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 關于萊辛 第二章 萊辛可能或真正提出的命題

關燈
種官樣文章,因為間接的表達将不斷更新形式。

    委員會在做決議時考慮否決票是可行的,但是,将一個段落當成否決票的體系卻是個怪物。

    難怪體系能夠存活下去呢!它驕傲地忽視那些反對意見;倘若偶然碰到一個能夠引起關注的反對意見,那些體系企業家們就會讓抄寫員把反對意見抄下來,随後再寫進體系,然後經過裝訂,體系完成了。

     體系的觀念是主體&mdash客體,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而生存則恰好是二者的分離。

    (135)這絕非說,生存沒有思想,而是說,生存是間隔性的,它把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分隔開來。

    從客觀的角度出發,思想就是純粹的思想,它抽象地、客觀地與其對象相呼應,因此這對象反過來就是思想本身,真理就是思想與其自身的一緻。

    這種客觀思想與生存主體毫無關系,當難題一直存在的時候,也就是說生存主體如何步入客觀性之中,在那裡,主體性是純粹抽象的主體性(這一點又是一種客觀的規定性,它并非意指某個生存着的人),有一點就是肯定的,即生存主體正被逐漸蒸發。

    最終,假如一個人有可能變成這樣的東西,而且這一切還不是他借助想象而能最大限度地有所知的東西;那麼,生存主體就會變成對思維和存在的純粹關系&mdash&mdash那種純粹的同一性,的确是同語反複&mdash&mdash的純粹抽象的共知者和知情者,因為存在在此并不意味着思想者存在,而隻意味着他在思想。

     反之,生存主體是生存着的,而且每個人理應如此。

    因此,讓我們不要錯誤地把那種客觀的傾向稱為不虔誠的、泛神論式的自我崇拜,我們毋甯把它當成是一種喜劇性的嘗試。

    因為從現在起直到世界末日,除了進一步完善幾乎完成了的體系的建議外,我們什麼都不該說,而這個想法隻是體系制造者們的一個體系化的後果而已。

     直接從倫理範疇出發反對那種客觀傾向是不正确的,它擊中不了要害,因為攻擊者與被攻擊者之間毫無共同之處。

    但是,為了追趕一個改過自新的教授,人們可以借停留在形而上領域之内的辦法采用喜劇範疇,喜劇範疇同樣存在于形而上領域之中。

    假如有位舞者能夠跳得很高,我們會崇拜他;但是,盡管從未有人跳得同他一樣高,可假如他想給人以他會飛的印象的話,那麼我們隻能讓笑聲去追随他。

    跳躍在本質上意味着,它是隸屬于大地的,它要尊重重力定律,因此跳躍隻是短暫的。

    但是飛翔卻意味着脫離與大地的關系,這是那些有翼的生物所專有的,或許還為月球上的居民所專有,或許&mdash&mdash或許體系隻有在月球上才能找到真正的讀者。

    &ldquo做一個人&rdquo已然被取消,每一個思辨者都把自身與人類混為一談,以至他作為某種無限偉大的東西,同時又一無所是,他在心不在焉間使自身與人類混為一談,就像反對派報刊所說的&ldquo我們&rdquo一樣,或者如船長們所說的&ldquo該死的&rdquo。

    (136)但是,人們罵久了之後,最終仍會轉向一種直接陳述,因為所有的咒罵都将取消自身。

    當人們知道所有頑童都會說&ldquo我們&rdquo的時候,他們會認識到,&ldquo我們&rdquo總比當一個人要多一點。

    當人們看到所有地下室人都會将玩作為人類的遊戲的時候,他們終會洞悉到,做一個單純的人比玩家居遊戲更有意義。

    (137)還有一點:當一個地下室人如此行事之時,所有人都認為那是可笑的;當偉人們如此行事之時,它同樣是可笑的。

    在這個方面,人們盡可以笑話他,同時又恰如其分地對其能力、學識等表示尊重。

     注釋 (1)&ldquo思想表達方式&rdquo(Tanke-Klædedragt)可直譯為&ldquo思想的外衣&rdquo,它與後面的&ldquo衣衫&rdquo(Paaklædning)形成了文字遊戲。

     (2)賀伯格喜劇《艾拉斯慕斯·蒙苔努斯》(ErasmusMontanus)第一幕、第二場中,艾拉斯慕斯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牧師,對此培爾·戴恩(PeerDegn)回應說:&ldquo先當上教區執事(Degn)。

    &rdquo (3)①萊辛(GottholdEphraimLessing,1729&mdash1781),德國學者、詩人及哲學家,在其生命的最後11年中,萊辛受布倫瑞克公爵(Braunschweig,位于漢諾威東偏北處)之命,擔任沃芬布呂特爾(Wolfenbüttel)圖書館管理員,這使他有充足的時間從事文學、曆史以及宗教哲學的研究。

     ②&ldquo那條格言&rdquo指萊辛曾用拉丁語寫作過格言、并對格言文體的理論素有研究的事實。

     (4)萊辛曾著有《米娜·馮·巴海姆,或者士兵的幸福》(1763)、《埃米利娅·迦洛特》(1772)、《智者拿坦》(1779)等著名詩劇。

     (5)①萊辛在美學和文藝批判方面的代表作為《拉奧孔》(1766年),該書讨論了詩與繪畫藝術的分界,指出詩是描繪過去發生的行動的藝術,而二維繪畫和三維雕塑隻适合于表現過去行動進程當中的某個場景。

     ②&ldquo劃界&rdquo可能指教皇亞曆山大六世(在位時間1492&mdash1503)在西班牙與葡萄牙交戰時劃分國界線的提議。

     (6)萊辛不僅撰寫寓言、重寫伊索寓言,而且還就寓言文體撰寫過論文。

     (7)&ldquo那個1812年之前發生的事件&rdquo指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8)火車的出現和使用在19世紀40年代是一件大事。

    火車于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研發,後迅速傳播到歐洲各地。

    1844年丹麥有了第一條鐵路。

     (9)&ldquo自我主義者&rdquo原文為Egoist。

     (10)&ldquo以導師的名義發誓&rdquo原文為拉丁短語inverbamagistri,指盲信導師。

     (11)這個故事出處不明,第五章&ldquo結論&rdquo的結尾再次引用,參本書517頁。

     (12)這是克爾凱郭爾在tænkebagefter(事後思考)與Eftertanke(深思熟慮)之間所做的一個文字遊戲。

     (13)&ldquo秘密地&rdquo原為拉丁文subrosa。

     (14)①德國哲學家雅各比(FriedrichHeinrichJacobi,1743&mdash1819)在1780年7月和萊辛進行了一次談話,此時距萊辛逝世僅有半年時間,故談話内容有萊辛的&ldquo臨終之言&rdquo之說。

    雅各比把這次談話的内容發表在《論斯賓諾莎的理論,緻摩西·門德爾松的信》(UeberdieLehredesSpinoza,inBriefenanHerrnMosesMendelssohn)(1785年)一文當中。

     ②拉瓦特(JohannCasparLavater,1741&mdash1801),瑞士牧師兼作家,于1769&mdash1786年撰寫過一系列神學論著。

    萊辛與拉瓦特的關系在萊辛1770&mdash1771年寫給他兄弟的信中有所反映。

     (15)普魯塔克書中提到的應是羅馬政治家老加圖(MarcusPorciusCato,公元前234&mdash前149),又名CatoCensorius。

    但克爾凱郭爾把他與小加圖即&ldquo尤提卡的加圖&rdquo(CatoUticensis)(公元前95&mdash前46)混為一談。

    小加圖曾生活在北非城市尤提卡(Utica),他是凱撒的反對者,後在研讀柏拉圖關于靈魂不朽的對話後自殺。

     (16)①&ldquo足智多謀的奧德修斯&rdquo原為希臘文poly&primemētisOdysseús,它曾在&ldquo荷馬史詩&rdquo《伊利亞得》和《奧德賽》中多次出現。

     ②&ldquo您是對的,要是我早知道就好了&rdquo原文為德文DarinhabenSieRecht,wennichdasgewußthätte. (17)黑格爾此言未經證實。

     (18)&ldquo誠實的膜拜&rdquo(TilbedelseiSandhed)典出《約翰福音》4∶24:&ldquo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rdquo (19)&ldquo這是優秀的建議,而且價格低廉&rdquo是對丹麥諺語goderåderaltiddyre,nårmantrængertildem(當人們需要好的建議的時候,往往要付出高昂代價)的戲仿。

     (20)參《馬太福音》20∶1&mdash16。

    耶稣用雇人去葡萄園幹活來比喻進入天國。

    在一天的時間内雇主不斷找到在市場上閑站着的工人進入他的葡萄園做工,及至結賬時不管何時入園,每人所得工錢的一樣多,早先入園的工人提出異議,雇主回答說:&ldquo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這是我願意的。

    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做好人,你就紅了眼嗎?&rdquo結論是,&ldquo那在後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後了。

    &rdquo (21)&ldquo假言判斷中前後件的關系&rdquo(Conseqvents-Forholdet)指邏輯學中假言判斷&ldquo如果p,則q&rdquo,其中p就是&ldquo前件&rdquo,由之推出的結果q就是&ldquo後件&rdquo。

     (22)&ldquo道路與真理&rdquo參《約翰福音》14∶6,耶稣說:&ldquo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rdquo (23)&ldquo地址報&rdquo(Adresseavisen),即KjøbenhavnskongeligaleneprivilegeredeAd-ressecomptoirsEfterretninger,創刊于1759年,哥本哈根最主要的獲準刊登收費廣告的報紙。

     (24)&ldquo字帖&rdquo(ForskriftertilSkjønskrivning)指列文(I.Levin)所編《當今丹麥人手迹集》(AlbumafnulevendedanskeMændsogQvindersHaandskrifter),首版于1846年。

     (25)&ldquo樞密院&rdquo(Geheime-Statsraad)指國王召開的秘密議會,在1845年時由七位成員組成。

     (26)&ldquo作為假設&rdquo原文為拉丁文posito。

     (27)&ldquo純粹存在&rdquo(denreneVæren)對應于黑格爾《邏輯學》中的reinesSeyn。

     (28)&ldquo生成的辯證法&rdquo(VordensDialektik)中的&ldquo生成&rdquo對應于黑格爾《邏輯學》中Werden。

     (29)①黑格爾及其思辨哲學自視是&ldquo肯定哲學&rdquo,比之于康德批判的和否定的哲學。

    但謝林在1841年至1842年的柏林&ldquo啟示哲學講座&rdquo中(克爾凱郭爾曾專程前往聆聽),把黑格爾哲學歸為&ldquo同一哲學&rdquo因而是&ldquo否定哲學&rdquo,謝林希望建立的&ldquo肯定哲學&rdquo是與&ldquo生存&rdquo相關的哲學。

     ②&ldquo緻謝禱告&rdquo典出《路加福音》18∶11。

    &ldquo法利賽人站着自言自語的禱告說:&lsquo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義、奸淫,也不像這個稅吏。

    '&rdquo (30)&ldquo在永恒的視角下&rdquo原文為拉丁subspecieæterni,語出斯賓諾莎的《倫理學》。

     (31)括号内的&ldquo生活&rdquo、&ldquo生存&rdquo分别對應于Tilværelse(丹麥語源)和Existents(拉丁語源),二者作為同位語出現,同義不同源,都表示人活着、生活着的含義。

     (32)&ldquo談論&rdquo原文為德文spreche。

     (33)古希臘哲學家狄歐根尼·拉爾修在《古代賢哲言行錄》的第2卷、第5章中講到蘇格拉底。

     (34)參柏拉圖對話《會飲篇》。

    亞裡斯脫頓跟蘇格拉底結伴前往阿伽通家赴宴,路上蘇格拉底想到一個問題,就一個人落在後面凝神默想。

    仆人去找,看到蘇格拉底一個人挺直地站在鄰家的門樓下,請他進來他不肯。

    于是亞裡斯脫頓說:&ldquo不必找,讓他去。

    他有一個習慣,時常一個人走開,在路上挺直地站着。

    我想他過一會兒就會來。

    且不必去打攪他。

    &rdquo參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15&mdash216頁。

     (35)指丹麥神學家漢斯·海爾維(HansFrederikHelveg,1816&mdash1901)發表于菲茵島文學協會出版的一份雜志上的論文,其中有一部分論及蘇格拉底,但事實上該文并未詳細論及蘇格拉底的反諷,而克爾凱郭爾本人卻在其學位論文中詳論了蘇格拉底的否定性的反諷。

     (36)&ldquo私密地&rdquo對應于拉丁文privatissime。

     (37)參《高爾吉亞篇》511d。

    蘇格拉底在講到船長行船的技藝時說,&ldquo如果這種技藝把你從伊齊那平安地送回這裡,你隻需付兩個小銀币作為船資,如果是從埃及或黑海起程,把一家男女老少以及他們的貨物平安地運回來,那麼這項服務就大了,但當他們在港口下船時,也頂多隻需付兩個德拉克瑪,而擁有這種技藝、取得這些結果的人會上岸,謙卑地沿着他的船在岸上走來走去。

    因為我認為,船長能夠想到,自己對這些沒有淹死的旅客所起的作用是不确定的,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給他們帶來了恩惠還是傷害,隻知道這些旅客在身體和靈魂兩方面都沒有比上船時更好些。

    &rdquo (38)引号中的&ldquo怪人&rdquo原文為希臘文&alpha&tau&omicron&pi&omicron。

     (39)&ldquo大學編外講師&rdquo對應于Privat-Docent,指當時德國大學裡擁有博士學位的、但卻未被正式雇用的講師。

    在英譯本中,該詞被譯為assistantprofessor。

     (40)&ldquo霍爾斯坦鲱魚&rdquo指哥本哈根市場上出售的出産于荷爾斯坦(Holsten,德文Holstein)和斯萊斯維(Slesvig,德文Schleswig)的熏鲱魚或西鲱。

    Schleswig-Holstein是德國最北部的州,首府為基爾。

    曆史上,這個區域與丹麥有着諸多瓜葛。

     (41)&ldquo因此&rdquo原文為拉丁文ergo。

     (42)&ldquo攪語言的混水&rdquo(rørerSprogetsVande)語出《約翰福音》5∶4,&ldquo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什麼病就痊愈了。

    &rdquo (43)琉善(Lucian,公元前120年&mdash前80年),來自叙利亞的薩摩薩塔,希臘作家,以其數量繁多的諷刺性對話而聞名。

    此處指的是赫耳墨斯與亡靈擺渡者卡隆之間的對話。

     (44)根據狄歐根尼,蘇格拉底的父親是石匠,他本人也曾學習過石雕。

     (45)本書絕大多數情況下,&ldquo上帝&rdquo對應于Gud,同丹麥文《聖經》中的用法;而&ldquo神&rdquo則對應于Guden,以突出假名作者的思想試驗。

    但也有個别時候,在明确指出基督教上帝的時候,原文采用Guden,仍譯&ldquo上帝&rdquo。

     (46)&ldquo蘇格拉底式的凝神默想&rdquo指《會飲篇》中亞裡斯脫頓說到的蘇格拉底的習慣,即時常一個人走開,在路上直挺挺地站着凝神默想。

    參《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1997年版,第215&mdash216頁。

     (47)典出《普魯塔克道德論文》。

     (48)克爾凱郭爾借化名作者克利馬克斯對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論反諷概念》進行了評論。

    在論文中,他曾引用海斯(Heise)的德語譯本《亞爾西巴德篇》中的兩段對話。

     (49)參《馬太福音》6∶17&mdash18。

    耶稣說:&ldquo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叫人看出你禁食來,隻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rdquo (50)&ldquo說不出來的歎息&rdquo(uudsigeligeSukke)語出《羅馬書》8∶26,保羅說:&ldquo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隻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rdquo (51)在浪漫戲劇當中會有一些喜劇場景,它們通常對情節主線發表評論,例如莎士比亞和蒂克的作品。

     (52)葛茨(JohannMelchiorGoeze,1717&mdash1786),德國牧師,萊辛的主要論敵。

    萊辛寫作了大量匿名作品與之論戰。

    &ldquo有趣&rdquo對應于德文詞ergötzlich,恰好與葛茨的姓名拼寫Goeze構成文字遊戲。

     (53)①參《會飲篇》中蘇格拉底對第俄提瑪關于愛神(Eros)的雙重性的神話描述之轉述(203b&mdash204c)。

    根據第俄提瑪,當阿佛洛狄特誕生之時,衆神設宴慶祝。

    貧乏神前來行乞,當她看到豐富神醉酒睡在花園裡的時候,就走過去躺在他身邊,因此受孕生下愛神。

    因此,愛神不是完美的&ldquo神&rdquo,而是不斷追求美善的、介于人神之間的&ldquo精靈&rdquo(Daimon)。

    參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mdash261頁。

     ②普魯塔克在《論伊西斯和奧西裡斯》一文中說:&ldquo或許看起來赫西俄德在令萬物的起源為混沌(Chaos)、大地(Earth)、代達羅斯(Tartarus)和愛的時候,他不接受任何其他的起源,而隻接受這些,如果我們把這些名字做個轉換,把伊西斯(Isis)稱為大地,把奧西裡斯(Osiris)稱為愛,把堤豐(Typhon)稱為代達羅斯;看起來詩人是把混沌置于底部,作為宇宙的一個休息場所。

    &rdquo ③赫西俄德(公元前700年)是希臘詩人,《神譜》的作者。

    奧西裡斯是埃及神話中的冥王,大地神蓋布(Geb)與天空神努特(Nuit)之子,與自己的妹妹伊西斯結婚,兩人生了兒子荷魯斯(Horos)。

    奧西裡斯後被兄弟賽特(Seth)所殺,幸得伊西斯使之複活。

    堤豐是希臘神話中的噴火巨人,反抗奧林匹亞諸神被宙斯打敗,最後被打入地府。

    希臘人認為埃及神話中的賽特即為堤豐,它們被視為惡。

     (54)克爾凱郭爾在本書的草稿中還有這樣一段話:&ldquo這就是蘇格拉底在《會飲篇》中所展開的意思。

    克爾凱郭爾博士在其學位論文中充分意識到了要去展開蘇格拉底的意思,但卻未能理解之,這很可能是因為在黑格爾哲學的幫助之下,他變得聰明絕頂,變得客觀和肯定,或者是因為他沒有勇氣認同為否定性的思想家。

    &rdquo (55)①此處所引論點出自萊辛發表于1777的論文《精神的證明及力量》(ÜberdenBeweisdesGeistesundderKraft.AndenHerrnDirectorSchumannzuHannover)。

     ②關于&ldquo偶然的曆史性真理永遠都不可能成為永恒的理性真理的證據&rdquo,萊辛這樣寫道:WennkeinehistorischeWahrheitdemonstrirtwerdenkann:sokannauchnichtsdurchhistorischeWahrheitendemonstrirtwerden.Dasist:zufälligeGeschichtswahrheitenkönnenderBeweisvonnothwendigenVernunftwahrheitenniewerden. ③關于&ldquo在曆史性陳述基礎上向永恒真理的過渡是一個跳躍&rdquo,萊辛這樣寫道:Das,dasistdergarstigebreiteGraben,überdenichnichtkommenkann,sooftundernstli-chichauchdenSprungversuchthabe.Kannmirjemandhinüberhelfen,derthueesichbit-teihn,ichbeschwöreihn.ErverdienteinGotteslohnanmir. (56)參《哲學片斷》的扉頁題詞。

     (57)這段中的&ldquo正因為如此&rdquo對應于拉丁短語eoipso。

    本短語在書中多次出現,不再一一注出。

     (58)引号内原文為德文,出自《精神的證明及力量》:abernun,wennsienurebensozuverlässigsind,warummachtmansiebeidemGebraucheaufeinmalunendlichzuverlässiger? (59)引号内原文為德文,出自《精神的證明及力量》:aberwerwollteaufdiesenGlaubenhinirgendetwasvongroßemunddauerhaftemBelange,dessenVerlustnichtzuersetzenwäre,wagen? (60)參《哲學片斷》第5章第2節。

    在此之前,克爾凱郭爾沒有使用過&ldquo後世曆史&rdquo(detEfterhistoriske)的概念。

     (61)在《精神的證明及力量》一文中,萊辛寫道:WennichzuChristiZeitengelebthätte:sowürdenmichdieinseinerPersonerfülltenWeissagungenallerdingsaufihnsehraufmerkesamgemachthaben.Hätteichnungargesehen,ihnWunderthunhätteichkeineUrsachezuzweifelngehabt,daßeswahreWundergewesen:sowürderichzueinem,vonsolangeherausgezeichneten,wunderthätigenManneallerdingssovielVertrauengewon-nenhaben,daßichwilligmeinenVerstanddemseinigenunterworfenhättedaßichihminallenDingengeglaubthätte,inwelchenebensoungezweifelteErfahrungenihmnichtentgegengewesenwären.Oder,wennichnochjetzterlebte,daßChristumoderdiechristeligeReligionbetreffendeWeissagungen,vonderenPrioritätichlängstgewißgewesen,aufdieunstreitigsteArtinErfüllunggingenwennnochjetztvonglänligenChristenWundergethanwürden,dieichfürechteWundererkennenmüßte:waskönntemichabhalten,michdiesemBeweisedesGeistesundderKraft,wieihnderApostelnennt,zufügen? (62)奧立金(Origen,185&mdash254),亞曆山大城的希臘教父哲學家。

    曾向柏拉圖主義者阿曼紐斯學習哲學,與普羅提諾同學。

    現存著作主要有《第一原則》、《反塞爾修斯》。

    這裡所說的對奧立金的引述出自其《反塞爾修斯》(ContraCelsum)。

    奧立金寫道:&ldquo基于更大的奇迹,對此人們可以用多種方式加以證明,但主要是通過如下事實,即我們仍然能夠從那些依照上帝之言行事的人們身上找到奇迹的痕迹。

    &rdquo (63)&ldquo從對手認可的前提出發&rdquo原文寫為econcessis,但正确的拉丁短語應寫為exconcessis。

     (64)參《哲學片斷》第5章第2節。

     (65)①參《加拉太書》3∶28,&ldquo并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稣裡都成為一了。

    &rdquo ②《羅馬書》10∶12中亦有言曰:&ldquo猶太人和希臘人并沒有什麼分别,因為衆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rdquo ③《歌羅西書》3∶11說:&ldquo在此并不分希臘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唯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rdquo。

     (66)楷體原文為德文:zufälligeGeschichtswahrheitenkönnenderBeweisvonnothwendigenVernunftwahrheitenniewerden. (67)①&ldquo轉向另一類&rdquo原為希臘文metábasiseisállogénos,指在論證和争辯過程中突然的跳躍。

    亞裡士多德《後分析篇》(75a38)中有類似的說法。

     ②在《精神的證明及力量》中,萊辛寫道:AbernunmitjenerhistorischenWahrheitineineganzandereKlassevonWahrheitenhinüberspringen,undvonmirverlangen,daßichallemeinemetaphysischenundmoralischenBegriffedarnachumbildensollmirzu-muthen,weilichderAuferstehungChristikeinglaubwürdigesZeugnißentgegensetzenkann,allemeineGrundideenvondemWesenderGottheitd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