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辨的考察
關燈
小
中
大
思辨的考察把基督教理解成一種曆史現象。
因此,關于基督教真理的問題也就意味着用思想來貫穿基督教,結果最終基督教本身成為永恒的思想。
思辨的考察有一個良好的性質,它沒有任何假設。
它來自無,沒有設定任何東西,不從&ldquo請求&rdquo開始。
(66)因此,我們肯定不會遇到前面提及的那些假設。
不過仍然有一樣東西是假定的:基督教是被給定的東西。
人們認定,我們所有人都是基督徒。
唉,唉,唉,思辨思想太客氣,世界的進程太奇怪!一度地,承認自己是基督徒是有生命危險的;如今,懷疑一個人是否是基督徒則要謹慎了,尤其是當這種懷疑并非叫嚣着要取消基督教的時候,因為那樣的話這事還真會引起注意。
不然。
假如有人直截了當地說,他對自己有些擔心,覺得稱自己為基督徒有些不恰當。
他并不會被放逐或處死,但是人們會向他投以憤怒的目光并且說:&ldquo無事生非的人真無聊!為什麼他就不能像我們其他人一樣呢?我們都是基督徒。
這就像某某先生一樣,他不願和我們其他人一樣戴帽子,偏要當怪人。
&rdquo假如他已結婚,他的太太會對他說:&ldquo親愛的,你從哪兒得到這個念頭的?你怎麼會不是基督徒呢?你難道不是丹麥人嗎?地理書上難道沒有寫着,基督教路德宗在丹麥占統治地位嗎?你不是猶太人,也不是伊斯蘭教徒,那你能是什麼呢?異教在1000年以前就被撲滅了,因此我知道,你絕不是異教徒。
你難道不是像一個優秀的公務員那樣在辦公室好好工作嗎?難道你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的、基督教路德宗國家的良民?那麼你當然是基督徒了。
&rdquo看吧,我們變得多麼客觀,即使一名公務員的妻子也是從整體、從國家、從社會觀念、從地理科學出發推論至單一者。
于是,自然地,單一者就是基督徒,他有信仰&hellip&hellip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無事生非就是輕浮的,也是異想天開的。
既然這一點總是令人不快的,即不得不承認自己并未擁有所有人理所當然認定已經擁有的東西,或者隻有當人們愚蠢到暴露自己弱點的時候才會公正地獲得某種特殊意義的東西,那麼,沒有人願意承認就不奇怪了。
人們更容易承認預設了某種技能和類似的東西的事物。
隻是,對象越無意義,也就是說,因所有人都擁有而無意義,承認也就越令人尴尬。
&ldquo令人尴尬&rdquo,這其實就是擔心自己不是基督徒的現代概念。
因此之故,我們都是基督徒,這是被給定的。
但是,思辨思想或許會說:&ldquo這都是些半瓶子醋和通俗哲學家提出的通俗簡單的看法;思辨思想與之毫無關系。
&rdquo(67)噢,被思辨高超的智慧排除在外是多麼可怕呃!不過在我看來奇怪的是,人們總是談論着思辨、思辨,仿佛它是人,或者說某人就是思辨思想。
思辨成就一切,思辨懷疑一切,等等。
另外,思辨者變得非常客觀,他都不會說他自己了。
因此,他不說他懷疑一切,而是說思辨懷疑一切,而且他這樣說是出于思辨&mdash&mdash别的就不說了,就跟說私事時一樣。
難道我們不應該達成一緻意見嗎:要做人!衆所周知,蘇格拉底曾說過,如果假定長笛演奏,我們同時必須假定長笛手的存在。
(68)同理,如果我們假定思辨思想,我們必須同時假定一名或者多名思辨者的存在。
&ldquo因此,可貴的人,最令人尊敬的思辨先生,我至少敢以主體的說話方式接近您。
親愛的朋友,您怎麼看待基督教呢?也就是說,您是否是基督徒呢?這裡不是問您是否超越了它,而是問您是否是基督徒。
那麼可能的是,就思辨者與基督教的關系而言,&lsquo超越&rsquo意味着停止為人曾經之所是,一樁真正的明希豪森的偉業,一樁或許對思辨思想而言可能的偉業&mdash&mdash我并沒有掌握那種巨大的力量,但是對于作為人的思辨者來說,這樁偉業肯定是不可能的。
&rdquo(69) 于是,思辨者(假如他不像那位公務員妻子那樣客觀)也想來考察基督教。
他并不在乎他人是否接受了基督教,類似的關切是留給師範生和外行的,當然也留給了真正的基督徒,他們絕非不在乎自己是否為基督徒。
他考察基督教,以便用思辨的、真正的思辨的思想來貫穿它。
假設整個事業隻是妄想,假設它不可能完成;假設基督教就是主體性、是内在性;再假設,隻有兩種類型的人才能對之有所了解:一種是那些對自身的永恒福祉充滿無限的、熱情的關切的人,他們在信仰之中将自身的永恒福祉建基于與信仰的關系之上;另一種則是那些在相反的激情之中(但卻仍在激情之中)拒絕自身的永恒福祉的人&mdash&mdash幸福的與不幸的戀人。
再假設,那種客觀的漠不關心認識不了任何東西。
隻有同類才能相互理解,那句老話&ldquo凡被認知的,都以認知者的方式被認知&rdquo也可以做如下展開,即存在着這樣一種方式,以此認知者什麼都不認識,或者說他的認識等同于幻象。
(70)有一種觀察,觀察者身處的确定狀态意義重大,而當他不在那種狀态的時候,他什麼都無法認識。
于是乎,他可以欺騙他人,說他處于那種狀态之下,盡管他并非如此。
但是,假如事情順利,他本人宣稱自己并未處于那種必需的狀态之下,那麼他就沒有欺騙任何人。
設若基督教在本質上是某種客觀的東西,那麼觀察者理應是客觀的;但是設若基督教在本質上是主體性的,那麼觀察者是客觀的就是個錯誤。
就認知對象即為主體的内在性的認知而言,認知者理應處于這種狀态之中。
但是,主體性最大的努力表現為對自身的永恒福祉的無限的、充滿激情的關切。
即使在世俗之愛當中,觀察者也應處于愛情的内在性之中。
隻是關切的意義在這裡并不十分重大,因為所有的愛情都是幻想,正因為如此它才擁有某種客觀的面向,從而使得對二手經驗的談論成為可能。
反之,如果用神人關系來穿透世俗之愛,不完美的幻想,殘存的客觀性的表象就會消失;那個未能處于此種狀态下的人,他的觀察不會為他赢得任何東西。
懷着對永恒福祉的無限的、充滿激情的關切,主體處于最大限度的努力之中,處于最極端處,并不是說那裡沒有客體存在(一種不完美的和非辯證性的區分),而是說上帝以否定的方式臨現于主體之中,在這種關切之中成為永恒福祉的形式。
思辨者把基督教視為一科曆史現象。
但是,設若基督教根本不是這個樣子。
&ldquo這是何等的愚蠢,&rdquo我聽到有人說,&ldquo何等無與倫比的對原創性的追求,尤其在思辨思想已經掌握了曆史必然性的時代還說出這樣的話來!&rdquo是啊,思辨能夠掌握些什麼呢?假如有思辨者說他已經掌握了曆史現象的必然性,我會請求他停留片刻,梳理一下在《哲學片斷》第4章和第5章之間的&ldquo間奏曲&rdquo當中坦陳的重重疑慮。
因此,現在我要提及那個部分,我一直都很樂意把它作為進一步的辯證展開的基礎,如果我有幸與一位思辨者、與一個人打交道的話,因為我不敢去招惹思辨思想。
現在看看這個無與倫比的對原創性的追求吧!讓我們采用一個類比。
我們以一對夫婦為例。
看,他們的婚姻在外在方面留下了鮮明的印迹,它構成了生存中的一個現象(在較小的程度上,就像基督教在世界曆史的層面上對整個生活留下了印迹一樣)。
但是,他們的夫婦之愛不是什麼曆史現象;現象是無足輕重的,它們隻有通過愛才對夫妻雙方有意義,而從其他方面觀之(即客觀地),現象就是欺騙。
基督教也是如此。
基督教真的那麼具有原創性嗎?與黑格爾&ldquo外在的就是内在的、内在的就是外在的&rdquo原則相比,基督教是最具原創性的。
(71)但是它将會更具原創性,假如黑格爾的原則不僅被同時代人所崇拜,而且在曆史的長河之中獲得一種反作用力,從而取消在可見的和不可見的教會之間做出的區分。
(72)不可見的教會絕非曆史現象,它不允許以客觀的方式加以看待,因為它隻存在于主體性之中。
唉,我的原創性看起來如此平庸,盡管我曾追求原創性,不過我對它并無意識,我所說的是任何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盡管他們并不知道如何将之表達清楚,在這一點上小學生與偉大的思辨者之間是相通的,所不同在于,小學生太不成熟,而思辨者則過于成熟。
思辨的觀點是客觀的,對此我并不否認;相反,為了更清楚地表明這一點,我将重複我的努力,即将之置于與主體對自身的永恒福祉充滿激情的無限關切這種關系之下,随後,一切将昭然若揭,思辨的觀點就是客觀的,而主體因此變得滑稽可笑。
他之所以滑稽并不是因為他的無限投入,(相反,那種不是無限地、充滿激情地有所關切、但卻讓人覺得他關切自身的永恒福祉的人才是滑稽的);不,滑稽存在于客觀事物的錯位之中。
假如思辨者同時是信仰者的話(這一點也曾被宣稱),那麼他早該意識到,思辨之于他的意義永遠都不會與信仰相同。
正是作為信仰者,他才對自身的永恒福祉充滿無限關切,并且在信仰中對之确信無疑(注意,信仰者獲得确信的方式可能是這樣的,即并非一勞永逸的,而是每天懷着無限的、個體性的、充滿激情的關切獲得信仰的堅定精神)。
(73)他沒有把永恒福祉建基于思辨之上,相反,他以懷疑的态度對待思辨,不讓思辨把他從信仰的确定性之中騙出來(這種确定性在每個瞬間都在其身内擁有無限的不确定性的辯證性),從而步入那種漠不關心的客觀知識之中。
從單純的辯證角度出發,事情就是這樣。
因此,如果他說他要把自身的永恒福祉建基于思辨之上,他就是滑稽地自相矛盾,因為思辨思想在其客觀性中恰恰對他的、我的、你的永福全然漠不關心;永恒福祉存在于主體通過最大的努力所獲得的不斷削減的自我尊重之上。
而且,在自我标榜為信仰者的問題上他撒謊了。
或者,思辨者不是信仰者。
思辨者自然并不滑稽可笑,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探問自己的永福,隻有當滿懷激情和無限關切的主體将自身的永福與思辨相關聯的時候,滑稽才會出現。
思辨者甚至并沒有提出此前讨論的問題,因為作為思辨者
因此,關于基督教真理的問題也就意味着用思想來貫穿基督教,結果最終基督教本身成為永恒的思想。
思辨的考察有一個良好的性質,它沒有任何假設。
它來自無,沒有設定任何東西,不從&ldquo請求&rdquo開始。
(66)因此,我們肯定不會遇到前面提及的那些假設。
不過仍然有一樣東西是假定的:基督教是被給定的東西。
人們認定,我們所有人都是基督徒。
唉,唉,唉,思辨思想太客氣,世界的進程太奇怪!一度地,承認自己是基督徒是有生命危險的;如今,懷疑一個人是否是基督徒則要謹慎了,尤其是當這種懷疑并非叫嚣着要取消基督教的時候,因為那樣的話這事還真會引起注意。
不然。
假如有人直截了當地說,他對自己有些擔心,覺得稱自己為基督徒有些不恰當。
他并不會被放逐或處死,但是人們會向他投以憤怒的目光并且說:&ldquo無事生非的人真無聊!為什麼他就不能像我們其他人一樣呢?我們都是基督徒。
這就像某某先生一樣,他不願和我們其他人一樣戴帽子,偏要當怪人。
&rdquo假如他已結婚,他的太太會對他說:&ldquo親愛的,你從哪兒得到這個念頭的?你怎麼會不是基督徒呢?你難道不是丹麥人嗎?地理書上難道沒有寫着,基督教路德宗在丹麥占統治地位嗎?你不是猶太人,也不是伊斯蘭教徒,那你能是什麼呢?異教在1000年以前就被撲滅了,因此我知道,你絕不是異教徒。
你難道不是像一個優秀的公務員那樣在辦公室好好工作嗎?難道你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的、基督教路德宗國家的良民?那麼你當然是基督徒了。
&rdquo看吧,我們變得多麼客觀,即使一名公務員的妻子也是從整體、從國家、從社會觀念、從地理科學出發推論至單一者。
于是,自然地,單一者就是基督徒,他有信仰&hellip&hellip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無事生非就是輕浮的,也是異想天開的。
既然這一點總是令人不快的,即不得不承認自己并未擁有所有人理所當然認定已經擁有的東西,或者隻有當人們愚蠢到暴露自己弱點的時候才會公正地獲得某種特殊意義的東西,那麼,沒有人願意承認就不奇怪了。
人們更容易承認預設了某種技能和類似的東西的事物。
隻是,對象越無意義,也就是說,因所有人都擁有而無意義,承認也就越令人尴尬。
&ldquo令人尴尬&rdquo,這其實就是擔心自己不是基督徒的現代概念。
因此之故,我們都是基督徒,這是被給定的。
但是,思辨思想或許會說:&ldquo這都是些半瓶子醋和通俗哲學家提出的通俗簡單的看法;思辨思想與之毫無關系。
&rdquo(67)噢,被思辨高超的智慧排除在外是多麼可怕呃!不過在我看來奇怪的是,人們總是談論着思辨、思辨,仿佛它是人,或者說某人就是思辨思想。
思辨成就一切,思辨懷疑一切,等等。
另外,思辨者變得非常客觀,他都不會說他自己了。
因此,他不說他懷疑一切,而是說思辨懷疑一切,而且他這樣說是出于思辨&mdash&mdash别的就不說了,就跟說私事時一樣。
難道我們不應該達成一緻意見嗎:要做人!衆所周知,蘇格拉底曾說過,如果假定長笛演奏,我們同時必須假定長笛手的存在。
(68)同理,如果我們假定思辨思想,我們必須同時假定一名或者多名思辨者的存在。
&ldquo因此,可貴的人,最令人尊敬的思辨先生,我至少敢以主體的說話方式接近您。
親愛的朋友,您怎麼看待基督教呢?也就是說,您是否是基督徒呢?這裡不是問您是否超越了它,而是問您是否是基督徒。
那麼可能的是,就思辨者與基督教的關系而言,&lsquo超越&rsquo意味着停止為人曾經之所是,一樁真正的明希豪森的偉業,一樁或許對思辨思想而言可能的偉業&mdash&mdash我并沒有掌握那種巨大的力量,但是對于作為人的思辨者來說,這樁偉業肯定是不可能的。
&rdquo(69) 于是,思辨者(假如他不像那位公務員妻子那樣客觀)也想來考察基督教。
他并不在乎他人是否接受了基督教,類似的關切是留給師範生和外行的,當然也留給了真正的基督徒,他們絕非不在乎自己是否為基督徒。
他考察基督教,以便用思辨的、真正的思辨的思想來貫穿它。
假設整個事業隻是妄想,假設它不可能完成;假設基督教就是主體性、是内在性;再假設,隻有兩種類型的人才能對之有所了解:一種是那些對自身的永恒福祉充滿無限的、熱情的關切的人,他們在信仰之中将自身的永恒福祉建基于與信仰的關系之上;另一種則是那些在相反的激情之中(但卻仍在激情之中)拒絕自身的永恒福祉的人&mdash&mdash幸福的與不幸的戀人。
再假設,那種客觀的漠不關心認識不了任何東西。
隻有同類才能相互理解,那句老話&ldquo凡被認知的,都以認知者的方式被認知&rdquo也可以做如下展開,即存在着這樣一種方式,以此認知者什麼都不認識,或者說他的認識等同于幻象。
(70)有一種觀察,觀察者身處的确定狀态意義重大,而當他不在那種狀态的時候,他什麼都無法認識。
于是乎,他可以欺騙他人,說他處于那種狀态之下,盡管他并非如此。
但是,假如事情順利,他本人宣稱自己并未處于那種必需的狀态之下,那麼他就沒有欺騙任何人。
設若基督教在本質上是某種客觀的東西,那麼觀察者理應是客觀的;但是設若基督教在本質上是主體性的,那麼觀察者是客觀的就是個錯誤。
就認知對象即為主體的内在性的認知而言,認知者理應處于這種狀态之中。
但是,主體性最大的努力表現為對自身的永恒福祉的無限的、充滿激情的關切。
即使在世俗之愛當中,觀察者也應處于愛情的内在性之中。
隻是關切的意義在這裡并不十分重大,因為所有的愛情都是幻想,正因為如此它才擁有某種客觀的面向,從而使得對二手經驗的談論成為可能。
反之,如果用神人關系來穿透世俗之愛,不完美的幻想,殘存的客觀性的表象就會消失;那個未能處于此種狀态下的人,他的觀察不會為他赢得任何東西。
懷着對永恒福祉的無限的、充滿激情的關切,主體處于最大限度的努力之中,處于最極端處,并不是說那裡沒有客體存在(一種不完美的和非辯證性的區分),而是說上帝以否定的方式臨現于主體之中,在這種關切之中成為永恒福祉的形式。
思辨者把基督教視為一科曆史現象。
但是,設若基督教根本不是這個樣子。
&ldquo這是何等的愚蠢,&rdquo我聽到有人說,&ldquo何等無與倫比的對原創性的追求,尤其在思辨思想已經掌握了曆史必然性的時代還說出這樣的話來!&rdquo是啊,思辨能夠掌握些什麼呢?假如有思辨者說他已經掌握了曆史現象的必然性,我會請求他停留片刻,梳理一下在《哲學片斷》第4章和第5章之間的&ldquo間奏曲&rdquo當中坦陳的重重疑慮。
因此,現在我要提及那個部分,我一直都很樂意把它作為進一步的辯證展開的基礎,如果我有幸與一位思辨者、與一個人打交道的話,因為我不敢去招惹思辨思想。
現在看看這個無與倫比的對原創性的追求吧!讓我們采用一個類比。
我們以一對夫婦為例。
看,他們的婚姻在外在方面留下了鮮明的印迹,它構成了生存中的一個現象(在較小的程度上,就像基督教在世界曆史的層面上對整個生活留下了印迹一樣)。
但是,他們的夫婦之愛不是什麼曆史現象;現象是無足輕重的,它們隻有通過愛才對夫妻雙方有意義,而從其他方面觀之(即客觀地),現象就是欺騙。
基督教也是如此。
基督教真的那麼具有原創性嗎?與黑格爾&ldquo外在的就是内在的、内在的就是外在的&rdquo原則相比,基督教是最具原創性的。
(71)但是它将會更具原創性,假如黑格爾的原則不僅被同時代人所崇拜,而且在曆史的長河之中獲得一種反作用力,從而取消在可見的和不可見的教會之間做出的區分。
(72)不可見的教會絕非曆史現象,它不允許以客觀的方式加以看待,因為它隻存在于主體性之中。
唉,我的原創性看起來如此平庸,盡管我曾追求原創性,不過我對它并無意識,我所說的是任何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盡管他們并不知道如何将之表達清楚,在這一點上小學生與偉大的思辨者之間是相通的,所不同在于,小學生太不成熟,而思辨者則過于成熟。
思辨的觀點是客觀的,對此我并不否認;相反,為了更清楚地表明這一點,我将重複我的努力,即将之置于與主體對自身的永恒福祉充滿激情的無限關切這種關系之下,随後,一切将昭然若揭,思辨的觀點就是客觀的,而主體因此變得滑稽可笑。
他之所以滑稽并不是因為他的無限投入,(相反,那種不是無限地、充滿激情地有所關切、但卻讓人覺得他關切自身的永恒福祉的人才是滑稽的);不,滑稽存在于客觀事物的錯位之中。
假如思辨者同時是信仰者的話(這一點也曾被宣稱),那麼他早該意識到,思辨之于他的意義永遠都不會與信仰相同。
正是作為信仰者,他才對自身的永恒福祉充滿無限關切,并且在信仰中對之确信無疑(注意,信仰者獲得确信的方式可能是這樣的,即并非一勞永逸的,而是每天懷着無限的、個體性的、充滿激情的關切獲得信仰的堅定精神)。
(73)他沒有把永恒福祉建基于思辨之上,相反,他以懷疑的态度對待思辨,不讓思辨把他從信仰的确定性之中騙出來(這種确定性在每個瞬間都在其身内擁有無限的不确定性的辯證性),從而步入那種漠不關心的客觀知識之中。
從單純的辯證角度出發,事情就是這樣。
因此,如果他說他要把自身的永恒福祉建基于思辨之上,他就是滑稽地自相矛盾,因為思辨思想在其客觀性中恰恰對他的、我的、你的永福全然漠不關心;永恒福祉存在于主體通過最大的努力所獲得的不斷削減的自我尊重之上。
而且,在自我标榜為信仰者的問題上他撒謊了。
或者,思辨者不是信仰者。
思辨者自然并不滑稽可笑,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探問自己的永福,隻有當滿懷激情和無限關切的主體将自身的永福與思辨相關聯的時候,滑稽才會出現。
思辨者甚至并沒有提出此前讨論的問題,因為作為思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