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一章 成為主體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成為主體不是賦予人的最高任務的話,倫理學應該做出何種評判;對這個任務做進一步理解的時候應該忽略什麼;在成為主體的思想方面的例證
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人們隻能不斷地讨論問題;從主體的角度出發,人們讨論的則是主體和主體性,并且認識到,主體性就是問題。
有一點必須緊抓不放,即主體問題不是什麼問題,它就是主體性本身。
換言之,問題就是決斷,而且如前所述,所有的決斷都存在于主體性之中,因此這裡重要的就是,在客觀的意義上不應有任何問題的痕迹,因為就在那一瞬間,主體會避開因做決斷而生的痛苦和危機,也就是說,主體會把問題弄得客觀一些。
如果在問題送審之前,導論式的科學研究仍在期待着一部新作的問世;如果體系尚缺少一個段落;如果演講者還保留着一個論點;那麼,決斷就要被推遲了。
因此,關于基督教真理的問題并不是在這種意義上提出的,也就是說,當基督教真理被決定之時,主體就會做好準備心甘情願地接受它。
不然,這裡的問題是關于主體對基督教真理的接受。
那種認為從客觀的接受到主體性的接受之間的過渡是直接的自發性的觀點,在此應該被視為沉淪的幻象(對于決斷存在于主體性之中這一點始終無知),或者欺騙性的支吾搪塞(通過客觀的處理而将決斷推開,在客觀的處理之中決斷永遠不會顯現),因為主體的接受就是決斷,而客觀的接受(請原諒這個說法)則是異教思想或者說毫無思想。
(1) 基督教希望給予單一者以永恒福祉,一種不能在衆人之中分配的善,它隻能給予一個人,而且是逐一給予。
盡管基督教假定,主體性作為占有的可能性有可能接受這種善,但它并未假定,主體性理所當然地是固定成型的,甚至理所當然地對這種善的含義有真正的看法。
主體性的這種發展或者再創造,主體性在直面無限至善即永恒福祉的時候向自身的無限集中,這是對主體的首要可能性的發展了的可能性。
因此,基督教反對任何形式的客觀性;基督教所希望的是主體無限地關切自身。
基督教探問的是主體性;隻有在主體性之中,基督教真理才存在&mdash&mdash如果的确存在基督教真理的話;客觀地說,根本不存在基督教真理。
如果基督教隻落在唯一的主體身上,那麼真理就隻在他身上,并且在天上基督對這一個人的歡喜要比對世界曆史和體系的歡喜更大,後者作為客觀的力量與基督教的主旨不符。
(2) 通常而言,人們不相信成為主體是門藝術。
自然了,如今的人差不多都是這樣的一個主體。
但是,成為人原本的樣子,這可是人生所有任務當中最無必要的一個,誰真會為此花費時間呢?完全正确。
但是,出于同樣的根源,這任務又十分艱巨,它是所有任務當中最為艱巨的,這恰恰是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強烈的自然願望和動力想成為其他的或者更多的東西。
這一點适用于所有表面看并無意義的任務:正是那種表面的無意義才使這些任務無限地艱巨,因為任務不會直接地發出召喚并且因此支持那個熱切追尋它的人。
相反,這任務會排斥他,因此人們需要付出無限的艱苦努力,僅僅為了發現任務,也就是說,發現這是一個任務,人們在其他方面被免除了這種麻煩。
思考單純的東西,那些單純的人也知道的東西很讓人洩氣,因為即使通過極端的努力,差别本身對于明智者而言也非顯而易見。
因此,浮誇言辭在完全另類的意義上是榮耀的。
當人們忽略了那個微小的蘇格拉底式的戲谑的和基督教的無限關切之間的差别的時候,即在身為一個人們的主體,與身為一個主體或者成為一個主體以及通過成為而身為人之所是的樣子之間的差别;那種令人羨慕的智慧就成了這樣:主體的任務就是将主體性一點一點剝去,主體變得越來越客觀。
由此人們很容易看到,身為一個這樣的主體所導向的是,人們相當正确地理解了偶然的、邊緣的、自私的、奇特的等這些所有人身上都有的東西。
基督教并不否認這些東西應該被抛棄,基督教永遠不會支持無禮放肆之舉。
不過這裡的差别僅僅在于,科學研究教導我們,成為客觀的才是道路;而基督教則教導我們,成為主體性的才是道路,換言之,是真正地成為主體。
為了不使這一點看起來像在咬文嚼字,讓我們這麼說吧,基督教就是要使激情增至極緻,而激情正是主體性,在客觀的意義上它根本不存在。
以一種奇怪的間接性的和諷刺性的方式,人們常常被責令說,科學研究給予的指導是一種誤導,盡管人們并沒有吸取教訓。
當我們所有人都是那種人所稱之為的主體、并且為成為客觀的而努力工作的時候&mdash&mdash有很多人殘酷地成功了,詩關切地走上前來,尋找它的對象。
當我們所有人都是主體的時候,詩必須滿足于它所能夠使用的吝啬地挑選出來的主體;不過,詩的确應該擁有一些主體。
那麼,詩為什麼不從我們這些令人尊敬的人當中随手選出一位呢?很遺憾,不行,他不适合;如果他想做的不是别的而是成為客觀的話,那麼他永遠都不适合。
這一點看起來的确像在暗示,身為主體是一件特别的事。
為什麼隻有少數人能像熱情的戀人一樣不朽,隻有少數人能成為高貴的英雄之類的人物,假如每一代人當中的每一個人都通過理所當然地身為主體而理所當然地成了他所是的樣子呢?但是,戀人、英雄之類的人物隻為主體所專有,因為在客觀的意義上人們不會成為那個樣子。
&mdash&mdash現在來看看牧師。
為什麼布道詞總是回到對一些信男信女的充滿敬意的回憶之上呢?為什麼牧師不從我們這些令人尊敬的人當中随手挑選出一位并且使之成為榜樣呢?我們所有人都是人們所稱之為的主體嘛。
但是,虔誠恰恰存在于主體性之中,人們不會變得客觀地虔誠。
注意了,愛情是主體性範疇,可戀人卻如此稀少。
誠然,我們的确在說(幾乎是在與說做一個那種主體相同的意義上),一對戀人走過去了,那兒還有一對,上個星期日十六對戀人宣讀了結婚預告,在風暴街居住的那對戀人相處不佳。
(3)但是,當詩用莊重的觀念美化愛情的時候,那些被稱頌的名字有時會把我們帶回許多世紀之前,而日常生活卻使我們處于幽默狀态,如同墓前頌詞通常帶來的效果&mdash&mdash因為,畢竟每時每刻都有一位主人公被埋藏。
(4)這是否隻是詩耍弄的花招,通常而言,詩是一種友善的力量,一種通過把我們提升到對特别事物的沉思之中的安慰&mdash&mdash因何而特别?嗯,因主體性。
因此,身為主體是有些特别之處的。
&mdash&mdash請看,信仰就是主體的至上激情。
但是,留心牧師們布道時所說的,在信仰的會衆中間,信仰是何等罕見(因為這個&ldquo信仰的會衆&rdquo與我們說的&ldquo身為一個人所稱之為的那種主體&rdquo的意義幾乎相同)。
那麼就此打住吧,别再反諷地追問,信仰是否在牧師們中間或許也是罕見的!這隻是牧師們的一個狡猾策略嗎?他們把我們帶入虔誠的祈禱之中,從而将自身奉獻給了對我們靈魂的關切,但是,靈魂卻渴望那些轉變了的人&mdash&mdash哪些轉變了的人呢?嗯,就是那些已經擁有信仰的人。
但是信仰就存在于主體性之中,因此身為主體是有些特别之處的。
自然了,這種客觀的方向(它将使每個人成為觀察者,并且在最大限度上成為這樣的觀察者,他幾乎像一個幽靈,很容易與已逝時代的豐富精神相混淆)除了與自身的關系之外不想聽到、亦不想知道任何東西。
如果在給定的前提之内,有人幸運地提供了關于或許至今尚不為人所知的部族的一兩條信息的話,這類人将會揮舞着小旗子加入段落的遊行隊伍之中;如果在給定的前提之内,有人能夠為中國指派一個不同于目前的體系進程中的位置的話,這樣的人是受歡迎的。
(5)所有其他的東西都是半瓶子醋的胡說八道,因為可以确定的是,這種成為觀察者的客觀傾向在現代語言形式之下就是對在倫理的意義上我要做什麼的問題的倫理的回答(成為觀察者就是倫理的内容!一個人應該成為一名觀察者就是倫理的回答,否則人們就得被迫認定,根本不存在關于倫理的問題,因此也沒有答案);而且,派給觀察性的19世紀的任務就是世界曆史,這種客觀的方向就是道路和真理。
(6)不過,讓我們準備好對這種客觀的傾向表示出一點主體的懷疑吧。
《哲學片斷》在具體地展現理念的世界史進程之前注意到了一種導論性的觀點&mdash&mdash&ldquo理念成為曆史&rdquo究竟意味着什麼;同樣地,我也要駐足于針對那種客觀傾向的導論性觀點:如果成為主體并不是賦予人的最高任務,倫理學應該做出何種評判?(7)它必須評判什麼?對了,自然地,它肯定會絕望。
但是,體系關心什麼事呢?不讓倫理學進入體系的确是體系演生出的一個自然結果。
世界史的觀念越來越體系化地濃縮一切。
有位智者曾說過,他能夠把整個世界放進果殼背在身上,現代的世界史性的概述看起來正在實現這一點:世界史正變得越來越濃縮。
(8)我的意圖并非揭示出此處的喜劇性;相反,我試圖通過指向同一目标的不同思想,澄清倫理學和倫理在整個事之序之中所反對的東西。
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并不是說有哪位飽學之士或者思想家忙碌于世界曆史,而是說整個時代都在呼喚世界曆史,但是,倫理學和倫理作為個體生存的本質性堡壘,向每個生存者提出了一種迫切要求,這種迫切要求具有這樣的性質:不管一個人在世界上成就了什麼,哪怕成就了最令人驚訝的東西;但是,如果在選擇的時候,他自身在倫理意義上是不清楚的,而且沒有在倫理意義上澄清自己的選擇,那麼,這成就就是令人懷疑的。
倫理的質是珍惜自身,并且忽略最令人驚訝的量。
因此,倫理學以懷疑的目光看待所有的世界曆史知識,因為這種知識很容易成為陷阱,一種使認知主體意志消沉的感性偏離,因為在成為和不能成為世界曆史性的東西之間的區分是量化的&mdash辯證性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善與惡之間絕對的倫理區分,在世界史的&mdash感性的層面上被中立為感性的&mdash形而上的範疇,即&ldquo偉業&rdquo,&ldquo意義重大的事情&rdquo,對此好東西和壞東西同樣能夠企及。
在世界曆史上扮演本質性角色的是另一類因素,它們不是倫理的&mdash辯證的,而是偶然,環境,那種力量的運作,其間被改造了的曆史性的生存整體吸取了單一者的行動,以便将之轉化為某種并不直接隸屬于單一者的東西。
盡最大所能地為善,或者以惡魔般的冷酷為惡,這都無法保證一個人具有世界曆史的意義;即便在時運不濟的情況下,具有世界曆史的意義也要靠運氣。
那麼,個體如何才能具有世界曆史的意義呢?從倫理的角度出發觀之,他靠的是偶然。
但是,倫理學同樣會将這個轉換視為非倫理的,即人們丢棄倫理的質,為的是渴望地、心甘情願地嘗試量化的東西。
一個時代、一個人的不道德可以是多種方式的,但與世界曆史過從甚密就是不道德的,或者是一種誘惑,一種很容易導緻人們也想成為世界曆史的誘惑,一旦他能夠自己行動的時候。
人們以觀察者的姿态不停地忙于那種偶然,那種附屬物,以之那些世界曆史性的人物得以具有世界曆史性的意義,結果人們很容易被誤導,他們将之與倫理混為一談。
(9)他們很容易被誤導,結果作為生存者,他們沒有對倫理表現出無限的關切,而是不健康地、輕浮地、懦怯地關心偶然事物。
看,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當今時代在它該行動的時候得不到滿足的原因,因為它被觀察所縱容。
或許這也是出現想成為大于人之所是的衆多無果的努力的原因之所在,人們社會性地聚合在一起,希望靠數量在曆史精神上打下烙印。
人們持續地為與世界曆史的親和所縱容,結果他們唯一想要的就是意義重大的事物,他們隻關心偶然事物,關心世界曆史的結果,而不去關心本質的東西,内在的東西,自由,倫理。
換言之,與世界曆史的持續親和使得人們無力行動。
真正的倫理熱情在于,一個人盡其所能地去意願,同時又在神聖的玩笑中升華,他從未想到他能否因此而有所成就。
一旦意志開始觊觎結果,個體就開始變為不道德的:意志的能量變得遲緩了,或者說它非正常地發展成一種不健康的、非倫理的、唯利是圖的渴望,這種渴望即便成就了偉業,這偉業也不是以倫理的方式成就的;個體要求的是某種超出倫理自身的東西。
真正偉大的倫理個體将會這樣實現他的人生:他将極盡所能地發展自身,其間他或許會對外界帶來巨大影響,但他卻根本不為之所動,因為他知道,外在的東西并非他的力量所及,因此它們既不意味着贊同,也不意味着反對。
于是,他願意對此保持無知狀态,為的是不被外在的東西所延滞,并且陷入其誘惑之中。
邏輯學家最怕的是得出錯誤的結論,轉向另一類;同樣,倫理學家也害怕得出結論,或者害怕把倫理轉換成某種超出倫理範圍之外的東西。
(10)因此,他願意借助意志的決斷對此保持無知,甚至在臨終之際他都不願知道,除了在倫理意義上為靈魂的發展做出準備之外,他的人生是否還有别的意義。
至于那種統治一切的力量是否會把環境安排得使他成為一個世界曆史性的人物,這是他在永生中才會戲谑性地提出的問題;因為隻有到那時,他才有時間去問這種無憂無慮的輕松問題。
換言之,如果一個人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由,依靠向善的意志而成為一個世界曆史性的人物&mdash&mdash這是不可能的,這個不可能恰恰是因為隻有依靠其他的東西,此事才是可能的,也就是說,或許是可能的;那麼,在這個方面表示關切就不符合倫理。
如果某君不是放棄這種關切并且從其誘惑之中抽身,而是用造福他人的神聖外表裝點自身,他就是非道德的,他想狡猾地把這個念頭偷偷塞進他與上帝的差别之中:不管怎麼說上帝還是有那麼一丁點需要他的。
但這是愚蠢的,因為上帝不需要任何人。
否則上帝作為造物主最終卻以需要被造物而告終,這是極其尴尬的。
相反,上帝可以向每個人要求一切,一切卻又不要回報,因為每個人都是無用的仆人;受到倫理激發的人與其他人的差别僅僅在于,他是明白這一點的,他憎恨并且厭惡所有的欺騙。
(11)&mdash&mdash一個任性的人與其同時代人争吵,他忍受着一切,但卻仍然大喊:&ldquo日後,曆史将充分揭示出,我講的是真理。
&rdquo于是人們相信他受到了靈感的啟示。
唉,不然,他隻是比那些愚蠢透頂的人稍稍聰明了一點;他沒有選擇金錢、美女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他選擇了世界曆史的重要性:他的确清楚地知道自己選擇的是什麼。
但是就與上帝和倫理的關系而言,他是一個不忠的戀人,他也是猶大引導的人群當中的一員(《使徒行傳》1∶16)&mdash&mdash他出賣了自己與上帝的關系,卻不是為了金錢。
(12)盡管他或許以其熱情和學識改造了整個時代,但是他盡全力迷惑住了生存,因為他自己的生存形式對于其學識來說是不夠的,因為他以把自身排除在外的方式建立了一種目的論,這種目的論使得生存了無意義。
(13)在有限的意義上,或許會有精明而有才幹的人服務于某位國王或哲學家,他将鞏固國王的權力,維護哲學家的理論,讓所有人順從于國王和哲學家,盡管他本人既非優秀的臣民,亦非真正的信徒。
但是就與上帝的關系而論,這一點愚蠢至極。
一個不忠的戀人不會像戀人那樣忠誠,而是像一個世界曆史的企業家,他不會盡最大可能地忠誠。
他不願去理解,在他與上帝之間除了倫理之外什麼都沒有;他不願去理解,他将因之而熱情洋溢;他不願去理解,上帝在沒有行不公正、沒有否認他的本質是愛的前提下,會創造出一個其能力無人匹敵的人,将他置于一個偏僻的地方并且對他說:&ldquo現在,在無人能比的艱難困苦之中度過你的人生吧!工作吧,它的一半就夠改造一個時代,但是這是你和我之間的事,你所有的努力對于任何他者而言都了無意義。
但是,你應該,你明白嗎,你應該希求倫理;你應該,你明白嗎,你應該熱情洋溢,因為這才是至高無上的。
&rdquo(14)一個不忠的戀人是無法理解這些的,更别提他會理解下面的内容了。
一個真正的、熱情洋溢的倫理個體在嚴肅之中顫抖,他把自身提升到神性的瘋狂所開的神聖玩笑之中,他說:&ldquo讓我本人成為因突發奇想而被創造出來的人吧,這是玩笑。
不過我願以極度的艱巨希求倫理,這是嚴肅。
我不要别的,什麼也不要。
噢,毫無意義的意味深長!噢,戲谑性的嚴肅!噢,有福的畏懼與顫栗!能夠滿足上帝的要求,同時又能沖着時代的要求微笑,這是何等的福份。
隻要人們不放開上帝,人們就會因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絕望,這是何等的福分!&rdquo(15)隻有這樣的個體才是倫理的個體,不過他還把握了這一點:世界曆史是一個合成體,它并非直接地對倫理具有辯證意義。
生命越長久,生存者以其作為被織入生存的時間越長久,把倫理與外在的東西分開也就越困難,那個形而上的看法看似越容易得到證實&mdash&mdash外在的就是内在的,内在的就是外在的,其中一個與另一個完全相稱。
這正是誘惑之所在,因此,倫理正變得一日難似一日,因為倫理恰恰存在于無限的真實的極度張力之中,這張力就是開端,因此,它在開端之中顯現得最為清晰。
讓我們想象一個站在人生旅途的起點上的個體。
他下定決心,比如說,要用全部生命來追尋真理,并且實現已經認識到了的真理。
于是在下定決心的那一瞬間,他摒棄了一切,一切,其中當然也包括了世界曆史的意義。
不過,如果意義作為他的工作成果一步一步地呈現出來了呢?的确,如果意義是作為工作成果而出現的話&mdash&mdash隻是這一點永遠不會發生。
如果意義呈現,那是天命把它增添到個體的倫理性的努力之中,因此它不是個體工作的成果。
(16)這意義是贊同,它跟所有的反對一樣應該被視為一種誘惑。
它是所有誘惑當中最危險的一個,許多在無限的極度張力之中的榮耀的開端,都在對于堕落者而言的溫柔的脂粉氣的擁抱中平息了。
還是回到開端上來。
帶着無限的、真正的、倫理的極度張力,他将摒棄一切。
在寓言和童話故事中有一盞燈,人稱神燈。
當人們摩擦它的時候,神靈就會顯現。
(17)笑話!但是自由就是那盞神燈。
當人們以倫理的激情摩擦它的時候,上帝就會為他顯現。
看吧,燈的神靈是一個仆人(那麼,你們就祈願它吧,你們這些精靈就是祈願的人);而那個摩擦自由的神燈的人,他卻成了仆人&mdash&mdash神靈就是我主。
這就是開端。
現在讓我們看看能否把其他的東西加在倫理之上。
于是那個已下定決心的人說:&ldquo我願意,但是我也願意擁有世界曆史的意義&mdash&mdash但是。
&rdquo(18)就是因為這個&ldquo但是&rdquo,神靈消失了,因為摩擦的方式不正确,結果開端未能出現。
不過,假如開端出現了或者摩擦正确,那麼每一個随後而來的&ldquo但是&rdquo都應被摒棄,盡管生存極盡曲意逢迎和誘惑手段将之強加在個人頭上。
或者那個已下定決心的人會說:&ldquo我願意這樣,但是我也願意我的努力可以造福他人,這話隻在你我之間,我是個好人,如果可能的話,我很願意造福全人類。
&rdquo當在這種摩擦方式之下神靈真的顯現出來的話,我想,神靈會生氣地說:&ldquo愚蠢的人,難道我不存在嗎?我,全能者,即使人類多得如海邊的沙不計其數&mdash&mdash是我創造了一切,計數一切,我數了人的頭發,難道我不能像幫助你一樣地幫助每一個人嗎?(19)放肆!你能要求什麼呢?而我能要求一切。
你有什麼東西可以給我呢?當你盡力為之的時候,你難道不是把我的财産歸還給我,而且還相當差勁?&rdquo于是初始者就站在這裡,&ldquo但是&rdquo留下了最微弱的痕迹,結果開端出岔子了。
不過,假如開端是以這種方式進行的,那麼持續性必須與之完全呼應。
如果那個初始者有個良好的開端,如果他成就了令人驚訝的事業,如果他的同時代人把很多東西歸功于他并且感謝他,那麼,他在玩笑之中理解什麼是玩笑就十分重要了。
嚴肅是他的内心,玩笑把意義與他的努力奮鬥聯結在一起,而他隻是一個無用的仆人,這一點令上帝愉悅。
當幻景以其移情轉性的絕對力量将某君捕獲,把超自然的大小展現在了驚訝的觀察者眼前,這是那個人的優點嗎?同樣地,當天命使某君的内在努力魔幻般地反射在世界曆史的影子戲之中,這是他值得稱贊的品質嗎?我想,對于有過這番經曆的真正的倫理學家言,如果他想要讨論此事的話,他會俏皮地令我們聯想到唐·吉诃德。
(20)就像那個騎士一樣,或許是對他想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回報,他被尼斯小精靈所困擾,這精靈毀了他的一切,結果他不得不擁有一個反向地跟他玩的小精靈&mdash&mdash因為隻有愚蠢的學校教師和同樣愚蠢的天才們才會犯錯并且相信,這就是他們本人,他們因其在世界曆史上的偉大意義而忘卻了自身。
(21) 那些未能參透這一點的人是愚蠢的;對于敢對此提出異議的人,我有意用我在此時此刻所擁有的喜劇性的力量來使之顯得荒謬可笑。
我不再多說什麼了,因為或許這樣才會令天道愉悅,就在今天,天道把我身上的喜劇性力量移交給另一個人,為的是考驗我。
或許這樣會使天道愉悅,即讓我來做工,然後把同時代人的感謝移交給理發師的學徒,就當是他完成了這一切。
對此我無從知曉。
我隻知道,我要做的就是堅持倫理,除此一無所求;我隻需受到與上帝的倫理關系的感召,這種關系極能持久,或許甚至能夠更加内心化,如果他把這樣一種天賦從我身上移走的話。
因此,也許事先什麼都不說更為明智,這樣如果我失敗了,人們也不會加倍嘲笑我。
但是倫理從不過問精明練達,它隻要求充足的理解力以發現危險之所在,以便無畏地步入其中,而這一點被認為是極其愚蠢的。
噢,倫理中蘊含的神奇力量!假如有位國王這樣對他的敵人說:&ldquo照我的命令行事,不然就在我的權杖前發抖吧,它将成為籠罩你們的恐怖,除非這樣做會使天道高興,即就在今天把我從王位上趕走,讓一個牧豬人來做我的繼任者!&rdquo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那個&ldquo如果&rdquo、&ldquo除非&rdquo,所說的後一部分呢?那才是倫理真理!它的确是真理&mdash&mdash而做到這一點的藝術隻在于,要激情洋溢,就像有位作家所說的,為在7萬尋的深水下而高興。
(22)一個這樣理解生活的生存者是不會誤解世界曆史的,世界曆史隻是在思辨霧茫茫的目光下聚合而成的一種完全别樣的東西,而思辨者事後才對之有深刻的明智見解。
誠然有言曰:世界史就是對世界的審判,而&ldquo審判&rdquo一詞似乎是在宣稱,斷言中包含了一種倫理的人生觀。
(23)對于上帝而言可能如此,因為上帝以其永恒的共知掌握了使内在和外在彼此一緻的媒介。
但是人類精神卻無法這樣看待世界曆史,即便在忽略了所有的困難和反對意見的時候亦是如此。
我不想在這裡詳細展開那些困難和反對意見,為了不分散對倫理的注意力;我隻是指出它們,并且盡可能以讓步的方式觸及之,以便不把興趣轉移到它們之上。
甲)應該忽略的是,前面已經說過,通往世界曆史的途徑是量化的&mdash辯證性的,因此成為世界曆史要經過這種辯證法。
這樣一種區分對于全知的上帝來說是否不存在,這一點并不能安慰有限的精神;因為,我是不敢高聲說出我的意思的,在世界曆史性的19世紀這是行不通的,但我敢對着體系制造者們耳語:&ldquo撒羅門王和制帽商約揚是有差别的&rdquo&mdash&mdash盡管這并不是我的原話。
(24)對于上帝來說,世界曆史的觀念與他的共知一起融入了從最偉大到最卑下的人身上最為隐秘的良心之中。
倘若一個凡人想采取這樣的立場,他就是傻瓜;倘若他不想這樣做,那他就得滿足于一種尋找要點的概述,這也就是為什麼量化将在此成為決定因素的原因。
因此,我們并不否認倫理性就在世界曆史之中,就像它遍在于上帝所在的任何地方一樣,但是問題是,有限的精神能否真正從世界曆史之中看到倫理性;想從世界曆史中看出倫理性是個大膽的冒險之舉,它很容易以觀察者自身喪失倫理性而告終。
為了學習倫理,每個人都要把自己指派給自己。
在這個方面,他自身綽綽有餘;的确,他就是他能夠确定地學習倫理的唯一地方。
甚至對于一個與他共同生活的人,他也隻能通過外在的東西來加以認識,因此這種認識就是可疑的。
但是,外在的東西越複雜&mdash&mdash倫理的内在性将反映在其上,觀察也就越困難,直到最終,觀察在完全别樣的東西、在感性之中迷失自身。
于是乎,世界曆史的觀察很容易淪為一種半詩化的驚訝,而非倫理的深思熟慮。
當事人越重要,問題就越難以解決,即便對于法官來說也是如此。
不過,一個法官做出的不是倫理判決,而是民事判決,其中罪行與獎勵通過對或輕或重的情況的量化考察以及對與後果之間的偶然關系的量化考察而具有辯證性。
這種可能的混淆在世界曆史的平台上獲得了更大的行動自由,人們在那裡常常看到的景象是,善與惡是量化的&mdash辯證性的,一定的罪行和狡猾的數量與數百萬人和民族相關聯,而倫理則像混在起舞的鶴群中的麻雀一樣羞澀。
(25)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注視着這種持續不斷的量化對于觀察者而言是有害的,他很容易喪失倫理的純真的純粹性,這種純粹性以神聖的方式永遠鄙視所有的量化,這種量化正是感性的人眼中的欲望,是詭辯論者的遮羞布。
(26) 倫理是絕對的,其自身即無限有效,它不需要任何裝飾來美化自身。
世界曆史就是一種可疑的裝飾(當不是以全知者的目光、而是以凡人的眼睛去看透它的時候),在這個觀念之下,按詩人的話來說,倫理就像自然一樣&ldquo屈從重力定律”因為量的差别也是一種重力定律。
(27)人們越是能夠簡化倫理,就越能看清它。
因此事情并非如人們自欺欺人地所想象的那樣,我們能夠從事關數百萬人的世界曆史之中比從個人可憐的生活中更好地看到倫理。
但是實情正好相反,人們從自己的生活中将更清楚地看到倫理,正因為人們不會在素材和質量的問題上出錯。
(28)倫理就是内心性,因此人們所看範圍越小,看得越清楚,如果人們真是從無限性出發的話。
而一個想以世界曆史作為裝飾以便更清楚地去看倫理的人,其結果恰恰顯示出他在倫理方面的不成熟。
一個未能理解倫理的無限有效性的人,盡管這一點在整個世界上隻與他一人相關,他也并沒有真正把握倫理;說某事與所有人相關在一定意義上并不關他的事,除了作為一種緊随他生活其間的倫理明晰性的影子之外。
理解倫理如同做算術:人們最好從抽象數字的計算開始學習演算;如果從附帶有某種計量單位的具體數字開始,人們的興趣就會轉移至其他方面。
世界曆史的計算是從具體的量、而且是十分龐大的量開始的,它以多種方式通過多樣性刺激了觀察者的多樣性。
但是,感性的人對這種量化有着極大的偏好,因此,讓我們再次憶起上述比喻及其間的差别,這裡與從抽象數字的演算開始的初學者截然不同,人們或許很早、且很自然地渴求計算世界曆史的量,但對這種計算的拒絕卻是真正的倫理成熟的标志。
正如一位高貴的希臘人所說的(恩培多克勒,見普魯塔克),人們必須禁絕惡;同樣重要的是,倫理的真正倫理性的觀念應該是禁絕的和冷靜的,其主旨在于,人們不應該渴望奔赴世界曆史的盛宴并且陶醉于驚異之事。
(29)但是從倫理的角度加以理解,這種禁絕就是最為神聖的享受,是永恒的強心劑。
相反,從世界曆史的角度出發,人們很容易受到誘惑認為,倘若他是一個無足輕重之人,他是否犯錯就不會擁有任何無限的意義;倘若他是個大人物,他的偉大會把他的差錯轉變成某種好東西。
盡管觀察的個體并未因此洩氣,但是如果倫理與世界史相混淆,那麼它在本質上通過與數百萬人而非單個的人相關就變成了其他的東西,結果另一種混淆很容易産生,也就是說,倫理應該首先在世界史之中具象化,并且隻有在這種具象化之中,倫理才能成為生者的任務。
(30)于是,倫理沒有成為原初的東西,每個人身上最具原初性的東西,而是成為對世界曆史經驗的抽象。
人們在觀察世界史的時候看到,每個時代都有其道德主旨;人們在客觀的意義上變得傲慢,盡管生存着,但他們已不願意滿足于所謂主體的倫理了。
不然,當代人在其有生之年就想着去發現世界曆史性的道德觀念并且按此行事了。
唉,為了錢德國人什麼不幹?(31)一旦德國人幹了,丹麥人又有什麼事不會緊随其後呢!就過去而言,幻象容易滋生,它忘記而且部分地也無從知道,什麼應該隸屬于個體,什麼應該隸屬于那種作為世界史精神的客觀的事之序。
不過就當代人而言,就每一個單個的個體而言,讓倫理成為某種由預言家以世界曆史性的目光注視着世界曆史才能發現的東西,這可真是一個罕見的、别出心裁的滑稽念頭。
幸運的19世紀!如果沒有這樣一個預言家站出來,那麼我們就可以收工了,因為無人知道何謂倫理。
真夠奇怪的,倫理竟被看得如此低賤,結果對倫理的
有一點必須緊抓不放,即主體問題不是什麼問題,它就是主體性本身。
換言之,問題就是決斷,而且如前所述,所有的決斷都存在于主體性之中,因此這裡重要的就是,在客觀的意義上不應有任何問題的痕迹,因為就在那一瞬間,主體會避開因做決斷而生的痛苦和危機,也就是說,主體會把問題弄得客觀一些。
如果在問題送審之前,導論式的科學研究仍在期待着一部新作的問世;如果體系尚缺少一個段落;如果演講者還保留着一個論點;那麼,決斷就要被推遲了。
因此,關于基督教真理的問題并不是在這種意義上提出的,也就是說,當基督教真理被決定之時,主體就會做好準備心甘情願地接受它。
不然,這裡的問題是關于主體對基督教真理的接受。
那種認為從客觀的接受到主體性的接受之間的過渡是直接的自發性的觀點,在此應該被視為沉淪的幻象(對于決斷存在于主體性之中這一點始終無知),或者欺騙性的支吾搪塞(通過客觀的處理而将決斷推開,在客觀的處理之中決斷永遠不會顯現),因為主體的接受就是決斷,而客觀的接受(請原諒這個說法)則是異教思想或者說毫無思想。
(1) 基督教希望給予單一者以永恒福祉,一種不能在衆人之中分配的善,它隻能給予一個人,而且是逐一給予。
盡管基督教假定,主體性作為占有的可能性有可能接受這種善,但它并未假定,主體性理所當然地是固定成型的,甚至理所當然地對這種善的含義有真正的看法。
主體性的這種發展或者再創造,主體性在直面無限至善即永恒福祉的時候向自身的無限集中,這是對主體的首要可能性的發展了的可能性。
因此,基督教反對任何形式的客觀性;基督教所希望的是主體無限地關切自身。
基督教探問的是主體性;隻有在主體性之中,基督教真理才存在&mdash&mdash如果的确存在基督教真理的話;客觀地說,根本不存在基督教真理。
如果基督教隻落在唯一的主體身上,那麼真理就隻在他身上,并且在天上基督對這一個人的歡喜要比對世界曆史和體系的歡喜更大,後者作為客觀的力量與基督教的主旨不符。
(2) 通常而言,人們不相信成為主體是門藝術。
自然了,如今的人差不多都是這樣的一個主體。
但是,成為人原本的樣子,這可是人生所有任務當中最無必要的一個,誰真會為此花費時間呢?完全正确。
但是,出于同樣的根源,這任務又十分艱巨,它是所有任務當中最為艱巨的,這恰恰是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強烈的自然願望和動力想成為其他的或者更多的東西。
這一點适用于所有表面看并無意義的任務:正是那種表面的無意義才使這些任務無限地艱巨,因為任務不會直接地發出召喚并且因此支持那個熱切追尋它的人。
相反,這任務會排斥他,因此人們需要付出無限的艱苦努力,僅僅為了發現任務,也就是說,發現這是一個任務,人們在其他方面被免除了這種麻煩。
思考單純的東西,那些單純的人也知道的東西很讓人洩氣,因為即使通過極端的努力,差别本身對于明智者而言也非顯而易見。
因此,浮誇言辭在完全另類的意義上是榮耀的。
當人們忽略了那個微小的蘇格拉底式的戲谑的和基督教的無限關切之間的差别的時候,即在身為一個人們的主體,與身為一個主體或者成為一個主體以及通過成為而身為人之所是的樣子之間的差别;那種令人羨慕的智慧就成了這樣:主體的任務就是将主體性一點一點剝去,主體變得越來越客觀。
由此人們很容易看到,身為一個這樣的主體所導向的是,人們相當正确地理解了偶然的、邊緣的、自私的、奇特的等這些所有人身上都有的東西。
基督教并不否認這些東西應該被抛棄,基督教永遠不會支持無禮放肆之舉。
不過這裡的差别僅僅在于,科學研究教導我們,成為客觀的才是道路;而基督教則教導我們,成為主體性的才是道路,換言之,是真正地成為主體。
為了不使這一點看起來像在咬文嚼字,讓我們這麼說吧,基督教就是要使激情增至極緻,而激情正是主體性,在客觀的意義上它根本不存在。
以一種奇怪的間接性的和諷刺性的方式,人們常常被責令說,科學研究給予的指導是一種誤導,盡管人們并沒有吸取教訓。
當我們所有人都是那種人所稱之為的主體、并且為成為客觀的而努力工作的時候&mdash&mdash有很多人殘酷地成功了,詩關切地走上前來,尋找它的對象。
當我們所有人都是主體的時候,詩必須滿足于它所能夠使用的吝啬地挑選出來的主體;不過,詩的确應該擁有一些主體。
那麼,詩為什麼不從我們這些令人尊敬的人當中随手選出一位呢?很遺憾,不行,他不适合;如果他想做的不是别的而是成為客觀的話,那麼他永遠都不适合。
這一點看起來的确像在暗示,身為主體是一件特别的事。
為什麼隻有少數人能像熱情的戀人一樣不朽,隻有少數人能成為高貴的英雄之類的人物,假如每一代人當中的每一個人都通過理所當然地身為主體而理所當然地成了他所是的樣子呢?但是,戀人、英雄之類的人物隻為主體所專有,因為在客觀的意義上人們不會成為那個樣子。
&mdash&mdash現在來看看牧師。
為什麼布道詞總是回到對一些信男信女的充滿敬意的回憶之上呢?為什麼牧師不從我們這些令人尊敬的人當中随手挑選出一位并且使之成為榜樣呢?我們所有人都是人們所稱之為的主體嘛。
但是,虔誠恰恰存在于主體性之中,人們不會變得客觀地虔誠。
注意了,愛情是主體性範疇,可戀人卻如此稀少。
誠然,我們的确在說(幾乎是在與說做一個那種主體相同的意義上),一對戀人走過去了,那兒還有一對,上個星期日十六對戀人宣讀了結婚預告,在風暴街居住的那對戀人相處不佳。
(3)但是,當詩用莊重的觀念美化愛情的時候,那些被稱頌的名字有時會把我們帶回許多世紀之前,而日常生活卻使我們處于幽默狀态,如同墓前頌詞通常帶來的效果&mdash&mdash因為,畢竟每時每刻都有一位主人公被埋藏。
(4)這是否隻是詩耍弄的花招,通常而言,詩是一種友善的力量,一種通過把我們提升到對特别事物的沉思之中的安慰&mdash&mdash因何而特别?嗯,因主體性。
因此,身為主體是有些特别之處的。
&mdash&mdash請看,信仰就是主體的至上激情。
但是,留心牧師們布道時所說的,在信仰的會衆中間,信仰是何等罕見(因為這個&ldquo信仰的會衆&rdquo與我們說的&ldquo身為一個人所稱之為的那種主體&rdquo的意義幾乎相同)。
那麼就此打住吧,别再反諷地追問,信仰是否在牧師們中間或許也是罕見的!這隻是牧師們的一個狡猾策略嗎?他們把我們帶入虔誠的祈禱之中,從而将自身奉獻給了對我們靈魂的關切,但是,靈魂卻渴望那些轉變了的人&mdash&mdash哪些轉變了的人呢?嗯,就是那些已經擁有信仰的人。
但是信仰就存在于主體性之中,因此身為主體是有些特别之處的。
自然了,這種客觀的方向(它将使每個人成為觀察者,并且在最大限度上成為這樣的觀察者,他幾乎像一個幽靈,很容易與已逝時代的豐富精神相混淆)除了與自身的關系之外不想聽到、亦不想知道任何東西。
如果在給定的前提之内,有人幸運地提供了關于或許至今尚不為人所知的部族的一兩條信息的話,這類人将會揮舞着小旗子加入段落的遊行隊伍之中;如果在給定的前提之内,有人能夠為中國指派一個不同于目前的體系進程中的位置的話,這樣的人是受歡迎的。
(5)所有其他的東西都是半瓶子醋的胡說八道,因為可以确定的是,這種成為觀察者的客觀傾向在現代語言形式之下就是對在倫理的意義上我要做什麼的問題的倫理的回答(成為觀察者就是倫理的内容!一個人應該成為一名觀察者就是倫理的回答,否則人們就得被迫認定,根本不存在關于倫理的問題,因此也沒有答案);而且,派給觀察性的19世紀的任務就是世界曆史,這種客觀的方向就是道路和真理。
(6)不過,讓我們準備好對這種客觀的傾向表示出一點主體的懷疑吧。
《哲學片斷》在具體地展現理念的世界史進程之前注意到了一種導論性的觀點&mdash&mdash&ldquo理念成為曆史&rdquo究竟意味着什麼;同樣地,我也要駐足于針對那種客觀傾向的導論性觀點:如果成為主體并不是賦予人的最高任務,倫理學應該做出何種評判?(7)它必須評判什麼?對了,自然地,它肯定會絕望。
但是,體系關心什麼事呢?不讓倫理學進入體系的确是體系演生出的一個自然結果。
世界史的觀念越來越體系化地濃縮一切。
有位智者曾說過,他能夠把整個世界放進果殼背在身上,現代的世界史性的概述看起來正在實現這一點:世界史正變得越來越濃縮。
(8)我的意圖并非揭示出此處的喜劇性;相反,我試圖通過指向同一目标的不同思想,澄清倫理學和倫理在整個事之序之中所反對的東西。
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并不是說有哪位飽學之士或者思想家忙碌于世界曆史,而是說整個時代都在呼喚世界曆史,但是,倫理學和倫理作為個體生存的本質性堡壘,向每個生存者提出了一種迫切要求,這種迫切要求具有這樣的性質:不管一個人在世界上成就了什麼,哪怕成就了最令人驚訝的東西;但是,如果在選擇的時候,他自身在倫理意義上是不清楚的,而且沒有在倫理意義上澄清自己的選擇,那麼,這成就就是令人懷疑的。
倫理的質是珍惜自身,并且忽略最令人驚訝的量。
因此,倫理學以懷疑的目光看待所有的世界曆史知識,因為這種知識很容易成為陷阱,一種使認知主體意志消沉的感性偏離,因為在成為和不能成為世界曆史性的東西之間的區分是量化的&mdash辯證性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善與惡之間絕對的倫理區分,在世界史的&mdash感性的層面上被中立為感性的&mdash形而上的範疇,即&ldquo偉業&rdquo,&ldquo意義重大的事情&rdquo,對此好東西和壞東西同樣能夠企及。
在世界曆史上扮演本質性角色的是另一類因素,它們不是倫理的&mdash辯證的,而是偶然,環境,那種力量的運作,其間被改造了的曆史性的生存整體吸取了單一者的行動,以便将之轉化為某種并不直接隸屬于單一者的東西。
盡最大所能地為善,或者以惡魔般的冷酷為惡,這都無法保證一個人具有世界曆史的意義;即便在時運不濟的情況下,具有世界曆史的意義也要靠運氣。
那麼,個體如何才能具有世界曆史的意義呢?從倫理的角度出發觀之,他靠的是偶然。
但是,倫理學同樣會将這個轉換視為非倫理的,即人們丢棄倫理的質,為的是渴望地、心甘情願地嘗試量化的東西。
一個時代、一個人的不道德可以是多種方式的,但與世界曆史過從甚密就是不道德的,或者是一種誘惑,一種很容易導緻人們也想成為世界曆史的誘惑,一旦他能夠自己行動的時候。
人們以觀察者的姿态不停地忙于那種偶然,那種附屬物,以之那些世界曆史性的人物得以具有世界曆史性的意義,結果人們很容易被誤導,他們将之與倫理混為一談。
(9)他們很容易被誤導,結果作為生存者,他們沒有對倫理表現出無限的關切,而是不健康地、輕浮地、懦怯地關心偶然事物。
看,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當今時代在它該行動的時候得不到滿足的原因,因為它被觀察所縱容。
或許這也是出現想成為大于人之所是的衆多無果的努力的原因之所在,人們社會性地聚合在一起,希望靠數量在曆史精神上打下烙印。
人們持續地為與世界曆史的親和所縱容,結果他們唯一想要的就是意義重大的事物,他們隻關心偶然事物,關心世界曆史的結果,而不去關心本質的東西,内在的東西,自由,倫理。
換言之,與世界曆史的持續親和使得人們無力行動。
真正的倫理熱情在于,一個人盡其所能地去意願,同時又在神聖的玩笑中升華,他從未想到他能否因此而有所成就。
一旦意志開始觊觎結果,個體就開始變為不道德的:意志的能量變得遲緩了,或者說它非正常地發展成一種不健康的、非倫理的、唯利是圖的渴望,這種渴望即便成就了偉業,這偉業也不是以倫理的方式成就的;個體要求的是某種超出倫理自身的東西。
真正偉大的倫理個體将會這樣實現他的人生:他将極盡所能地發展自身,其間他或許會對外界帶來巨大影響,但他卻根本不為之所動,因為他知道,外在的東西并非他的力量所及,因此它們既不意味着贊同,也不意味着反對。
于是,他願意對此保持無知狀态,為的是不被外在的東西所延滞,并且陷入其誘惑之中。
邏輯學家最怕的是得出錯誤的結論,轉向另一類;同樣,倫理學家也害怕得出結論,或者害怕把倫理轉換成某種超出倫理範圍之外的東西。
(10)因此,他願意借助意志的決斷對此保持無知,甚至在臨終之際他都不願知道,除了在倫理意義上為靈魂的發展做出準備之外,他的人生是否還有别的意義。
至于那種統治一切的力量是否會把環境安排得使他成為一個世界曆史性的人物,這是他在永生中才會戲谑性地提出的問題;因為隻有到那時,他才有時間去問這種無憂無慮的輕松問題。
換言之,如果一個人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由,依靠向善的意志而成為一個世界曆史性的人物&mdash&mdash這是不可能的,這個不可能恰恰是因為隻有依靠其他的東西,此事才是可能的,也就是說,或許是可能的;那麼,在這個方面表示關切就不符合倫理。
如果某君不是放棄這種關切并且從其誘惑之中抽身,而是用造福他人的神聖外表裝點自身,他就是非道德的,他想狡猾地把這個念頭偷偷塞進他與上帝的差别之中:不管怎麼說上帝還是有那麼一丁點需要他的。
但這是愚蠢的,因為上帝不需要任何人。
否則上帝作為造物主最終卻以需要被造物而告終,這是極其尴尬的。
相反,上帝可以向每個人要求一切,一切卻又不要回報,因為每個人都是無用的仆人;受到倫理激發的人與其他人的差别僅僅在于,他是明白這一點的,他憎恨并且厭惡所有的欺騙。
(11)&mdash&mdash一個任性的人與其同時代人争吵,他忍受着一切,但卻仍然大喊:&ldquo日後,曆史将充分揭示出,我講的是真理。
&rdquo于是人們相信他受到了靈感的啟示。
唉,不然,他隻是比那些愚蠢透頂的人稍稍聰明了一點;他沒有選擇金錢、美女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東西,他選擇了世界曆史的重要性:他的确清楚地知道自己選擇的是什麼。
但是就與上帝和倫理的關系而言,他是一個不忠的戀人,他也是猶大引導的人群當中的一員(《使徒行傳》1∶16)&mdash&mdash他出賣了自己與上帝的關系,卻不是為了金錢。
(12)盡管他或許以其熱情和學識改造了整個時代,但是他盡全力迷惑住了生存,因為他自己的生存形式對于其學識來說是不夠的,因為他以把自身排除在外的方式建立了一種目的論,這種目的論使得生存了無意義。
(13)在有限的意義上,或許會有精明而有才幹的人服務于某位國王或哲學家,他将鞏固國王的權力,維護哲學家的理論,讓所有人順從于國王和哲學家,盡管他本人既非優秀的臣民,亦非真正的信徒。
但是就與上帝的關系而論,這一點愚蠢至極。
一個不忠的戀人不會像戀人那樣忠誠,而是像一個世界曆史的企業家,他不會盡最大可能地忠誠。
他不願去理解,在他與上帝之間除了倫理之外什麼都沒有;他不願去理解,他将因之而熱情洋溢;他不願去理解,上帝在沒有行不公正、沒有否認他的本質是愛的前提下,會創造出一個其能力無人匹敵的人,将他置于一個偏僻的地方并且對他說:&ldquo現在,在無人能比的艱難困苦之中度過你的人生吧!工作吧,它的一半就夠改造一個時代,但是這是你和我之間的事,你所有的努力對于任何他者而言都了無意義。
但是,你應該,你明白嗎,你應該希求倫理;你應該,你明白嗎,你應該熱情洋溢,因為這才是至高無上的。
&rdquo(14)一個不忠的戀人是無法理解這些的,更别提他會理解下面的内容了。
一個真正的、熱情洋溢的倫理個體在嚴肅之中顫抖,他把自身提升到神性的瘋狂所開的神聖玩笑之中,他說:&ldquo讓我本人成為因突發奇想而被創造出來的人吧,這是玩笑。
不過我願以極度的艱巨希求倫理,這是嚴肅。
我不要别的,什麼也不要。
噢,毫無意義的意味深長!噢,戲谑性的嚴肅!噢,有福的畏懼與顫栗!能夠滿足上帝的要求,同時又能沖着時代的要求微笑,這是何等的福份。
隻要人們不放開上帝,人們就會因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絕望,這是何等的福分!&rdquo(15)隻有這樣的個體才是倫理的個體,不過他還把握了這一點:世界曆史是一個合成體,它并非直接地對倫理具有辯證意義。
生命越長久,生存者以其作為被織入生存的時間越長久,把倫理與外在的東西分開也就越困難,那個形而上的看法看似越容易得到證實&mdash&mdash外在的就是内在的,内在的就是外在的,其中一個與另一個完全相稱。
這正是誘惑之所在,因此,倫理正變得一日難似一日,因為倫理恰恰存在于無限的真實的極度張力之中,這張力就是開端,因此,它在開端之中顯現得最為清晰。
讓我們想象一個站在人生旅途的起點上的個體。
他下定決心,比如說,要用全部生命來追尋真理,并且實現已經認識到了的真理。
于是在下定決心的那一瞬間,他摒棄了一切,一切,其中當然也包括了世界曆史的意義。
不過,如果意義作為他的工作成果一步一步地呈現出來了呢?的确,如果意義是作為工作成果而出現的話&mdash&mdash隻是這一點永遠不會發生。
如果意義呈現,那是天命把它增添到個體的倫理性的努力之中,因此它不是個體工作的成果。
(16)這意義是贊同,它跟所有的反對一樣應該被視為一種誘惑。
它是所有誘惑當中最危險的一個,許多在無限的極度張力之中的榮耀的開端,都在對于堕落者而言的溫柔的脂粉氣的擁抱中平息了。
還是回到開端上來。
帶着無限的、真正的、倫理的極度張力,他将摒棄一切。
在寓言和童話故事中有一盞燈,人稱神燈。
當人們摩擦它的時候,神靈就會顯現。
(17)笑話!但是自由就是那盞神燈。
當人們以倫理的激情摩擦它的時候,上帝就會為他顯現。
看吧,燈的神靈是一個仆人(那麼,你們就祈願它吧,你們這些精靈就是祈願的人);而那個摩擦自由的神燈的人,他卻成了仆人&mdash&mdash神靈就是我主。
這就是開端。
現在讓我們看看能否把其他的東西加在倫理之上。
于是那個已下定決心的人說:&ldquo我願意,但是我也願意擁有世界曆史的意義&mdash&mdash但是。
&rdquo(18)就是因為這個&ldquo但是&rdquo,神靈消失了,因為摩擦的方式不正确,結果開端未能出現。
不過,假如開端出現了或者摩擦正确,那麼每一個随後而來的&ldquo但是&rdquo都應被摒棄,盡管生存極盡曲意逢迎和誘惑手段将之強加在個人頭上。
或者那個已下定決心的人會說:&ldquo我願意這樣,但是我也願意我的努力可以造福他人,這話隻在你我之間,我是個好人,如果可能的話,我很願意造福全人類。
&rdquo當在這種摩擦方式之下神靈真的顯現出來的話,我想,神靈會生氣地說:&ldquo愚蠢的人,難道我不存在嗎?我,全能者,即使人類多得如海邊的沙不計其數&mdash&mdash是我創造了一切,計數一切,我數了人的頭發,難道我不能像幫助你一樣地幫助每一個人嗎?(19)放肆!你能要求什麼呢?而我能要求一切。
你有什麼東西可以給我呢?當你盡力為之的時候,你難道不是把我的财産歸還給我,而且還相當差勁?&rdquo于是初始者就站在這裡,&ldquo但是&rdquo留下了最微弱的痕迹,結果開端出岔子了。
不過,假如開端是以這種方式進行的,那麼持續性必須與之完全呼應。
如果那個初始者有個良好的開端,如果他成就了令人驚訝的事業,如果他的同時代人把很多東西歸功于他并且感謝他,那麼,他在玩笑之中理解什麼是玩笑就十分重要了。
嚴肅是他的内心,玩笑把意義與他的努力奮鬥聯結在一起,而他隻是一個無用的仆人,這一點令上帝愉悅。
當幻景以其移情轉性的絕對力量将某君捕獲,把超自然的大小展現在了驚訝的觀察者眼前,這是那個人的優點嗎?同樣地,當天命使某君的内在努力魔幻般地反射在世界曆史的影子戲之中,這是他值得稱贊的品質嗎?我想,對于有過這番經曆的真正的倫理學家言,如果他想要讨論此事的話,他會俏皮地令我們聯想到唐·吉诃德。
(20)就像那個騎士一樣,或許是對他想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回報,他被尼斯小精靈所困擾,這精靈毀了他的一切,結果他不得不擁有一個反向地跟他玩的小精靈&mdash&mdash因為隻有愚蠢的學校教師和同樣愚蠢的天才們才會犯錯并且相信,這就是他們本人,他們因其在世界曆史上的偉大意義而忘卻了自身。
(21) 那些未能參透這一點的人是愚蠢的;對于敢對此提出異議的人,我有意用我在此時此刻所擁有的喜劇性的力量來使之顯得荒謬可笑。
我不再多說什麼了,因為或許這樣才會令天道愉悅,就在今天,天道把我身上的喜劇性力量移交給另一個人,為的是考驗我。
或許這樣會使天道愉悅,即讓我來做工,然後把同時代人的感謝移交給理發師的學徒,就當是他完成了這一切。
對此我無從知曉。
我隻知道,我要做的就是堅持倫理,除此一無所求;我隻需受到與上帝的倫理關系的感召,這種關系極能持久,或許甚至能夠更加内心化,如果他把這樣一種天賦從我身上移走的話。
因此,也許事先什麼都不說更為明智,這樣如果我失敗了,人們也不會加倍嘲笑我。
但是倫理從不過問精明練達,它隻要求充足的理解力以發現危險之所在,以便無畏地步入其中,而這一點被認為是極其愚蠢的。
噢,倫理中蘊含的神奇力量!假如有位國王這樣對他的敵人說:&ldquo照我的命令行事,不然就在我的權杖前發抖吧,它将成為籠罩你們的恐怖,除非這樣做會使天道高興,即就在今天把我從王位上趕走,讓一個牧豬人來做我的繼任者!&rdquo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那個&ldquo如果&rdquo、&ldquo除非&rdquo,所說的後一部分呢?那才是倫理真理!它的确是真理&mdash&mdash而做到這一點的藝術隻在于,要激情洋溢,就像有位作家所說的,為在7萬尋的深水下而高興。
(22)一個這樣理解生活的生存者是不會誤解世界曆史的,世界曆史隻是在思辨霧茫茫的目光下聚合而成的一種完全别樣的東西,而思辨者事後才對之有深刻的明智見解。
誠然有言曰:世界史就是對世界的審判,而&ldquo審判&rdquo一詞似乎是在宣稱,斷言中包含了一種倫理的人生觀。
(23)對于上帝而言可能如此,因為上帝以其永恒的共知掌握了使内在和外在彼此一緻的媒介。
但是人類精神卻無法這樣看待世界曆史,即便在忽略了所有的困難和反對意見的時候亦是如此。
我不想在這裡詳細展開那些困難和反對意見,為了不分散對倫理的注意力;我隻是指出它們,并且盡可能以讓步的方式觸及之,以便不把興趣轉移到它們之上。
甲)應該忽略的是,前面已經說過,通往世界曆史的途徑是量化的&mdash辯證性的,因此成為世界曆史要經過這種辯證法。
這樣一種區分對于全知的上帝來說是否不存在,這一點并不能安慰有限的精神;因為,我是不敢高聲說出我的意思的,在世界曆史性的19世紀這是行不通的,但我敢對着體系制造者們耳語:&ldquo撒羅門王和制帽商約揚是有差别的&rdquo&mdash&mdash盡管這并不是我的原話。
(24)對于上帝來說,世界曆史的觀念與他的共知一起融入了從最偉大到最卑下的人身上最為隐秘的良心之中。
倘若一個凡人想采取這樣的立場,他就是傻瓜;倘若他不想這樣做,那他就得滿足于一種尋找要點的概述,這也就是為什麼量化将在此成為決定因素的原因。
因此,我們并不否認倫理性就在世界曆史之中,就像它遍在于上帝所在的任何地方一樣,但是問題是,有限的精神能否真正從世界曆史之中看到倫理性;想從世界曆史中看出倫理性是個大膽的冒險之舉,它很容易以觀察者自身喪失倫理性而告終。
為了學習倫理,每個人都要把自己指派給自己。
在這個方面,他自身綽綽有餘;的确,他就是他能夠确定地學習倫理的唯一地方。
甚至對于一個與他共同生活的人,他也隻能通過外在的東西來加以認識,因此這種認識就是可疑的。
但是,外在的東西越複雜&mdash&mdash倫理的内在性将反映在其上,觀察也就越困難,直到最終,觀察在完全别樣的東西、在感性之中迷失自身。
于是乎,世界曆史的觀察很容易淪為一種半詩化的驚訝,而非倫理的深思熟慮。
當事人越重要,問題就越難以解決,即便對于法官來說也是如此。
不過,一個法官做出的不是倫理判決,而是民事判決,其中罪行與獎勵通過對或輕或重的情況的量化考察以及對與後果之間的偶然關系的量化考察而具有辯證性。
這種可能的混淆在世界曆史的平台上獲得了更大的行動自由,人們在那裡常常看到的景象是,善與惡是量化的&mdash辯證性的,一定的罪行和狡猾的數量與數百萬人和民族相關聯,而倫理則像混在起舞的鶴群中的麻雀一樣羞澀。
(25)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注視着這種持續不斷的量化對于觀察者而言是有害的,他很容易喪失倫理的純真的純粹性,這種純粹性以神聖的方式永遠鄙視所有的量化,這種量化正是感性的人眼中的欲望,是詭辯論者的遮羞布。
(26) 倫理是絕對的,其自身即無限有效,它不需要任何裝飾來美化自身。
世界曆史就是一種可疑的裝飾(當不是以全知者的目光、而是以凡人的眼睛去看透它的時候),在這個觀念之下,按詩人的話來說,倫理就像自然一樣&ldquo屈從重力定律”因為量的差别也是一種重力定律。
(27)人們越是能夠簡化倫理,就越能看清它。
因此事情并非如人們自欺欺人地所想象的那樣,我們能夠從事關數百萬人的世界曆史之中比從個人可憐的生活中更好地看到倫理。
但是實情正好相反,人們從自己的生活中将更清楚地看到倫理,正因為人們不會在素材和質量的問題上出錯。
(28)倫理就是内心性,因此人們所看範圍越小,看得越清楚,如果人們真是從無限性出發的話。
而一個想以世界曆史作為裝飾以便更清楚地去看倫理的人,其結果恰恰顯示出他在倫理方面的不成熟。
一個未能理解倫理的無限有效性的人,盡管這一點在整個世界上隻與他一人相關,他也并沒有真正把握倫理;說某事與所有人相關在一定意義上并不關他的事,除了作為一種緊随他生活其間的倫理明晰性的影子之外。
理解倫理如同做算術:人們最好從抽象數字的計算開始學習演算;如果從附帶有某種計量單位的具體數字開始,人們的興趣就會轉移至其他方面。
世界曆史的計算是從具體的量、而且是十分龐大的量開始的,它以多種方式通過多樣性刺激了觀察者的多樣性。
但是,感性的人對這種量化有着極大的偏好,因此,讓我們再次憶起上述比喻及其間的差别,這裡與從抽象數字的演算開始的初學者截然不同,人們或許很早、且很自然地渴求計算世界曆史的量,但對這種計算的拒絕卻是真正的倫理成熟的标志。
正如一位高貴的希臘人所說的(恩培多克勒,見普魯塔克),人們必須禁絕惡;同樣重要的是,倫理的真正倫理性的觀念應該是禁絕的和冷靜的,其主旨在于,人們不應該渴望奔赴世界曆史的盛宴并且陶醉于驚異之事。
(29)但是從倫理的角度加以理解,這種禁絕就是最為神聖的享受,是永恒的強心劑。
相反,從世界曆史的角度出發,人們很容易受到誘惑認為,倘若他是一個無足輕重之人,他是否犯錯就不會擁有任何無限的意義;倘若他是個大人物,他的偉大會把他的差錯轉變成某種好東西。
盡管觀察的個體并未因此洩氣,但是如果倫理與世界史相混淆,那麼它在本質上通過與數百萬人而非單個的人相關就變成了其他的東西,結果另一種混淆很容易産生,也就是說,倫理應該首先在世界史之中具象化,并且隻有在這種具象化之中,倫理才能成為生者的任務。
(30)于是,倫理沒有成為原初的東西,每個人身上最具原初性的東西,而是成為對世界曆史經驗的抽象。
人們在觀察世界史的時候看到,每個時代都有其道德主旨;人們在客觀的意義上變得傲慢,盡管生存着,但他們已不願意滿足于所謂主體的倫理了。
不然,當代人在其有生之年就想着去發現世界曆史性的道德觀念并且按此行事了。
唉,為了錢德國人什麼不幹?(31)一旦德國人幹了,丹麥人又有什麼事不會緊随其後呢!就過去而言,幻象容易滋生,它忘記而且部分地也無從知道,什麼應該隸屬于個體,什麼應該隸屬于那種作為世界史精神的客觀的事之序。
不過就當代人而言,就每一個單個的個體而言,讓倫理成為某種由預言家以世界曆史性的目光注視着世界曆史才能發現的東西,這可真是一個罕見的、别出心裁的滑稽念頭。
幸運的19世紀!如果沒有這樣一個預言家站出來,那麼我們就可以收工了,因為無人知道何謂倫理。
真夠奇怪的,倫理竟被看得如此低賤,結果對倫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