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一章 成為主體
關燈
小
中
大
夠洞察出它是一樁好處的好處。
停一停!如果我感謝上帝給予我的好處,我能夠洞察出那是一樁好處,那麼,我就是在愚弄上帝,因為我與上帝的關系意味着,我應該改變自身從而與上帝相像,而非我改變上帝從而使其與我相像。
我感謝上帝給予我的好處,我知道那是一樁好處;但是我所知的是有限的存在,于是我上前為上帝依我的觀念而做出的自我調整而感謝上帝。
不過,在與上帝的關系問題上我本應知道,我不會确切地知道任何東西,結果我也不知道這是否是一種好處&mdash&mdash但是我仍然要感謝上帝所給予的我所知道的好處,某種我并不會知道的東西。
然後呢?難道我要停止我的感謝,當落在我頭上的東西在我可憐的、有限的理智看來是一樁好處的時候,我或許強烈地渴望過它,現在我得到它了,我欣喜若狂,覺得自己必須感謝上帝不可?并非如此。
但是我必須銘記在心,我強烈渴望的東西毫無優點可言,而且也不會因為我實現了我的渴望而變成優點。
于是,我的感恩将伴之以歉意,為了确保我榮幸地與之對話的是上帝,而非我的朋友和哥們兒安德森官員。
(92)我羞愧地承認,那對我來說太誘人了,以至于我要請求原諒,因為我的感恩是情不自禁的。
結果我要為我的感恩而請求原諒。
這可不是牧師說的。
于是,要麼牧師想愚弄我,要麼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mdash&mdash隻要這位牧師還沒開始關切世界史。
在與上帝的關系方面我應該學會放棄我有限的理智,以及與之相伴的那種對我而言的自然的區分,為了能夠在神聖的瘋狂之中持續地感恩。
持續地感恩,這是普遍的嗎?是一勞永逸的嗎?持續地感恩是否意味着,每年一次,在大齋節的第二個星期天的晚禱中,我會把&ldquo我應該持續感恩&rdquo牢記在心。
(93)或許我還做不到這一步,如果我碰巧在那個星期天奇怪地感到格外抑郁的話,那麼甚至那天我連這種理解也達不到。
于是,感謝上帝這個原本簡單的事情突然之間成了最為嚴峻的任務之一,它将持續我的整個一生。
因此在我企及它之前,或許需要一點時間;若我達到了這一點,還有什麼我該追求的更高的東西,以便放棄這一個呢?于是乎,當他的朋友,當他所愛的人憂心忡忡地望着他并且幾近絕望地說:&ldquo不幸的人,瞧你必須遭受的這一切。
&rdquo此時,那位對上帝心懷敬畏的人有勇氣說:&ldquo親愛的,你們都錯了,落在我頭上的是一樁好處,我自感要感謝上帝,隻希望我的感恩會令上帝愉悅。
在我達到這一步之前,當我如牧師所說去感謝上帝給予我的好處的時候,我應該心懷羞愧。
&rdquo此處和所有地方(即無可計數的地方)所顯現出的在人神關系方面的困難在于,它指向真正在上帝那裡實現無限化的通道,它通過持續地感恩而完成,而牧師的布道詞卻華而不實。
這種困難我隻能用說教的方式加以表達:單純的宗教個體的行為是直接性的,單純的對宗教有所知覺者則首先通過幽默而為之(通過仔細的審視我發現,這幽默在于說,我必須為我的所為道歉&mdash&mdash我把初級法院的命令和建議當成了最高的東西)。
我不是說,他的宗教性就是幽默,而是說幽默是一個界限,他由此界定自己的宗教,如果他要對外宣布的話;這界限把他與直接性區分開來。
這是一個轉折點,達到這一點已經足夠困難了,但是真正的宗教性的無限化會再次将之遺忘。
不過,我無意說教,除非我已經習慣背誦或者敦促他人去背誦。
例如,何謂結婚?我知道人們在這個方面通常所知的,我能夠前往風流戀人們采摘花環的花園,我的花環像其他人的一樣芬芳;我知道儲藏室的位置,牧師從那裡撷取布道詞。
(94)如果沒有什麼東西妨礙成為世界史的話,那麼,好吧,就讓我們開始。
但是&mdash&mdash仍然有一個&ldquo但是&rdquo,但是婚姻所傳達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中間點是什麼?婚姻如何才能不成為一個停頓?它如何在精神的層面上成為一種祝福(因為&ldquo情愛何謂&rdquo隻是對該問題的一個側面的回答)?在情愛四處宣揚奇迹的同時,倫理如何具體地成為一項任務?作為生存的完滿表現,婚姻何以并不總是完美的,并不總能帶來滿足感(除去對财務和諸如此類的東西的擔憂所帶來的幹擾,它們不在這裡的考慮範圍之内)?這種滿足感嚴肅地暗示着,我的精神是晦暗的,它未能清晰地如其所是地把握那個矛盾,即:不朽的精神成為生存性的。
換言之,即使婚姻的幸福令人懷疑,人們至少不會贊揚不幸的婚姻,其痛苦與精神的痛苦毫無相同之處,後者在生存中正是&ldquo我作為精神而存在&rdquo的一個确定的标記。
這裡的問題在于,是否異教思想不再對婚姻念念不忘,是否關于婚姻的神學段落連同牧師們令人尊敬的潤色&mdash&mdash不論它們如今值一塊錢還是一百塊錢&mdash&mdash是多樣知識的雜湊,它有時察覺不到愛情中的困難,有時不敢說出來,有時察覺不到宗教中的困難,有時不敢說出來。
的确,如果一個女仆希望我在她與男仆的婚禮上由我花錢請樂師,如果我負擔得起的話,我一定樂意為之;如果我有時間的話,我會在婚禮之日與她共舞,與那些喜樂的人同喜樂,而她很可能并不需要更深的理解。
(95)說我因為感到了那種需求就比她優越,這是一派胡言,它與我艱難的思路曆程相去甚遠。
即使我找到了我所尋求的東西,我的善或許還不及一半。
(96)但是,我感到我需要了解我正在做的事情,那種需求在勝利的巅峰得到了獎賞,即單純者和智者關于簡單事務的知識之間的那個可笑的微小差别&mdash&mdash單純者知道,而智者知道他知道,或者知道他不知道。
的确,每一個能單純而真誠地說他并不需要那種理解的不必自責,幹擾他的人有禍了,他不願把上帝一個一個地要求每個人的東西移交給上帝。
是的,一個因其幸福而謙卑且快樂的人真誠而謙遜地認為,人類絕非始自于他,但他卻滿懷信任跟随人類的腳步,因為愛情促使他&ldquo謙卑地面對上帝,屈從于愛情王者般的尊嚴&rdquo,但卻沒有賦予他在滿足中理解何謂塵世幸福的權利。
(97)他的确令人尊敬,而那個冒險發動思想的戰争、并且将其危險和可怕傾瀉在他在婚姻中感受到的溫馨的安全感之上的人有禍了。
但是,當浮誇言辭滿天飛的時候,當人們以世界史的和體系的方式戲弄上帝的時候,當牧師迅速地把自己的袍子翻轉過來以使它看上去像教授的外衣的時候,當人們四處宣講&ldquo直接性被揚棄了&rdquo的時候,這并不會激怒上帝,如果人們詢問那些賢能之士他們關于簡單事務的知識的話。
(98)我讀了法官在《非此即彼》和《人生道路諸階段》中關于婚姻的論述,我讀得很仔細。
(99)我毫不驚奇地發現,很多與世界史和人類的未來和睦相處的人都強烈反對尋找問題的答案,他們首先會把問題弄得如此困難,然後才去尋求一個解釋。
我不會為此責怪法官,也不會責怪他對婚姻的熱切之情,不過我認為,假設我能夠抓住他,如果我在他耳邊輕聲耳語一個小小的秘密,那麼他會承認,困難依然存在。
我們再舉幾個例子。
例子我有的是,我想要持續多久就能持續多久,它們夠我使一輩子的,因此我無須轉而求助于天文學或者獸醫學。
而且,這些例子都是輕松的。
如果我們在更嚴格的意義上探問宗教,事情會變得困難得多,宗教意義上的解釋不在于内在性地進行無限化,而在于對悖論有所意識,而且要時刻緊握悖論。
最可怕的解釋就是那種把悖論清除掉的解釋,因為悖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與生存者的關系的一種暫時形式,而是由&ldquo他是生存者&rdquo這一點本質性地加以限定的,因此那個把悖論清除掉的解釋也以奇妙的方式把生存者轉變成了某種奇幻的存在,它既不屬于時間亦不屬于永恒,這樣的存在不是人。
我們就舉些例子吧。
接下來呢,接下來會是什麼?什麼都沒有,絕對什麼都沒有。
的确是我在不斷地說,在單純者和智者關于簡單事物的知識之間僅有可笑的微小差别,即單純者知道,而智者知道他知道,或者知道他不知道。
盡管如此,還是有些東西随後而至。
對于世界史有所躊躇難道不是最好的嗎,如果關于簡單事物的知識就是用這種方式連貫起來的話?我不再多說什麼了,那些賢能之士對此或許已經了解得足夠多了,他們應該可以一勞永逸地完成所有的任務,而這些任務的關鍵在于,它們本應用一生的時間來完成。
噢,那些為世界史做了那麼多事的寶貴的思想家們,他們也該記得我們這些小人物,就我們感到需要理解這一點而言,我們不是純粹的單純者,隻是我們很受限制,結果我們尤其需要理解那些簡單的東西。
這就是我試圖理解自身的方式。
盡管我的理解貧乏,産出微薄,但我用下決心滿懷激情地借助我的理解去行動這一點來彌補。
或許,歸根結底,比之于所知甚多、但卻無所擁有&mdash&mdash因為我本人已經不可思議地變成了某種奇幻的主體&mdash客體的東西,這才是更健康的食譜:即理解甚少,但卻在無限的背景下以激情的無限可靠性擁有這種理解。
如果我在面對人及其評判的時候比在面對上帝及其評判的時候更容易感到羞怯;如果我怯懦地、不光彩地詢問,面對人的哪種羞怯會比面對上帝時所要求的羞怯對我更有誘惑力,我會認為這是可恥的。
那些人到底是何許人,那些我們會害怕的人?或許是幾個天才,一些文學批評家,以及人們在大街小巷見到的人?1845年前難道沒有人活着嗎?那些與上帝相比的是何人?他們的喧鬧對精神的煥發與那種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孤獨源泉的甘美相比算得了什麼?上帝就栖居于那甘泉之間,萬籁俱寂之時,那甘泉便是深沉的寂靜!與永恒相比,我與人相處的半個鐘點隻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
或許他們會在永生之中尋找我?牧師肯定地說,我們會再見,但是,這适用于所有在路上碰到的熟人嗎?(100)我認為不會。
假設存在着一道分界線,假設我站錯了位置,那麼毫無疑問我會被他們的團體排除在外;假設我站對了位置,那麼我很可能屬于另一個階層;假設永恒十分空曠,我甚至根本看不到可敬的牧師,他好心地保證我們能夠再次相遇。
但是,我有禍了,如果上帝依照我的内心來評判我的話,我虛妄地想成為體系化的和世界史的人,我忘記了生而為人意味着什麼,由此忘記了他是神意味着什麼,那我就有禍了!我在時間之中有禍了,而如果他在永生之中找到我,情況會更糟!他的評判是最終的,唯一的;他的共知是無可逃避的,因為它貫穿于并通過我意識當中最微小的活動發生作用,它與自身最隐秘的聯系;他的在場是永恒的同時性&mdash&mdash我本該敢于因他而羞愧! 聽上去這幾乎是嚴肅的了。
隻要我敢于向幻覺和啟示求助,求助于我臉發紅的事實,多數人都會把它視為嚴肅而不是血往上湧。
正如蘇格拉底活着的時候,時代要求他面對陪審團号啕大哭懇求開恩&mdash&mdash那樣他就會被裁定無罪,而當今時代的要求是,人們呼喊号叫着世界史和體系,宣稱自己就是衆人所期待的人物。
不過我沒有奇迹可以求助,那可是鹿躍博士的幸運!(101)根據他自己所寫的生動報告,在複活節的早上,他在漢堡的斯翠特旅館因一樁奇迹(盡管沒有侍者注意到任何東西)而成為黑格爾哲學的追随者&mdash&mdash一種宣稱沒有奇迹存在的哲學的追随者。
(102)奇妙的時代标記!如果這人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哲學家,那他是何許人呢?他知曉時代的要求,正如他所做的。
這個奇妙的時代标記,比保羅的皈依更為壯麗且意味深長;因為保羅是因一樁奇迹皈依了一種自我宣稱為奇迹的信條,他的皈依更直接,而因一樁奇迹皈依了一種宣稱并無奇迹存在的信條,這種皈依是令人尴尬的。
(103)奇迹發生在複活節的早晨。
對于這樣一位詩性的主人公和這樣一個詩意的複活節早晨,年份和日期完全無關緊要,它完全可以是歌德的《浮士德》中的那個複活節早晨,盡管這兩位同時代人&mdash&mdash鹿躍博士和歌德《浮士德》當中的浮士德&mdash&mdash達到了完全不同的結果!(104)誰敢冒險去解釋那個奇迹!這一切變得極其神秘,即使人們認為,那一年的複活節來得要早些,比如說,在四月一号,因此,在成為一名黑格爾主義者的同時,博士也成了愚人。
(105)而根據詩學,這正是對想浪漫地美化對黑格爾哲學的皈依的恰如其分的詩學補償,隻是黑格爾哲學的優點在于方法,因此它是反對浪漫主義的。
看,我是不會服務于一樁奇迹或者其他什麼意義重大的東西的;我還真做不到。
我要請求每一位敏感的人,遠的近的,城裡的城外的,并使他們确信,我更願意以這種方式來滿足時代的需求,即對我來說,真理是最寶貴的。
這裡,真理完全不同于奇迹,因此前述就不該是關于一樁最無聊的事件的奇迹般的和奇妙的故事,那事件因而也不會發生在西邊那個偏遠且不為人知的小城&mdash&mdash漢莎城漢堡,很少有遊人會到那裡。
(106) 應該是四年前吧,我突發奇想,想試着當一把作家。
我記得很清楚,那是一個星期天,完全正确,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如往常一樣坐在弗裡德裡希花園的露天咖啡座。
(107)那是個美妙的花園,孩童眼中的魔力花園,國王攜王後就住在那裡;那個可愛的花園,年輕人在平民的娛樂中幸福地消遣;那個友善的花園,成年人在對世界以及世界的意義的憂思滿腹的升華之中感到惬意,那裡,皇室令人忌妒的榮耀仍然存在&mdash&mdash那是皇後對已故國王的回憶。
(108)我就坐在那裡,如同往常一樣,抽着我的雪茄。
遺憾的是,在我片斷式的哲學努力的開端與那位詩性的主人公的奇迹般的開端之間,我所能找到的唯一共同點就是:它們都發生在一個公共場所。
(109)此外沒有任何共同之處,盡管我是《哲學片斷》的作者,但是我無足輕重,仍然處于文學圈之外,甚至都沒有被納入文學訂閱計劃之列,老實說也沒有獲得一個有意義的位置。
(110) 我做了十年學生。
盡管從不懶惰,但是我之所為不過是一種光彩奪目的不作為,一個我至今仍然偏愛的工作,我甚至還有一點兒天才。
一天中我讀很多書,其餘時間我都用來閑着和思考,或者思考和閑着,但是隻是到此為止。
我創造的萌芽被用于日常生活,在其青澀之時就被消耗掉了。
一種不可言說的勸服的力量既強烈、又狡黠地将我攫住,我被這種勸服的力量俘虜了。
這種力量就是我的懶散;它不像愛情熱烈的渴望,亦不像激情強烈的動力;它更像一位能夠抓住人心的婦人,與她相處的男子感覺非常好,以至于他根本就沒想過結婚。
還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盡管我對生活中的舒适并非不熟知,但是在所有的舒适之中,懶散是最為舒适的。
于是我就坐在那裡,抽着雪茄,直到我陷入沉思。
我隻記住了這些想法:你年歲漸長,我對自己說,你是成年人了,但卻一無是處,且沒有真正的事業。
相反,你在文學界和生活中見到的都是名流的名字和身影,那些寶貴的和被稱贊的人們,卓越的或是為人所議論的,為數衆多的時代的恩人,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把生活變得日益簡便而使人們受益&mdash&mdash有些人用火車,另一些人用公共馬車和蒸汽輪船,還有一些人用電報,另一些人用簡明易懂的調查報告以及關于所有有價值的東西的簡明出版物。
(111)最終,這些真正的時代恩人,他們以體系的方式在思想的力量的幫助下把精神的存在弄得越來越簡單,且越來越有意義。
那麼,你在做什麼呢?正當此時,我的自我省察被打斷了,因為我的雪茄燃盡,我要點上一支新的。
于是我重新抽上雪茄,突然,一個念頭躍入我的心靈:你必須要做點兒什麼,但是,既然你有限的能力不可能使事情變得比目前簡便,那麼,你就應該懷着同樣的仁慈熱情承擔起把事情弄得更困難的責任。
這個念頭使我異常愉悅,它也使我受到了恭維:我會因自己的努力比别人更多地得到整個教區的愛戴和尊敬。
(112)換言之,當人們一緻地用盡各種辦法使事情變得日益簡便的時候,隻有一種危險是可能存在的,這危險就是:簡便過于巨大,結果一切都變得過于容易。
因此,隻有一種缺乏尚存,盡管它尚未被感覺到,即困難的缺失。
出于對人類的愛,出于對我尴尬處境的絕望&mdash&mdash我一事無成,無法使事情變得比現在更簡便;出于對那些使一切變得簡便的人們的真正的興趣;我把這一點理解成我的任務:四處制造困難。
對我而言尤其奇怪的是,這一點成為我的任務可能最終要歸功于我的懶散。
與阿拉丁完全不同,他靠好運發現了神燈,我認為是我的懶散适時地阻止我欣然地使事情變得簡便,并且逼我去做剩下的唯一的事情。
于是,我沖着那個被贊揚的崇高目标努力奮鬥&mdash&mdash除非我會被嘲笑,或者也許被釘上十字架。
因為凡是高喊&ldquo好!&rdquo的人,也會高喊&ldquo讓他去死!&rdquo,還有&ldquo釘他十字架!&rdquo,而且這麼做甚至都沒有違背他的本性;相反,他在本質上是忠于自己的&mdash&mdash作為一個狂呼亂叫者。
(113)即使我的努力未能得到認可,我仍然意識到,它與其他人的努力同樣高貴。
當宴會上的客人已經酒足飯飽之際,有人想把更多的菜肴端上桌,另一個人則備好了催吐劑。
隻有前者明白客人的需求,這當然是正确的;不過我倒是想知道,後者是否不敢說出他心中所想的客人們可能的需求呢? 從那一刻起,我在這項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娛樂,我是說,這工作對我來說是娛樂性的,這項準備性的和自我發展的工作,因為迄今為止,我的成果隻是一本小小的《哲學片斷》,而且我并未由此找到我的謀生之道,因為書是我自己出資出版的。
(114)不過我不敢奢求人們為把事情弄得困難而出資,那樣其實是在困難之上再加一重新的困難。
我們吃藥的時候,總是習慣于嘗到些甜頭。
(115)對于這一點我根本沒有誤解,即如果我能客觀地肯定我所開藥方的療效(作為一個主體性的作家,我自然不會這樣),而且這療效并不單單取決于使用方式,以至于使用方式實際上就是藥;那麼,我會成為第一個向我的所有讀者&mdash&mdash不論男女老幼&mdash&mdash承諾一種合理獎賞的人;或者為我的讀者開啟一個前景,讓他們參加品位高尚的禮品抽獎活動,以此為他們注入力量和勇氣來閱讀我的小冊子。
(116)如果那些使事情變得簡便的人有朝一日洞悉到,他們實際上是受惠于我所提出的那一點點困難的,洞悉到簡便不應該成為一片死寂;如果他們為我的努力所傳達出的意義所推動和感動,或許這努力與他們自身的努力相調和,他們決定秘密地用金錢來支持我,那麼這些錢将會高興地被接受,而我将承諾一種牢不可破的沉默:即沒有一個我們共同從其身上獲利獲益的人會知道這裡真正的關聯。
人們很可能會發現,這個展示與一名主體性的作家是相适應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個體系制造者借助奇迹成為體系的追随者,當他用這樣的故事來娛樂我們的時候,這件事似乎指示着,他體系化的生活和職業與體系沒有共同點&mdash&mdash體系是從無開始的。
注釋: (1)&ldquo請原諒這個說法&rdquo原文為拉丁文sitveniaverbo。
(2)典出《路加福音》15∶1&mdash7。
耶稣說,假如有人有一百隻羊但丢了一隻,他會把99隻羊放在一邊去找那隻丢了的羊,直到找到為止。
他說:&ldquo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rdquo (3)由牧師宣布婚姻預告是丹麥法律的規定,1685年頒布的《丹麥和挪威教堂禮儀》(Kirke-RitualforDanmarkogNorge)中就有此規定,克爾凱郭爾生活的時代使用的是該書1762年的版本。
(4)&ldquo主人公&rdquo對應于原文enHelt,在西文中兼有&ldquo英雄&rdquo和&ldquo主人公&rdquo的意思。
(5)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劃分了&ldquo東方世界&rdquo(DieorientalischeWelt)、&ldquo希臘世界&rdquo(DiegriechischeWelt)、&ldquo羅馬世界&rdquo(DierömischeWelt)和&ldquo日爾曼世界&rdquo(Diegermanischewelt)。
(6)&ldquo道路與真理&rdquo語出《約翰福音》14∶6。
(7)關于&ldquo理念變成曆史&rdquo的說法,參《哲學片斷》中的&ldquo間奏曲&rdquo。
&ldquo具體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concreto。
(8)此處的&ldquo智者&rdquo(enSophist)無法确定究竟指何人。
有可能指西塞羅,他說發現了一份羊皮紙手抄本《伊利亞特》,它非常之小,可以放進果殼中。
還可能指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2幕、第2場哈姆雷特的著名對白:&ldquo上帝啊!倘不是因為我總作噩夢,那麼即使把我關在一個果殼裡,我也會把自己當作一個擁有無限空間的君王的。
&rdquo (9)&ldquo附屬物&rdquo原文為拉丁文Accessorium。
(10)&ldquo轉向另一類&rdquo原為希臘文metábasiseisállogénos。
這裡的&ldquo邏輯學家&rdquo原文為Syllogistiker,直譯應為&ldquo三段論邏輯學家&rdquo。
(11)&ldquo每個人都是無用的仆人&rdquo語出《路加福音》17∶10。
耶稣對門徒們說:&ldquo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隻當說:&lsquo我們是無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rsquo。
&rdquo (12)在《使徒行傳》1∶16&mdash17中,彼得對衆弟兄說:&ldquo弟兄們!聖靈借大衛的口,在聖經上預言領人捉拿耶稣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
他本來列在我們數中,并且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
&rdquo (13)&ldquo盡全力&rdquo原文為拉丁文provirili,本應為proviriliparte。
(14)&ldquo神的本質就是愛&rdquo語出《約翰一書》4∶8:&ldquo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rdquo。
(15)&ldquo神性的瘋狂&rdquo(detguddommeligeVanvid)指柏拉圖《斐德若篇》(244a&mdash245b,256,265b)中所提到的&ldquo迷狂&rdquo(mania)。
對話中講到三種不同形式的&ldquo迷狂&rdquo:預言式的、宗教的和詩性的。
參朱光潛所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mdash118頁。
(16)&ldquo天命&rdquo原文為Styrelsen,英譯本寫為大寫的Governance。
譯者認為,此處應理解為guddommeligeStyrelsen,即&ldquo天命&rdquo、&ldquo天道&rdquo、&ldquo上帝的安排&rdquo的意思。
(17)丹麥詩人奧倫施萊格爾(AdamOehlenschläger)在《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基礎上撰寫有童話詩劇《阿拉丁神燈》(Aladdin,ellerDenforunderligeLampe)。
(18)此處及随後的&ldquo但是&rdquo原文寫為德文aber。
(19)&ldquo如海邊的沙不可計數&rdquo(utallige,someHavetsSand)語出《創世記》22∶17,耶和華說:&ldquo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人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rdquo。
類似的句子還可參《列王紀上》4∶20《耶利米書》33∶22《羅馬書》9∶27。
&ldquo我數了人的頭發&rdquo(tælleretMenneskesHovedhaar)語出《馬太福音》10∶30,耶稣對門徒們說:&ldquo就是你們的頭發也都被數過了&rdquo。
(20)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同名小說中的主人公。
(21)&ldquo尼斯小精靈&rdquo(Nisse)斯堪得納維亞民歌中的神話人物,主要與冬至和聖誕有關。
(22)此處的&ldquo作家&rdquo指克爾凱郭爾《人生道路諸階段》(StadierpaaLivetsVei)的化名作者FracterTaciturnus。
七萬這個數字或許受到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所說的印度天文學中近乎神秘的數字的啟發。
&ldquo尋&rdquo是1907年米制引入丹麥、繼而1916年廢除舊度量衡之前丹麥的官方度量單位,1尋=1.88米。
(23)&ldquo世界史就是對世界的審判&rdquo原文為德文dieWeltgeshichteistdasWelt-gericht,出自席勒寫于1784年的詩作《忍從》(Resignation)。
在錢春绮的漢譯本中,這句話被譯為&ldquo最後審判總結一部世界史&rdquo。
&ldquo如果摘下二者中的一枝花,/另一枝就得放棄。
/不能信者,就享樂。
這句古話/像世界一樣永久。
能信者,克制吧!/最後審判總結一部世界史。
&rdquo見《席勒詩選》,錢春绮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頁。
(24)&ldquo撒羅門王和制帽商約揚是有差别的&rdquo語出丹麥劇作家、黑格爾主義哲學家海伯格(J.L.Heiberg)寫于1825年的鬧劇《撒羅門王和制帽商約揚》(KongSalomonogJørgenHattemager)。
《哲學片斷》&ldquo前言&rdquo曾引用此典。
(25)&ldquo起舞的鶴群中的麻雀&rdquo(enSpurviTranedands)是對俗語DeterikkeforSpurvatkommeiTranedans(麻雀不應該加入鶴舞,即人不應該攀高枝兒)的戲仿。
(26)此處的&ldquo遮羞布&rdquo是對原文&ldquo無花果樹葉&rdquo(Figenblad)的意譯。
典出《創世紀》3∶7,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後,眼睛亮了,知道自己赤身露體,便用無花果樹葉為自己編了裙子。
(27)&ldquo屈從重力定律&rdquo原文為德文knechtischdemGesetzderSchwere,語出席勒的詩作《希臘的群神》(DieGötterGriechenlands)。
在錢春绮漢譯本中,這句話被譯為&ldquo屈從鐵一般的規律&rdquo。
這段詩為:&ldquo被剝奪了神道的這個大自然,不複知道她所賜與的歡欣,/不再沉迷于自己的妙相莊嚴,/不再認識支配自己的精神,/對我們的幸福不感到高興,/甚至不關心藝術家的榮譽,/就像嘀嗒的擺鐘,死氣沉沉,/屈從鐵一般的規律。
&rdquo見《席勒詩選》,錢春绮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頁。
(28)&ldquo素材&rdquo(detStofartige)指曆史的、經驗的現實素材;&ldquo質量&rdquo(Mas-seagtige)指物體中所含物質的量。
(29)&ldquo必須禁絕惡&rdquo出自普魯塔克的論文《論控制怒氣》(Decohibendaira),其中引用希臘自然哲學家恩培多克勒的話。
此處在&ldquo必須禁絕惡&rdquo後還附有希臘文nēsteûsaikako&primetētos。
(30)&ldquo倫理首先在世界史中具相化&rdquo是黑格爾在《曆史哲學》(PhilosophiederGeschichte)和《法哲學原理》(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中展開的觀點。
(31)魏瑟(J.H.Wessel)的喜劇叙事詩《斯黛拉》(Stella,1785)中有這樣的句子:&ldquo為了錢瘋狂的德國人什麼事不幹?&rdquo (32)&ldquo先知&rdquo、&ldquo深遂的眼睛&rdquo可能指格倫德威。
借助咖啡渣和撲克牌是兩種常見的算命方式。
(33)①根據1812年12月頒布的丹麥皇家決議,當局有權把那些已過行堅信禮的年齡但卻未行此禮、并且表現出不願接受必要教育的人送進&ldquo感
停一停!如果我感謝上帝給予我的好處,我能夠洞察出那是一樁好處,那麼,我就是在愚弄上帝,因為我與上帝的關系意味着,我應該改變自身從而與上帝相像,而非我改變上帝從而使其與我相像。
我感謝上帝給予我的好處,我知道那是一樁好處;但是我所知的是有限的存在,于是我上前為上帝依我的觀念而做出的自我調整而感謝上帝。
不過,在與上帝的關系問題上我本應知道,我不會确切地知道任何東西,結果我也不知道這是否是一種好處&mdash&mdash但是我仍然要感謝上帝所給予的我所知道的好處,某種我并不會知道的東西。
然後呢?難道我要停止我的感謝,當落在我頭上的東西在我可憐的、有限的理智看來是一樁好處的時候,我或許強烈地渴望過它,現在我得到它了,我欣喜若狂,覺得自己必須感謝上帝不可?并非如此。
但是我必須銘記在心,我強烈渴望的東西毫無優點可言,而且也不會因為我實現了我的渴望而變成優點。
于是,我的感恩将伴之以歉意,為了确保我榮幸地與之對話的是上帝,而非我的朋友和哥們兒安德森官員。
(92)我羞愧地承認,那對我來說太誘人了,以至于我要請求原諒,因為我的感恩是情不自禁的。
結果我要為我的感恩而請求原諒。
這可不是牧師說的。
于是,要麼牧師想愚弄我,要麼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mdash&mdash隻要這位牧師還沒開始關切世界史。
在與上帝的關系方面我應該學會放棄我有限的理智,以及與之相伴的那種對我而言的自然的區分,為了能夠在神聖的瘋狂之中持續地感恩。
持續地感恩,這是普遍的嗎?是一勞永逸的嗎?持續地感恩是否意味着,每年一次,在大齋節的第二個星期天的晚禱中,我會把&ldquo我應該持續感恩&rdquo牢記在心。
(93)或許我還做不到這一步,如果我碰巧在那個星期天奇怪地感到格外抑郁的話,那麼甚至那天我連這種理解也達不到。
于是,感謝上帝這個原本簡單的事情突然之間成了最為嚴峻的任務之一,它将持續我的整個一生。
因此在我企及它之前,或許需要一點時間;若我達到了這一點,還有什麼我該追求的更高的東西,以便放棄這一個呢?于是乎,當他的朋友,當他所愛的人憂心忡忡地望着他并且幾近絕望地說:&ldquo不幸的人,瞧你必須遭受的這一切。
&rdquo此時,那位對上帝心懷敬畏的人有勇氣說:&ldquo親愛的,你們都錯了,落在我頭上的是一樁好處,我自感要感謝上帝,隻希望我的感恩會令上帝愉悅。
在我達到這一步之前,當我如牧師所說去感謝上帝給予我的好處的時候,我應該心懷羞愧。
&rdquo此處和所有地方(即無可計數的地方)所顯現出的在人神關系方面的困難在于,它指向真正在上帝那裡實現無限化的通道,它通過持續地感恩而完成,而牧師的布道詞卻華而不實。
這種困難我隻能用說教的方式加以表達:單純的宗教個體的行為是直接性的,單純的對宗教有所知覺者則首先通過幽默而為之(通過仔細的審視我發現,這幽默在于說,我必須為我的所為道歉&mdash&mdash我把初級法院的命令和建議當成了最高的東西)。
我不是說,他的宗教性就是幽默,而是說幽默是一個界限,他由此界定自己的宗教,如果他要對外宣布的話;這界限把他與直接性區分開來。
這是一個轉折點,達到這一點已經足夠困難了,但是真正的宗教性的無限化會再次将之遺忘。
不過,我無意說教,除非我已經習慣背誦或者敦促他人去背誦。
例如,何謂結婚?我知道人們在這個方面通常所知的,我能夠前往風流戀人們采摘花環的花園,我的花環像其他人的一樣芬芳;我知道儲藏室的位置,牧師從那裡撷取布道詞。
(94)如果沒有什麼東西妨礙成為世界史的話,那麼,好吧,就讓我們開始。
但是&mdash&mdash仍然有一個&ldquo但是&rdquo,但是婚姻所傳達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中間點是什麼?婚姻如何才能不成為一個停頓?它如何在精神的層面上成為一種祝福(因為&ldquo情愛何謂&rdquo隻是對該問題的一個側面的回答)?在情愛四處宣揚奇迹的同時,倫理如何具體地成為一項任務?作為生存的完滿表現,婚姻何以并不總是完美的,并不總能帶來滿足感(除去對财務和諸如此類的東西的擔憂所帶來的幹擾,它們不在這裡的考慮範圍之内)?這種滿足感嚴肅地暗示着,我的精神是晦暗的,它未能清晰地如其所是地把握那個矛盾,即:不朽的精神成為生存性的。
換言之,即使婚姻的幸福令人懷疑,人們至少不會贊揚不幸的婚姻,其痛苦與精神的痛苦毫無相同之處,後者在生存中正是&ldquo我作為精神而存在&rdquo的一個确定的标記。
這裡的問題在于,是否異教思想不再對婚姻念念不忘,是否關于婚姻的神學段落連同牧師們令人尊敬的潤色&mdash&mdash不論它們如今值一塊錢還是一百塊錢&mdash&mdash是多樣知識的雜湊,它有時察覺不到愛情中的困難,有時不敢說出來,有時察覺不到宗教中的困難,有時不敢說出來。
的确,如果一個女仆希望我在她與男仆的婚禮上由我花錢請樂師,如果我負擔得起的話,我一定樂意為之;如果我有時間的話,我會在婚禮之日與她共舞,與那些喜樂的人同喜樂,而她很可能并不需要更深的理解。
(95)說我因為感到了那種需求就比她優越,這是一派胡言,它與我艱難的思路曆程相去甚遠。
即使我找到了我所尋求的東西,我的善或許還不及一半。
(96)但是,我感到我需要了解我正在做的事情,那種需求在勝利的巅峰得到了獎賞,即單純者和智者關于簡單事務的知識之間的那個可笑的微小差别&mdash&mdash單純者知道,而智者知道他知道,或者知道他不知道。
的确,每一個能單純而真誠地說他并不需要那種理解的不必自責,幹擾他的人有禍了,他不願把上帝一個一個地要求每個人的東西移交給上帝。
是的,一個因其幸福而謙卑且快樂的人真誠而謙遜地認為,人類絕非始自于他,但他卻滿懷信任跟随人類的腳步,因為愛情促使他&ldquo謙卑地面對上帝,屈從于愛情王者般的尊嚴&rdquo,但卻沒有賦予他在滿足中理解何謂塵世幸福的權利。
(97)他的确令人尊敬,而那個冒險發動思想的戰争、并且将其危險和可怕傾瀉在他在婚姻中感受到的溫馨的安全感之上的人有禍了。
但是,當浮誇言辭滿天飛的時候,當人們以世界史的和體系的方式戲弄上帝的時候,當牧師迅速地把自己的袍子翻轉過來以使它看上去像教授的外衣的時候,當人們四處宣講&ldquo直接性被揚棄了&rdquo的時候,這并不會激怒上帝,如果人們詢問那些賢能之士他們關于簡單事務的知識的話。
(98)我讀了法官在《非此即彼》和《人生道路諸階段》中關于婚姻的論述,我讀得很仔細。
(99)我毫不驚奇地發現,很多與世界史和人類的未來和睦相處的人都強烈反對尋找問題的答案,他們首先會把問題弄得如此困難,然後才去尋求一個解釋。
我不會為此責怪法官,也不會責怪他對婚姻的熱切之情,不過我認為,假設我能夠抓住他,如果我在他耳邊輕聲耳語一個小小的秘密,那麼他會承認,困難依然存在。
我們再舉幾個例子。
例子我有的是,我想要持續多久就能持續多久,它們夠我使一輩子的,因此我無須轉而求助于天文學或者獸醫學。
而且,這些例子都是輕松的。
如果我們在更嚴格的意義上探問宗教,事情會變得困難得多,宗教意義上的解釋不在于内在性地進行無限化,而在于對悖論有所意識,而且要時刻緊握悖論。
最可怕的解釋就是那種把悖論清除掉的解釋,因為悖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與生存者的關系的一種暫時形式,而是由&ldquo他是生存者&rdquo這一點本質性地加以限定的,因此那個把悖論清除掉的解釋也以奇妙的方式把生存者轉變成了某種奇幻的存在,它既不屬于時間亦不屬于永恒,這樣的存在不是人。
我們就舉些例子吧。
接下來呢,接下來會是什麼?什麼都沒有,絕對什麼都沒有。
的确是我在不斷地說,在單純者和智者關于簡單事物的知識之間僅有可笑的微小差别,即單純者知道,而智者知道他知道,或者知道他不知道。
盡管如此,還是有些東西随後而至。
對于世界史有所躊躇難道不是最好的嗎,如果關于簡單事物的知識就是用這種方式連貫起來的話?我不再多說什麼了,那些賢能之士對此或許已經了解得足夠多了,他們應該可以一勞永逸地完成所有的任務,而這些任務的關鍵在于,它們本應用一生的時間來完成。
噢,那些為世界史做了那麼多事的寶貴的思想家們,他們也該記得我們這些小人物,就我們感到需要理解這一點而言,我們不是純粹的單純者,隻是我們很受限制,結果我們尤其需要理解那些簡單的東西。
這就是我試圖理解自身的方式。
盡管我的理解貧乏,産出微薄,但我用下決心滿懷激情地借助我的理解去行動這一點來彌補。
或許,歸根結底,比之于所知甚多、但卻無所擁有&mdash&mdash因為我本人已經不可思議地變成了某種奇幻的主體&mdash客體的東西,這才是更健康的食譜:即理解甚少,但卻在無限的背景下以激情的無限可靠性擁有這種理解。
如果我在面對人及其評判的時候比在面對上帝及其評判的時候更容易感到羞怯;如果我怯懦地、不光彩地詢問,面對人的哪種羞怯會比面對上帝時所要求的羞怯對我更有誘惑力,我會認為這是可恥的。
那些人到底是何許人,那些我們會害怕的人?或許是幾個天才,一些文學批評家,以及人們在大街小巷見到的人?1845年前難道沒有人活着嗎?那些與上帝相比的是何人?他們的喧鬧對精神的煥發與那種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孤獨源泉的甘美相比算得了什麼?上帝就栖居于那甘泉之間,萬籁俱寂之時,那甘泉便是深沉的寂靜!與永恒相比,我與人相處的半個鐘點隻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
或許他們會在永生之中尋找我?牧師肯定地說,我們會再見,但是,這适用于所有在路上碰到的熟人嗎?(100)我認為不會。
假設存在着一道分界線,假設我站錯了位置,那麼毫無疑問我會被他們的團體排除在外;假設我站對了位置,那麼我很可能屬于另一個階層;假設永恒十分空曠,我甚至根本看不到可敬的牧師,他好心地保證我們能夠再次相遇。
但是,我有禍了,如果上帝依照我的内心來評判我的話,我虛妄地想成為體系化的和世界史的人,我忘記了生而為人意味着什麼,由此忘記了他是神意味着什麼,那我就有禍了!我在時間之中有禍了,而如果他在永生之中找到我,情況會更糟!他的評判是最終的,唯一的;他的共知是無可逃避的,因為它貫穿于并通過我意識當中最微小的活動發生作用,它與自身最隐秘的聯系;他的在場是永恒的同時性&mdash&mdash我本該敢于因他而羞愧! 聽上去這幾乎是嚴肅的了。
隻要我敢于向幻覺和啟示求助,求助于我臉發紅的事實,多數人都會把它視為嚴肅而不是血往上湧。
正如蘇格拉底活着的時候,時代要求他面對陪審團号啕大哭懇求開恩&mdash&mdash那樣他就會被裁定無罪,而當今時代的要求是,人們呼喊号叫着世界史和體系,宣稱自己就是衆人所期待的人物。
不過我沒有奇迹可以求助,那可是鹿躍博士的幸運!(101)根據他自己所寫的生動報告,在複活節的早上,他在漢堡的斯翠特旅館因一樁奇迹(盡管沒有侍者注意到任何東西)而成為黑格爾哲學的追随者&mdash&mdash一種宣稱沒有奇迹存在的哲學的追随者。
(102)奇妙的時代标記!如果這人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哲學家,那他是何許人呢?他知曉時代的要求,正如他所做的。
這個奇妙的時代标記,比保羅的皈依更為壯麗且意味深長;因為保羅是因一樁奇迹皈依了一種自我宣稱為奇迹的信條,他的皈依更直接,而因一樁奇迹皈依了一種宣稱并無奇迹存在的信條,這種皈依是令人尴尬的。
(103)奇迹發生在複活節的早晨。
對于這樣一位詩性的主人公和這樣一個詩意的複活節早晨,年份和日期完全無關緊要,它完全可以是歌德的《浮士德》中的那個複活節早晨,盡管這兩位同時代人&mdash&mdash鹿躍博士和歌德《浮士德》當中的浮士德&mdash&mdash達到了完全不同的結果!(104)誰敢冒險去解釋那個奇迹!這一切變得極其神秘,即使人們認為,那一年的複活節來得要早些,比如說,在四月一号,因此,在成為一名黑格爾主義者的同時,博士也成了愚人。
(105)而根據詩學,這正是對想浪漫地美化對黑格爾哲學的皈依的恰如其分的詩學補償,隻是黑格爾哲學的優點在于方法,因此它是反對浪漫主義的。
看,我是不會服務于一樁奇迹或者其他什麼意義重大的東西的;我還真做不到。
我要請求每一位敏感的人,遠的近的,城裡的城外的,并使他們确信,我更願意以這種方式來滿足時代的需求,即對我來說,真理是最寶貴的。
這裡,真理完全不同于奇迹,因此前述就不該是關于一樁最無聊的事件的奇迹般的和奇妙的故事,那事件因而也不會發生在西邊那個偏遠且不為人知的小城&mdash&mdash漢莎城漢堡,很少有遊人會到那裡。
(106) 應該是四年前吧,我突發奇想,想試着當一把作家。
我記得很清楚,那是一個星期天,完全正确,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如往常一樣坐在弗裡德裡希花園的露天咖啡座。
(107)那是個美妙的花園,孩童眼中的魔力花園,國王攜王後就住在那裡;那個可愛的花園,年輕人在平民的娛樂中幸福地消遣;那個友善的花園,成年人在對世界以及世界的意義的憂思滿腹的升華之中感到惬意,那裡,皇室令人忌妒的榮耀仍然存在&mdash&mdash那是皇後對已故國王的回憶。
(108)我就坐在那裡,如同往常一樣,抽着我的雪茄。
遺憾的是,在我片斷式的哲學努力的開端與那位詩性的主人公的奇迹般的開端之間,我所能找到的唯一共同點就是:它們都發生在一個公共場所。
(109)此外沒有任何共同之處,盡管我是《哲學片斷》的作者,但是我無足輕重,仍然處于文學圈之外,甚至都沒有被納入文學訂閱計劃之列,老實說也沒有獲得一個有意義的位置。
(110) 我做了十年學生。
盡管從不懶惰,但是我之所為不過是一種光彩奪目的不作為,一個我至今仍然偏愛的工作,我甚至還有一點兒天才。
一天中我讀很多書,其餘時間我都用來閑着和思考,或者思考和閑着,但是隻是到此為止。
我創造的萌芽被用于日常生活,在其青澀之時就被消耗掉了。
一種不可言說的勸服的力量既強烈、又狡黠地将我攫住,我被這種勸服的力量俘虜了。
這種力量就是我的懶散;它不像愛情熱烈的渴望,亦不像激情強烈的動力;它更像一位能夠抓住人心的婦人,與她相處的男子感覺非常好,以至于他根本就沒想過結婚。
還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盡管我對生活中的舒适并非不熟知,但是在所有的舒适之中,懶散是最為舒适的。
于是我就坐在那裡,抽着雪茄,直到我陷入沉思。
我隻記住了這些想法:你年歲漸長,我對自己說,你是成年人了,但卻一無是處,且沒有真正的事業。
相反,你在文學界和生活中見到的都是名流的名字和身影,那些寶貴的和被稱贊的人們,卓越的或是為人所議論的,為數衆多的時代的恩人,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把生活變得日益簡便而使人們受益&mdash&mdash有些人用火車,另一些人用公共馬車和蒸汽輪船,還有一些人用電報,另一些人用簡明易懂的調查報告以及關于所有有價值的東西的簡明出版物。
(111)最終,這些真正的時代恩人,他們以體系的方式在思想的力量的幫助下把精神的存在弄得越來越簡單,且越來越有意義。
那麼,你在做什麼呢?正當此時,我的自我省察被打斷了,因為我的雪茄燃盡,我要點上一支新的。
于是我重新抽上雪茄,突然,一個念頭躍入我的心靈:你必須要做點兒什麼,但是,既然你有限的能力不可能使事情變得比目前簡便,那麼,你就應該懷着同樣的仁慈熱情承擔起把事情弄得更困難的責任。
這個念頭使我異常愉悅,它也使我受到了恭維:我會因自己的努力比别人更多地得到整個教區的愛戴和尊敬。
(112)換言之,當人們一緻地用盡各種辦法使事情變得日益簡便的時候,隻有一種危險是可能存在的,這危險就是:簡便過于巨大,結果一切都變得過于容易。
因此,隻有一種缺乏尚存,盡管它尚未被感覺到,即困難的缺失。
出于對人類的愛,出于對我尴尬處境的絕望&mdash&mdash我一事無成,無法使事情變得比現在更簡便;出于對那些使一切變得簡便的人們的真正的興趣;我把這一點理解成我的任務:四處制造困難。
對我而言尤其奇怪的是,這一點成為我的任務可能最終要歸功于我的懶散。
與阿拉丁完全不同,他靠好運發現了神燈,我認為是我的懶散适時地阻止我欣然地使事情變得簡便,并且逼我去做剩下的唯一的事情。
于是,我沖着那個被贊揚的崇高目标努力奮鬥&mdash&mdash除非我會被嘲笑,或者也許被釘上十字架。
因為凡是高喊&ldquo好!&rdquo的人,也會高喊&ldquo讓他去死!&rdquo,還有&ldquo釘他十字架!&rdquo,而且這麼做甚至都沒有違背他的本性;相反,他在本質上是忠于自己的&mdash&mdash作為一個狂呼亂叫者。
(113)即使我的努力未能得到認可,我仍然意識到,它與其他人的努力同樣高貴。
當宴會上的客人已經酒足飯飽之際,有人想把更多的菜肴端上桌,另一個人則備好了催吐劑。
隻有前者明白客人的需求,這當然是正确的;不過我倒是想知道,後者是否不敢說出他心中所想的客人們可能的需求呢? 從那一刻起,我在這項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娛樂,我是說,這工作對我來說是娛樂性的,這項準備性的和自我發展的工作,因為迄今為止,我的成果隻是一本小小的《哲學片斷》,而且我并未由此找到我的謀生之道,因為書是我自己出資出版的。
(114)不過我不敢奢求人們為把事情弄得困難而出資,那樣其實是在困難之上再加一重新的困難。
我們吃藥的時候,總是習慣于嘗到些甜頭。
(115)對于這一點我根本沒有誤解,即如果我能客觀地肯定我所開藥方的療效(作為一個主體性的作家,我自然不會這樣),而且這療效并不單單取決于使用方式,以至于使用方式實際上就是藥;那麼,我會成為第一個向我的所有讀者&mdash&mdash不論男女老幼&mdash&mdash承諾一種合理獎賞的人;或者為我的讀者開啟一個前景,讓他們參加品位高尚的禮品抽獎活動,以此為他們注入力量和勇氣來閱讀我的小冊子。
(116)如果那些使事情變得簡便的人有朝一日洞悉到,他們實際上是受惠于我所提出的那一點點困難的,洞悉到簡便不應該成為一片死寂;如果他們為我的努力所傳達出的意義所推動和感動,或許這努力與他們自身的努力相調和,他們決定秘密地用金錢來支持我,那麼這些錢将會高興地被接受,而我将承諾一種牢不可破的沉默:即沒有一個我們共同從其身上獲利獲益的人會知道這裡真正的關聯。
人們很可能會發現,這個展示與一名主體性的作家是相适應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個體系制造者借助奇迹成為體系的追随者,當他用這樣的故事來娛樂我們的時候,這件事似乎指示着,他體系化的生活和職業與體系沒有共同點&mdash&mdash體系是從無開始的。
注釋: (1)&ldquo請原諒這個說法&rdquo原文為拉丁文sitveniaverbo。
(2)典出《路加福音》15∶1&mdash7。
耶稣說,假如有人有一百隻羊但丢了一隻,他會把99隻羊放在一邊去找那隻丢了的羊,直到找到為止。
他說:&ldquo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rdquo (3)由牧師宣布婚姻預告是丹麥法律的規定,1685年頒布的《丹麥和挪威教堂禮儀》(Kirke-RitualforDanmarkogNorge)中就有此規定,克爾凱郭爾生活的時代使用的是該書1762年的版本。
(4)&ldquo主人公&rdquo對應于原文enHelt,在西文中兼有&ldquo英雄&rdquo和&ldquo主人公&rdquo的意思。
(5)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劃分了&ldquo東方世界&rdquo(DieorientalischeWelt)、&ldquo希臘世界&rdquo(DiegriechischeWelt)、&ldquo羅馬世界&rdquo(DierömischeWelt)和&ldquo日爾曼世界&rdquo(Diegermanischewelt)。
(6)&ldquo道路與真理&rdquo語出《約翰福音》14∶6。
(7)關于&ldquo理念變成曆史&rdquo的說法,參《哲學片斷》中的&ldquo間奏曲&rdquo。
&ldquo具體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concreto。
(8)此處的&ldquo智者&rdquo(enSophist)無法确定究竟指何人。
有可能指西塞羅,他說發現了一份羊皮紙手抄本《伊利亞特》,它非常之小,可以放進果殼中。
還可能指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2幕、第2場哈姆雷特的著名對白:&ldquo上帝啊!倘不是因為我總作噩夢,那麼即使把我關在一個果殼裡,我也會把自己當作一個擁有無限空間的君王的。
&rdquo (9)&ldquo附屬物&rdquo原文為拉丁文Accessorium。
(10)&ldquo轉向另一類&rdquo原為希臘文metábasiseisállogénos。
這裡的&ldquo邏輯學家&rdquo原文為Syllogistiker,直譯應為&ldquo三段論邏輯學家&rdquo。
(11)&ldquo每個人都是無用的仆人&rdquo語出《路加福音》17∶10。
耶稣對門徒們說:&ldquo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隻當說:&lsquo我們是無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rsquo。
&rdquo (12)在《使徒行傳》1∶16&mdash17中,彼得對衆弟兄說:&ldquo弟兄們!聖靈借大衛的口,在聖經上預言領人捉拿耶稣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
他本來列在我們數中,并且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
&rdquo (13)&ldquo盡全力&rdquo原文為拉丁文provirili,本應為proviriliparte。
(14)&ldquo神的本質就是愛&rdquo語出《約翰一書》4∶8:&ldquo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rdquo。
(15)&ldquo神性的瘋狂&rdquo(detguddommeligeVanvid)指柏拉圖《斐德若篇》(244a&mdash245b,256,265b)中所提到的&ldquo迷狂&rdquo(mania)。
對話中講到三種不同形式的&ldquo迷狂&rdquo:預言式的、宗教的和詩性的。
參朱光潛所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mdash118頁。
(16)&ldquo天命&rdquo原文為Styrelsen,英譯本寫為大寫的Governance。
譯者認為,此處應理解為guddommeligeStyrelsen,即&ldquo天命&rdquo、&ldquo天道&rdquo、&ldquo上帝的安排&rdquo的意思。
(17)丹麥詩人奧倫施萊格爾(AdamOehlenschläger)在《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基礎上撰寫有童話詩劇《阿拉丁神燈》(Aladdin,ellerDenforunderligeLampe)。
(18)此處及随後的&ldquo但是&rdquo原文寫為德文aber。
(19)&ldquo如海邊的沙不可計數&rdquo(utallige,someHavetsSand)語出《創世記》22∶17,耶和華說:&ldquo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人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rdquo。
類似的句子還可參《列王紀上》4∶20《耶利米書》33∶22《羅馬書》9∶27。
&ldquo我數了人的頭發&rdquo(tælleretMenneskesHovedhaar)語出《馬太福音》10∶30,耶稣對門徒們說:&ldquo就是你們的頭發也都被數過了&rdquo。
(20)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同名小說中的主人公。
(21)&ldquo尼斯小精靈&rdquo(Nisse)斯堪得納維亞民歌中的神話人物,主要與冬至和聖誕有關。
(22)此處的&ldquo作家&rdquo指克爾凱郭爾《人生道路諸階段》(StadierpaaLivetsVei)的化名作者FracterTaciturnus。
七萬這個數字或許受到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所說的印度天文學中近乎神秘的數字的啟發。
&ldquo尋&rdquo是1907年米制引入丹麥、繼而1916年廢除舊度量衡之前丹麥的官方度量單位,1尋=1.88米。
(23)&ldquo世界史就是對世界的審判&rdquo原文為德文dieWeltgeshichteistdasWelt-gericht,出自席勒寫于1784年的詩作《忍從》(Resignation)。
在錢春绮的漢譯本中,這句話被譯為&ldquo最後審判總結一部世界史&rdquo。
&ldquo如果摘下二者中的一枝花,/另一枝就得放棄。
/不能信者,就享樂。
這句古話/像世界一樣永久。
能信者,克制吧!/最後審判總結一部世界史。
&rdquo見《席勒詩選》,錢春绮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頁。
(24)&ldquo撒羅門王和制帽商約揚是有差别的&rdquo語出丹麥劇作家、黑格爾主義哲學家海伯格(J.L.Heiberg)寫于1825年的鬧劇《撒羅門王和制帽商約揚》(KongSalomonogJørgenHattemager)。
《哲學片斷》&ldquo前言&rdquo曾引用此典。
(25)&ldquo起舞的鶴群中的麻雀&rdquo(enSpurviTranedands)是對俗語DeterikkeforSpurvatkommeiTranedans(麻雀不應該加入鶴舞,即人不應該攀高枝兒)的戲仿。
(26)此處的&ldquo遮羞布&rdquo是對原文&ldquo無花果樹葉&rdquo(Figenblad)的意譯。
典出《創世紀》3∶7,亞當和夏娃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後,眼睛亮了,知道自己赤身露體,便用無花果樹葉為自己編了裙子。
(27)&ldquo屈從重力定律&rdquo原文為德文knechtischdemGesetzderSchwere,語出席勒的詩作《希臘的群神》(DieGötterGriechenlands)。
在錢春绮漢譯本中,這句話被譯為&ldquo屈從鐵一般的規律&rdquo。
這段詩為:&ldquo被剝奪了神道的這個大自然,不複知道她所賜與的歡欣,/不再沉迷于自己的妙相莊嚴,/不再認識支配自己的精神,/對我們的幸福不感到高興,/甚至不關心藝術家的榮譽,/就像嘀嗒的擺鐘,死氣沉沉,/屈從鐵一般的規律。
&rdquo見《席勒詩選》,錢春绮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頁。
(28)&ldquo素材&rdquo(detStofartige)指曆史的、經驗的現實素材;&ldquo質量&rdquo(Mas-seagtige)指物體中所含物質的量。
(29)&ldquo必須禁絕惡&rdquo出自普魯塔克的論文《論控制怒氣》(Decohibendaira),其中引用希臘自然哲學家恩培多克勒的話。
此處在&ldquo必須禁絕惡&rdquo後還附有希臘文nēsteûsaikako&primetētos。
(30)&ldquo倫理首先在世界史中具相化&rdquo是黑格爾在《曆史哲學》(PhilosophiederGeschichte)和《法哲學原理》(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中展開的觀點。
(31)魏瑟(J.H.Wessel)的喜劇叙事詩《斯黛拉》(Stella,1785)中有這樣的句子:&ldquo為了錢瘋狂的德國人什麼事不幹?&rdquo (32)&ldquo先知&rdquo、&ldquo深遂的眼睛&rdquo可能指格倫德威。
借助咖啡渣和撲克牌是兩種常見的算命方式。
(33)①根據1812年12月頒布的丹麥皇家決議,當局有權把那些已過行堅信禮的年齡但卻未行此禮、并且表現出不願接受必要教育的人送進&ldquo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