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一章 成為主體
關燈
小
中
大
化院&rdquo接受教育并行堅信禮。
當時生活在日德蘭半島的吉普塞人被大量收容進位于維堡的感化院(Vi-borgTugthus)。
但克爾凱郭爾在文中沒有用Forbedringshuset(感化院)一詞,而是用Straffenstalt(監獄)。
②英譯本對克爾凱郭爾文本的段落劃分做了自己的處理,常常把很長的段落劃分成更短的段落。
絕大多數重新劃段不影響理解,盡管有損文本的完整性,但此處從&ldquo最後&rdquo開始的重啟段落,卻武斷得沒有道理。
(34)當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被問及他使用多少國内稅收的時候,他回答說:&ldquo想用多少用多少。
因為我愛我的臣民,所以我想向他們要求多少就要求多少。
不過我希望,如果上帝仍将維持我的生命,我将使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的王國内不會找到一個農夫,不會在星期天至少在他們的鍋裡有一隻雞。
&rdquo見卡爾·貝克爾(KarlFriedrichBecker)的《世界史》(首版于1822&mdash1829年)。
(35)文中所提的&ldquo那次盛大的餐會&rdquo出處不明。
(36)&ldquo踩風箱的人&rdquo(Bælgetræder)是直譯,指&ldquo并非獨立構想或提出某事的人&rdquo。
(37)&ldquo一杯白開水&rdquo(etGlasVand)語出法國戲劇家斯克裡博(A·E·Scribe)的同名喜劇,1841年6月29日在丹麥皇家劇院首演,至1845年12月22日共演出30場。
該劇講的是安妮皇後的親信馬爾博洛公爵夫人誤把一杯白開水灑在了皇後的裙子上,結果導緻皇後推翻馬爾博洛公爵的故事。
(38)①黑格爾把蘇格拉底視為理念在時間中展開時的一個确定的、必然的因素,稱蘇格拉底是具有世界史意義的人物,是精神本身的一個主要轉折點。
參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9&mdash109頁。
②關于蘇格拉底母親和妻子的情況參第歐根尼·拉爾修《古代賢哲言行錄》;關于他父親及預言一事參普魯塔克的論文《論蘇格拉底的天才》。
關于蘇格拉底被陪審團判處死刑參《申辯篇》(36a)。
(39)&ldquo沉思&rdquo原文寫為拉丁文Adseipsum,意為&ldquo給自己&rdquo,它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烏斯(121&mdash180年)用希臘語寫成的通常被稱為&ldquo沉思錄&rdquo的著作的拉丁語形式。
這段逸事可參《沉思錄》,何懷宏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mdash109頁。
(40)色諾芬(Xenophon,公元前430&mdash前355),希臘戰士、曆史學家和作家,曾撰寫四篇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但此典未查明出處。
(41)&ldquo神&rdquo原文為Guden,不同于基督教&ldquo上帝&rdquo(Gud)。
(42)①&ldquo根據内在價值&rdquo原文為拉丁文valoreintrinseco。
此語源于對硬币的外在價值(valorextrinsecus)和内在價值(valorintrinsecus)的區分;前者由國家規定,後者則由鑄成硬币的金屬本身的價值所決定。
②毛那毛塔帕(Monomotapa)是位于東南非洲(今天的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的帝國,在15至18世紀時被廣泛談論,常常用來指具有高度異域色彩的國度,但卻以諷刺為目的。
黑格爾并未提及該帝國。
(43)《聖誕義賣》(Jule-Stue)是賀伯格發表于1724年的喜劇,文中講的是第12幕的情節。
學校老師向老傑羅尼慕斯論證開設聖誕義賣的合法性,他說:&ldquo就像生活在阿拉伯的鳳凰,她獨自生活一千年,一旦産下子嗣,立刻自焚,因為她不願與同類一起生活。
相反地,我們人類跟那種野蠻動物無關,我們應該聚集在一起取樂。
&rdquo傑羅尼慕斯被打動,同意開辦聖誕義賣。
劇名Jule-Stue相當于ChristmasBazzar,英譯本題為ChristmasParty。
(44)①&ldquo猶如疾風勁草一般&rdquo是對丹麥諺語detgårsomkæpihjul的意譯,直譯為&ldquo快得好像所有的輪子都跑起來了&rdquo。
②&ldquo那方法隻接納了一個中國人&rdquo指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對中國哲學家的介紹,但實際上黑格爾不隻提到了一個中國哲人,而且講到了孔子、易經哲學和老子。
③普魯士的首都柏林是黑格爾主義者的要塞。
④&ldquo背負十字架的人先得到祝福&rdquo是對丹麥語諺語Den,derharKorset,signersigselvførst的直譯,其意相當于&ldquo近水樓台先得月&rdquo。
(45)&ldquo自由領地&rdquo是對丹麥語Markfred的意譯,該詞原指把自己的土地開放給其他人的牲畜使用。
(46)&ldquo把牲畜從聖地趕走&rdquo典出《約翰福音》2∶13&mdash16。
逾越節将近,耶稣上耶路撒冷,他看見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還有兌換銀錢的人,于是耶稣就拿鞭子把牛羊趕出殿去,推翻了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人說:&ldquo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rdquo (47)典出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第2幕、第4場。
(48)&ldquo要加以證明的東西&rdquo原為拉丁文quoderatdemonstrandum,&ldquo所需要的東西&rdquo為拉丁文quoddesideratur。
(49)典出《伊索寓言》&ldquo銜肉的狗&rdquo。
一隻狗銜着一塊肉過河,看見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以為是另外一條狗銜着塊更大的肉。
于是他放下自己的肉,沖過去搶那塊,結果他原有的那塊肉被水沖走了。
(50)考福德(HansAncherKofod)的《曆史重要事件舉要:為初學者所做》(HistoriensvigtigsteBegivenheder,fragmentariskfremstilledeforBegyndere),1808年于哥本哈根首次發行,後多次重印。
(51)&ldquo與上帝的共知&rdquo(SamvidenmedGud)指對上帝的知識的分享,這個表達和思想為神學家馬騰森采用并發展。
在《論人的自我意識的自主性》(DenmenneskeligeSelvbevidsthedsAutonomi)一書中,馬騰森把&ldquo共知&rdquo(samviden)理解為&ldquo良知&rdquo(samvittighed)的一種更廣泛的形式。
馬騰森的觀點與德國神學家鮑德爾(FranzvonBaader)相關,後者認為上帝的知識是原初性的、原型性的,而人類的知識隻是印象,它源于上帝且是對上帝知識的分享(Samviden,Medviden,conscientia)。
(52)這段文字中的&ldquo目的&rdquo原文為希臘文&tau&epsilon&lambda&omicron。
(53)語出《馬太福音》22∶32,&ldquo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rdquo (54)&ldquo戲中戲&rdquo原文為拉丁文DramaDramatum。
(55)&ldquo因樹木而看不到森林&rdquo是對丹麥諺語ikkekanseeSkovenforlutterTræer,意指&ldquo忽視了眼前的東西。
&rdquo (56)&ldquo真實性&rdquo原文為Realitet。
這段文字後面的空行為原文所有。
(57)這裡的&ldquo智者&rdquo原文為denVise,即&ldquo有智慧的人”而哲學史上的希臘&ldquo智者&rdquo(Sophists)本書譯為&ldquo詭辯論者&rdquo,以示區分。
(58)根據1814年7月29日的一項法令,父母或監護人有義務令其子女或被監護對象從6歲開始接受教育,直到行堅信禮。
(59)指普魯塔克的論文《論道德的善》(UeberdiemoralischeTugend)。
(60)類似的話可見路德寫于1538年的文章《對〈約翰福音〉第14、15、16章的解釋》(Auslegungdesvierzehnten,funfzehntenundsechzehntenCapitelsSt.Johannis)。
文中這樣寫道:&ldquoAberwennichfürmichselbstmitGottredenundbetensoll,dasindsobaldhunderttausendHinderniße,eheichdazukomme.DakannderTeufelallerleyUrsacheinWegwerfen,undaufallenSeitensperrenundhindern,daßichhingeheundnimmerda-rangedenke.&rdquo (61)關于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具體為何人不詳。
但可能指英國著名性格演員DavidGarrick(1717&mdash1779),他在1742至1776年扮演哈姆雷特。
(62)&ldquo充足的量&rdquo原為拉丁文quantumsatis。
(63)&ldquo羅得的妻子&rdquo典出《創世記》19∶15&mdash26,兩位天使在摧毀所多瑪之前,摧羅得帶着妻子和兩個女兒逃走,羅得遲疑不決。
因為耶和華憐恤羅得,兩位天使就拉着羅得和他的家人的手,把他們領出城,安置在城外。
天使囑咐他們要拼命逃生,不得回頭看。
但是羅得的妻子回頭望了一眼正被毀滅的城市,結果她變成了一根鹽柱。
(64)&ldquo關于樹的寓言&rdquo典出《士師記》9∶8&mdash15。
約坦站在基利心山頂上,向衆人(示劍人)高聲說:&ldquo有一時樹木要膏一樹為王,管理他們。
就去對橄榄樹說:&lsquo請你做我們的王。
&rsquo &ldquo橄榄樹回答說:&lsquo我豈肯止住供奉神和尊重人的油,飄搖在衆樹之上呢?&rsquo &ldquo樹木對無花果樹說:&lsquo請你來做我們的王。
&rsquo &ldquo無花果樹回答說:&lsquo我豈肯止住所結甜美的果子,飄搖在衆樹之上呢?&rsquo &ldquo樹木對葡萄樹說:&lsquo請你來做我們的王。
&rsquo &ldquo葡萄樹回答說:&lsquo我豈肯止住使神和人喜樂的新酒,飄搖在衆樹之上呢?&rsquo &ldquo衆樹對荊棘說:&lsquo請你來做我們的王。
&rsquo &ldquo荊棘回答說:&lsquo你們若誠誠實實地膏我為王,就要投在我的蔭下;不然,願火從荊棘裡出來,燒滅利巴嫩的香柏樹。
&rdquo (65)&ldquo好事之徒&rdquo(denStundesløse)語出賀伯格的同名喜劇,本書第一部曾出現過。
(66)&ldquo有權的人&rdquo原文為Magthaver。
(67)&ldquo在火車上&rdquo原文為德文aufderEisenbahn。
(68)&ldquo拿破侖随身攜帶毒藥&rdquo之說出處不明。
&ldquo朱麗葉服毒自殺&rdquo的情節出自莎士比亞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7)第4幕、第3場。
(69)斯多噶主義視自殺為出路,塞涅卡、馬可·奧勒留都稱頌過自殺。
基督教傳統對自殺持否定态度。
(70)根據1762年版的《丹麥和挪威教堂禮儀》(DannemarkesogNorgesKirke-Ritual),牧師的墓前頌詞必須涉及如下内容:&ldquo原罪,它作為通往死亡的首要原因;對死亡的準備;基督對死亡的解救;複活;關于天堂、福祉以及死後的生活。
&rdquo牧師還可以就死者的生平進行頌揚或者批評,整個演講要在一小時之内完成。
(71)衣服上有&ldquo天鵝絨飾料&rdquo的人指主教以及參加神學博士論文答辯的人。
(72)這裡不清楚到底指的是著名的書店老闆和創始人撒羅門·索爾丁(SalomonSoldin,1774&mdash1837),還是他的兄弟哈特威·索爾丁(HartvigSoldin),後者擁有一家古舊書店,并且有受學生戲弄的逸事流傳。
(73)&ldquo當他早上起床時,他并不知道他死了&rdquo的說法出處不明。
(74)楷體的&ldquo為自己&rdquo和随後的&ldquo獨自一人&rdquo所對應的都是丹麥語短語forsigselv。
該短語既有foroneself的意思,又有alone,byoneself的意思。
英譯本取與丹麥語介詞對應之便,未加區分地将之譯為foroneself。
(75)&ldquo狄德裡希·曼申史瑞克回到家中&rdquo典出賀伯格的喜劇《懼内的狄德裡希》(DiderichMenschen-Skræk,1731年)。
劇中主人公名為HansFrantzDiderichvonMen-schen-Skræk(本文中寫為DiderichMenschenschreck)是一個愛吹牛的官員,他背着老妻要買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子,最終被老妻暴打一頓,暴露出了自己懼内的本性。
Menschen是德語中的&ldquo人&rdquo,而Skræk在丹麥語中意為&ldquo害怕、懼怕&rdquo,故劇名可意譯為《懼内的狄德裡希》。
(76)&ldquo這可不得而知&rdquo原文為德文dasweißmannicht。
(77)弗裡德裡希六世(FrederikdenSjette,1768&mdash1839),1808至1839年的丹麥國王。
(78)&ldquo向空舞劍&rdquo原文寫為FægteniLuften,意為&ldquo無用的鬥争&rdquo。
此說暗合《哥林多前書》9∶26中保羅的話,保羅說:&ldquo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
&rdquo (79)&ldquo是否在黑格爾體系中找到不朽&rdquo指針對黑格爾體系是否摒棄個體不朽的信念的讨論。
(80)&ldquo在永恒的視角下&rdquo原文為拉丁文subspecieæterni。
(81)海伯格《死後的靈魂》的全稱應為&ldquo死後的靈魂:一出啟示性的喜劇&rdquo(EnSjælefterDøden.enapocalyptiskComedie),1841年發表在《新詩》(NyeDigte)一書中。
(82)副主教曲日(EggertChristopherTryde,1781&mdash1860)自1838年起任哥本哈根&ldquo聖母教堂&rdquo(VorFrueKirke)的副主教一職。
他撰寫過對海伯格《新詩》一書的書評,其中他用了20多頁的篇幅讨論《死後的靈魂》。
海伯格判那些文化修養低的人進入乏味無聊的地獄,曲日副主教則加上了道德的視角,認為這類人可以在基督教的意義上獲得拯救。
(83)指保羅·缪勒(PoulMøller)教授的論文《對人類不朽的證明的可能性的思考》(TankeroverMuglighedafBeviserforMennesketsUdødelighed),發表于1837年,作者于次年逝世。
文中所說的&ldquo把張三李四的意見穿在一條線上&rdquo可能指缪勒的批評意見:&ldquo近來,人們就不朽理論所樂于采用的最不科學的方法就是,将不同時代關于這一對象的書籍摘要結集出版。
&rdquo (84)&ldquo愚人&rdquo原文為Aprilsnar,即在四月一日愚人節中上當受騙的人。
(85)&ldquo偉大的中國神啊&rdquo(Ih,DustorechinesiskeGud)語出海伯格寫于1831年的一出鬧劇KjøgeHuuskors第19場。
(86)&ldquo蓋斯勒的帽子&rdquo典出席勒的戲劇《威廉·退爾》(WilhelmTell,1805)第一幕第三場,村民在經過殘暴的總督蓋斯勒豎起的帽子的時候,必須屈膝并脫帽緻敬,以示對其統治的順從。
該戲未曾在丹麥皇家劇院上演。
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GioacchinoA.Rossini,1792&mdash1868)譜有同名歌劇,但沒有上述情節。
(87)&ldquo哲學系有兩個教席&rdquo(derertophilosophiskeCathedre),指哥本哈根大學哲學系的兩位教授西伯恩(F.C.Sibbern)和尼爾森(RasmusNielsen)。
(88)&ldquo70年的生存如同虛無&rdquo與&ldquo人到七十古來稀&rdquo的舊觀念相吻合。
這裡的&ldquo虛無&rdquo、&ldquo無&rdquo原文為Intet。
(89)&ldquo照管自己的田地,娶一個妻子&rdquo可能指《路加福音》14∶18&mdash20中耶稣&ldquo大筵席的比喻&rdquo。
耶稣說有人大擺筵席,打發仆人去請客人入座。
&ldquo衆人異口同聲地推辭。
頭一個說:&lsquo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
請你準我辭了。
&rsquo又有一個說:&lsquo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
請你準我辭了。
&rsquo又有一個說:&lsquo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rdquo (90)&ldquo一位作家&rdquo指克爾凱郭爾《論憂懼概念》(BegrebetAngest)的化名作者VigiliusHaufniensis,即&ldquo哥本哈根的守望者&rdquo。
(91)&ldquo我應該感謝上帝給予我的好處&rdquo并非确定的祈禱文,但在《提摩太前書》4∶4中有言曰:&ldquo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着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
&rdquo在《帖撒羅尼迦前書》5∶18中還有這樣的句子:&ldquo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稣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rdquo (92)&ldquo哥們兒&rdquo是對Dusbroder的翻譯,原文意指可以彼此用&ldquoDu-你&rdquo稱呼的朋友。
在&ldquo安德森&rdquo名字後的官職原文為Kammeraad,表示官階制中的某個級别,為簡便起見譯為&ldquo官員&rdquo。
(93)&ldquo大齋節的第二個星期天的晚禱&rdquo(andenSøndagiFastentilAftensang)是直譯,表示因習俗而為之或很少為之。
&ldquo大齋節&rdquo亦稱&ldquo封齋節&rdquo,是基督教的齋戒節期。
據《新約》記載,耶稣開始傳教前在曠野守齋祈禱40晝夜。
教會為表示紀念,規定&ldquo棕枝主日&rdquo(PalmSunday,即複活節前一周的星期日)前的40天為節期。
(94)&ldquo風流戀人&rdquo對應于Erotiker,英譯為amorist。
(95)&ldquo與那些喜樂的人同喜樂&rdquo語出《羅馬書》12∶15:&ldquo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rdquo。
(96)&ldquo我找到了我所尋求的東西&rdquo可能暗指《馬太福音》7∶7:&ldquo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rdquo (97)①&ldquo足迹&rdquo原文為拉丁語impressavestigia。
短語在西塞羅著作中多次出現。
②&ldquo謙卑地面對上帝,屈從于愛情王者般的尊嚴&rdquo引自克爾凱郭爾的化名著作《人生道路諸階段》中《對反婚姻的回應》(AdskilligtomÆgteskabetmodIndsigelser)一文,但字句有所改動。
(98)牧師的法衣襯有假絲,而教授的外衣為真絲所制。
(99)克爾凱郭爾引述的是自己另外兩部化名著作:《非此即彼》下卷中威廉法官的書信《婚姻的審美有效性》(ÆgteskabetsæsthetiskeGyldighed),以及他在《人生道路諸階段》中的《對反婚姻的回應》(AdskilligtomÆgteskabetmodIndsigelser)。
(100)&ldquo我們再見&rdquo(viseesigjen)指&ldquo在永生中相遇&rdquo的早期基督教義。
明斯特在《對基督教義理論的考量》一書中曾經寫道:&ldquo我們從他(基督)身上會找到忠誠的老朋友,我們與他們在此分離,那些先行一步的人,那些漸漸趕上來的人。
&rdquo (101)&ldquo鹿躍博士&rdquo原文寫作Dr.Hjortespring。
根據《集釋卷》,草稿中最初寫為Dr.Marcussen,之後又改為Prof.Heiberg,而下面的逸事正是出自海伯格的自傳,克爾凱郭爾最終将當事人姓名隐去。
Hjortespring可以分解為Hjorte,即&ldquo鹿&rdquo和spring即&ldquo跳躍&rdquo,故意譯為&ldquo鹿躍博士&rdquo。
(102)海伯格在自傳中以文學化的筆法講述了他皈依黑格爾哲學的經過。
海伯格在德國基爾大學任教時即受到黑格爾哲學的吸引。
他曾在柏林住過兩個月,其間,與黑格爾有過多次談話。
1824年夏天,海伯格從丹麥返回基爾時在漢堡逗留六個星期,他仍然攻讀黑格爾哲學。
有一天,他待在&ldquo英王旅店&rdquo自己的房間内,當&ldquo黑格爾的書在桌上,黑格爾在我腦海裡&rdquo的時候,突然&ldquo被一種内心的幻覺所俘獲,像一道閃電&rdquo,從此黑格爾體系中那些謎團般的東西迎刃而解。
克爾凱郭爾所說的&ldquo斯翠特旅館&rdquo(StreitsHotel)的名稱以及&ldquo複活節的早上&rdquo并未出現在海伯格的自傳當中,Streit是德語&ldquo争吵、争論、争辯&rdquo,&ldquo複活節早上&rdquo暗指四月的愚人節,這些都是為了達到諷刺的目的。
(103)①關于黑格爾哲學認為不存在奇迹的觀點,參黑格爾《宗教哲學演講錄》(VorlesungenüberdiePhilosophiederReligion)。
②關于&ldquo保羅的皈依&rdquo參《使徒行傳》9∶1&mdash9,其中講到一個叫掃羅(Saulus)的人,他也叫Paulus即保羅,在行路将至大馬色的時候,&ldquo忽然從天上發光,四面照着他,他就仆倒在地&rdquo,他聽到了耶稣的聲音,從此跟随耶稣。
(104)歌德《浮士德》第一場&ldquo夜&rdquo,即指複活節的前夜。
老浮士德在高拱頂的、狹窄的哥特式房間的書桌前,感歎自己皓首窮經,但仍感無法&ldquo撥開一切知識的迷霧&rdquo。
他一會兒為自己與神肖似而自豪,一會兒哀歎人無法跟神肖似,人隻能像&ldquo蠕蟲&rdquo,在塵土中謀生,遭路人踐踏而死。
第一場結束時他聽到了天使的歌聲,喚起了老浮士德對青年時代的回憶,表達了他回歸&ldquo大地&rdquo的心願。
第二場時浮士德遇到了以狗的形象顯現的梅非斯特。
參歌德《浮士德》,錢春绮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7&mdash51頁。
(105)&ldquo那一年的複活節來得早&rdquo明顯是克爾凱郭爾的玩笑和諷刺,1824年的複活節首日為4月18日。
(106)①&ldquo奇妙的&rdquo原文為德文wunderbar,用這個詞很可能暗指假話大王明希豪森男爵名噪一時的書《奇妙之旅》(WunderbareReisen)。
②&ldquo漢莎城漢堡&rdquo(HansestadenHamborg)是對漢堡城的另一個稱謂,表明漢堡城在曆史上與北德城市聯盟&ldquo漢莎聯盟&rdquo(Hansaen,英語為HanseaticLeague,也可以寫為Hanse或Hansa)之間的淵源關系。
&ldquo漢莎聯盟&rdquo在13、14世紀的時候達到頂盛,如今德國最大的航空公司Lufthansa的命名即源于此。
(107)&ldquo弗裡德裡希花園&rdquo(FrederiksbergHave)是弗裡德裡希城堡的花園,位于哥本哈根西門外3公裡處,19世紀的時候免費向公衆開放,成為哥本哈根市民夏季的重要休閑場所之一。
花園有一處名為JostysPavillon的地方,建于1813年,是城堡賓客的避難處,自1825起為瑞士點心師AntonJosty接管,如今是哥本哈根一處有名的高檔餐館。
(108)弗裡德裡希六世十分喜愛弗裡德裡希城堡,絕大多數時間都攜王後MarieSophieFrederikke(1767&mdash1852)居住在此。
1839年國王逝世後,王後每年夏季會在此居住,直到去世為止。
(109)&ldquo那位詩性的主人公&rdquo(hiinpoetiskeHelt)在原稿中曾經有&ldquo海伯格教授&rdquo的名字。
(110)&ldquo文學訂閱計劃&rdquo主要指海伯格的訂閱計劃,那些會以多卷冊形式或連續出版的著作和期刊雜志,公衆應該提前訂閱,包括他自己主持出版的雜志Perseus。
(111)①丹麥的第一條鐵路線于1844年在霍爾斯坦開通。
②&ldquo公共馬車&rdquo(Omnibus,拉丁語,意為&ldquo為所有人&rdquo),1842年哥本哈根始有公共馬車。
③丹麥的第一條蒸汽郵輪始航于1819年,往返于哥本哈根與基爾之間,為其時的重大事件。
至1851年,丹麥已有19條蒸汽輪船運行。
④&ldquo電報&rdquo為美國人莫爾斯(SamuelMorse)于1837年發明,至1846年才真正開始有意義。
(112)&ldquo比别人更多地&rdquo(trodsNogen)根據丹麥文集釋卷的注解譯出,英譯本則将之譯為asmuchasanyoneelse。
(113)①&ldquo讓他去死&rdquo原文為拉丁文pereat。
②&ldquo釘他十字架&rdquo語出《路加福音》23∶21,民衆沖彼拉多大喊:&ldquo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rdquo (114)&ldquo娛樂&rdquo和&ldquo謀生之道&rdquo在丹麥語中是同一個詞Underholdning,其動詞underholde有兩層意思:一為&ldquo娛樂”二為&ldquo支撐&rdquo、&ldquo養活&rdquo。
這成為此處文字遊戲的依據。
(115)&ldquo甜頭&rdquo原文為法文Douceur。
(116)①&ldquo合理獎賞&rdquo原文為法文raisonnabelDouceur。
②克爾凱郭爾在其《前言》(Forord)一書中曾諷刺過&ldquo抽獎&rdquo活動。
當時生活在日德蘭半島的吉普塞人被大量收容進位于維堡的感化院(Vi-borgTugthus)。
但克爾凱郭爾在文中沒有用Forbedringshuset(感化院)一詞,而是用Straffenstalt(監獄)。
②英譯本對克爾凱郭爾文本的段落劃分做了自己的處理,常常把很長的段落劃分成更短的段落。
絕大多數重新劃段不影響理解,盡管有損文本的完整性,但此處從&ldquo最後&rdquo開始的重啟段落,卻武斷得沒有道理。
(34)當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被問及他使用多少國内稅收的時候,他回答說:&ldquo想用多少用多少。
因為我愛我的臣民,所以我想向他們要求多少就要求多少。
不過我希望,如果上帝仍将維持我的生命,我将使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的王國内不會找到一個農夫,不會在星期天至少在他們的鍋裡有一隻雞。
&rdquo見卡爾·貝克爾(KarlFriedrichBecker)的《世界史》(首版于1822&mdash1829年)。
(35)文中所提的&ldquo那次盛大的餐會&rdquo出處不明。
(36)&ldquo踩風箱的人&rdquo(Bælgetræder)是直譯,指&ldquo并非獨立構想或提出某事的人&rdquo。
(37)&ldquo一杯白開水&rdquo(etGlasVand)語出法國戲劇家斯克裡博(A·E·Scribe)的同名喜劇,1841年6月29日在丹麥皇家劇院首演,至1845年12月22日共演出30場。
該劇講的是安妮皇後的親信馬爾博洛公爵夫人誤把一杯白開水灑在了皇後的裙子上,結果導緻皇後推翻馬爾博洛公爵的故事。
(38)①黑格爾把蘇格拉底視為理念在時間中展開時的一個确定的、必然的因素,稱蘇格拉底是具有世界史意義的人物,是精神本身的一個主要轉折點。
參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9&mdash109頁。
②關于蘇格拉底母親和妻子的情況參第歐根尼·拉爾修《古代賢哲言行錄》;關于他父親及預言一事參普魯塔克的論文《論蘇格拉底的天才》。
關于蘇格拉底被陪審團判處死刑參《申辯篇》(36a)。
(39)&ldquo沉思&rdquo原文寫為拉丁文Adseipsum,意為&ldquo給自己&rdquo,它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烏斯(121&mdash180年)用希臘語寫成的通常被稱為&ldquo沉思錄&rdquo的著作的拉丁語形式。
這段逸事可參《沉思錄》,何懷宏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mdash109頁。
(40)色諾芬(Xenophon,公元前430&mdash前355),希臘戰士、曆史學家和作家,曾撰寫四篇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但此典未查明出處。
(41)&ldquo神&rdquo原文為Guden,不同于基督教&ldquo上帝&rdquo(Gud)。
(42)①&ldquo根據内在價值&rdquo原文為拉丁文valoreintrinseco。
此語源于對硬币的外在價值(valorextrinsecus)和内在價值(valorintrinsecus)的區分;前者由國家規定,後者則由鑄成硬币的金屬本身的價值所決定。
②毛那毛塔帕(Monomotapa)是位于東南非洲(今天的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的帝國,在15至18世紀時被廣泛談論,常常用來指具有高度異域色彩的國度,但卻以諷刺為目的。
黑格爾并未提及該帝國。
(43)《聖誕義賣》(Jule-Stue)是賀伯格發表于1724年的喜劇,文中講的是第12幕的情節。
學校老師向老傑羅尼慕斯論證開設聖誕義賣的合法性,他說:&ldquo就像生活在阿拉伯的鳳凰,她獨自生活一千年,一旦産下子嗣,立刻自焚,因為她不願與同類一起生活。
相反地,我們人類跟那種野蠻動物無關,我們應該聚集在一起取樂。
&rdquo傑羅尼慕斯被打動,同意開辦聖誕義賣。
劇名Jule-Stue相當于ChristmasBazzar,英譯本題為ChristmasParty。
(44)①&ldquo猶如疾風勁草一般&rdquo是對丹麥諺語detgårsomkæpihjul的意譯,直譯為&ldquo快得好像所有的輪子都跑起來了&rdquo。
②&ldquo那方法隻接納了一個中國人&rdquo指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對中國哲學家的介紹,但實際上黑格爾不隻提到了一個中國哲人,而且講到了孔子、易經哲學和老子。
③普魯士的首都柏林是黑格爾主義者的要塞。
④&ldquo背負十字架的人先得到祝福&rdquo是對丹麥語諺語Den,derharKorset,signersigselvførst的直譯,其意相當于&ldquo近水樓台先得月&rdquo。
(45)&ldquo自由領地&rdquo是對丹麥語Markfred的意譯,該詞原指把自己的土地開放給其他人的牲畜使用。
(46)&ldquo把牲畜從聖地趕走&rdquo典出《約翰福音》2∶13&mdash16。
逾越節将近,耶稣上耶路撒冷,他看見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還有兌換銀錢的人,于是耶稣就拿鞭子把牛羊趕出殿去,推翻了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人說:&ldquo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rdquo (47)典出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第2幕、第4場。
(48)&ldquo要加以證明的東西&rdquo原為拉丁文quoderatdemonstrandum,&ldquo所需要的東西&rdquo為拉丁文quoddesideratur。
(49)典出《伊索寓言》&ldquo銜肉的狗&rdquo。
一隻狗銜着一塊肉過河,看見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以為是另外一條狗銜着塊更大的肉。
于是他放下自己的肉,沖過去搶那塊,結果他原有的那塊肉被水沖走了。
(50)考福德(HansAncherKofod)的《曆史重要事件舉要:為初學者所做》(HistoriensvigtigsteBegivenheder,fragmentariskfremstilledeforBegyndere),1808年于哥本哈根首次發行,後多次重印。
(51)&ldquo與上帝的共知&rdquo(SamvidenmedGud)指對上帝的知識的分享,這個表達和思想為神學家馬騰森采用并發展。
在《論人的自我意識的自主性》(DenmenneskeligeSelvbevidsthedsAutonomi)一書中,馬騰森把&ldquo共知&rdquo(samviden)理解為&ldquo良知&rdquo(samvittighed)的一種更廣泛的形式。
馬騰森的觀點與德國神學家鮑德爾(FranzvonBaader)相關,後者認為上帝的知識是原初性的、原型性的,而人類的知識隻是印象,它源于上帝且是對上帝知識的分享(Samviden,Medviden,conscientia)。
(52)這段文字中的&ldquo目的&rdquo原文為希臘文&tau&epsilon&lambda&omicron。
(53)語出《馬太福音》22∶32,&ldquo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rdquo (54)&ldquo戲中戲&rdquo原文為拉丁文DramaDramatum。
(55)&ldquo因樹木而看不到森林&rdquo是對丹麥諺語ikkekanseeSkovenforlutterTræer,意指&ldquo忽視了眼前的東西。
&rdquo (56)&ldquo真實性&rdquo原文為Realitet。
這段文字後面的空行為原文所有。
(57)這裡的&ldquo智者&rdquo原文為denVise,即&ldquo有智慧的人”而哲學史上的希臘&ldquo智者&rdquo(Sophists)本書譯為&ldquo詭辯論者&rdquo,以示區分。
(58)根據1814年7月29日的一項法令,父母或監護人有義務令其子女或被監護對象從6歲開始接受教育,直到行堅信禮。
(59)指普魯塔克的論文《論道德的善》(UeberdiemoralischeTugend)。
(60)類似的話可見路德寫于1538年的文章《對〈約翰福音〉第14、15、16章的解釋》(Auslegungdesvierzehnten,funfzehntenundsechzehntenCapitelsSt.Johannis)。
文中這樣寫道:&ldquoAberwennichfürmichselbstmitGottredenundbetensoll,dasindsobaldhunderttausendHinderniße,eheichdazukomme.DakannderTeufelallerleyUrsacheinWegwerfen,undaufallenSeitensperrenundhindern,daßichhingeheundnimmerda-rangedenke.&rdquo (61)關于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具體為何人不詳。
但可能指英國著名性格演員DavidGarrick(1717&mdash1779),他在1742至1776年扮演哈姆雷特。
(62)&ldquo充足的量&rdquo原為拉丁文quantumsatis。
(63)&ldquo羅得的妻子&rdquo典出《創世記》19∶15&mdash26,兩位天使在摧毀所多瑪之前,摧羅得帶着妻子和兩個女兒逃走,羅得遲疑不決。
因為耶和華憐恤羅得,兩位天使就拉着羅得和他的家人的手,把他們領出城,安置在城外。
天使囑咐他們要拼命逃生,不得回頭看。
但是羅得的妻子回頭望了一眼正被毀滅的城市,結果她變成了一根鹽柱。
(64)&ldquo關于樹的寓言&rdquo典出《士師記》9∶8&mdash15。
約坦站在基利心山頂上,向衆人(示劍人)高聲說:&ldquo有一時樹木要膏一樹為王,管理他們。
就去對橄榄樹說:&lsquo請你做我們的王。
&rsquo &ldquo橄榄樹回答說:&lsquo我豈肯止住供奉神和尊重人的油,飄搖在衆樹之上呢?&rsquo &ldquo樹木對無花果樹說:&lsquo請你來做我們的王。
&rsquo &ldquo無花果樹回答說:&lsquo我豈肯止住所結甜美的果子,飄搖在衆樹之上呢?&rsquo &ldquo樹木對葡萄樹說:&lsquo請你來做我們的王。
&rsquo &ldquo葡萄樹回答說:&lsquo我豈肯止住使神和人喜樂的新酒,飄搖在衆樹之上呢?&rsquo &ldquo衆樹對荊棘說:&lsquo請你來做我們的王。
&rsquo &ldquo荊棘回答說:&lsquo你們若誠誠實實地膏我為王,就要投在我的蔭下;不然,願火從荊棘裡出來,燒滅利巴嫩的香柏樹。
&rdquo (65)&ldquo好事之徒&rdquo(denStundesløse)語出賀伯格的同名喜劇,本書第一部曾出現過。
(66)&ldquo有權的人&rdquo原文為Magthaver。
(67)&ldquo在火車上&rdquo原文為德文aufderEisenbahn。
(68)&ldquo拿破侖随身攜帶毒藥&rdquo之說出處不明。
&ldquo朱麗葉服毒自殺&rdquo的情節出自莎士比亞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7)第4幕、第3場。
(69)斯多噶主義視自殺為出路,塞涅卡、馬可·奧勒留都稱頌過自殺。
基督教傳統對自殺持否定态度。
(70)根據1762年版的《丹麥和挪威教堂禮儀》(DannemarkesogNorgesKirke-Ritual),牧師的墓前頌詞必須涉及如下内容:&ldquo原罪,它作為通往死亡的首要原因;對死亡的準備;基督對死亡的解救;複活;關于天堂、福祉以及死後的生活。
&rdquo牧師還可以就死者的生平進行頌揚或者批評,整個演講要在一小時之内完成。
(71)衣服上有&ldquo天鵝絨飾料&rdquo的人指主教以及參加神學博士論文答辯的人。
(72)這裡不清楚到底指的是著名的書店老闆和創始人撒羅門·索爾丁(SalomonSoldin,1774&mdash1837),還是他的兄弟哈特威·索爾丁(HartvigSoldin),後者擁有一家古舊書店,并且有受學生戲弄的逸事流傳。
(73)&ldquo當他早上起床時,他并不知道他死了&rdquo的說法出處不明。
(74)楷體的&ldquo為自己&rdquo和随後的&ldquo獨自一人&rdquo所對應的都是丹麥語短語forsigselv。
該短語既有foroneself的意思,又有alone,byoneself的意思。
英譯本取與丹麥語介詞對應之便,未加區分地将之譯為foroneself。
(75)&ldquo狄德裡希·曼申史瑞克回到家中&rdquo典出賀伯格的喜劇《懼内的狄德裡希》(DiderichMenschen-Skræk,1731年)。
劇中主人公名為HansFrantzDiderichvonMen-schen-Skræk(本文中寫為DiderichMenschenschreck)是一個愛吹牛的官員,他背着老妻要買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子,最終被老妻暴打一頓,暴露出了自己懼内的本性。
Menschen是德語中的&ldquo人&rdquo,而Skræk在丹麥語中意為&ldquo害怕、懼怕&rdquo,故劇名可意譯為《懼内的狄德裡希》。
(76)&ldquo這可不得而知&rdquo原文為德文dasweißmannicht。
(77)弗裡德裡希六世(FrederikdenSjette,1768&mdash1839),1808至1839年的丹麥國王。
(78)&ldquo向空舞劍&rdquo原文寫為FægteniLuften,意為&ldquo無用的鬥争&rdquo。
此說暗合《哥林多前書》9∶26中保羅的話,保羅說:&ldquo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
&rdquo (79)&ldquo是否在黑格爾體系中找到不朽&rdquo指針對黑格爾體系是否摒棄個體不朽的信念的讨論。
(80)&ldquo在永恒的視角下&rdquo原文為拉丁文subspecieæterni。
(81)海伯格《死後的靈魂》的全稱應為&ldquo死後的靈魂:一出啟示性的喜劇&rdquo(EnSjælefterDøden.enapocalyptiskComedie),1841年發表在《新詩》(NyeDigte)一書中。
(82)副主教曲日(EggertChristopherTryde,1781&mdash1860)自1838年起任哥本哈根&ldquo聖母教堂&rdquo(VorFrueKirke)的副主教一職。
他撰寫過對海伯格《新詩》一書的書評,其中他用了20多頁的篇幅讨論《死後的靈魂》。
海伯格判那些文化修養低的人進入乏味無聊的地獄,曲日副主教則加上了道德的視角,認為這類人可以在基督教的意義上獲得拯救。
(83)指保羅·缪勒(PoulMøller)教授的論文《對人類不朽的證明的可能性的思考》(TankeroverMuglighedafBeviserforMennesketsUdødelighed),發表于1837年,作者于次年逝世。
文中所說的&ldquo把張三李四的意見穿在一條線上&rdquo可能指缪勒的批評意見:&ldquo近來,人們就不朽理論所樂于采用的最不科學的方法就是,将不同時代關于這一對象的書籍摘要結集出版。
&rdquo (84)&ldquo愚人&rdquo原文為Aprilsnar,即在四月一日愚人節中上當受騙的人。
(85)&ldquo偉大的中國神啊&rdquo(Ih,DustorechinesiskeGud)語出海伯格寫于1831年的一出鬧劇KjøgeHuuskors第19場。
(86)&ldquo蓋斯勒的帽子&rdquo典出席勒的戲劇《威廉·退爾》(WilhelmTell,1805)第一幕第三場,村民在經過殘暴的總督蓋斯勒豎起的帽子的時候,必須屈膝并脫帽緻敬,以示對其統治的順從。
該戲未曾在丹麥皇家劇院上演。
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GioacchinoA.Rossini,1792&mdash1868)譜有同名歌劇,但沒有上述情節。
(87)&ldquo哲學系有兩個教席&rdquo(derertophilosophiskeCathedre),指哥本哈根大學哲學系的兩位教授西伯恩(F.C.Sibbern)和尼爾森(RasmusNielsen)。
(88)&ldquo70年的生存如同虛無&rdquo與&ldquo人到七十古來稀&rdquo的舊觀念相吻合。
這裡的&ldquo虛無&rdquo、&ldquo無&rdquo原文為Intet。
(89)&ldquo照管自己的田地,娶一個妻子&rdquo可能指《路加福音》14∶18&mdash20中耶稣&ldquo大筵席的比喻&rdquo。
耶稣說有人大擺筵席,打發仆人去請客人入座。
&ldquo衆人異口同聲地推辭。
頭一個說:&lsquo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
請你準我辭了。
&rsquo又有一個說:&lsquo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
請你準我辭了。
&rsquo又有一個說:&lsquo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rdquo (90)&ldquo一位作家&rdquo指克爾凱郭爾《論憂懼概念》(BegrebetAngest)的化名作者VigiliusHaufniensis,即&ldquo哥本哈根的守望者&rdquo。
(91)&ldquo我應該感謝上帝給予我的好處&rdquo并非确定的祈禱文,但在《提摩太前書》4∶4中有言曰:&ldquo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着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
&rdquo在《帖撒羅尼迦前書》5∶18中還有這樣的句子:&ldquo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稣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rdquo (92)&ldquo哥們兒&rdquo是對Dusbroder的翻譯,原文意指可以彼此用&ldquoDu-你&rdquo稱呼的朋友。
在&ldquo安德森&rdquo名字後的官職原文為Kammeraad,表示官階制中的某個級别,為簡便起見譯為&ldquo官員&rdquo。
(93)&ldquo大齋節的第二個星期天的晚禱&rdquo(andenSøndagiFastentilAftensang)是直譯,表示因習俗而為之或很少為之。
&ldquo大齋節&rdquo亦稱&ldquo封齋節&rdquo,是基督教的齋戒節期。
據《新約》記載,耶稣開始傳教前在曠野守齋祈禱40晝夜。
教會為表示紀念,規定&ldquo棕枝主日&rdquo(PalmSunday,即複活節前一周的星期日)前的40天為節期。
(94)&ldquo風流戀人&rdquo對應于Erotiker,英譯為amorist。
(95)&ldquo與那些喜樂的人同喜樂&rdquo語出《羅馬書》12∶15:&ldquo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rdquo。
(96)&ldquo我找到了我所尋求的東西&rdquo可能暗指《馬太福音》7∶7:&ldquo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rdquo (97)①&ldquo足迹&rdquo原文為拉丁語impressavestigia。
短語在西塞羅著作中多次出現。
②&ldquo謙卑地面對上帝,屈從于愛情王者般的尊嚴&rdquo引自克爾凱郭爾的化名著作《人生道路諸階段》中《對反婚姻的回應》(AdskilligtomÆgteskabetmodIndsigelser)一文,但字句有所改動。
(98)牧師的法衣襯有假絲,而教授的外衣為真絲所制。
(99)克爾凱郭爾引述的是自己另外兩部化名著作:《非此即彼》下卷中威廉法官的書信《婚姻的審美有效性》(ÆgteskabetsæsthetiskeGyldighed),以及他在《人生道路諸階段》中的《對反婚姻的回應》(AdskilligtomÆgteskabetmodIndsigelser)。
(100)&ldquo我們再見&rdquo(viseesigjen)指&ldquo在永生中相遇&rdquo的早期基督教義。
明斯特在《對基督教義理論的考量》一書中曾經寫道:&ldquo我們從他(基督)身上會找到忠誠的老朋友,我們與他們在此分離,那些先行一步的人,那些漸漸趕上來的人。
&rdquo (101)&ldquo鹿躍博士&rdquo原文寫作Dr.Hjortespring。
根據《集釋卷》,草稿中最初寫為Dr.Marcussen,之後又改為Prof.Heiberg,而下面的逸事正是出自海伯格的自傳,克爾凱郭爾最終将當事人姓名隐去。
Hjortespring可以分解為Hjorte,即&ldquo鹿&rdquo和spring即&ldquo跳躍&rdquo,故意譯為&ldquo鹿躍博士&rdquo。
(102)海伯格在自傳中以文學化的筆法講述了他皈依黑格爾哲學的經過。
海伯格在德國基爾大學任教時即受到黑格爾哲學的吸引。
他曾在柏林住過兩個月,其間,與黑格爾有過多次談話。
1824年夏天,海伯格從丹麥返回基爾時在漢堡逗留六個星期,他仍然攻讀黑格爾哲學。
有一天,他待在&ldquo英王旅店&rdquo自己的房間内,當&ldquo黑格爾的書在桌上,黑格爾在我腦海裡&rdquo的時候,突然&ldquo被一種内心的幻覺所俘獲,像一道閃電&rdquo,從此黑格爾體系中那些謎團般的東西迎刃而解。
克爾凱郭爾所說的&ldquo斯翠特旅館&rdquo(StreitsHotel)的名稱以及&ldquo複活節的早上&rdquo并未出現在海伯格的自傳當中,Streit是德語&ldquo争吵、争論、争辯&rdquo,&ldquo複活節早上&rdquo暗指四月的愚人節,這些都是為了達到諷刺的目的。
(103)①關于黑格爾哲學認為不存在奇迹的觀點,參黑格爾《宗教哲學演講錄》(VorlesungenüberdiePhilosophiederReligion)。
②關于&ldquo保羅的皈依&rdquo參《使徒行傳》9∶1&mdash9,其中講到一個叫掃羅(Saulus)的人,他也叫Paulus即保羅,在行路将至大馬色的時候,&ldquo忽然從天上發光,四面照着他,他就仆倒在地&rdquo,他聽到了耶稣的聲音,從此跟随耶稣。
(104)歌德《浮士德》第一場&ldquo夜&rdquo,即指複活節的前夜。
老浮士德在高拱頂的、狹窄的哥特式房間的書桌前,感歎自己皓首窮經,但仍感無法&ldquo撥開一切知識的迷霧&rdquo。
他一會兒為自己與神肖似而自豪,一會兒哀歎人無法跟神肖似,人隻能像&ldquo蠕蟲&rdquo,在塵土中謀生,遭路人踐踏而死。
第一場結束時他聽到了天使的歌聲,喚起了老浮士德對青年時代的回憶,表達了他回歸&ldquo大地&rdquo的心願。
第二場時浮士德遇到了以狗的形象顯現的梅非斯特。
參歌德《浮士德》,錢春绮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7&mdash51頁。
(105)&ldquo那一年的複活節來得早&rdquo明顯是克爾凱郭爾的玩笑和諷刺,1824年的複活節首日為4月18日。
(106)①&ldquo奇妙的&rdquo原文為德文wunderbar,用這個詞很可能暗指假話大王明希豪森男爵名噪一時的書《奇妙之旅》(WunderbareReisen)。
②&ldquo漢莎城漢堡&rdquo(HansestadenHamborg)是對漢堡城的另一個稱謂,表明漢堡城在曆史上與北德城市聯盟&ldquo漢莎聯盟&rdquo(Hansaen,英語為HanseaticLeague,也可以寫為Hanse或Hansa)之間的淵源關系。
&ldquo漢莎聯盟&rdquo在13、14世紀的時候達到頂盛,如今德國最大的航空公司Lufthansa的命名即源于此。
(107)&ldquo弗裡德裡希花園&rdquo(FrederiksbergHave)是弗裡德裡希城堡的花園,位于哥本哈根西門外3公裡處,19世紀的時候免費向公衆開放,成為哥本哈根市民夏季的重要休閑場所之一。
花園有一處名為JostysPavillon的地方,建于1813年,是城堡賓客的避難處,自1825起為瑞士點心師AntonJosty接管,如今是哥本哈根一處有名的高檔餐館。
(108)弗裡德裡希六世十分喜愛弗裡德裡希城堡,絕大多數時間都攜王後MarieSophieFrederikke(1767&mdash1852)居住在此。
1839年國王逝世後,王後每年夏季會在此居住,直到去世為止。
(109)&ldquo那位詩性的主人公&rdquo(hiinpoetiskeHelt)在原稿中曾經有&ldquo海伯格教授&rdquo的名字。
(110)&ldquo文學訂閱計劃&rdquo主要指海伯格的訂閱計劃,那些會以多卷冊形式或連續出版的著作和期刊雜志,公衆應該提前訂閱,包括他自己主持出版的雜志Perseus。
(111)①丹麥的第一條鐵路線于1844年在霍爾斯坦開通。
②&ldquo公共馬車&rdquo(Omnibus,拉丁語,意為&ldquo為所有人&rdquo),1842年哥本哈根始有公共馬車。
③丹麥的第一條蒸汽郵輪始航于1819年,往返于哥本哈根與基爾之間,為其時的重大事件。
至1851年,丹麥已有19條蒸汽輪船運行。
④&ldquo電報&rdquo為美國人莫爾斯(SamuelMorse)于1837年發明,至1846年才真正開始有意義。
(112)&ldquo比别人更多地&rdquo(trodsNogen)根據丹麥文集釋卷的注解譯出,英譯本則将之譯為asmuchasanyoneelse。
(113)①&ldquo讓他去死&rdquo原文為拉丁文pereat。
②&ldquo釘他十字架&rdquo語出《路加福音》23∶21,民衆沖彼拉多大喊:&ldquo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rdquo (114)&ldquo娛樂&rdquo和&ldquo謀生之道&rdquo在丹麥語中是同一個詞Underholdning,其動詞underholde有兩層意思:一為&ldquo娛樂”二為&ldquo支撐&rdquo、&ldquo養活&rdquo。
這成為此處文字遊戲的依據。
(115)&ldquo甜頭&rdquo原文為法文Douceur。
(116)①&ldquo合理獎賞&rdquo原文為法文raisonnabelDouceur。
②克爾凱郭爾在其《前言》(Forord)一書中曾諷刺過&ldquo抽獎&rdquo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