇論文中的正面評價。
(50)&ldquo一本令人愉快的小書&rdquo(enlystiglilleBog)指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前言》(Forord),其副标題中有&ldquo輕松之作&rdquo(Morskabslæsning)的字樣,與下文呼應。
該書作者為NicolausNotabene(簡稱N.B.),其姓氏(簡稱亦為N.B.)實為拉丁語,有&ldquo注意&rdquo、&ldquo留心&rdquo的意思。
《前言》與《憂懼的概念》于1844年6月17日同一天出版。
(51)&ldquo通常把假名著作歸于某個作者&rdquo指社會上早有傳聞,說這些假名著作的作者就是S.克爾凱郭爾,在當時的報刊書評中有人提及。
(52)《哲學片斷》出版于1844年6月13日,實際上先于《憂懼的概念》和《前言》。
(53)&ldquo最近的四則演說&rdquo指克爾凱郭爾1844年8月31日以真名出版的建設性演說。
(54)①&ldquo包羅萬象的&rdquo原文為德文übergreifend,這是流行于黑格爾主義者當中的術語。
②&ldquo或多或少地&rdquo(detMereellerMindre)語出阿德勒(A.P.Adler)的《關于黑格爾客觀邏輯學的通俗演講》一書。
阿德勒指出,&ldquo我們在世界上所能找到的所有差别&hellip&hellip隻是量的差别;人與人之間、美德和欲望之間的差别或多或少地出自同一個無關緊要的實體。
&rdquo (55)&ldquo幽默和思辨思想自我宣稱為基督教&rdquo指丹麥黑格爾主義者馬騰森、海伯格的觀點,他們認為幽默在至上的基督教世界觀上扮演重要角色。
(56)&ldquo蘇格拉底的神魔隻是勸阻&rdquo出自《申辯篇》。
(57)&ldquo誠心誠意&rdquo原文為拉丁文bonafide。
(58)&ldquo一名牧師本質上是通過領受聖職而成其為所是&rdquo指有關授聖職(Ordina-tionen)的争議。
在天主教教義中,授聖職是神的恩典,是聖事(或聖禮)之一;但在新教教義中,授聖職是一個象征行為,它給予神職人員以重要意義,但不是有魔力的儀式。
(59)&ldquo不可磨滅的印記&rdquo原文寫為拉丁文caracterindelebilis,實際上caracter應為character。
(60)&ldquo提醒&rdquo原文寫為拉丁文Notabene。
(61)&ldquo署名kts的作者&rdquo即指大主教明斯特及其評論《教會争端》(參注(14)、(29)之②),發表于1844年1月1日的《信息報》。
在評論克爾凱郭爾《四則建設性演說》的時候,他以這樣的話收尾:&ldquo這不會減弱我對這則布道辭(譯者注:指《主給予,主收取,主的名得到贊美》)的感謝,但是我要追問的是:随後的另外三則演說具有同樣的效果嗎?若無,是否部分是因為其&lsquo哲學的洗禮&rsquo過于明顯了?&rdquo明斯特的評論實際上是針對考福德·漢森(H.P.Kofoed-Hansen)對《非此即彼》的評論,漢森認為教會已不再适于有良好教養的人士,因此它需要一種&ldquo哲學的洗禮&rdquo(philosophiskeBad)。
明斯特的文章很快受到德國神學家貝克(AndreasFrederikBeck,1816&mdash1861)的匿名文章《拙劣的謊言》的攻擊,該文發表于《哥本哈根郵報》1844年1月4日;同時考福德·漢森再次匿名發表《答複Kts》一文做出回應,發表于《祖國報》1844年1月19日。
(62)&ldquo假如沒有人願意寫書評&rdquo涉及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出版後的評論情況。
《憂懼的概念》一書沒有人評論,但是《畏懼與顫栗》和《重複》均有書評,且書評結尾都提到,《哲學片斷》和《憂懼的概念》中也讨論了同樣的問題,因此作者承諾将在其他場合加以論證。
但這個許諾終未兌現。
(63)匿名書評的作者實為德國神學家貝克。
書評所收入的期刊假名作者克利馬克斯寫為AllgemeinesRepertoriumfürTheologieundkirchlicheStatistik(即《關于神學和教會統計資料的一般性報告》),但是實際刊名應為NeuesRepertoriumfürdietheolo-gischeLiteraturundkirchlicheStatistik。
該書共兩卷,于1845年在柏林出版。
(64)括号内的句子即&ldquo這部出自丹麥多産作家之一的作品,因其行事方法的獨特性質并非不值得給予簡短的評論&rdquo原文為德文:DieseSchrifteinesderproduktivstenSchriftstellerDänemarksistwegenderEigenthümlichkeitihresVerfahrenseinerkurzenBe-sprechungnichtunwerth.而且文中出現的&ldquo評論&rdquo和&ldquo并非不值得&rdquo也分别對應德文詞Besprechung和nichtunwerth。
(65)&ldquo我們這個時代,它使一切平均化、中立化,它調和一切,幾乎認不出它們&rdquo所對應的原文為德文:daßunsereZeit,dieAllesnivellirt,neutralisirtundvermit-telt,siekaumwiedererkennenwird. (66)&ldquo完全超凡脫俗的、也就是嶄新的&rdquo所對應的原文為德文:wasganzAußerordentlichesundzwarNeues. (67)引文&ldquo我們避免提供任何反對意見,因為,誠如前述,我們關切的隻是證明作者獨特的行事方法。
在其他方面,我們要将之移交給每一個人去思考,看他是想從這部護教式的辯證之作當中尋找嚴肅,還是尋找反諷。
&rdquo原文為德文:WirenthaltenunsjederGegenbemerkung,denneslaguns,wiegesagt,bloßdaran,daseigenthümlicheVerfahrendesVerfasserszurAnschauungzubringen.ImUebrigenstellenwiresdemErmes-seneinesJedenanheim,oberindieserapologetischenDialektikErnstoderetwaIroniesuchenwill. (68)&ldquo泡特金迷惑葉卡捷琳娜&rdquo指俄羅斯王子泡特金(GregoriAleksandrovichPotemkin,1739&mdash1791)受命于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19&mdash1796)建設俄國南部地區,但他挪用了一些資金以飽私囊。
1787年女皇視察該地區的時候,泡特金在女皇到訪之處聚集了大量民衆,并趕來很多牲畜,甚至豎起了巨幅背景,上面畫着鮮花盛開的村莊,使女皇對該地區的富足和發展留下深刻印象。
(69)雖然此處假名作者克利馬克斯一直在讨論Guden,即&ldquo神&rdquo,而非《聖經》中用來指&ldquo上帝&rdquo的Gud,但顯然這裡關于十字架等的内容與《馬太福音》27∶51&mdash53中耶稣被處死時的情形相吻合。
&ldquo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已睡聖徒的身體,多有起來的。
到耶稣複活以後,人們從墳墓裡出來,進了聖城,向許多人顯現。
&rdquo (70)&ldquo保羅的布道&rdquo指《哥林多後書》1∶18&mdash20。
保羅寫道:&ldquo我指着信實的神說,我們向你們所傳的道并沒有是而又非的。
因為我和西拉并提摩太在你們中間所傳神的兒子耶稣基督,總沒有是而又非的,在他隻有一是。
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着他也都是實在的,叫神因我們得榮耀。
&rdquo (71)&ldquo高高在上的編外講師們輕視這些假名作品,也輕視我的小冊子&rdquo可能指海伯格在一篇報刊文章中即興提及《非此即彼》的事,這在讀者群中激起了對他撰寫書評的期待,但書評并未出現。
(72)&ldquo喜劇的力量&rdquo原文為拉丁文viscomica,指制造喜劇效果的能力,亦指喜劇感。
(73)&ldquo黑格爾沒有喜劇感&rdquo可能指德國黑格爾主義者霍桑(H.G.Hotho)于1835年出版的著作《為生活和藝術的習作》(VorstudienfürLebenundKunst)中的觀點。
克爾凱郭爾在《論反諷概念》中曾引用其說。
(74)賀伯格(LudvigHolberg,1684&mdash1754)是丹麥&mdash挪威作家、學者,以喜劇創作著稱。
此處的簿記員指其喜劇《愛管閑事的人》(DenStundesløse)中的彼得·埃裡克森。
該人物出現在本書第一部第一章之中。
(75)此處&ldquo北京&rdquo寫為Peking。
說明當時北京和廣東已經與歐洲通商。
(76)&ldquo警察&rdquo(Agent)同時也指秘密警察,後者的存在必要性和功能在19世紀40年代曾引起争議,有意見認為公民應該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自覺地報告給警察。
(77)&ldquo不育之風&rdquo(ufrugtbarVind)語出《以賽亞書》26∶18:&ldquo我們也曾懷孕、疼痛,/所産的竟像風一樣。
&rdquo (78)關于&ldquo喜劇性是暴政的救星&rdquo指海伯格諷刺小市民性的喜劇《死後的靈魂:一出啟示性喜劇》,尤其指馬騰森在劇評中提出的觀點,即該喜劇對&ldquo微不足道之事的形而上學&rdquo做出了重要貢獻,喜劇性應該在新教啟示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馬騰森最後指出,&ldquo喜劇性是一個在天堂中仍然有其有效性的範疇&rdquo。
(79)&ldquo假名作者們一再請求不要書評&rdquo的言論在《重複》、《畏懼與顫栗》、《哲學片斷》以及《人生道路諸階段》中都曾出現。
(80)①芝諾(前335&mdash265年)是希臘愛利亞派哲學家,以關于運動的四個悖論著稱。
②塞奧弗拉斯特(Theophrastus,前370&mdash285年)是亞裡士多德的理論和事業的繼承人,亞裡士多德死後成為呂克昂學園的領導者。
(81)①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人生道路諸階段》(StadierpaaLivetsVei)于1845年4月30日出版。
②《誘惑者日記》曾發行了單行本525冊,1845年即告售罄。
這是克爾凱郭爾假名著作中得到最廣泛關注和評論的作品。
(82)《非此即彼》的出版人維克多·埃萊米塔(VictorEremita)以及&ldquo誘惑者約翰尼斯&rdquo(JohannesForføreren)均出現在《人生道路諸階段》中《酒中有真言》(InVinoVeritas)一文當中;《非此即彼》下卷的倫理代言人威廉法官(AssessorWilhelm)成為《對婚姻的反對意見的一些看法》一文的作者。
(83)水手的故事查無出處。
(84)維克多·埃萊米塔是《非此即彼》的出版人,康斯坦丁是《重複》的作者,二人均作為《酒中有真言》的主人公出場。
引文中的括号為克爾凱郭爾文本所有。
(85)《瓦堡》指丹麥黃金時代詩人兼作家奧倫施萊格爾(AdamOehlenschläger,1779&mdash1850)創作的一出悲劇,标題全稱為《艾克斯和瓦堡》(AxelogValborg),發表于1810年。
(86)《西娜》是奧倫施萊格爾的另一出悲劇,标題全稱為《哈格巴斯和西娜》(HargbarthogSigne),發表于1815年。
(87)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亞創造的喜劇人物,他出現在莎士比亞曆史劇《亨利四世》第一部(1597年)和《亨利四世》第二部(約1596&mdash1599年)之中,也出現在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們》之中。
(88)克爾凱郭爾在《前言》中借假名作者之口諷刺那些在聖誕節和新年之際出版的文學作品選集,它們常常以&ldquo新年禮物&rdquo作為标題或者副标題。
諷刺尤其針對海伯格在其主辦的《信息報》中稱他出版的1844年天文學年鑒《天文女神》(Urania)是&ldquo一份面向受審美陶冶的公衆的新年禮物&rdquo。
(89)①文中的&ldquo遊樂園&rdquo指Tivoli,始建于1843年,迅速成為當時哥本哈根市民階層的休閑娛樂場所。
Tivoli的建立标志着哥本哈根從一個小城市轉變為歐洲的大城市。
②&ldquo為錢寫作的作家&rdquo原文為styverfængere,指追逐蠅頭小利者。
此處克爾凱郭爾有意将該詞拼寫為德文形式Stüvenfängere。
(90)&ldquo愛好者&rdquo原文為德文Liebhabere。
(91)&ldquo這樣的作品就是一面鏡子;猿猴照鏡子是照不出聖徒來的&rdquo原文為德文:SolcheWerkesindSpiegel:wennAffehineinguckt,kannkeinApostelheraussehen.語出德國自然科學學者和哲學家李士坦伯格(GeorgChristophLichtenberg,1742&mdash1799)的論文《論相面術》(UeberPhysiognomik)。
(92)&ldquo盛裝遊行,地點,很多人物&mdash&mdash然後,還有母牛&rdquo語出《人生道路諸階段》。
(93)&ldquo鬼才知道的策普桑特和以R開頭的地方&rdquo(FandeniVoldiTrapezuntogR-)典出賀伯格喜劇《格特·威斯特費勒》(MesterGertWestphaler)第二幕第三場。
格特總吹噓他在德國從哈德斯萊塢(Haderslev)到基爾(Kiel)的一次旅行,他的父親就對他講起了一個叫安德斯的人的奇異旅行,包括到法國的Røven(實際應寫為Rouen,即盧昂)和存在于13至15世紀黑海東南之濱的基督教帝國Trapezunt的旅行。
Røven在丹麥文中是&ldquo屁股&rdquo的意思,所以文中用&ldquoR-&rdquo表示,這個用法與第二部、第二冊、第二章注(11)的情況形成呼應,諷刺性自現。
(94)&ldquo叫停&rdquo原文為spilleRenonce,指牌戲中不出牌、不叫牌、棄權的情形。
(95)&ldquo書的後三分之二&rdquo指《人生道路諸階段》中的《&ldquo有罪&rdquo?&ldquo無罪&rdquo?一則痛苦故事;沉默的兄弟的心理學試驗》(&rdquoSkyldig?-IkkeSkyldig?&rdquo.EnLidelseshis-torie.PsychologiskExperimentafFaterTaciturnus)。
(96)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原題寫為LeidendesjungenWerther,首版于1774年。
德文Leiden與丹麥文的Lidelse很接近,同為&ldquo痛苦&rdquo、&ldquo苦難&rdquo之意。
鑒于歌德這部作品在中國的巨大影響,此處遵從慣用譯法為&ldquo煩惱&rdquo,順此思路把德國作家霍夫曼(ErnstTheodorAmadäusHoffmann,1776&mdash1822)的小說LeideneinesarmenTheaterdirectors譯為《一個可憐的戲劇導演的煩惱》。
(97)括号中的頁碼所涵蓋的内容是《人生道路諸階段》中&ldquo沉默的兄弟&rdquo所寫的《緻讀者》(SkrivelsetilLæseren)。
(98)&ldquo誠如&rdquo原文為拉丁文admodum。
但《好丈夫輕騎兵軍官》(HusarofficerenogdogengodÆgtemand)一書的存在并未查證。
(99)&ldquo無名氏&rdquo原文為拉丁文Quidam,即&ldquo有人&rdquo、&ldquo某人&rdquo之意,他是《&ldquo有罪&rdquo?&ldquo無罪&rdquo?》中的主人公,是該文作者&ldquo沉默的兄弟&rdquo試驗性地塑造出來的人物。
&ldquo痛苦拷問&rdquo是對skarpeExamination的意譯,指在法庭受命于宗教異端裁判所而舉行的聽證會上,調查人以粗魯的問題對被調查者進行精神折磨和逼迫。
此活動自1837年12月6日起被禁止。
(100)&ldquo第3小節&rdquo(§3)位于《人生道路諸階段》中&ldquo沉默的兄弟&rdquo所寫的《緻讀者》一文當中。
下面兩段中的頁碼均出自《人生道路諸階段》。
(101)&ldquo街道巡警&rdquo(Opsigtbetjent)指隸屬于哥本哈根警局的警員,他們主要負責巡視街道的清潔和保養狀況。
&ldquo沉默的兄弟&rdquo自稱是&ldquo一名旁觀者,因此就是詩性的和優雅的街道巡警&rdquo。
(102)①《&ldquo有罪&rdquo?&ldquo無罪&rdquo?》中&ldquo無名氏&rdquo的箴言是這樣的:&ldquo挪威有位富裕的農夫,他每掙一千塊錢,就要拿一把銅壺放在門前;酒館主人每次在有人欠賬的時候,都要在房梁上畫道線。
那麼,每次我思考自己的富有和貧窮的時候,我都會添上一個新詞。
&rdquo ②拉丁文格言原文為periissemnisiperiissem。
德國哲學家哈曼(J.G.Hamann)于1764年5月2日寫給林德納(JohannesG.Lindner)的信中曾引用。
(103)&ldquo起點&rdquo原文為拉丁文terminusaquo。
(104)&ldquo現代知識&rdquo指黑格爾主義哲學,其中幽默高于信仰。
參本節注(55)。
(105)關于孩子進天國的典故參《馬可福音》10∶15。
耶稣說:&ldquo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rdquo還可參《路加福音》18∶17。
(106)①&ldquo謎語&rdquo(dennemørkeTale),語出《哥林多前書》13∶12,其時保羅說:&ldquo我們如今仿佛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lsquo模糊不清&rsquo原文作&lsquo如同猜謎&rsquo);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
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rdquo括号及内容為中文新國際研讀本《聖經》原有。
②關于&ldquo夭亡的孩子居住在極樂世界&rdquo的主題出自維吉爾的詩。
(107)&ldquo冒險家&rdquo原文為法文Avanturier。
(108)&ldquo激進療法&rdquo(Radikalcuur)指根除疾病的療法,區别于緩解病症的對症療法(symptomatiskkur)。
1796年,英國醫生和醫學科學家愛德華·詹納(EdwardJenner,1749-1823)研究并推廣了牛痘疫苗以預防天花。
丹麥于1810年4月3日下令,所有孩子滿7歲前必須注射天花疫苗。
(109)&ldquo很多&lsquo首&rsquo和&lsquo尾&rsquo,還有&lsquo是&rsquo和&lsquo否&rsquo&rdquo語出海伯格的鬧劇《撒羅門王和制帽商約揚》(KongSalomonogJørgenHattemager)第26場,丹麥文和德文混用。
該劇在《哲學片斷》前言處即被引用。
(110)&ldquo在一場結果不确定的戰争中&rdquo原文為拉丁文ancipitiproelio。
(111)對感性的人的評價是對《非此即彼》下卷《婚姻在審美上的有效性》一文的自由引用。
(112)維克多·埃萊米塔(《非此即彼》的出版者)、康斯坦丁·康斯坦烏斯(《重複》的作者)、時尚設計師、誘惑者約翰尼斯(《誘惑者日記》的主人公)均出現在《酒中有真言》一文當中。
(113)&ldquo有死亡氣息的&rdquo(mærket),語出enmærketMand,意指外表帶有病容和憂傷的垂死之人,即已經感覺到了死亡的人。
英譯本中将該詞直接與marked相對應,令人不明所以。
(114)&ldquo書上裝幀的一點點金子&rdquo可能指海伯格主持出版的天文學年鑒《天文女神》(Urania),它從1844年至1846年出版了三期。
年鑒從紙張到裝幀都十分講究,封面為燙金字。
(115)本段和下段中用楷體表示的誘惑者約翰尼斯和法官之言均出自《人生道路諸階段》中的《酒中有真言》一文。
(116)&ldquo詭辯論者的命題&rdquo可能指亞裡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1009a)所闡釋的普羅塔哥拉的觀點。
亞裡士多德說:&ldquo普羅塔哥拉的教義也是從同一意見發展出來的,要是正确就兩皆正确,要是謬誤就兩皆謬誤。
一方面,假如承認一切意見與現象均屬真實,所有言論将同時又真确而又虛假。
因為許多人的信念是互相沖突的,人們常認為與他不同的意見是錯的;所以同一事物必須又是而又不是。
另一方面這樣說,所謂&lsquo有人認為對,有人認為錯&rsquo,相反的隻是各人的意見;同一事物确實可以&lsquo又是又不是’那麼所謂實是倘真為這樣,一切就都無不是了。
&rdquo參亞裡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71頁。
(117)&ldquo最終&rdquo原文為德文AmEnde。
關于&ldquo他是内心性的代言人&rdquo之說,書的草稿中還有這樣的句子:&ldquo如果某君描述黑格爾時說他是思想的代言人,我們有理由回答,這什麼都沒說,我們必須說出他所代言的具體是哪種思想。
關于内心性情況亦然。
說他是内心性的代言人,這是在愚弄自己和被評論的人,因為那句&lsquo說出來,以便我能明白&rsquo(loquereutvideam)在此是有效的,我必須知道他是如何代言的。
&rdquo (118)關于&ldquo編外講師們沒有沉默&rdquo,書的草稿中還有這樣的句子:&ldquo一句老話躍入我的腦海:如果他們保持沉默,他們就會繼續被當成哲學家(sitacuissent,philosophimanisissent)。
通常說盡管我相信,痛苦和諸如此類的東西會對内心性和文風有所幫助,我相信絕大多數編外講師們像平魚似的,人們把皮剝了,也從他們身上擠不出一個激情洋溢的字眼&rdquo。
這個段落中的拉丁語句出自波埃修的《哲學的慰藉》。
&ldquo平魚&rdquo(flynder)一詞在丹麥文中亦有&ldquo蠢貨、傻瓜&rdquo的意思。
(119)&ldquo界限&rdquo原文為拉丁文confinium。
&ldquo最後一部作品&rdquo指《人生道路諸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