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學校
關燈
小
中
大
,想必是那年長者好奇地向小鄭詢問台灣的情況。
這裡是宿舍樓的一部分,而這間屋子估計應是這年長者(他一定是位老師)的宿舍了。
書桌前方的牆壁上挂着十多冊線裝的、厚厚的草稿一類的東西,大概是學生的詩稿。
在最裡面,挂着學生的保健表。
剛見到他時,我覺得他有五十多歲,可實際上也許是四十多歲吧。
我正瞧着這些東西,兩人的話題好像已轉到了我的身上,隻聽時不時傳來&ldquo東京&rdquo、&ldquo東京&rdquo的聲音。
他不斷打量着我,這時小鄭回頭對我說:&ldquo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這裡的校醫兼中文教師,他可是個大詩人哪!&rdquo接着又說道:&ldquo我向他說了你的事,他覺得這次相遇,真是十分難得。
&rdquo小鄭雖生在廈門,但因為姐姐姐夫在台灣,他就待在了打狗。
在那兒,他寄住于我的一位朋友&mdash&mdash我的中學同學,現已開業做牙醫了&mdash&mdash的家中,邊照顧家務邊上學。
因這一層關系,我才得以由他陪同來廈門。
他從我朋友那裡打聽了我的一些情況,竟在這種時候多嘴多舌地介紹給對方,說什麼我是日本的小說家,等等。
這一來,事情可麻煩了。
于是這位中文教師兼詩人通過小鄭問我是否會作中文詩。
我隻能如實答道:&ldquo不會,但我很愛讀,能否請您替我作一首呢?&rdquo對方爽快地答應了,并且又問:&ldquo那麼你會作日本詩嗎?&rdquo我通過小鄭答道:&ldquo我寫過日本詩。
&rdquo于是對方說:&ldquo那麼,我為你寫我國的詩,也請你為我作一首貴國的詩吧。
&rdquo小鄭翻譯的時候,他給我們倒了茶,然後又替我們點燃了紙卷煙以示敬煙。
他與小鄭聊了兩句,就突然起身開始磨桌上的墨,随後,就這麼站着,揮筆流利地寫下了如下的詩歌: 贈佐籐(1)春夫先生: 陳鏡衡急就草 如雷貫耳有隆名,遊曆萍逢倒屣迎。
小說警時君著譽,黑甜(2)吾國愧難醒。
寫罷,他将紙遞給了我&mdash&mdash這是印有&ldquo集美學校用箋&rdquo幾個紅字的粗糙格紙。
然後,仿佛是要催我寫詩似的,他把筆交給了我。
我為難極了,我數年沒寫過和歌了,并且在這場合,怎麼想好像也想不出。
後來我索性懷着一種在遙遠的鹭江之畔遊玩時偶遇陳鏡衡先生,自己以往雖隻寫過和歌之序,今天仍要勉力作歌的心情,用平假名作成了一首和歌。
萬幸的是,現在我怎麼也想不起它的内容了,如果真記起了一星半點,那我現在倒要多多少少煩惱一番了&mdash&mdash我既不願因寫得不好而在這兒故意略去不寫,而一旦寫出來,水平太差,我又實在是慚愧。
好在現在我一句也記不起了。
不過,由于當時對它的意思作過說明,我倒沒忘其大意:今日逢君今日别,也許今後一生也不會見面。
大約就是這樣的意思。
陳鏡衡先生邊聽小鄭的解釋,邊微微颔首,而後鄭重地将和歌的紙稿收入抽屜之中。
接着,他來到我身旁,指着我正看的他的詩中的&ldquo急就草&rdquo三字,通過小鄭告訴我,這是即興而成、水平有限之意。
他從我手中取走詩稿,拉開一個抽屜,取出了我原以為是一頁洋格紙的信封;又從另一個抽屜中取出自己的名片,把詩稿與名片裝入信封之中,取出毛筆,在信封正面寫上&ldquo佐籐春夫先生惠存&rdquo的字樣(他把&ldquo藤&rdquo寫成了&ldquo籐&rdquo),又在信封的一角,緩緩蓋上了自己的印章。
他這麼鄭重其事地對待我,令我為自己敷衍的和歌慚愧不已。
我不由想到,倘若自己略懂,即使是淺薄的一點點漢詩的平仄規律,也可直接向他多多少少作詩表示心意了。
陳鏡衡的詩,是那種平常的、形式化的應酬之詩,但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到廈門後的所見所聞&mdash&mdash戰火不斷的時局,夜晚小巷裡成群行乞的孩子,妓院及鴉片館,等等,這些已是很粗俗的畫面了。
還有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情景:孩子們在街上任意亂走,苦力們擠在路邊狹小的空地上,以小石子和地面為工具,玩一種叫&ldquo行直&rdquo的賭博遊戲;而同時在另一邊,燈火通明、金碧輝煌的西式洋房裡,一位似乎受過良好教育、佩戴金框眼鏡的年輕女子怡然地站在二樓陽台上,看着下面賭博的情形。
這時,再讀讀這一句&ldquo黑甜吾國愧難醒&rdquo,不禁感到這是一位供職于集美學校、立志傳播新文化種子的瘦弱之人的肺腑之言。
它不是泛泛空言,而是一介遊子哀憐祖國的滿腹心事。
後來我從小鄭那兒得知,陳鏡衡約有四十二三歲,是廈門地區有名的詩人。
看名片,他是同安人氏,盡管與校方陳氏兄弟同姓,但顯然無任何親戚關系。
我們在陳鏡衡屋裡聊了約半個小時,就告辭出來,向旁邊的大樓走去。
這時,剛才領我們進食堂的青年認出了我們,就走過來帶我們去了距學校一公裡左右的集美村。
這是個典型的漁村,有許多矮小的房子。
由于正是中午,天氣炎熱,路上一個人也沒有。
一群民房中較大的一個&mdash&mdash但也沒什麼特别之處,就是集美女子高級小學了。
那青年大概是為了讓我們看看它,才領我們來這兒的。
不過它确實沒什麼可看的,随即我們又回到了校舍。
大樓的大廳裡已聚了七八十個人,
這裡是宿舍樓的一部分,而這間屋子估計應是這年長者(他一定是位老師)的宿舍了。
書桌前方的牆壁上挂着十多冊線裝的、厚厚的草稿一類的東西,大概是學生的詩稿。
在最裡面,挂着學生的保健表。
剛見到他時,我覺得他有五十多歲,可實際上也許是四十多歲吧。
我正瞧着這些東西,兩人的話題好像已轉到了我的身上,隻聽時不時傳來&ldquo東京&rdquo、&ldquo東京&rdquo的聲音。
他不斷打量着我,這時小鄭回頭對我說:&ldquo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這裡的校醫兼中文教師,他可是個大詩人哪!&rdquo接着又說道:&ldquo我向他說了你的事,他覺得這次相遇,真是十分難得。
&rdquo小鄭雖生在廈門,但因為姐姐姐夫在台灣,他就待在了打狗。
在那兒,他寄住于我的一位朋友&mdash&mdash我的中學同學,現已開業做牙醫了&mdash&mdash的家中,邊照顧家務邊上學。
因這一層關系,我才得以由他陪同來廈門。
他從我朋友那裡打聽了我的一些情況,竟在這種時候多嘴多舌地介紹給對方,說什麼我是日本的小說家,等等。
這一來,事情可麻煩了。
于是這位中文教師兼詩人通過小鄭問我是否會作中文詩。
我隻能如實答道:&ldquo不會,但我很愛讀,能否請您替我作一首呢?&rdquo對方爽快地答應了,并且又問:&ldquo那麼你會作日本詩嗎?&rdquo我通過小鄭答道:&ldquo我寫過日本詩。
&rdquo于是對方說:&ldquo那麼,我為你寫我國的詩,也請你為我作一首貴國的詩吧。
&rdquo小鄭翻譯的時候,他給我們倒了茶,然後又替我們點燃了紙卷煙以示敬煙。
他與小鄭聊了兩句,就突然起身開始磨桌上的墨,随後,就這麼站着,揮筆流利地寫下了如下的詩歌: 贈佐籐(1)春夫先生: 陳鏡衡急就草 如雷貫耳有隆名,遊曆萍逢倒屣迎。
小說警時君著譽,黑甜(2)吾國愧難醒。
寫罷,他将紙遞給了我&mdash&mdash這是印有&ldquo集美學校用箋&rdquo幾個紅字的粗糙格紙。
然後,仿佛是要催我寫詩似的,他把筆交給了我。
我為難極了,我數年沒寫過和歌了,并且在這場合,怎麼想好像也想不出。
後來我索性懷着一種在遙遠的鹭江之畔遊玩時偶遇陳鏡衡先生,自己以往雖隻寫過和歌之序,今天仍要勉力作歌的心情,用平假名作成了一首和歌。
萬幸的是,現在我怎麼也想不起它的内容了,如果真記起了一星半點,那我現在倒要多多少少煩惱一番了&mdash&mdash我既不願因寫得不好而在這兒故意略去不寫,而一旦寫出來,水平太差,我又實在是慚愧。
好在現在我一句也記不起了。
不過,由于當時對它的意思作過說明,我倒沒忘其大意:今日逢君今日别,也許今後一生也不會見面。
大約就是這樣的意思。
陳鏡衡先生邊聽小鄭的解釋,邊微微颔首,而後鄭重地将和歌的紙稿收入抽屜之中。
接着,他來到我身旁,指着我正看的他的詩中的&ldquo急就草&rdquo三字,通過小鄭告訴我,這是即興而成、水平有限之意。
他從我手中取走詩稿,拉開一個抽屜,取出了我原以為是一頁洋格紙的信封;又從另一個抽屜中取出自己的名片,把詩稿與名片裝入信封之中,取出毛筆,在信封正面寫上&ldquo佐籐春夫先生惠存&rdquo的字樣(他把&ldquo藤&rdquo寫成了&ldquo籐&rdquo),又在信封的一角,緩緩蓋上了自己的印章。
他這麼鄭重其事地對待我,令我為自己敷衍的和歌慚愧不已。
我不由想到,倘若自己略懂,即使是淺薄的一點點漢詩的平仄規律,也可直接向他多多少少作詩表示心意了。
陳鏡衡的詩,是那種平常的、形式化的應酬之詩,但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到廈門後的所見所聞&mdash&mdash戰火不斷的時局,夜晚小巷裡成群行乞的孩子,妓院及鴉片館,等等,這些已是很粗俗的畫面了。
還有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情景:孩子們在街上任意亂走,苦力們擠在路邊狹小的空地上,以小石子和地面為工具,玩一種叫&ldquo行直&rdquo的賭博遊戲;而同時在另一邊,燈火通明、金碧輝煌的西式洋房裡,一位似乎受過良好教育、佩戴金框眼鏡的年輕女子怡然地站在二樓陽台上,看着下面賭博的情形。
這時,再讀讀這一句&ldquo黑甜吾國愧難醒&rdquo,不禁感到這是一位供職于集美學校、立志傳播新文化種子的瘦弱之人的肺腑之言。
它不是泛泛空言,而是一介遊子哀憐祖國的滿腹心事。
後來我從小鄭那兒得知,陳鏡衡約有四十二三歲,是廈門地區有名的詩人。
看名片,他是同安人氏,盡管與校方陳氏兄弟同姓,但顯然無任何親戚關系。
我們在陳鏡衡屋裡聊了約半個小時,就告辭出來,向旁邊的大樓走去。
這時,剛才領我們進食堂的青年認出了我們,就走過來帶我們去了距學校一公裡左右的集美村。
這是個典型的漁村,有許多矮小的房子。
由于正是中午,天氣炎熱,路上一個人也沒有。
一群民房中較大的一個&mdash&mdash但也沒什麼特别之處,就是集美女子高級小學了。
那青年大概是為了讓我們看看它,才領我們來這兒的。
不過它确實沒什麼可看的,随即我們又回到了校舍。
大樓的大廳裡已聚了七八十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