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學校
關燈
小
中
大
廈門本身是一座小島,而圍繞着它的海灣,便是所謂的鹭江。
廈門島北部,隔着鹭江有一個叫&ldquo集美&rdquo的貧窮漁村。
四五年前,這個小漁村突然出了名,原因就在于集美學校的建立&mdash&mdash盡管隻是簡單地借用&ldquo集美&rdquo這一地名,但集美學校的确是個好聽的名字。
雖是私立學校,但它包括了小學、初中、工科學校、師範學校、高級師範學校、高中,甚至女子高級小學等。
據說,明年在廈門的名寺即南普陀寺附近的很大地區&mdash&mdash我曾去過那座寺廟,當時我曾在那多石無樹、野生龍舌蘭繁茂,而草裡熱氣逼人的夏日荒路上走了許久。
沒錯兒,一定是那附近&mdash&mdash還将建商科、工科和文科的大學,并且今年已經開始了招生工作。
如此大規模的私立學校,完全是由個人經營的,并且經營者也是中國人&mdash&mdash陳嘉庚與陳敬賢兩兄弟,據說他們才三十五歲左右。
正如明末清初時,福建省(主要是廈門附近以及漳州、泉州的農村)大批的人為躲避戰亂與饑荒湧入台灣一樣,現在許多人打算&ldquo下南洋&rdquo去賺錢或定居。
廈門的客棧中總是擠滿了這種人,也就是所謂的&ldquo華僑&rdquo,他們等待着去南洋的船隻。
其中大部分人,不用說去南洋的船費,連住客棧的錢都付不起。
這些人隻能依靠掮客(這已成了一種職業)&mdash&mdash雖然尚不知自己能否被雇用,但也先以估計的工資作抵押,像牛馬一般被他們轉手倒賣,渡海而去。
據說,那些沒能上船出發的人,甚至被稱為&ldquo廢人&rdquo。
那麼殘留在廈門的苦力,自然也隻有别處苦力的一半力氣了。
而廈門地區的語言,也因此成了南洋諸島的苦力們的通用語言。
在這麼多的華僑之中,雖不知是否有千分之一或千分之二的比例,但終究有積累巨富、衣錦還鄉之人。
他們就在與廈門島遙相呼應的風光明媚的鼓浪嶼上,建造了許多别墅。
鼓浪嶼已成為各國共同的居留地,在其景緻秀麗之處&mdash&mdash或是近海之山陰,或是俯視大海的巨岩之麓,或是可從附近林梢中一覽廈門街市光景的高地,均建有順應地勢、向公衆開放的精巧庭園。
在這些庭園附近,常可見到漂亮的别墅。
有的是灑脫的西洋風格,有的則是中西合璧、風格華麗。
正是它們,使整個鼓浪嶼看上去像座巨大的公園。
考慮到這些别墅大半是成功的華僑所建,這些建築又随處可見,因而一定更助長了&ldquo南洋熱&rdquo。
某天夜晚,我曾踏入其中一所别墅的庭園&mdash&mdash是在月夜的海邊散步時碰巧經過的。
這所位于山陰的别墅庭園的通路,是一個人造的、僅能為人所通過的洞窟。
一出洞口,便是一座約有兩間房子長的石橋。
來到石橋上,伴着夜間清冷的空氣,幽幽荷香沁人心脾。
這所庭園的主人并不是下南洋的苦力,但也是在南洋取得了某項事業的成功。
聽說不日将是其花甲之賀,已請了廣東的煙花隊以及上海的戲班子,家裡正忙着做諸如騰出書房作客廳以及準備舞台之類的工作。
某日,我又參觀了名為&ldquo觀海别墅&rdquo的庭園。
誠如其名,它建于海角,馬蹄形的庭園四周建有炮壘之類帶槍眼的短牆。
為了觀看外面滾滾而來的波浪,胸牆内側修了三合土的人行道,約有兩米寬、三百多米長。
庭園裡有許多花壇,風格活潑明快。
草坪上有三四個男人正在幹活。
帶我來的是這家主人的熟人,我們就一塊兒在烏木、紫檀木及大理石所造的客廳裡喝了茶。
這家主人也是白手起家的華僑,目前已有三百萬元的财産。
他看上去幹練爽朗,年近五十而身體健壯。
兩個手持球拍、不滿二十歲的青年,正從客廳前面的陽台向園中走去,據說他們是這家主人與其南洋土著的妻子所生的混血兒。
&ldquo觀海别墅&rdquo的主人現在在南洋仍有幾處制糖公司。
我們的閑談愈發深入,漸漸聊到了集美學校的陳氏兄弟。
傳言他們也是暴富的華僑子弟,父親原為苦力,後來做了導遊,更取得了一個歐洲人的信任,結果一點一點地獲取了這個做橡膠種植園主的歐洲人的财産,并且以此為基礎,積聚了巨大的财富。
父親過世後陳氏兄弟繼承了其父的遺産,不久就産生了經營集美學校的想法。
不知是否因為學校創辦人的父親是在南洋發家、緻富的,集美學校主要緻力于對華僑子女的教育。
這使我想起,在其校的入學指南中,寫有在爪哇、新加坡與廈門三地設有大學入學考場的事。
陳氏兄弟計劃投資一百五十萬元作為學校的創建費,到目前為止,在校舍及其他建設方面,已用了将近六十萬元。
他們又免費或幾乎免費地安置了各類學生約五百名寄宿于學校宿舍,其每月約兩千元的學費均由陳氏兄弟負擔。
&mdash&mdash因是生活費極低的地方,我記憶中的這些數字多半不大準确。
同樣的道理,其一百五十萬元的創建費,也比從日本社會所看的一百五十萬元的價值要大得多。
這裡的建築、用地等費用,驚人地便宜,甚至于免費。
因此,如果真的投入一百五十萬元的話,大概可以很有餘裕地建成一所齊備的學校吧。
據說中國人一向吝惜錢财,對公共事業更是不願破費。
所以,集美學校不但在當地,而且在全中國,都是十分稀奇轟動之事。
因此,常有旅行之人去參觀。
我雖對公共事業之類素無興
廈門島北部,隔着鹭江有一個叫&ldquo集美&rdquo的貧窮漁村。
四五年前,這個小漁村突然出了名,原因就在于集美學校的建立&mdash&mdash盡管隻是簡單地借用&ldquo集美&rdquo這一地名,但集美學校的确是個好聽的名字。
雖是私立學校,但它包括了小學、初中、工科學校、師範學校、高級師範學校、高中,甚至女子高級小學等。
據說,明年在廈門的名寺即南普陀寺附近的很大地區&mdash&mdash我曾去過那座寺廟,當時我曾在那多石無樹、野生龍舌蘭繁茂,而草裡熱氣逼人的夏日荒路上走了許久。
沒錯兒,一定是那附近&mdash&mdash還将建商科、工科和文科的大學,并且今年已經開始了招生工作。
如此大規模的私立學校,完全是由個人經營的,并且經營者也是中國人&mdash&mdash陳嘉庚與陳敬賢兩兄弟,據說他們才三十五歲左右。
正如明末清初時,福建省(主要是廈門附近以及漳州、泉州的農村)大批的人為躲避戰亂與饑荒湧入台灣一樣,現在許多人打算&ldquo下南洋&rdquo去賺錢或定居。
廈門的客棧中總是擠滿了這種人,也就是所謂的&ldquo華僑&rdquo,他們等待着去南洋的船隻。
其中大部分人,不用說去南洋的船費,連住客棧的錢都付不起。
這些人隻能依靠掮客(這已成了一種職業)&mdash&mdash雖然尚不知自己能否被雇用,但也先以估計的工資作抵押,像牛馬一般被他們轉手倒賣,渡海而去。
據說,那些沒能上船出發的人,甚至被稱為&ldquo廢人&rdquo。
那麼殘留在廈門的苦力,自然也隻有别處苦力的一半力氣了。
而廈門地區的語言,也因此成了南洋諸島的苦力們的通用語言。
在這麼多的華僑之中,雖不知是否有千分之一或千分之二的比例,但終究有積累巨富、衣錦還鄉之人。
他們就在與廈門島遙相呼應的風光明媚的鼓浪嶼上,建造了許多别墅。
鼓浪嶼已成為各國共同的居留地,在其景緻秀麗之處&mdash&mdash或是近海之山陰,或是俯視大海的巨岩之麓,或是可從附近林梢中一覽廈門街市光景的高地,均建有順應地勢、向公衆開放的精巧庭園。
在這些庭園附近,常可見到漂亮的别墅。
有的是灑脫的西洋風格,有的則是中西合璧、風格華麗。
正是它們,使整個鼓浪嶼看上去像座巨大的公園。
考慮到這些别墅大半是成功的華僑所建,這些建築又随處可見,因而一定更助長了&ldquo南洋熱&rdquo。
某天夜晚,我曾踏入其中一所别墅的庭園&mdash&mdash是在月夜的海邊散步時碰巧經過的。
這所位于山陰的别墅庭園的通路,是一個人造的、僅能為人所通過的洞窟。
一出洞口,便是一座約有兩間房子長的石橋。
來到石橋上,伴着夜間清冷的空氣,幽幽荷香沁人心脾。
這所庭園的主人并不是下南洋的苦力,但也是在南洋取得了某項事業的成功。
聽說不日将是其花甲之賀,已請了廣東的煙花隊以及上海的戲班子,家裡正忙着做諸如騰出書房作客廳以及準備舞台之類的工作。
某日,我又參觀了名為&ldquo觀海别墅&rdquo的庭園。
誠如其名,它建于海角,馬蹄形的庭園四周建有炮壘之類帶槍眼的短牆。
為了觀看外面滾滾而來的波浪,胸牆内側修了三合土的人行道,約有兩米寬、三百多米長。
庭園裡有許多花壇,風格活潑明快。
草坪上有三四個男人正在幹活。
帶我來的是這家主人的熟人,我們就一塊兒在烏木、紫檀木及大理石所造的客廳裡喝了茶。
這家主人也是白手起家的華僑,目前已有三百萬元的财産。
他看上去幹練爽朗,年近五十而身體健壯。
兩個手持球拍、不滿二十歲的青年,正從客廳前面的陽台向園中走去,據說他們是這家主人與其南洋土著的妻子所生的混血兒。
&ldquo觀海别墅&rdquo的主人現在在南洋仍有幾處制糖公司。
我們的閑談愈發深入,漸漸聊到了集美學校的陳氏兄弟。
傳言他們也是暴富的華僑子弟,父親原為苦力,後來做了導遊,更取得了一個歐洲人的信任,結果一點一點地獲取了這個做橡膠種植園主的歐洲人的财産,并且以此為基礎,積聚了巨大的财富。
父親過世後陳氏兄弟繼承了其父的遺産,不久就産生了經營集美學校的想法。
不知是否因為學校創辦人的父親是在南洋發家、緻富的,集美學校主要緻力于對華僑子女的教育。
這使我想起,在其校的入學指南中,寫有在爪哇、新加坡與廈門三地設有大學入學考場的事。
陳氏兄弟計劃投資一百五十萬元作為學校的創建費,到目前為止,在校舍及其他建設方面,已用了将近六十萬元。
他們又免費或幾乎免費地安置了各類學生約五百名寄宿于學校宿舍,其每月約兩千元的學費均由陳氏兄弟負擔。
&mdash&mdash因是生活費極低的地方,我記憶中的這些數字多半不大準确。
同樣的道理,其一百五十萬元的創建費,也比從日本社會所看的一百五十萬元的價值要大得多。
這裡的建築、用地等費用,驚人地便宜,甚至于免費。
因此,如果真的投入一百五十萬元的話,大概可以很有餘裕地建成一所齊備的學校吧。
據說中國人一向吝惜錢财,對公共事業更是不願破費。
所以,集美學校不但在當地,而且在全中國,都是十分稀奇轟動之事。
因此,常有旅行之人去參觀。
我雖對公共事業之類素無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