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關燈
小
中
大
知道信仰為何物。
那本小冊子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它并未假裝要解決它,因為一本小冊子隻想提出問題:&ldquo永恒意識能否擁有一個曆史的出發點?這樣的出發點如何能夠超出曆史的興趣之外?一個人能否将永恒福祉建立在曆史知識之上?&rdquo(參見《哲學片斷》扉頁)。
在小冊子當中曾這樣寫道:&ldquo衆所周知,基督教其實就是唯一一個這樣的曆史現象,盡管它是曆史事件,而且正因為它是曆史事件,它才會成為單一者的永恒意識的出發點,才會不僅僅在曆史的方面令人關切,也才會将他的至福建立在他與某種曆史事件之間的關聯之上。
&rdquo(8)于是,在&ldquo曆史的外衣&rdquo之下,這裡的論題就是基督教;論題與基督教相關。
在論文的形式下,論題可以不那麼困難地這樣表述&mdash&mdash關于信仰的護教論式的前提;通往信仰的接近式的過渡和前奏;做出信仰的決斷的量化導論。
因此,這裡将要面對的是衆多的反複考察研究,它們在現在和過去的神學家們的導論科學、教義導論以及護教論當中被讨論過。
(9) 不過,為了不引起混淆,我們必須銘記在心,這裡的論題不是關于基督教的真理,而是個體與基督教的關系。
因此,論題并非關于漠不關心的個體懷着對體系的熱切之情而對基督教真理進行條分縷析,而是一個無限關切的個體與基督教義的關系。
盡可能簡單地說吧(我試驗性地以我自己為例):&ldquo我,約翰尼斯·克利馬克斯,在這個城市出生、成長,現年30歲,一個跟絕大多數人一樣的平凡之輩。
我假設,有一種至高的善&mdash&mdash它被稱為&lsquo永恒福祉&rsquo&mdash&mdash在等待着我,就像它等待着一個女仆和一位教授一樣。
我聽說,基督教将為我決定這善。
于是我要問,我将如何與這種教義建立關聯。
&rdquo&ldquo簡直是無與倫比的放肆!&rdquo我聽到一位思想家說,&ldquo何等可怖的虛榮,在我們這個關切世界曆史的、神正中心論的、思辨性的19世紀,有人竟然敢給予渺小的&lsquo我&rsquo以如此的重要性!&rdquo(10)我的内心在顫抖。
假如我不是早已堅強面對各種恐懼,我該夾着尾巴逃走了。
不過,我知道在這個方面我毫無罪過;因為我不是自願地如此放肆,而是基督教本身迫使我為之。
基督教賦予了渺小的&ldquo我&rdquo以及所有其他同樣渺小的&ldquo我&rdquo以一種完全另類的意義,因為基督教欲使&ldquo我&rdquo獲得永福,如果&ldquo我&rdquo幸運地步入其中的話。
在沒有真正理解基督教的前提下,因為我隻是提出論題,我所理解的隻是這麼多,即基督教欲使單一者獲得永福,而且正是在單一者身内,那種對其永福的無限關切才被設定為&ldquo不可或缺的條件&rdquo,被設定為一種關切,以至他會恨他的父親和母親,或許還會以此對那些體系和世界曆史的考察不以為然。
(11)盡管我是一個局外人,我至少理解了這一點,即基督教唯一不可原諒的重罪就是個體把自己與基督教的關系視為理所當然。
以此方式将之納入一場交易或許看似适度,但基督教恰恰視之為厚顔無恥。
因此,出于最高的敬意,我拒絕所有神正中心論的助手以及助手的助手,不讓他們以此種方式幫助我步入基督教。
我甯願原地駐足,帶着我無限的關切,帶着我的論題,帶着可能性。
換言之,對于一個無限關切自身的永恒福祉的人來說,這一點并非不可能,即有一天他會獲得永福。
相反,對于一個喪失了永福意識的(這種意識就是一種無限的關切)人而言,這一點則永無可能。
事實上,永福意識一旦失去,或許永無可能再度獲得。
那五位愚蠢的新娘喪失了期待的無限激情,結果燈熄滅了。
然後,&ldquo新郎到了&rdquo的喊聲響起。
五位新娘趕緊跑到小販那裡買燈油,希望一切重新開始,讓一切被遺忘。
當然了,所有的一切都被遺忘了。
門關上了,她們被關在門外;她們敲門,新郎對她們說:&ldquo我不認識你。
&rdquo(12)這不是新郎的風趣,而是真理,因為在精神的意義上,那些喪失了無限激情的人們會變得無法辨認。
于是,客觀的問題事關基督教的真理。
主觀的問題則關乎個體與基督教的關系。
簡言之,我,約翰尼斯·克利馬克斯,如何能夠分有基督教所許諾的福祉。
這個問題僅與我相關,這一方面,是因為,假如表述正确的話,這問題将以同樣的方式與所有個體相關;另一方面,則因為所有其他人已經視信仰為理所當然,視為一種他們并不十分重視的無意義之物,或者視為隻有靠一些證明才能脫穎而出的無意義之物。
因此,這裡對論題的展開并非出于我的自負,而隻是一種瘋狂。
為了使我的論題清晰明了,我首先要展開的是客觀的論題,揭示出它是如何被處理的。
曆史性在此将得到公平對待。
然後,我将讨論主體的論
那本小冊子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它并未假裝要解決它,因為一本小冊子隻想提出問題:&ldquo永恒意識能否擁有一個曆史的出發點?這樣的出發點如何能夠超出曆史的興趣之外?一個人能否将永恒福祉建立在曆史知識之上?&rdquo(參見《哲學片斷》扉頁)。
在小冊子當中曾這樣寫道:&ldquo衆所周知,基督教其實就是唯一一個這樣的曆史現象,盡管它是曆史事件,而且正因為它是曆史事件,它才會成為單一者的永恒意識的出發點,才會不僅僅在曆史的方面令人關切,也才會将他的至福建立在他與某種曆史事件之間的關聯之上。
&rdquo(8)于是,在&ldquo曆史的外衣&rdquo之下,這裡的論題就是基督教;論題與基督教相關。
在論文的形式下,論題可以不那麼困難地這樣表述&mdash&mdash關于信仰的護教論式的前提;通往信仰的接近式的過渡和前奏;做出信仰的決斷的量化導論。
因此,這裡将要面對的是衆多的反複考察研究,它們在現在和過去的神學家們的導論科學、教義導論以及護教論當中被讨論過。
(9) 不過,為了不引起混淆,我們必須銘記在心,這裡的論題不是關于基督教的真理,而是個體與基督教的關系。
因此,論題并非關于漠不關心的個體懷着對體系的熱切之情而對基督教真理進行條分縷析,而是一個無限關切的個體與基督教義的關系。
盡可能簡單地說吧(我試驗性地以我自己為例):&ldquo我,約翰尼斯·克利馬克斯,在這個城市出生、成長,現年30歲,一個跟絕大多數人一樣的平凡之輩。
我假設,有一種至高的善&mdash&mdash它被稱為&lsquo永恒福祉&rsquo&mdash&mdash在等待着我,就像它等待着一個女仆和一位教授一樣。
我聽說,基督教将為我決定這善。
于是我要問,我将如何與這種教義建立關聯。
&rdquo&ldquo簡直是無與倫比的放肆!&rdquo我聽到一位思想家說,&ldquo何等可怖的虛榮,在我們這個關切世界曆史的、神正中心論的、思辨性的19世紀,有人竟然敢給予渺小的&lsquo我&rsquo以如此的重要性!&rdquo(10)我的内心在顫抖。
假如我不是早已堅強面對各種恐懼,我該夾着尾巴逃走了。
不過,我知道在這個方面我毫無罪過;因為我不是自願地如此放肆,而是基督教本身迫使我為之。
基督教賦予了渺小的&ldquo我&rdquo以及所有其他同樣渺小的&ldquo我&rdquo以一種完全另類的意義,因為基督教欲使&ldquo我&rdquo獲得永福,如果&ldquo我&rdquo幸運地步入其中的話。
在沒有真正理解基督教的前提下,因為我隻是提出論題,我所理解的隻是這麼多,即基督教欲使單一者獲得永福,而且正是在單一者身内,那種對其永福的無限關切才被設定為&ldquo不可或缺的條件&rdquo,被設定為一種關切,以至他會恨他的父親和母親,或許還會以此對那些體系和世界曆史的考察不以為然。
(11)盡管我是一個局外人,我至少理解了這一點,即基督教唯一不可原諒的重罪就是個體把自己與基督教的關系視為理所當然。
以此方式将之納入一場交易或許看似适度,但基督教恰恰視之為厚顔無恥。
因此,出于最高的敬意,我拒絕所有神正中心論的助手以及助手的助手,不讓他們以此種方式幫助我步入基督教。
我甯願原地駐足,帶着我無限的關切,帶着我的論題,帶着可能性。
換言之,對于一個無限關切自身的永恒福祉的人來說,這一點并非不可能,即有一天他會獲得永福。
相反,對于一個喪失了永福意識的(這種意識就是一種無限的關切)人而言,這一點則永無可能。
事實上,永福意識一旦失去,或許永無可能再度獲得。
那五位愚蠢的新娘喪失了期待的無限激情,結果燈熄滅了。
然後,&ldquo新郎到了&rdquo的喊聲響起。
五位新娘趕緊跑到小販那裡買燈油,希望一切重新開始,讓一切被遺忘。
當然了,所有的一切都被遺忘了。
門關上了,她們被關在門外;她們敲門,新郎對她們說:&ldquo我不認識你。
&rdquo(12)這不是新郎的風趣,而是真理,因為在精神的意義上,那些喪失了無限激情的人們會變得無法辨認。
于是,客觀的問題事關基督教的真理。
主觀的問題則關乎個體與基督教的關系。
簡言之,我,約翰尼斯·克利馬克斯,如何能夠分有基督教所許諾的福祉。
這個問題僅與我相關,這一方面,是因為,假如表述正确的話,這問題将以同樣的方式與所有個體相關;另一方面,則因為所有其他人已經視信仰為理所當然,視為一種他們并不十分重視的無意義之物,或者視為隻有靠一些證明才能脫穎而出的無意義之物。
因此,這裡對論題的展開并非出于我的自負,而隻是一種瘋狂。
為了使我的論題清晰明了,我首先要展開的是客觀的論題,揭示出它是如何被處理的。
曆史性在此将得到公平對待。
然後,我将讨論主體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