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 關于萊辛 第二章 萊辛可能或真正提出的命題
關燈
小
中
大
achabzuändern:wenndasnichteinemetábasiseisállogénosist,sowei&betaichnicht,wasAristotelessonstunterdieserBenennungverstanden.
(68)引号内原文為德文:Das,dasistdergarstigebreiteGraben,überdenichnichtkommenkann,sooftundernstlichichauchdenSprungversuchthabe.
(69)參《哲學片斷》&ldquo間奏曲&rdquo中的第1節。
(70)引号中&ldquo寬的&rdquo原文為德文breit。
譯文中的&ldquo鴻溝&rdquo即breiteGraben,在單獨使用breit的時候,為求通順,則将之譯為&ldquo寬的&rdquo。
莎士比亞《麥克白》第5幕、第1場,麥克白夫人在丈夫殺了國王鄧肯之後受到劇烈的良心折磨,她總是能聞到血腥味,并且不停地洗手。
(71)&ldquo嚴肅&rdquo原文為德文ernstlich。
(72)指明希豪森在對土耳其人的戰役中,把自己和自己的坐騎從沼澤地裡救出來的故事。
(73)①雅各比的哲學思想方式側重于信仰和情感。
他認為宗教信仰是關于上帝的直接性的知識,理性對此是無法把握的。
②&ldquo預備基督徒&rdquo對應于Katechumen(源自拉丁語catechumenus)。
在基督教發展早期,這個詞指在皈依基督教但受洗之前的猶太人或異教徒,他們在教堂中有特殊的位置,不允許參加聖餐式。
現在該詞指準備行堅信禮的年輕人。
(74)萊辛在與雅各比的談話中表示,他不相信正統的、人格化的上帝,而是對斯賓諾莎的泛神論有同感。
(75)&ldquo空翻&rdquo原文為拉丁文saltomortale。
(76)這裡明顯是對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第1幕、第2場中哈姆雷特的台詞&ldquo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rdquo的戲仿。
(77)&ldquo驚恐&rdquo原文為法文Horreur。
(78)這裡引用的是萊辛的原話,出自《論斯賓諾莎的理論,緻摩西·門德爾松的信》(UeberdieLehredesSpinoza,inBriefenanHerrnMosesMendelssohn)(1785年):Gut,sehrgut!Ichkanndasallesauchgebrauchenaberichkannnichtdasselbedamitmachen.ÜberhauptgefälltIhrSaltomortalemirnichtübel,undichbegreifewieeinMannvonKopfaufdieseArtKopf-untenmachenkann,umvonderStellezukommennehmenSiemichmit,wennesangeht. (79)引号内原文為德文,出自《論斯賓諾莎的理論,緻摩西·門德爾松的信》:WennSienuraufdieelastischeStelletretenwollen,diemichfortschwingt,sogehtesvonselbst. (80)引号内原文為德文,出自《論斯賓諾莎的理論,緻摩西·門德爾松的信》:AuchdazugehörtschoneinSprung,denichmeinenaltenBeinenundmeinemschwerenKopfenichtmehrzumuthendarf. (81)蘇格拉底在《高爾幾亞篇》中談論美食、醫生等。
(82)&ldquo與各種介詞嬉戲&rdquo可能指黑格爾書評中對雅各比著作第三卷的批評,該文發表在《海德堡文學年鑒》(HeidelbergischeJahrbücherderLiteratur)1817年第1、2冊。
黑格爾寫道:DergleichenBestimmungen,nochmehrdiedunkleren,welcheinbloßenPräpositionen,z.B.außermir,übermiru.s.f.enthaltensind,mögennichtwohldazudienen,MißverständnissezuentfernenderErfolghatvielmehrgezeigt,daßsiesolcheeherveranlassenundvermehren.DennderbloßenVerständigkeit,diezunächstdamitausgedrücktist,undzwarindenPräpositionenaufeineunvollkommnereWeise,istdieimUebrigenherrschendeIdeedesGeisteszuwider. (83)雅各比在一則注釋中講述了他記載有萊辛&ldquo臨終之言&rdquo的信是如何通過伊麗絲·雷馬魯斯(EliseReimarus)轉交啟蒙哲學家門德爾松(1729&mdash1786)的經過。
伊麗絲是《沃芬布呂特爾片斷》(Wolfenbüttel-Fragmenterne,該書由萊辛出版)的作者赫爾曼·雷馬魯斯(HermannSamuelReimarus)的女兒,雅各比在《論斯賓諾莎的理論》當中稱她為艾米麗(Emilie)。
(84)&ldquo半含笑意&rdquo原文為德文mithalbemLächeln,原句為:ErselbstwärevielleichtdashöchsteWesen,undgegenwärtigindemZustandederäusserstenContraction. (85)格萊姆(JohannWilhelmGleim,1719&mdash1803),德國詩人。
引号内原文為德文:Jacobi,Siewissen,dasthueichvielleicht. (86)&ldquo哲學理論&rdquo原文為Philosophem。
&ldquo在人心中湧現&rdquo語出《哥林多前書》2∶9。
保羅說:&ldquo如經上所說: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rdquo (87)&ldquo去牧師那裡重上一課&rdquo可能指教授兼牧師T.C.Brunn(1750&mdash1834)出版《我的業餘時光和故事》(MineFrie-TimerellerFortællinger)一書(1783),因書中表現出的放縱而被判必須接受主教N.E.Balle對其基督教知識的考察。
(88)參《哲學片斷》第三章。
(89)&ldquo貴族&hellip&hellip裁縫&rdquo原文為德文:Edelmann,Bettelmann,Doctor,Pastor,Schuster,Schneider。
這是一首童謠,通常是當女孩子用撒花瓣的辦法來預知自己未來丈夫的職業時所念唱,有多種版本。
(90)引号内原文為德文,出自《論斯賓諾莎的理論,緻摩西·門德爾松的信》中的附錄&ldquo回憶雅各比先生&rdquo:Zweifeln,obesnichtetwasgiebt,dasnichtnuralleBegriffeübersteigt,sondernvölligaußerdemBegriffeliegt,diesesnenneicheinenSprungübersichselbsthinaus. (91)《畏懼與顫栗》是克爾凱郭爾1843年以&ldquo沉默的約翰尼斯&rdquo(Johannedesilentio)的化名發表的作品。
書名源自《哥林多前書》2∶3,保羅說:&ldquo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
&rdquo在《腓立比書》2∶12,保羅在緻腓立比人的信中說:&ldquo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作。
&rdquo (92)&ldquo最典型的&rdquo在原文中為希臘文kat&primeexochēn,英譯為parexcellence。
(93)①盡管謝林本人将&ldquo理智直觀&rdquo概念的最早使用歸諸費希特,但是一般認為該概念出現在謝林早期的同一哲學之中,如《先驗唯心論體系》。
根據克爾凱郭爾的謝林&ldquo啟示哲學&rdquo演講筆記(1841年&mdash1842年),謝林引用并反駁了黑格爾對他的批判。
&ldquo理智直觀&rdquo在謝林思想體系中是一切先驗思想的工具,是我們表象絕對的可能條件,尤其是在藝術領域。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批判謝林的&ldquo理智直觀&rdquo,說&ldquo就理智直觀的形式而論,前面已經談到過,它是以最方便不過的方式來設定知識&mdash&mdash把知識設定在任何偶然碰巧想到的東西上。
而關于精神性的上帝的直接知識,則認為隻是基督教民族有之,而在别的民族或别的民族的意識中是沒有的。
這種直接知識作為對具體事物的理智直觀,或者作為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同一,尤其顯得是偶然的。
既然哲學是以個人具有關于主觀與客觀同一性的直接直觀為前提,所以從謝林的哲學看來,似乎隻有有藝術才能的個人、天才,或少數特殊幸運的人,才會享有這種直觀。
但是,哲學按照它的本性來說應是能夠具有普遍性的;因為它的基礎是思維;正因為有了思維,人才是人。
因此哲學的原則純全是普遍的;如果它要求一個特定的直觀、意識,如主客同一的直觀或意識,這就是一個特定的、特殊的思維的要求了。
&rdquo參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47頁。
②黑格爾批評&ldquo理智直觀&rdquo是非科學的,主張用&ldquo辯證方法&rdquo構建科學的哲學體系。
黑格爾所謂&ldquo方法&rdquo即指&ldquo邏輯自身&rdquo,&ldquo因為方法不是别的,正是全體的結構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純粹本質性裡。
&rdquo參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冊,賀麟、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1頁。
③&ldquo方法的回溯運動&rdquo(MethodensinverseGang)指辯證發展所達到的結局在開端時即已預設。
在《邏輯學》中黑格爾說:&ldquo必須承認以下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觀察,&mdash&mdash它在邏輯本身以内将更明确地顯出來,&mdash&mdash即:前進就是回溯到根據,回溯到原始的和真正的東西;被用作開端的東西就依靠這種根據,并且實際上将是由根據産生的。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55頁。
黑體為原譯文所有。
(94)①語出萊辛論文EineDuplik,此處原文為德文:WennGottinseinerRechtenalleWahrheit,undinseinerLinkendeneinzigenimmerregenTriebnachWahrheit,obschonmitdemZusatzemichimmerundewigzuirren,verschlossenhelte,undsprechezumir:wähle!IchfieleihmmitDemuthinseineLinke,undsagte:Vater,gieb!diereineWahrheitistjadochnurfürdichallein! ②克爾凱郭爾在《三則啟示性訓導文》中的《對永恒福祉的期待》(ForventningenafenevigSalighed)一文中引用過同一段落。
(95)&ldquo玩奇偶數遊戲&rdquo(spilleeffenogueffen)指一種遊戲,玩家把一定數量的小圓聖誕蛋糕(pebernødder)握在掌心,讓對方猜是奇數還是偶數。
(96)&ldquo一位虔誠的先生&rdquo指主教葛茨。
(97)關于主教葛茨與《啟示錄》之說查無出處。
(98)&ldquo在希律王和彼拉多之間奔走&rdquo語出《路加福音》第23節,耶稣被送到彼拉多那裡,又由彼拉多送至希律王處,折騰了好幾次,他們誰都不認為自己有權審判耶稣。
(99)這裡的&ldquo系統&rdquo對應的是Systemet,也就是&ldquo體系&rdquo。
(100)&ldquo唯一的不懈努力&rdquo原文為德文deneinzigenimmerregenTrieb。
(101)貝蘭德(IsraelJoachimBehrend,1761&mdash1821),哥本哈根人,公共事物長官,留有衆多逸聞趣事,收錄于《愚人言行錄》(DumrianaellerIndfald,AnecdoterogCharacteertrkafClausDumriansLevnet,1829)。
這裡所說的&ldquo棉布傘&rdquo原文寫為Nankings,指中國南京出産的一種由淡黃色緊密編織的布料制成的傘。
逸事中把綢傘換成布傘的另一個理由是想少付失物招領費。
(102)此處&ldquo生成&rdquo對應的是væretil(&ldquo已然生成&rdquo對應于haveværettil);而&ldquo存在&rdquo對應于være。
(103)燦德倫堡(FriedrichAdolphTrendelenburg,1802&mdash1872),德國哲學家,主要著作有《亞裡士多德邏輯學要素》(1842)和《黑格爾體系中的邏輯問題》(1843)。
括号内的書名原文為德文LogischeUntersuchungen。
(104)批評黑格爾沒有在所有地方都成功地将運動引入邏輯學,此說查無出處。
(105)黑格爾在《邏輯學》&ldquo必須用什麼做科學的開端&rdquo(WomitmußderAnfangderWissenschaftgemachtwerden)一節中指出:&ldquo開始的東西,既是已經有,但又同樣是還沒有。
所以有與無這兩個對立物就在開端中合而為一了;或者說,開端是兩者無區别的統一。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59頁。
黑體為譯文原有。
(106)關于&ldquo體系始于直接性&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ldquo必須用什麼做科學的開端&rdquo(WomitmußderAnfangderWissenschaftgemachtwerden)一節,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51&mdash65頁。
在論及直接性時采用比較級形式是丹麥黑格爾主義者的典型做法。
例如,海伯格在其《關于黑格爾客觀邏輯學的通俗演講》中,就認為開端是&ldquo所有事物當中最為抽象者&rdquo。
(107)将&ldquo純粹存在&rdquo視為&ldquo純粹假想&rdquo(enreenChimære)可能指當時一種較為普遍的批評意見。
例如,埃德曼在其著作《邏輯和形而上學的根基斷裂》(Erdmann,GrundrissderLogikundMetaphysik,Halle1841)中就曾指出,有别于&ldquo存在&rdquo(eksistens)和&ldquo現實性&rdquo(virkelighed)的&ldquo有&rdquo(væren)應該被稱作&ldquo虛妄的假想&rdquo(Chimäre)。
(108)&ldquo壞的無限性&rdquo(densletteUendelighed)是黑格爾在《哲學科學百科全書》當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區别于真正的、肯定的無限性。
&ldquo惡的、壞的&rdquo德文為schlecht(丹麥文為slet),根據黑格爾的意思,它們與&ldquo真的&rdquo相對立。
(109)&ldquo像德國人一樣發怒&rdquo是對成語vredesomTydskere的翻譯,語出賀伯格的喜劇《搖擺不定的人》(DenVægelsindede)。
(110)《論預言的衰落》原文為拉丁文Dedefectuoraculorum。
(111)黑格爾的&ldquo直接性&rdquo成為丹麥黑格爾主義者的行話。
海伯格把開端稱為&ldquo所有事物當中最為抽象者”阿德勒則說是&ldquo一切當中最為直接的&rdquo。
(112)&ldquo成為現實&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actu。
(113)①黑格爾在《邏輯學》&ldquo必須用什麼做科學的開端&rdquo(WomitmußderAnfangderWissenschaftgemachtwerden)一節中指出:&ldquo開端并不是純無,而是某物要從它那裡出來的一個無;所以有便已經包含在開端之中了。
所以開端包含有與無兩者,是有與無的統一;&mdash&mdash或者說,開端是(同時是有的)非有和(同時是非有的)有。
&rdquo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59頁。
②鑒于這段話意思比較晦澀,将德文原文附上:DerAnfangistnichtdasreineNichts,sonderneinNichts,vondemEtwasausgehensolldasSeynistalsoauchschonimAnfangenthalten.DerAnfangenthältalsoBeides,SeynundNichtsistdieEinheitvonSeynundNichts-oderistNichtseyn,daszugleichSeyn,undSeyn,daszugleichNichtseyn-ist. (114)&ldquo雜貨商式的狡辯&rdquo(Urtekræmmerforklaringer)意指非道德的或者不老練的、不着邊際的解釋,雜貨商慣于此類狡辯。
(115)&ldquo抽象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abstracto。
(116)典出海伯格的鬧劇《批評家和動物》(RecensentenogDyret,1826)。
劇中有位老童生托普60歲了還沒有結束法學學習,他說自己随時可以拿出證明,說他幾乎已經接近于要參加用拉丁語進行的法學考試了。
(117)羅徹爾(HeinrichTheodorRötscher,1803&mdash1871),德國哲學和美學評論家、教授。
克爾凱郭爾在《論反諷概念》中讨論過羅徹爾關于阿裡斯托芬的著作,在化名著作《人生道路諸階段》中提及羅徹爾關于哈姆雷特的看法。
(118)對黑格爾邏輯學,尤其是對其體系的開端的讨論貫穿整個19世紀30年代。
讨論的核心問題之一便是,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究竟是體系的導言還是體系當中精神哲學的一部分。
(119)文中所說&ldquo大厚書&rdquo可能并非實指某一部具體的書,而是指多部帶有批評色彩的書。
例如C.L.Michelet,GeschichtederletztenSystemederPhilosophieinDeutsch-landvonKantbisHegel,Berlin1837&mdash1838I.H.Fichte(J.G.費希特的兒子),BeiträgezurCharacteristikderneuerenPhilosophie,oderkritischeGeschichtederselbenvonDescartesundLockebisaufHegel,Sulzbach1841. (120)&ldquo自我出離&rdquo(Afdøethedfrasigselv)英譯為dyingtooneself。
(121)&ldquo純粹的我是我&rdquo(detreneJeg-Jeg)是費希特哲學中的用法。
&ldquo我是我&rdquo建立了一個絕對無條件的和不能由任何更高的東西規定的絕對自我,以之知識學才能作為體系成立。
(122)&ldquo一、二、三,變&rdquo原文為德文ein,zwei,dreiKokolorum(ein應為eins)。
此為變戲法時的用語。
(123)&ldquo常識&rdquo對應于sundMenneskeforstand,Menneskeforstand指&ldquo人類理智&rdquo。
(124)參《哲學片斷》之&ldquo間奏曲&rdquo。
(125)正統基督教曆史觀認為,世界是在基督降生四千年以前被創造出來的,因此至19世紀,世界已經存在了六千年了。
(126)&ldquo随便什麼東西&rdquo原文為拉丁文Qvodlibet。
(127)對黑格爾體系缺乏倫理學的批判可參考克爾凱郭爾另一部化名作品《人生道路諸階段》(StadierpaaLivetsVei)當中的&ldquo有罪?無罪?&rdquo(Skyldig?-IkkeSkyldig)一節。
(128)&ldquo不懂人事&rdquo是對Philister(英文Philistine)的意譯。
該詞有&ldquo受物質的而非智性和藝術動機驅使&rdquo的意思,還有&ldquo對某一方面的知識有所欠缺&rdquo、&ldquo文化藝術修養差&rdquo的意思。
化名作者在這裡諷刺的正是思辨哲學家在&ldquo作為(凡)人&rdquo方面的缺陷。
(129)&ldquo主體&mdash客體&rdquo(Subjekt-Objektet)指德國唯心論中的主客同一論。
費希特在自1794年開始構建的知識學的一則注解中這樣寫道:&ldquo我是主體和客體必然的同一;主體&mdash客體,這是全然無條件的,它無須進一步的調和。
&rdquo(IchistnotwendigIdentitätdesSubjectsundObjectsSubject-Object:unddiesistesschlechthinohneweitereVermittelung)。
在謝林的&ldquo同一哲學&rdquo中,絕對自我的首要特征就是純粹的自身同一,它既是一切知識的最終同一根據,也是所有存在的最終原因。
(130)&ldquo閑暇&rdquo原文為拉丁文otium。
(131)&ldquo柏拉圖關于愛的觀念&rdquo參《會飲篇》199e&mdash201e中蘇格拉底與伽斯通的對話。
參《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mdash257頁。
(132)如果這裡是确指的話,它可能指普魯塔克所寫的《梭倫傳》第31章,其中提到梭倫放棄了一部已開頭的巨著,原因并非如柏拉圖所說的缺少時間和機會,而是因為年紀大,他害怕著作過于冗長。
下面這句話可以證明他有充足的時間:&ldquo我一直學習,随着年齡增長,我的知識在進步&rdquo。
(133)此處指斯賓諾莎和謝林的體系。
在丹麥學界,謝林的哲學體系尤其成為批評的對象。
(134)此處很可能指F.V.Baader,RevisionderPhilosophemederHegel'schenSchulebezüglichaufdasChristenthum,Stuttgart1839I.H.Fichte,AphorismenüberdieZukunftderTheologie,inihremVerhältnissezuSpekulationundMythologie,Bonn1839. (135)&ldquo思維和存在的同一&rdquo是自笛卡兒、經斯賓諾莎至德國唯心論以來的哲學立場,但這裡将這種同一性視為&ldquo體系的觀念&rdquo則尤指黑格爾哲學。
黑格爾在《哲學科學百科全書》&ldquo理念&rdquo一章§214節中這樣寫道:DieIdeekannalsdieVernunft(dießistdieeigentlichephilosophischeBedeutungfürVernunft),ferneralsSubjekt-Objekt,alsdieEinheitdesIdeellenundReellen,desEndlichenundUnendlichen,derSeeleunddesLeibs,alsdieMöglichkeit,dieihreWirklichkeitanihrselbsthat,alsdas,dessenNaturnuralsexistirendbegriffenwerdenkannu.s.f.gefaßtwerden,weilinihralleVerhältnissedesVerstandes,aberinihrerunendlichenRückkehrundIdentitätinsichenthaltensind.(中譯可參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400頁。
) (136)&ldquo反對派報刊&rdquo指1845年倡導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報刊,如自由派的《祖國》(Fædrelandet),始創于1834年;民主派的《哥本哈根郵報》(Kjøbenhavnsposten),始創于1827年;共和派的《海盜報》(Corsaren),始創于1840年。
(137)&ldquo地下室人&rdquo(Kjeldermand)原指住在地下室、以經營餐館或者零售商業為生的人;又可指未開化的、無知識的人。
(70)引号中&ldquo寬的&rdquo原文為德文breit。
譯文中的&ldquo鴻溝&rdquo即breiteGraben,在單獨使用breit的時候,為求通順,則将之譯為&ldquo寬的&rdquo。
莎士比亞《麥克白》第5幕、第1場,麥克白夫人在丈夫殺了國王鄧肯之後受到劇烈的良心折磨,她總是能聞到血腥味,并且不停地洗手。
(71)&ldquo嚴肅&rdquo原文為德文ernstlich。
(72)指明希豪森在對土耳其人的戰役中,把自己和自己的坐騎從沼澤地裡救出來的故事。
(73)①雅各比的哲學思想方式側重于信仰和情感。
他認為宗教信仰是關于上帝的直接性的知識,理性對此是無法把握的。
②&ldquo預備基督徒&rdquo對應于Katechumen(源自拉丁語catechumenus)。
在基督教發展早期,這個詞指在皈依基督教但受洗之前的猶太人或異教徒,他們在教堂中有特殊的位置,不允許參加聖餐式。
現在該詞指準備行堅信禮的年輕人。
(74)萊辛在與雅各比的談話中表示,他不相信正統的、人格化的上帝,而是對斯賓諾莎的泛神論有同感。
(75)&ldquo空翻&rdquo原文為拉丁文saltomortale。
(76)這裡明顯是對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第1幕、第2場中哈姆雷特的台詞&ldquo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rdquo的戲仿。
(77)&ldquo驚恐&rdquo原文為法文Horreur。
(78)這裡引用的是萊辛的原話,出自《論斯賓諾莎的理論,緻摩西·門德爾松的信》(UeberdieLehredesSpinoza,inBriefenanHerrnMosesMendelssohn)(1785年):Gut,sehrgut!Ichkanndasallesauchgebrauchenaberichkannnichtdasselbedamitmachen.ÜberhauptgefälltIhrSaltomortalemirnichtübel,undichbegreifewieeinMannvonKopfaufdieseArtKopf-untenmachenkann,umvonderStellezukommennehmenSiemichmit,wennesangeht. (79)引号内原文為德文,出自《論斯賓諾莎的理論,緻摩西·門德爾松的信》:WennSienuraufdieelastischeStelletretenwollen,diemichfortschwingt,sogehtesvonselbst. (80)引号内原文為德文,出自《論斯賓諾莎的理論,緻摩西·門德爾松的信》:AuchdazugehörtschoneinSprung,denichmeinenaltenBeinenundmeinemschwerenKopfenichtmehrzumuthendarf. (81)蘇格拉底在《高爾幾亞篇》中談論美食、醫生等。
(82)&ldquo與各種介詞嬉戲&rdquo可能指黑格爾書評中對雅各比著作第三卷的批評,該文發表在《海德堡文學年鑒》(HeidelbergischeJahrbücherderLiteratur)1817年第1、2冊。
黑格爾寫道:DergleichenBestimmungen,nochmehrdiedunkleren,welcheinbloßenPräpositionen,z.B.außermir,übermiru.s.f.enthaltensind,mögennichtwohldazudienen,MißverständnissezuentfernenderErfolghatvielmehrgezeigt,daßsiesolcheeherveranlassenundvermehren.DennderbloßenVerständigkeit,diezunächstdamitausgedrücktist,undzwarindenPräpositionenaufeineunvollkommnereWeise,istdieimUebrigenherrschendeIdeedesGeisteszuwider. (83)雅各比在一則注釋中講述了他記載有萊辛&ldquo臨終之言&rdquo的信是如何通過伊麗絲·雷馬魯斯(EliseReimarus)轉交啟蒙哲學家門德爾松(1729&mdash1786)的經過。
伊麗絲是《沃芬布呂特爾片斷》(Wolfenbüttel-Fragmenterne,該書由萊辛出版)的作者赫爾曼·雷馬魯斯(HermannSamuelReimarus)的女兒,雅各比在《論斯賓諾莎的理論》當中稱她為艾米麗(Emilie)。
(84)&ldquo半含笑意&rdquo原文為德文mithalbemLächeln,原句為:ErselbstwärevielleichtdashöchsteWesen,undgegenwärtigindemZustandederäusserstenContraction. (85)格萊姆(JohannWilhelmGleim,1719&mdash1803),德國詩人。
引号内原文為德文:Jacobi,Siewissen,dasthueichvielleicht. (86)&ldquo哲學理論&rdquo原文為Philosophem。
&ldquo在人心中湧現&rdquo語出《哥林多前書》2∶9。
保羅說:&ldquo如經上所說: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rdquo (87)&ldquo去牧師那裡重上一課&rdquo可能指教授兼牧師T.C.Brunn(1750&mdash1834)出版《我的業餘時光和故事》(MineFrie-TimerellerFortællinger)一書(1783),因書中表現出的放縱而被判必須接受主教N.E.Balle對其基督教知識的考察。
(88)參《哲學片斷》第三章。
(89)&ldquo貴族&hellip&hellip裁縫&rdquo原文為德文:Edelmann,Bettelmann,Doctor,Pastor,Schuster,Schneider。
這是一首童謠,通常是當女孩子用撒花瓣的辦法來預知自己未來丈夫的職業時所念唱,有多種版本。
(90)引号内原文為德文,出自《論斯賓諾莎的理論,緻摩西·門德爾松的信》中的附錄&ldquo回憶雅各比先生&rdquo:Zweifeln,obesnichtetwasgiebt,dasnichtnuralleBegriffeübersteigt,sondernvölligaußerdemBegriffeliegt,diesesnenneicheinenSprungübersichselbsthinaus. (91)《畏懼與顫栗》是克爾凱郭爾1843年以&ldquo沉默的約翰尼斯&rdquo(Johannedesilentio)的化名發表的作品。
書名源自《哥林多前書》2∶3,保羅說:&ldquo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
&rdquo在《腓立比書》2∶12,保羅在緻腓立比人的信中說:&ldquo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作。
&rdquo (92)&ldquo最典型的&rdquo在原文中為希臘文kat&primeexochēn,英譯為parexcellence。
(93)①盡管謝林本人将&ldquo理智直觀&rdquo概念的最早使用歸諸費希特,但是一般認為該概念出現在謝林早期的同一哲學之中,如《先驗唯心論體系》。
根據克爾凱郭爾的謝林&ldquo啟示哲學&rdquo演講筆記(1841年&mdash1842年),謝林引用并反駁了黑格爾對他的批判。
&ldquo理智直觀&rdquo在謝林思想體系中是一切先驗思想的工具,是我們表象絕對的可能條件,尤其是在藝術領域。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批判謝林的&ldquo理智直觀&rdquo,說&ldquo就理智直觀的形式而論,前面已經談到過,它是以最方便不過的方式來設定知識&mdash&mdash把知識設定在任何偶然碰巧想到的東西上。
而關于精神性的上帝的直接知識,則認為隻是基督教民族有之,而在别的民族或别的民族的意識中是沒有的。
這種直接知識作為對具體事物的理智直觀,或者作為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同一,尤其顯得是偶然的。
既然哲學是以個人具有關于主觀與客觀同一性的直接直觀為前提,所以從謝林的哲學看來,似乎隻有有藝術才能的個人、天才,或少數特殊幸運的人,才會享有這種直觀。
但是,哲學按照它的本性來說應是能夠具有普遍性的;因為它的基礎是思維;正因為有了思維,人才是人。
因此哲學的原則純全是普遍的;如果它要求一個特定的直觀、意識,如主客同一的直觀或意識,這就是一個特定的、特殊的思維的要求了。
&rdquo參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47頁。
②黑格爾批評&ldquo理智直觀&rdquo是非科學的,主張用&ldquo辯證方法&rdquo構建科學的哲學體系。
黑格爾所謂&ldquo方法&rdquo即指&ldquo邏輯自身&rdquo,&ldquo因為方法不是别的,正是全體的結構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純粹本質性裡。
&rdquo參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冊,賀麟、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31頁。
③&ldquo方法的回溯運動&rdquo(MethodensinverseGang)指辯證發展所達到的結局在開端時即已預設。
在《邏輯學》中黑格爾說:&ldquo必須承認以下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觀察,&mdash&mdash它在邏輯本身以内将更明确地顯出來,&mdash&mdash即:前進就是回溯到根據,回溯到原始的和真正的東西;被用作開端的東西就依靠這種根據,并且實際上将是由根據産生的。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55頁。
黑體為原譯文所有。
(94)①語出萊辛論文EineDuplik,此處原文為德文:WennGottinseinerRechtenalleWahrheit,undinseinerLinkendeneinzigenimmerregenTriebnachWahrheit,obschonmitdemZusatzemichimmerundewigzuirren,verschlossenhelte,undsprechezumir:wähle!IchfieleihmmitDemuthinseineLinke,undsagte:Vater,gieb!diereineWahrheitistjadochnurfürdichallein! ②克爾凱郭爾在《三則啟示性訓導文》中的《對永恒福祉的期待》(ForventningenafenevigSalighed)一文中引用過同一段落。
(95)&ldquo玩奇偶數遊戲&rdquo(spilleeffenogueffen)指一種遊戲,玩家把一定數量的小圓聖誕蛋糕(pebernødder)握在掌心,讓對方猜是奇數還是偶數。
(96)&ldquo一位虔誠的先生&rdquo指主教葛茨。
(97)關于主教葛茨與《啟示錄》之說查無出處。
(98)&ldquo在希律王和彼拉多之間奔走&rdquo語出《路加福音》第23節,耶稣被送到彼拉多那裡,又由彼拉多送至希律王處,折騰了好幾次,他們誰都不認為自己有權審判耶稣。
(99)這裡的&ldquo系統&rdquo對應的是Systemet,也就是&ldquo體系&rdquo。
(100)&ldquo唯一的不懈努力&rdquo原文為德文deneinzigenimmerregenTrieb。
(101)貝蘭德(IsraelJoachimBehrend,1761&mdash1821),哥本哈根人,公共事物長官,留有衆多逸聞趣事,收錄于《愚人言行錄》(DumrianaellerIndfald,AnecdoterogCharacteertrkafClausDumriansLevnet,1829)。
這裡所說的&ldquo棉布傘&rdquo原文寫為Nankings,指中國南京出産的一種由淡黃色緊密編織的布料制成的傘。
逸事中把綢傘換成布傘的另一個理由是想少付失物招領費。
(102)此處&ldquo生成&rdquo對應的是væretil(&ldquo已然生成&rdquo對應于haveværettil);而&ldquo存在&rdquo對應于være。
(103)燦德倫堡(FriedrichAdolphTrendelenburg,1802&mdash1872),德國哲學家,主要著作有《亞裡士多德邏輯學要素》(1842)和《黑格爾體系中的邏輯問題》(1843)。
括号内的書名原文為德文LogischeUntersuchungen。
(104)批評黑格爾沒有在所有地方都成功地将運動引入邏輯學,此說查無出處。
(105)黑格爾在《邏輯學》&ldquo必須用什麼做科學的開端&rdquo(WomitmußderAnfangderWissenschaftgemachtwerden)一節中指出:&ldquo開始的東西,既是已經有,但又同樣是還沒有。
所以有與無這兩個對立物就在開端中合而為一了;或者說,開端是兩者無區别的統一。
&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59頁。
黑體為譯文原有。
(106)關于&ldquo體系始于直接性&rdquo,參黑格爾《邏輯學》上卷&ldquo必須用什麼做科學的開端&rdquo(WomitmußderAnfangderWissenschaftgemachtwerden)一節,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51&mdash65頁。
在論及直接性時采用比較級形式是丹麥黑格爾主義者的典型做法。
例如,海伯格在其《關于黑格爾客觀邏輯學的通俗演講》中,就認為開端是&ldquo所有事物當中最為抽象者&rdquo。
(107)将&ldquo純粹存在&rdquo視為&ldquo純粹假想&rdquo(enreenChimære)可能指當時一種較為普遍的批評意見。
例如,埃德曼在其著作《邏輯和形而上學的根基斷裂》(Erdmann,GrundrissderLogikundMetaphysik,Halle1841)中就曾指出,有别于&ldquo存在&rdquo(eksistens)和&ldquo現實性&rdquo(virkelighed)的&ldquo有&rdquo(væren)應該被稱作&ldquo虛妄的假想&rdquo(Chimäre)。
(108)&ldquo壞的無限性&rdquo(densletteUendelighed)是黑格爾在《哲學科學百科全書》當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區别于真正的、肯定的無限性。
&ldquo惡的、壞的&rdquo德文為schlecht(丹麥文為slet),根據黑格爾的意思,它們與&ldquo真的&rdquo相對立。
(109)&ldquo像德國人一樣發怒&rdquo是對成語vredesomTydskere的翻譯,語出賀伯格的喜劇《搖擺不定的人》(DenVægelsindede)。
(110)《論預言的衰落》原文為拉丁文Dedefectuoraculorum。
(111)黑格爾的&ldquo直接性&rdquo成為丹麥黑格爾主義者的行話。
海伯格把開端稱為&ldquo所有事物當中最為抽象者”阿德勒則說是&ldquo一切當中最為直接的&rdquo。
(112)&ldquo成為現實&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actu。
(113)①黑格爾在《邏輯學》&ldquo必須用什麼做科學的開端&rdquo(WomitmußderAnfangderWissenschaftgemachtwerden)一節中指出:&ldquo開端并不是純無,而是某物要從它那裡出來的一個無;所以有便已經包含在開端之中了。
所以開端包含有與無兩者,是有與無的統一;&mdash&mdash或者說,開端是(同時是有的)非有和(同時是非有的)有。
&rdquo黑格爾《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59頁。
②鑒于這段話意思比較晦澀,将德文原文附上:DerAnfangistnichtdasreineNichts,sonderneinNichts,vondemEtwasausgehensolldasSeynistalsoauchschonimAnfangenthalten.DerAnfangenthältalsoBeides,SeynundNichtsistdieEinheitvonSeynundNichts-oderistNichtseyn,daszugleichSeyn,undSeyn,daszugleichNichtseyn-ist. (114)&ldquo雜貨商式的狡辯&rdquo(Urtekræmmerforklaringer)意指非道德的或者不老練的、不着邊際的解釋,雜貨商慣于此類狡辯。
(115)&ldquo抽象地&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abstracto。
(116)典出海伯格的鬧劇《批評家和動物》(RecensentenogDyret,1826)。
劇中有位老童生托普60歲了還沒有結束法學學習,他說自己随時可以拿出證明,說他幾乎已經接近于要參加用拉丁語進行的法學考試了。
(117)羅徹爾(HeinrichTheodorRötscher,1803&mdash1871),德國哲學和美學評論家、教授。
克爾凱郭爾在《論反諷概念》中讨論過羅徹爾關于阿裡斯托芬的著作,在化名著作《人生道路諸階段》中提及羅徹爾關于哈姆雷特的看法。
(118)對黑格爾邏輯學,尤其是對其體系的開端的讨論貫穿整個19世紀30年代。
讨論的核心問題之一便是,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究竟是體系的導言還是體系當中精神哲學的一部分。
(119)文中所說&ldquo大厚書&rdquo可能并非實指某一部具體的書,而是指多部帶有批評色彩的書。
例如C.L.Michelet,GeschichtederletztenSystemederPhilosophieinDeutsch-landvonKantbisHegel,Berlin1837&mdash1838I.H.Fichte(J.G.費希特的兒子),BeiträgezurCharacteristikderneuerenPhilosophie,oderkritischeGeschichtederselbenvonDescartesundLockebisaufHegel,Sulzbach1841. (120)&ldquo自我出離&rdquo(Afdøethedfrasigselv)英譯為dyingtooneself。
(121)&ldquo純粹的我是我&rdquo(detreneJeg-Jeg)是費希特哲學中的用法。
&ldquo我是我&rdquo建立了一個絕對無條件的和不能由任何更高的東西規定的絕對自我,以之知識學才能作為體系成立。
(122)&ldquo一、二、三,變&rdquo原文為德文ein,zwei,dreiKokolorum(ein應為eins)。
此為變戲法時的用語。
(123)&ldquo常識&rdquo對應于sundMenneskeforstand,Menneskeforstand指&ldquo人類理智&rdquo。
(124)參《哲學片斷》之&ldquo間奏曲&rdquo。
(125)正統基督教曆史觀認為,世界是在基督降生四千年以前被創造出來的,因此至19世紀,世界已經存在了六千年了。
(126)&ldquo随便什麼東西&rdquo原文為拉丁文Qvodlibet。
(127)對黑格爾體系缺乏倫理學的批判可參考克爾凱郭爾另一部化名作品《人生道路諸階段》(StadierpaaLivetsVei)當中的&ldquo有罪?無罪?&rdquo(Skyldig?-IkkeSkyldig)一節。
(128)&ldquo不懂人事&rdquo是對Philister(英文Philistine)的意譯。
該詞有&ldquo受物質的而非智性和藝術動機驅使&rdquo的意思,還有&ldquo對某一方面的知識有所欠缺&rdquo、&ldquo文化藝術修養差&rdquo的意思。
化名作者在這裡諷刺的正是思辨哲學家在&ldquo作為(凡)人&rdquo方面的缺陷。
(129)&ldquo主體&mdash客體&rdquo(Subjekt-Objektet)指德國唯心論中的主客同一論。
費希特在自1794年開始構建的知識學的一則注解中這樣寫道:&ldquo我是主體和客體必然的同一;主體&mdash客體,這是全然無條件的,它無須進一步的調和。
&rdquo(IchistnotwendigIdentitätdesSubjectsundObjectsSubject-Object:unddiesistesschlechthinohneweitereVermittelung)。
在謝林的&ldquo同一哲學&rdquo中,絕對自我的首要特征就是純粹的自身同一,它既是一切知識的最終同一根據,也是所有存在的最終原因。
(130)&ldquo閑暇&rdquo原文為拉丁文otium。
(131)&ldquo柏拉圖關于愛的觀念&rdquo參《會飲篇》199e&mdash201e中蘇格拉底與伽斯通的對話。
參《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mdash257頁。
(132)如果這裡是确指的話,它可能指普魯塔克所寫的《梭倫傳》第31章,其中提到梭倫放棄了一部已開頭的巨著,原因并非如柏拉圖所說的缺少時間和機會,而是因為年紀大,他害怕著作過于冗長。
下面這句話可以證明他有充足的時間:&ldquo我一直學習,随着年齡增長,我的知識在進步&rdquo。
(133)此處指斯賓諾莎和謝林的體系。
在丹麥學界,謝林的哲學體系尤其成為批評的對象。
(134)此處很可能指F.V.Baader,RevisionderPhilosophemederHegel'schenSchulebezüglichaufdasChristenthum,Stuttgart1839I.H.Fichte,AphorismenüberdieZukunftderTheologie,inihremVerhältnissezuSpekulationundMythologie,Bonn1839. (135)&ldquo思維和存在的同一&rdquo是自笛卡兒、經斯賓諾莎至德國唯心論以來的哲學立場,但這裡将這種同一性視為&ldquo體系的觀念&rdquo則尤指黑格爾哲學。
黑格爾在《哲學科學百科全書》&ldquo理念&rdquo一章§214節中這樣寫道:DieIdeekannalsdieVernunft(dießistdieeigentlichephilosophischeBedeutungfürVernunft),ferneralsSubjekt-Objekt,alsdieEinheitdesIdeellenundReellen,desEndlichenundUnendlichen,derSeeleunddesLeibs,alsdieMöglichkeit,dieihreWirklichkeitanihrselbsthat,alsdas,dessenNaturnuralsexistirendbegriffenwerdenkannu.s.f.gefaßtwerden,weilinihralleVerhältnissedesVerstandes,aberinihrerunendlichenRückkehrundIdentitätinsichenthaltensind.(中譯可參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400頁。
) (136)&ldquo反對派報刊&rdquo指1845年倡導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報刊,如自由派的《祖國》(Fædrelandet),始創于1834年;民主派的《哥本哈根郵報》(Kjøbenhavnsposten),始創于1827年;共和派的《海盜報》(Corsaren),始創于1840年。
(137)&ldquo地下室人&rdquo(Kjeldermand)原指住在地下室、以經營餐館或者零售商業為生的人;又可指未開化的、無知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