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一章 成為主體
關燈
小
中
大
教育權最好移交給師範生和鄉村牧師。
如果有人說,倫理尚未被發現,但它首先必須被發現,這甚至是荒謬可笑的。
但如果他的意思是說,倫理應該以個體向自身内部以及向人神關系的方向沉潛的方式而被發現的話,這可不是瘋話。
不過,應該有一位預言家而非法官,不,應該有一位先知,一個世界曆史的吵鬧之徒,他借助一隻深邃的和藍色的眼睛的幫助,借助對世界曆史的了解,或許還借助咖啡渣和撲克牌的幫助,為的是發現倫理,也就是說,(因為這是堕落的倫理學的現代口号)發現時代的要求;那麼困惑将以兩種方式出現,這是愛笑的人永遠必須感謝智者的地方。
(32)多可笑,這樣的東西竟然要成為倫理!多可笑,一位先知要以觀察世界曆史的方式去發現倫理,而世界曆史是很難看明白的!最後,可笑的是,這種與世界史之間持續不斷的交往生出了這樣的後果。
一個在監獄裡接受堅信禮的極其愚鈍的人都能理解的東西,它通過教堂智慧被提升為真正的思辨性的深刻。
(33)唉,當令人尊敬的思辨性的教授先生解釋着全部生存的時候,他在走神之中忘記了自己姓甚名誰,忘記了他是一個凡人,一個純粹的凡人,而不是一個奇妙的段落當中的八分之三。
他終結了一個體系,他在終結段落之中宣布,他将發現包括我和他在内的這一代人将要實現的倫理,因為它至今尚未被發現!哪一個未被發現,是倫理還是時代的要求?唉,倫理是一個古老的發現;我非常願意相信,我們尚未發現的是時代的要求,盡管有這麼多令人滿意的、極受尊敬的、不過仍在不斷許諾着的對連篇廢話的嘗試。
假如有人說,這是居心不良的誇大其詞,那些關切世界史的人們情願讓師範生和鄉村牧師宣講通俗倫理學,他們并不介意尤其是下層階級努力依照它來生活,但是世界史所關切的卻隻能是更高、更偉大的任務。
那麼,這個答案充分揭示出,它根本就不是什麼居心不良的誇大其詞,因為如果另有更高的任務存在,那就讓我們開始吧,越早越好。
不過不幸在于,它目前尚未被發現。
而且就更高的任務而言,就讓我們簡單地談論它們吧,就像鄰裡之間在黃昏時刻的交談那樣。
通常所說的&ldquo某個任務更偉大&rdquo在此尚不充分;隻有當所有參與者的紅利都将增大這一點變得清晰起來的時候,這個陳述才會對一個理性之人有所鼓舞。
比方說,在鄉村,當靜谧降臨到樹影婆娑的屋頂上的時候,當一家人依照那個可愛的國王的虔誠心願把一隻雞擺放到餐桌上的時候,對于少數人來說這一切已經足夠豐盛了。
(34)與那次盛大的餐會相比,這餐飯難道不是豐盛至極嗎?當時的确端上了一頭牛,但是,吃飯的人太多了,結果并不是每人都能嘗到一口。
(35)或者,一個在平日裡熱愛寂靜的人悄悄地找到了通往被遺棄者的獨處地的神秘通道,當他找到了恰當的時機和場合道出了一句無法形容地令人耳目一新的簡潔話語之時,他并沒有制造出同樣偉大的或者更準确地說,比那個赢得九次歡呼聲的受人崇拜的人更加偉大的效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後者使用了衆人樂于聽的口号。
結果,并不是因為他的言談智慧,因為噪聲不可能讓人聽清他所說的;而是因為他使用的是任何愚貨都會說的詞兒。
換言之,因為他不是一個演說家,而是一個踩風箱的人。
(36) 思辨性的分神隻能在心理學的層面上經由與世界曆史、與&ldquo過去&rdquo之間的持續交往得到解釋。
人們沒有真正意識到,他本人是作為生活在現時、且面向未來的人而在,以便因此被引導至在心理學的層面上再現個體的因素,它們隻是世界曆史中的一個環節。
相反,人們把一切混合在一起,并且期盼着他自己的&ldquo過去&rdquo&mdash&mdash為的是去行動,盡管如下這一點看起來更容易理解,即如果一個人先成為&ldquo過去&rdquo,那麼他就已經行動過了。
隻有通過密切關注自身的方式,我才能被引導着集中到這一點之上,即一個曆史人物是如何在其生命進程之中行動的。
隻有在我的理解中我使他保持鮮活的狀态,我才能理解他,而不像小孩子那樣,把鐘表拆了以便搞清裡面的機關;亦不像思辨思想那樣,為了理解人而把他轉變成某種完全其他的東西。
不過,從一個死者身上我無法獲知活着意味着什麼;對此我必須自己親身體驗,因此我必須理解自己,而不是相反&mdash&mdash不是首先從世界曆史的意義上誤解他,繼而讓這種誤解幫助我誤解我自己,仿佛我已經死了。
一個世界曆史人物在活着的時候很可能受到了主體性倫理的幫助,結果天命增添了世界曆史的意義,假如他曾獲得這類東西的話[25]。
有一類人看透了這一點,盡管通常而言他們與發現真理不搭界,因為他們走向了相反的極端。
這是些嘲弄者和沒有信仰的人,他們認為,整個世界曆史關注的隻是純粹的無足輕重的東西,是&ldquo一杯白開水&rdquo。
(37)與之相反的一極是思辨思想,它想把無生命的曆史人物變成形而上的範疇,一種在内在性中思考的對因果關系的範疇式的命名。
兩者都有錯:嘲弄者錯在對人,思辨思想錯在對神。
在世界曆史的層面上,單一的主體的确無足輕重,但是,世界曆史畢竟仍在被增補;在倫理的層面上,單一的主體具有無限的重要性。
随便取一種人性的激情,讓它在個體身上與倫理建立關系,結果,它在倫理意義上将具有重大意義,而在世界曆史的意義上或許毫無意義,或許意義非凡,因為從倫理的角度出發觀之,世界曆史是經由一個&ldquo或許&rdquo出現的。
當那種激情與倫理的關系占據了生存個體的全部并且達到極緻之時(這是嘲弄者所稱之為的&ldquo無&rdquo,是思辨思想在内在性的幫助下思辨性地忽略的東西),世界曆史的管理或許會為該個體營造出一種反思的環境,因之他的生活情境将獲得廣泛的、世界曆史性的意義。
他從未擁有這種意義,但天道将之加諸其身。
嘲弄者笑了,并且說:&ldquo瞧,所有這一切關乎受到傷害的驕傲,即關乎無。
&rdquo但這是不正确的,因為受到傷害的驕傲與倫理的關系從倫理的角度觀之并非漠不相關,它不是無;并且世界曆史是完全其他的東西,它不會直接從那種關系中出來。
對于思辨思想來說,萬物歸一。
思辨思想戰勝了嘲弄和無信仰,不是通過把倫理從世界史當中解救出來的方式,而是通過把全部财産并排雜陳于一種慷慨陳詞的内在性理論之下的方式。
但是嘲弄報複了,它遠沒有被排除在外,人們不久就會相信,思辨思想把自己與嘲弄關在了一起,思辨思想變得可笑至極。
分神報複了,當倫理學中的思辨思想欲使一個活着的個體借助某種内在性理論行動的時候,也就是說,通過停止行動而行動,因為内在性僅對觀察是本質性的,對上帝是真實的,對令人尊敬的教授先生及其親屬、友人來說,它則是想象出來的。
但是,如果與世界史的觀點打交道是冒險的話,那麼對它的反對或許就出自怯懦和懶散,它們時刻準備着阻止那些熱情洋溢的人們,這裡指的就是那些世界史的高翔者們,他們明知此事有風險,但因此還是去冒險。
根本不是。
如果世界上有什麼東西能教會人冒險的話,這東西就是倫理,它教人們不求回報地冒險,冒一切風險&mdash&mdash其中也包括拒絕世界史的奉承&mdash&mdash為了變得一無是處。
不,反對意見思想境界很高,恰恰因為它是倫理性的,它指出,倫理是絕對的而且永遠是至上的,而不是說每個大膽的冒險都成功了一半,因為仍然存在着損失慘重的大膽冒險。
再進一步,一項冒險事業并不是一個浮誇的詞藻,不是一個感歎語,而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一項冒險事業,不論它多麼膽大妄為,都不是嘈雜的宣稱,而是安靜的奉獻,它知道,它事先得不到任何東西,但卻要拿一切去冒險。
倫理說,因此,去冒險吧,冒險摒棄一切,其中包括與世界史觀點之間的時尚、但卻又具有欺騙性的交往。
冒險變得一無是處,成為一個單一的個體,在倫理的意義上,上帝将向你要求一切,但你卻不敢因此停止你的熱情。
看,這才是冒險事業!但是你也将赢得勝利:上帝永遠不會放棄你,因為你的永恒意識隻在倫理之中。
看,這就是對你的回報!在世界曆史的層面上,一個單一的個體一無是處,無限地一無是處&mdash&mdash但是對于一個人來說,這卻是唯一真實的和至上的意義,因此它高于一切其他的意義,後者隻是一個混合物,不是自在自為的,而總是一種混合物,如果它想要成為至上者的話。
乙)應該被忽略的是,作為認知行為,世界史的觀點是一種近似[26],它屈從于理念和經驗之間的鬥争的辯證法,随時阻止開端的出現;而一旦開端出現,它又随時威脅着反抗這個開端。
世界曆史的素材是無限的,因此,界限多多少少是一種武斷。
盡管世界史是某種已然逝去的東西,但是作為認知性的觀察素材它們是未完成的,它們通過更新的視角和研究不斷出現,新東西得以發現,或錯誤得到糾正。
如同在自然知識領域當中人們通過改善工具而增加發現的數量一樣,在世界史的領域中,當人們改善了觀察視角的批判性的時候,情況亦然。
在這一點上我可要顯露一下自己的學問了!我可以揭示出,那種權威的、但是根據内在價值卻相當令人懷疑的黑格爾式的對世界史進程的安排是如何依賴武斷和跳躍的,中國應該如何另行指派一個位置[27],以及如何為在毛那毛塔帕新發現的一個部族寫上一個段落。
(42)我可以揭示出,當黑格爾的方法被運用到更小的細節上的時候,它看上去如何幾近玩笑,這樣我或許會使個别讀者滿意。
換言之,對安排世界史的興趣仍是本質性的,但是我所說的關于毛那毛塔帕的事給人們造成的特殊印象,如同《聖誕義賣》中的學校老師所講述的生活在阿拉伯的鳳凰給傑羅尼慕斯造成的印象一樣。
(43)但是,對整個世界史的興趣,當其不是為了知識和認知之故無利害地、充滿愛意地用語言學知識去诠釋一個世界史的細節、而是想思辨性地為把賦予單一個體的倫理任務與賦予人類的世界史任務混為一談助一臂之力的時候;尤其是,當這種興趣欲成為每個人的事情的時候&mdash&mdash把世界史看作非道德的并且神經質的好奇心,這無疑是一種令人厭惡的倫理的狹隘。
隻有十分愚鈍的人或者想狡猾地避免對号入座的人才會在此認為,我是一個恣意破壞公物的人,想踐踏科學研究神聖的自由領地,并且把牲畜放出來;說我是個流浪漢,在報紙讀者和無計名投票的居無定所的流浪漢的尖端,想以一場暴民騷亂剝奪安靜平和的學者通過幸運擁有的天賦和毫無怨言的工作而合法獲得的财産。
(45)的确,在精神的世界裡有很多很多人比我擁有得更多,但是卻沒有人比我懷着更多的驕傲和對神的感激相信,在精神的世界裡有着永恒的财産安全,而那些吊兒郎當之徒将被拒之門外。
當一代人齊上陣要去涉獵世界史的時候,當這代人像玩彩票一樣被弄得士氣低落而拒絕了至上的東西的時候,當思辨思想不想成為無利害的、而想産生雙重困惑的時候&mdash&mdash首先是通過越過倫理,其次是拿世界史作為個體的倫理任務;那麼,就連科學研究本身也懇請有人就此說道點什麼了。
不,贊美當歸于科學研究,贊美當歸于每一個把牲畜從聖地趕走的人。
(46)倫理是、且持續是為每個人設定的至上任務。
人們還要敢于向緻力于科學研究的人提出要求,在他們把自身奉獻給所研究的科目之前,要在倫理的意義上理解自己,且在全部工作之中從倫理的意義上持續地理解自己,因為倫理是永恒的呼吸,它是在孤獨之中與所有人的和解性的夥伴。
然後就不再多說什麼了,除了對那些傑出之士的崇拜和對正在奮鬥的人們的熱情鼓勁之外。
安靜平和的學者沒有打擾生活,他癡迷于自己高尚的追求。
反之,如果一個躁動的學者想硬擠進生存領域中,他攪亂了整體上的生活原則&mdash&mdash倫理;作為學者他就是一個不忠的戀人,科學研究會把他移交出去做喜劇處理。
隻有愚鈍的人才會認為,令我們想起&ldquo世界曆史是一種近似&rdquo的反對意見的根源在于怯懦和懈怠,它們是被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吓退的。
假如沖着這個目标的方向真的是至高無上的,并且這裡有的隻是對巨大無比的勞作的恐懼,那麼這個反對意見就不值一提。
但是這個反對意見是倫理性的,因此其思想境界是高尚的,因此其謙遜沒有使它喪失目标和目的&mdash&mdash它們是至上的。
這裡的反對意見是:倫理是唯一确定的東西,集中在倫理之上是唯一的知識,它不會在最後一刻轉變成假設,栖身倫理之中是唯一安全的知識,在那裡,知識受到其他東西的保護。
在倫理層面上與世界史打交道是一個倫理性的誤解,真正的科學研究永遠不會對此負責。
但是,盡管對倫理評價不高,生活能夠教給我們什麼呢?就像戀人是罕見的,信仰者是罕見的,真正的倫理個體可能也是罕見的。
福斯塔夫曾在某個地方說過,他曾經有一張誠實的臉,但是歲月和時間将之除去了。
(47)這個&ldquo曾經&rdquo可以用不計其數的方式說出來,所有都是作為&ldquo除去&rdquo的意思,但這個&ldquo曾經&rdquo卻依然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詞語。
或許詩人是想教給我們何謂罕見,即有一個個體,他的生存被打上了神的永恒烙印,這烙印在倫理中得以體現,就像它曾經存在的那樣純粹、清晰、顯著;一個個體,對于他來說,時間并不是橫亘在他與那個被憶起的永恒印象之間的永恒,對他本人來說,與永恒強勢的在場相比,即使最漫長的生命也不過是昨天;一個個體(讓我們不要以感性的口吻講話,仿佛倫理是一種幸運的天賦),他日複一日地逆向奮鬥,以便赢得那種原初性&mdash&mdash它曾是他的永恒的源頭!或許,這樣的個體是罕見的,對于他來說,倫理保存着那種神聖的純潔性,任何範疇、哪怕是最遙遠、最陌生的範疇都不可穿透。
一個個體,他保存着,不,讓我們以倫理的口吻講話吧,他赢得了,他在生活中赢得了那種倫理激情的童貞般的純潔,與之相比,兒童的純潔不過是一個可愛的玩笑!因為從感性的角度出發,一個人有某種原初性,某種他甚至敢于在生活中損失掉一些的财富;但是從倫理的角度出發,他已經擁有了它:如果他什麼也沒有赢得,那麼一切都将喪失。
假如有人說,這一切隻不過是慷慨陳詞,我不過有幾分反諷、幾分悲情、幾分辯證法,那麼我要這樣回答:&ldquo一個想展示倫理的人還會用别的什麼東西嗎?難道他或許會設法将之客觀地置于段落之中并且流利地背誦出來,通過這形式而自相矛盾嗎?&rdquo我相信,如果倫理是&ldquo要加以證明的東西&rdquo的話,那麼,反諷、悲情和辯證法就是我們&ldquo所需要的東西&rdquo。
(48)但是我并不認為我所寫的可以窮盡倫理,因為倫理是無限的。
不過,更為奇怪的是,人們把倫理看得無足輕重,結果人們使确定的東西讓位于不确定的東西,使所有事物當中最為确定的東西讓位于近似發出的各項召喚性任務。
讓世界史成為一面鏡子,讓觀察者坐在那裡從鏡中看自己。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那條狗,它從鏡中觀看自己&mdash&mdash結果失去了它擁有的東西。
(49)倫理也是一面鏡子,從鏡中看自己的人定會有所失,他向鏡中看得越多,所失越多,也就是說,他失去了所有不确定的東西,為的是赢得确定的東西。
不朽和永恒的生命隻在倫理之中;用其他方式來理解,世界史或許就是一出戲,一出或許可以不停地上演的戲,但是觀察者将會死去,他的觀察或許會成為一種意義非凡的消遣。
丙)如果這一點被忽略了而且被承認了,即人們不應放棄世界史是因為與世界史的交往是有風險的,或者因為人們膽怯地害怕近似所需的艱辛勞作和重重困難;那麼,就讓我們考察世界史吧,但不是具體地進行,為了不至于連篇累牍,對此甚至那些隻知考福德所著史書的人都能輕易做到,而是抽象地進行。
(50)就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吧:從世界史中能夠看到什麼。
如果世界曆史要成為某種有意義的東西而非極其不确定的範疇的話,那麼,盡管人們設法了解到關于中國和毛那毛塔帕的很多東西,直到最後一刻,個體與世界史的界限仍懸而未決,同時令人困惑之處一再出現&mdash&mdash一位國王被納入世界史之中就因為他是國王,而一位隐士則因為他在與世隔絕之中成了重要的個體。
界限是否存在(還是說這一切都是思辨性地聚合在一起的,所以一切被納入其中,世界史就是無數個體的曆史),界限是否是偶然的(就與人們目前所知的關系而言),是否界限或許隻是辯證性的武斷,就與令人尊敬的、有條理的教授先生最近讀到的東西或者依據其文學的姻親必須采納的東西的關系而言。
于是乎,假如世界史要成為某種有意義的東西的話,那它就得成為人類的曆史。
這裡有個問題,根據我的看法,這問題是所有難題當中的一個,即:人類是如何且在何等程度上從個體當中産生的,個體與人類的關系是怎樣的。
我并不想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或許我的嘗試無論如何都會失敗,我是想用這種想法自娛自樂,即人們幾乎已經完成了對世界曆史的考察,或者考察正在積極進行之中,在難題并未被移開的情況下。
如果世界史就是人類的曆史,那麼自然的結果就是,我無法從世界史中看到倫理。
我設法看到的應該是與&ldquo人類&rdquo這樣的抽象概念相呼應的東西,應該是同樣抽象的東西。
反之,倫理以個體為依據,并且達到了這樣的程度:每個個體隻能在自身中真正地、本質性地把握倫理,因為倫理是他與上帝之間的共知。
(51)換言之,盡管倫理在一定意義上是無限抽象的,它在另一種意義上又是無限具體的,并且是所有事物當中最為具體的,因為就像這個單個的人一樣,每個人都是辯證性的。
于是,觀察者在純粹形而上的範疇之内看到了世界史,他思辨性地看到了作為内在性的原因和結果、根據和後果。
他能否感覺到整個人類的目的,對此我無法決定;但是,這個目的不是針對個體的倫理目的,而是一個形而上的目的。
(52)就個體以其作為參與到人類曆史進程這一點而言,觀察者不是将作為追溯到個體和倫理之上,而是将它們從個體身上分離,并且使之進入整體。
在倫理意義上使作為歸諸個體的東西就是意圖,但這個意圖恰恰不能進入世界史,因為其間發生效用的是世界史的意圖。
在世界史的層面上,我看到的是結果;在倫理層面上,我看到的則是意圖。
但是,當我在倫理層面上看意圖并且理解倫理的時候,我看到的還有,在無限的意義上,每個結果都是無關緊要的,結果是什麼都無所謂,于是很自然地我也就看不到世界史了。
有時候,原因和結果範疇還會帶有一絲&ldquo罪與罰&rdquo的意味,這隻是觀察者沒有采取純粹世界史立場的一個後果,他無法完全除去在其身内的倫理。
但是,在關于世界史的問題上,這絕非優點,對此已有所意識的觀察者應該就在這一刻停止他的觀察,以便使自己清楚地認識到,倫理是他從各個方面說都應該在自身之内最大限度地發展的東西,而非他借助其中的一小部分去輔佐世界史的東西。
從世界史的角度人們看不到個體的罪過,因為它隻存在于意圖之中;人們看到的是被整體消耗的外在行為以及在整體中加諸己身的扣人心弦的行為之後果。
因此,他看到的是在倫理層面上完全令人困惑的和荒謬的東西,看到了良好意圖會和壞意圖一樣帶來同樣的後果&mdash&mdash最好的國王和暴君帶來了同樣的不幸。
或者更準确地說,他甚至連這一點也看不到,因為那是倫理的剩餘者。
反之,他看到的是倫理意義上的絆腳石,也就是說,在世界史的層面上,他會在最後一刻忽略善與惡之間的真實區分,這區分隻存在于個體身上,而且真正地說隻存在于每個個體與上帝的關系之中。
從世界史的角度出發,&ldquo每個生存個體都有與上帝建立關系的可能性&rdquo是個僞命題,但在倫理上該命題為真,且為倫理的生命力。
在世界史的層面上人們對此并不關心,因為人們總是在事後理解一切,他們忘記那些死者曾經活過。
在人類所看到的世界史進程中,上帝并未扮演主的角色;正如人們并未在世界史當中看到倫理,人們因此也沒有看到上帝,因為如果人們沒有看到上帝扮演主的角色,那麼人們也就看不到他。
在倫理中,上帝在那種可能的關系之中扮演着主的角色,倫理為生存者、為活着的人而在,上帝是活人的上帝。
(53)在世界史進程中,死者不會複活,他們隻能被賦予一種奇幻的&mdash客觀的生活,上帝在奇幻的意義上成為這一進程的靈魂。
在世界史進程中,上帝被以形而上的方式穿在了一條半形而上、半審美&mdash戲劇性的常規生活的繩子之上,這就是内在性。
這樣的上帝真是見鬼了。
戲劇評論家囑咐詩人,要好好利用那些他放在海報上的人物,并且把他們身上所有的東西展現出來。
比如,如果劇中有些年輕姑娘,那她們就應該在全劇結束之前結婚,否則事情就搞砸了。
就&ldquo過去&rdquo而言,說上帝用了某某人看上去完全正常;但是當那些人活着的時候,有多少人沒被抛棄過呢?那些被上帝所用的人,又是多麼經常地懷着倫理性的謙卑被迫懂得,對于上帝而言,内在性的特權根本無效,上帝并不受戲劇規則的困擾呢?他們被迫懂得,那個我們引進作為講話者的熱情洋溢的倫理學家在此找到了自己的熱情,即上帝并不需要他們。
因此我們并不說,上帝自相矛盾,他創造但卻并不使用。
不然,在倫理的意義上每個人都有很多事要做,而那種可能性關系&mdash&mdash它是倫理在對上帝的喜悅中所生的熱情,正是上帝的自由,如果理解正确的話,它永遠都不會變成内在性,既不會在之前,亦不會在其後。
世界史的内在性對于倫理而言總是令人困惑的,不過,世界史的觀點恰恰存在于内在性之中。
如果某人看到了某種倫理性的東西,則這倫理就在其身内,是某種對倫理的反照引導他看到了他并未看到的東西。
另外,他由此或者已經由此在倫理意義上受到激發,使自己對自身明晰起來。
換言之,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不正确的:一個人在倫理方面越有所發展,他就越會從世界史中看到更多的倫理性。
不然,恰恰相反:一個人在倫理方面越有所發展,他對世界史的關切就會越少。
現在請允許我用一個比喻更清晰地揭示出倫理和世界史的差别,揭示出個體與上帝之間的倫理關系和世界史與上帝之間的關系的差别。
國王有時會專享一座皇家劇院,但這種把臣民排除在外的差别隻是偶然性的,它不同于我們談論上帝和他專享的皇家劇院時的情形。
因此,個體的倫理發展就是一座小小的私人劇院,上帝必定是那裡的觀衆,個體本人也不時地成為觀衆,盡管他本質上應該是演員,隻是這演員不是去欺騙,而是去顯現,正如所有倫理的發展都為上帝顯現一樣。
但是,世界史是上帝的皇家舞台,上帝在那裡不是偶然地、而是在本質上是唯一的觀衆,因為他是能夠如是為之的唯一者。
這座劇院的入口不對任何生者開放。
如果某君想象自己是那裡的觀衆的話,那他就是忘記了,他本人應該成為這座小劇院的演員,他應該被移交給那位皇家觀衆和詩人,看他怎樣把他運用到一出皇家戲劇當中,戲中戲。
(54) 這一點對生者是有效的,隻有生者才能被告知他們應該如何活着;而且隻有通過自己理解這一點,人們才能被引導着去重構死者的人生,假如真要這麼做的話,假如有時間這麼做的話。
但是,事情颠倒了:人們不是通過自己活着去學習人應該怎樣活着,而是讓那些死者複活,向他們提出學習的要求,仿佛這些死者從未活過似的。
這種颠倒簡直令人難以置信&mdash&mdash人們如何活着呢,如果他已經死了。
丁)如果&ldquo成為主體&rdquo不是這樣一個任務,一個賦予每個人的至上任務,一個即便對于最漫長的生命曆程都是充足的任務,因為它有一種奇特的性質&mdash&mdash直到生命結束,它才會終結;如果&ldquo成為主體&rdquo并非如此,那麼一個難題就仍然懸而未決,在我看來,這難題就像鉛錘一樣壓在每個人備受困擾的良心之上,以至于他恨不得今天就死掉。
在我們這個客觀的和自由的時代,這時代忙于體系以及事關人類生活的諸種形式,這種反對意見并未被提及。
這個反對意見是說:如果人們隻把一代人的或者人類的發展至少設定為最高的任務的話,那麼,人們如何能夠解釋,為了使世界史的發展運轉起來,神在使用一代又一代人當中不可計數的個體之時所造成的揮霍浪費呢?世界史的戲劇向前推進得無限緩慢,上帝為什麼不使它加快運行,如果這就是他的意願呢?這是何等毫無戲劇性的耐心,或者更準确地說,何等乏味無趣的運轉!如果這一切正是他所意願的,這将是何等可怕、專橫的對無數人類生命的揮霍!可是這與觀察者何幹?觀察者在世界史的層面上捕捉到的是那一代的色彩遊戲,就像大海裡的鲱魚群,一條鲱魚可沒什麼價值。
觀察者茫然地注視着一代人的巨大森林,就像一個因樹木而看不到森林的人一樣,他滿眼都是森林,卻看不到一棵樹。
(55)他懸挂起體系的簾幕,使用&ldquo人類&rdquo和&ldquo民族&rdquo這些辭藻,單個的個體對他無足輕重;甚至人們給永恒也加上了體系化的概述和倫理的胡言亂語。
詩詩性地揮霍着,它不齋戒,也不敢預先設定那種無限性的神聖的節儉&mdash&mdash在倫理的和心理的意義上,它并不需要很多人,而是需要更多的理念。
難怪人們會崇拜觀察者,當其高貴的、具有英雄氣概的或許更準确地說,當其走神到忘記自己仍然是一個人的時候,一個活着的個體的人!他持續地凝視着世界曆史的演出,然後他死了,離開了,身後什麼都沒留下,或者說他留下的就像一張門票,檢票員拿在手中作為觀衆已經離去的憑證。
&mdash&mdash相反,如果&ldquo成為主體&rdquo是賦予每個人的至上任務的話,一切都将安排得很美滿。
首先,随之而來的是,他不再跟世界史打交道了,而會把這一切移交給皇家詩人;其次,這裡不存在揮霍,因為就算個體的數量像海沙一樣不可計數,&ldquo成為主體&rdquo的任務必定會落在每個人的頭上;最後,世界曆史發展的真實性并沒有被否認,它為上帝和永恒所保留,既有時間,又有場所。
(56) 戊)于是,首先是倫理,成為主體;其次才是世界史。
從根本上說,即使最客觀的人也會在心裡默認此處所提出的意思,即智者應該首當其沖地理解單純的人所理解的東西,并且擁有與單純的人相同的義務;然後,他才敢轉向世界史。
(57)那麼,先來看簡單的事物。
自然了,智者是很容易理解簡單事物的(不然他何以被稱作智者呢?),這理解隻是一刹那的事,就在同一刹那,他已經熱烈地從事世界史了,或許還帶走了我的那些簡單評論,他瞬間就理解了它們,并且在同一瞬間遠遠地超越了它們。
假如我現在能夠與智者進行短暫對話,我樂于成為一個單純的人,我會用如下這個簡單的觀察打斷他:智者最難理解的是否恰恰就是最簡單的東西?單純的人直接地理解簡單的事物,而當智者去理解簡單事物之時,它們就會變得無限困難。
這是對智者的一種侮慢嗎&mdash&mdash把最簡單的變成最困難的,以此加重智者的分量,僅僅因為要由他來處理此事?絕對不是。
如果一個女仆與男仆結婚,一切都會悄然進行;而如果一位國王與公主結婚,這就是一個事件了。
這是對國王的貶低嗎?當一個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他說出的可能都是簡單的東西,而當一個智者說出同樣的東西的時候,這或許就是極度的獨出心裁了。
智者與簡單事物的關系也是如此。
當智者熱情地将之奉為至上事物的時候,這東西反過來也在給他增光,因為這就好像它通過智者變成了另外的東西,盡管它仍是老樣子。
一個智者對簡單的東西思考得越多(簡單事物能夠長久占據他的心思這一點已經揭示出,它并沒有那麼容易),這東西對于他也就變得越難。
不過他感覺到自己被一種深刻的人性所俘獲,他用整個生命與之和解:智者與單純者之間僅僅存在着一個微小的、漸漸消失的差别,也就是說,單純者知道本質性的東西,而智者一點一點地知道,他是知道的;或者他知道,他并不知道,而他們所知的是相同的東西。
一點一點地,智者的生命走到了盡頭&mdash&mdash他何時才有時間去顧及世界史的興趣呢? 但是,倫理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它還是一種與知識相關的行動,一種這樣的行動,對其重複有時會在不止一種情況下比初次行動更困難。
我們再次放緩速度&mdash&mdash如果人們堅持向世界史前進的話。
我要感謝所有欲前往世界史的人使我承認關于我自身的一些東西,某種令人遺憾的東西,某種或許應該受到責備的東西,也就是說,我感覺需要整個一生的任務,别人或許就在這個句子完成之前就能完成。
很多人在本性上是大好人,他們首先是好孩子,然後是好青年,最後是好丈夫好妻子。
這當然完全是另外一碼事了。
隻有到了某人的妻子和他的姻親齊聲說:上帝知道,他是個罕見的大好人;這時,他才有充足的時間去照管世界史。
很遺憾我的情況并非
如果有人說,倫理尚未被發現,但它首先必須被發現,這甚至是荒謬可笑的。
但如果他的意思是說,倫理應該以個體向自身内部以及向人神關系的方向沉潛的方式而被發現的話,這可不是瘋話。
不過,應該有一位預言家而非法官,不,應該有一位先知,一個世界曆史的吵鬧之徒,他借助一隻深邃的和藍色的眼睛的幫助,借助對世界曆史的了解,或許還借助咖啡渣和撲克牌的幫助,為的是發現倫理,也就是說,(因為這是堕落的倫理學的現代口号)發現時代的要求;那麼困惑将以兩種方式出現,這是愛笑的人永遠必須感謝智者的地方。
(32)多可笑,這樣的東西竟然要成為倫理!多可笑,一位先知要以觀察世界曆史的方式去發現倫理,而世界曆史是很難看明白的!最後,可笑的是,這種與世界史之間持續不斷的交往生出了這樣的後果。
一個在監獄裡接受堅信禮的極其愚鈍的人都能理解的東西,它通過教堂智慧被提升為真正的思辨性的深刻。
(33)唉,當令人尊敬的思辨性的教授先生解釋着全部生存的時候,他在走神之中忘記了自己姓甚名誰,忘記了他是一個凡人,一個純粹的凡人,而不是一個奇妙的段落當中的八分之三。
他終結了一個體系,他在終結段落之中宣布,他将發現包括我和他在内的這一代人将要實現的倫理,因為它至今尚未被發現!哪一個未被發現,是倫理還是時代的要求?唉,倫理是一個古老的發現;我非常願意相信,我們尚未發現的是時代的要求,盡管有這麼多令人滿意的、極受尊敬的、不過仍在不斷許諾着的對連篇廢話的嘗試。
假如有人說,這是居心不良的誇大其詞,那些關切世界史的人們情願讓師範生和鄉村牧師宣講通俗倫理學,他們并不介意尤其是下層階級努力依照它來生活,但是世界史所關切的卻隻能是更高、更偉大的任務。
那麼,這個答案充分揭示出,它根本就不是什麼居心不良的誇大其詞,因為如果另有更高的任務存在,那就讓我們開始吧,越早越好。
不過不幸在于,它目前尚未被發現。
而且就更高的任務而言,就讓我們簡單地談論它們吧,就像鄰裡之間在黃昏時刻的交談那樣。
通常所說的&ldquo某個任務更偉大&rdquo在此尚不充分;隻有當所有參與者的紅利都将增大這一點變得清晰起來的時候,這個陳述才會對一個理性之人有所鼓舞。
比方說,在鄉村,當靜谧降臨到樹影婆娑的屋頂上的時候,當一家人依照那個可愛的國王的虔誠心願把一隻雞擺放到餐桌上的時候,對于少數人來說這一切已經足夠豐盛了。
(34)與那次盛大的餐會相比,這餐飯難道不是豐盛至極嗎?當時的确端上了一頭牛,但是,吃飯的人太多了,結果并不是每人都能嘗到一口。
(35)或者,一個在平日裡熱愛寂靜的人悄悄地找到了通往被遺棄者的獨處地的神秘通道,當他找到了恰當的時機和場合道出了一句無法形容地令人耳目一新的簡潔話語之時,他并沒有制造出同樣偉大的或者更準确地說,比那個赢得九次歡呼聲的受人崇拜的人更加偉大的效果,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後者使用了衆人樂于聽的口号。
結果,并不是因為他的言談智慧,因為噪聲不可能讓人聽清他所說的;而是因為他使用的是任何愚貨都會說的詞兒。
換言之,因為他不是一個演說家,而是一個踩風箱的人。
(36) 思辨性的分神隻能在心理學的層面上經由與世界曆史、與&ldquo過去&rdquo之間的持續交往得到解釋。
人們沒有真正意識到,他本人是作為生活在現時、且面向未來的人而在,以便因此被引導至在心理學的層面上再現個體的因素,它們隻是世界曆史中的一個環節。
相反,人們把一切混合在一起,并且期盼着他自己的&ldquo過去&rdquo&mdash&mdash為的是去行動,盡管如下這一點看起來更容易理解,即如果一個人先成為&ldquo過去&rdquo,那麼他就已經行動過了。
隻有通過密切關注自身的方式,我才能被引導着集中到這一點之上,即一個曆史人物是如何在其生命進程之中行動的。
隻有在我的理解中我使他保持鮮活的狀态,我才能理解他,而不像小孩子那樣,把鐘表拆了以便搞清裡面的機關;亦不像思辨思想那樣,為了理解人而把他轉變成某種完全其他的東西。
不過,從一個死者身上我無法獲知活着意味着什麼;對此我必須自己親身體驗,因此我必須理解自己,而不是相反&mdash&mdash不是首先從世界曆史的意義上誤解他,繼而讓這種誤解幫助我誤解我自己,仿佛我已經死了。
一個世界曆史人物在活着的時候很可能受到了主體性倫理的幫助,結果天命增添了世界曆史的意義,假如他曾獲得這類東西的話[25]。
有一類人看透了這一點,盡管通常而言他們與發現真理不搭界,因為他們走向了相反的極端。
這是些嘲弄者和沒有信仰的人,他們認為,整個世界曆史關注的隻是純粹的無足輕重的東西,是&ldquo一杯白開水&rdquo。
(37)與之相反的一極是思辨思想,它想把無生命的曆史人物變成形而上的範疇,一種在内在性中思考的對因果關系的範疇式的命名。
兩者都有錯:嘲弄者錯在對人,思辨思想錯在對神。
在世界曆史的層面上,單一的主體的确無足輕重,但是,世界曆史畢竟仍在被增補;在倫理的層面上,單一的主體具有無限的重要性。
随便取一種人性的激情,讓它在個體身上與倫理建立關系,結果,它在倫理意義上将具有重大意義,而在世界曆史的意義上或許毫無意義,或許意義非凡,因為從倫理的角度出發觀之,世界曆史是經由一個&ldquo或許&rdquo出現的。
當那種激情與倫理的關系占據了生存個體的全部并且達到極緻之時(這是嘲弄者所稱之為的&ldquo無&rdquo,是思辨思想在内在性的幫助下思辨性地忽略的東西),世界曆史的管理或許會為該個體營造出一種反思的環境,因之他的生活情境将獲得廣泛的、世界曆史性的意義。
他從未擁有這種意義,但天道将之加諸其身。
嘲弄者笑了,并且說:&ldquo瞧,所有這一切關乎受到傷害的驕傲,即關乎無。
&rdquo但這是不正确的,因為受到傷害的驕傲與倫理的關系從倫理的角度觀之并非漠不相關,它不是無;并且世界曆史是完全其他的東西,它不會直接從那種關系中出來。
對于思辨思想來說,萬物歸一。
思辨思想戰勝了嘲弄和無信仰,不是通過把倫理從世界史當中解救出來的方式,而是通過把全部财産并排雜陳于一種慷慨陳詞的内在性理論之下的方式。
但是嘲弄報複了,它遠沒有被排除在外,人們不久就會相信,思辨思想把自己與嘲弄關在了一起,思辨思想變得可笑至極。
分神報複了,當倫理學中的思辨思想欲使一個活着的個體借助某種内在性理論行動的時候,也就是說,通過停止行動而行動,因為内在性僅對觀察是本質性的,對上帝是真實的,對令人尊敬的教授先生及其親屬、友人來說,它則是想象出來的。
但是,如果與世界史的觀點打交道是冒險的話,那麼對它的反對或許就出自怯懦和懶散,它們時刻準備着阻止那些熱情洋溢的人們,這裡指的就是那些世界史的高翔者們,他們明知此事有風險,但因此還是去冒險。
根本不是。
如果世界上有什麼東西能教會人冒險的話,這東西就是倫理,它教人們不求回報地冒險,冒一切風險&mdash&mdash其中也包括拒絕世界史的奉承&mdash&mdash為了變得一無是處。
不,反對意見思想境界很高,恰恰因為它是倫理性的,它指出,倫理是絕對的而且永遠是至上的,而不是說每個大膽的冒險都成功了一半,因為仍然存在着損失慘重的大膽冒險。
再進一步,一項冒險事業并不是一個浮誇的詞藻,不是一個感歎語,而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一項冒險事業,不論它多麼膽大妄為,都不是嘈雜的宣稱,而是安靜的奉獻,它知道,它事先得不到任何東西,但卻要拿一切去冒險。
倫理說,因此,去冒險吧,冒險摒棄一切,其中包括與世界史觀點之間的時尚、但卻又具有欺騙性的交往。
冒險變得一無是處,成為一個單一的個體,在倫理的意義上,上帝将向你要求一切,但你卻不敢因此停止你的熱情。
看,這才是冒險事業!但是你也将赢得勝利:上帝永遠不會放棄你,因為你的永恒意識隻在倫理之中。
看,這就是對你的回報!在世界曆史的層面上,一個單一的個體一無是處,無限地一無是處&mdash&mdash但是對于一個人來說,這卻是唯一真實的和至上的意義,因此它高于一切其他的意義,後者隻是一個混合物,不是自在自為的,而總是一種混合物,如果它想要成為至上者的話。
乙)應該被忽略的是,作為認知行為,世界史的觀點是一種近似[26],它屈從于理念和經驗之間的鬥争的辯證法,随時阻止開端的出現;而一旦開端出現,它又随時威脅着反抗這個開端。
世界曆史的素材是無限的,因此,界限多多少少是一種武斷。
盡管世界史是某種已然逝去的東西,但是作為認知性的觀察素材它們是未完成的,它們通過更新的視角和研究不斷出現,新東西得以發現,或錯誤得到糾正。
如同在自然知識領域當中人們通過改善工具而增加發現的數量一樣,在世界史的領域中,當人們改善了觀察視角的批判性的時候,情況亦然。
在這一點上我可要顯露一下自己的學問了!我可以揭示出,那種權威的、但是根據内在價值卻相當令人懷疑的黑格爾式的對世界史進程的安排是如何依賴武斷和跳躍的,中國應該如何另行指派一個位置[27],以及如何為在毛那毛塔帕新發現的一個部族寫上一個段落。
(42)我可以揭示出,當黑格爾的方法被運用到更小的細節上的時候,它看上去如何幾近玩笑,這樣我或許會使個别讀者滿意。
換言之,對安排世界史的興趣仍是本質性的,但是我所說的關于毛那毛塔帕的事給人們造成的特殊印象,如同《聖誕義賣》中的學校老師所講述的生活在阿拉伯的鳳凰給傑羅尼慕斯造成的印象一樣。
(43)但是,對整個世界史的興趣,當其不是為了知識和認知之故無利害地、充滿愛意地用語言學知識去诠釋一個世界史的細節、而是想思辨性地為把賦予單一個體的倫理任務與賦予人類的世界史任務混為一談助一臂之力的時候;尤其是,當這種興趣欲成為每個人的事情的時候&mdash&mdash把世界史看作非道德的并且神經質的好奇心,這無疑是一種令人厭惡的倫理的狹隘。
隻有十分愚鈍的人或者想狡猾地避免對号入座的人才會在此認為,我是一個恣意破壞公物的人,想踐踏科學研究神聖的自由領地,并且把牲畜放出來;說我是個流浪漢,在報紙讀者和無計名投票的居無定所的流浪漢的尖端,想以一場暴民騷亂剝奪安靜平和的學者通過幸運擁有的天賦和毫無怨言的工作而合法獲得的财産。
(45)的确,在精神的世界裡有很多很多人比我擁有得更多,但是卻沒有人比我懷着更多的驕傲和對神的感激相信,在精神的世界裡有着永恒的财産安全,而那些吊兒郎當之徒将被拒之門外。
當一代人齊上陣要去涉獵世界史的時候,當這代人像玩彩票一樣被弄得士氣低落而拒絕了至上的東西的時候,當思辨思想不想成為無利害的、而想産生雙重困惑的時候&mdash&mdash首先是通過越過倫理,其次是拿世界史作為個體的倫理任務;那麼,就連科學研究本身也懇請有人就此說道點什麼了。
不,贊美當歸于科學研究,贊美當歸于每一個把牲畜從聖地趕走的人。
(46)倫理是、且持續是為每個人設定的至上任務。
人們還要敢于向緻力于科學研究的人提出要求,在他們把自身奉獻給所研究的科目之前,要在倫理的意義上理解自己,且在全部工作之中從倫理的意義上持續地理解自己,因為倫理是永恒的呼吸,它是在孤獨之中與所有人的和解性的夥伴。
然後就不再多說什麼了,除了對那些傑出之士的崇拜和對正在奮鬥的人們的熱情鼓勁之外。
安靜平和的學者沒有打擾生活,他癡迷于自己高尚的追求。
反之,如果一個躁動的學者想硬擠進生存領域中,他攪亂了整體上的生活原則&mdash&mdash倫理;作為學者他就是一個不忠的戀人,科學研究會把他移交出去做喜劇處理。
隻有愚鈍的人才會認為,令我們想起&ldquo世界曆史是一種近似&rdquo的反對意見的根源在于怯懦和懈怠,它們是被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吓退的。
假如沖着這個目标的方向真的是至高無上的,并且這裡有的隻是對巨大無比的勞作的恐懼,那麼這個反對意見就不值一提。
但是這個反對意見是倫理性的,因此其思想境界是高尚的,因此其謙遜沒有使它喪失目标和目的&mdash&mdash它們是至上的。
這裡的反對意見是:倫理是唯一确定的東西,集中在倫理之上是唯一的知識,它不會在最後一刻轉變成假設,栖身倫理之中是唯一安全的知識,在那裡,知識受到其他東西的保護。
在倫理層面上與世界史打交道是一個倫理性的誤解,真正的科學研究永遠不會對此負責。
但是,盡管對倫理評價不高,生活能夠教給我們什麼呢?就像戀人是罕見的,信仰者是罕見的,真正的倫理個體可能也是罕見的。
福斯塔夫曾在某個地方說過,他曾經有一張誠實的臉,但是歲月和時間将之除去了。
(47)這個&ldquo曾經&rdquo可以用不計其數的方式說出來,所有都是作為&ldquo除去&rdquo的意思,但這個&ldquo曾經&rdquo卻依然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詞語。
或許詩人是想教給我們何謂罕見,即有一個個體,他的生存被打上了神的永恒烙印,這烙印在倫理中得以體現,就像它曾經存在的那樣純粹、清晰、顯著;一個個體,對于他來說,時間并不是橫亘在他與那個被憶起的永恒印象之間的永恒,對他本人來說,與永恒強勢的在場相比,即使最漫長的生命也不過是昨天;一個個體(讓我們不要以感性的口吻講話,仿佛倫理是一種幸運的天賦),他日複一日地逆向奮鬥,以便赢得那種原初性&mdash&mdash它曾是他的永恒的源頭!或許,這樣的個體是罕見的,對于他來說,倫理保存着那種神聖的純潔性,任何範疇、哪怕是最遙遠、最陌生的範疇都不可穿透。
一個個體,他保存着,不,讓我們以倫理的口吻講話吧,他赢得了,他在生活中赢得了那種倫理激情的童貞般的純潔,與之相比,兒童的純潔不過是一個可愛的玩笑!因為從感性的角度出發,一個人有某種原初性,某種他甚至敢于在生活中損失掉一些的财富;但是從倫理的角度出發,他已經擁有了它:如果他什麼也沒有赢得,那麼一切都将喪失。
假如有人說,這一切隻不過是慷慨陳詞,我不過有幾分反諷、幾分悲情、幾分辯證法,那麼我要這樣回答:&ldquo一個想展示倫理的人還會用别的什麼東西嗎?難道他或許會設法将之客觀地置于段落之中并且流利地背誦出來,通過這形式而自相矛盾嗎?&rdquo我相信,如果倫理是&ldquo要加以證明的東西&rdquo的話,那麼,反諷、悲情和辯證法就是我們&ldquo所需要的東西&rdquo。
(48)但是我并不認為我所寫的可以窮盡倫理,因為倫理是無限的。
不過,更為奇怪的是,人們把倫理看得無足輕重,結果人們使确定的東西讓位于不确定的東西,使所有事物當中最為确定的東西讓位于近似發出的各項召喚性任務。
讓世界史成為一面鏡子,讓觀察者坐在那裡從鏡中看自己。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那條狗,它從鏡中觀看自己&mdash&mdash結果失去了它擁有的東西。
(49)倫理也是一面鏡子,從鏡中看自己的人定會有所失,他向鏡中看得越多,所失越多,也就是說,他失去了所有不确定的東西,為的是赢得确定的東西。
不朽和永恒的生命隻在倫理之中;用其他方式來理解,世界史或許就是一出戲,一出或許可以不停地上演的戲,但是觀察者将會死去,他的觀察或許會成為一種意義非凡的消遣。
丙)如果這一點被忽略了而且被承認了,即人們不應放棄世界史是因為與世界史的交往是有風險的,或者因為人們膽怯地害怕近似所需的艱辛勞作和重重困難;那麼,就讓我們考察世界史吧,但不是具體地進行,為了不至于連篇累牍,對此甚至那些隻知考福德所著史書的人都能輕易做到,而是抽象地進行。
(50)就讓我們思考這個問題吧:從世界史中能夠看到什麼。
如果世界曆史要成為某種有意義的東西而非極其不确定的範疇的話,那麼,盡管人們設法了解到關于中國和毛那毛塔帕的很多東西,直到最後一刻,個體與世界史的界限仍懸而未決,同時令人困惑之處一再出現&mdash&mdash一位國王被納入世界史之中就因為他是國王,而一位隐士則因為他在與世隔絕之中成了重要的個體。
界限是否存在(還是說這一切都是思辨性地聚合在一起的,所以一切被納入其中,世界史就是無數個體的曆史),界限是否是偶然的(就與人們目前所知的關系而言),是否界限或許隻是辯證性的武斷,就與令人尊敬的、有條理的教授先生最近讀到的東西或者依據其文學的姻親必須采納的東西的關系而言。
于是乎,假如世界史要成為某種有意義的東西的話,那它就得成為人類的曆史。
這裡有個問題,根據我的看法,這問題是所有難題當中的一個,即:人類是如何且在何等程度上從個體當中産生的,個體與人類的關系是怎樣的。
我并不想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或許我的嘗試無論如何都會失敗,我是想用這種想法自娛自樂,即人們幾乎已經完成了對世界曆史的考察,或者考察正在積極進行之中,在難題并未被移開的情況下。
如果世界史就是人類的曆史,那麼自然的結果就是,我無法從世界史中看到倫理。
我設法看到的應該是與&ldquo人類&rdquo這樣的抽象概念相呼應的東西,應該是同樣抽象的東西。
反之,倫理以個體為依據,并且達到了這樣的程度:每個個體隻能在自身中真正地、本質性地把握倫理,因為倫理是他與上帝之間的共知。
(51)換言之,盡管倫理在一定意義上是無限抽象的,它在另一種意義上又是無限具體的,并且是所有事物當中最為具體的,因為就像這個單個的人一樣,每個人都是辯證性的。
于是,觀察者在純粹形而上的範疇之内看到了世界史,他思辨性地看到了作為内在性的原因和結果、根據和後果。
他能否感覺到整個人類的目的,對此我無法決定;但是,這個目的不是針對個體的倫理目的,而是一個形而上的目的。
(52)就個體以其作為參與到人類曆史進程這一點而言,觀察者不是将作為追溯到個體和倫理之上,而是将它們從個體身上分離,并且使之進入整體。
在倫理意義上使作為歸諸個體的東西就是意圖,但這個意圖恰恰不能進入世界史,因為其間發生效用的是世界史的意圖。
在世界史的層面上,我看到的是結果;在倫理層面上,我看到的則是意圖。
但是,當我在倫理層面上看意圖并且理解倫理的時候,我看到的還有,在無限的意義上,每個結果都是無關緊要的,結果是什麼都無所謂,于是很自然地我也就看不到世界史了。
有時候,原因和結果範疇還會帶有一絲&ldquo罪與罰&rdquo的意味,這隻是觀察者沒有采取純粹世界史立場的一個後果,他無法完全除去在其身内的倫理。
但是,在關于世界史的問題上,這絕非優點,對此已有所意識的觀察者應該就在這一刻停止他的觀察,以便使自己清楚地認識到,倫理是他從各個方面說都應該在自身之内最大限度地發展的東西,而非他借助其中的一小部分去輔佐世界史的東西。
從世界史的角度人們看不到個體的罪過,因為它隻存在于意圖之中;人們看到的是被整體消耗的外在行為以及在整體中加諸己身的扣人心弦的行為之後果。
因此,他看到的是在倫理層面上完全令人困惑的和荒謬的東西,看到了良好意圖會和壞意圖一樣帶來同樣的後果&mdash&mdash最好的國王和暴君帶來了同樣的不幸。
或者更準确地說,他甚至連這一點也看不到,因為那是倫理的剩餘者。
反之,他看到的是倫理意義上的絆腳石,也就是說,在世界史的層面上,他會在最後一刻忽略善與惡之間的真實區分,這區分隻存在于個體身上,而且真正地說隻存在于每個個體與上帝的關系之中。
從世界史的角度出發,&ldquo每個生存個體都有與上帝建立關系的可能性&rdquo是個僞命題,但在倫理上該命題為真,且為倫理的生命力。
在世界史的層面上人們對此并不關心,因為人們總是在事後理解一切,他們忘記那些死者曾經活過。
在人類所看到的世界史進程中,上帝并未扮演主的角色;正如人們并未在世界史當中看到倫理,人們因此也沒有看到上帝,因為如果人們沒有看到上帝扮演主的角色,那麼人們也就看不到他。
在倫理中,上帝在那種可能的關系之中扮演着主的角色,倫理為生存者、為活着的人而在,上帝是活人的上帝。
(53)在世界史進程中,死者不會複活,他們隻能被賦予一種奇幻的&mdash客觀的生活,上帝在奇幻的意義上成為這一進程的靈魂。
在世界史進程中,上帝被以形而上的方式穿在了一條半形而上、半審美&mdash戲劇性的常規生活的繩子之上,這就是内在性。
這樣的上帝真是見鬼了。
戲劇評論家囑咐詩人,要好好利用那些他放在海報上的人物,并且把他們身上所有的東西展現出來。
比如,如果劇中有些年輕姑娘,那她們就應該在全劇結束之前結婚,否則事情就搞砸了。
就&ldquo過去&rdquo而言,說上帝用了某某人看上去完全正常;但是當那些人活着的時候,有多少人沒被抛棄過呢?那些被上帝所用的人,又是多麼經常地懷着倫理性的謙卑被迫懂得,對于上帝而言,内在性的特權根本無效,上帝并不受戲劇規則的困擾呢?他們被迫懂得,那個我們引進作為講話者的熱情洋溢的倫理學家在此找到了自己的熱情,即上帝并不需要他們。
因此我們并不說,上帝自相矛盾,他創造但卻并不使用。
不然,在倫理的意義上每個人都有很多事要做,而那種可能性關系&mdash&mdash它是倫理在對上帝的喜悅中所生的熱情,正是上帝的自由,如果理解正确的話,它永遠都不會變成内在性,既不會在之前,亦不會在其後。
世界史的内在性對于倫理而言總是令人困惑的,不過,世界史的觀點恰恰存在于内在性之中。
如果某人看到了某種倫理性的東西,則這倫理就在其身内,是某種對倫理的反照引導他看到了他并未看到的東西。
另外,他由此或者已經由此在倫理意義上受到激發,使自己對自身明晰起來。
換言之,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不正确的:一個人在倫理方面越有所發展,他就越會從世界史中看到更多的倫理性。
不然,恰恰相反:一個人在倫理方面越有所發展,他對世界史的關切就會越少。
現在請允許我用一個比喻更清晰地揭示出倫理和世界史的差别,揭示出個體與上帝之間的倫理關系和世界史與上帝之間的關系的差别。
國王有時會專享一座皇家劇院,但這種把臣民排除在外的差别隻是偶然性的,它不同于我們談論上帝和他專享的皇家劇院時的情形。
因此,個體的倫理發展就是一座小小的私人劇院,上帝必定是那裡的觀衆,個體本人也不時地成為觀衆,盡管他本質上應該是演員,隻是這演員不是去欺騙,而是去顯現,正如所有倫理的發展都為上帝顯現一樣。
但是,世界史是上帝的皇家舞台,上帝在那裡不是偶然地、而是在本質上是唯一的觀衆,因為他是能夠如是為之的唯一者。
這座劇院的入口不對任何生者開放。
如果某君想象自己是那裡的觀衆的話,那他就是忘記了,他本人應該成為這座小劇院的演員,他應該被移交給那位皇家觀衆和詩人,看他怎樣把他運用到一出皇家戲劇當中,戲中戲。
(54) 這一點對生者是有效的,隻有生者才能被告知他們應該如何活着;而且隻有通過自己理解這一點,人們才能被引導着去重構死者的人生,假如真要這麼做的話,假如有時間這麼做的話。
但是,事情颠倒了:人們不是通過自己活着去學習人應該怎樣活着,而是讓那些死者複活,向他們提出學習的要求,仿佛這些死者從未活過似的。
這種颠倒簡直令人難以置信&mdash&mdash人們如何活着呢,如果他已經死了。
丁)如果&ldquo成為主體&rdquo不是這樣一個任務,一個賦予每個人的至上任務,一個即便對于最漫長的生命曆程都是充足的任務,因為它有一種奇特的性質&mdash&mdash直到生命結束,它才會終結;如果&ldquo成為主體&rdquo并非如此,那麼一個難題就仍然懸而未決,在我看來,這難題就像鉛錘一樣壓在每個人備受困擾的良心之上,以至于他恨不得今天就死掉。
在我們這個客觀的和自由的時代,這時代忙于體系以及事關人類生活的諸種形式,這種反對意見并未被提及。
這個反對意見是說:如果人們隻把一代人的或者人類的發展至少設定為最高的任務的話,那麼,人們如何能夠解釋,為了使世界史的發展運轉起來,神在使用一代又一代人當中不可計數的個體之時所造成的揮霍浪費呢?世界史的戲劇向前推進得無限緩慢,上帝為什麼不使它加快運行,如果這就是他的意願呢?這是何等毫無戲劇性的耐心,或者更準确地說,何等乏味無趣的運轉!如果這一切正是他所意願的,這将是何等可怕、專橫的對無數人類生命的揮霍!可是這與觀察者何幹?觀察者在世界史的層面上捕捉到的是那一代的色彩遊戲,就像大海裡的鲱魚群,一條鲱魚可沒什麼價值。
觀察者茫然地注視着一代人的巨大森林,就像一個因樹木而看不到森林的人一樣,他滿眼都是森林,卻看不到一棵樹。
(55)他懸挂起體系的簾幕,使用&ldquo人類&rdquo和&ldquo民族&rdquo這些辭藻,單個的個體對他無足輕重;甚至人們給永恒也加上了體系化的概述和倫理的胡言亂語。
詩詩性地揮霍着,它不齋戒,也不敢預先設定那種無限性的神聖的節儉&mdash&mdash在倫理的和心理的意義上,它并不需要很多人,而是需要更多的理念。
難怪人們會崇拜觀察者,當其高貴的、具有英雄氣概的或許更準确地說,當其走神到忘記自己仍然是一個人的時候,一個活着的個體的人!他持續地凝視着世界曆史的演出,然後他死了,離開了,身後什麼都沒留下,或者說他留下的就像一張門票,檢票員拿在手中作為觀衆已經離去的憑證。
&mdash&mdash相反,如果&ldquo成為主體&rdquo是賦予每個人的至上任務的話,一切都将安排得很美滿。
首先,随之而來的是,他不再跟世界史打交道了,而會把這一切移交給皇家詩人;其次,這裡不存在揮霍,因為就算個體的數量像海沙一樣不可計數,&ldquo成為主體&rdquo的任務必定會落在每個人的頭上;最後,世界曆史發展的真實性并沒有被否認,它為上帝和永恒所保留,既有時間,又有場所。
(56) 戊)于是,首先是倫理,成為主體;其次才是世界史。
從根本上說,即使最客觀的人也會在心裡默認此處所提出的意思,即智者應該首當其沖地理解單純的人所理解的東西,并且擁有與單純的人相同的義務;然後,他才敢轉向世界史。
(57)那麼,先來看簡單的事物。
自然了,智者是很容易理解簡單事物的(不然他何以被稱作智者呢?),這理解隻是一刹那的事,就在同一刹那,他已經熱烈地從事世界史了,或許還帶走了我的那些簡單評論,他瞬間就理解了它們,并且在同一瞬間遠遠地超越了它們。
假如我現在能夠與智者進行短暫對話,我樂于成為一個單純的人,我會用如下這個簡單的觀察打斷他:智者最難理解的是否恰恰就是最簡單的東西?單純的人直接地理解簡單的事物,而當智者去理解簡單事物之時,它們就會變得無限困難。
這是對智者的一種侮慢嗎&mdash&mdash把最簡單的變成最困難的,以此加重智者的分量,僅僅因為要由他來處理此事?絕對不是。
如果一個女仆與男仆結婚,一切都會悄然進行;而如果一位國王與公主結婚,這就是一個事件了。
這是對國王的貶低嗎?當一個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他說出的可能都是簡單的東西,而當一個智者說出同樣的東西的時候,這或許就是極度的獨出心裁了。
智者與簡單事物的關系也是如此。
當智者熱情地将之奉為至上事物的時候,這東西反過來也在給他增光,因為這就好像它通過智者變成了另外的東西,盡管它仍是老樣子。
一個智者對簡單的東西思考得越多(簡單事物能夠長久占據他的心思這一點已經揭示出,它并沒有那麼容易),這東西對于他也就變得越難。
不過他感覺到自己被一種深刻的人性所俘獲,他用整個生命與之和解:智者與單純者之間僅僅存在着一個微小的、漸漸消失的差别,也就是說,單純者知道本質性的東西,而智者一點一點地知道,他是知道的;或者他知道,他并不知道,而他們所知的是相同的東西。
一點一點地,智者的生命走到了盡頭&mdash&mdash他何時才有時間去顧及世界史的興趣呢? 但是,倫理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它還是一種與知識相關的行動,一種這樣的行動,對其重複有時會在不止一種情況下比初次行動更困難。
我們再次放緩速度&mdash&mdash如果人們堅持向世界史前進的話。
我要感謝所有欲前往世界史的人使我承認關于我自身的一些東西,某種令人遺憾的東西,某種或許應該受到責備的東西,也就是說,我感覺需要整個一生的任務,别人或許就在這個句子完成之前就能完成。
很多人在本性上是大好人,他們首先是好孩子,然後是好青年,最後是好丈夫好妻子。
這當然完全是另外一碼事了。
隻有到了某人的妻子和他的姻親齊聲說:上帝知道,他是個罕見的大好人;這時,他才有充足的時間去照管世界史。
很遺憾我的情況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