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二章 主體性真理,内心性;真理即主體性

關燈
stemmelse,該詞既有agreement,harmony的意思,英譯本即采用agreement;同時該詞又是identitet的同義詞。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康德和黑格爾那裡是有變化的:康德把思維與存在看作兩個不同的東西,因此他講二者的&ldquo統一”黑格爾将二者看作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因此講二者的&ldquo同一&rdquo。

    在緊随此段的第三段,克爾凱郭爾提出,就經驗性的存在而言,思維與存在的&ldquo統一&rdquo(Overensstemmelse)是一個同語反複,它意味着&ldquo思維與存在是一個東西&rdquo(TænkenogVærenbetyderEetogdetSamme),它們的&ldquo統一&rdquo(Overensstemmelse)也就成為一種&ldquo與自身的抽象同一&rdquo(denabstrakteIdentitetmedsigselv)。

    克爾凱郭爾顯然在Overensstemmelse與Identitet之間有所區分,而且他意識到了從康德到黑格爾之間的變化。

    故這裡将Overensstemmelse譯為&ldquo統一&rdquo,Identitet譯為&ldquo同一&rdquo。

     (2)&ldquo被渴望的東西&rdquo原文為拉丁文Desideratur。

     (3)研究者未查明文中所述月圓之時的迷信的出處。

     (4)&ldquo具體言之&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concreto。

    這個短語在本節中多次出現,有時根據上下文譯為&ldquo具體地&rdquo,不再一一注明。

     (5)引号内的&ldquo終結&rdquo(etFærdigt)、&ldquo抽象&rdquo(Abstraktionen)、&ldquo具象&rdquo(Concretionen)都是動詞名詞化的結果,加引号以示區别。

     (6)&ldquo系詞&rdquo原文為Copula,在語法上等同于linkingverb。

    丹麥語中的系詞為er,Sandhedener可譯為&ldquo真理是&rdquo或&ldquo真理在&rdquo。

     (7)&ldquo那個自認自己的工作就是書寫的門房&rdquo典出不明。

    &ldquo門房&rdquo(Portskriver)指負責遞送文件、書籍等的辦公室工作人員。

     (8)&ldquo重複&rdquo原文為Reduplikation,其意與克爾凱郭爾的化名作品《重複》(Gentagelse)相同,也與本節中所說的&ldquo真理是一種重複&rdquo(SandhedenerenFordoblese)中&ldquo重複&rdquo所對應的Fordoblese相同(區别是Reduplikation為拉丁語源詞語)。

    克爾凱郭爾在讨論反思和真理的時候用&ldquo重複&rdquo一詞,是想說明某種抽象的東西在具體的實踐或生存中&ldquo重複&rdquo自身,也就是&ldquo實現&rdquo自身。

    緊随其後所說的&ldquo反思的雙重道路&rdquo(ReflexionenstvendeVeie)也是這個意思。

     (9)①&ldquo紙龍&rdquo(Papirs-Drage)可能典出格倫德威《關于基督教會的信仰規則的新作》一文,在讨論對&ldquo不可見的教會&rdquo的信仰時有這樣的句子:&ldquo這個信仰自然是脆弱的,因為在感性世界中它隻有脆弱的支撐,那書(《聖經》)雖然以相互對立的方式诠釋和解釋着,但它在根本上仍是同一本書,這就好比人們可以想象出各種各樣的紙龍(DragerafPapir),它們卻帶有同一個水印。

    &rdquo&ldquo紙龍&rdquo的字典義為&ldquo風筝&rdquo,英譯本即據此譯出。

    在格倫德威論文的支持下,這裡譯為&ldquo紙龍&rdquo更貼切。

     ②&ldquo供人舔食的糖塊&rdquo典出不明。

     (10)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第3幕、第1場中哈姆雷特的著名獨白: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

     (11)&ldquo讓我懷着敬意說,撞着他的屁股&rdquo原文寫為medRespektatsigepaaR-。

    丹麥文中&ldquo屁股&rdquo一詞為Røven,作為諱言寫為R-。

    英譯為onhisr-,其意不甚明了。

     (12)&ldquo地球像煎餅一樣平&rdquo語出自賀伯格的喜劇《艾拉斯姆斯·蒙苔努斯》(ErasmusMontanus)。

     (13)&ldquo彼拉多的問題&rdquo參《約翰福音》18:37&mdash38。

    耶稣告訴彼拉多,自己的使命就是:&ldquo特為給真理做見證。

    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

    &rdquo彼拉多聽後反問道:&ldquo真理是什麼呢?&rdquo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指責彼拉多的高傲态度是&ldquo蔑視真理&rdquo,并且說&ldquo誰說這樣的話,才真可算是&lsquo超出真理&rsquo&mdash&mdash被摒于真理之外了。

    &rdquo參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9頁。

     (14)&ldquo懷疑一切&rdquo原文為拉丁文deomnibusdubitandumest,語出笛卡兒的《哲學原理》(Principiaphilosophiae)。

     (15)&ldquo真實的東西&rdquo(detSande)英譯為thetruth。

    英譯本通常都把丹麥語中det+形容詞的形式移植為英語中的the+形容詞,此處是罕有的例外。

    鑒于&ldquo真理&rdquo有其固定的抽象名詞形式Sandhed,故此處譯為&ldquo真實的東西&rdquo,比&ldquo真理&rdquo意蘊更廣。

     (16)&ldquo精神病&rdquo原文為Sindssyg,其中Sind即為&ldquo心智&rdquo,這裡顯然是克爾恺郭爾巧妙的文字遊戲。

     (17)①根據克爾恺郭爾的筆記,&ldquo手杖&rdquo(Spadserestok)典出德國詩人、醫生和醫學作家柯爾納(JustinusKerner,1786&mdash1862)的詩《行&mdash影》(DieReiseschatten,1811)。

    詩中說,一位旅行者來到大學城Mittelsalz,一年前他曾将一根手杖遺忘在衣帽間。

    如今手杖跟他相見了,告訴他自己如何被一位博學的教授所發現,現在自己也當上了教授。

    克爾凱郭爾在筆記中把Professor換成了他所痛恨的Privat-Docent。

     ②道博樂(LudvigDöbler,1801&mdash1864)是奧地利著名魔術師,他的魔術借助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歐洲很有影響。

    1841年8月他曾訪問哥本哈根,為丹麥皇室表演,并在皇家劇院和Tivoli為民衆表演。

     ③&ldquo正片&rdquo原文為etPositiv,可能指1839年發明的銀版照相技術中的&ldquo正片&rdquo,即底片經過處理後所得的照片。

    克爾凱郭爾注釋者相信,這裡很可能同時是對黑格爾哲學中的&ldquo肯定&rdquo概念(即客觀真理)的戲弄。

     (18)&ldquo受造物的期待&rdquo(SkabningensForlængsel)語出《羅馬書》8∶18&mdash19,保羅說:&ldquo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将來要顯于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

    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衆子顯出來。

    &rdquo (19)古希臘神話中,宙斯為懲罰伊克西翁與赫拉的私情,給他送去一朵酷似赫拉的雲,馬人由此誕生。

     (20)&ldquo萬物存在,無物生成&rdquo中的&ldquo存在&rdquo原文寫為er。

     (21)&ldquo以運動作為前提&rdquo之說可參考丹麥黑格爾主義者阿德勒(A.P.Adler)的《關于黑格爾客觀邏輯學的通俗講演》(PopulaireForedragoverHegelsobjectiveLogik)。

    阿德勒認為,對黑格爾邏輯學的普遍批判集中在它的&ldquo開端無前提&rdquo這一點之上,但這隻是表面現象,因為黑格爾關于哲學和邏輯學的開端的讨論本身就是一種前提,而且黑格爾邏輯學并非從天而降,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它以運動為前提。

     (22)&ldquo月亮上是否有人&rdquo語出丹麥語諺語atværehosMandenel.Kålmandenimånen,以及athavesitgrevskabimånen,它們都指遙遠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的地方。

    這裡還暗指克爾凱郭爾生活時代人們就天文學所做的讨論,例如海伯格和馬騰森都參與到是否有外星人存在的讨論之中。

     (23)&ldquo印刷許可證&rdquo原文為拉丁語Imprimatur,指新聞檢查機構簽發的書籍印刷許可證。

    此處的典故出自賀伯格喜劇《艾拉斯姆斯·蒙苔努斯》(ErasmusMontanus)第三幕第三場,劇中人培爾·戴根自信地展示他少得可憐的拉丁語知識,他把imprimatur理解成了一個人,而非哲學系簽發的許可證。

    他問:&ldquo誰是今年的Imprimatur?&rdquo (24)&ldquo哲學考試&rdquo原文為Philosophicum,是克爾凱郭爾生活的時代哥本哈根大學學生必須參加的兩種考試之一。

    第一項考試稱為examenartium,即入學考試(現在叫作studentereksamen);入學一年後進行的就是examenphilosphicum,它檢測學生的各項知識,包括希臘文、拉丁文、曆史、數學、物理學和哲學。

    通過此項考試後,學生才被允許選擇主修科目,也才能最終參加畢業考試(embedseksamen)。

     (25)&ldquo教堂司事&rdquo是對原文中Klokker-ogGravertjenester的統譯。

    其中,Klokker是高級别的教堂司事,其職能是輔佐牧師做禮拜儀式,并從事文案工作;Graver是低等級的教堂司事,主要輔佐葬禮和禮拜儀式。

     (26)&ldquo充足的量&rdquo原文為拉丁文quantumsatis。

     (27)&ldquo品位太差&rdquo原文為德文abgeschmackt。

     (28)&ldquo利用上帝&rdquo原文為brugeGud,bruge對應的英文詞為use,apply,exert等。

    英譯本選擇了resorttoGod,即&ldquo訴諸&rdquo、&ldquo求助&rdquo、&ldquo依靠&rdquo的意思。

    這個譯法似更符合基督教徒的情感,但考慮到化名作者在這裡把上帝當成人們要不惜代價與之相伴的Noget即&ldquo東西&rdquo的意蘊,這裡遵循丹麥文意,将之譯為&ldquo利用上帝&rdquo。

     (29)根據克爾凱郭爾筆記,&ldquo上帝是一個懸設&rdquo(etPostulat)是荷蘭哲學家FransHemsterhuis(1721&mdash1790)的觀點。

     (30)根據克爾凱郭爾的日記,&ldquo絕望的概念&rdquo指的是雅各比的論文《論神聖事物及其啟示》(VondenGöttlichenDingenundihrerOffenbarung,1811)。

     (31)&ldquo不惜代價&rdquo原文為法文atoutprix。

     (32)&ldquo神的家&rdquo(GudsHuus)指教會。

    《提摩太前書》3∶15中說:&ldquo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rdquo (33)關于&ldquo是否可以不朽&rdquo的問題可能指《申辯篇》。

     (34)&ldquo現代思想家的三個證明&rdquo指關于個體靈魂不朽的争論,而不僅僅指德國黑格爾主義者哥舍爾(CarlFriedrichGöschel,1784&mdash1861)提出的關于靈魂不朽的三個證明。

     (35)&ldquo被證明的東西&rdquo原文為拉丁文quoderatdemonstrandum。

     (36)&ldquo全體&rdquo原文為拉丁文summasummarum。

     (37)&ldquo蘇格拉底式的問題和思想&rdquo是對原文detSocratiske(英譯theSocratic)的意譯。

    但是《哲學片斷》中&ldquo喻意&rdquo的原話是這樣的:&ldquo可是,想要&lsquo超越&rsquo蘇格拉底,當我們在本質上還在講着和他相同的東西但卻還不及他講得好的時候,這至少不是蘇格拉底式的。

    &rdquo (38)&ldquo動力測量儀&rdquo原文為Kraftmaaler,測量物理上的力的儀器,主要指用于娛樂目的的測量肌力的儀器。

     (39)關于&ldquo所有的知識都是回憶&rdquo的命題參《美諾篇》。

     (40)&ldquo完好的&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teger,有&ldquo未受損害的&rdquo、&ldquo完好的&rdquo、&ldquo未被腐化的&rdquo、&ldquo無可譴責的&rdquo等意。

     (41)&ldquo更高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文sensueminentiori。

     (42)&ldquo信念&rdquo原文為希臘文&pi&iota&sigma&tau&iota。

    此處說的亞裡士多德的著作指《修辭學》第一部、第一章(1355a5)。

    在1833年版的亞裡士多德著作德文版中,該詞被譯為Ueberzeugung(信念,信服,确信),譯者(K.L.Roth)注中還解釋說,德文裡并無可以貼切對應這個希臘詞語的詞。

     (43)指《哲學片斷》中的&ldquo間奏曲&rdquo一章。

     &ldquo最嚴格的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文sensustrictissimo。

     (44)&ldquo海妖的歌聲&rdquo出自&ldquo荷馬史詩&rdquo《奧德賽》。

    奧德修斯航行經過大海時聽到海妖魅惑性的歌聲。

    他讓人把自己綁在桅杆上,水手們則把耳朵堵住。

     (45)《誤會層出》(MisforstaaelsepaaMisforstaaelse)是托馬斯·歐沃斯寇(ThomasOverskou,1798&mdash1873)于1828年所作的一出獨幕喜劇,該劇在1828至1844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上演26場。

     (46)&ldquo一齊&rdquo原文為法文enmasse。

     (47)關于&ldquo絆腳石&rdquo語出《哥林多前書》第1章第23節:&ldquo我們卻是專釘在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是愚拙;&hellip&hellip&rdquo。

     (48)&ldquo最嚴格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文sensustrictissimo&ldquo寬泛的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文sensulaxiori。

     (49)&ldquo浪子&rdquo(forlorneSøn)的比喻出自《路加福音》15∶11&mdash32,說的是一家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要求父親分家,并且拿着分得的财産到國外雲遊,将财産揮霍殆盡。

    後來他醒悟了,回到父親身邊,父親仍以仁慈之心接納了他。

     (50)&ldquo上帝的旨意&rdquo(GudsRaad),《聖經》用語,指上帝根據自己的意志統治和管理人間。

    英譯本為God'scounsel。

     (51)關于&ldquo送傳票的人&rdquo的情節出自賀伯格喜劇《格特·維斯特非勒師傅》(MesterGertWestphaler)第4幕、第11場。

    理發師格特·維斯特非勒是一個極愛說話的人,有一次他到克裡斯托弗的酒館,因為不停地說話,吓跑了顧客,克裡斯托弗因此控告格特因為話多害得他沒賣出多少啤酒。

    &ldquo我們很抱歉為這事跑腿&rdquo就是送傳票的人對格特所說的話。

     (52)萬花筒發明于19世紀初。

    在克爾凱郭爾生活的時代,萬花筒作為一種觀測儀器出現在很多娛樂場所。

     (53)&ldquo科學院&rdquo(VidenskabernesSelskab)指成立于1742年的&ldquo丹麥皇家科學院&rdquo(DetKongeligeDanskeVidenskabernesSelskab),該院存在至今。

     (54)&ldquo寶石&rdquo暗指耶稣關于珍珠的寓言。

    《馬太福音》13∶45&mdash46中耶稣說:&ldquo天國又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

    &rdquo (55)&ldquo有位教授出版了體系的大綱&rdquo可能主要指德國學界的通常情況,一般教授在出版了著作的第一版之後,都會準備出版修訂版和最終版本。

    在丹麥學界,可能具體指馬騰森的《道德哲學體系大綱》(GrundridstilMoralphilosophiensSystem)。

     (56)&ldquo現代神話和寓言流派&rdquo指對《新約》的神話學的诠釋,以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人物大衛·施特勞斯的《耶稣傳》(DasLebenJesu,kritischbearbeitet,1835&mdash1836)為開端。

    書中不再将耶稣的故事視為超自然的或者真實曆史性的,而是視為神話。

    在丹麥,弗裡德裡克·貝克(FrederikBeck1816&mdash1861)受到施特勞斯的深刻影響,于1842年出版論著《神話概念或宗教精神的形式》(BegrebetMythusellerdenreligiøseAandsForm)。

     (57)&ldquo一齊&rdquo原文為法文enfamille,克爾凱郭爾将之視為與enmasse的近義詞。

     (58)這裡的&ldquo取消&rdquo是對丹麥文hæve的翻譯,該詞字典義首先是&ldquo提高&rdquo、&ldquo提升&rdquo、&ldquo升華&rdquo的意思,然後才有&ldquo取消&rdquo、&ldquo關閉&rdquo、&ldquo扔掉&rdquo的意思;作為不及物動詞,hæve還有&ldquo膨脹&rdquo的意思,所以句尾才會有&ldquo膨脹物&rdquo(Hævelse)這樣的文字遊戲。

    丹麥的黑格爾主義者一般不使用hæve,而使用Ophæve,并以之與德文Aufheben相對應。

     (59)克爾凱郭爾在日記中指出,&ldquo至高無上的思想原則隻能間接地(否定地)加以證明&rdquo的認識取自德國邏輯學家燦德倫堡(F.A.Trendelenburg)的著作《邏輯學》(LogischeUntersuchungen)第2冊、第18章&ldquo間接證明&rdquo,至高無上的思想原則&rdquo指關于靈魂、光速、矛盾、善等原則。

     (60)①&ldquo時候滿足&rdquo(TidensFylde)語出《加拉太書》4∶4,保羅寫道:&ldquo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hellip&hellip&rdquo ②&ldquo那個無與倫比的時代&rdquo指格倫德威及其言辭。

    &ldquo無與倫比&rdquo(mageløs)一詞在書中多次出現,均指格倫德威,不再一一注出。

     (61)&ldquo不可言說的喜悅&rdquo(denuudsigeligeGlæde)語出《彼得前書》1∶8&mdash9,彼得講到耶稣時說:&ldquo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并且得着你們信心的果效,就是靈魂的救恩。

    &rdquo (62)&ldquo真正的令人驚訝的驚訝&rdquo(ensandoverraskendeOverraskelse)語出海伯格的鬧劇《批評家和動物》(RecensentenogDyret,1826)。

     (63)&ldquo取消&rdquo是對Ophæve的翻譯(名詞形式為Ophævelse),該詞的字典義為&ldquo毀滅、取消、終止、使無效、放棄、懸擱&rdquo。

    這一段主要考察丹麥語和德語詞彙,為顯明起見,譯者為這些詞彙或者解詞加上了雙引号。

     (64)&ldquo揚棄&rdquo對應于原文中所用的德文詞aufheben。

    根據上下文,克利馬克斯顯然不同意丹麥詞ophæve直接與德文詞aufheben相對應,故文中隻有aufheben的時候才譯作&ldquo揚棄&rdquo。

     (65)&ldquo毀滅&rdquo原文為拉丁文tollere&ldquo保留&rdquo原文為拉丁文conservare。

    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指出:&ldquo揚棄在語言中,有雙重意義,它既義為保存、保持,又義為停止、終結。

    保存自身已包括否定,因為要保持某物,就須去掉它的直接性,從而須去掉它的可以受外來影響的實有。

    &mdash&mdash所以,被揚棄的東西同時即是被保存的東西,隻是失去了直接性而已,但它并不因此而化為無。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98頁。

     (66)&ldquo德國的&mdash丹麥的哲學家們&rdquo指丹麥的黑格爾主義者,例如海伯格,他把Ophæve等同于德文中的Aufhebung,認為它在毀滅中有所保留。

     (67)&ldquo關于一個字表示兩種相反的意義&rdquo之說可參黑格爾《邏輯學》。

    黑格爾說:&ldquo一種語言竟可以将同一個字用于兩種相反的規定,是很可以注目的事。

    語言中可以找到自身就有思辨意義的字眼,這對于思辨是很愉快的:德語就有很多這類字眼。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98頁。

     (68)&ldquo滿口面粉卻要吹口哨&rdquo是對丹麥語諺語athaveMundenfuldafMeelogatblæsepaaeengang的直譯,表示不可能同時做兩件相反的事情。

     (69)文中楷體字&ldquo毀滅&rdquo原文為拉丁文tollere;楷體&ldquo保留&rdquo為拉丁文conservare&ldquo消滅&rdquo對應于丹麥詞tilintetgjøre&ldquo保存&rdquo對應于丹麥詞bevare。

     (70)關于&ldquo将某物削減為一個相對的環節&rdquo的意義可參黑格爾在陳述了Aufhe-ben的雙重含義後所說的:&ldquo由于有與無現在隻是環節,它們所保持的較細密的意義和表述,必定是從觀察實有來的,實有作為統一,其中保存了有與無。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99頁。

     (71)&ldquo基督教即真理&rdquo語出《約翰福音》14∶6。

    耶稣說:&ldquo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rdquo (72)&ldquo潛在的&rdquo原文為希臘語katàdynamin,是亞裡士多德的概念。

     (73)&ldquo在嚴格的意義上&rdquo原文為拉丁文sensustrictiori。

     (74)把信仰視為&ldquo戰鬥&rdquo、&ldquo勝利&rdquo的言辭可參《約翰一書》5∶4:&ldquo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

    &rdquo同時可參《提摩太後書》4∶7,保羅說:&ldquo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rdquo (75)&ldquo女士們先生們&rdquo(mineHerrerogDamer)指格倫德威1843年至1844年在哥本哈根的學生宿舍&ldquo波赫之家&rdquo(BorchsKollegium)所做系列演講中的用語。

    這些演講于1844年以&ldquo為普通人所作希臘和北歐神話與傳說的天書&rdquo(Brage-SnakomGræskeogNordiskeMytherogOldsagnforDamerogHerrer)為題結集出版。

     (76)&ldquo羅馬人在紮馬做出了明證&rdquo指羅馬将軍大西庇阿(CorneliusScipioAfrica-nus,即&ldquo征服非洲的西庇阿&rdquo,史稱&ldquo大西庇阿&rdquo,公元前236&mdash西元前184/183年)統率羅馬軍隊于公元前202年在非洲的紮馬戰役(Zama)中打敗迦太基名将漢尼拔(Hannibal)軍隊的故事。

    這場戰役使羅馬人以絕對有利的條件結束了第二次布匿戰争(thePunicWar,該戰争是古羅馬和迦太基為争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著名戰争,名字來自古羅馬對迦太基的稱呼Punici)。

    但紮馬戰役中并無關于士兵被日光刺得不可視的情況的記載,克爾凱郭爾很可能把紮馬戰役與在南意大利進行的坎尼戰役(Cannae)混為一談。

    根據李維(Livius)的《羅馬史》(Aburbeconditalibri),在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戰役中,漢尼拔挫敗了羅馬軍隊,原因包括他采用多種靈活戰術,以及羅馬軍隊一度迎着刺眼的日光作戰。

     (77)&ldquo30年的戰争&rdquo(enTrediveaarskrig)是一個固定說法,指德國和奧地利在1618至1648年之間的戰争。

     (78)&ldquo靠水泵抽水使船漂浮&rdquo(holdeSkibetpaaPumpen)是直譯,作為成語,指使某物保持行進狀态。

     (79)&ldquo雜耍詩人&rdquo原文寫為Vaudeville-Digtere。

    鬧劇(包括歌舞、雜耍等綜藝)最早于1825年在丹麥皇家劇院上演,這個文學形式在丹麥最早和最著名的推廣者就是海伯格。

     (80)關于鹽的比喻出自《馬太福音》5∶13:&ldquo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rdquo而&ldquo有位作家&rdquo指克爾凱郭爾《論恐懼的概念》的化名作者Vigi-liusHaufniensis,即&ldquo哥本哈根的首望者&rdquo,此處是對其言論的非逐字逐句的引述。

     (81)&ldquo片斷的哲學&rdquo(SmulePhilosophie)是《哲學片斷》(PhilosophiskeSmuler)的副标題。

     (82)&ldquo不熱不冷的人&rdquo語出《啟示錄》3∶15.約翰說:&ldquo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rdquo (83)&ldquo啞彈&rdquo對應于klikkende,源自拟聲詞klikke,也指槍走火、不發火、未射出,描述人時有漢語中&ldquo關鍵時刻掉鍊子&rdquo的意思。

     (84)&ldquo夫人受夢境困擾&rdquo典出《馬太福音》27∶19。

    彼拉多坐堂的時候,他的夫人差人來說:&ldquo這義人的事你一點兒不可管,因為我今天在夢中為他受了許多的苦。

    &rdquo (85)&ldquo洗手&rdquo典出《馬太福音》27∶24。

    衆人在祭司長和長老的挑唆之下喊着要把耶稣送上十字架,&ldquo彼拉多見說也無濟于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衆人面前洗手,說:&lsquo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rdquo之後,&ldquo洗手&rdquo便成為表示推脫責任的成語。

     (86)&ldquo扶犁&rdquo的典故出自《路加福音》9∶62。

    耶稣對一個要先與家人告别再跟随耶稣的門徒說:&ldquo手扶着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

    &rdquo (87)&ldquo花重價買的&rdquo典出《哥林多前書》6∶20,保羅說:&ldquo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

    &rdquo另見《哥林多前書》7∶23:&ldquo你們是重價買來的,不要做人的奴隸。

    &rdquo (88)&ldquo審判&rdquo(Dom)和&ldquo分别&rdquo(Adskillelsen)語出《馬太福音》25∶31&mdash33:&ldquo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着衆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

    他要把他們分别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别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

    &rdquo (89)&ldquo我不像那些人&rdquo(jegerikkesomhine)此語可與《路加福音》18∶11當中法利賽人的言語相比照。

    法利賽人禱告說:&ldquo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義、奸淫,也不像這個稅吏。

    &rdquo (90)此處的希臘詩人指索福克勒斯,所說的悲劇作品指《俄狄蒲斯在科羅諾斯》。

    此則逸事在西塞羅《論老年》(CatoMaior,desenectute)當中有所記載。

     (91)&ldquo軍事顧問馬爾庫斯&rdquo是虛構的人物。

     (92)&ldquo談論着生計、妻子、田地和牛群&rdquo典出《路加福音》14∶18&mdash20中耶稣所說的&ldquo大筵席的比喻&rdquo。

    耶稣在法利賽人家做客,說有人大擺筵席,打發仆人去請客人入座。

    先有人說家裡買了一塊地需要照顧,請辭;再有人說剛買了五對牛,請辭;還有人說剛娶了妻子,請辭。

    耶稣借此比喻說明,關心、算計世俗得失的人不配進入神的國。

     (93)&ldquo我的審判使命和預言使命&rdquo指基督教義中的&ldquo基督三重職責說&rdquo(MunusChristitriplex),即基督是預言者、最高牧師以及王(即法官)。

     (94)&ldquo此前提到的那個星期日&rdquo指克利馬克斯在弗裡德裡希花園裡的沉思,當時他下決心要使事情變得困難一些。

    參本書第二部、第二冊、第一章《成為主體》結尾處。

     (95)&ldquo死者的花園&rdquo指位于哥本哈根北區的AssistensKirkegård。

    該墓園始建于1760年,以緩解過于擁擠的教堂墓地。

    克爾凱郭爾的家族墓地即位于此。

     (96)&ldquo上帝之言&rdquo原文為Ordet,本義為&ldquo話&rdquo、&ldquo句子&rdquo、&ldquo諾言&rdquo,涉及《聖經》時即指&ldquo上帝之言&rdquo,指&ldquo福音&rdquo。

     (97)&ldquo再見&rdquo暗指&ldquo在永生中相遇&rdquo的早期基督教義。

    具體參第二部、第二冊第一章注(100)。

     (98)&ldquo著名的武士&rdquo指施麥陶(G.W.Schmettau,1752&mdash1823)伯爵和将軍。

     (99)尼羅河是非洲第三大河,全長4160公裡。

    它的入海口于1830年為人所知,發源地在1877年至1879年才被M.Moustier和J.Zweifel發現。

     (100)&ldquo所有天上的和地上的父親都出自他&rdquo(alFaderlighedkaldesiHimlenogpaaJorden)與丹麥文《聖經》中《以弗所書》3∶14&mdash15中的字句完全相同。

    中譯本這段話是:&ldquo我在父面前屈膝&mdash&mdash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他得名。

    &rdquo (101)&ldquo白發蒼蒼、悲悲慘慘地步入墳墓&rdquo(bringeminegraaeHaarmedSorgiGraven),與丹麥文《出埃及記》42∶38中雅各所說的末句幾乎相同。

    雅各說:&ldquo我的兒子不可與你們一同下去。

    他哥哥死了,隻剩下他。

    他若在你們所行的路上遭害,那便是你們使我白發蒼蒼、悲悲慘慘地下陰間去了。

    &rdquo (102)&ldquo藍山&rdquo是浪漫主義的術語,有&ldquo遙遠的&rdquo、&ldquo不确定的&rdquo、&ldquo童話般的&rdquo含義。

     (103)括号内的話出自莎士比亞《裘利斯·凱撒》第二幕第一場勃魯脫斯的台詞,但克爾凱郭爾的引文與莎士比亞的丹麥文譯本有出入。

    在朱生豪所譯《該撒遇弑記》中,這段話是這樣的:&ldquo不,不要發誓。

    &hellip&hellip祭司們,懦夫們,奸詐的小人,老朽的陳屍腐肉,和這一類自甘沉淪的不幸的人們才有發誓的需要。

    &hellip&hellip可是不要以為我們的宗旨或是我們的行動是需要盟誓的,因為那無異污毀了我們堂堂正正的義舉和我們不可壓抑的精神。

    &rdquo參《莎士比亞戲劇朱生豪譯本全集》,第16卷,朱尚剛審訂,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第38頁。

     (104)&ldquo保留心聲&rdquo原文為拉丁語reservatiomentalis。

     (105)&ldquo币制改革&rdquo指丹麥1813年時實施的改革,那次改革使Statsbank(國家銀行)倒閉,Rigsbank(NationalBank,國有銀行)成立。

     (106)&ldquo懷着愛意&rdquo原文為意大利語conamore,有&ldquo出于純粹的樂趣&rdquo、&ldquo因個人享樂之故&rdquo的意思。

    &ldquo方法&rdquo原文為拉丁文methodice。

     (107)此處的黑體為原文所有,這種突出強調的用法在本書中僅此一例。

    一般需要強調的字都采用斜體,中譯本以楷體與之對應。

     (108)①&ldquo在真理中生存&rdquo原文為ReduplikationensN.B.,其中NB是拉丁短語notabene的縮寫,意為&ldquo附注&rdquo。

    英譯本直譯為theN.B.ofreduplication,比較晦澀。

    根據《附言》的《集釋》卷,這個短語義為&ldquo将所思轉化到生存中&rdquo,&ldquo在真理中生存&rdquo。

     ②&ldquo内在價值&rdquo原文為拉丁文valoreintrinseco。

     (109)&ldquo他就在天地萬物之中,遍在于天地萬物之中&rdquo與首版于1791年《福音派基督教教義學生手冊》(LærebogidenEvangelisk-christeligeReligion,indrettettilBrugidedanskeSkoler)的内容可相參照。

    教義手冊的編者為N.E.Balles和C.B.Bastholm,故手冊被簡稱為&ldquo巴雷斯手冊&rdquo(BallesLærebog)。

    該書第一章&ldquo論上帝及其性質&rdquo第3節中這樣說:&ldquo上帝無所不在,他以其力量在天地萬物間運作。

    他寸步不離自己的創造物。

    &rdquo (110)&ldquo鳥王&rdquo(Fuglekonge)指在用槍射殺鳥的比賽中的冠軍。

    此項運動源自中世紀,19世紀時成為哥本哈根市民社會的普及娛樂活動,每年夏季都要舉行。

    勝者被冠以&ldquo鳥王&rdquo稱号,直到第二年新的冠軍産生。

     (111)&ldquo他的不可見性正是他的無所不在&rdquo與《巴雷斯手冊》中第一章第3節的内容可相參照。

    手冊上說:&ldquo上帝是精神,或者不可見的存在,他擁有理智和自由意志,但卻沒有軀體,并且不由二者組成。

    因此他是不能用肉眼看到的,也不能以圖像加以表現。

    &rdquo (112)&ldquo世上沒有神&rdquo(udenGudiVerden)語出《以弗所書》2∶12,保羅對那些非猶太人的&ldquo外邦人&rdquo說:&ldquo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

    &rdquo (113)&ldquo一位希臘作家&rdquo應該指柏拉圖,他的對話《斐多》所讨論的就是修辭術。

     (114)在克塞諾封的《會飲篇》中,蘇格拉底與克裡托布羅斯讨論,他們哪一個最美。

    克裡托布羅斯把美定義為有實際功效,于是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應該是最美的,因為他突出的雙目既能直視,又能側視;而他歪向一邊的鼻孔則能比别人更好地聞味兒。

     (115)&ldquo除去世間的罪&rdquo語出《約翰福音》1∶29,施洗者約翰說:&ldquo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rdquo (116)研究者無法找到克爾凱郭爾對蘇格拉底相貌描述的文獻來源。

     (117)①&ldquo牧羊人&rdquo原文為德文Schäfer,同時也表示&ldquo情郎&rdquo。

    此意源自羅可可時期的牧歌,其中牧羊人常被描寫成充滿渴望和期待的戀人,故譯為&ldquo含情脈脈的牧羊人&rdquo,使該詞的本義與曆史語境相融合。

     ②&ldquo友誼協會&rdquo(DetVenskabeligeSelskab)位于哥本哈根,成立于1783年,19世紀40年代某個冬季,該協會曾組織了一系列舞會和音樂會。

    很可能當時的芭蕾舞領舞引領時尚,使得當時男士都穿小鞋。

     (118)&ldquo知心朋友&rdquo原文為德文Busenfreunde。

     (119)&ldquo庸俗市民&rdquo原文寫為Spidsborger,英譯為bourgeois-philistine。

     (120)哈曼(JohannGeorgHamann,1730&mdash1788),德國作家、哲學家,其晦澀難解的作品與啟蒙時代的理性理想相對。

    他重視開發出對立面之間的悖論性的聯系,例如感性與精神、曆史與理性等。

    他是哲學家雅各比的好友。

     (121)米希勒(CarlLudwigMichelet,1801&mdash1893)是德國黑格爾主義哲學家,曾任黑格爾子女的家庭教師,與黑格爾關系密切。

    1843年與他人聯合創辦柏林&ldquo哲學協會&rdquo,并擔任該協會刊物《思想》的主編。

    他的著作《哲學體系理論史》(GeschichtederletztenSystemderPhilosophie)首次給哈曼在哲學史上留有位置。

     (122)&ldquo雅各比代表了有激情的情感&rdquo一說出處不明,黑格爾、米希勒和小費希特(I.H.Fichte)的著作中都無此說法,但黑格爾在《宗教哲學演講錄》(VorlesungenüberdiePhilosophiederReligion)中提到雅各比,認為雅各比是直接性知識、信仰知識之派别的領導人。

     (123)&ldquo代償&rdquo原文為拉丁文satisfactiovicaria。

    該術語在基督教神學理論中指基督代世人贖罪的和解式的死。

     附錄當代丹麥文學之努力一瞥 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在我保持這種狀态的時候,《非此即彼》出版了。

    (1)我想做的事情恰好在這裡被完成了。

    想到我莊嚴的決心,我覺得很不幸,不過我接着這樣想:畢竟你并沒有向任何人許諾任何事,因此隻要它完成了,那也不錯。

    但是事情對我來說越來越糟,因為一步一步地,正當我要開始以行動實現我的決心的時候,一部假名著作出版了,它實現了我想做的事情。

    這一切有着某種奇特的反諷性。

    好在我從未對任何人講起我的決心,甚至房東太太也未覺察出什麼,因為不然的話,人們就會對我的滑稽處境發笑,因為這的确有些可笑&mdash&mdash我下定決心想要從事的事情已經取得了進展,隻是非經我手。

    每次我閱讀這樣一部假名著作的時候,我都會更加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也因此确信,整個事情有了進展。

    以此方式,我成為維克多·埃萊米塔以及其他假名作者作品的興趣十足的、悲喜劇式的見證者。

    至于我的理解是否是作家本人的,這一點我當然無法确知,因為我隻是一名讀者。

    相反,我高興地看到,假名作者們可能意識到了與作為内心性的真理的間接溝通的關系,他們自己什麼都沒有說,沒有濫用前言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正式的定位,仿佛一名作家就是純粹法律意義上自己文字的最佳诠釋者;仿佛說一名作家&ldquo意欲達到這了、那了&rdquo能夠對讀者有所幫助似的&mdash&mdash當其并未實現之時;或者,仿佛這了、那了必定已經實現,因為作家本人在前言中這樣說過;或者,仿佛生存的偏離通過做出最終的決斷得到了校正,例如發瘋、自殺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女作家尤其喜歡采用,而且速度非常之快,結果她們幾乎以此為開端;或者,仿佛讀者為作家服務,而這名讀者恰好因為作家的笨拙而确切獲悉了關于該書的一切。

     非此即彼,這個标題已經很有指示性了,它使感性和倫理生存方式在生存個體身上顯現。

    對我而言,這一點是該書對于思辨思想間接的反駁,思辨思想對于生存漠不關心。

    該書沒有得出任何結論和最終的決斷,這正是對作為内心性的真理的一種間接表達,或許以此方式還是對作為知識的真理的一種反駁。

    書的前言就此說了點什麼,但不是以說教的方式,因為那樣的話我就會确切地知道點什麼;相反,它采用令人愉快的玩笑和假設方式。

    該書沒有作者,這是一種距離化的手段。

     &ldquo間奏曲&rdquo的第一條(上卷,第3頁)把生存中的斷裂設定為一種詩人生存的痛苦,這種痛苦持續存在于詩人的生存之中,B用它來反對A(下卷,第217頁末尾)。

    (2)全書結尾一句(下卷,第368頁)是這樣說的:隻有那種建設的真理才是為你的真理。

    (3)這是對作為内心性的真理的本質性斷言,由此,其決斷性的規定性&mdash&mdash建設性的&ldquo為你&rdquo,即為主體,就成為與所有客觀知識的本質區别,就主體自身成為真理的标記而言。

     上卷是未能赢得生存的一種生存可能性,一種應以倫理方式加以改進的憂郁。

    它在本質上就是憂郁,這憂郁非常深刻,盡管它是自情的,它仍然虛妄地為其他人的苦難所占據(《影子戲》),此外它還在欲望、見識和腐化的掩蓋之下行騙;隻是,欺騙和掩蓋同時是它的力量和虛弱,力量表現在想象之上,虛弱表現在赢得生存之上。

    (4)這是在感性的激情之下的想象性生存,因此它是悖謬性的,并且在時間之中擱淺;這種生存的極緻便是絕望。

    因此,它不是生存,而是朝着生存方向的生存可能性,二者距離非常近,以至于人們幾乎可以感受到,每個瞬間是怎樣被浪費的,直到現在它仍然沒有做出決斷。

    但是,在生存者A身上的生存可能性不會意識到這一點,它以所有騙術當中最微妙的東西、以思想将生存推開。

    他想盡了一切可能性,但他卻根本沒有生存。

    這使得隻有&ldquo間奏曲&rdquo堪稱純粹詩性的宣洩,而其餘部分則蘊含有豐富的思想内容,它們很容易騙人,仿佛思考某種東西與生存是同一回事似的。

    假如有位詩人設計了一部作品,假如他根本沒有對此做出思考,那麼或許作品本身會将那個古老的誤解再次引出。

    換言之,這裡不是講不成熟的思想與成熟的思想之間的關系,而是說不生存與生存之間的關系。

    因此,作為思想家,A是先進的;作為辯證法家,他遠比B出類拔萃,他擁有理智和精神全部的誘惑性天賦;由此,B有别于他的東西也就愈加清晰了。

     下卷是一個倫理個體在倫理力量之下的生存。

    下卷還推出了上卷,因為A仍會把作為作家視為一種可能性,是下卷真正将上卷展開,然後讓它保持原樣。

    倫理個體絕望過(參下卷第163&mdash227頁;上卷就是絕望)。

    (5)他于絕望之中選擇了自我(第239頁以下),他通過那個選擇、并且就在那個選擇之中變得坦白公開(參下卷第336頁,書中說:這個詞尖銳地強化了感性與倫理之間的差别:變得坦白公開是每個人的責任&mdash&mdash而上卷則是隐蔽。

    )(6)他是已婚者(A熟悉情愛領域内的每一種可能性,但卻未能真正陷入戀愛,因為就在同一個時刻,他已經在以某種方式強化自身了),他集中全力反對感性個體的隐蔽,他把婚姻視為坦白公開的生活的最為深刻的形式。

    通過婚姻,時間對于倫理個體具有了重要性,而獲得曆史的可能性就是連貫性對隐蔽、憂郁、虛妄激情以及絕望的倫理性的勝利。

    經過幻影般的圖像,經過豐富思想内容的消遣&mdash&mdash其展開如果有任何益處的話,就是作家的絕對優點,一個在倫理力量下生存的特定個體出現了。

    場景轉換了,或者更準确地說,現在的場景是這樣的:不再是一個由想象所激活、以辯證方式安排好的可能性世界,而是個體的出場。

    隻有建設的真理才是為你的真理,也就是說,真理即内心性,請注意,這裡說的是生存之内心性,在倫理的規定性之内。

     這場争鬥就這樣結束了。

    這本書的優點,假如它有的話,與我無關。

    如果它有任何優點,它在本質上一定在于不給出結論,而是把一切轉化為内心性。

    上卷中,想象的内心性與強化了的激情一起幻化為多種可能性,而辯證法則在絕望之中把一切化為無。

    下卷中,倫理的悲情與安靜、純潔但卻無限的激情的決斷一起轉化為對謙遜的倫理任務的全面把握,并由此建設性地面對上帝和他人敞開。

    (7) 這裡并未采用說教的方式,但這并不是說,這本書沒有思想内容;思想是一回事,而在思想之内生存則是另一回事。

    生存與思想的關系并非像某種思想空洞的東西那樣自然而然地出現。

    它甚至不是一個可以真摯地加以傳播和演說的信念,如某君所說的那樣;因為信念可以存在于觀念之中,因此它很容易多多少少地成為辯證性的真實。

    不然。

    在思想中生存,書籍或者著述與任何人都沒有有限的關系。

    在生存中的思想的透明就是内心性。

    假如,比方說,思辨思想不是以說教的方式背誦&ldquo懷疑一切&rdquo,而且還獲得了一群發誓要以&ldquo懷疑一切&rdquo來發誓的唱和者;而是嘗試讓這樣的懷疑者在生存的内心性當中出場,以便讓人們看到他行動的每一個細節。

    (8)假如思辨思想真這樣做的話,也就是說,假如它開始這樣做的話,那麼它接下來就會放棄,并且羞愧地看到,所有的誦經者發誓已經實現了的口号對于生存者而言并不是一個無限困難的任務,而是一種不可能性。

    這一點正是所有溝通的可悲面向之一:一個優秀的溝通者有時為了赢得聽衆,有時出于虛榮,有時是在思想空洞的狀态之下把自己的嘴塞滿,結果他不僅在轉手之間就做到了一個傑出的生存者在其漫長人生當中可能做的事,而且還做了不可能的事。

    人們忘記了,對于在生存的透明性之中的普通人來說,生存使得對極簡真理的理解變得十分困難和艱巨。

    借助結論,人們自欺地想都不想就接納了一切(我聽有些頭撞南牆的蠢貨說過:我們不可停留在蘇格拉底的無知之上),并且像所有空話連篇者一樣告終&mdash&mdash他們最終做到了不可能的事。

    (9)内心性成為事關知識的事,而生存則是浪費時間。

    于是乎,我們這個時代最平庸的人編纂了點東西,他講起話來好像已曆經一切,人們隻有通過觀察他寫的中間句,才會發現他是個惡棍。

    于是乎,我們這個時代僅僅以二流希臘哲人那樣的充足能量生存的人就會被視為惡魔。

    人們可以背誦出痛苦和苦難的法則,還能背誦出堅定不移的神聖法則。

    所有人都在背誦,如果有人為了某個想法而将自身暴露于一種微小的不愉快之中,人們就會視他為惡魔或者蠢貨。

    這是因為人們知道一切,為了不滞留于此,人們還知道,他們什麼都不能照着做,因為憑借外在的知識,人們身處七重天;而當他們開始要做事的時候,他們就會變成一個可憐的、單個的生存者,一再跌倒,隻能年複一年地緩慢前行。

    的确,如果人們能夠偶爾以寬慰之心回想起凱撒火燒整個亞曆山大圖書館這件事的話,他們或許會帶着良好的意圖真心希望人類再次把那種過量的知識清除幹淨,那樣人們就能獲知,像人一樣生活意味着什麼。

    (10) 《非此即彼》恰恰是以建設性的真理告終的(但卻沒有為字句加上着重号,更沒有采用說教方式),這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願意看到這一點更明确地被強調,為的是使通往基督宗教的生存之路上的每個特定的點都變得清晰。

    因為作為内心性的基督教真理也是建設性的,但這并非意味着,每一種建設性的真理都是基督教的;建設性是一個更為寬泛的範疇。

    我再次在此集中精力,但是發生了什麼呢?正當我要開始之際,《克爾凱郭爾博士的兩則建設性演說》于1843年出版了。

    (11)随後又出版了《三則建設性演說》。

    (12)&ldquo序言&rdquo重申,這不是布道辭,對此我要無條件地抗議&mdash&mdash如果沒有其他人這樣做的話,因為這些演說隻采用了倫理的内在性範疇,而不是悖論中的經雙重反思的宗教範疇。

    (13)如果不想在此引起語言混亂的話,那麼布道辭必須限定在宗教&mdash基督教的生存之内。

    現在我們時而會聽到一些布道辭,它們根本就不是什麼布道辭,因為它們采用的是内在性範疇。

    或許博士想間接地使這一點明晰起來,他想通過純粹哲學的方式,看看人們在建設性當中能走多遠,因此建設性演說必定有其有效性。

    但是作者對這一點的間接強調幫助了那個我以可笑的方式所稱之為的我的事業,因為一說到做事我總是來遲一步。

    但是,奇怪的是,據博士告訴我的,有些人理所當然地把這些演說當作布道辭,甚至想要以此向這些演說緻敬,就好像建設性演說與布道辭的關系猶如地方法院法官與高級法院法官的關系似的;就好像為了向地方法官表達敬意,人們稱其為高級法院法官,但他卻隻是一名地方法官而已。

    (14)相反,另有一些人反對這些建設性演說,說它們不是真正的布道辭,這就好像對一出歌劇提出異議,說它不是悲劇一樣[38]。

    (15) 《非此即彼》中的倫理者通過絕望拯救了自身,在坦白公開之中終結了隐蔽,但是我心中卻有點疑慮。

    為了有别于思辨思想,他在真理的内心性之中定義自身,他沒有采用&ldquo懷疑&rdquo,而是采用了&ldquo絕望&rdquo,但卻使之呈現出了這樣的面貌:通過絕望,在絕望自身之内,他幾乎是一口氣地找到了自己。

    (16)如果要想搞清這種疑慮針對《非此即彼》的哪些方面,這本書就應該以宗教而非倫理為目标,而且應該立即說出來,根據我的意見,應該連續不斷地說出來。

    這疑慮迄今絲毫未被觸及,而這又與我的意圖相一緻。

    至于作家本人是否明确這一點,我自然無從知曉。

    這疑慮在于,倫理的自我可以在絕望之中以内在性的方式找到,通過對絕望的忍耐,個體最終赢得了自身。

    誠然,他采用了一個自由概念&mdash&mdash選擇自身,它看似清除了或許很多人并未十分留意的難點,因為以哲學的方式,人們&ldquo一、二、三&rdquo地懷疑一切,然後找到了真正的開端。

    (17)但這毫無用處。

    當我絕望之時,我是在使用我的自我絕望,因此,我的确能夠靠我的自我對一切感到絕望,隻是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無法靠我的自我返回。

    在這個決斷的時刻,個體需要神的幫助。

    為了達到這一點,人們首先應該理解感性生存和倫理生存的關系,這是完全正确的;也就是說,通過存在于激情和内心性之中,人們的确會對宗教以及對跳躍有充分的意識。

     再進一步,真理是内心性,真理是建設性,在這個定義成為宗教性的定義之前還需做進一步的理解,更别提它成為基督宗教的了。

    所有建設性思想都是如此,它首先引出的是必要且充分的恐懼,不然建設性就隻是一種想象。

    倫理者懷着無限的激情在絕望的瞬間從那種恐懼之中選擇了自我&mdash&mdash他的自我、他的生活、他的現實性都在感性的夢幻之中,在憂郁和隐蔽之中。

    結果,來自這個方面的恐懼不再成其為問題,情形轉變為生存個體身上的倫理的内心性。

    恐懼應該成為對内心性的一種新定義,以之個體在一種更高的境界中重返那個點&mdash&mdash即倫理生活的坦白公開再次成為不可能。

    隻是,那種關系因此被颠倒了:之前幫助企及坦白公開的倫理(其時感性是障礙)如今成為障礙,而幫助個體企及超越于倫理之上的更高的坦白公開的則是其他的東西。

     對于懷着無限的激情以内心性去把握倫理、責任和普遍的永恒有效性的人來說,無論在天上、地上還是深淵中,都找不到可與當倫理成為誘惑時所面臨的沖突相比的恐懼。

    (20)但是,每個人都會面臨這種沖突,即便不是以其他的方式,也是因他用宗教的方式與宗教範式建立關系。

    這也就是說,宗教範式是不規則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