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辨的考察

關燈
成為使徒&rdquo指《馬可福音》1∶16&mdash20中所講的耶稣收西門、安得烈、雅各、約翰四位漁夫為第一批門徒的故事。

     &ldquo高山挪移&rdquo語出《馬太福音》17∶20。

    耶稣對門徒說:&ldquo是因你們的信小。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lsquo你從這邊挪到那邊&rsquo,它也必挪去;并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

    &rdquo (22)&ldquo狂熱&rdquo(Zelotismen)一詞來源于耶稣時代的激進猶太組織&ldquo奮銳黨&rdquo,由猶太下層民衆組成,他們狂熱地宣稱彌賽亞即将來臨,主張用暴力實現猶太民族的解放。

     (23)&ldquo當草生長的時候,考察者已經餓死了&rdquo(medensGræssetgroer,saadøerBetragteren)是對丹麥諺語medensgræssetgror,døerhorsemorellerkoen(草生長的時候,馬或牛已經餓死了)的戲仿,意為&ldquo提供幫助要及時&rdquo,還有&ldquo諾言的實現拖時太久&rdquo。

     (24)&ldquo歸為荒謬&rdquo原為拉丁文inabsurdum,源于短語reductioinabsurdum,即邏輯學中使觀點陷入自相矛盾的&ldquo歸謬法&rdquo。

     (25)&ldquo調和&rdquo原文為mediation,該詞是丹麥黑格爾主義哲學的核心概念,它對應于黑格爾著作中的Vermittlung或Versöhnung。

     (26)就&ldquo懷疑&rdquo或者&ldquo否定性&rdquo作為辯證運動的驅動力而言,黑格爾哲學可被歸為一種無休止的懷疑主義,驅動力中的每一個因素都要通過矛盾被揚棄。

     (27)&ldquo印刷許可證&rdquo原為拉丁語Imprimatur,指新聞檢查機構簽發的書籍印刷許可證。

    在賀伯格喜劇《艾拉斯姆斯·蒙苔努斯》(ErasmusMontanus)第三幕第三場,劇中人培爾·戴根自信地展示他少得可憐的拉丁語知識,他把imprimatur理解成了一個人物,而非哲學系的許可證,他問:&ldquo誰是今年的Imprimatur?&rdquo (28)參希羅多德《曆史》第1卷第32章。

    富有而強大的呂底亞國王克羅索斯認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他問希臘哲人兼政治家梭倫,這是否偶然,後者立刻回答,這個問題不可回答,因為他尚不知克羅索斯是否會幸福地死去。

    在一個人生命終結之前,沒有人敢自稱是幸福的。

     (29)&ldquo你我之間&rdquo原文為德文unteruns。

    &ldquo黑格爾主義者之間的秘密&rdquo可能指Fr.Richter最早于1833年在其著作中所指出的,黑格爾體系否定個體靈魂不死,因而否定了整個基督教。

    之後,懷斯(C.H.Weiße)、哥舍爾(C.F.Göschel)、小費希特(I.H.Fichte)、費爾巴哈(L.Feuerbach)等都參與了讨論,引起了黑格爾主義的左右之分。

     (30)這裡所說的&ldquo逸事&rdquo在《普盧塔克道德論文》一書中兩個不同的地方出現過。

    普盧塔克(Plutark,約50&mdash125),希臘哲學家、曆史學家。

    歐達米德一世(Eudamidas),公元前331至前305年任斯巴達領袖。

    &ldquo學園&rdquo為柏拉圖始創于公元前387年,他死後由其外甥斯彪西波(Speusippos)掌管,公元前339年斯彪西波去世後,由希臘哲學家塞諾克拉底(Xenocrates,公元前395&mdash前314)掌管。

    公元529年賈斯廷皇帝勒令關閉&ldquo學園&rdquo。

     (31)&ldquo平靜&rdquo原文為Ataraxie,指不受外界影響的、與世無争的心态。

    它是希臘哲學學派犬儒主義、斯多噶主義和懷疑主義共同推崇的重要美德。

     (32)保羅·馬丁·缪勒(PoulMartinMøller,1794&mdash1838),丹麥作家、語言學家、哲學家,曾任哥本哈根大學哲學教授。

    他的三卷本《遺著》于1839年至1843年出版,三位編輯之一奧爾森(F.C.Olsen)著有《缪勒的生平》(PoulMøllersLevnet),與第三卷同時出版。

    文中&ldquo令人尊敬的編輯&rdquo即指奧爾森。

     (33)在19世紀的思辨美學當中,喜劇獲得了新的價值。

    在美學概念的發展中,喜劇不僅處于比悲劇更高的階段,而且喜劇還成為終結美學理念的遠景。

    黑格爾、羅徹爾(H.T.Rötscher)、懷斯以及丹麥的海伯格、馬騰森都展開過這個思想。

     (34)&ldquo無與倫比的發現&rdquo(mageløsOpdagelse)指格倫德威于1825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即基督教的文獻并不是《聖經》,而是由教會世代傳播的&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detlevendeOrd,參注39),即面向上帝的祈禱、《信經》以及聖禮經文。

    格倫德威(N.F.S.Grundtvig,1783&mdash1872),丹麥牧師、贊美詩作家、曆史學家和政治家。

     &ldquo我們贊美你,主啊&rdquo原文為拉丁文tedeum,是安布羅斯贊美詩tedeumlauda-musosv.的開頭,在丹麥語贊美詩中這句寫為:&ldquoOstoreGud!vilovedigosv.&rdquo (35)&ldquo讓格倫德威留着屬于他的東西&rdquo原文為ladeGrundtvigbeholdhvadhanser,這是對《馬太福音》中22∶15&mdash21中的atgivekejseren,hvadkejserenser(該撒的當給該撒)的戲仿。

     (36)戴爾布呂克(FerdinandDelbrück,1772&mdash1848),德國哲學教授,1826年出版《菲利普·梅朗斯頓:信仰的導師》(PhilippMelanchton,derGlaubenslehrer.EinSt-reitschrift)一書,并引起廣泛讨論。

    格倫德威曾于1827年翻譯過該書的一個章節,後又撰寫過批判性的評論。

     &ldquo格倫德威的觀念事實上應歸功于萊辛&rdquo,此說出處不明。

     (37)林伯格(J.C.Lindberg,1797&mdash1857),神學家,1828年撰寫博士論文,1822年起擔任&ldquo大都會學校&rdquo希伯來語講師,1830年因積極參與格倫德威發起的教會鬥争被辭退。

    1844年成為牧師。

    他在很多文章當中堅決捍衛格倫德威的觀點,同時還為有覺悟的非信徒組織晚禱。

     (38)&ldquo得罪了老路德派&rdquo可能指格倫德威的論文《路德改革真的要繼續下去嗎?》(SkaldenLutherskeReformationvirkeligfortsættes?),見林伯格編輯的《基督教與曆史月刊》第1輯,哥本哈根1831年。

    文中有這樣的句子:&ldquo甚至《聖經》也不是有效的,因為它既非上帝,亦非人或精神,它隻是一本書,也就是死的東西,它自己并不會說話,隻會在精神和肉體上受人擺布。

    因此,如果我們忘記了這一點,在說起《聖經》的時候就好像它能夠思想、言說、行奇迹似的,這就是中世紀迷信的殘餘。

    &rdquo正統的路德派奉行&ldquo《聖經》原則&rdquo(solascriptura),即《聖經》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的絕對權威。

     (39)&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detlevendeOrd),語出《使徒行傳》7∶38,意為&ldquo上帝的話&rdquo。

    這段講的是摩西,&ldquo這人曾在曠野會中和西乃山上,與那對他說話的天使同在,又與我們的祖宗同在,并且領受活潑的聖言傳給我們。

    &rdquo格倫德威在19世紀30年代使用該術語時,着意強調的是&ldquo上帝口中說出的話&rdquo(ordafGudsmund),強調其言說性,以區别于&ldquo死的&rdquo經卷用語。

     &ldquo信經&rdquo(Trosbekjendelsen)指基督教權威性的基本信仰綱要,信徒受洗入教時必讀經文,主要有《使徒信經》(Apostle'sCreed)、《尼西亞信經》(NiceneCreed)等。

     (40)&ldquo我們在此直接見證了青春&rdquo可能暗指格倫德威著作中多處滿懷激情提及的&ldquo北歐的青春&rdquo、&ldquo北歐的希望&rdquo等詩化字眼。

     (41)&ldquo對希臘的未來的預言&rdquo可能指格倫德威在三卷本《世界曆史手冊》(HaandbogiVerdens-Historien,1833&mdash1843年出版)中對于1832年重建的希臘王國寄予的巨大期望。

     (42)&ldquo直白之言&rdquo(Frisproget)可能指格倫德威本人自居的語言風格,指非浮華、非炫耀的寫作風格。

     (43)&ldquo總共&rdquo原文為拉丁文summasummarum。

     (44)林伯格在論文《論最新丹麥文版祈禱書當中基督教信仰的形式》中指出,假如教會不是使徒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