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菜

關燈
我從熱河坐了卡車來到北京的當天傍晚,M氏帶我去東興樓吃了山東菜。在飯桌上我甚至想:世上竟有如此的美味呀!當時吃的菜我已不能一一記全,但其中特别可口的我在筆記本上記下了菜名:

    雞絲粉皮拌黃瓜

    糟溜魚片

    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是甜食,最适合夏天食用,我在東興樓嘗了好幾回,都很好吃。在北京逗留期間我也常去吃中國菜,但畢竟是大暑天,不是品嘗菜肴的季節。除了東興樓之外,他們還帶我去了吃廣東菜的東華樓,前門外的春華樓(北京菜)等幾家。春華樓裡有三道名菜,這是菜館裡的看家菜,我也全都嘗了。這三道菜是:

    鳝魚絲

    鍋貼雞

    松鼠魚

    這都是富有特色的菜。這些名館子的菜自然不會不好吃。但是第一次在東興樓嘗到的滋味,後來不管到哪家館子去都再也沒有這種感覺了。說句老實話,在熱河每天淨吃麥飯和蔬菜的人,來到北京嘗到了第一流菜肴時的這種驚歎和滿足,是不能作為品評菜肴的标準的。

    北京菜也好,四川菜也好,中國菜還得推廣州的。若以真正的廣東菜作比較,這可謂是定論了。首先在奢華的程度上不可相提并論。你隻需喝一口湯,便大緻可知這菜在什麼檔次上了。但是僅以油炸物而言,哪家的館子都好吃,油的品質堪稱上乘。這大概是北京菜的一個特色吧。在中國的民諺中有&ldquo食在廣州、穿在杭州、死在柳州&rdquo的說法。吃的推廣東的廣州。穿的推浙江省的杭州,那兒是桑蠶之鄉。第三句,送終推廣西的柳州,是因為柳州出樟木,死在那裡的話可以斂入以樟木制作的上等棺材中。總之廣東的菜肴,無論在其口味上、規模上,還是奢華的程度上,畢竟不是其他地方的菜肴所可媲美的。

    北京有家專門吃豬肉的菜館,謂砂鍋居,據說亦有兩百餘年的曆史了。這家館子每天早上宰一口豬,賣完後即關門,因此至晚也就營業到正午。那天我和《大阪每日新聞》的松本氏、滿洲鐵路的大冢氏及甲斐氏四個人不吃早飯,在上午十一點左右便出門到砂鍋居去了。

    砂鍋居位于城内的西單大街上,街的一邊有兩丈來長的磚牆,有一棟小平房像是搭建在磚牆上似的,這便是砂鍋居。進門後正面挂有一塊&ldquo天下隻此一家&rdquo的木匾。内有幾個小間。我們被引入裡面的一間,其一面的牆便是外圍磚牆的一部分。牆内原是清朝的定王府。砂鍋居的緣起,據說是原在定王府内值勤的近侍們,每日早上事務完了後,在回家途中常聚在一處喝一杯,吃點東西,于是就誕生了這家飯店。後來聲譽漸起,很多的外來客也都慕名而來。

    菜價相當便宜。上等&ldquo白肉全樔&rdquo共二十八件,定價才三元八角。我們便點了這&ldquo全樔&rdquo。

    這家館子的特色,在于将豬的全身不餘一物全部做成可口的菜肴。當然豬以外的材料一概不用。我未将二十八件菜全記下來,這兒列舉其主要的,有:

    拌雙皮(豬耳)鹽水心(豬心)

    鹽水爪尖(豬蹄)鹽水肝(豬肝)

    拌肚塊(豬肚)鹽水肘花(豬肘子)

    炸下颚(豬颚)炸胡臉(豬臉肉)

    炸口條(豬舌)白肉(裡脊肉或五花肉)

    紅血腸大碗(紅血)白血腸大碗(白血)

    炸鹿尾(豬尾)炸肥腸(豬腸)

    全下水大碗(豬的生殖器)

    雖未一一細舉,但大緻如上。豬耳、豬蹄、豬肚之類的還能嘗嘗,而像豬尾、豬下颚等便不敢領教了。至于全下水大碗則已用上了豬的生殖器,不管是豬的還是别的什麼,這玩意兒怎麼也不想動筷。比這更可怕的是将生血凝固後做成豆腐狀的東西。四個人一開始還吃得津津有味的,漸漸地異樣的東西端了上來,筷便動得慢了,到了最後則是直瞪瞪地盯着它看看而已。

    出處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