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二章 主體性真理,内心性;真理即主體性
關燈
小
中
大
無論我們更多從經驗論的角度出發把真理定義為&ldquo思維與存在的統一&rdquo,還是更多從理念論的角度出發把真理定義為&ldquo存在與思維的統一&rdquo,每種情況的關鍵都在于,我們要謹慎留意應該對&ldquo存在&rdquo做何理解。
我們還要小心,認知的人别受到欺騙,從而落入某種不确定性之中,奇幻地變成某種生存着的人從來沒有或者也不可能成為的東西,一個幻象,個體盡其所能地為之忙碌,但卻永遠也不會以辯證性的中間項清楚地闡明,他是如何步入這種奇幻之中的;對他而言,他身處其中的意義何在;所有的努力在那裡是否将在不可思議的魯莽冒險之中流于一個同語反複。
(1) 如果在上述兩種定義中&ldquo存在&rdquo被理解為經驗性的存在的話,那麼真理本身就轉變為一種被渴望的東西,一切都被置于生成之中,因為經驗的對象尚未完結,生存着的認知者本人也處于生成之中,結果真理就成為一種接近,其開端無法絕對地設定,原因恰恰在于具有反作用力的結論根本不存在。
(2)另外,所有的開端(如果它不是一種沒有自我意識的獨斷的話),當其被設定之時,這個設定不是出于内在性思想,而是出于一種決斷,本質上說即是出于信念。
認知者是一個生存者,每個人都是這樣一個自在的生存者,對此我不再經常重複了,因為人們不可思議地忽略這一點正是造成諸多混淆的罪魁禍首。
希望無人誤解我。
我就是一個可憐的生存者,跟所有其他人一樣;但是,如果我能借助合法的、誠實的方式成為某種超凡的存在,那種純粹的我&mdash我,那麼我會永遠樂于對天賦和善行表示感謝。
但是,如果隻能按此前所說的&ldquo一、二、三,變&rdquo的方式來實現這一點,或者在小拇指上綁根帶子,當月圓之時再把它抛向某個遙遠的地方的話,那麼我甯願是我現在所是的樣子,一個可憐的生存着的單一者。
(3) 于是在這些定義之下,存在被更抽象地加以理解,它成為&ldquo存在具體言之就是經驗性的存在&rdquo的一種抽象重述或者抽象原型。
(4)這樣的理解對于從抽象的角度将真理抽象地定義為一種&ldquo終結&rdquo毫無障礙,因為&ldquo思維與存在的同一&rdquo從抽象的角度出發永遠是終結性的,既然生成的開端正處于一種為&ldquo抽象&rdquo抽象地忽略的&ldquo具象&rdquo之中。
(5) 但是,倘若這樣理解&ldquo存在&rdquo,這個套話就成了同語反複,也就是說,思維與存在意味着同一個東西,此處所論及的統一也就僅僅是與自身的抽象同一。
因此,沒有一個套話說出了比&ldquo真理在&rdquo更多的東西,如果可以理解為這裡是在強調系詞的話,&ldquo真理在&rdquo,也就是說,真理是一種重複:第一個是真理,而真理的第二個&mdash&mdash&ldquo真理在&rdquo&mdash&mdash與第一個相同,前者的存在即真理的抽象形式。
(6)在此方式之下我們才說,真理不是單一的東西,而是完全抽象意義上的重複,隻是這種重複在同一時刻被取消了。
抽象活動可以如其所願地通過重述這一點持續進行,但它卻永遠不會前進。
一旦真理的存在變成經驗性的具體存在,真理本身也就處于生成之中,相應地,真理确是思維與存在的統一,而且這種統一實際上隻為上帝而在,但卻不為任何一個生存者而在,因為生存着的生存者本人處于生成之中。
對于作為生存者的生存者而言,關于真理的問題持續存在着,因為抽象答案僅對抽象活動才有意義,抽象是生存者通過從生存着的自我之中不斷抽離的方式暫時得以實現,盡管在這個瞬間當中,他仍然要以生存的方式緻謝生存。
其結果是,一個生存者探問真理可能是因為他樂于在真理之中生存,隻是在所有情況下,發問者本人都會意識到,他是一個生存着的單一的人。
如此,我相信我能夠讓所有希臘人和所有理性的人理解我。
至于某個德國哲學家是否在裝腔作勢,而且首先把自己改造成某種超理性的存在物,就像煉金術士和巫師奇幻地裝點自身,以便以一種極其令人滿意的方式回答關于真理的問題,這一點與我無關,他提供的令人滿意的答案也與我無關&mdash&mdash這答案毫無疑問是極其令人滿意的,如果人們奇幻地裝點自身的話。
但是,至于這位德國哲學家是否這樣做了,任何一個熱情地将其靈魂集中于自願受那種智慧的引導、不加批判且帶有同感地運用這種指導培育自己的生存的人都會輕易地識别。
當一個人滿腔熱情地作為學生與這樣一位德國教授建立關系的時候,他也就完成了一則诙諧警句,因為這樣的思辨者絕不會滿足學生想要去表達和實現的誠實而滿懷激情的熱忱,不會滿足那種想要以生存的方式将他的智慧據為己有的熱忱,因為這智慧是我們的教授先生頭腦中想出來的東西,關于這智慧他寫了不少書,但卻從未嘗試、甚至從未想過,這智慧是要實現的。
就像那個自認自己的工作就是書寫的門房&mdash&mdash他書寫自己無法看懂的東西,思辨者們也在不斷地寫着&mdash&mdash恕我鬥膽一言&mdash&mdash需要借助行動才能閱讀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無稽之談,除非它們或許隻為那些不可思議的存在物而寫。
(7) 當真理對于生存着的生存者是個問題的時候,那種對真理的抽象的重複就會出現,但是生存本身,發問者的生存本身&mdash&mdash他的确生存着,會使這兩種因素彼此分離,而且反思将反映出這兩種關系。
(8)對于客觀的反思而言,真理就是某種客觀的東西,一個對象,其關鍵在于對主體的忽略;對于主觀的反思來說,真理就是占有,是内心性,是主體性,其關鍵恰恰在于以生存的方式在主體性之中沉潛。
但是接下來呢?我們是停滞于這種對立之中,還是請求調和助以善意的幫助,從而使真理成為主體&mdash客體呢?為什麼不呢?但是,會不會調和去幫助生存者,直到他在有生之年自己也變成了調和,當然還是在永恒的視角下,而可憐的生存者卻仍然生存着呢?這當然無助于使一個人出醜,無助于用&ldquo主體&mdash客體&rdquo的範疇誘惑他,當他本人被阻止進入他能夠與之建立關系的狀态之中的時候,阻止的原因是他本人通過生存而處于生成之中。
解釋如何永恒地理解永恒真理何用之有,當想利用這個解釋的人因自身生存着而被阻止做出如是理解的時候;當他想象自己在永恒的視角之下的時候,他隻是一個幻影;也就是當他恰好必須利用這樣的解釋的時候&mdash&mdash如何讓因生存而身處時間之中的人在時間範疇之内理解永恒真理。
對此我們可敬的教授先生本人也是承認的,即便不總是承認,也會在他每季度領取工資的時候承認。
通過調和過的主體&mdash客體,我們隻不過返諸抽象,因為作為主體&mdash客體的真理的規定性與&ldquo真理在&rdquo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真理是一種重複。
于是,那種高級智慧再次變得心不在焉,它忘記了探問真理的是一個生存者。
不過,或許那個生存者本人就是一個主體&mdash客體?果若如此,我就要問了:一個同時身為主體&mdash客體的生存者在哪兒?或許我們應該首先把一個生存者轉變成某種一般的存在物,然後再去解釋一切,除了問這麼一個問題:一個生存主體如何具體地與真理建立關系?或者我們必須問:一個單個的生存主體如何與那種看起來與紙龍、或者荷蘭人挂在屋檐下供人舔食的糖塊毫無共同點的東西建立關系?(9) 于是我們再次返回反思的雙重道路之上。
我們不應忘記,這裡發問的是一個生存者,一個完全單個的人;我們也不應忘記,&ldquo他生存着&rdquo的事實恰恰使他不能同時走兩條道路,他憂慮的發問也将阻止他無憂無慮地、不可思議地變成主體&mdash客體。
那麼,哪條道路是生存者的真理之路呢?因為隻有奇幻的&ldquo我&mdash我&rdquo才能同時走兩條道路,或者形式化地同時沿兩條道路前行,可這種方式對于生存者而言是非人的,我可不敢推薦。
既然發問者強調他是一個生存者,那麼,這裡推薦的道路自然也将強調生存的意義。
客觀的反思之路使主體變成偶然,從而把生存轉變成某種無關緊要的、正在消失的東西。
通往客觀真理之路遠離主體,當主體和主體性變得無關緊要的時候,真理也變得無關緊要,而這一點恰是客觀真理的客觀有效性,因為同決斷一樣,關切是主體性。
客觀的反思之路通往抽象思維,通往數學和各種各樣的曆史知識,而且它持續不斷地遠離主體,主體的生存或者非生存在客觀的意義上完全就是無限地無關緊要的東西,完全正确,因為生存或者非生存正如哈姆雷特所言,隻具有主體性意義。
(10)這條道路的極端将通向一個矛盾,就主體不可能完全變得對自身漠不關心而言,這個矛盾隻是一個标記&mdash&mdash他的客觀努力尚不夠客觀。
這條道路的極端将通向一個矛盾,即隻有客觀性會生成,而主體性則将出局,也就是說,生存主體曾經嘗試去成為人們在抽象意義上所說的主體&mdash&mdash那種抽象的客觀性的抽象形式。
那種生成的客觀性在主體性的意義上觀之,充其量隻是一個假設或者近似,因為所有永恒的決斷都存在予主體性之中。
與此同時,客觀之路意味着主體之路所沒有的安全保證(生存、也就是去生存與客觀性的安全保證自然是不能同時被思考的),意味着它會免予主體之路的危險,這種危險的極緻便是瘋狂。
在單純主體性真理的定義之下,瘋狂與真理最終無法區分,因為二者都擁有内心性。
[31]不過一個人不會因為變得客觀而發瘋。
或許我可以在這裡加上一則小小的評論,在我們這個客觀的時代,它不會被視為膚淺。
内心性的缺失同樣也是瘋狂。
像這樣的客觀真理從不做出決定,認為說出它的人是有理智的;反之,這類真理會暴露出說話人是瘋子,盡管他所說的完全正确,尤其是在客觀的層面上。
我要讓自己在這裡講述一樁事件,我對之絕無任何加工,它直接出自一家瘋人院。
這家瘋人院有個病人想逃跑,他用跳窗的方式真正實施了自己的計劃。
他發現自己落在醫院的花園裡,他想踏上自由之途,這時,一個念頭出現在他腦海裡(我要說,他竟生出這樣的念頭,他究竟是精明還是瘋狂?):你一進城就會被認出,而且人們很可能立刻把你送回原處。
那麼,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你要用你所說出的客觀真理向所有人證明,就你的理智而言,一切正常。
當他走着并且思忖此事的時候,他看到地上有一隻滾球撞柱遊戲用的球,于是就把它放進自己的燕尾服口袋。
他每走一步,這球就會撞他&mdash&mdash讓我懷着敬意說,撞着他的屁股,而每當此時,他都會大喊:&ldquo砰,地球是圓的。
&rdquo(11)他來到首都,立刻去拜訪了他的一位朋友,他要向友人證明他沒瘋,于是他在地闆上跳上跳下,不停地說:&ldquo砰,地球是圓的。
&rdquo但是,地球難道不是圓的嗎?瘋人院現在還會要求有人為這個看法做出犧牲,就像在大家認定地球像煎餅一樣平的時代那樣嗎?(12)這人瘋了嗎,他用道出被普遍接受和被普遍視為客觀真理的東西的方式希望證明自己沒瘋?可是這樣一來醫生卻很清楚,該患者尚未痊愈,盡管痊愈并非要讓他認定地球是平的。
但是并非人人都是醫生,時代的要求已經對何謂瘋狂的問題産生了清晰的影響,結果我們的确有時幾乎會受到誘惑而認為,這個已經使基督教現代化了的現時代也現代化了彼拉多的問題,總要尋求某個落腳點的時代宣布了這樣一個問題:何謂瘋狂。
(13)每當一個編外大學講師的燕尾服尾部提示他要說點什麼的時候,他都會用懷疑一切的方式說出,而且還會快速寫出一部關于體系的著作,人們每隔一行就能找到充足的内在證據&mdash&mdash此人從未懷疑過任何東西,因此也不會被視為發狂。
(14)&mdash&mdash唐·吉诃德是主體性瘋狂的原型,在他身上,内心性的激情抓住了某個特定的有限觀念。
但是,如果内心性缺失,背誦式的瘋狂就會介入,它非常滑稽,實驗心理學會樂于出面對之加以描述,其方法就是抓一把這樣的哲學家,将之聚攏在一起。
如果瘋狂是内心性的谵妄,那麼其悲喜劇性就是某種與不幸者無限相關的東西,一種與其他人無關的特定細節。
若瘋狂是内心性的缺失,則喜劇性就成為有福人所知的真實的東西,它事關全人類,但卻與備受尊敬的誦讀者毫無關系。
(15)這種瘋狂比前一種更加非人性。
我們害怕直視第一類人的眼睛,唯恐發現其瘋狂的深度;但是,我們根本不敢直視第二類人的眼睛,唯恐發現他有的不是真眼而是玻璃眼,還有地墊做成的頭發,簡言之,我們害怕發現他是件人工制品。
偶爾與這樣一個精神病患者相遇&mdash&mdash他的病症就在于他并無心智,我們會懷着冷酷的恐懼聽他說話。
(16)我們不知道是否敢相信,跟我們說話的是一個人,或許是一根手杖,是魔術師道博樂别出心裁的發明,它裡面藏着一張正片。
(17)與劊子手稱兄道弟對于自尊者來說總是令人不快的,但是,與一根手杖進行理性的、思辨的談話,這幾乎可以把人逼瘋。
主體性的反思向内轉向主體性,并且在向内心性沉潛的過程中成為對真理的反思。
那麼,如前述,當客觀性前行之時,主體性就會消失;這裡,真正的主體性成了最後的因素,而客觀性則處于消失之中。
我們一刻都不該忘記,主體是生存着的,去生存就是生成,因此,那種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的真理隻是一種抽象的幻想,事實上它隻是受造物的期待,不是因為真理不是同一性,而是因為認知者是生存者,因此,隻要他生存着,真理對他而言就不可能是同一性。
(18)如果這一點不被堅持的話,我們立刻就會在思辨思想的幫助下返諸不可思議的&ldquo我&mdash我&rdquo,現代思辨思想肯定是使用過它的,但卻未曾解釋,一個特定個體何以能做到這一點,而且,天哪,從沒有任何一個人不是一個特定的個體。
如果一個生存者真的能夠超出自身之外,那麼真理對他而言也是某種終結性的東西,隻是,那個點在哪裡呢?&ldquo我&mdash我&rdquo是一個數學意義上的點,它根本不存在,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占據這個點,沒有人會擋另一個人的路。
隻是片刻性地,生存的特定個體能夠居于無限與有限的統一之中,這種統一超越于生存之外。
這個片刻就是激情的瞬間。
現代思辨思想聚集了所有的力量,以使個體客觀地超越自身;但這根本不可能做到:生存會反抗,倘若現代哲學家沒有成為服務于無事生非的奇幻思想的書記員的話,那麼他就會洞悉,自殺是對這種嘗試唯一行之有效的诠釋。
但是,不停地寫作的現代思辨思想輕視激情;激情對于生存者來說就是生存的制高點&mdash&mdash畢竟我們都是生存者。
在激情中,生存主體在幻想的永恒之中無限化,但同時又最大限度地規定自身。
奇幻的&ldquo我&mdash我&rdquo不是無限性與有限性的同一,因為二者都不是現實性的,而是在雲層中的奇幻結合,一個無果的擁抱,特定的我與這種幻景之間的關系永遠無法陳述。
(19) 所有本質性的知識都與生存相關聯,或者說,隻有與生存有着本質關聯的知識才是本質性的知識。
沒有向内地在内心性的反思中與生存相關聯的知識在本質上隻是偶然的知識,其程度和規模在本質上是無關緊要的。
說本質性的知識在本質上與生存相關聯,這并不意味着前述那種抽象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也不意味着知識把某種存在物當作對象并且客觀地與之建立關系;而是意味着,知識與本質上是生存者的認知者相關聯,因此,所有本質性的知識都與生存和去生存相關聯。
于是,隻有倫理的知識和倫理&mdash宗教的知識才是本質性的知識。
所有倫理的知識和所有倫理&mdash宗教的知識在本質上都與這一點相關聯,即認知者生存着。
調和是一種像&ldquo我&mdash我&rdquo一樣的幻覺。
從抽象的角度觀之,萬物存在,無物生成。
(20)在抽象活動中,調和不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它以運動作為自己的前提。
(21)客觀知識肯定能以存在物作為自己的對象,但是由于認知主體是生存着的,他自身通過生存處于生成之中,因此思辨思想必須首先解釋這麼幾點:一個特定的生存個體如何與調和的知識相關聯?他在那一刻是何許人,比方說,他在那一瞬間是否走神?他身處何方,是否不在月亮上?(22)人們不停地談論着調和,難道調和是一個人,就像培爾·戴根把&ldquo印刷許可證&rdquo當成一個人那樣?(23)一個人要如何行事才會成為那樣的人呢?學習能夠企及那種尊嚴,達到哲學考試的水平嗎?(24)地方執法官可以直接任命教堂司事嗎?(25)我們隻是試圖參與這些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簡單問題,它們由單純的人所提出,這些人當然也很願意調和,如果他能以合法的和體面的方式為之,而不是或者靠說&ldquo一、二、三、變&rdquo,或者通過忘記自己就是一個生存者的方式為之的話。
對于生存者而言,生存就是某種本質性的東西,按照倫理&mdash宗教的方式生存就是一種恰當的充足的量。
(26)對于思辨者來說,用這種方式提問或許顯得品位太差,不過這裡格外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在不正确的地方進行争辯,也就是不要奇幻地&mdash客觀地發起一場支持或反對&ldquo調和是否存在&rdquo的争論,而是要堅持這一點,即身為一個人意味着什麼。
(27) 現在,為了清楚地闡明客觀性反思和主體性反思道路之間的分歧,我要揭示出主體性反思向内地回歸内心性的嘗試。
生存主體身上的至上的内心性就是激情,與激情相呼應的是作為悖論的真理,真理成為悖論的根源恰恰在于這真理與生存主體的關系。
以此方式,二者才能彼此呼應。
如果忘記人是一個生存主體,激情也就喪失了,相應地,真理也就不會成為悖論,而認知主體也從一個人變為某種不可思議的東西,而且真理成為這種認知的奇幻對象。
如果以客觀的方式探問真理,真理就是作為一個認知者與之建立關系的對象而被客觀地加以反思的。
這裡反思的不是關系,而是反思他與之建立關系的真理,真實的東西。
如果他與之建立關系的就是真理,是真實的東西,那麼,主體就在真理之中。
如果以主體的方式探問真理,這裡以主體性的方式反思的就是個體與真理之間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的&ldquo怎樣&rdquo是處于真理之中的,那麼個體也就處于真理之中,盡管他以此方式是在與謬誤建立關系[32]。
讓我們以人類關于上帝的知識為例。
在客觀的意義上,這裡反思的就是:這是真實的上帝;在主體的意義上,反思的則是個體與某個如此這般的東西建立了關系,這種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神人關系。
哪一邊才是真理呢?唉,我們不要向調和求助,說什麼&ldquo哪一邊都不是,真理存在于調和之中&rdquo吧!表述很完美,隻是有人會問:一個生存者在調和之中應當如何行事,因為在調和中意味着終結,而生存意味着生成。
一個生存者是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的,不能同時作為主體&mdash客體。
當他最接近于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的時候,他處于激情之中,隻是激情是瞬間性的,而且激情恰恰是主體性的極緻。
現在,選擇客觀之路的生存者步入了一種逐步接近的考量之中,這種考量旨在客觀地将上帝導出,但上帝永遠無法企及,上帝是主體,因此上帝隻為主體性存在于内心性之中。
選擇了主體性之路的生存者為了客觀地找到上帝要花些時間,或許是很長時間,因此他瞬間就把握了那個辯證性的困難。
他抓住了那個辯證性困難的全部痛苦之所在,因為他要在同一瞬間利用上帝,因為每一個他沒有擁有上帝的瞬間都被浪費了[33]。
(28)就在他擁有上帝的那個瞬間,他依靠的不是某種客觀考量的力量,而是内心性的無限激情。
客觀的人不會為這類辯證性的困難所困擾,即:把全部的研究時間用于尋找上帝有何意義&mdash&mdash因為很可能研究者明天會死去;而如果他仍然活着,他當然不能把上帝視為人們為方便而攜帶的某種東西,因為上帝恰恰是某種人們不惜代價與之相伴的東西,在激情的理解之下,這正是内心性與上帝之間真正的關系。
(31) 正是在這個辯證難點之上,對于知道辯證思考以及在生存中進行辯證思考的意義的人來說,道路發生了分歧。
這些人不像坐在書桌前寫着自己永遠都不會成為的東西的奇幻存在物,他們不是在書寫着&ldquo懷疑一切&rdquo,作為生存者,他們跟極感性的人一樣輕信。
道路在此分化,其間的變化在于:客觀知識優哉遊哉地走上了漫長的接近之路,它不受激情的驅使;而對于主體性的知識而言,任何一個延滞都是緻命的,決斷變得無限重要,以至于決斷即刻就變得萬分緊迫,仿佛機會未經利用就已流逝。
如果現在的問題是要去計算,哪一邊擁有更多的真理(如前所述,同時位于兩邊并未給予生存者,它隻是針對想象的&ldquo我&mdash我&rdquo的一個幸福的幻想),是在客觀地尋求真正的上帝以及關于上帝的觀念的近似真理的人這邊,還是在無限地關切他懷着迫切的無限激情真正與上帝建立關系的人這邊;那麼,對于那些并未被學術研究完全搞糊塗的人來說,答案是沒有疑問的。
假如有一個人,他生活在基督教國家,他懷着真實的關于上帝的觀念的知識走進了神的家,真正的神的家,然後祈禱,但他卻不老實地祈禱。
(32)假如有一個人生活在偶像崇拜的國度,但是,他懷着無限性的全部激情祈禱,盡管他的雙眼落在了偶像之上。
那麼,哪一個擁有更多的真理呢?一個是真誠地面對上帝祈禱,盡管他祈求的是偶像;另一個是不老實地向真正的上帝祈禱,因此他實際上是在向偶像祈禱。
如果有一個研究者客觀地探求不朽,而另一個則把對無限的激情壓在無知之上;那麼,哪一邊是真理,哪一邊擁有更大的确定性呢?一個一勞永逸地步入了一種永無終結的逐漸接近的進程,因為不朽的确定性恰恰在于主體性之中;另一個是不死的,因此他恰恰用與不确定性鬥争的方式抗争着。
讓我們來看看蘇格拉底。
如今所有人都想涉足證明,有的證據多些,有的少些。
但是蘇格拉底呢,他客觀地提出他的問題,他的提問是在制造麻煩&mdash&mdash假如存在着不朽的話。
(33)那麼,與那些拿出了三個證明的現代思想家當中的一個相比,他就是一名懷疑者嗎?(34)絕對不是。
他把自己的整個生命都壓在了這個&ldquo假如&rdquo之上,他敢于去死,而且他懷着無限的激情安排自己的生活,以使之能夠被接受&mdash&mdash假如存在着不朽的話。
還有更好的關于靈魂不朽的證明嗎?那些拿出了三個證明的人根本沒有據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果真有不朽的話,它應該對那些人的生活方式感到惡心:這難道不是對那三個證明的更好的反證嗎?非确定性的&ldquo片斷&rdquo幫助了蘇格拉底,因為他本人懷着對無限的激情助之一臂之力;那三個證明對其他人沒有絲毫益處,因為它們是且一直是冷冰冰的,這一點是由那三個什麼都證明不出來的證明而證明出來的。
同樣地,心懷被戀人所愛的渺茫希望的少女或許享有愛情的全部甜蜜,因為她把一切都壓在那個渺茫的希望之上。
相反地,很多已婚婦女不止一次經曆過愛情最強烈的表達,她們當然擁有不少證據,隻是很奇怪的,她們卻并不擁有被證明的東西。
(35)因此,蘇格拉底的無知就成為在内心性的全部激情之下對于永恒真理與生存者之間的關系的一種固定表達,它在生存者有生之年也隻能是一個悖論,不過很可能,蘇格拉底身上的蘇格拉底的無知比整個體系包含的客觀真理擁有更多的真理,後者與時代的要求調情并且使自己适應于大學編外講師。
在客觀的意義上,強調的是說什麼;在主體的意義上,強調的是怎樣說。
這個區别已然在感性的意義上有效,它尤其表現在當我們說&ldquo真理通過某人之口能夠變成謬誤&rdquo的時候。
這個區别在今天要格外給予重視,因為如果我們要用一句話來表達古代與當代的差别,我們可以這樣說:古時候隻有少數人了解真理,而現在所有人都了解,但是就内心性而言情況正好相反[34]。
在感性的意義上,最好把&ldquo真理通過某人之口能夠變成謬誤&rdquo的說法所湧現的矛盾理解為滑稽。
在倫理&mdash宗教的層面上所強調的仍是&ldquo怎樣&rdquo,隻是不要理解為這裡是在說什麼态度、聲調、演講等,而應該理解為生存者在其生存中與被言說的東西之間的關系。
在客觀的意義上探問的隻是思想範疇;在主體的意義上探問的則是内心性。
這個&ldquo怎樣&rdquo的極緻就是對無限的激情,而對無限的激情本身就是真理。
對無限的激情就是主體性,因而主體性就是真理。
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不存在什麼無限的決斷,因而下面這一點在客觀的意義上就是正确的:善與惡的差别随矛盾原則被取消了,由此,真理與謬誤之間的無限差别也被取消了。
隻有在主體性之中才有決斷,反之,意欲成為客觀的存在則是謬誤。
對無限的激情是決斷性因素,這不是指内容,因為這内容正是它自身。
因此,主體性的&ldquo怎樣&rdquo和主體性就是真理。
但是,正因為主體是生存着的,這個在主體意義上強調的&ldquo怎樣&rdquo就時間而言同樣是辯證性的。
在激情的決定性的瞬間,客觀知識之路分岔了,看起來好像無限的決斷已經完成。
但是,就在這同一個瞬間,生存者處于時間性之中,主體性的&ldquo怎樣&rdquo被轉化為一種奮鬥,它受對無限的決斷式的激情驅動,并且反複因之振作,但它仍然是一種奮鬥。
如果主體性是真理,那麼在真理的定義當中還應該包含對與客觀性的對立的表達,一種對那個分岔的記憶,而這個定義同時也會顯示出内心性的張力。
對真理的定義是這樣的:真理就是通過最具激情的内心性在占有之中牢牢抓住的一種客觀不确定性,這是對于一個生存者來說的至上真理。
道路分岔之處(我們無法客觀地指出這一點究竟何在,因為它就是主體性),客觀知識處于懸置狀态。
于是,客觀地說他隻擁有不确定性,但是正是這一點強化了内心性的無限激情,真理恰恰成為懷着對無限的激情去選擇客觀不确定性的一次冒險。
為了發現上帝,我觀察自然,我的确看到了全能和智慧,但我同時也看到了令人焦慮不安和感到麻煩的東西。
這個全體就是客觀不确定性,但正因為如此,内心性才變得強大,因為内心性要以對無限的全部激情把握那種客觀不确定性。
(36)在一個數學命題中,比方說,客觀真理是給出的,但是因此它的真理也就是一種漠不相關的真理。
但是,上述關于真理的定義就是對信仰的重述。
沒有冒險就沒有信仰。
信仰是在内心性的無限激情與客觀不确定性之間的矛盾。
如果我能夠客觀地把握上帝,那麼我就沒有信仰;但是,正因為我做不到,所以我才必須信。
如果我要讓自己保持信仰,我必須持續地留意,我要緊握那種客觀不确定性,在客觀不确定性之中,我身處&ldquo七萬尋深水之下&rdquo,但是我依然擁有信仰。
在&ldquo主體性、内心性即真理&rdquo的命題中包含着那種蘇格拉底式的智慧,其不朽的優點在于,它重視生存的本質性意義,重視認知者即生存者,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異教世界的最高意義上,蘇格拉底在無知中仍然處于真理之中的原因之所在。
思辨思想的不幸在于它一再忘記認知者就是生存者,要理解這一點在我們這個客觀的時代已經是困難的了。
&ldquo但是在人們尚未理解蘇格拉底的問題和思想的時候超越蘇格拉底,這至少不是蘇格拉底式的。
&rdquo參看《哲學片斷》中的&ldquo喻意&rdquo。
(37) 現在,如同《哲學片斷》一樣,讓我們從這個點出發尋找一個真正實現了超越的思想範疇。
至于它是真是假,這與我無關,因為我隻是在試驗,隻是有一點必須滿足,即顯然,蘇格拉底的問題和思想在此是被理解了的,因此我至少不會落在蘇格拉底之後。
如果主體性、内心性就是真理,那麼,在客觀上真理也就被規定為悖論;而&ldquo在客觀上真理是悖論&rdquo這一點恰好顯示出,主體性就是真理,因為客觀性的确被置之一旁,而客觀性之被排斥以及對客觀性的排斥的表達就是内心性的張力和動力測量儀。
(38)悖論即是客觀不确定性,客觀不确定性是對内心性的激情的表達,而内心性的激情就是真理。
蘇格拉底的問題和思想就是如此。
永恒的、本質性的真理是悖論,也就是說,那種通過本質性地與去生存相關聯的方式與生存者建立本質性關系的真理(所有其他的知識在蘇格拉底思想的意義上看都是偶然的,其程度和規模無關緊要)是悖論。
但是,永恒的、本質性的真理在本質上絕非悖論,它隻是通過與生存者建立關系才成為悖論。
蘇格拉底的無知是對客觀不确定性的表述,生存者的内心性就是真理。
在期待着馬上就要着手讨論的問題的時候,請注意以下說法:蘇格拉底的無知與荒謬範疇構成類比,隻是荒謬的排斥性更少客觀确定性,因為這裡的确定性隻在于&mdash&mdash這是荒謬的,正因為如此,内心性的張力才更大。
生存中的蘇格拉底式的内心性與信仰構成類比,隻是信仰的内心性不與無知的排斥性相對應,而與荒謬的排斥性相對應,它無限地深沉。
在蘇格拉底的意義上,永恒的、本質性的真理本身絕非悖論,它隻是在與生存者建立關系的時候才成為悖論。
這個意思在蘇格拉底的另一個命題中得到了表達:所有的知識都是回憶。
(39)這個命題暗含思辨思想的開端,不過,正因為如此,蘇格拉底才沒有追随它,它在本質上是柏拉圖式的。
這裡就是道路的分岔口:蘇格拉底在本質上強調生存,而柏拉圖忘記了這一點,他迷失在思辨之中。
蘇格拉底無限的優點正在于,他是一個生存着的思想者,而不是一個忘記了生存意味着什麼的思辨者。
因此,對于蘇格拉底來說,&ldquo所有的知識都是回憶&rdquo在分道揚镳的瞬間,作為一種不斷消釋的思辨的可能性,它意味着兩層意思:第一,認知者在本質上是完好的,對他來說,在事關永恒真理的知識的方面,隻存在着一種懷疑&mdash&mdash他生存着,這種懷疑之于他是本質性的和決定性的,這意味着,生存以及在生存中和通過生存向内心性沉潛就是真理。
(40)第二,時間中的生存不具備決定性意義,因為通過回憶返回永恒的可能性持續存在,盡管這種可能性不斷被消解,因為在生存中向内心性沉潛充滿了時間[35]。
蘇格拉底思想的無限的優點恰恰在于它強調了認知者就是生存者,生存就是本質性的東西。
在沒有理解這一點的情況下超越蘇格拉底,這隻是一種平庸的優點。
我們必須把這一點銘記在心,然後再看這方案能否不被改變成實際上是超越了蘇格拉底。
那麼,主體性、内心性就是真理;我們由此還能給出一個更内心化的表達嗎?可以的,如果&ldquo主體性、内心性就是真理&rdquo的說法這樣開始的話:主體性是謬誤。
我們不要着急。
思辨思想同樣說過,主體性是謬誤,但是,它說此言的時候是在完全相反的方向上,也就是說,客觀性是真理。
思辨思想否定性地把主體性定義在客觀性的方向上。
而這另一個定義在開始時就在阻止自身,這一點恰恰使得内心性更加内心化。
從蘇格拉底的思想出發,主體性即謬誤,如果主體不願理解&ldquo主體性即真理&rdquo,而是想,比方說吧,成為客觀的話。
另外,如果主體性在開始成為真理之時通過成為主體性的方式而陷入困難之中的話,那麼主體性就是謬誤。
于是這裡的工作返回了,也就是返回内心性。
這條道路與通往客觀性的道路相去甚遠,它的開端更深地植根于主體性之中。
不過,主體不可能永遠處于謬誤之中,或者不可能永遠被設定處于謬誤之中;主體應該已經在時間中變得如此或者要在時間中變得如此。
蘇格拉底式的悖論在于,永恒真理與生存者建立了關系,而如今,生存第二次注意到了生存者;生存者身上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結果他根本不會以蘇格拉底式的回憶的方式返回永恒。
要這樣做就要思辨,能夠這樣做、但卻通過把握生存中的内心性的方式消釋這種可能性,這是蘇格拉底的思想。
但是,目前的困難是,那個伴随蘇格拉底的被消釋的可能性變成為一種不可能。
如果思辨對于蘇格拉底的思想而言早已是一種可疑的優點的話,那麼它現在就隻是混亂了。
當永恒真理和生存相遇時,悖論産生了。
但是,生存每被強化一次,悖論都會變得愈加清晰。
從蘇格拉底的角度出發,認知者就是生存者,但是如今生存者帶有明顯的标記,他身上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
現在,讓我們把個體的謬誤稱作罪。
從永恒的角度出發,個體不可能處于罪之中,或者永遠被設定處于罪之中。
因此,他是通過生成(因為開端就在于&ldquo主體性是謬誤&rdquo)而成為罪人。
他不是在那種意義上生而為罪人,也就是說在他出生之前他就被設定為罪人,而是說他在罪中出生并且作為罪人出生。
的确,我們把它稱作世代相傳的罪。
但是,如果生存以此方式對他擁有權利的話,則他将被阻止通過回憶返回永恒。
如果永恒真理與生存者建立關系這一點早已是一個悖論的話,那麼永恒真理與這樣的生存者建立關系就是一個絕對的悖論。
但是,他以回憶的方式從生存中抽身對于他越困難,他的生存在生存進程中就越内心化;當事情對于他變為不可能的時候,他被生存牢牢抓住,結果回憶的後門永遠地關上了,這時,内心性變得最為深刻。
讓我們永遠都不要忘記,蘇格拉底的優點就在于他強調認知者是生存着的,因為事情越困難,人們就越容易被誘使快步踏上思辨的輕松之路,遠離恐懼和決斷,而趨向名望、榮譽和好日子之類的東西。
即便蘇格拉底已經掌握了對以思辨的方式從生存中抽身且返回永恒而生的懷疑,因為對于生存者而言,除了&ldquo他生存着&rdquo和&ldquo生存是本質性的東西&rdquo外并無其他的懷疑,現在這也是不可能的了。
他必須向前,不可能後退。
主體性即真理。
通過永恒的、本質的真理與生存者建立關系,悖論生成了。
現在讓我們再向前一步,讓我們假定,永恒的、本質的真理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這個悖論是如何産生的呢?通過永恒的、本質的真理與生存的相遇。
那麼,如果我們把生存置于真理本身之中,則真理就會變成悖論。
永恒真理在時間中生成了。
這就是一個悖論。
如果前述的主體被阻止通過罪而返回永恒之中,那麼他現在就不用操心了,因為現在,永恒的、本質的真理不是在他身後,而是自己通過存在或者已然存在的方式走到他前面,如此,假如個體沒有在生存中以生存的方式抓住真理,那他永遠也得不到真理。
生存從未像現在這樣尖銳地被強調。
思辨思想欲以回憶的方式從生存中抽身的騙局是不可能的了。
這是唯一可以奢談理解的地方,每一個想成為思辨思想的思辨,正因為如此而顯示出,它并沒有理解這一點。
個體能夠排斥這一切,并且求助于思辨思想,不過,接受這一點但又想通過思辨取消它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就是為阻止思辨而做出的設計。
當永恒真理與生存者建立關系的時候,永恒真理就成為悖論。
通過客觀不确定性和無知,悖論在生存者的内心性之中被排斥。
但是,當悖論自身并不是悖論的時候,它排斥得也就不夠強烈;因為沒有冒險就沒有信仰,冒險越大,信仰越強;客觀可靠性越大,内心性越少(因為内心性就是真理);客觀可靠性越小,可能的内心性也就越深刻。
當悖論自身就是悖論的時候,它是以荒謬的力量去排斥,與之相呼應的内心性的激情就是信仰。
&mdash&mdash但是,主體性、内心性就是真理,否則,我們就忘記了蘇格拉底的優點。
當從生存中退出、以回憶的方式進入永恒成為不可能的時候;當真理作為悖論面對我們的時候,在對罪的恐懼以及罪所帶來的痛苦之中,在客觀性的巨大風險之中,再沒有比信仰更為強烈的對内心性的表達了。
但是,沒有冒險就沒有信仰,甚至不是蘇格拉底的信仰,更不是我們這裡所談論的信仰。
當蘇格拉底相信&ldquo有神存在&rdquo的時候,他是懷着内心性的全部激情緊緊抓住那種客觀不确定性的,而信仰就在這個矛盾之中,在這個冒險之中。
現在的情況不同了,不再有那種客觀的不确定性,如今有的是确定性,即從客觀的角度出發,荒謬以及在内心性的激情緊握之下的荒謬就是信仰。
蘇格拉底的無知與荒謬的嚴肅性相比就像是一個诙諧的玩笑,蘇格拉底式的生存的内心性與信仰的艱巨相比則像是希臘式的無憂無慮。
什麼是荒謬?荒謬指的是永恒真理在時間中出現,指上帝的生成,他出生,成長,等等,跟特定的凡人完全一樣地生成,跟所有其他凡人沒有分别,因為所有直接的可識别性都是蘇格拉底前的異教思想,是猶太教所視為的偶像崇拜。
所有在實際上超越了蘇格拉底的範疇在本質上都應該具有一個标記,即它與&ldquo上帝的生成&rdquo相關聯,因為根據《哲學片斷》所展開的,最嚴格意義上的信仰指涉是生成。
(43)當蘇格拉底相信&ldquo有神存在&rdquo的時候,他肯定洞見到了,這裡就是道路分岔之處,存在着一條比方說通過觀察自然界和世界史等的客觀的接近之路。
蘇格拉底的優點恰恰在于他避開了這條道路,那裡海妖的歌聲大到魅惑并且愚弄生存者的程度。
(44)就與荒謬的關系而言,這種客觀的接近就像那出喜劇《誤會層出》,它通常是由大學編外講師和思辨思想家演出的。
(45) 荒謬正是通過客觀的排斥而成為信仰在内心性中的動力測量儀。
現在,有一個想擁有信仰的人;就讓喜劇開場吧。
他想擁有信仰,但他想借助客觀的考量和接近使自己确信無疑。
會發生什麼呢?借助接近,荒謬變成了其他的東西,變得可能,變得更加可能,或許變得在很高程度上非常可能。
現在,他就要相信了,而且他敢于說,他的信仰不同于鞋匠、裁縫和單純之人,但是他要先經過漫長的考量。
現在,他就要相信了;隻是,看吧,如今他已經變得不可能去相信了。
幾乎可能,很可能,在很高程度上非常可能;他差不多知道,幾乎知道,在很高程度上完全地幾乎知道&mdash&mdash但是,相信卻是不可能的,因為荒謬才是信仰的對象,是唯一能夠被信仰的東西。
&mdash&mdash或者有一個人,他說他擁有信仰,但是他想使自己的信仰變得清晰,他想在信仰中理解自身。
現在,喜劇再次開場了。
信仰的對象變得差不多是可能的,變得幾乎可能,變得可能,變得完全可能。
他完成了,他敢這樣評說自己&mdash&mdash他的信仰不同于那些鞋匠、裁縫以及其他的單純之人,但他也在信仰中理解了自身。
真是奇妙的理解,隻是他關于信仰所知道的是其他的東西,而不是他曾經相信的,而且他已經知道,他不再相信了,因為他差不多知道,幾乎知道,在很高程度上完全地幾乎知道。
就荒謬包含生成的因素而言,接近之路還會把生成的荒謬事實&mdash&mdash它就是信仰的對象&mdash&mdash與一個單純的曆史事實相混淆,繼而為荒謬尋找曆史的确定性,因為荒謬包含了一個矛盾,即曆史性的東西隻有在與一切人類理智相反對的情況下才成為曆史性的。
這個矛盾就是荒謬,它隻能被信仰;假如人們獲得了某種曆史确定性,人們獲得的僅僅是這樣一種确定性,即這是确定的,但卻不是我們所讨論的問題。
一個目擊者可以做證,說他相信過,他随後還做證,說他所相信的遠非曆史的确定性,而是與人類理智相反對。
一個這樣的目擊者是在排斥,和荒謬的排斥性意義相同;而一個沒有以這種方式進行排斥的目擊者,正因為如此,他是一個騙子,或者是一個談論着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的人,這樣的目擊者除了獲得對毫不相關的東西的确定性之外沒有任何用處。
十萬名個體目擊者,他們正因其見證的特殊性質(他們相信荒謬)而繼續身為個體目擊者,而沒有一齊成為别的什麼東西,以至于荒謬變得沒那麼荒謬。
(46)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十萬人中的每一個都相信&ldquo這是荒謬的&rdquo嗎?恰恰相反,是因為那十萬名目擊者完全像荒謬那樣排斥着。
&mdash&mdash不過這一點無須我在此進一步展開。
在《哲學片斷》(尤其是在第一代弟子和再傳弟子之間的差别被消解的地方)和本書的第一部分當中,我小心翼翼地指出,所有的接近毫無益處。
這裡的關鍵是把那些導論性的觀點、可靠性、來自效果的證明以及由當鋪老闆和可靠證人所組成的烏合之衆清除掉,以便使荒謬清晰起來。
然後,人們才能相信,如果他們願意的話。
我隻是說,這一切必定極其艱巨。
如果思辨思想有意涉足這一切并且如其常常所說的那樣認為,從永恒的、神聖的、神學中心論的角度出發,不存在什麼悖論;那麼,我無法判斷思辨思想家是否正确,因為我隻是一個可憐的生存者,我既不能從永恒的、又不能從神聖的和神學中心論的角度出發觀察永恒,我隻能滿足于生存。
不過,至此可以确定的是,思辨思想使一切倒退,倒退着經過了蘇格拉底的思想,它至少把握了一點&mdash&mdash生存對于生存者而言是本質性的;思辨思想甚至沒有花時間去理解,像思想試驗中的生存者那樣被置于生存之中意味着什麼。
蘇格拉底的立場與那個超越了蘇格拉底立場之間的差别已經很清楚了,而且在本質上與《哲學片斷》所揭示的相同,因為後者沒有什麼變化,隻有前者把事情弄得更困難,但卻又沒有比它自身更難。
事情變得更難的原因在于,我在《哲學片斷》當中隻是以試驗的方式提出了&ldquo悖論&rdquo這一思想範疇,而我在這裡則暗暗嘗試着凸顯悖論的必然性,雖然這個嘗試還很微弱,但它仍然不同于以思辨的方式取消悖論。
基督教自我宣稱它是在時間中顯現的永恒的、本質性的真理;基督教自我宣稱為悖論,而且就猶太人眼中的絆腳石、希臘人眼中的愚蠢以及理智眼中的荒謬而言,基督教要求信仰的内心性。
(47)沒有比這更強烈的表達了:主體性就是真理,客觀性隻是在排斥,所借助的恰恰是荒謬的力量,它看起來也甚為奇怪,好像基督教步入世界是為了變得清晰可解似的,唉,好像它對自身困惑不已,因此才步入世界向那些聰明人,向思辨思想家尋求解釋。
在表達&ldquo主體性即真理&rdquo的時候,不會再有比&ldquo當主體性起初是謬誤,但它仍然是真理&rdquo更為内心化的表達了。
假設基督教曾是、且要成為一個秘密,這樣的秘密完全不同于一出戲的秘密,後者将在第五幕當中真相大白,盡管狡猾的觀衆早通過劇情介紹知其端倪了。
假設,最嚴格意義上的啟示必須是秘密,并且正因為它是秘密才能被辨識;而寬泛意義上的啟示,通過回憶返回永恒,則是一種直接的啟示。
(48)假設,精神天賦的差别在于能夠把對于生存者來說是、且要成為秘密的東西說得越來越清楚;假設,在誤解方面的精神天賦的差别是根據個體虛假地制造自己已經理解了那個秘密的假象做出的。
假設,無論如何都存在着一種福祉,它被置于生存的極端處,與那個秘密相關聯,但卻并不理解那個秘密,隻是相信它。
假設,基督教根本不想被理解;假設,為了表達這一點,而且為了阻止有人誤入歧途地走上客觀性之路,基督教自我宣稱為悖論。
假設,基督教隻為生存者而在,且隻為本質上在内心性之中、在信仰的内心性之中的生存者而在,對此沒有比&ldquo這是在以無限的激情牢牢抓住的荒謬&rdquo更确定的表達了。
假設,基督教不想被理解,這裡所能論及的最高限度的理解就是,理解&ldquo基督教是不可能被理解的&rdquo。
假設,基督教因此強調生存是決斷性的,結果單一者成為罪人,基督教成為悖論,生存成為決斷的時間。
假設,思辨是一種誘惑,是萬事萬物中最危險的。
假設,思辨者不是浪子,因為那樣的話,憂心忡忡的上帝仍會呼喚那個冒犯者,并且仍然愛他。
(49)思辨者是淘氣的孩子,他不願待在生存者應待的地方,待在生存中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空間之中,人們在那裡隻有通過生存中的内心性才能長大成人。
相反地,他想介入上帝的旨意,他不停地叫嚣着:從永恒的、神聖的、神學中心論的角度出發,根本沒有什麼悖論。
(50)假設,思辨者是一個不安的居民,盡管他顯然是一個租戶,但在抽象真理的角度看來,在永恒的、神聖的角度看來,所有的财産都是共有的,于是他想成為房東。
結果,人們除了去找警官外别無他法;而這位警官很可能會像送傳票的人對格特·維斯特非勒所說的那樣,&ldquo我們很抱歉為這事跑腿。
&rdquo(51)&mdash&mdash在今天,身為一個人是否跟過去不同?是否條件不再相同:做一個單一的生存着的存在者,隻要人生存着,生存就是本質性的東西?&ldquo但是,現在的人知道得更多。
&rdquo&ldquo完全正确。
但是,假設基督教與知識無關,那麼,再多的知識也沒有好處,除了它會更容易把人們帶入那種把基督教視為知識的混淆之中。
&rdquo假如今天的人們知道得更多,我們當然不是在說關于鐵路、機器和萬花筒的知識,而是說關于宗教的知識;那麼他們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52)也許是通過基督教?于是,人們就這樣回報基督教。
人們對基督教有所了解,人們有所誤解,然後人們用新的誤解反對基督教。
如果說在過去,震驚表現在有人被冒犯;那麼,今天的震驚則表現為,震驚不複存在,人們在環顧四周之前就已經&ldquo一、二、三&rdquo搖身變為思辨者了,他針對信仰進行思辨。
關于哪種信仰呢?是關于他擁有的信仰嗎,尤其是關于他有或沒有信仰這一點嗎?可惜不是,對于一個客觀的思辨者來說,這太微不足道了。
他的思辨針對的是那種客觀的信仰。
&ldquo客觀的信仰&rdquo,這是什麼意思?它意味着教條的總和。
但是,假設基督教根本不是這類東西。
假設,基督教是内心性,因而也是悖論,為的是客觀地排斥,基督教能為生存者存在于生存的内心性之中,它以一種沒有任何一個法官能夠處置被告的決斷的方式,在時間中把生存者置于時間與永恒之間,置于拯救時刻中的天堂與地獄之間。
說&ldquo客觀的信仰&rdquo就好像基督教也自我宣稱為一個小型體系似的,盡管它可能比不上黑格爾的體系;就好像基督成了教授&mdash&mdash這樣說責任可不在我,而使徒則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科學院。
(53)的确,成為基督徒曾經是困難的,而現在我相信,成為基督徒正在逐年變得愈加困難,因為現在成為基督徒變得太容易了,唯一有點兒競争性的是成為思辨者。
但是思辨者或許與基督教相距最遠;或許更好的是有人受到冒犯,但卻繼續保持與基督教的關系,而思辨者則隻是理解基督教。
因此,今天的基督徒和早期的基督徒之間有相似性、再次成為基督徒的意願是愚蠢的仍是有希望的。
在早期,基督徒是世界眼中的蠢人;對于異教徒和猶太人來說,想成為基督徒就是愚蠢的。
如今,成為基督徒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有誰懷着無限的激情而成為基督徒,那他就是蠢人一個,因為人們懷着無限的激情奮力成為他們自然而然的所是總是愚蠢的,就好像有人願意拿出全部财産來買一塊他自己擁有的寶石一樣。
(54)以前,做一名基督徒是世界眼中的蠢人;如今,所有人都是基督徒,但他仍然是一個蠢人&mdash&mdash在那些基督徒的眼中。
假設事情就是這樣。
我說的隻是&ldquo假設&rdquo,别的不再多說。
但是,既然我們很可能已經厭倦了那些思辨思想家,他們用體系化的冗長列舉審查彼此的出版物,那麼,現在至少可以換用其他的方式來探究這個問題了。
&ldquo但是,從永恒的、神聖的、尤其是神學中心論的角度出發,不存在什麼悖論,因此,真正的思辨也就不會停留在悖論身邊,它要超越并且解釋悖論。
&rdquo&ldquo現在我可以請求一點兒平靜嗎?我求他别再開始了,因為我的确曾經說過,我不與那些天上或者地下的存在物打交道。
&rdquo&ldquo解釋的開端與終結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它就是永恒真理所期待的。
完全正确,永恒真理在時間中出現,但我著作的首版隻是一個不完美的嘗試。
永恒真理步入世界,因為它要求某種解釋,并且通過挑起一場争論期盼着這解釋。
于是,有位教授出版了體系的大綱,他盤算着,他的著作将被評論、被讨論,那麼在或長或短的時間之内,他就可以出版一個全新的修訂本了。
(55)隻有這個第二版,當它等待着專家的建議和評判的時候,才是真理;而思辨思想就是關于基督教的臨時真理的真實且唯一令人滿意的版本。
&rdquo 讓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看看,就因為不願理解&ldquo主體性即真理&rdquo,思辨思想是如何赢得基督教的感激的。
基督教一勞永逸地為悖論,而且在每個點上都是悖論;而思辨思想卻停留在内在性之中,内在性是記憶從生存之中的抽身,它在每個點上都會産生出變化多端的無常性。
借助某種技巧,思辨思想不以決斷的方式思考最具決定性的東西(它恰恰是決斷用來阻止内在性産生的設計),而是把對決斷的表達當成一種說法,這種無常性變成了異教的剩餘,如果它直接與基督教決裂,那我們沒什麼好反對的;但如果它自視為基督教,那要反對的東西就有很多。
上帝以人的形象存在,上帝出生、成長等,這個命題在最嚴格的意義上就是悖論,絕對的悖論。
但是,作為絕對的悖論,它不會與某種相對的差别建立關系。
相對的悖論與聰明人之間的相對差别建立關系;而絕對的悖論,正因為它是絕對的,隻能與絕對的差别建立關系,以之人有别于上帝;它與人們為誰比誰更聰明一點兒的相對的争吵無關。
但是,上帝與人之間的絕對差别恰恰在于,人是單一的生存着的存在者(這一點對于最聰明和最愚鈍的人來說并無二緻),因此人的本質性任務就不可能是在永恒的視角下進行思考,盡管他本人是永恒的,但隻要他活着,他在本質上就是生存者;因此對于他來說,本質性的東西就應該是生存中的内心性。
反之,上帝是無限存在者,是永恒的。
一旦我使對悖論的理解與人和人之間精神天賦的差别相适應(但這差别永遠都不會超出人類,除非有誰天資超凡出衆,結果他不再僅僅為人,而且還是上帝),那麼正因為如此,我的理解所顯示的就是,我所理解的不是絕對的悖論,而是相對的悖論,因為對于絕對的悖論的唯一理解就是&mdash&mdash它是不可理解的。
&ldquo于是,思辨思想根本就不可能把握它。
&rdquo&ldquo完全正确,這一點正是悖論所表達的,悖論在生存中的内心性的方向上排斥着。
&rdquo或許這是因為從客觀的角度出發,對于生存着的存在者來說不存在真理,有的隻是接近;但是從主體的角度出發,真理就在主體的内心性之中,因為對真理的決斷就在主體性之中。
現代神話和寓言流派自然而然地宣稱整個基督教為神話。
(56)這樣的程序至少是一個公開的行為,每個人都能輕易地對之進行評判。
思辨的友情則是另外的類型。
為安全起見,思辨思想與那種不敬神的神話&mdash寓言流派做鬥争,它不斷地說&ldquo相反地,思辨思想其實是接受悖論的,但它不會停滞不前。
&rdquo&ldquo這裡并無此需求,因為當人們以信仰的方式持續牢牢抓住悖論的時候,當人們通過生存在信仰的内心性之中不斷深化的時候,人們并沒有停滞不前。
&rdquo思辨思想并沒有停滞不前,此話怎講?它的意思是說諸位思辨思想家先生要停止為人,單一的生存着的人,而且他們要一齊變成各式各樣的東西?(57)否則的話,人們肯定要停在悖論那裡,當悖論恰恰以之為基礎且成為這一點的表達的時候:永恒的、本質性的真理是與生存者建立關系的,它召喚生存者在信仰的内心性之中越走越遠。
解釋某種東西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解釋是不是說,它揭示出,被探問的晦暗的東西不是這個,而是别的東西?在我看來那就是一種奇怪的解釋了。
我認為,通過解釋恰恰應該使這一點變得清楚,即被探問的就是那個确定的東西,因此解釋并沒有清除被探問之事,而是清除了晦暗。
否則,解釋就不再是解釋,而是校正。
解釋悖論是在闡明悖論,清除晦暗;校正是在清除悖論,闡明并無悖論存在。
隻是,後者并不是解釋悖論,而隻是解釋并無悖論存在。
但是,如果悖論是在永恒與一個生存的單一個體相遇時出場的,那麼,解釋是否像它清除悖論那樣地把生存從生存者身上清除掉了呢?當一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他人的幫助到達了或者說被推到了最接近于他看似并不存在的極點的時候,那他會是什麼呢?&mdash&mdash他走神了。
于是,把絕對的悖論解釋為悖論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意味着隻存在着相對的悖論,這個解釋不為生存者而在,隻為走神者而在。
于是一切正常。
這個解釋是說悖論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一切正常,換言之,這解釋為這樣一個一定程度上的生存者而在,因為他不時會忘記這一點,這樣的生存者無疑就是一個走神的人。
于是,當有人談起絕對的悖論&mdash&mdash那是猶太人眼中的絆腳石,希臘人眼中的愚蠢,理智眼中的荒謬&mdash&mdash并且把他的言論轉向思辨思想的時候,直接對他說他是傻瓜并非失禮;但是思辨思想卻要做出一種包含校正在内的解釋,以此間接地讓他明白他錯了&mdash&mdash智力超凡的人對智力有限的人總是這樣做。
這裡的程序完全是蘇格拉底式的,非蘇格拉底的因素隻是當講話的人比思辨思想的解釋更接近真理的時候才會出現,因為差别将會出現:蘇格拉底禮貌地、間接地從學生身上清除謬誤并且給予其真理;相反地,思辨思想則禮貌地、間接地從學生身上清除真理并且給予其謬誤。
不過禮貌仍然是它們的共同點。
因此當基督教自我宣稱為悖論的時候,思辨的解釋也就不再是解釋,而是校正,一種禮貌的和間接的校正,它适用于智力超凡者和智力有限者之間的關系。
解釋悖論就是要把&ldquo悖論&rdquo的說法變成一個修辭學的說法,變成某種可敬的思辨思想家肯定說過的具有有效性的東西&mdash&mdash但是,緊接着,它又沒有有效性了?在此情況下,總體上看,悖論根本不存在。
榮耀歸于教授先生!我這麼說并非為了把榮耀從他身上移走,就好像我也能取消悖論似的,絕非如此。
但是,如果一名教授已取消了悖論,悖論當然就被取消了;而我也敢于說,它被取消了&mdash&mdash除非這種取消隻與教授先生相關,而不與悖論相關;那樣的話,他就沒有取消悖論,而是自己變成了某種不可思議的奇幻膨脹物。
(58)在另一種情況下人們認為,
我們還要小心,認知的人别受到欺騙,從而落入某種不确定性之中,奇幻地變成某種生存着的人從來沒有或者也不可能成為的東西,一個幻象,個體盡其所能地為之忙碌,但卻永遠也不會以辯證性的中間項清楚地闡明,他是如何步入這種奇幻之中的;對他而言,他身處其中的意義何在;所有的努力在那裡是否将在不可思議的魯莽冒險之中流于一個同語反複。
(1) 如果在上述兩種定義中&ldquo存在&rdquo被理解為經驗性的存在的話,那麼真理本身就轉變為一種被渴望的東西,一切都被置于生成之中,因為經驗的對象尚未完結,生存着的認知者本人也處于生成之中,結果真理就成為一種接近,其開端無法絕對地設定,原因恰恰在于具有反作用力的結論根本不存在。
(2)另外,所有的開端(如果它不是一種沒有自我意識的獨斷的話),當其被設定之時,這個設定不是出于内在性思想,而是出于一種決斷,本質上說即是出于信念。
認知者是一個生存者,每個人都是這樣一個自在的生存者,對此我不再經常重複了,因為人們不可思議地忽略這一點正是造成諸多混淆的罪魁禍首。
希望無人誤解我。
我就是一個可憐的生存者,跟所有其他人一樣;但是,如果我能借助合法的、誠實的方式成為某種超凡的存在,那種純粹的我&mdash我,那麼我會永遠樂于對天賦和善行表示感謝。
但是,如果隻能按此前所說的&ldquo一、二、三,變&rdquo的方式來實現這一點,或者在小拇指上綁根帶子,當月圓之時再把它抛向某個遙遠的地方的話,那麼我甯願是我現在所是的樣子,一個可憐的生存着的單一者。
(3) 于是在這些定義之下,存在被更抽象地加以理解,它成為&ldquo存在具體言之就是經驗性的存在&rdquo的一種抽象重述或者抽象原型。
(4)這樣的理解對于從抽象的角度将真理抽象地定義為一種&ldquo終結&rdquo毫無障礙,因為&ldquo思維與存在的同一&rdquo從抽象的角度出發永遠是終結性的,既然生成的開端正處于一種為&ldquo抽象&rdquo抽象地忽略的&ldquo具象&rdquo之中。
(5) 但是,倘若這樣理解&ldquo存在&rdquo,這個套話就成了同語反複,也就是說,思維與存在意味着同一個東西,此處所論及的統一也就僅僅是與自身的抽象同一。
因此,沒有一個套話說出了比&ldquo真理在&rdquo更多的東西,如果可以理解為這裡是在強調系詞的話,&ldquo真理在&rdquo,也就是說,真理是一種重複:第一個是真理,而真理的第二個&mdash&mdash&ldquo真理在&rdquo&mdash&mdash與第一個相同,前者的存在即真理的抽象形式。
(6)在此方式之下我們才說,真理不是單一的東西,而是完全抽象意義上的重複,隻是這種重複在同一時刻被取消了。
抽象活動可以如其所願地通過重述這一點持續進行,但它卻永遠不會前進。
一旦真理的存在變成經驗性的具體存在,真理本身也就處于生成之中,相應地,真理确是思維與存在的統一,而且這種統一實際上隻為上帝而在,但卻不為任何一個生存者而在,因為生存着的生存者本人處于生成之中。
對于作為生存者的生存者而言,關于真理的問題持續存在着,因為抽象答案僅對抽象活動才有意義,抽象是生存者通過從生存着的自我之中不斷抽離的方式暫時得以實現,盡管在這個瞬間當中,他仍然要以生存的方式緻謝生存。
其結果是,一個生存者探問真理可能是因為他樂于在真理之中生存,隻是在所有情況下,發問者本人都會意識到,他是一個生存着的單一的人。
如此,我相信我能夠讓所有希臘人和所有理性的人理解我。
至于某個德國哲學家是否在裝腔作勢,而且首先把自己改造成某種超理性的存在物,就像煉金術士和巫師奇幻地裝點自身,以便以一種極其令人滿意的方式回答關于真理的問題,這一點與我無關,他提供的令人滿意的答案也與我無關&mdash&mdash這答案毫無疑問是極其令人滿意的,如果人們奇幻地裝點自身的話。
但是,至于這位德國哲學家是否這樣做了,任何一個熱情地将其靈魂集中于自願受那種智慧的引導、不加批判且帶有同感地運用這種指導培育自己的生存的人都會輕易地識别。
當一個人滿腔熱情地作為學生與這樣一位德國教授建立關系的時候,他也就完成了一則诙諧警句,因為這樣的思辨者絕不會滿足學生想要去表達和實現的誠實而滿懷激情的熱忱,不會滿足那種想要以生存的方式将他的智慧據為己有的熱忱,因為這智慧是我們的教授先生頭腦中想出來的東西,關于這智慧他寫了不少書,但卻從未嘗試、甚至從未想過,這智慧是要實現的。
就像那個自認自己的工作就是書寫的門房&mdash&mdash他書寫自己無法看懂的東西,思辨者們也在不斷地寫着&mdash&mdash恕我鬥膽一言&mdash&mdash需要借助行動才能閱讀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無稽之談,除非它們或許隻為那些不可思議的存在物而寫。
(7) 當真理對于生存着的生存者是個問題的時候,那種對真理的抽象的重複就會出現,但是生存本身,發問者的生存本身&mdash&mdash他的确生存着,會使這兩種因素彼此分離,而且反思将反映出這兩種關系。
(8)對于客觀的反思而言,真理就是某種客觀的東西,一個對象,其關鍵在于對主體的忽略;對于主觀的反思來說,真理就是占有,是内心性,是主體性,其關鍵恰恰在于以生存的方式在主體性之中沉潛。
但是接下來呢?我們是停滞于這種對立之中,還是請求調和助以善意的幫助,從而使真理成為主體&mdash客體呢?為什麼不呢?但是,會不會調和去幫助生存者,直到他在有生之年自己也變成了調和,當然還是在永恒的視角下,而可憐的生存者卻仍然生存着呢?這當然無助于使一個人出醜,無助于用&ldquo主體&mdash客體&rdquo的範疇誘惑他,當他本人被阻止進入他能夠與之建立關系的狀态之中的時候,阻止的原因是他本人通過生存而處于生成之中。
解釋如何永恒地理解永恒真理何用之有,當想利用這個解釋的人因自身生存着而被阻止做出如是理解的時候;當他想象自己在永恒的視角之下的時候,他隻是一個幻影;也就是當他恰好必須利用這樣的解釋的時候&mdash&mdash如何讓因生存而身處時間之中的人在時間範疇之内理解永恒真理。
對此我們可敬的教授先生本人也是承認的,即便不總是承認,也會在他每季度領取工資的時候承認。
通過調和過的主體&mdash客體,我們隻不過返諸抽象,因為作為主體&mdash客體的真理的規定性與&ldquo真理在&rdquo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真理是一種重複。
于是,那種高級智慧再次變得心不在焉,它忘記了探問真理的是一個生存者。
不過,或許那個生存者本人就是一個主體&mdash客體?果若如此,我就要問了:一個同時身為主體&mdash客體的生存者在哪兒?或許我們應該首先把一個生存者轉變成某種一般的存在物,然後再去解釋一切,除了問這麼一個問題:一個生存主體如何具體地與真理建立關系?或者我們必須問:一個單個的生存主體如何與那種看起來與紙龍、或者荷蘭人挂在屋檐下供人舔食的糖塊毫無共同點的東西建立關系?(9) 于是我們再次返回反思的雙重道路之上。
我們不應忘記,這裡發問的是一個生存者,一個完全單個的人;我們也不應忘記,&ldquo他生存着&rdquo的事實恰恰使他不能同時走兩條道路,他憂慮的發問也将阻止他無憂無慮地、不可思議地變成主體&mdash客體。
那麼,哪條道路是生存者的真理之路呢?因為隻有奇幻的&ldquo我&mdash我&rdquo才能同時走兩條道路,或者形式化地同時沿兩條道路前行,可這種方式對于生存者而言是非人的,我可不敢推薦。
既然發問者強調他是一個生存者,那麼,這裡推薦的道路自然也将強調生存的意義。
客觀的反思之路使主體變成偶然,從而把生存轉變成某種無關緊要的、正在消失的東西。
通往客觀真理之路遠離主體,當主體和主體性變得無關緊要的時候,真理也變得無關緊要,而這一點恰是客觀真理的客觀有效性,因為同決斷一樣,關切是主體性。
客觀的反思之路通往抽象思維,通往數學和各種各樣的曆史知識,而且它持續不斷地遠離主體,主體的生存或者非生存在客觀的意義上完全就是無限地無關緊要的東西,完全正确,因為生存或者非生存正如哈姆雷特所言,隻具有主體性意義。
(10)這條道路的極端将通向一個矛盾,就主體不可能完全變得對自身漠不關心而言,這個矛盾隻是一個标記&mdash&mdash他的客觀努力尚不夠客觀。
這條道路的極端将通向一個矛盾,即隻有客觀性會生成,而主體性則将出局,也就是說,生存主體曾經嘗試去成為人們在抽象意義上所說的主體&mdash&mdash那種抽象的客觀性的抽象形式。
那種生成的客觀性在主體性的意義上觀之,充其量隻是一個假設或者近似,因為所有永恒的決斷都存在予主體性之中。
與此同時,客觀之路意味着主體之路所沒有的安全保證(生存、也就是去生存與客觀性的安全保證自然是不能同時被思考的),意味着它會免予主體之路的危險,這種危險的極緻便是瘋狂。
在單純主體性真理的定義之下,瘋狂與真理最終無法區分,因為二者都擁有内心性。
[31]不過一個人不會因為變得客觀而發瘋。
或許我可以在這裡加上一則小小的評論,在我們這個客觀的時代,它不會被視為膚淺。
内心性的缺失同樣也是瘋狂。
像這樣的客觀真理從不做出決定,認為說出它的人是有理智的;反之,這類真理會暴露出說話人是瘋子,盡管他所說的完全正确,尤其是在客觀的層面上。
我要讓自己在這裡講述一樁事件,我對之絕無任何加工,它直接出自一家瘋人院。
這家瘋人院有個病人想逃跑,他用跳窗的方式真正實施了自己的計劃。
他發現自己落在醫院的花園裡,他想踏上自由之途,這時,一個念頭出現在他腦海裡(我要說,他竟生出這樣的念頭,他究竟是精明還是瘋狂?):你一進城就會被認出,而且人們很可能立刻把你送回原處。
那麼,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你要用你所說出的客觀真理向所有人證明,就你的理智而言,一切正常。
當他走着并且思忖此事的時候,他看到地上有一隻滾球撞柱遊戲用的球,于是就把它放進自己的燕尾服口袋。
他每走一步,這球就會撞他&mdash&mdash讓我懷着敬意說,撞着他的屁股,而每當此時,他都會大喊:&ldquo砰,地球是圓的。
&rdquo(11)他來到首都,立刻去拜訪了他的一位朋友,他要向友人證明他沒瘋,于是他在地闆上跳上跳下,不停地說:&ldquo砰,地球是圓的。
&rdquo但是,地球難道不是圓的嗎?瘋人院現在還會要求有人為這個看法做出犧牲,就像在大家認定地球像煎餅一樣平的時代那樣嗎?(12)這人瘋了嗎,他用道出被普遍接受和被普遍視為客觀真理的東西的方式希望證明自己沒瘋?可是這樣一來醫生卻很清楚,該患者尚未痊愈,盡管痊愈并非要讓他認定地球是平的。
但是并非人人都是醫生,時代的要求已經對何謂瘋狂的問題産生了清晰的影響,結果我們的确有時幾乎會受到誘惑而認為,這個已經使基督教現代化了的現時代也現代化了彼拉多的問題,總要尋求某個落腳點的時代宣布了這樣一個問題:何謂瘋狂。
(13)每當一個編外大學講師的燕尾服尾部提示他要說點什麼的時候,他都會用懷疑一切的方式說出,而且還會快速寫出一部關于體系的著作,人們每隔一行就能找到充足的内在證據&mdash&mdash此人從未懷疑過任何東西,因此也不會被視為發狂。
(14)&mdash&mdash唐·吉诃德是主體性瘋狂的原型,在他身上,内心性的激情抓住了某個特定的有限觀念。
但是,如果内心性缺失,背誦式的瘋狂就會介入,它非常滑稽,實驗心理學會樂于出面對之加以描述,其方法就是抓一把這樣的哲學家,将之聚攏在一起。
如果瘋狂是内心性的谵妄,那麼其悲喜劇性就是某種與不幸者無限相關的東西,一種與其他人無關的特定細節。
若瘋狂是内心性的缺失,則喜劇性就成為有福人所知的真實的東西,它事關全人類,但卻與備受尊敬的誦讀者毫無關系。
(15)這種瘋狂比前一種更加非人性。
我們害怕直視第一類人的眼睛,唯恐發現其瘋狂的深度;但是,我們根本不敢直視第二類人的眼睛,唯恐發現他有的不是真眼而是玻璃眼,還有地墊做成的頭發,簡言之,我們害怕發現他是件人工制品。
偶爾與這樣一個精神病患者相遇&mdash&mdash他的病症就在于他并無心智,我們會懷着冷酷的恐懼聽他說話。
(16)我們不知道是否敢相信,跟我們說話的是一個人,或許是一根手杖,是魔術師道博樂别出心裁的發明,它裡面藏着一張正片。
(17)與劊子手稱兄道弟對于自尊者來說總是令人不快的,但是,與一根手杖進行理性的、思辨的談話,這幾乎可以把人逼瘋。
主體性的反思向内轉向主體性,并且在向内心性沉潛的過程中成為對真理的反思。
那麼,如前述,當客觀性前行之時,主體性就會消失;這裡,真正的主體性成了最後的因素,而客觀性則處于消失之中。
我們一刻都不該忘記,主體是生存着的,去生存就是生成,因此,那種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的真理隻是一種抽象的幻想,事實上它隻是受造物的期待,不是因為真理不是同一性,而是因為認知者是生存者,因此,隻要他生存着,真理對他而言就不可能是同一性。
(18)如果這一點不被堅持的話,我們立刻就會在思辨思想的幫助下返諸不可思議的&ldquo我&mdash我&rdquo,現代思辨思想肯定是使用過它的,但卻未曾解釋,一個特定個體何以能做到這一點,而且,天哪,從沒有任何一個人不是一個特定的個體。
如果一個生存者真的能夠超出自身之外,那麼真理對他而言也是某種終結性的東西,隻是,那個點在哪裡呢?&ldquo我&mdash我&rdquo是一個數學意義上的點,它根本不存在,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占據這個點,沒有人會擋另一個人的路。
隻是片刻性地,生存的特定個體能夠居于無限與有限的統一之中,這種統一超越于生存之外。
這個片刻就是激情的瞬間。
現代思辨思想聚集了所有的力量,以使個體客觀地超越自身;但這根本不可能做到:生存會反抗,倘若現代哲學家沒有成為服務于無事生非的奇幻思想的書記員的話,那麼他就會洞悉,自殺是對這種嘗試唯一行之有效的诠釋。
但是,不停地寫作的現代思辨思想輕視激情;激情對于生存者來說就是生存的制高點&mdash&mdash畢竟我們都是生存者。
在激情中,生存主體在幻想的永恒之中無限化,但同時又最大限度地規定自身。
奇幻的&ldquo我&mdash我&rdquo不是無限性與有限性的同一,因為二者都不是現實性的,而是在雲層中的奇幻結合,一個無果的擁抱,特定的我與這種幻景之間的關系永遠無法陳述。
(19) 所有本質性的知識都與生存相關聯,或者說,隻有與生存有着本質關聯的知識才是本質性的知識。
沒有向内地在内心性的反思中與生存相關聯的知識在本質上隻是偶然的知識,其程度和規模在本質上是無關緊要的。
說本質性的知識在本質上與生存相關聯,這并不意味着前述那種抽象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也不意味着知識把某種存在物當作對象并且客觀地與之建立關系;而是意味着,知識與本質上是生存者的認知者相關聯,因此,所有本質性的知識都與生存和去生存相關聯。
于是,隻有倫理的知識和倫理&mdash宗教的知識才是本質性的知識。
所有倫理的知識和所有倫理&mdash宗教的知識在本質上都與這一點相關聯,即認知者生存着。
調和是一種像&ldquo我&mdash我&rdquo一樣的幻覺。
從抽象的角度觀之,萬物存在,無物生成。
(20)在抽象活動中,調和不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它以運動作為自己的前提。
(21)客觀知識肯定能以存在物作為自己的對象,但是由于認知主體是生存着的,他自身通過生存處于生成之中,因此思辨思想必須首先解釋這麼幾點:一個特定的生存個體如何與調和的知識相關聯?他在那一刻是何許人,比方說,他在那一瞬間是否走神?他身處何方,是否不在月亮上?(22)人們不停地談論着調和,難道調和是一個人,就像培爾·戴根把&ldquo印刷許可證&rdquo當成一個人那樣?(23)一個人要如何行事才會成為那樣的人呢?學習能夠企及那種尊嚴,達到哲學考試的水平嗎?(24)地方執法官可以直接任命教堂司事嗎?(25)我們隻是試圖參與這些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簡單問題,它們由單純的人所提出,這些人當然也很願意調和,如果他能以合法的和體面的方式為之,而不是或者靠說&ldquo一、二、三、變&rdquo,或者通過忘記自己就是一個生存者的方式為之的話。
對于生存者而言,生存就是某種本質性的東西,按照倫理&mdash宗教的方式生存就是一種恰當的充足的量。
(26)對于思辨者來說,用這種方式提問或許顯得品位太差,不過這裡格外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在不正确的地方進行争辯,也就是不要奇幻地&mdash客觀地發起一場支持或反對&ldquo調和是否存在&rdquo的争論,而是要堅持這一點,即身為一個人意味着什麼。
(27) 現在,為了清楚地闡明客觀性反思和主體性反思道路之間的分歧,我要揭示出主體性反思向内地回歸内心性的嘗試。
生存主體身上的至上的内心性就是激情,與激情相呼應的是作為悖論的真理,真理成為悖論的根源恰恰在于這真理與生存主體的關系。
以此方式,二者才能彼此呼應。
如果忘記人是一個生存主體,激情也就喪失了,相應地,真理也就不會成為悖論,而認知主體也從一個人變為某種不可思議的東西,而且真理成為這種認知的奇幻對象。
如果以客觀的方式探問真理,真理就是作為一個認知者與之建立關系的對象而被客觀地加以反思的。
這裡反思的不是關系,而是反思他與之建立關系的真理,真實的東西。
如果他與之建立關系的就是真理,是真實的東西,那麼,主體就在真理之中。
如果以主體的方式探問真理,這裡以主體性的方式反思的就是個體與真理之間的關系;如果這種關系的&ldquo怎樣&rdquo是處于真理之中的,那麼個體也就處于真理之中,盡管他以此方式是在與謬誤建立關系[32]。
讓我們以人類關于上帝的知識為例。
在客觀的意義上,這裡反思的就是:這是真實的上帝;在主體的意義上,反思的則是個體與某個如此這般的東西建立了關系,這種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神人關系。
哪一邊才是真理呢?唉,我們不要向調和求助,說什麼&ldquo哪一邊都不是,真理存在于調和之中&rdquo吧!表述很完美,隻是有人會問:一個生存者在調和之中應當如何行事,因為在調和中意味着終結,而生存意味着生成。
一個生存者是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的,不能同時作為主體&mdash客體。
當他最接近于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的時候,他處于激情之中,隻是激情是瞬間性的,而且激情恰恰是主體性的極緻。
現在,選擇客觀之路的生存者步入了一種逐步接近的考量之中,這種考量旨在客觀地将上帝導出,但上帝永遠無法企及,上帝是主體,因此上帝隻為主體性存在于内心性之中。
選擇了主體性之路的生存者為了客觀地找到上帝要花些時間,或許是很長時間,因此他瞬間就把握了那個辯證性的困難。
他抓住了那個辯證性困難的全部痛苦之所在,因為他要在同一瞬間利用上帝,因為每一個他沒有擁有上帝的瞬間都被浪費了[33]。
(28)就在他擁有上帝的那個瞬間,他依靠的不是某種客觀考量的力量,而是内心性的無限激情。
客觀的人不會為這類辯證性的困難所困擾,即:把全部的研究時間用于尋找上帝有何意義&mdash&mdash因為很可能研究者明天會死去;而如果他仍然活着,他當然不能把上帝視為人們為方便而攜帶的某種東西,因為上帝恰恰是某種人們不惜代價與之相伴的東西,在激情的理解之下,這正是内心性與上帝之間真正的關系。
(31) 正是在這個辯證難點之上,對于知道辯證思考以及在生存中進行辯證思考的意義的人來說,道路發生了分歧。
這些人不像坐在書桌前寫着自己永遠都不會成為的東西的奇幻存在物,他們不是在書寫着&ldquo懷疑一切&rdquo,作為生存者,他們跟極感性的人一樣輕信。
道路在此分化,其間的變化在于:客觀知識優哉遊哉地走上了漫長的接近之路,它不受激情的驅使;而對于主體性的知識而言,任何一個延滞都是緻命的,決斷變得無限重要,以至于決斷即刻就變得萬分緊迫,仿佛機會未經利用就已流逝。
如果現在的問題是要去計算,哪一邊擁有更多的真理(如前所述,同時位于兩邊并未給予生存者,它隻是針對想象的&ldquo我&mdash我&rdquo的一個幸福的幻想),是在客觀地尋求真正的上帝以及關于上帝的觀念的近似真理的人這邊,還是在無限地關切他懷着迫切的無限激情真正與上帝建立關系的人這邊;那麼,對于那些并未被學術研究完全搞糊塗的人來說,答案是沒有疑問的。
假如有一個人,他生活在基督教國家,他懷着真實的關于上帝的觀念的知識走進了神的家,真正的神的家,然後祈禱,但他卻不老實地祈禱。
(32)假如有一個人生活在偶像崇拜的國度,但是,他懷着無限性的全部激情祈禱,盡管他的雙眼落在了偶像之上。
那麼,哪一個擁有更多的真理呢?一個是真誠地面對上帝祈禱,盡管他祈求的是偶像;另一個是不老實地向真正的上帝祈禱,因此他實際上是在向偶像祈禱。
如果有一個研究者客觀地探求不朽,而另一個則把對無限的激情壓在無知之上;那麼,哪一邊是真理,哪一邊擁有更大的确定性呢?一個一勞永逸地步入了一種永無終結的逐漸接近的進程,因為不朽的确定性恰恰在于主體性之中;另一個是不死的,因此他恰恰用與不确定性鬥争的方式抗争着。
讓我們來看看蘇格拉底。
如今所有人都想涉足證明,有的證據多些,有的少些。
但是蘇格拉底呢,他客觀地提出他的問題,他的提問是在制造麻煩&mdash&mdash假如存在着不朽的話。
(33)那麼,與那些拿出了三個證明的現代思想家當中的一個相比,他就是一名懷疑者嗎?(34)絕對不是。
他把自己的整個生命都壓在了這個&ldquo假如&rdquo之上,他敢于去死,而且他懷着無限的激情安排自己的生活,以使之能夠被接受&mdash&mdash假如存在着不朽的話。
還有更好的關于靈魂不朽的證明嗎?那些拿出了三個證明的人根本沒有據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果真有不朽的話,它應該對那些人的生活方式感到惡心:這難道不是對那三個證明的更好的反證嗎?非确定性的&ldquo片斷&rdquo幫助了蘇格拉底,因為他本人懷着對無限的激情助之一臂之力;那三個證明對其他人沒有絲毫益處,因為它們是且一直是冷冰冰的,這一點是由那三個什麼都證明不出來的證明而證明出來的。
同樣地,心懷被戀人所愛的渺茫希望的少女或許享有愛情的全部甜蜜,因為她把一切都壓在那個渺茫的希望之上。
相反地,很多已婚婦女不止一次經曆過愛情最強烈的表達,她們當然擁有不少證據,隻是很奇怪的,她們卻并不擁有被證明的東西。
(35)因此,蘇格拉底的無知就成為在内心性的全部激情之下對于永恒真理與生存者之間的關系的一種固定表達,它在生存者有生之年也隻能是一個悖論,不過很可能,蘇格拉底身上的蘇格拉底的無知比整個體系包含的客觀真理擁有更多的真理,後者與時代的要求調情并且使自己适應于大學編外講師。
在客觀的意義上,強調的是說什麼;在主體的意義上,強調的是怎樣說。
這個區别已然在感性的意義上有效,它尤其表現在當我們說&ldquo真理通過某人之口能夠變成謬誤&rdquo的時候。
這個區别在今天要格外給予重視,因為如果我們要用一句話來表達古代與當代的差别,我們可以這樣說:古時候隻有少數人了解真理,而現在所有人都了解,但是就内心性而言情況正好相反[34]。
在感性的意義上,最好把&ldquo真理通過某人之口能夠變成謬誤&rdquo的說法所湧現的矛盾理解為滑稽。
在倫理&mdash宗教的層面上所強調的仍是&ldquo怎樣&rdquo,隻是不要理解為這裡是在說什麼态度、聲調、演講等,而應該理解為生存者在其生存中與被言說的東西之間的關系。
在客觀的意義上探問的隻是思想範疇;在主體的意義上探問的則是内心性。
這個&ldquo怎樣&rdquo的極緻就是對無限的激情,而對無限的激情本身就是真理。
對無限的激情就是主體性,因而主體性就是真理。
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不存在什麼無限的決斷,因而下面這一點在客觀的意義上就是正确的:善與惡的差别随矛盾原則被取消了,由此,真理與謬誤之間的無限差别也被取消了。
隻有在主體性之中才有決斷,反之,意欲成為客觀的存在則是謬誤。
對無限的激情是決斷性因素,這不是指内容,因為這内容正是它自身。
因此,主體性的&ldquo怎樣&rdquo和主體性就是真理。
但是,正因為主體是生存着的,這個在主體意義上強調的&ldquo怎樣&rdquo就時間而言同樣是辯證性的。
在激情的決定性的瞬間,客觀知識之路分岔了,看起來好像無限的決斷已經完成。
但是,就在這同一個瞬間,生存者處于時間性之中,主體性的&ldquo怎樣&rdquo被轉化為一種奮鬥,它受對無限的決斷式的激情驅動,并且反複因之振作,但它仍然是一種奮鬥。
如果主體性是真理,那麼在真理的定義當中還應該包含對與客觀性的對立的表達,一種對那個分岔的記憶,而這個定義同時也會顯示出内心性的張力。
對真理的定義是這樣的:真理就是通過最具激情的内心性在占有之中牢牢抓住的一種客觀不确定性,這是對于一個生存者來說的至上真理。
道路分岔之處(我們無法客觀地指出這一點究竟何在,因為它就是主體性),客觀知識處于懸置狀态。
于是,客觀地說他隻擁有不确定性,但是正是這一點強化了内心性的無限激情,真理恰恰成為懷着對無限的激情去選擇客觀不确定性的一次冒險。
為了發現上帝,我觀察自然,我的确看到了全能和智慧,但我同時也看到了令人焦慮不安和感到麻煩的東西。
這個全體就是客觀不确定性,但正因為如此,内心性才變得強大,因為内心性要以對無限的全部激情把握那種客觀不确定性。
(36)在一個數學命題中,比方說,客觀真理是給出的,但是因此它的真理也就是一種漠不相關的真理。
但是,上述關于真理的定義就是對信仰的重述。
沒有冒險就沒有信仰。
信仰是在内心性的無限激情與客觀不确定性之間的矛盾。
如果我能夠客觀地把握上帝,那麼我就沒有信仰;但是,正因為我做不到,所以我才必須信。
如果我要讓自己保持信仰,我必須持續地留意,我要緊握那種客觀不确定性,在客觀不确定性之中,我身處&ldquo七萬尋深水之下&rdquo,但是我依然擁有信仰。
在&ldquo主體性、内心性即真理&rdquo的命題中包含着那種蘇格拉底式的智慧,其不朽的優點在于,它重視生存的本質性意義,重視認知者即生存者,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異教世界的最高意義上,蘇格拉底在無知中仍然處于真理之中的原因之所在。
思辨思想的不幸在于它一再忘記認知者就是生存者,要理解這一點在我們這個客觀的時代已經是困難的了。
&ldquo但是在人們尚未理解蘇格拉底的問題和思想的時候超越蘇格拉底,這至少不是蘇格拉底式的。
&rdquo參看《哲學片斷》中的&ldquo喻意&rdquo。
(37) 現在,如同《哲學片斷》一樣,讓我們從這個點出發尋找一個真正實現了超越的思想範疇。
至于它是真是假,這與我無關,因為我隻是在試驗,隻是有一點必須滿足,即顯然,蘇格拉底的問題和思想在此是被理解了的,因此我至少不會落在蘇格拉底之後。
如果主體性、内心性就是真理,那麼,在客觀上真理也就被規定為悖論;而&ldquo在客觀上真理是悖論&rdquo這一點恰好顯示出,主體性就是真理,因為客觀性的确被置之一旁,而客觀性之被排斥以及對客觀性的排斥的表達就是内心性的張力和動力測量儀。
(38)悖論即是客觀不确定性,客觀不确定性是對内心性的激情的表達,而内心性的激情就是真理。
蘇格拉底的問題和思想就是如此。
永恒的、本質性的真理是悖論,也就是說,那種通過本質性地與去生存相關聯的方式與生存者建立本質性關系的真理(所有其他的知識在蘇格拉底思想的意義上看都是偶然的,其程度和規模無關緊要)是悖論。
但是,永恒的、本質性的真理在本質上絕非悖論,它隻是通過與生存者建立關系才成為悖論。
蘇格拉底的無知是對客觀不确定性的表述,生存者的内心性就是真理。
在期待着馬上就要着手讨論的問題的時候,請注意以下說法:蘇格拉底的無知與荒謬範疇構成類比,隻是荒謬的排斥性更少客觀确定性,因為這裡的确定性隻在于&mdash&mdash這是荒謬的,正因為如此,内心性的張力才更大。
生存中的蘇格拉底式的内心性與信仰構成類比,隻是信仰的内心性不與無知的排斥性相對應,而與荒謬的排斥性相對應,它無限地深沉。
在蘇格拉底的意義上,永恒的、本質性的真理本身絕非悖論,它隻是在與生存者建立關系的時候才成為悖論。
這個意思在蘇格拉底的另一個命題中得到了表達:所有的知識都是回憶。
(39)這個命題暗含思辨思想的開端,不過,正因為如此,蘇格拉底才沒有追随它,它在本質上是柏拉圖式的。
這裡就是道路的分岔口:蘇格拉底在本質上強調生存,而柏拉圖忘記了這一點,他迷失在思辨之中。
蘇格拉底無限的優點正在于,他是一個生存着的思想者,而不是一個忘記了生存意味着什麼的思辨者。
因此,對于蘇格拉底來說,&ldquo所有的知識都是回憶&rdquo在分道揚镳的瞬間,作為一種不斷消釋的思辨的可能性,它意味着兩層意思:第一,認知者在本質上是完好的,對他來說,在事關永恒真理的知識的方面,隻存在着一種懷疑&mdash&mdash他生存着,這種懷疑之于他是本質性的和決定性的,這意味着,生存以及在生存中和通過生存向内心性沉潛就是真理。
(40)第二,時間中的生存不具備決定性意義,因為通過回憶返回永恒的可能性持續存在,盡管這種可能性不斷被消解,因為在生存中向内心性沉潛充滿了時間[35]。
蘇格拉底思想的無限的優點恰恰在于它強調了認知者就是生存者,生存就是本質性的東西。
在沒有理解這一點的情況下超越蘇格拉底,這隻是一種平庸的優點。
我們必須把這一點銘記在心,然後再看這方案能否不被改變成實際上是超越了蘇格拉底。
那麼,主體性、内心性就是真理;我們由此還能給出一個更内心化的表達嗎?可以的,如果&ldquo主體性、内心性就是真理&rdquo的說法這樣開始的話:主體性是謬誤。
我們不要着急。
思辨思想同樣說過,主體性是謬誤,但是,它說此言的時候是在完全相反的方向上,也就是說,客觀性是真理。
思辨思想否定性地把主體性定義在客觀性的方向上。
而這另一個定義在開始時就在阻止自身,這一點恰恰使得内心性更加内心化。
從蘇格拉底的思想出發,主體性即謬誤,如果主體不願理解&ldquo主體性即真理&rdquo,而是想,比方說吧,成為客觀的話。
另外,如果主體性在開始成為真理之時通過成為主體性的方式而陷入困難之中的話,那麼主體性就是謬誤。
于是這裡的工作返回了,也就是返回内心性。
這條道路與通往客觀性的道路相去甚遠,它的開端更深地植根于主體性之中。
不過,主體不可能永遠處于謬誤之中,或者不可能永遠被設定處于謬誤之中;主體應該已經在時間中變得如此或者要在時間中變得如此。
蘇格拉底式的悖論在于,永恒真理與生存者建立了關系,而如今,生存第二次注意到了生存者;生存者身上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結果他根本不會以蘇格拉底式的回憶的方式返回永恒。
要這樣做就要思辨,能夠這樣做、但卻通過把握生存中的内心性的方式消釋這種可能性,這是蘇格拉底的思想。
但是,目前的困難是,那個伴随蘇格拉底的被消釋的可能性變成為一種不可能。
如果思辨對于蘇格拉底的思想而言早已是一種可疑的優點的話,那麼它現在就隻是混亂了。
當永恒真理和生存相遇時,悖論産生了。
但是,生存每被強化一次,悖論都會變得愈加清晰。
從蘇格拉底的角度出發,認知者就是生存者,但是如今生存者帶有明顯的标記,他身上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
現在,讓我們把個體的謬誤稱作罪。
從永恒的角度出發,個體不可能處于罪之中,或者永遠被設定處于罪之中。
因此,他是通過生成(因為開端就在于&ldquo主體性是謬誤&rdquo)而成為罪人。
他不是在那種意義上生而為罪人,也就是說在他出生之前他就被設定為罪人,而是說他在罪中出生并且作為罪人出生。
的确,我們把它稱作世代相傳的罪。
但是,如果生存以此方式對他擁有權利的話,則他将被阻止通過回憶返回永恒。
如果永恒真理與生存者建立關系這一點早已是一個悖論的話,那麼永恒真理與這樣的生存者建立關系就是一個絕對的悖論。
但是,他以回憶的方式從生存中抽身對于他越困難,他的生存在生存進程中就越内心化;當事情對于他變為不可能的時候,他被生存牢牢抓住,結果回憶的後門永遠地關上了,這時,内心性變得最為深刻。
讓我們永遠都不要忘記,蘇格拉底的優點就在于他強調認知者是生存着的,因為事情越困難,人們就越容易被誘使快步踏上思辨的輕松之路,遠離恐懼和決斷,而趨向名望、榮譽和好日子之類的東西。
即便蘇格拉底已經掌握了對以思辨的方式從生存中抽身且返回永恒而生的懷疑,因為對于生存者而言,除了&ldquo他生存着&rdquo和&ldquo生存是本質性的東西&rdquo外并無其他的懷疑,現在這也是不可能的了。
他必須向前,不可能後退。
主體性即真理。
通過永恒的、本質的真理與生存者建立關系,悖論生成了。
現在讓我們再向前一步,讓我們假定,永恒的、本質的真理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這個悖論是如何産生的呢?通過永恒的、本質的真理與生存的相遇。
那麼,如果我們把生存置于真理本身之中,則真理就會變成悖論。
永恒真理在時間中生成了。
這就是一個悖論。
如果前述的主體被阻止通過罪而返回永恒之中,那麼他現在就不用操心了,因為現在,永恒的、本質的真理不是在他身後,而是自己通過存在或者已然存在的方式走到他前面,如此,假如個體沒有在生存中以生存的方式抓住真理,那他永遠也得不到真理。
生存從未像現在這樣尖銳地被強調。
思辨思想欲以回憶的方式從生存中抽身的騙局是不可能的了。
這是唯一可以奢談理解的地方,每一個想成為思辨思想的思辨,正因為如此而顯示出,它并沒有理解這一點。
個體能夠排斥這一切,并且求助于思辨思想,不過,接受這一點但又想通過思辨取消它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就是為阻止思辨而做出的設計。
當永恒真理與生存者建立關系的時候,永恒真理就成為悖論。
通過客觀不确定性和無知,悖論在生存者的内心性之中被排斥。
但是,當悖論自身并不是悖論的時候,它排斥得也就不夠強烈;因為沒有冒險就沒有信仰,冒險越大,信仰越強;客觀可靠性越大,内心性越少(因為内心性就是真理);客觀可靠性越小,可能的内心性也就越深刻。
當悖論自身就是悖論的時候,它是以荒謬的力量去排斥,與之相呼應的内心性的激情就是信仰。
&mdash&mdash但是,主體性、内心性就是真理,否則,我們就忘記了蘇格拉底的優點。
當從生存中退出、以回憶的方式進入永恒成為不可能的時候;當真理作為悖論面對我們的時候,在對罪的恐懼以及罪所帶來的痛苦之中,在客觀性的巨大風險之中,再沒有比信仰更為強烈的對内心性的表達了。
但是,沒有冒險就沒有信仰,甚至不是蘇格拉底的信仰,更不是我們這裡所談論的信仰。
當蘇格拉底相信&ldquo有神存在&rdquo的時候,他是懷着内心性的全部激情緊緊抓住那種客觀不确定性的,而信仰就在這個矛盾之中,在這個冒險之中。
現在的情況不同了,不再有那種客觀的不确定性,如今有的是确定性,即從客觀的角度出發,荒謬以及在内心性的激情緊握之下的荒謬就是信仰。
蘇格拉底的無知與荒謬的嚴肅性相比就像是一個诙諧的玩笑,蘇格拉底式的生存的内心性與信仰的艱巨相比則像是希臘式的無憂無慮。
什麼是荒謬?荒謬指的是永恒真理在時間中出現,指上帝的生成,他出生,成長,等等,跟特定的凡人完全一樣地生成,跟所有其他凡人沒有分别,因為所有直接的可識别性都是蘇格拉底前的異教思想,是猶太教所視為的偶像崇拜。
所有在實際上超越了蘇格拉底的範疇在本質上都應該具有一個标記,即它與&ldquo上帝的生成&rdquo相關聯,因為根據《哲學片斷》所展開的,最嚴格意義上的信仰指涉是生成。
(43)當蘇格拉底相信&ldquo有神存在&rdquo的時候,他肯定洞見到了,這裡就是道路分岔之處,存在着一條比方說通過觀察自然界和世界史等的客觀的接近之路。
蘇格拉底的優點恰恰在于他避開了這條道路,那裡海妖的歌聲大到魅惑并且愚弄生存者的程度。
(44)就與荒謬的關系而言,這種客觀的接近就像那出喜劇《誤會層出》,它通常是由大學編外講師和思辨思想家演出的。
(45) 荒謬正是通過客觀的排斥而成為信仰在内心性中的動力測量儀。
現在,有一個想擁有信仰的人;就讓喜劇開場吧。
他想擁有信仰,但他想借助客觀的考量和接近使自己确信無疑。
會發生什麼呢?借助接近,荒謬變成了其他的東西,變得可能,變得更加可能,或許變得在很高程度上非常可能。
現在,他就要相信了,而且他敢于說,他的信仰不同于鞋匠、裁縫和單純之人,但是他要先經過漫長的考量。
現在,他就要相信了;隻是,看吧,如今他已經變得不可能去相信了。
幾乎可能,很可能,在很高程度上非常可能;他差不多知道,幾乎知道,在很高程度上完全地幾乎知道&mdash&mdash但是,相信卻是不可能的,因為荒謬才是信仰的對象,是唯一能夠被信仰的東西。
&mdash&mdash或者有一個人,他說他擁有信仰,但是他想使自己的信仰變得清晰,他想在信仰中理解自身。
現在,喜劇再次開場了。
信仰的對象變得差不多是可能的,變得幾乎可能,變得可能,變得完全可能。
他完成了,他敢這樣評說自己&mdash&mdash他的信仰不同于那些鞋匠、裁縫以及其他的單純之人,但他也在信仰中理解了自身。
真是奇妙的理解,隻是他關于信仰所知道的是其他的東西,而不是他曾經相信的,而且他已經知道,他不再相信了,因為他差不多知道,幾乎知道,在很高程度上完全地幾乎知道。
就荒謬包含生成的因素而言,接近之路還會把生成的荒謬事實&mdash&mdash它就是信仰的對象&mdash&mdash與一個單純的曆史事實相混淆,繼而為荒謬尋找曆史的确定性,因為荒謬包含了一個矛盾,即曆史性的東西隻有在與一切人類理智相反對的情況下才成為曆史性的。
這個矛盾就是荒謬,它隻能被信仰;假如人們獲得了某種曆史确定性,人們獲得的僅僅是這樣一種确定性,即這是确定的,但卻不是我們所讨論的問題。
一個目擊者可以做證,說他相信過,他随後還做證,說他所相信的遠非曆史的确定性,而是與人類理智相反對。
一個這樣的目擊者是在排斥,和荒謬的排斥性意義相同;而一個沒有以這種方式進行排斥的目擊者,正因為如此,他是一個騙子,或者是一個談論着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的人,這樣的目擊者除了獲得對毫不相關的東西的确定性之外沒有任何用處。
十萬名個體目擊者,他們正因其見證的特殊性質(他們相信荒謬)而繼續身為個體目擊者,而沒有一齊成為别的什麼東西,以至于荒謬變得沒那麼荒謬。
(46)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十萬人中的每一個都相信&ldquo這是荒謬的&rdquo嗎?恰恰相反,是因為那十萬名目擊者完全像荒謬那樣排斥着。
&mdash&mdash不過這一點無須我在此進一步展開。
在《哲學片斷》(尤其是在第一代弟子和再傳弟子之間的差别被消解的地方)和本書的第一部分當中,我小心翼翼地指出,所有的接近毫無益處。
這裡的關鍵是把那些導論性的觀點、可靠性、來自效果的證明以及由當鋪老闆和可靠證人所組成的烏合之衆清除掉,以便使荒謬清晰起來。
然後,人們才能相信,如果他們願意的話。
我隻是說,這一切必定極其艱巨。
如果思辨思想有意涉足這一切并且如其常常所說的那樣認為,從永恒的、神聖的、神學中心論的角度出發,不存在什麼悖論;那麼,我無法判斷思辨思想家是否正确,因為我隻是一個可憐的生存者,我既不能從永恒的、又不能從神聖的和神學中心論的角度出發觀察永恒,我隻能滿足于生存。
不過,至此可以确定的是,思辨思想使一切倒退,倒退着經過了蘇格拉底的思想,它至少把握了一點&mdash&mdash生存對于生存者而言是本質性的;思辨思想甚至沒有花時間去理解,像思想試驗中的生存者那樣被置于生存之中意味着什麼。
蘇格拉底的立場與那個超越了蘇格拉底立場之間的差别已經很清楚了,而且在本質上與《哲學片斷》所揭示的相同,因為後者沒有什麼變化,隻有前者把事情弄得更困難,但卻又沒有比它自身更難。
事情變得更難的原因在于,我在《哲學片斷》當中隻是以試驗的方式提出了&ldquo悖論&rdquo這一思想範疇,而我在這裡則暗暗嘗試着凸顯悖論的必然性,雖然這個嘗試還很微弱,但它仍然不同于以思辨的方式取消悖論。
基督教自我宣稱它是在時間中顯現的永恒的、本質性的真理;基督教自我宣稱為悖論,而且就猶太人眼中的絆腳石、希臘人眼中的愚蠢以及理智眼中的荒謬而言,基督教要求信仰的内心性。
(47)沒有比這更強烈的表達了:主體性就是真理,客觀性隻是在排斥,所借助的恰恰是荒謬的力量,它看起來也甚為奇怪,好像基督教步入世界是為了變得清晰可解似的,唉,好像它對自身困惑不已,因此才步入世界向那些聰明人,向思辨思想家尋求解釋。
在表達&ldquo主體性即真理&rdquo的時候,不會再有比&ldquo當主體性起初是謬誤,但它仍然是真理&rdquo更為内心化的表達了。
假設基督教曾是、且要成為一個秘密,這樣的秘密完全不同于一出戲的秘密,後者将在第五幕當中真相大白,盡管狡猾的觀衆早通過劇情介紹知其端倪了。
假設,最嚴格意義上的啟示必須是秘密,并且正因為它是秘密才能被辨識;而寬泛意義上的啟示,通過回憶返回永恒,則是一種直接的啟示。
(48)假設,精神天賦的差别在于能夠把對于生存者來說是、且要成為秘密的東西說得越來越清楚;假設,在誤解方面的精神天賦的差别是根據個體虛假地制造自己已經理解了那個秘密的假象做出的。
假設,無論如何都存在着一種福祉,它被置于生存的極端處,與那個秘密相關聯,但卻并不理解那個秘密,隻是相信它。
假設,基督教根本不想被理解;假設,為了表達這一點,而且為了阻止有人誤入歧途地走上客觀性之路,基督教自我宣稱為悖論。
假設,基督教隻為生存者而在,且隻為本質上在内心性之中、在信仰的内心性之中的生存者而在,對此沒有比&ldquo這是在以無限的激情牢牢抓住的荒謬&rdquo更确定的表達了。
假設,基督教不想被理解,這裡所能論及的最高限度的理解就是,理解&ldquo基督教是不可能被理解的&rdquo。
假設,基督教因此強調生存是決斷性的,結果單一者成為罪人,基督教成為悖論,生存成為決斷的時間。
假設,思辨是一種誘惑,是萬事萬物中最危險的。
假設,思辨者不是浪子,因為那樣的話,憂心忡忡的上帝仍會呼喚那個冒犯者,并且仍然愛他。
(49)思辨者是淘氣的孩子,他不願待在生存者應待的地方,待在生存中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空間之中,人們在那裡隻有通過生存中的内心性才能長大成人。
相反地,他想介入上帝的旨意,他不停地叫嚣着:從永恒的、神聖的、神學中心論的角度出發,根本沒有什麼悖論。
(50)假設,思辨者是一個不安的居民,盡管他顯然是一個租戶,但在抽象真理的角度看來,在永恒的、神聖的角度看來,所有的财産都是共有的,于是他想成為房東。
結果,人們除了去找警官外别無他法;而這位警官很可能會像送傳票的人對格特·維斯特非勒所說的那樣,&ldquo我們很抱歉為這事跑腿。
&rdquo(51)&mdash&mdash在今天,身為一個人是否跟過去不同?是否條件不再相同:做一個單一的生存着的存在者,隻要人生存着,生存就是本質性的東西?&ldquo但是,現在的人知道得更多。
&rdquo&ldquo完全正确。
但是,假設基督教與知識無關,那麼,再多的知識也沒有好處,除了它會更容易把人們帶入那種把基督教視為知識的混淆之中。
&rdquo假如今天的人們知道得更多,我們當然不是在說關于鐵路、機器和萬花筒的知識,而是說關于宗教的知識;那麼他們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52)也許是通過基督教?于是,人們就這樣回報基督教。
人們對基督教有所了解,人們有所誤解,然後人們用新的誤解反對基督教。
如果說在過去,震驚表現在有人被冒犯;那麼,今天的震驚則表現為,震驚不複存在,人們在環顧四周之前就已經&ldquo一、二、三&rdquo搖身變為思辨者了,他針對信仰進行思辨。
關于哪種信仰呢?是關于他擁有的信仰嗎,尤其是關于他有或沒有信仰這一點嗎?可惜不是,對于一個客觀的思辨者來說,這太微不足道了。
他的思辨針對的是那種客觀的信仰。
&ldquo客觀的信仰&rdquo,這是什麼意思?它意味着教條的總和。
但是,假設基督教根本不是這類東西。
假設,基督教是内心性,因而也是悖論,為的是客觀地排斥,基督教能為生存者存在于生存的内心性之中,它以一種沒有任何一個法官能夠處置被告的決斷的方式,在時間中把生存者置于時間與永恒之間,置于拯救時刻中的天堂與地獄之間。
說&ldquo客觀的信仰&rdquo就好像基督教也自我宣稱為一個小型體系似的,盡管它可能比不上黑格爾的體系;就好像基督成了教授&mdash&mdash這樣說責任可不在我,而使徒則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科學院。
(53)的确,成為基督徒曾經是困難的,而現在我相信,成為基督徒正在逐年變得愈加困難,因為現在成為基督徒變得太容易了,唯一有點兒競争性的是成為思辨者。
但是思辨者或許與基督教相距最遠;或許更好的是有人受到冒犯,但卻繼續保持與基督教的關系,而思辨者則隻是理解基督教。
因此,今天的基督徒和早期的基督徒之間有相似性、再次成為基督徒的意願是愚蠢的仍是有希望的。
在早期,基督徒是世界眼中的蠢人;對于異教徒和猶太人來說,想成為基督徒就是愚蠢的。
如今,成為基督徒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有誰懷着無限的激情而成為基督徒,那他就是蠢人一個,因為人們懷着無限的激情奮力成為他們自然而然的所是總是愚蠢的,就好像有人願意拿出全部财産來買一塊他自己擁有的寶石一樣。
(54)以前,做一名基督徒是世界眼中的蠢人;如今,所有人都是基督徒,但他仍然是一個蠢人&mdash&mdash在那些基督徒的眼中。
假設事情就是這樣。
我說的隻是&ldquo假設&rdquo,别的不再多說。
但是,既然我們很可能已經厭倦了那些思辨思想家,他們用體系化的冗長列舉審查彼此的出版物,那麼,現在至少可以換用其他的方式來探究這個問題了。
&ldquo但是,從永恒的、神聖的、尤其是神學中心論的角度出發,不存在什麼悖論,因此,真正的思辨也就不會停留在悖論身邊,它要超越并且解釋悖論。
&rdquo&ldquo現在我可以請求一點兒平靜嗎?我求他别再開始了,因為我的确曾經說過,我不與那些天上或者地下的存在物打交道。
&rdquo&ldquo解釋的開端與終結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它就是永恒真理所期待的。
完全正确,永恒真理在時間中出現,但我著作的首版隻是一個不完美的嘗試。
永恒真理步入世界,因為它要求某種解釋,并且通過挑起一場争論期盼着這解釋。
于是,有位教授出版了體系的大綱,他盤算着,他的著作将被評論、被讨論,那麼在或長或短的時間之内,他就可以出版一個全新的修訂本了。
(55)隻有這個第二版,當它等待着專家的建議和評判的時候,才是真理;而思辨思想就是關于基督教的臨時真理的真實且唯一令人滿意的版本。
&rdquo 讓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看看,就因為不願理解&ldquo主體性即真理&rdquo,思辨思想是如何赢得基督教的感激的。
基督教一勞永逸地為悖論,而且在每個點上都是悖論;而思辨思想卻停留在内在性之中,内在性是記憶從生存之中的抽身,它在每個點上都會産生出變化多端的無常性。
借助某種技巧,思辨思想不以決斷的方式思考最具決定性的東西(它恰恰是決斷用來阻止内在性産生的設計),而是把對決斷的表達當成一種說法,這種無常性變成了異教的剩餘,如果它直接與基督教決裂,那我們沒什麼好反對的;但如果它自視為基督教,那要反對的東西就有很多。
上帝以人的形象存在,上帝出生、成長等,這個命題在最嚴格的意義上就是悖論,絕對的悖論。
但是,作為絕對的悖論,它不會與某種相對的差别建立關系。
相對的悖論與聰明人之間的相對差别建立關系;而絕對的悖論,正因為它是絕對的,隻能與絕對的差别建立關系,以之人有别于上帝;它與人們為誰比誰更聰明一點兒的相對的争吵無關。
但是,上帝與人之間的絕對差别恰恰在于,人是單一的生存着的存在者(這一點對于最聰明和最愚鈍的人來說并無二緻),因此人的本質性任務就不可能是在永恒的視角下進行思考,盡管他本人是永恒的,但隻要他活着,他在本質上就是生存者;因此對于他來說,本質性的東西就應該是生存中的内心性。
反之,上帝是無限存在者,是永恒的。
一旦我使對悖論的理解與人和人之間精神天賦的差别相适應(但這差别永遠都不會超出人類,除非有誰天資超凡出衆,結果他不再僅僅為人,而且還是上帝),那麼正因為如此,我的理解所顯示的就是,我所理解的不是絕對的悖論,而是相對的悖論,因為對于絕對的悖論的唯一理解就是&mdash&mdash它是不可理解的。
&ldquo于是,思辨思想根本就不可能把握它。
&rdquo&ldquo完全正确,這一點正是悖論所表達的,悖論在生存中的内心性的方向上排斥着。
&rdquo或許這是因為從客觀的角度出發,對于生存着的存在者來說不存在真理,有的隻是接近;但是從主體的角度出發,真理就在主體的内心性之中,因為對真理的決斷就在主體性之中。
現代神話和寓言流派自然而然地宣稱整個基督教為神話。
(56)這樣的程序至少是一個公開的行為,每個人都能輕易地對之進行評判。
思辨的友情則是另外的類型。
為安全起見,思辨思想與那種不敬神的神話&mdash寓言流派做鬥争,它不斷地說&ldquo相反地,思辨思想其實是接受悖論的,但它不會停滞不前。
&rdquo&ldquo這裡并無此需求,因為當人們以信仰的方式持續牢牢抓住悖論的時候,當人們通過生存在信仰的内心性之中不斷深化的時候,人們并沒有停滞不前。
&rdquo思辨思想并沒有停滞不前,此話怎講?它的意思是說諸位思辨思想家先生要停止為人,單一的生存着的人,而且他們要一齊變成各式各樣的東西?(57)否則的話,人們肯定要停在悖論那裡,當悖論恰恰以之為基礎且成為這一點的表達的時候:永恒的、本質性的真理是與生存者建立關系的,它召喚生存者在信仰的内心性之中越走越遠。
解釋某種東西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解釋是不是說,它揭示出,被探問的晦暗的東西不是這個,而是别的東西?在我看來那就是一種奇怪的解釋了。
我認為,通過解釋恰恰應該使這一點變得清楚,即被探問的就是那個确定的東西,因此解釋并沒有清除被探問之事,而是清除了晦暗。
否則,解釋就不再是解釋,而是校正。
解釋悖論是在闡明悖論,清除晦暗;校正是在清除悖論,闡明并無悖論存在。
隻是,後者并不是解釋悖論,而隻是解釋并無悖論存在。
但是,如果悖論是在永恒與一個生存的單一個體相遇時出場的,那麼,解釋是否像它清除悖論那樣地把生存從生存者身上清除掉了呢?當一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他人的幫助到達了或者說被推到了最接近于他看似并不存在的極點的時候,那他會是什麼呢?&mdash&mdash他走神了。
于是,把絕對的悖論解釋為悖論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意味着隻存在着相對的悖論,這個解釋不為生存者而在,隻為走神者而在。
于是一切正常。
這個解釋是說悖論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一切正常,換言之,這解釋為這樣一個一定程度上的生存者而在,因為他不時會忘記這一點,這樣的生存者無疑就是一個走神的人。
于是,當有人談起絕對的悖論&mdash&mdash那是猶太人眼中的絆腳石,希臘人眼中的愚蠢,理智眼中的荒謬&mdash&mdash并且把他的言論轉向思辨思想的時候,直接對他說他是傻瓜并非失禮;但是思辨思想卻要做出一種包含校正在内的解釋,以此間接地讓他明白他錯了&mdash&mdash智力超凡的人對智力有限的人總是這樣做。
這裡的程序完全是蘇格拉底式的,非蘇格拉底的因素隻是當講話的人比思辨思想的解釋更接近真理的時候才會出現,因為差别将會出現:蘇格拉底禮貌地、間接地從學生身上清除謬誤并且給予其真理;相反地,思辨思想則禮貌地、間接地從學生身上清除真理并且給予其謬誤。
不過禮貌仍然是它們的共同點。
因此當基督教自我宣稱為悖論的時候,思辨的解釋也就不再是解釋,而是校正,一種禮貌的和間接的校正,它适用于智力超凡者和智力有限者之間的關系。
解釋悖論就是要把&ldquo悖論&rdquo的說法變成一個修辭學的說法,變成某種可敬的思辨思想家肯定說過的具有有效性的東西&mdash&mdash但是,緊接着,它又沒有有效性了?在此情況下,總體上看,悖論根本不存在。
榮耀歸于教授先生!我這麼說并非為了把榮耀從他身上移走,就好像我也能取消悖論似的,絕非如此。
但是,如果一名教授已取消了悖論,悖論當然就被取消了;而我也敢于說,它被取消了&mdash&mdash除非這種取消隻與教授先生相關,而不與悖論相關;那樣的話,他就沒有取消悖論,而是自己變成了某種不可思議的奇幻膨脹物。
(58)在另一種情況下人們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