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
關燈
小
中
大
dash這個傳說也是小鄭告訴我的。
他因為自己不能來漳州,就把他認為我應知道的有關漳州的事兒全部做了說明,并一一寫在了我的記事本上,包括漳州的人口、地勢、物産&mdash&mdash米、紙、砂糖、芭蕉果、荔枝、龍眼肉、竹筍、絲、印泥等等。
漳州水果數第一,當地的水仙花也是馳名世界的商品。
他還寫下了值得參觀的地方&mdash&mdash公園、仰止亭、考棚、景色優美的西門外、南靖橋、漳州第一的禦寺南院。
得益于小鄭的這番費心,對于漳州的情況,我知道的居然比應該是我的向導的徐先生和餘先生還要多。
我向他們舉出小鄭告訴我的應遊覽之處,可他們除了公園外,什麼也不知道。
我終于拜訪了許連城先生。
他昨晚因為病人的病情突然惡化,沒能和我們一起吃晚飯,覺得很過意不去。
今天,他還是讓其長子領我們去參觀。
徐先生問道:&ldquo我們想去仰止亭,它在哪兒?&rdquo許先生回頭看看兒子,頗有些父親架勢地、稍稍不滿地說:&ldquo你沒領他們去仰止亭啊?&rdquo男孩一臉的不可解之色,說:&ldquo昨天我明明對他們講過仰止亭了。
&rdquo再仔細一問,原來我們在城外所見的士兵們摘龍眼肉吃的山,便是芝山,仰止亭就在芝山上。
這麼一說,我們好像确實看見了亭子一類的東西。
看樣子,看着那山卻什麼也不明白的,不單是我一個人。
這樣一來,要怪就應該怪明明不懂卻偏要裝懂的餘、徐兩先生了。
&mdash&mdash他倆頗有老師之風,不喜向别人發問。
同時,當被問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時,也是甚為生氣。
聽了仰止亭的傳說,徐先生突然對它産生了興趣,不僅要遙望,還說今天要上去看看。
我自然是贊成的了,但餘先生看上去卻不太感興趣。
他一路之上,無論在參觀什麼,總是叫着:&ldquo真熱!真熱!&rdquo而且,接連幾個小時都是愣愣的,一副沒精打采的神情。
他隻有二十三歲左右,在我們三人中是最年輕的。
對于仰止亭,他是一副&ldquo那種地方也要去?&rdquo的表情,但又沒法反對,所以就隻好附和了。
在去芝山的路上,徐先生說想給岡本帶點禮物,于是想要去買印泥。
我們便去了某一條街上的印泥店,那裡最上等的印泥是不足四十克而要銀元十八元的。
這家店曆史悠久,制造方法頗具傳統,因而聞名全中國。
徐先生要買二十克,其時,從裡面出來一位白髯老者,在微暗的店角,單手持一把小秤認真地稱出印泥的重量,又一言不發地到裡面去了,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了這家店,我們又走了很長一段路。
默默地走甚為無聊,所以我就邊走邊看家家門口貼的橫聯或豎聯。
于是,我有了一個發現&mdash&mdash在一般的橫聯語句如&ldquo萬商雲集&rdquo、&ldquo珠玉滿堂&rdquo、&ldquo五福臨門&rdquo、&ldquo貴客常臨&rdquo、&ldquo天官賜福&rdquo等之外,在這面目一新的漳州街市上,相應地出現了反映新思想的語句。
我現在還記得的,有&ldquo輸新文明&rdquo、&ldquo世界更新&rdquo、&ldquo人民平等&rdquo等等。
說到新思想,那天早上我在許先生家裡浏覽了一下有名的《閩星日刊》,這是把兩面的普通報紙折為四面的小報,用的是九磅的活字。
第一面上登着法國留學生何某對社會主義學說的翻譯。
在外國電報欄的開頭一欄裡,寫着&ldquo日本三井公司職員大淘汰&rdquo的标題,下面用很大的活字登着&ldquo資金××億,職員×萬,号稱日本第一的大公司三井,一次性淘汰了職員×百人。
&hellip&hellip作為中産階級的一大恐慌,引起諸多社會問題&rdquo雲雲。
中間是柯羅連科(2)原著、何某翻譯的連載小說,這倒很少見。
我本來為作日後參考買了一份這期報紙,但不知遺失在哪裡了,以後再也沒找到。
當時沒仔細看柯羅連科寫的是什麼,又是如何譯的,真是很遺憾。
不知有多少人抱有何種程度的興趣來看它,但在報紙上登載柯羅連科的小說,确是一件很高尚的事。
向行人問過路後,我們總算找到了登仰止亭的入口。
這個入口處是朱子廟,現在成了軍隊的駐紮地,因而,我們被一個馬夫模樣的人訓斥了一番,說是不可入内。
無奈我們隻好從豎着一塊寫着&ldquo漳州農事試驗所預定地&rdquo的牌子的地方,有些魯莽地開始登山,山上盡是刺草,我們的手指都被刺破了。
上了這個沒有路的山坡後,眼前是一個搭起的帳篷,還有七八個士兵、兩門大炮,炮口沖着與街市相反的方向。
徐先生走上前想詢問是否可以去仰止亭,卻突然在胸前出現了一把槍刺。
我們好不容易登上了仰止亭,果然像餘先生的神情所示,這裡沒有什麼特别之處。
隻是當我們脫去上衣,領略了透體的萬斛涼風,再往東南望去時,漳州全景,集于眼底。
從這裡看漳州街市,發現它比想象得要大。
芝山背面,是一片片黑壓壓的樹林,全是果樹;山腳下是甘蔗田。
這一派豐饒的豐收景象令農家長大的徐先生大飽眼福。
下了山,有一座廢棄的、用紅磚牆圍住的建築物,好像被用作了炮兵駐紮地。
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考棚的廢屋。
我們來到了西門外,這邊由于地勢較低,龍溪之水流了進來,感覺像半個湖泊。
在樹木繁茂的水邊,散布着些許人家,頗有些水鄉特色。
在這景色的一角,有一座高塔,名叫龍門塔。
後來有人告訴我,這樣的塔是出于一種地勢迷信而建造的。
由于漳州在地形上水與土的關系呈撒網之狀&mdash&mdash我不知這是什麼意思,總之是顯出那麼一種相貌,而龍門塔一帶就是網的收束之處,所以若不重視這個位置,漳州的土地就會遭受水災或其他災害。
因此,人們就在這個位置上建造了龍門塔。
别的暫且不論,單就它與四周風光的相輔相成這一點,也值得贊歎&mdash&mdash我甚至想,是不是哪位聰慧高雅之士,為增添風光之美,遂巧妙利用俗世想法而建造了舊橋上的觀音堂和這龍門塔的呢。
龍溪流域的水害十分嚴重,就在兩周前,這裡還發過水。
我們原本想去一座小橋處,可到那裡一看,它已被水沖走了。
路邊的樹幹上,有一丈左右的部分染成了泥色,這是浸泡在水裡的緣故。
在一棵大荔枝樹的樹蔭裡,三十多個穿草黃色軍裝的家夥正圍在一處,把二十錢的銀币往一件脫下的軍裝上堆高賭博。
旁邊有一個賣粗點心和零食的茶店,一個老人正在裡面煮茶。
這次漳州旅行結束後大約過了一個月,我在報紙上看到了如下消息&mdash&mdash漳州軍終于與廣東軍進行了決戰,并且以如此破竹之勢攻到了汕頭、潮州一帶,據推測,不日将攻入廣東。
其實在此之前,我就通過台灣的報紙,一直關注着漳州的情況。
譬如有個旅行者曾在報上說,漳州的稅收日益加重,每頭豬征稅三十錢(?),每隻雞征稅十錢(?)等。
我還看到有報導說,漳州民衆生活得苦不堪言,對陳炯明怨聲載道。
我一邊看着漳州軍終于與廣東軍決戰并占了很大優勢的報導,一邊想起了在漳州觀光的那日黃昏,所見落水掙紮而後費力上船的那個士兵臉色蒼白、渾身哆嗦的滑稽而可憐的樣子。
那樣虛弱的士兵所組成的部隊竟然打敗了廣東軍,可見廣東軍是如何不堪了。
另一方面,人的感情的确很奇妙。
我隻在漳州玩了兩天,但就因為這樣一點點原因,我就不禁希望漳州取勝。
一個多月後,當我遊覽完台灣的日月潭、埔裡社以及番夷之地的霧社和能高山等地,回到了台中的街市,把兩周遊覽期間的報紙放在手邊翻閱的時候,我從某日的新聞中,讀到了漳州的陳炯明攻克廣東的消息。
我的那篇《星》,是以住在許先生的宏仁醫院二樓的那晚,睡前從徐朝帆先生處聽到的一個故事為核心,展開寫成的。
那一晚,我一邊看着十八日的月光從少窗的中國房子裡的有些力度的天窗&mdash&mdash雜亂地插在屋脊瓦中的玻璃中漏進,灑落在我的腳邊,一邊窮于應付有臭蟲的毯子。
雖然已是深夜,但不知誰家的孩子似乎仍未休息,也不知從什麼地方,不斷傳來弦歌之聲。
我久久難以入睡,後悔地想,為什麼不在水上花舫中度過這樣的良宵呢?&hellip&hellip黃昏時我們曾談到過這事,可&hellip&hellip即使是今天,回想起來,我仍然頗有悔意。
另外一個遺憾,是沒有去看江東橋。
小鄭在說漳州城外三十裡處的南靖拱橋值得一看時,漏說了江東橋,我對此甚而有些恨意。
關于江東橋,廈門日本僑民會發行的《廈門事情》中,有如下記載:&hellip&hellip在離同安縣道的漳州五裡處,有座著名的大橋,建于唐代,長約二百五十米,以長近二十米、寬一米六、厚兩米的巨大石材建成,等等。
雖然我自我安慰:&ldquo即使去了,看到的也可能不過是平常之物而已。
&rdquo但我還是感到十分可惜&mdash&mdash竟然沒有去看我那般憧憬的唐代遺物而空回! *** (1)譯者注:此處似有錯誤,應為三元六十錢,但原文如此。
(2)譯者注:柯羅連科(1853&mdash1921),俄國作家。
他因為自己不能來漳州,就把他認為我應知道的有關漳州的事兒全部做了說明,并一一寫在了我的記事本上,包括漳州的人口、地勢、物産&mdash&mdash米、紙、砂糖、芭蕉果、荔枝、龍眼肉、竹筍、絲、印泥等等。
漳州水果數第一,當地的水仙花也是馳名世界的商品。
他還寫下了值得參觀的地方&mdash&mdash公園、仰止亭、考棚、景色優美的西門外、南靖橋、漳州第一的禦寺南院。
得益于小鄭的這番費心,對于漳州的情況,我知道的居然比應該是我的向導的徐先生和餘先生還要多。
我向他們舉出小鄭告訴我的應遊覽之處,可他們除了公園外,什麼也不知道。
我終于拜訪了許連城先生。
他昨晚因為病人的病情突然惡化,沒能和我們一起吃晚飯,覺得很過意不去。
今天,他還是讓其長子領我們去參觀。
徐先生問道:&ldquo我們想去仰止亭,它在哪兒?&rdquo許先生回頭看看兒子,頗有些父親架勢地、稍稍不滿地說:&ldquo你沒領他們去仰止亭啊?&rdquo男孩一臉的不可解之色,說:&ldquo昨天我明明對他們講過仰止亭了。
&rdquo再仔細一問,原來我們在城外所見的士兵們摘龍眼肉吃的山,便是芝山,仰止亭就在芝山上。
這麼一說,我們好像确實看見了亭子一類的東西。
看樣子,看着那山卻什麼也不明白的,不單是我一個人。
這樣一來,要怪就應該怪明明不懂卻偏要裝懂的餘、徐兩先生了。
&mdash&mdash他倆頗有老師之風,不喜向别人發問。
同時,當被問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時,也是甚為生氣。
聽了仰止亭的傳說,徐先生突然對它産生了興趣,不僅要遙望,還說今天要上去看看。
我自然是贊成的了,但餘先生看上去卻不太感興趣。
他一路之上,無論在參觀什麼,總是叫着:&ldquo真熱!真熱!&rdquo而且,接連幾個小時都是愣愣的,一副沒精打采的神情。
他隻有二十三歲左右,在我們三人中是最年輕的。
對于仰止亭,他是一副&ldquo那種地方也要去?&rdquo的表情,但又沒法反對,所以就隻好附和了。
在去芝山的路上,徐先生說想給岡本帶點禮物,于是想要去買印泥。
我們便去了某一條街上的印泥店,那裡最上等的印泥是不足四十克而要銀元十八元的。
這家店曆史悠久,制造方法頗具傳統,因而聞名全中國。
徐先生要買二十克,其時,從裡面出來一位白髯老者,在微暗的店角,單手持一把小秤認真地稱出印泥的重量,又一言不發地到裡面去了,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了這家店,我們又走了很長一段路。
默默地走甚為無聊,所以我就邊走邊看家家門口貼的橫聯或豎聯。
于是,我有了一個發現&mdash&mdash在一般的橫聯語句如&ldquo萬商雲集&rdquo、&ldquo珠玉滿堂&rdquo、&ldquo五福臨門&rdquo、&ldquo貴客常臨&rdquo、&ldquo天官賜福&rdquo等之外,在這面目一新的漳州街市上,相應地出現了反映新思想的語句。
我現在還記得的,有&ldquo輸新文明&rdquo、&ldquo世界更新&rdquo、&ldquo人民平等&rdquo等等。
說到新思想,那天早上我在許先生家裡浏覽了一下有名的《閩星日刊》,這是把兩面的普通報紙折為四面的小報,用的是九磅的活字。
第一面上登着法國留學生何某對社會主義學說的翻譯。
在外國電報欄的開頭一欄裡,寫着&ldquo日本三井公司職員大淘汰&rdquo的标題,下面用很大的活字登着&ldquo資金××億,職員×萬,号稱日本第一的大公司三井,一次性淘汰了職員×百人。
&hellip&hellip作為中産階級的一大恐慌,引起諸多社會問題&rdquo雲雲。
中間是柯羅連科(2)原著、何某翻譯的連載小說,這倒很少見。
我本來為作日後參考買了一份這期報紙,但不知遺失在哪裡了,以後再也沒找到。
當時沒仔細看柯羅連科寫的是什麼,又是如何譯的,真是很遺憾。
不知有多少人抱有何種程度的興趣來看它,但在報紙上登載柯羅連科的小說,确是一件很高尚的事。
向行人問過路後,我們總算找到了登仰止亭的入口。
這個入口處是朱子廟,現在成了軍隊的駐紮地,因而,我們被一個馬夫模樣的人訓斥了一番,說是不可入内。
無奈我們隻好從豎着一塊寫着&ldquo漳州農事試驗所預定地&rdquo的牌子的地方,有些魯莽地開始登山,山上盡是刺草,我們的手指都被刺破了。
上了這個沒有路的山坡後,眼前是一個搭起的帳篷,還有七八個士兵、兩門大炮,炮口沖着與街市相反的方向。
徐先生走上前想詢問是否可以去仰止亭,卻突然在胸前出現了一把槍刺。
我們好不容易登上了仰止亭,果然像餘先生的神情所示,這裡沒有什麼特别之處。
隻是當我們脫去上衣,領略了透體的萬斛涼風,再往東南望去時,漳州全景,集于眼底。
從這裡看漳州街市,發現它比想象得要大。
芝山背面,是一片片黑壓壓的樹林,全是果樹;山腳下是甘蔗田。
這一派豐饒的豐收景象令農家長大的徐先生大飽眼福。
下了山,有一座廢棄的、用紅磚牆圍住的建築物,好像被用作了炮兵駐紮地。
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考棚的廢屋。
我們來到了西門外,這邊由于地勢較低,龍溪之水流了進來,感覺像半個湖泊。
在樹木繁茂的水邊,散布着些許人家,頗有些水鄉特色。
在這景色的一角,有一座高塔,名叫龍門塔。
後來有人告訴我,這樣的塔是出于一種地勢迷信而建造的。
由于漳州在地形上水與土的關系呈撒網之狀&mdash&mdash我不知這是什麼意思,總之是顯出那麼一種相貌,而龍門塔一帶就是網的收束之處,所以若不重視這個位置,漳州的土地就會遭受水災或其他災害。
因此,人們就在這個位置上建造了龍門塔。
别的暫且不論,單就它與四周風光的相輔相成這一點,也值得贊歎&mdash&mdash我甚至想,是不是哪位聰慧高雅之士,為增添風光之美,遂巧妙利用俗世想法而建造了舊橋上的觀音堂和這龍門塔的呢。
龍溪流域的水害十分嚴重,就在兩周前,這裡還發過水。
我們原本想去一座小橋處,可到那裡一看,它已被水沖走了。
路邊的樹幹上,有一丈左右的部分染成了泥色,這是浸泡在水裡的緣故。
在一棵大荔枝樹的樹蔭裡,三十多個穿草黃色軍裝的家夥正圍在一處,把二十錢的銀币往一件脫下的軍裝上堆高賭博。
旁邊有一個賣粗點心和零食的茶店,一個老人正在裡面煮茶。
這次漳州旅行結束後大約過了一個月,我在報紙上看到了如下消息&mdash&mdash漳州軍終于與廣東軍進行了決戰,并且以如此破竹之勢攻到了汕頭、潮州一帶,據推測,不日将攻入廣東。
其實在此之前,我就通過台灣的報紙,一直關注着漳州的情況。
譬如有個旅行者曾在報上說,漳州的稅收日益加重,每頭豬征稅三十錢(?),每隻雞征稅十錢(?)等。
我還看到有報導說,漳州民衆生活得苦不堪言,對陳炯明怨聲載道。
我一邊看着漳州軍終于與廣東軍決戰并占了很大優勢的報導,一邊想起了在漳州觀光的那日黃昏,所見落水掙紮而後費力上船的那個士兵臉色蒼白、渾身哆嗦的滑稽而可憐的樣子。
那樣虛弱的士兵所組成的部隊竟然打敗了廣東軍,可見廣東軍是如何不堪了。
另一方面,人的感情的确很奇妙。
我隻在漳州玩了兩天,但就因為這樣一點點原因,我就不禁希望漳州取勝。
一個多月後,當我遊覽完台灣的日月潭、埔裡社以及番夷之地的霧社和能高山等地,回到了台中的街市,把兩周遊覽期間的報紙放在手邊翻閱的時候,我從某日的新聞中,讀到了漳州的陳炯明攻克廣東的消息。
我的那篇《星》,是以住在許先生的宏仁醫院二樓的那晚,睡前從徐朝帆先生處聽到的一個故事為核心,展開寫成的。
那一晚,我一邊看着十八日的月光從少窗的中國房子裡的有些力度的天窗&mdash&mdash雜亂地插在屋脊瓦中的玻璃中漏進,灑落在我的腳邊,一邊窮于應付有臭蟲的毯子。
雖然已是深夜,但不知誰家的孩子似乎仍未休息,也不知從什麼地方,不斷傳來弦歌之聲。
我久久難以入睡,後悔地想,為什麼不在水上花舫中度過這樣的良宵呢?&hellip&hellip黃昏時我們曾談到過這事,可&hellip&hellip即使是今天,回想起來,我仍然頗有悔意。
另外一個遺憾,是沒有去看江東橋。
小鄭在說漳州城外三十裡處的南靖拱橋值得一看時,漏說了江東橋,我對此甚而有些恨意。
關于江東橋,廈門日本僑民會發行的《廈門事情》中,有如下記載:&hellip&hellip在離同安縣道的漳州五裡處,有座著名的大橋,建于唐代,長約二百五十米,以長近二十米、寬一米六、厚兩米的巨大石材建成,等等。
雖然我自我安慰:&ldquo即使去了,看到的也可能不過是平常之物而已。
&rdquo但我還是感到十分可惜&mdash&mdash竟然沒有去看我那般憧憬的唐代遺物而空回! *** (1)譯者注:此處似有錯誤,應為三元六十錢,但原文如此。
(2)譯者注:柯羅連科(1853&mdash1921),俄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