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辨的考察

關燈
,他過于客觀,結果他不會關切自身的永福。

    但是我還要說一句,為了使這一點清楚明了,即假如有人誤解了我衆多的言論,那麼是他要誤解我,我是無辜的。

    榮譽歸于思辨思想,每一個真正沉浸其中的人都将受到贊美。

    在我看來,否認思辨的價值(盡管他們會希望把在教堂庭院等地的銀錢兌換人作為渎神者驅逐出去)就是在出賣自己,對于那些幾乎傾其生命、盡其全力服務于思辨的人,尤其是對于那些崇拜古希臘的人們來說,否認思辨的價值是愚蠢的。

    (74)人們應該知道,亞裡士多德在讨論幸福的時候把最高的幸福置于思想之上,令人聯想到那些不朽的神祇把思想當作有福的消遣。

    (75)進一步說,對于學者無所畏懼的熱情和服務于理念時的堅韌,人們應該既理解,又尊敬。

    隻是對于思辨者言,關于其個人永恒福祉的問題根本不會出現,因為他的任務是不斷地遠離自身并且客觀化,以之他與自身分離,成為了思辨的觀照的力量。

    (76)對于所有類似的東西我知道得一清二楚。

    不過要看到,那些不朽的神祇,那些思辨者的偉大原型,他們根本不關心自身的永福。

    因此,這裡的論題從未在異教思想體系當中出現。

    若要以同樣的方式處理基督教,其結果隻能是混淆。

    既然人是時間和永恒的綜合,那麼思辨者所能享受到的思辨的幸福就是一種幻象,因為他想在時間當中不朽。

    思辨者的謬誤正在于此。

    因此,比思辨的幸福更高的就是對于自身的永恒福祉充滿激情的和無限的關切。

    說它更高正是因為它更真實,因為它确定地反映了人的綜合性。

     如是觀之(在某種意義上甚至無須解釋,對自身永恒福祉的無限關切是否更高,因為這裡的主旨在于,永恒福祉就是被問及和被讨論的),滑稽性就會輕易在矛盾之中顯現。

    主體充滿激情地投入對自身的永恒福祉的無限關切之中,而現在他想借助思辨的幫助,也就是說借助他自己的思辨。

    但是為了從事思辨,他必須走上一條相反的道路,他要在客觀性之中放棄自身、喪失自身,從他自身之中消失。

    這種不一緻勢必會阻止他開始,并且對沿此道路所獲得的所有斷言做出滑稽的評判。

    反向觀之,這與前面所說的觀察者與基督教的關系完全相同。

    基督教是不能被客觀地觀察的,而這正是因為它欲将主體推向極端;而當主體以此方式被正确樹立的時候,他就不能把永恒福祉與思辨聯結起來。

    我想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充滿激情和無限關切的主體與思辨之間的矛盾,假如後者想要對他有所幫助的話。

    人們鋸木頭的時候不應死命地壓住鋸子;手上使的勁越小,鋸子工作得越好。

    假如有人把全部的力量都壓在鋸子上,他根本就沒法鋸木頭。

    同樣地,思辨者要使自己在客觀的意義上輕,而充滿激情的、對自身的永恒福祉表示無限關切的人則要盡可能地使自己在主體的意義上重。

    正因為如此,他不可能從事思辨。

    假如基督教要求單個的主體擁有這種無限的關切(這一點已被假定,因為論題即圍繞于此),那麼很容易看到,在思辨當中他是不可能發現他所追求的東西的。

    &mdash&mdash這一點也可以這樣表述:思辨根本不可能讓論題顯現,因此,它做出的全部回答隻不過是令人困惑的東西。

     注釋 (1)&ldquo給定的事實&rdquo原為拉丁文resinfactoposita。

     &ldquo毫不遲疑&rdquo原文為德文ohneweiter。

     (2)&ldquo最終&rdquo原文為德文amEnde。

     (3)&ldquo諷刺&rdquo原文為Epigram,指濃縮為一個句子的精練韻文,用以表達譏諷、諷刺等,還可譯為&ldquo格言&rdquo、&ldquo警句&rdquo、&ldquo隽語&rdquo。

     (4)&ldquo所有的腦袋都懸在一個脖子上&rdquo語出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參見斯維頓(Sveton)的傳記《卡利古拉》(CajusCæsarCaligula)第30章。

     (5)參卡爾·羅森克朗茲(KarlRosenkranz)在《神學百科全書》(EncyklopädiedertheologischenWissenschaften)中對《聖經》所做的曆史和神學研究,包括考察經書中神啟的成分,辨析經書真僞和可信性,包括内容的真實性、意義的完整性(即自成書後未做過修改)和作者的可靠性(即未受不相關動機的支配)三個方面。

    文中的&ldquo靈感&rdquo(Inspiration)一詞原指受神的啟發。

     (6)&ldquo英國人挖隧道&rdquo指泰晤士河底的首條隧道。

    工程始于1825年,由法國工程師M.I.Brunel負責,在解決無數事故和技術難題後,隧道終于修成,并于1843年3月開放。

    該隧道的建成被視為當時偉大的技術成就之一。

     (7)&ldquo批判神學&rdquo(kritiskeTheologie)可能指19世紀新教中出現的對《聖經》的保守诠釋,代表人物有德國神學家奧斯豪森(H.Olshausen)和丹麥神學家沙林(C.E.Scharling),他們反對以鮑爾(F.C.Baur)和施特勞斯(D.F.Strau&beta)為代表的圖賓根學派的激進觀點。

     (8)可能指古典語言學家麥德維教授(JohanNicolaiMadvig,1804&mdash1886),他曾因整理出版多部西塞羅著作而享譽歐洲。

     (9)&ldquo懸置狀态&rdquo原為拉丁文insuspenso,&ldquo故此&rdquo原為拉丁文ergo。

     (10)路德曾指出,《雅各書》不屬于《新約》。

    他的論據是,該書并非出自第一代基督徒之手,因為它所強調的&ldquo人稱義是因着行為,不是單因着信&rdquo(2∶20&mdash24)與保羅在《羅馬書》中所說的亞伯拉罕是因信而非因其行為稱義(4∶1&mdash6)的觀點相矛盾。

     (11)&ldquo魏瑟說過,他要把自己置身于擁擠的人群之外&rdquo很可能指魏瑟(JohanHermanWessel,1742&mdash1785)的戲仿式悲劇《沒有襪子的愛情》(KierlighedudenStrømper)中的台詞。

     (12)&ldquo贊同的和反對的&rdquo原文為拉丁語proetcontra。

     (13)&ldquo結束題外話&rdquo原文寫為Claudatur,指拉丁&mdash希臘短語claudaturparenthe-sis,其中Parenthesis為&ldquo插入語&rdquo、&ldquo題外言論&rdquo、&ldquo題外話&rdquo、&ldquo括号&rdquo,短語意為&ldquo結束或終止題外話&rdquo。

     (14)&ldquo從認可的東西出發&rdquo原文寫為econcessis,正确的拉丁文寫法應為excon-cessis。

     (15)&ldquo沿着這條錯誤的道路與真正的對象越來越遠&rdquo原文為etMenneskegaaeriFarerhvorhangaaer,語出H.A.Brorson的贊美詩&ldquoJeggaaeriFarer,hvorjeggaaer&rdquo(1734)。

     (16)&ldquo漂亮馬&rdquo原文為法文Paradeur,指外表漂亮、精力充沛而動作标準的馬匹;&ldquo穿過括号的快馬&rdquo原文為Parenthes-Durchløber。

     (17)&ldquo無所不在又無處存在&rdquo原文為拉丁語ubiqueetnusquam。

     (18)&ldquo信仰的能量和力量&rdquo(TroensKraftogStyrke)以及後面的&ldquo恐懼與顫栗&rdquo(FrygtogBæven)語出《哥林多前書》2∶3&mdash5,保羅對哥林多人說:&ldquo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

    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隻在乎神的大能(GudsKraft)。

    &rdquo &ldquo在信仰的門前&rdquo(liggervedTroensDør)指《出埃及記》4∶7中,耶和華對該隐說:&ldquo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他。

    &rdquo (19)&ldquo師傅&rdquo(Tugtemester)一詞可能語出《加拉太書》3∶24,保羅寫道:&ldquo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

    &rdquo (20)&ldquo信仰的徒然&rdquo對應于TroensForfængelighed,意指信仰的表面化、世俗化,指《出埃及記》20∶7中的&ldquo十誡&rdquo之一:&ldquo不可妄稱耶和華&mdash&mdash你的神的名(DuskalikketageHERRENSdinGudsNavnforfængeligen);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rdquo。

    《哥林多前書》15∶17,保羅寫道:&ldquo基督若沒有複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

    &rdquo 《約翰福音》5∶44:&ldquo你們互相受榮耀,卻不求從獨一之神來的榮耀,怎能信我呢?&rdquo (21)&ldquo貧兒培爾·埃裡克森&rdquo(FattigPeerEriksen)是一個固定短語,因賀伯格的喜劇《好事之徒》(DenStundesløse)而為人所知。

     &ldquo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