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曆史的考察
關燈
小
中
大
就是使徒的教會,它與已經存在了1800年的教會是同一個。
于是乎,定語&ldquo基督教的&rdquo就大于&ldquo現存的教會”關于&ldquo現存教會&rdquo的斷言指示出它已然成為過去,即它是曆史,其意義與說《聖經》是曆史相同。
所有的優點頃刻化為烏有。
唯一超出證明的曆史是同時的存在,而每一種對過去的規定都要求證明。
因此,如果有人對另一個人說&ldquo證明你的存在&rdquo,那人回答&ldquo荒謬&rdquo就是完全正确的。
相反,如果他這樣說,&ldquo我目前存在着,我與400年前就已經存在的我在本質上是同一個人&rdquo,那麼第一個人就會正确地說,&ldquo這裡需要一個證明&rdquo。
一個如林伯格那樣擅長做邏輯推導的辯證法老手竟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真是奇怪。
就在人們借助&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強調連續性之時,問題被帶到了《聖經》理論當中完全相同的地方。
反對意見就像小精靈,人遷移,小精靈也随之遷移。
有時這在當下是具有欺騙性的。
通過突然地改變行動計劃,如果人們仍然足夠幸運,結果無人對新的防禦工事發起攻擊,那麼,一個如格倫德威般的天才很容易在這樣的看法中感到幸福之至,即在其無與倫比的發現的幫助下,目前一切皆好。
就讓教會理論像《聖經》不得不做的那樣抵擋住正面沖撞,就讓所有的反對意見試圖撲滅它,那又怎樣呢?與前面完全一緻的是(因為任何其他行為都将毀滅教會理論本身,并且将論題移置主體性之内,論題在那裡适得其所,隻是它未被客觀的格倫德威所認可),一種導論科學将成為必需,這門科學要證明信經的原創性,它在1800年間的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的同義性(批判工作在此将會遭遇《聖經》理論一無所知的困難[8]),于是人們就會在故紙堆中翻騰。
(45)&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毫無用處,它自然也不會幫格倫德威指明這一點。
因此,這一點不會懷着某種希望出現,毋甯說它隻會帶着某種錯誤的願望出現。
&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宣告了教會的存在。
千真萬确,撒旦本人都無法剝奪這一點。
但是,&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并沒有宣告,教會已經存在了1800年,它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它完全未經改變,等等;一個辯證法新手都能看透這一點。
作為存在之顯現的&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與同時在場者的直接的、不可證明的存在彼此呼應,但是,就像過去是不可證明的一樣(也就是說,它高于證明),&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并不與之相呼應,因為增加的謂詞所指示的隻是直接性的存在。
就曆史已然成為過去這一規定性而言(出自死者的&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格倫德威向那些未能理解&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的有福的或者決斷性的力量的人們發出的詛咒,既不能證明格倫德威在思考,也不能證明他的對手沒有在思考。
林伯格博士的頭腦過于出色,以至于他無法忍受年複一年地拉響警報,正是他本人使此事發生了轉折。
隻要人們對&ldquo我相信基督教會&rdquo或者&ldquo我相信基督教會存在&rdquo哪句最準展開争論,他本人就會求助于舊書,以便當錯誤的說法出現時進行證明。
(46)當然,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麼可做的了,除非人們新增一種對基督教信經的拒斥,即一種與無與倫比的發現和&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的咒語相關的對所有合理思想的拒斥。
[9](47) 沿着這條道路,近似再次開始,括号擺好,而人們不知道它何時結束,因為這是、且隻能是一種近似,其奇特性在于,它想要多長就能有多長。
相應地,與《聖經》理論相比,教會理論的長處就在于它清除了後期曆史,并且把曆史變成了現在。
(48)可是,一旦詳盡的規定出現,這種長處立刻就會消失。
其他偶然提及的信經在抵禦攻擊方面比《聖經》所具有的優越性相當晦暗。
《聖經》是本大書,而信經隻有幾行,這說法是一種虛幻的安慰,它實際上隻對這樣一些人有效,這些人未曾發現,思想的複雜并不總與語詞的冗長呈正比。
攻擊者隻需改變一下進攻方位,也就是說對準信經,于是一切将再次活躍起來。
假如攻擊者為了拒絕聖靈的人格嘗試去解釋《新約》的話,他們可以堅持林伯格做出的區分,即在信經中應該稱&ldquo神聖之靈&rdquo還是&ldquo聖靈&rdquo。
(49)這隻是一個例子,因為毫無疑問,在曆史問題上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如此客觀的決斷,以至于任何懷疑都無法擠入其中。
這一點也指示出,論題應該以主體的方式被提出,而想要以客觀的方式使自己确信不疑、并以此躲避風險則是一個誤解,正是在風險之中,激情才做出選擇并且在激情中堅持這選擇。
假如後世的人安全地、也就是客觀地步入基督教,并且因此參與到第一代人冒着主體所可能經曆的生命危險才換得的、并且在同樣的危險之中用整個一生才獲得的東西之中,這是極不公平的。
如果有人說,簡短的陳述更容易堅持且難于攻擊,此人隐瞞了一點,即在簡短的陳述當中包含的多重思想。
相應地,其他人同樣有權說,冗長地展開(在此情況下,兩者出自同一些人,這裡就是使徒)更為清晰,因此它更容易堅持且更難攻擊。
(50)不過,在這個方面所說的一切,贊同的和反對的,都隻是一種近似的懷疑主義。
(51) 教會理論被充分贊美為&ldquo客觀的&rdquo。
在我們這個時代,&ldquo客觀的&rdquo一詞是在宣稱榮譽,以之思想家們和預言家們認為他們在告訴對方某些重要的東西。
遺憾的是,人們在何處才能做到客觀,在嚴格科學的意義上人們極少能做到這一點;因為具有敏銳的親曆的博學之士是極罕見的。
反之,在與基督教的關系上,客觀性是一個極端不幸的範疇;一個心懷客觀的基督教而别無其他的人,他正因為如此而是異教徒;因為基督教事關精神、主體性和内心性。
現在,我不會否認教會理論是客觀的,相反我将做出如下展示。
如果一個對自身的福祉有着無限的、充滿激情的關切的個體與教會理論相關聯,結果他将自身的福祉建基其上的話,此人就會顯得滑稽可笑。
他顯得滑稽不是因為他對激情充滿無限關切,這一點正是他的優點;相反,他顯得滑稽可笑是因為客觀性與他的關切之間是不協調的。
假如信經的曆史性(它出自使徒之手等)将成為決定性因素,那麼每一個音節都應該被無限地堅持。
可是既然信經隻能以近似法獲得,個體就會陷入矛盾之中,即他要、也就是想要将自身的永恒福祉與信經相關聯,但又無法做到,因為近似永無終結。
(52)由此,他永遠都不會把自身的永恒福祉與信經相關聯,而是與某種沒有那麼激情洋溢的東西相關聯。
如果人們達成一緻意見使用信經而非《聖經》,那麼,與焦慮的、因解經而生的狂熱相類似的現象就會産生。
個體因其激情而成為悲劇性的,因其将激情抛向某種近似物而顯得滑稽可笑。
&mdash&mdash假如有人想強調洗禮之聖事,并且将自身的永恒福祉建基于人們受洗的事實之上,這人還是滑稽可笑的;不是因為充滿無限關切的激情是滑稽的,相反,激情恰恰是令人尊敬的,而是因其對象隻是一個近似的對象。
我們所有人都心安理得地活在這個信念當中,即我們都已接受了洗禮。
但是,假如洗禮要成為決定性的因素,對于我的永恒福祉具有無限的決定意義的話,那麼,我以及所有不是以客觀方式而有福的人,所有沒有把激情當作兒戲的人(這樣的人根本沒有把永恒福祉作為根基,因此他很容易将之建基于些微小事之上)都應該要求确定性。
唉,不幸的是,就與一個曆史事實的關系而言,我隻能獲得一種近似。
我的父親曾說過此事;教會有登記;我有證明文件,[10]諸如此類的東西。
我放心了。
但是,如果一個人擁有充足的激情去理解永恒福祉的意義,如果讓他嘗試把永恒福祉與受洗相關聯,他會陷入絕望。
沿着這條道路,為了确保自身,教會理論不得不直接導向洗禮運動,或者導向重新洗禮和重複聖餐式,假如教會理論确已産生某種影響的話,假如并非一切都已客
于是乎,定語&ldquo基督教的&rdquo就大于&ldquo現存的教會”關于&ldquo現存教會&rdquo的斷言指示出它已然成為過去,即它是曆史,其意義與說《聖經》是曆史相同。
所有的優點頃刻化為烏有。
唯一超出證明的曆史是同時的存在,而每一種對過去的規定都要求證明。
因此,如果有人對另一個人說&ldquo證明你的存在&rdquo,那人回答&ldquo荒謬&rdquo就是完全正确的。
相反,如果他這樣說,&ldquo我目前存在着,我與400年前就已經存在的我在本質上是同一個人&rdquo,那麼第一個人就會正确地說,&ldquo這裡需要一個證明&rdquo。
一個如林伯格那樣擅長做邏輯推導的辯證法老手竟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真是奇怪。
就在人們借助&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強調連續性之時,問題被帶到了《聖經》理論當中完全相同的地方。
反對意見就像小精靈,人遷移,小精靈也随之遷移。
有時這在當下是具有欺騙性的。
通過突然地改變行動計劃,如果人們仍然足夠幸運,結果無人對新的防禦工事發起攻擊,那麼,一個如格倫德威般的天才很容易在這樣的看法中感到幸福之至,即在其無與倫比的發現的幫助下,目前一切皆好。
就讓教會理論像《聖經》不得不做的那樣抵擋住正面沖撞,就讓所有的反對意見試圖撲滅它,那又怎樣呢?與前面完全一緻的是(因為任何其他行為都将毀滅教會理論本身,并且将論題移置主體性之内,論題在那裡适得其所,隻是它未被客觀的格倫德威所認可),一種導論科學将成為必需,這門科學要證明信經的原創性,它在1800年間的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的同義性(批判工作在此将會遭遇《聖經》理論一無所知的困難[8]),于是人們就會在故紙堆中翻騰。
(45)&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毫無用處,它自然也不會幫格倫德威指明這一點。
因此,這一點不會懷着某種希望出現,毋甯說它隻會帶着某種錯誤的願望出現。
&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宣告了教會的存在。
千真萬确,撒旦本人都無法剝奪這一點。
但是,&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并沒有宣告,教會已經存在了1800年,它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它完全未經改變,等等;一個辯證法新手都能看透這一點。
作為存在之顯現的&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與同時在場者的直接的、不可證明的存在彼此呼應,但是,就像過去是不可證明的一樣(也就是說,它高于證明),&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并不與之相呼應,因為增加的謂詞所指示的隻是直接性的存在。
就曆史已然成為過去這一規定性而言(出自死者的&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格倫德威向那些未能理解&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的有福的或者決斷性的力量的人們發出的詛咒,既不能證明格倫德威在思考,也不能證明他的對手沒有在思考。
林伯格博士的頭腦過于出色,以至于他無法忍受年複一年地拉響警報,正是他本人使此事發生了轉折。
隻要人們對&ldquo我相信基督教會&rdquo或者&ldquo我相信基督教會存在&rdquo哪句最準展開争論,他本人就會求助于舊書,以便當錯誤的說法出現時進行證明。
(46)當然,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麼可做的了,除非人們新增一種對基督教信經的拒斥,即一種與無與倫比的發現和&ldquo活潑的聖言&rdquo的咒語相關的對所有合理思想的拒斥。
[9](47) 沿着這條道路,近似再次開始,括号擺好,而人們不知道它何時結束,因為這是、且隻能是一種近似,其奇特性在于,它想要多長就能有多長。
相應地,與《聖經》理論相比,教會理論的長處就在于它清除了後期曆史,并且把曆史變成了現在。
(48)可是,一旦詳盡的規定出現,這種長處立刻就會消失。
其他偶然提及的信經在抵禦攻擊方面比《聖經》所具有的優越性相當晦暗。
《聖經》是本大書,而信經隻有幾行,這說法是一種虛幻的安慰,它實際上隻對這樣一些人有效,這些人未曾發現,思想的複雜并不總與語詞的冗長呈正比。
攻擊者隻需改變一下進攻方位,也就是說對準信經,于是一切将再次活躍起來。
假如攻擊者為了拒絕聖靈的人格嘗試去解釋《新約》的話,他們可以堅持林伯格做出的區分,即在信經中應該稱&ldquo神聖之靈&rdquo還是&ldquo聖靈&rdquo。
(49)這隻是一個例子,因為毫無疑問,在曆史問題上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如此客觀的決斷,以至于任何懷疑都無法擠入其中。
這一點也指示出,論題應該以主體的方式被提出,而想要以客觀的方式使自己确信不疑、并以此躲避風險則是一個誤解,正是在風險之中,激情才做出選擇并且在激情中堅持這選擇。
假如後世的人安全地、也就是客觀地步入基督教,并且因此參與到第一代人冒着主體所可能經曆的生命危險才換得的、并且在同樣的危險之中用整個一生才獲得的東西之中,這是極不公平的。
如果有人說,簡短的陳述更容易堅持且難于攻擊,此人隐瞞了一點,即在簡短的陳述當中包含的多重思想。
相應地,其他人同樣有權說,冗長地展開(在此情況下,兩者出自同一些人,這裡就是使徒)更為清晰,因此它更容易堅持且更難攻擊。
(50)不過,在這個方面所說的一切,贊同的和反對的,都隻是一種近似的懷疑主義。
(51) 教會理論被充分贊美為&ldquo客觀的&rdquo。
在我們這個時代,&ldquo客觀的&rdquo一詞是在宣稱榮譽,以之思想家們和預言家們認為他們在告訴對方某些重要的東西。
遺憾的是,人們在何處才能做到客觀,在嚴格科學的意義上人們極少能做到這一點;因為具有敏銳的親曆的博學之士是極罕見的。
反之,在與基督教的關系上,客觀性是一個極端不幸的範疇;一個心懷客觀的基督教而别無其他的人,他正因為如此而是異教徒;因為基督教事關精神、主體性和内心性。
現在,我不會否認教會理論是客觀的,相反我将做出如下展示。
如果一個對自身的福祉有着無限的、充滿激情的關切的個體與教會理論相關聯,結果他将自身的福祉建基其上的話,此人就會顯得滑稽可笑。
他顯得滑稽不是因為他對激情充滿無限關切,這一點正是他的優點;相反,他顯得滑稽可笑是因為客觀性與他的關切之間是不協調的。
假如信經的曆史性(它出自使徒之手等)将成為決定性因素,那麼每一個音節都應該被無限地堅持。
可是既然信經隻能以近似法獲得,個體就會陷入矛盾之中,即他要、也就是想要将自身的永恒福祉與信經相關聯,但又無法做到,因為近似永無終結。
(52)由此,他永遠都不會把自身的永恒福祉與信經相關聯,而是與某種沒有那麼激情洋溢的東西相關聯。
如果人們達成一緻意見使用信經而非《聖經》,那麼,與焦慮的、因解經而生的狂熱相類似的現象就會産生。
個體因其激情而成為悲劇性的,因其将激情抛向某種近似物而顯得滑稽可笑。
&mdash&mdash假如有人想強調洗禮之聖事,并且将自身的永恒福祉建基于人們受洗的事實之上,這人還是滑稽可笑的;不是因為充滿無限關切的激情是滑稽的,相反,激情恰恰是令人尊敬的,而是因其對象隻是一個近似的對象。
我們所有人都心安理得地活在這個信念當中,即我們都已接受了洗禮。
但是,假如洗禮要成為決定性的因素,對于我的永恒福祉具有無限的決定意義的話,那麼,我以及所有不是以客觀方式而有福的人,所有沒有把激情當作兒戲的人(這樣的人根本沒有把永恒福祉作為根基,因此他很容易将之建基于些微小事之上)都應該要求确定性。
唉,不幸的是,就與一個曆史事實的關系而言,我隻能獲得一種近似。
我的父親曾說過此事;教會有登記;我有證明文件,[10]諸如此類的東西。
我放心了。
但是,如果一個人擁有充足的激情去理解永恒福祉的意義,如果讓他嘗試把永恒福祉與受洗相關聯,他會陷入絕望。
沿着這條道路,為了确保自身,教會理論不得不直接導向洗禮運動,或者導向重新洗禮和重複聖餐式,假如教會理論确已産生某種影響的話,假如并非一切都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