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灣
關燈
小
中
大
,
不妨長作嶺南人。
荔枝在五月中旬開始上市,六月最盛。
初上市的時候,在廣東一帶一磅為五六毛錢,到上海就升到了一塊錢三顆的高價。
因為荔枝鮮嫩,含水分多,無法長久保存。
要是在唐代冷藏運輸就很發達的話,楊貴妃一定會欣喜欲狂吧,可惜那時還沒有。
近來荔枝已出口到海外了,因此到鄉村去的話,可見到一大片一大片上等的荔枝園,荔枝的種植十分興盛。
中國曆來将荔枝視作果王。
我們這些人也許是還未吃慣的緣故吧,倒并無如此之想。
不過剝開厚厚的表皮後,這水淋淋的果肉,如同寶玉般的玲珑剔透的果色,馥郁的芳香,就能讓你理解中國人何以會對它如此心醉。
荔枝成熟後,其紅色會如鮮血一般一直滲染到表皮,裡面玉黃色的果肉上也會染上點點紅色,給人一種亮麗明快的感覺。
就如同在中國受推崇的食物必有滋養補身的效力一樣,據說荔枝也具有同樣的營養價值。
其究竟含有怎樣的價值雖難以判定,但荔枝那醉人的香味令人聯想到飄飄的仙女。
而且那冰清玉潔的果肉,立即會使人想到美人的肌膚。
在粗糙的、硬硬的果皮之下突然綻出了包含甜汁的果肉,這裡确實蘊含了神秘和處女味。
因是星期天,遊人中學生最多。
穿着制服的中學生正勇猛地劃着船,有不少船則是滿載着女學生。
有夫婦一同來的,有朋友結伴而來的,還有才子佳人纏綿細語的場景。
從我們船邊劃過的一艘小船上便是這樣的一對男女,男的彎着身子湊近了女的臉正在說些什麼。
&ldquo村松先生,剛才那個男的在說什麼你知道嗎?&rdquo &ldquo不知道。
&rdquo &ldquo我隻聽清了一句。
&hellip&hellip将來我們倆&hellip&hellip&rdquo 予倩君說着大笑起來。
來到了一段較寬的河面上。
岸邊有一棵巨大的榕樹,樹底下有一座小祠廟,一個老妪坐在祠前。
牆上寫着&ldquo拾花仙院&rdquo。
這名字挺有意思,引起了我的興趣,便将船靠了岸上去看看。
老妪是看守祠廟的,在賣着靈簽。
予倩君和我各抽了一簽,我得的是&ldquo兇&rdquo: 深山水盛少人知,樵子談心根往遲。
利害不明終踏險,窺人虎豹暗相随。
船到下遊,兩邊的房子都造到了水中。
先建一個距水面一丈高的台架,再在上面蓋房住人。
再劃行不久便來到了珠江幹流。
江上停泊着無數的民船,人們便生活在船上。
舢闆劃到平流時,正是退潮時分,刮起了風,小船就仿佛一片樹葉似的随着浪濤上下颠簸,頗為危險,便立即又劃回到原來的河口内。
我們舢闆上的船夫是一位十六七歲的姑娘,穿着黑布衣,身上什麼裝飾品也沒有,被太陽曬得黑黑的臉卻長得很端正,健康的身體、純樸的性格,誰見了都會起好感。
予倩君給我講了個滑稽的浪漫故事。
有個從上海來的美國歸來的青年偶然坐上了這個姑娘的船,首先被她的純真所吸引了。
然後再看那姑娘,覺得她一切都美。
那劃槳時的姿勢,手腳的力氣,肩部的曲線,垂在腦後的長發,在他看來一切都成了偉大的發現,成了一種魅力。
從此這個青年便如癡如醉,每天到荔枝灣來坐她的船。
有一天他跟着姑娘來到了她與母親同住的在河邊的簡陋的小屋,她們宰了一隻雞請他吃飯。
青年後來向朋友們誇耀說他從來沒嘗過如此的美味。
到了後來那青年終于開口向姑娘的母親提出要與姑娘結婚,結果被婉言拒絕了。
那母親說,姑娘上面有一個姐姐已出嫁了,眼下家計就要靠母女倆共同勞動來支撐,所以不能讓她出嫁。
這位在上海曾與女演員一起風流過的青年人竟被一個廣東的船妹子拒之門外,嘗到了失戀的滋味,于是便悄然地回到了上海。
這裡船都叫艇,船妹子叫艇妹。
&ldquo我正在考慮創作一出以艇妹為題材的戲曲,可還未寫成。
&rdquo予倩君說。
河上有幾十艘賣粥的船。
粥是廣東名食之一。
我們也劃近了一艘粥船,買了魚生粥吃。
将鲩魚的生魚片、花生、鱿魚幹、蔥、芫茜、薄脆等各種作料放入碗中,再盛上滾燙的白粥就成了。
雖說是粥,卻極為鮮美。
在廣東夜深之後,在十字街口或是幽暗的小巷内常可聽到有人在叫賣:&ldquo魚生粥&mdash&mdash&rdquo 又劃到了原來的泊船處。
有一家叫荔枝園的茶館,我們在那裡下了船進去喝茶。
茶館前有一個很大的池塘,但房屋和樹木都已破舊蕪雜。
荔枝一灣涼入夢; 香風三徑憺忘歸。
這是汪兆銘(1)題的對聯。
在潮濕的庭院裡,一種叫龍牙花的豔紅到有些發黑的花刺晃晃地盛開着。
譯自村松梢風《南華遊蹤》,大阪屋号書店1931年3月 *** (1)汪兆銘,即汪精衛。
兆銘為其名,精衛為其筆名。
在中國多以&ldquo精衛&rdquo稱代其名,日本人則多稱其本名。
荔枝在五月中旬開始上市,六月最盛。
初上市的時候,在廣東一帶一磅為五六毛錢,到上海就升到了一塊錢三顆的高價。
因為荔枝鮮嫩,含水分多,無法長久保存。
要是在唐代冷藏運輸就很發達的話,楊貴妃一定會欣喜欲狂吧,可惜那時還沒有。
近來荔枝已出口到海外了,因此到鄉村去的話,可見到一大片一大片上等的荔枝園,荔枝的種植十分興盛。
中國曆來将荔枝視作果王。
我們這些人也許是還未吃慣的緣故吧,倒并無如此之想。
不過剝開厚厚的表皮後,這水淋淋的果肉,如同寶玉般的玲珑剔透的果色,馥郁的芳香,就能讓你理解中國人何以會對它如此心醉。
荔枝成熟後,其紅色會如鮮血一般一直滲染到表皮,裡面玉黃色的果肉上也會染上點點紅色,給人一種亮麗明快的感覺。
就如同在中國受推崇的食物必有滋養補身的效力一樣,據說荔枝也具有同樣的營養價值。
其究竟含有怎樣的價值雖難以判定,但荔枝那醉人的香味令人聯想到飄飄的仙女。
而且那冰清玉潔的果肉,立即會使人想到美人的肌膚。
在粗糙的、硬硬的果皮之下突然綻出了包含甜汁的果肉,這裡确實蘊含了神秘和處女味。
因是星期天,遊人中學生最多。
穿着制服的中學生正勇猛地劃着船,有不少船則是滿載着女學生。
有夫婦一同來的,有朋友結伴而來的,還有才子佳人纏綿細語的場景。
從我們船邊劃過的一艘小船上便是這樣的一對男女,男的彎着身子湊近了女的臉正在說些什麼。
&ldquo村松先生,剛才那個男的在說什麼你知道嗎?&rdquo &ldquo不知道。
&rdquo &ldquo我隻聽清了一句。
&hellip&hellip将來我們倆&hellip&hellip&rdquo 予倩君說着大笑起來。
來到了一段較寬的河面上。
岸邊有一棵巨大的榕樹,樹底下有一座小祠廟,一個老妪坐在祠前。
牆上寫着&ldquo拾花仙院&rdquo。
這名字挺有意思,引起了我的興趣,便将船靠了岸上去看看。
老妪是看守祠廟的,在賣着靈簽。
予倩君和我各抽了一簽,我得的是&ldquo兇&rdquo: 深山水盛少人知,樵子談心根往遲。
利害不明終踏險,窺人虎豹暗相随。
船到下遊,兩邊的房子都造到了水中。
先建一個距水面一丈高的台架,再在上面蓋房住人。
再劃行不久便來到了珠江幹流。
江上停泊着無數的民船,人們便生活在船上。
舢闆劃到平流時,正是退潮時分,刮起了風,小船就仿佛一片樹葉似的随着浪濤上下颠簸,頗為危險,便立即又劃回到原來的河口内。
我們舢闆上的船夫是一位十六七歲的姑娘,穿着黑布衣,身上什麼裝飾品也沒有,被太陽曬得黑黑的臉卻長得很端正,健康的身體、純樸的性格,誰見了都會起好感。
予倩君給我講了個滑稽的浪漫故事。
有個從上海來的美國歸來的青年偶然坐上了這個姑娘的船,首先被她的純真所吸引了。
然後再看那姑娘,覺得她一切都美。
那劃槳時的姿勢,手腳的力氣,肩部的曲線,垂在腦後的長發,在他看來一切都成了偉大的發現,成了一種魅力。
從此這個青年便如癡如醉,每天到荔枝灣來坐她的船。
有一天他跟着姑娘來到了她與母親同住的在河邊的簡陋的小屋,她們宰了一隻雞請他吃飯。
青年後來向朋友們誇耀說他從來沒嘗過如此的美味。
到了後來那青年終于開口向姑娘的母親提出要與姑娘結婚,結果被婉言拒絕了。
那母親說,姑娘上面有一個姐姐已出嫁了,眼下家計就要靠母女倆共同勞動來支撐,所以不能讓她出嫁。
這位在上海曾與女演員一起風流過的青年人竟被一個廣東的船妹子拒之門外,嘗到了失戀的滋味,于是便悄然地回到了上海。
這裡船都叫艇,船妹子叫艇妹。
&ldquo我正在考慮創作一出以艇妹為題材的戲曲,可還未寫成。
&rdquo予倩君說。
河上有幾十艘賣粥的船。
粥是廣東名食之一。
我們也劃近了一艘粥船,買了魚生粥吃。
将鲩魚的生魚片、花生、鱿魚幹、蔥、芫茜、薄脆等各種作料放入碗中,再盛上滾燙的白粥就成了。
雖說是粥,卻極為鮮美。
在廣東夜深之後,在十字街口或是幽暗的小巷内常可聽到有人在叫賣:&ldquo魚生粥&mdash&mdash&rdquo 又劃到了原來的泊船處。
有一家叫荔枝園的茶館,我們在那裡下了船進去喝茶。
茶館前有一個很大的池塘,但房屋和樹木都已破舊蕪雜。
荔枝一灣涼入夢; 香風三徑憺忘歸。
這是汪兆銘(1)題的對聯。
在潮濕的庭院裡,一種叫龍牙花的豔紅到有些發黑的花刺晃晃地盛開着。
譯自村松梢風《南華遊蹤》,大阪屋号書店1931年3月 *** (1)汪兆銘,即汪精衛。
兆銘為其名,精衛為其筆名。
在中國多以&ldquo精衛&rdquo稱代其名,日本人則多稱其本名。